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59378U - 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59378U
CN218959378U CN202320664179.5U CN202320664179U CN218959378U CN 218959378 U CN218959378 U CN 218959378U CN 202320664179 U CN202320664179 U CN 202320664179U CN 218959378 U CN218959378 U CN 2189593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heat
plate
cavity
exchang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641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忠杰
马骏
袁海兵
杨博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C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C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C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641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593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593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593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其包括:第一热交换模块、第二热交换模块以及导热连接件;导热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沿第一连接端向远离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跟沿第二连接端向远离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第一热交换模块连接于第一连接端;第二热交换模块连接于第二连接端;第一热交换模块配置为接收来自目标件的热量并通过导热连接件与第二热交换模块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模块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一热交换模块的热量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该热交换装置通过导热连接件连接第一交换模块与第二热交换模块,并实现对其进行折叠设计,减小了热交换装置所占用空间的尺寸。

Description

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热交换装置指的是对目标件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装置,例如:对于热量较高目标件,通过该装置与热量较低的热量提供对象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目标件的散热;或者,对于热量较低目标件,通过该装置与热量较高的热量提供对象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目标件的升温。
现有的热交换装置,通常具有两个分别接收目标件与热量提供对象的模块,这两个模块之间可以采用导热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实现热量的交换。
然而,由于这两个模块的空间排布,或者说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其所占用的空间往往较大。尤其是电动汽车充电领域,对于充电桩的冷却更是需要尺寸较小的热交换装置对其进行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装置,其通过将分别接收目标件与热量提供对象的两个模块进行折叠设计,以显小热交换装置所占用的空间尺寸。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包括:第一热交换模块、第二热交换模块以及导热连接件;所述导热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沿所述第一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跟沿所述第二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配置为接收来自目标件的热量并通过所述导热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的热量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
上述热交换装置,通过导热连接件连接第一交换模块与第二热交换模块,并实现对其进行折叠设计,减小了热交换装置所占用空间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导热连接件还包括连接中部;所述连接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连接处呈弧形;以及沿所述第一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与沿所述第二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平行。
上述热交换装置,采用连接中部分别跟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连接处呈圆弧形的设计,提高了整个导热连接件的热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而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平行设计,进一步地减小了热交换装置所占用的空间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包括第一热交换本体;所述第一热交换本体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热交换本体上开设有液冷介质进出孔和导热孔;所述第一连接端穿过所述导热孔延伸至所述容纳腔以内;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具体配置为:由所述容纳腔接收带有目标件热量的液冷介质,并将所述热量向所述导热连接件传送。
上述热交换装置,通过采用液冷介质来接收目标件的热量,并传送至第一连接端的方式,相较于接触式的热量传递或者非接触而通过空气进行热量传递等方式,提高了热量的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还包括若干导热鳍片;所述若干导热鳍片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液冷介质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向所述第一连接端传送。
