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0065U -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0065U
CN218960065U CN202223583393.2U CN202223583393U CN218960065U CN 218960065 U CN218960065 U CN 218960065U CN 202223583393 U CN202223583393 U CN 202223583393U CN 218960065 U CN218960065 U CN 2189600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ace
channel
wall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833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乐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833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00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00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00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芯包括导液体、发热体以及进气件,导液体内部设有气道,气道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第一内壁围合形成导流通道,第二内壁围合形成与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连通孔;发热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壁上;进气件一端设有顶头部,顶头部延伸至连通孔内,且顶头部的外周壁与发热体相间隔设置并形成气流空间,进气件还设有进气空间,连通孔位于进气空间与导流通道之间,进气空间、气流空间以及导流通道依次连通,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大于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发热体所在位置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以及提高用户的抽吸口感。

Description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为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是电子雾化装置的核心部件,雾化器通常包括进气通道、出气通道、储液杯以及与储液杯相连通的雾化芯,雾化芯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和发热体。雾化器的雾化过程一般为:储液杯中的雾化液先渗透具有毛细孔隙的导液体,然后再传递到发热体进行加热雾化后,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用户进行抽吸时,会在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之间的流通路径上形成气流,气流流经发热体时将气溶胶带走,气溶胶最终跟随气流一起从出气通道流出至用户的口腔而被用户所吸食。导液体一般是由导液棉或者多孔陶瓷等材料制成。
目前,以多孔陶瓷材料作为导液体的大多数雾化芯,一般采用平面工作的方式,即导液体相对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成进液面和雾化面,进液面与储液杯内的雾化液相接触,发热体连接于雾化面上,整个雾化芯位于雾化器的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之间,且雾化器的进气通道位于靠近雾化面的一侧。由于用作导液的多孔陶瓷材料的透气性一般,因此为了提高气体从进气通道流向出气通道的顺畅性,以更好地带走雾化液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溶胶,进气通道与出气通道之间的贯通通常需要在导液体的两侧设置辅助气道,然而这样的话,进气通道的气体在流向出气通道时,虽然大部分的气体与雾化液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溶胶会沿着导液体两侧设置的辅助气道传导至出气通道,但是仍然存在一小部分的气体与雾化液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溶胶会因导液体的阻挡而滞留在导液体的雾化面处,并在导液体的雾化面处形成涡流而难以从导液体两侧设置的辅助气道传导至出气通道,从而导致导液体的雾化面因具有一定温度的气溶胶的滞留而温度升高。而且,由于一小部分的雾化液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溶胶以涡流的方式滞留在导液体的雾化面处,且发热体连接于雾化面处,导致发热体产生的热量无法全部随气溶胶传导至出气通道,从而影响了发热体的散热效果,这样会导致导液体的雾化面的温度会进一步升高,使得导液体的雾化面会积聚大量的热量,导液体的雾化面所积聚的大量热量会对发热体周边的雾化液产生过大的压力,该压力会迫使导液体所含的雾化液往远离发热体的方向流动,使得导液体中的雾化液难以导向发热体,从而会导致发热体所处位置的雾化液在消耗后因难以及时得到补充而出现缺液干烧的现象,当发热体所处位置(即导液体的雾化面)出现缺液干烧的现象时,不仅会降低用户的抽吸口感,严重时发热体会烧坏导液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降低发热体所处位置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以及提高用户的抽吸口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包括:
导液体,其内部设有中空贯通的气道,所述气道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围合形成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内壁围合形成与所述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连通孔;
发热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壁上;以及
