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49365U - 摩托车扶手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扶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49365U
CN218949365U CN202320161964.9U CN202320161964U CN218949365U CN 218949365 U CN218949365 U CN 218949365U CN 202320161964 U CN202320161964 U CN 202320161964U CN 218949365 U CN218949365 U CN 218949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direction
cover
armrest
motorcycle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196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苇忱
王伯晋
苏文铭
陈奕雯
李新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49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493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扶手结构,包含一车体外盖、一沿一第一轴向结合于该车体外盖上的后扶手,及二分别设置于该后扶手的相反两侧的侧饰盖。每一侧饰盖沿一第二轴向固定于该车体外盖上,且沿一第三轴向固定于该后扶手上,该第一轴向、该第二轴向,及该第三轴向的其中任两者彼此呈夹角设置。本实用新型将该车体外盖、该后扶手及该侧饰盖之间借由非平行的三个轴向彼此固定,从而能提升结构刚性及组立刚性。

Description

摩托车扶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辅助装置,特别是指一种摩托车的扶手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的后扶手装置是供乘坐于摩托车后座的乘客握持,借此在车辆行驶时得以维持自身的平衡,以确保乘车的安全,也因此后扶手装置的组立刚性是影响使用者安全的设计重点。参阅图1,一般摩托车的后扶手装置是将扶手饰盖11、车体盖12及扶手把13三明治式地上下堆叠,并借由螺丝或其他固定件沿上下方向将前述构件相互锁合于车架14上,然而,该后扶手装置仅沿同一轴向(即上下方向)锁合的固定方式,在组立刚性上明显不足,因此尚有极大的改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欲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组立刚性佳的摩托车扶手结构。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于是,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扶手结构,包含一车体外盖、一沿一第一轴向结合于该车体外盖上的后扶手,及二分别设置于该后扶手的相反两侧的侧饰盖。每一侧饰盖沿一第二轴向固定于该车体外盖上,且沿一第三轴向固定于该后扶手上,该第一轴向、该第二轴向,及该第三轴向的其中任两者彼此呈夹角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轴向、该第二轴向,及该第三轴向中至少其中两者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后扶手包括一沿该第一轴向与该车体外盖结合的连接座、二分别由该连接座的相反两侧向前延伸的侧把体,及二分别由该多个侧把体的前端朝左右两侧凸伸的固定凸缘,每一侧饰盖包括一接续其中一侧把体且遮挡于相对应固定凸缘外侧的主盖体,及一由该主盖体向内凸伸,并位于该固定凸缘前方的限位凸缘,该限位凸缘贴抵该固定凸缘,并沿该第三轴向彼此相互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每一侧饰盖还包括多个由该主盖体朝内凸伸的锁固柱件,该多个锁固柱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沿该第二轴向固定于该车体外盖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每一侧饰盖还包括多个由该主盖体朝内凸伸的卡扣件,该多个卡扣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扣接于该车体外盖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每一侧饰盖的该多个锁固柱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沿该第二轴向固定于相对应侧把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每一侧饰盖的每一锁固柱件具有一轴体部,及多个由该轴体部沿径向朝外凸伸的凸块部,该后扶手的每一侧把体由外而内凹陷形成一供相对应锁固柱件插设的插设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二轴向与该第三轴向相互垂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中,该扶手装置还包含一设置于该车体外盖下方的灯座,其中,该灯座沿该第一轴向与该后扶手共同锁设。