上述热交换装置,通过在容纳腔内部设置导热鳍片,并与第一连接端连接,增大了与液冷介质或者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热量传递的效率,最终提高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一热交换本体包括第一腔板和第二腔板;所述第一腔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腔板的第一板面,所述第二腔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腔板的第二板面;述第一腔板还具有从所述第一板面向所述第二腔板延伸的第一环形延伸部,所述第二腔板还具有从所述第二板面向所述第一腔板延伸的第二环形延伸部;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连接,形成所述容纳腔。
上述热交换装置,通过由第一腔板和第二腔板组合形成上述第一热交换本体的方式,相较于在一体成型的半成品上开设容纳腔等方式,简化了工艺流程,进而节省了制造成本。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导热槽,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上对应开设有第二导热槽;所述第一导热槽与第二导热槽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的连接,结合形成所述导热孔;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热槽相交的第一注胶槽;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上还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热槽相交的第二注胶槽;所述第一注胶槽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导热槽结合形成注胶腔;所述注胶腔配置为容纳第一密封材料。
上述热交换装置,通过在第一腔板上设置第一注胶槽,以及在第二腔板上设置第二注胶槽,并在第一腔板和第二腔板结合时形成容纳第一密封材料的注胶腔,实现了导热连接件与第一热交换本体之间缝隙的密封,进而提高了导热连接件与第一热交换本体连接处的密封性;此外,一密封材料本身的粘性还提高了导热连接件与第一热交换本体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在所述第一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板面的边缘以内,在所述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在所述第一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板面的边缘以内,在所述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的外壁和第二环形延伸部的外壁均配置为容纳第二密封材料,以实现所述第一腔板与所述第二腔板之间的密封连接。
上述热交换装置,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结构,其各自的外壁会通过第一腔板和第二腔板的结合,形成用以容纳第二密封材料的、于缝隙处围绕第一热交换本体的容纳槽,以实现对第一腔板与第二腔板之间缝隙密封,进而提高了第一热交换本体的密封性,降低了液冷介质的外漏,最终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包括若干热交换鳍片;所述若干热交换鳍片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向外界传送。
上述热交换装置,通过为第二热交换模块配置热交换鳍片,并与第二连接端连接,增大了第二热交换模块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还包括热交换风扇;所述热交换风扇与热交换鳍片远离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的一端连接,并配置为吸走或吹走所述若干热交换鳍片缝隙间的热量。
上述热交换装置,在第一散热模块与第二散热模块对折设计的基础上,将散热风扇设置热交换鳍片远离第一热交换模块的一端,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效率的同时,还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
可选地,其中,所述目标件包括充电桩。
上述热交换装置,将本申请前述几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应用于对充电桩的散热,提高了对充电桩散热效率的基础上,减小了对充电桩的空间占用,在当前城市可利用空间并不充裕的大环境下,增加了有限的空间内所能够布置充电桩的数量,提高了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热交换装置,通过两个连接端近乎平行的导热连接件连接第一交换模块与第二热交换模块,并实现对其进行折叠设计,减小了热交换装置所占用空间的尺寸;而倒角呈弧形的导热连接件还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此外,对于采用也液冷的第一模块而言,设置与用于供第一连接端穿过的导热孔相交的注胶腔,以及在第一腔板与第二腔板缝隙处围绕第一热交换本体的容纳槽都提高了第一热交换本体的密封性,减少了液冷介质的外漏。尤其是将本申请提供的热交换装置应用于对充电桩的散热,更是提高了对充电桩散热效率的基础上,减小了对充电桩的空间占用,增加了有限的空间内所能够布置充电桩的数量,提高了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一种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中导热连接件的第一种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中导热连接件的第二种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二种立体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三种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中第一腔板的立体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中第二腔板的立体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四种立体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的第五种立体图。
图标:100、热交换装置;110、第一热交换模块;111、第一热交换本体;1111、第一腔板;11111、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2、第一导热槽;11113、第一注胶槽;1112、第二腔板;11121、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2、第二导热槽;11123、第二注胶槽;1113、液冷介质进出孔;1114、导热孔;1115、容纳槽;112、导热鳍片;120第二热交换模块;121、热交换鳍片;122、热交换风扇;130、导热连接件;131、第一连接端;132、第二连接端;133、连接中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的第一种立体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包括:第一热交换模块110、第二热交换模块120以及导热连接件130。导热连接件130包括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沿第一连接端131向远离导热连接件130延伸的方向跟沿第二连接端132向远离导热连接件130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第一热交换模块110连接于第一连接端131。第二热交换模块120连接于第二连接端132。第一热交换模块110配置为接收来自目标件的热量并通过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二热交换模块120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模块120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一热交换模块110的热量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