进气件,其一端设有对应所述连通孔设置的顶头部,所述顶头部延伸至所述连通孔内,且所述顶头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发热体相间隔设置并形成气流空间,所述进气件还设有进气空间,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进气空间与所述导流通道之间,所述进气空间、所述气流空间以及所述导流通道依次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大于所述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大于所述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的2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为所述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的2~3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225°≤α<270°。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顶头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通道的气流截面积大于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为金属发热体或者导电陶瓷发热体。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通过刻蚀、厚膜印刷或者电镀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液体的所述第二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空间包括进气口、通气道以及至少一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进气件远离所述导液体的端面上,所述通气道设于所述进气件的内部,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进气件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顶头部与所述进气口之间,所述进气口、所述通气道、所述出气口、所述气流空间依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多孔石英、硅藻土中的任意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顶头部呈圆锥形、棱锥形、圆台形或者棱台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气件由导电材料制成;
所述雾化芯还包括:
雾化套,由导电材料制成,其外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导液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雾化套内并与所述进液孔相连通,所述进气件插设于所述雾化套的一端内并与所述雾化套相绝缘;
第一电极线脚,其一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件电连接;
第二电极线脚,其一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雾化套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线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线脚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还包括:
顶盖,设于所述雾化套远离所述进气件的一端,所述顶盖具有中空贯通的过气通道,所述过气通道与所述导流通道相连通设置,且所述过气通道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导流通道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过气通道的直径沿所述雾化芯的轴向逐渐增大,且所述过气通道靠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的直径小于所述过气通道远离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的直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
外壳组件,其内部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出气通道;以及
如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组件内,并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设置,且所述进气通道、所述进气空间、所述气流空间、所述导流通道以及所述出气通道依次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如上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气流空间与导流通道相连通,在发热体通电加热而对导液体的第二内壁所吸附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时,产生的气溶胶能够从气流空间直接传导至导流通道并从导流通道导出,因此有效降低了气流空间内的气溶胶传导至导流通道的过程中,气流空间内的气溶胶因导液体的阻挡而形成涡流并滞留在气流空间内的风险,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因气溶胶滞留在气流空间内而造成导液体的第二内壁出现热量积聚的风险。