CN218966644U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66644U CN218966644U CN202223613554.8U CN202223613554U CN218966644U CN 218966644 U CN218966644 U CN 218966644U CN 202223613554 U CN202223613554 U CN 202223613554U CN 218966644 U CN218966644 U CN 2189666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late
- projection
- wheel cover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门防撞总成(1),在车门(10)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门防撞总成(1)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车门防撞总成(1)的第一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B柱(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轮罩总成(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车门防撞总成(1)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分板(11),所述加强分板(1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门槛梁(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该车辆能够降低侧碰时的车门入侵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车身而言,车身的碰撞性能往往关系到车内乘员的安全。在车身发生侧碰时,车身的车门可能会发生变形,由此,车门会入侵到乘员舱内,威胁乘员安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能够降低车门入侵量的车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能够降低侧碰时的车门入侵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门防撞总成,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门防撞总成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车门防撞总成的第一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B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轮罩总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分板,所述加强分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门槛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主防撞梁和副防撞梁,所述主防撞梁与所述副防撞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主防撞梁通过连接梁与所述副防撞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强分板设置在所述主防撞梁远离所述副防撞梁一侧。
可选地,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辆还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门槛梁连接,且所述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加强分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轮罩总成上设置有内板加强板;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内板加强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主防撞梁和副防撞梁,所述主防撞梁与所述副防撞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主防撞梁通过连接梁与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所述副防撞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内板加强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轮罩总成包括扣设在一起的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其中,所述轮罩内板设置在所述轮罩外板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所述内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轮罩内板上。
可选地,所述车辆还包括轮罩加强梁,所述轮罩内板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轮罩加强梁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内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轮罩总成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所述轮罩加强梁设置在所述轮罩总成远离车辆乘员舱一侧。
可选地,所述轮罩总成包括撑板,所述撑板连接在所述轮罩内板和所述内板加强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连接在所述主防撞梁和所述副防撞梁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主防撞梁、第二加强板以及副防撞梁共同围成环形加强结构。
可选地,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扣合形成空腔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中,车门防撞总成的第一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B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在车辆发生侧碰时,B柱能够抵抗车门防撞总成的变形,进而抵抗车门的变形,同理地,轮罩总成和门槛梁也能够抵抗车门的变形,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发生侧碰时车门的变形程度,进而降低侧碰时的车门入侵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主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俯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后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部分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中轮罩总成处于仰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仰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另一仰视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门防撞总成,11-加强分板,12-主防撞梁,13-副防撞梁,14-连接梁,141-第一板,142-第二板,15-第一加强板,16-第二加强板,2-B柱,3-轮罩总成,31-轮罩内板,32-轮罩外板,33-撑板,34-轮罩支撑板,4-门槛梁,41-门槛加强梁,5-横梁,6-内板加强板,7-轮罩加强梁,10-车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长度方向、宽度方向、高度方向”是基于图1、图3、图4和图5中的XYZ坐标系定义的,具体地,以X方向指代车辆的长度方向;以Y方向指代车辆的宽度方向,以Z方向指代车辆的高度方向,并对应于上下方向。“内、外”是指各零部件自身轮廓的内和外。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下面的描述在涉及附图时,不同附图中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本公开对此不作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参考图1至图3中所示,车辆包括车门防撞总成1,在车门10处于关闭状态下,车门防撞总成1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车门防撞总成1的第一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B柱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轮罩总成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车门防撞总成1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分板11,加强分板1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门槛梁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车辆中,车门防撞总成1的第一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B柱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由此,在车辆发生侧碰时,B柱2能够抵抗车门防撞总成1的变形,进而抵抗车门10的变形,同理地,轮罩总成3和门槛梁4也能够抵抗车门10的变形,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车辆发生侧碰时车门10的变形程度,进而降低侧碰时的车门入侵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车门防撞总成1可以设置在车门10的内部,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另外,根据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中所示,门槛梁4可以包括门槛加强梁41,以提升门槛梁4的结构强度,增强门槛梁4受力,并降低加强分板11碰撞时的变形程度,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车门防撞总成可以包括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主防撞梁12与副防撞梁13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主防撞梁12通过连接梁14与副防撞梁13连接。这样,通过连接梁14能够将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连接在一起,从而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能够共同抵抗车门10的变形,并且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还能够共同分担传递至车门10上的碰撞力,使车门防撞总成1分散受力,利于降低车门10侧碰时的变形程度。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加强分板11可以设置在主防撞梁12远离副防撞梁13一侧。这样,可以进一步使车门防撞总成1分散受力。另外,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加强分板11靠近门槛梁4,利于加强分板11与门槛梁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部分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中所示,在车门10处于关闭状态下,车辆还包括可以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5,横梁5与门槛梁4连接,且横梁5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加强分板1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碰撞力还可以由加强分板11传递至横梁5,从而横梁5可以分散加强分板11的受力,抵抗加强分板11的变形,进而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降低车门10侧碰时的变形程度。