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将该车体外盖、该后扶手及该多个侧饰盖之间借由非平行的三个轴向彼此固定,从而能提升结构刚性及组立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使该第一轴向、该第二轴向,及该第三轴向中至少其中两者相互垂直,可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组立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每一固定凸缘与同侧的一个限位凸缘相互靠抵,从而可沿该第三轴向定位彼此,再借由锁设件或固定件沿该第三轴向穿设两者,便可达到沿该第三轴向固定彼此的功效,此一设计不仅有助于增添组立刚性,还能辅助装配而降低组立难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每一侧饰盖借由其中一个锁固柱件,能使该侧饰盖沿该第二轴向固定于该车体外盖上,从而提升组立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借由该多个卡扣件不仅可降低该多个侧饰盖组装于该车体外盖上的难度,且可借由此种组立方式消除成形误差,提升组装密合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每一侧饰盖的锁固柱件除了可用于与车体外盖固定外,也可用于与相对应的一个侧把体相互固定,使该侧饰盖及该侧把体可借由两个轴向固定,进一步提升两者间的组立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每一侧把体的该插设槽可供相对应侧饰盖的一锁固柱件插入,在该锁固柱件插设时,借由齿形的凸块部可产生进一层的定位作用,这让该侧饰盖与该侧把体结合时,该锁固柱件较易对准,且能消弭部件的成形误差,以避免该侧饰盖与该侧把体组装后产生偏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使该第二轴向及该第三轴向相互垂直,可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组立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其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将灯座设置于车架上的方式不同,而是将该灯座锁付于该后扶手上,如此不仅可大幅减少部件组接的数量,还可先将该灯座与该车体外盖及该后扶手组合后,再一起固定于车架上,从而减少装配工序并降低公差的影响。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俯视图,说明一现有的摩托车后扶手装置;
图2是一侧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扶手结构的一实施例;
图3是一立体图,进一步说明图2中的摩托车扶手结构;
图4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实施例中的一后扶手;
图5是一立体图,进一步说明图4的后扶手;
图6是一示意图,说明该后扶手与一车体外盖的连接关系;
图7是一剖视图,说明本实施例的一连接座与一车架的连接关系;
图8是一俯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俯视态样及元件间的宽度关系;
图9是一侧视图,说明该实施例中的一侧饰盖;
图10是一示意图,说明该后扶手及相对应侧饰盖的连接关系;及
图11是一剖视图,说明该实施例中的一灯座的配置方式。
附图标记列表
2·············车架
3·············车体外盖
31············穿设口
4·············后扶手
41············连接座
411··········基部
42············侧把体
421··········插设槽
43············固定凸缘
44············延伸臂
45············固定柱件
5·············侧饰盖
51············主盖体
52············限位凸缘
53············锁固柱件
531··········轴体部
532··········凸块部
54············卡扣件
55············边界凸缘
6·············灯座
A·············第一轴向
B·············第二轴向
C·············第三轴向
D·············结合面
E·············下框架
F·············侧壳盖。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摩托车扶手结构的一实施例,是组立于一摩托车上,且该摩托车可以是燃油车或电动车。该摩托车扶手结构包含一车架2、一锁附于该车架2上的车体外盖3、一锁附于该车架2且结合于该车体外盖3上的后扶手4、二分别锁附于该后扶手4相反两侧及该车体外盖3上的侧饰盖5,及一位于该车体外盖3下方且锁附于该后扶手4上的灯座6。首先定义彼此任两者间呈夹角设置的一第一轴向A、一第二轴向B,及一第三轴向C,该第一轴向A大体上是沿高度方向上下延伸,该第二轴向B大体上是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该第三轴向C大体上是沿前后方向略带倾斜地延伸,本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左、右、前、后、上、下等方向是以驾驶人骑乘摩托车时的参考方向为准。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该第二轴向B及该第三轴向C彼此相互垂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在实际锁设时多少会因为公差或偏位而使该第一轴向A、该第二轴向B,及该第三轴向C有所偏移,因此不应以此为限,此外,本实施例中所称的锁付是借由螺栓或锁固件进行锁合,但为了避免附图过于混乱,因此本案附图中省略螺栓或锁固件的绘示。该车体外盖3位于该车架2上方,且开设出二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且由顶面贯穿至顶面的穿设口31(图4中仅显示其中的一个)。
参阅图4至图7,该后扶手4包括一沿该第一轴向A结合于该车体外盖3上的连接座41、二分别由该连接座41的左右两侧向前延伸的侧把体42、二分别由该多个侧把体42的前端朝左右两侧向外凸伸的固定凸缘43、二分别由该多个侧把体42末端向下延伸且穿伸通过该多个穿设口31的延伸臂44,及二分别由该多个侧把体42前端向下延伸,且沿前后方向位于该多个固定凸缘43及该多个延伸臂44之间的固定柱件45。该连接座41有一基部411向下延伸并穿设该车体外盖3,且该基部411会借由锁合的方式锁附于该车架2上,前述的锁付方向是沿垂直于地面的第一轴向A进行锁合。每一侧把体42沿左右方向由外而内凹陷形成一插设槽421。每一延伸臂44向下穿过相对应穿设口31,其底端借由锁合方式沿平行于地面的第二轴向B连接该车架2。