并且,由于气流空间与导流通道之间相互连通且发热体也设于位于气流空间内的导液体的第二内壁上,因此在气流空间内的气溶胶传导至导流通道内的过程中,发热体的热量能够随着气流空间内的气溶胶顺畅地传导至导流通道内,再从导流通道导出,这样,随着发热体产生的热量不断地通过气流空间内的气溶胶导出导流通道,发热体的温度也会随着降低,即提高了发热体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因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难以及时驱散而导致导液体的第二内壁出现热量积聚的风险,这样便可以避免发热体所在位置(即导液体的第二内壁)因积聚大量的热量而对发热体周边的雾化液产生过大的压力,进而可以有效降低该压力阻碍导液体中的雾化液流向发热体的风险,从而有利于雾化液能够持续不断地通过导液体流向发热体,保证发热体所在位置的雾化液在消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有效降低了发热体所在位置出现缺液干烧的风险,使得工作过程中雾化芯能够持续产生充分的气溶胶,从而使得用户的抽吸口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并且,当用户进行抽吸而在进气空间与气道之间的流通路径上形成气流时,由于气流空间与导流通道之间相互连通且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小于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因此外界空气流经气流空间时的气体流速会大于导流通道的气体流速,进而会使得导液体中处于气流空间内的第二内壁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会大于导液体中处于导流通道内的第一内壁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因此雾化液会更加倾向于导向导液体中处于气流空间内的第二内壁的壁面,即有利于雾化液能够更进一步地持续不断地流向导液体与发热体连接的第二内壁,从而进一步保证了雾化液的持续供给,进一步降低了发热体所在位置出现缺液干烧的风险。
此外,当发热体所在位置所产生的气溶胶由空间体积较小的气流空间流向空间体积较大的导流通道时,由于所产生的气溶胶的总量不变,因此气溶胶在气流空间内的压强大于气溶胶在导流通道内的压强,即在气溶胶从气流空间流向导流通道的过程中,气溶胶本身的压强会变小,从而可以实现对气溶胶进行减压的效果。这样,气溶胶在进入导流通道后会因为其自身变小的压强而膨胀细化成体积更小的气溶胶颗粒,即,气流空间内的气溶胶在导流通道内能够进行二次雾化,气溶胶颗粒的体积由大变小而使得气溶胶颗粒内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挥发,从而有利于提升气溶胶的还原度,使得用户的味蕾能够更好地感知出气溶胶的味道,从而使得用户的抽吸口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芯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雾化芯的立体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雾化芯;
200-导液体,210-气道,211-第一内壁,212-第二内壁,210a-导流通道,210b-连通孔,220-上端面,230-下端面,2101-第一通道,2102-第二通道;
300-发热体;
400-进气件,410-顶头部,420-气流空间,430-进气空间,431-进气口,432-通气道,433-出气口;
500-雾化套,510-进液孔;
600-第一电极线脚;
700-第二电极线脚;
800-顶盖,810-过气通道;
1000-外壳组件,1100-储液腔,1200-进气通道,1300-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尺寸”、“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考图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芯100,该雾化芯100包括导液体200、发热体300以及进气件400。
如图2所示,导液体200的内部设有中空贯通的气道210,气道210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壁211和第二内壁212,第一内壁211围合形成导流通道210a,第二内壁212围合形成与导流通道210a相连通的连通孔210b,即气道210包括导流通道210a与连通孔210b。请参照图2中的方向标注,气道210沿雾化芯100的轴向贯通导液体200的上端面220和下端面230,第二内壁212靠近导液体200的下端面230设置。这里,导液体200由多孔材料制成,即导液体200内具有多个用于传导雾化液的孔隙,具体地,导液体200的材料可以是多孔陶瓷、多孔石英、硅藻土、纤维棉、多孔高分子材料等多孔材料,只要能满足导液的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发热体300连接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上。发热体300可以是金属发热体、导电陶瓷发热体中的任意一种,只要能将渗透至导液体200与发热体300连接的第二内壁212的雾化液加热雾化成气溶胶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本实施例中,发热体300可以通过刻蚀、厚膜印刷或者电镀的方式形成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上,至于刻蚀、厚膜印刷或者电镀的方式由于均为本领域已成熟的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进气件400的一端设有对应连通孔210b设置的顶头部410,顶头部410延伸至连通孔210b内,且顶头部410的外周壁与发热体300相间隔设置并形成气流空间420,进气件400还设有进气空间430,连通孔210b位于进气空间430与导流通道210a之间,进气空间430、气流空间420以及导流通道210a依次连通,导流通道210a的空间体积大于气流空间420的空间体积。当用户进行抽吸时,外部空气能够从进气空间430进入气流空间420,并与气流空间420内由雾化液加热雾化后形成的气溶胶混合,混合有空气的气溶胶则会通过导流通道210a导出雾化芯100。
如图2和3所示的方向标注,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为进气件400的上端部。即,进气件400的上端部伸入气道210的连通孔210b内,并且,进气件400的上端部面向发热体300的部位与发热体300之间相间隔而形成气流空间420。本实施例中气流空间420可以作为雾化芯100的雾化腔(所谓雾化腔即产生气溶胶的空间)。即发热体300位于雾化腔内,用于加热雾化从传导至导液体200与发热体300连接的第二内壁212处的雾化液,并形成气溶胶,外界空气流经该雾化腔时会与气溶胶混合,并且,混合有外界空气的气溶胶通过导流通道210a而导出雾化芯100。