第一热交换模块110可以是通过与目标件直接接触接收其热量的热交换模块;也可是由液冷介质接收来自目标件的热量,再将热量向第一热交换模块110传送。同样地,第二热交换模块120也可以是通过与热量提供对象直接接触接收其热量的热交换模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热量”,不一定指目标件或热量提供对象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所携带的能量,也可指其在较低温度下所携带的能量。如此说来,在目标件本身处于极寒环境,需要通过热交换装置100对其升温的应用场景下,第一热交换模块110所获取的来自目标件的热量可以是一种温度较低的能量,相当于“冷量”,并将该温度较低的热量传递给第二热交换模块120,对其进行“散冷”,进而提高目标件自身的温度。
导热连接件130可以是由金属制成的连接件,也可以是由导热性能满足需求的、非金属制成的连接件。其通过自身的结构与形状实现将第一热交换模块110与第二热交换模块120的“折叠”设置或平行设置。同样值得一提到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折叠”或平行并非指绝对意义上的导热连接件130的两个连接端之间夹角为0°,而是其夹角在一定范围内便足够起到减小热交换装置100所占空间的作用。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对该夹角的限制是为小于15°。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导热连接件130连接第一交换模块与第二热交换模块120,并实现对其进行“折叠”或平行设计,减小了热交换装置100所占用空间的尺寸。
请参照图2和图3,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中导热连接件130的第一种立体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中导热连接件130的第二种立体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导热连接件130还包括连接中部133。连接中部133与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的连接处呈弧形;以及沿第一连接端131向远离导热连接件130延伸的方向与沿第二连接端132向远离导热连接件130延伸的方向平行。
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可以是呈直线形。连接中部133可以是整体呈圆弧形(如图2中所示),该圆弧形的两端分别跟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连接。关于这类情况,由于连接中部133自身呈圆弧形,因此其分别与第一连接端131与第二连接端132的连接处自然就呈圆弧形。
连接中部133还可以呈直线形(如图3中所示),并通过其两端分别跟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平滑连接,以实现其连接处呈圆弧形。关于平滑连接,具体可以是,在连接中部133分别跟第一连接端131呈特定夹角的情况下,在同时相切于连接中部133与第一连接端131的圆中,选取两切点之间较短的一个圆弧便是连接中部133分别跟第一连接端131连接处的形状。
值得一提的是,该连接处的圆弧部分,可以是一部分属于连接中部133,另一部分属于第一连接端131;也可以是全部属于连接中部133或第一连接端131。当然,此部分内容的描述仅在于通过对导热连接件130进行分解,以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基础上,导热连接件130可能呈现的形状。而在实际加工制造中,可以通过开模的方式铸造该导热连接件130,也可以是初步制造出呈直线形的连接件,通过特定设备对其进行弯折操作,使其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形状。
关于连接中部133与第二连接端132,同样可以是与上述连接中部133与第一连接端131相同的情况。
而沿第一连接端131向远离导热连接件130延伸的方向与沿第二连接端132向远离导热连接件130延伸的方向平行,其中,本申请中的平行并不要求是数学意义上的绝对平行,其允许一定的误差或夹角,例如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之间的夹角为正负15°,均在本申请的范围之内。
上述实现过程中,采用连接中部133分别跟第一连接端131与第二连接端132的连接处呈圆弧形的设计,提高了整个导热连接件130的热传输效率,进而提高了热交换装置100的热交换效率。而第一连接端131与第二连接端132的平行设计,进一步地减小了热交换装置100所占用的空间尺寸。
请参照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的第二种立体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模块110包括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第一热交换本体111内具有容纳腔,第一热交换本体111上开设有液冷介质进出孔1113和导热孔1114。第一连接端131穿过导热孔1114延伸至容纳腔以内。第一热交换模块110具体配置为:由容纳腔接收带有目标件热量的液冷介质,并将热量向导热连接件130传送。
具有容纳腔的热交换本体可以是在一体成型的半成品上直接开设容纳腔;也可以是由至少两个部分组成该具有容纳腔的第一热交换本体111。液冷介质进出孔1113和导热孔1114可以直接开设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上。导热孔1114的数量可以根据导热连接件130的数量确定。液冷介质进出孔1113的数量同样可以根据输送液冷介质的管道等确定。具体可以是,一个进孔一个出孔、一个进孔两个出孔、两个进孔一个出孔、两个进孔两个出孔等。导热孔1114与液冷介质进出孔1113的具体位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行确定。
液冷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包含酒精型冷却液、甘油型冷却液、乙二醇型冷却液。第一连接端131可以是部分位于容纳腔内,也可以是整体位于容纳腔内。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采用液冷介质来接收目标件的热量,并传送至第一连接端131的方式,相较于接触式的热量传递或者非接触而通过空气进行热量传递等方式,提高了热量的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热交换装置100的热交换效率。