在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至图7中所示,轮罩总成3上可以设置有内板加强板6,以增强轮罩总成处的结构强度;在车门10处于关闭状态下,车门防撞总成1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与内板加强板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车门防撞总成1可以将碰撞力传递至内板加强板6,从而内板加强板6可以分散车门防撞总成1的受力,抵抗车门防撞总成1的变形。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和图6中所示,车门防撞总成1包括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主防撞梁12与副防撞梁13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主防撞梁12通过连接梁14与副防撞梁13连接,副防撞梁1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内板加强板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里,通过副防撞梁13与内板加强板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至少部分重叠,可以实现车门防撞总成1与内板加强板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至少重叠。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至图7中所示,轮罩总成3可以包括扣设在一起的轮罩内板31和轮罩外板32,其中,轮罩内板31设置在轮罩外板32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内板加强板6设置在轮罩内板31上。这里,内板加强板6设置在轮罩内板31上,可以增强轮罩内板31处的结构强度,并且内板加强板6设置在轮罩总成3的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利于在侧碰时保护乘员舱内的乘员。另外,根据一些实施例,参考图7中所示,轮罩总成3可以包括连接在轮罩内板31和轮罩外板32之间的轮罩支撑板34,以提升轮罩总成3的结构强度。此外,内板加强板6可以焊接于轮罩内板31,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8和图9中所示,车辆还可以包括轮罩加强梁7,轮罩内板31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轮罩加强梁7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这样,在车辆发生前后碰撞时,轮罩加强梁7能够抵抗轮罩内板31的变形,从而可以减轻轮罩总成3的变形,防止轮罩总成3侵入乘员舱。
可选地,参考图1、图5、图6、图8和图9中所示,内板加强板6可以设置在轮罩总成3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轮罩加强梁7可以设置在轮罩总成3远离车辆乘员舱一侧。这样,内板加强板6和轮罩加强梁7可以分设在轮罩总成3的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6中所示,轮罩总成3可以包括撑板33,撑板33连接在轮罩内板31和内板加强板6之间。这样,撑板可以提升轮罩内板31与内板加强板6之间的连接强度,并且还能够分散内板加强板的受力,抵抗内板加强板6的变形。参考图6中所示,撑板3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撑板33沿车辆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这里,通过多个支撑板33可以进一步内板加强板6与轮罩内板31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车门防撞总成1可以包括第一加强板15和第二加强板16,第一加强板15和第二加强板16均连接在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之间,第一加强板15、主防撞梁12、第二加强板16以及副防撞梁13共同围成环形加强结构。这样,车门防撞总成1受到的碰撞力可以先在环形加强结构内部进行分散,利于降低车门防撞总成1侧碰时的变形程度。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中所示,连接梁14包括第一板141和第二板142,第一板141与第二板142扣合形成空腔结构。这样,空腔结构可以吸收碰撞力,利于降低防撞总成1侧碰时的变形程度。
此外,对于上述主防撞梁12和副防撞梁13而言,二者均可以构造为空腔形结构,且内部均可以具有波浪形的加强板段,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2)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门防撞总成,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门防撞总成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车门防撞总成的第一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B柱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轮罩总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分板,所述加强分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车辆的门槛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主防撞梁和副防撞梁,所述主防撞梁与所述副防撞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主防撞梁通过连接梁与所述副防撞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分板设置在所述主防撞梁远离所述副防撞梁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辆还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门槛梁连接,且所述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加强分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总成上设置有内板加强板;在车门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内板加强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主防撞梁和副防撞梁,所述主防撞梁与所述副防撞梁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主防撞梁通过连接梁与所述副防撞梁连接,所述副防撞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内板加强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总成包括扣设在一起的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其中,所述轮罩内板设置在所述轮罩外板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所述内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轮罩内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轮罩加强梁,所述轮罩内板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轮罩加强梁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轮罩总成朝向车辆乘员舱一侧,所述轮罩加强梁设置在所述轮罩总成远离车辆乘员舱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总成包括撑板,所述撑板连接在所述轮罩内板和所述内板加强板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防撞总成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均连接在所述主防撞梁和所述副防撞梁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主防撞梁、第二加强板以及副防撞梁共同围成环形加强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二板扣合形成空腔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613554.8U CN2189666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613554.8U CN2189666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66644U true CN218966644U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6155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613554.8U Active CN218966644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66644U (zh) |
-
2022
- 2022-12-30 CN CN202223613554.8U patent/CN2189666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307911A (en) | Reinforcement means for resisting side impacts against an automobile door | |
KR20160087763A (ko) | 차량 하부 구조 | |
US10967910B2 (en) |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KR102153029B1 (ko) | 차량 후방 하중전달구조 | |
CN107963130B (zh) | 前围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 |
KR20220086047A (ko) | 배터리 장착 구조 | |
CN104670341A (zh) | 汽车加强地板结构和汽车 | |
CN112572608A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KR102621714B1 (ko) | 차량용 후방보호구조 | |
CN107010118B (zh) |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 |
CN218966644U (zh) | 车辆 | |
CN208069814U (zh) | 汽车b柱及汽车 | |
KR20200120164A (ko) | 차량의 차체 | |
CN113302070B (zh) | 汽车车门 | |
CN217575366U (zh) | 车身侧围结构和汽车 | |
CN217945336U (zh) | 机舱轮罩和纵梁的连接结构、车辆 | |
CN112572614A (zh) | 车辆的梁结构组件以及具有该梁结构组件的车辆 | |
CN221049790U (zh) | 后侧围加强构造 | |
CN218751030U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9154586U (zh) | 车身框架结构及车辆 | |
CN218858531U (zh) | 汽车座舱结构及汽车 | |
CN219749959U (zh) | 一种车载轮毂包外板总成结构及车辆 | |
CN216660038U (zh) | 车辆的门槛梁和车辆 | |
CN212447056U (zh) | 带有防撞梁连接支架的车门结构及车辆 | |
CN211308735U (zh) | 侧围前部连接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