本实施例中,由于导流通道210a的空间体积大于气流空间420的空间体积,且气流空间420与导流通道210a相连通,当雾化液加热雾化后产生的气溶胶从空间体积较小的气流空间420流向空间体积较大的导流通道210a时,由于气溶胶的总量不变,因此气溶胶在气流空间420内的压强会大于气溶胶在导流通道210a内的压强,即在气溶胶从气流空间420流向导流通道210a的过程中,气溶胶自身的压强会变小,可以实现对气溶胶进行减压的效果。这样,气溶胶在进入导流通道210a后会因为其自身压强变小的原因而膨胀细化成体积更小的气溶胶颗粒,即,气流空间420内的气溶胶在导流通道210a内能够进行二次雾化,气溶胶颗粒的体积由大变小而使得气溶胶颗粒内的有效成分(如尼古丁、芳香类物质等挥发性物质)能够充分挥发,从而有利于提升气溶胶的还原度,使得用户的味蕾能够更好地感知出气溶胶的味道,从而使得用户的抽吸口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此外,由于气溶胶在进入导流通道210a后会因为其自身压强变小的原因而膨胀细化成体积更小的气溶胶颗粒,即在气溶胶颗粒的体积膨胀时,气溶胶颗粒对外做体积功,也即气溶胶颗粒的部分内能会转化成用于将气溶胶颗粒细化成体积更小的气溶胶颗粒的机械能而使得气溶胶颗粒的内能下降,从而导致气溶胶颗粒的温度随着降低。即,在混有空气的气溶胶从气流空间420流向导流通道210a的过程中,气溶胶颗粒会膨胀细化,且气溶胶颗粒的温度也会随之降低,从而避免用户抽吸时,出现气溶胶颗粒温度较高而导致烫嘴的情况,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用户的抽吸口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气流空间420与导流通道210a相连通,在发热体300通电加热而对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所吸附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时,产生的气溶胶能够从气流空间420直接传导至导流通道210a并从导流通道210a导出,因此有效降低了气流空间420内的气溶胶传导至导流通道210a的过程中,气流空间420内的气溶胶因导液体200的阻挡而形成涡流并滞留在气流空间420内的风险,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因气溶胶滞留在气流空间420内而造成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出现热量积聚的风险。并且,由于气流空间420与导流通道210a之间相互连通且发热体300也设于位于气流空间420内的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上,因此在气流空间420内的气溶胶传导至导流通道210a内的过程中,发热体300的热量能够随着气流空间420内的气溶胶顺畅地传导至导流通道210a内,再从导流通道210a导出;这样,随着发热体300产生的热量不断地通过气流空间420内的气溶胶导出导流通道210a,发热体300的温度也会随着降低,即提高了发热体300的散热效果,从而能够有效降低因发热体300所产生的热量难以及时驱散而导致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出现热量积聚的风险,这样便可以避免发热体300所在位置(即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因积聚大量的热量而对发热体300周边的雾化液产生过大的压力,进而可以有效降低该压力阻碍导液体200中的雾化液流向发热体300的风险,从而有利于雾化液能够持续不断地通过导液体200流向发热体300,保证发热体300所在位置的雾化液在消耗后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有效降低了发热体300所在位置出现缺液干烧的风险,使得工作过程中雾化芯100能够持续产生充分的气溶胶,从而使得用户的抽吸口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当用户进行抽吸而在进气空间430与气道210之间的流通路径上形成气流时,由于气流空间420与导流通道210a之间相互连通且气流空间420的空间体积小于导流通道210a的空间体积,因此外界空气流经气流空间420时的气体流速会大于导流通道210a的气体流速,进而会使得导液体200中处于气流空间420内的第二内壁212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会大于导液体200中处于导流通道210a内的第一内壁211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因此雾化液会更加倾向于导向导液体200中处于气流空间420内的第二内壁212的壁面,即有利于雾化液能够进一步地持续不断地流向导液体200与发热体300连接的第二内壁212,从而进一步保证了雾化液的持续供给,进一步降低了发热体300所处位置出现缺液干烧的风险。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上述雾化芯100可应用于雾化器中进行使用,如图8所示,该雾化器包括外壳组件1000,外壳组件1000的内部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1100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进气通道1200、出气通道1300,雾化芯100设于外壳组件1000内,并与储液腔1100相连通设置,且进气通道1200、进气空间430、气流空间420、导流通道210a以及出气通道1300依次连通,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可导向雾化芯100的导液体200内,并通过连接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上的发热体300进行加热雾化以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当用户进行抽吸而在进气空间430与气道210之间的流通路径上形成气流时,由于气流空间420与导流通道210a之间相互连通且气流空间420的空间体积小于导流通道210a的空间体积,因此外界空气流经气流空间420时的气体流速会大于导流通道210a的气体流速,进而会使得导液体200中处于气流空间420内的第二内壁212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会大于导液体200中处于导流通道210a内的第一内壁211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即储液腔1100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之间的压力差会大于储液腔1100与导液体200的第一内壁211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会更加倾向于导向导液体200中处于气流空间420内的第二内壁212的壁面,即有利于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能够进一步地持续不断地流向导液体200与发热体300连接的第二内壁212,从而能够保证雾化液的持续供给,且能够降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处出现缺液干烧的风险。