请参照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的第三种立体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模块110还包括若干导热鳍片112。若干导热鳍片112于容纳腔内与第一连接端131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来自液冷介质的热量,并将热量向第一连接端131传送。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容纳腔内部设置导热鳍片112,并与第一连接端131连接,增大了与液冷介质或者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热量传递的效率,最终提高了热交换装置100的热交换效率。
请结合图5参照图6和图7,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中第一腔板1111的立体图;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中第二腔板1112的立体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热交换本体111包括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第一腔板1111具有朝向第二腔板1112的第一板面,第二腔板1112具有朝向第一腔板1111的第二板面。第一腔板1111还具有从第一板面向第二腔板1112延伸的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第二腔板1112还具有从第二板面向第一腔板1111延伸的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朝向第二板面的端面与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朝向第一板面的端面连接,形成容纳腔。
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可以是从第一腔板1111的底面边缘向其底面之外延伸所形成;也可是从相较于底面边缘较为靠近底面中部,向底面之外延伸所形成。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也可以是类似的结构。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可以是具有完全对称的结构,以便于由同一个模具进行制造,进而可以节省模具。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由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组合形成上述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的方式,相较于在一体成型的半成品上开设容纳腔等方式,简化了工艺流程,进而节省了制造成本。
请继续结合图5参照图6和图7。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朝向第二板面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导热槽11112,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朝向第一板面的端面上对应开设有第二导热槽11122。所述第一导热槽11112与第二导热槽11122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与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的连接,结合形成所述导热孔1114;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朝向第二板面的端面上还开设有与第一导热槽11112相交的第一注胶槽11113。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朝向第一板面的端面上还对应开设有与第二导热槽11122相交的第二注胶槽11123。第一注胶槽11113配置为与第二导热槽11122结合形成注胶腔。注胶腔配置为容纳第一密封材料。
由于导热孔1114的数量可以不止一个,因此,第一导热槽11112和第二导热槽11122的数量也相应可以不止一个。而在第一导热槽11112的数量不止一个的情况下,第一注胶槽11113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并同时与所有第一导热槽11112相交;第一注胶槽11113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其数量可以对应于第一导热槽11112的数量,如此便是每个第一注胶槽11113分别对应一个第一导热槽11112并与之相交;第一注胶槽11113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且不等于第一导热槽11112的数量,例如,第一导热槽11112的数量是4,第一注胶槽11113的数量是2,这样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一注胶槽11113与一个第一导热槽11112相交,另一个第一注胶槽11113同时与剩余三个第一导热槽11112相交,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一注胶槽11113同时与两个第一导热槽11112相交,另一个第一注胶槽11113同时与剩余两个第一导热槽11112相交。
同样地,第二注胶槽11123可以是同上所述的类似的数量及设置方式。
第一密封材料可以是聚氨酯、硅橡胶、聚硫橡胶、氯丁橡胶和环氧树脂密封胶等密封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第一密封材料灌注于第一注胶槽11113和第二注胶槽11123,再将容纳有第一密封材料的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扣合,以使第一注胶槽11113和第二注胶槽11123形成注胶腔。由于注胶腔与导热槽相交,因此,其中的密封材料会覆盖导热连接件130接触,并将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之间缝隙密封,以提高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连接处的密封性。并且,第一密封材料本身的粘性还能提高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第一腔板1111上设置第一注胶槽11113,以及在第二腔板1112上设置第二注胶槽11123,并在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结合时形成容纳第一密封材料的注胶腔,实现了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之间缝隙的密封,进而提高了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连接处的密封性;此外,一密封材料本身的粘性还提高了导热连接件130与第一热交换本体1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请结合图6和图7参照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的第四种立体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朝向第二板面的端面在第一板面的投影位于第一板面的边缘以内,在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朝向第一板面的端面在第一板面的投影位于第一板面的边缘以内,在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的外壁和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的外壁均配置为容纳第二密封材料,以实现第一腔板1111与第二腔板1112之间的密封连接。