而随着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不断地传导至导液体200,储液腔1100内的气压则随着雾化液的不断减小而减小,即储液腔1100内的空间相对于外界环境形成负压,此时,导液体200的导流通道210a内的气体能够透过导液体200进入至储液腔1100内,即导流通道210a内的气体通过导流通道210a的内周壁向储液腔1100进行回气,从而抵消储液腔1100内因雾化液不断消耗而减小的气压,提升储液腔1100内的气压。不同于传统的雾化芯结构,在传统的雾化芯结构中,其导液路径与回气路径是相重合的,具体表现为,传统的雾化芯结构的导液路径为储液杯内的雾化液由导液体的进液面导向导液体的雾化面,回气路径为外界空气由导液体的雾化面导向导液体的进液面进而导向储液腔,因此其导液路径与回气路径是相重合的同一条路径,且两者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会使得导向储液腔内的气体会阻碍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导向导液体的雾化面,从而会进一步增加发热体所处位置出现缺液干烧的风险。而在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100中,由于导液体200中连接有发热体300的第二内壁212和形成导流通道210a的第一内壁211为导液体200中两个位置不同的部位,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传导至导液体200与发热体300相连接的第二内壁212,导流通道210a内的气体则从第一内壁211进入储液组件内的进行回气,即雾化液从储液腔1100导向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的导液路径与导流通道210a内的气体从第一内壁211导向储液腔1100的回气路径为两条相互独立的不同路径,因此,导流通道210a内的气体能够穿过导液体200的第一内壁211而持续渗透至储液组件内,从而使储液腔1100内的气压可以与导流通道210a内的气体气压保持相对平衡,保证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的持续供给,能够使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更进一步地持续不断地流向连接有发热体300的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更好地降低发热体300所在位置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发热体300为环状,且环状的发热体300沿导液体200的周向连接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即发热体300连接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上并环绕导流通道210a设置,这样能够增大发热体300与导液体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单位时间内发热体300能够加热雾化更多的雾化液,从而有利于提升单位时间内所能产生的气溶胶的量。此时,气流空间420的空间体积为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面向发热体300的部位与发热体300之间相间隔形成的空间的大小。
在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可通过合理设计气流空间420和导流通道210a的体积大小,使得气溶胶在从气流空间420流向导流通道210a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好的降温减压效果。申请人研究发现,当导流通道210a的体积大于或等于气流空间420的体积的2倍时,不仅能够实现更好的降温减压效果,使得气溶胶的温度更低且还原度更高,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而且还有利于降低吸阻(所谓吸阻即用户吸食烟雾时所受到的阻力),使得用户吸食气溶胶时能够更加“省力”。此外,申请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导流通道210a的体积为气流空间420的体积的2倍~3倍时,气溶胶在从气流空间420流向导流通道210a的过程中所能够实现的降温减压效果最佳,同时吸阻也可以达到使得用户抽吸不费劲的可接受水平。
基于此发现,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导流通道210a的体积优选为气流空间的420的体积的2倍及以上,更优地,导流通道210a的体积为气流空间的420的体积的2倍~3倍。
本实施例中,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的外周壁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相互平行设置(如图4)。即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的外周壁与发热体300之间的垂直距离均相等,换言之,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的各处外周壁与环形的发热体300之间的垂直间距均相等。这样,进气空间430的气体经过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的外周壁与发热体300形成的气流空间420时的气体流速均匀,使得导液体200中处于气流空间420内的各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均相等,进而使得储液腔1100内的雾化液能够均衡地导向导液体200与发热体300相连接的第二内壁212的各处位置,从而有利于降低因导液体200中处于气流空间420内的各处壁面所产生的负压不均衡而可能导致发热体300出现局部缺液干烧的风险。
进一步地,顶头部410呈圆台形(如图7),或者,顶头部410还可以为棱锥形、圆锥形或者棱台形等,而第二内壁212围合形成的连通孔210b的形状与顶头部410的形状相匹配,以使得顶头部410与第二内壁212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在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将气流空间420的气流截面积设计为小于导流通道210a的气流截面积,使得导流通道210a的空间体积大于气流空间420的空间体积。其中,气流空间420的气流截面积是指在气流空间420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气流空间420最窄部位的横截面积,而由于进气件400的顶头部410的各处外周壁与发热体300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即气流空间420的气流截面积为气流空间420的横截面面积。导流通道210a的气流截面积是指在导流通道210a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导流通道210a最窄部位的横截面积。本实施例中,导流通道210a优选为圆柱形空间,此时,导流通道210a的气流截面积即为导流通道210a的横截面面积。
由于发热体300通过刻蚀、厚膜印刷或者电镀的方式形成于导液体200的第二内壁212上,且第二内壁212为导液体200内的气道210的一部分,即为了方便将发热体300形成在第二内壁212上,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内壁211与第二内壁212之间的夹角α设置为225°≤α<270°,此时,无论发热体300通过何种方式形成于第二内壁212上,均可轻易地将发热体300紧密贴合在第二内壁212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雾化芯100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导流通道210a的结构形式可以为如图2至4所示的柱形通孔,该导流通道210a各处的直径均相等;或者,导流通道210a的结构形式还可以为如图5和6所示的阶梯状通孔,此时,导流通道210a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2101和第二通道2102(此时导流通道210a的第一内壁211包括第一通道2101的内壁和第二通道2102的内壁),其中,第二通道2102相比于第一通道2101更靠近于连通孔210b设置,且第二通道2102的横截面积大于气流空间420的横截面积而小于第一通道2101的横截面积。当然,导流通道210a还可以是其它形状的孔道结构,只要使得外界空气流经气流空间420时的气体流速能够大于流经导流通道210a时的气体流速且气溶胶在从气流空间420流向导流通道210a的过程中能够实现降温减压的效果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进气空间430包括进气口431、通气道432以及至少一个出气口433,进气口431设于进气件400远离导液体200的端面上,通气道432设于进气件400的内部,出气口433开设于进气件400的外侧壁上,且出气口431位于顶头部410与进气口431之间,进气口431、通气道432、出气口433以及气流空间432依次连通。即外界空气能够依次通过进气口431、通气道432、出气口433而导入气流空间420内,并与气流空间420内形成的气溶胶混合,混合有外界空气的气溶胶再传导至导流通道210a内进行降温减压,最后,将降温减压后的气溶胶从导流通道210a处导出。
本实施例中,出气口433为两个,且两个出气口433沿进气件400的轴向开设于进气件400的外侧壁上,此时,外界空气从进气口431进入后,经过通气道432分流至两个出气口433,并在流出两个出气口433后,再次汇合在气流空间432处,并与气流空间432内形成的气溶胶进行混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气口433的数量还可以为3个、4个等,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进气件400由导电材料制成,比如:金属材料、导电陶瓷材料等。即本实施例中,进气件400可作为雾化芯100的电极,而雾化芯100还包括雾化套500、第一电极线脚600和第二电极线脚700。
雾化套500也由导电材料制成,且雾化套50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510,导液体200密封连接于雾化套500内并与进液孔510相连通,而进液孔510则与雾化器的储液腔相连通设置,以使得储液腔内的雾化液能够通过进液孔510导入至导液体200处。而进气件400插设于雾化套500的一端内并与雾化套500相绝缘(具体地,进气件400与雾化套500的一端之间可通过夹设由塑料制成的绝缘圈等方式实现相互相绝缘),由于雾化套500也为导电材料制成,即雾化套500也作为雾化芯100的电极,本实施例中,雾化套500可作为雾化芯100的负电极,进气件400作为雾化芯100的正电极;或者,雾化套500可作为雾化芯100的正电极,进气件400作为雾化芯100的负电极,在此并不进行限定。
第一电极线脚600的一端与发热体300电连接,第一电极线脚600的另一端与进气件400电连接,第二电极线脚700的一端与发热体300电连接,第二电极线脚700的另一端与雾化套500电连接。如此设置,即可将发热体300通过第一电极线脚600和第二电极线脚700分别连接在雾化套500和进气件400上,以使得雾化套500、进气件400分别与主机电源(即与雾化芯100适配的电子雾化装置上的电源)电连接时,发热体300、雾化套500、进气件400以及主机电源之间能够形成电流通路,从而保证发热体300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地,第一电极线脚600与第二电极线脚700间隔设置,以避免第一电极线脚600和第二电极线脚700相互接触而导致出现短路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进气件400和雾化套500还可以由非导电材料制成,比如:塑胶、塑料等。此时,为了保证发热体300的正常工作,雾化芯100还另设有一对电极,其中一个电极通过第一电极线脚600与发热体300连接,另外一个电极通过第二电极线脚700与发热体300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3,雾化芯100还包括顶盖800,顶盖800设于雾化套500远离进气件400的一端,顶盖800具有中空贯通的过气通道810,过气通道810与导流通道210a相连通设置,且过气通道810的直径大于等于导流通道210a的直径,过气通道810用于将导流通道210a内经过降温减压后的气溶胶传导出雾化芯100(具体实施时,过气通道810与雾化器的出气道相连通,即经过降温减压后的气溶胶通过过气通道810导出至出气道,以供用户抽吸)。