在上述限定下,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的外壁可以与第一腔板1111底部的侧缘形成台阶面;也可以是,相较于第一板面的垂直法线而言,第一延伸部的外壁形成了向第一腔板1111中心倾斜的多个斜面。
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朝向第二板面的端面在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也就意味着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的外围轮廓尺寸小于第二板面的外围轮廓尺寸,以保证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的外壁和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的外壁形成能够容纳第二密封材料的容纳槽1115,该容纳槽1115于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的结合处围绕第一热交换本体111。
同样地,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同样可以类似于第一延伸部的结构。
在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结合之后,通过在第一环形延伸部11111的外壁和第二环形延伸部11121的外壁形成容纳槽1115中注入第二密封材料之后,能够很好地密封第一腔板1111与第二腔板1112之间的缝隙,以提高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的密封性。
上述实现过程中,根据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结构,其各自的外壁会通过第一腔板1111和第二腔板1112的结合,形成用以容纳第二密封材料的、于缝隙处围绕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的容纳槽1115,以实现对第一腔板1111与第二腔板1112之间缝隙密封,进而提高了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的密封性,降低了液冷介质的外漏,最终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
请参照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模块120包括若干热交换鳍片121。若干热交换鳍片121第二连接端132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二连接端132的热量,并将热量向外界传送。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为第二热交换模块120配置热交换鳍片121,并与第二连接端132连接,增大了第二热交换模块120与外界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热交换装置100的热交换效率。
请参照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的第五种立体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热交换模块120还包括热交换风扇122。热交换风扇122与热交换鳍片121远离第一热交换模块110的一端连接,并配置为吸走或吹走若干热交换鳍片121缝隙间的热量。
上述实现过程中,在第一散热模块与第二散热模块对折设计的基础上,将散热风扇设置热交换鳍片121远离第一热交换模块110的一端,进一步提高了热交换效率的同时,还减小了热交换装置100的尺寸。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目标件包括充电桩。
上述实现过程中,将本申请前述几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应用于对充电桩的散热,提高了对充电桩散热效率的基础上,减小了对充电桩的空间占用,在当前城市可利用空间并不充裕的大环境下,增加了有限的空间内所能够布置充电桩的数量,提高了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通过两个连接端近乎平行的导热连接件130连接第一交换模块与第二热交换模块120,并实现对其进行折叠设计,减小了热交换装置100所占用空间的尺寸;而倒角呈弧形的导热连接件130还提高了热传递的效率,进而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此外,对于采用也液冷的第一模块而言,设置与用于供第一连接端131穿过的导热孔1114相交的注胶腔,以及在第一腔板1111与第二腔板1112缝隙处围绕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的容纳槽1115都提高了第一热交换本体111的密封性,减少了液冷介质的外漏。尤其是将本申请提供各个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装置100应用于对充电桩的散热,更是提高了对充电桩散热效率的基础上,减小了对充电桩的空间占用,增加了有限的空间内所能够布置充电桩的数量,提高了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热交换模块、第二热交换模块以及导热连接件;
所述导热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
沿所述第一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跟沿所述第二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15°;
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
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
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配置为接收来自目标件的热量并通过所述导热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进行热交换;
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的热量并与外界进行热交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连接件还包括连接中部;
所述连接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的连接处呈弧形;以及
沿所述第一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与沿所述第二连接端向远离所述导热连接件延伸的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包括第一热交换本体;
所述第一热交换本体内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一热交换本体上开设有液冷介质进出孔和导热孔;