由于过气通道810的直径大于等于导流通道210a的直径,且过气通道810的直径沿雾化芯100的轴向逐渐增大,而过气通道810靠近导流通道210a的一侧的直径d1小于过气通道810远离导流通道210a的一侧的直径d2(如图3),如此设置,经过降温减压后的气溶胶传导至过气通道810时,可在过气通道810内进行二次降温减压,使得气溶胶更加细腻且还原度更高,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即过气通道810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为:连通导流通道210a与雾化器的出气道,以导出气溶胶供用户抽吸;第二个作用为:对导流通道210a内传导过来的气溶胶进行二次降温减压后,再传导至雾化器的出气道供用户抽吸。
需要说明的是,过气通道810的直径也可以设置为等于导流通道210a的直径。此时,过气通道810也有两个作用,过气通道810的第一个作用也是用于连通导流通道210a与雾化器的出气道,以导出气溶胶供用户抽吸;过气通道810的第二个作用则是用于增加气溶胶进行降温减压的空间,即气溶胶从气流空间420导出后,能够在导流通道210a和过气通道810内进行降温减压后,再传导至雾化器的出气道供用户抽吸。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如图8所示,雾化器包括外壳组件100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芯100。外壳组件1000内部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1100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进气通道1200、出气通道1300,雾化芯100设于外壳组件1000内,并与储液腔1100相连通设置,且进气通道1200、进气空间430、气流空间420、导流通道210a以及出气通道1300依次连通,即外界空气能够依次通过进气通道1200、进气空间430而导入气流空间420内,并与气流空间420内形成的气溶胶混合,混合有外界空气的气溶胶再传导至导流通道210a内进行降温减压,最后,将降温减压后的气溶胶从导流通道210a处导出至出气通道1300,以供用户抽吸。
本实用新型实施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未图示),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上述的雾化器,电池组件与雾化芯100中的发热体300电连接,用于为发热体300提供电能,使得发热体300通电后能够加热雾化雾化液,以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的电池组件可包括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供电电源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供电电源、发热体300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供电电源为发热体300供电,使得发热体300通电发热而将传导至发热体300所在位置的雾化液雾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该电子雾化装置可为电子烟(此时,上述雾化液可以是烟油等介质),得益于上述雾化芯100的改进,本申请中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芯10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雾化芯100、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包括:
导液体,其内部设有中空贯通的气道,所述气道具有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围合形成导流通道,所述第二内壁围合形成与所述导流通道相连通的连通孔;
发热体,连接于所述第二内壁上;以及
进气件,其一端设有对应所述连通孔设置的顶头部,所述顶头部延伸至所述连通孔内,且所述顶头部的外周壁与所述发热体相间隔设置并形成气流空间,所述进气件还设有进气空间,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进气空间与所述导流通道之间,所述进气空间、所述气流空间以及所述导流通道依次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大于所述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大于所述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的2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的空间体积为所述气流空间的空间体积的2~3倍;
和/或,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225°≤α<27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头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二内壁平行设置;
和/或,所述导流通道的气流截面积大于所述气流空间的气流截面积;
和/或,所述发热体为金属发热体或者导电陶瓷发热体;
和/或,所述发热体通过刻蚀、厚膜印刷或者电镀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液体的所述第二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空间包括进气口、通气道以及至少一个出气口,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进气件远离所述导液体的端面上,所述通气道设于所述进气件的内部,所述出气口开设于所述进气件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顶头部与所述进气口之间,所述进气口、所述通气道、所述出气口、所述气流空间依次连通;
和/或,所述导液体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多孔石英、硅藻土、纤维棉、多孔高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和/或,所述顶头部呈圆锥形、棱锥形、圆台形或者棱台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件由导电材料制成;
所述雾化芯还包括:
雾化套,由导电材料制成,其外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导液体密封连接于所述雾化套内并与所述进液孔相连通,所述进气件插设于所述雾化套的一端内并与所述雾化套相绝缘;
第一电极线脚,其一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件电连接;
第二电极线脚,其一端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雾化套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极线脚与所述第二电极线脚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还包括:
顶盖,设于所述雾化套远离所述进气件的一端,所述顶盖具有中空贯通的过气通道,所述过气通道与所述导流通道相连通设置,且所述过气通道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导流通道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通道的直径沿所述雾化芯的轴向逐渐增大,且所述过气通道靠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的直径小于所述过气通道远离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的直径。
9.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
外壳组件,其内部设有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以及与外界相连通的进气通道、出气通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组件内,并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设置,且所述进气通道、所述进气空间、所述气流空间、所述导流通道以及所述出气通道依次连通。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池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CN202223583393.2U 2022-12-31 2022-12-31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9600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3393.2U CN218960065U (zh) 2022-12-31 2022-12-31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83393.2U CN218960065U (zh) 2022-12-31 2022-12-31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0065U true CN218960065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1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83393.2U Active CN218960065U (zh) 2022-12-31 2022-12-31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00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72604B2 (ja) 超音波電子タバコ用の霧化器
WO2020228343A1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2166333A1 (zh) 主机、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01910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6821765U (zh) 加热组件、热交换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01910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144930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WO2023179257A1 (zh) 横向导液的雾化器
US20240016211A1 (e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tomizer
CN217364699U (zh) 横向导液的电子烟雾化器
CN214854355U (zh) 主机、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960065U (zh) 雾化芯、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192990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EP4104693A1 (en) Electronic atomization device and atomizer and atomization assembly thereof
CN217184837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038896U (zh) 电子雾化设备
CN21608884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6853801U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4451584A (zh) 一种双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4854366U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的气路结构
CN21234530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0747237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7509900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7218194U (zh) 一种双芯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1121357A1 (zh) 一种导油陶瓷及超声波雾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