所述第一连接端穿过所述导热孔延伸至所述容纳腔以内;
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具体配置为:由所述容纳腔接收带有目标件热量的液冷介质,并将所述热量向所述导热连接件传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还包括若干导热鳍片;
所述若干导热鳍片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液冷介质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向所述第一连接端传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本体包括第一腔板和第二腔板;
所述第一腔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二腔板的第一板面,所述第二腔板具有朝向所述第一腔板的第二板面;
所述第一腔板还具有从所述第一板面向所述第二腔板延伸的第一环形延伸部,所述第二腔板还具有从所述第二板面向所述第一腔板延伸的第二环形延伸部;
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与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连接,形成所述容纳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上开设有第一导热槽,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上对应开设有第二导热槽;
所述第一导热槽与第二导热槽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与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的连接,结合形成所述导热孔;
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导热槽相交的第一注胶槽;
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上还对应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导热槽相交的第二注胶槽;
所述第一注胶槽配置为与所述第二导热槽结合形成注胶腔;
所述注胶腔配置为容纳第一密封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二板面的端面在所述第一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板面的边缘以内,在所述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
所述第二环形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板面的端面在所述第一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板面的边缘以内,在所述第二板面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板面的边缘以内;
所述第一环形延伸部的外壁和第二环形延伸部的外壁均配置为容纳第二密封材料,以实现所述第一腔板与所述第二腔板之间的密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包括若干热交换鳍片;
所述若干热交换鳍片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并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向外界传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交换模块还包括热交换风扇;
所述热交换风扇与热交换鳍片远离所述第一热交换模块的一端连接,并配置为吸走或吹走所述若干热交换鳍片缝隙间的热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目标件包括充电桩。
CN202320664179.5U 2023-03-30 2023-03-30 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2189593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4179.5U CN218959378U (zh) 2023-03-30 2023-03-30 热交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64179.5U CN218959378U (zh) 2023-03-30 2023-03-30 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59378U true CN218959378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36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64179.5U Active CN218959378U (zh) 2023-03-30 2023-03-30 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593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07727A1 (zh) 一种智能汽车中车载计算装置及智能汽车
CN111937223B (zh) 冷却剂分配器
JP6642753B1 (ja) コンデンサ
US11313623B2 (en) Heat exchanger
KR102173362B1 (ko) 전기소자 쿨링모듈
WO2021136017A1 (zh) 中冷器的主板、中冷器及中冷器的制造方法
CN108023135A (zh) 可再充电电池和可再充电电池模块
CN116261309A (zh) 散热装置、设备、机架和系统
CN218959378U (zh) 热交换装置
EP4025025A1 (en) Cool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696008B (zh) 一种流体冷却装置
US20220381522A1 (en) Liquid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connector for such an exchanger
CN216596066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0388844A (zh) 用于连接进行热传导的设备的壳体元件的系统
WO2022007563A1 (zh) 一种承压能力强的芯片冷却器
CN110612616A (zh) 固定架、电池模块以及电池包
CN220021255U (zh) 进出口总成、换热板模组、电池包和车辆
CN220272602U (zh) 电池包和用电设备
KR102612584B1 (ko) 직접냉각유로를 갖는 적층형 전력반도체 양면 냉각 장치
CN220870333U (zh) 电池包及交通工具
CN217877274U (zh) 一种组合式水冷装置
CN116009648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20065797U (zh) 电池模组
CN220823578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电子设备
CN218472071U (zh) 柱状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