参阅图4、图8,及图9,该多个侧把体42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小于该多个侧饰盖5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这让该后扶手4在左右方向上不宽于该多个侧饰盖5,从而让后座乘客抓持该后扶手4时不易卡手,也可避免碰撞。每一侧饰盖5包括一接续同一侧的一个侧把体42且遮挡于相对应固定凸缘43外侧的主盖体51、一由该主盖体51沿左右方向朝内凸伸并位于该固定凸缘43前方的限位凸缘52、多个由该主盖体51沿左右方向朝内凸伸的锁固柱件53、多个由该主盖体51沿左右方向朝内凸伸的卡扣件54,及一由该主体盖51的轮廓沿左右方向朝内凸伸并对应该侧把体42的轮廓的边界凸缘55。该主盖体51的外表面与相对应侧把体42的外表面相接合,从而界定出一为连续曲面的结合面D,借由此一设计,使该后扶手4及该侧饰盖5在造型上呈现一体感及流线感。在实际设计上,该侧把体42的顶面不低于该主盖体51的顶面,且该侧把体42因其制程而可在前端具有导圆角,如此可借由导圆角来连接该多个侧饰盖5,使每一侧把体42及相对应侧饰盖5之间的连接平顺,此外,借由该边界凸缘55的辅助限位,可让该后扶手4及该侧饰盖5在组立时使该结合面D的段差最小化,此一特征及导圆角的设计皆能让使用者在伸手握取该后扶手4时,不会被交界处的段差割手。
参阅图5、图9,及图10,该限位凸缘52贴抵相对应的一个固定凸缘43,并沿该第三轴向C彼此锁付固定,如此可降低组立时的难度而达到辅助定位及装配的功效。每一锁固柱件53具有一轴体部531,及多个由该轴体部531沿径向朝外凸伸的凸块部532,该多个锁固柱件53的其中之一是沿该第二轴向B固定于相对应侧把体42上,更进一步而言,该锁固柱件53是插置于该侧把体42的插设槽421中,借由齿形的凸块部532可产生进一层的定位作用,这让该侧饰盖5与该侧把体42结合时,该锁固柱件53较易对准,且能消弭单品部件的成形误差,以避免该侧饰盖5与该侧把体42组装后产生偏位。其他的锁固柱件53与该多个卡扣件54则是沿该第二轴向B与该车体外盖3及其他车体部件相互锁合,如此可保留与该车体外盖3在组装上的自由度。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借由该限位凸缘52及该固定凸缘43沿该第三轴向C固定,及前述的一个锁固柱件53与该插设槽421沿该第二轴向B固定,产生了两个锁付方向互相垂直的锁付点,可增加该多个侧饰盖5及该后扶手4的组立刚性并产生两方向上的拘束。较佳地,该锁固柱件53(即该多个锁付点中位于后方者)距离该侧饰盖5最后端的距离小于30mm,此种后方锁付点靠近边界交会处的设计,可避免制造公差在组立后造成开缝的情形。
参阅图3、图6,及图11,该灯座6沿该第一轴向A与该后扶手4共同锁设,并将该车体外盖3夹设于前述两者之间,且较佳地可将下框架E直接锁附于在该灯座6下方,本实施例的灯座6有别于现有设置于车架2上的固定方式,而是将该灯座6固定于该车体外盖3及该后扶手4上,如此不仅可大幅减少部件组接的数量,还可先将该灯座6与该车体外盖3、该后扶手4及该下框架E组合后,再一起锁付于车架2上,从而减少装配工序并降低公差的影响。
复参阅图3及图4,本实施例将该车体外盖3、该后扶手4及该侧饰盖5之间借由非平行的三个轴向(该第一轴向A、该第二轴向B,及该第三轴向C)彼此固定,从而能提升结构刚性及组立刚性,并能消除该后扶手4及该多个侧饰盖5之间的成形误差。此外,该多个侧饰盖5可以借由部分锁固柱件53分别与二侧壳盖F锁合,从而将该多个侧壳盖F分别固定于该多个侧饰盖5下方,但另一方面,该多个侧壳盖F也可与该侧饰盖5为一体,以产生更一体式的视觉效果。
参阅图3、图6,及图11,在此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组立方式(亦即前述的预先组立方式),首先将该后扶手4及该多个侧饰盖5预先组立,再将前述部件与该车体外盖3组立,接着将与该下框架E组立后的灯座6组装于前述部件上,在前述的组装过程中,是将该车体外盖3借由该后扶手4及该灯座6夹持,再使该灯座6锁附于该后扶手4上,如此便能如图5及图9所示地使该灯座6的重量足以分配至该车体外盖3上并由该后扶手4支撑,最后再将组合后的整体锁至该车架2上。此种组立方式有别于现有各自锁附于车架2上的设计,可避免部件之间因制造公差过大而在组装后造成偏位的情形。
综上所述,借由该车体外盖3、该后扶手4,及该多个侧饰盖5在三个不同的轴向上进行锁合及固定,使本实用新型的组立刚性大幅提升,而辅助定位的设计则可降低组立难度,该车体外盖3、该后扶手4、该多个侧饰盖5,及该灯座6能预先相互组立后再一起锁附于该车架2上,如此可避免前述部件之间在组立后产生偏位的情形,维持产品外观的品质,故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车体外盖;
一后扶手,沿一第一轴向结合于所述车体外盖上;及
二侧饰盖,分别设置于所述后扶手的相反两侧,每一侧饰盖沿一第二轴向固定于所述车体外盖上,且沿一第三轴向固定于所述后扶手上,所述第一轴向、所述第二轴向,及所述第三轴向的其中任两者彼此呈夹角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所述第二轴向,及所述第三轴向中至少其中两者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扶手包括一沿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车体外盖结合的连接座、二分别由所述连接座的相反两侧向前延伸的侧把体,及二分别由所述多个侧把体的前端朝左右两侧凸伸的固定凸缘,每一侧饰盖包括一接续其中一侧把体且遮挡于相对应固定凸缘外侧的主盖体,及一由所述主盖体向内凸伸,并位于所述固定凸缘前方的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贴抵所述固定凸缘,并沿所述第三轴向彼此相互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侧饰盖还包括多个由所述主盖体朝内凸伸的锁固柱件,所述多个锁固柱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沿所述第二轴向固定于所述车体外盖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侧饰盖还包括多个由所述主盖体朝内凸伸的卡扣件,所述多个卡扣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扣接于所述车体外盖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侧饰盖的所述多个锁固柱件的至少其中之一沿所述第二轴向固定于相对应侧把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侧饰盖的每一锁固柱件具有一轴体部,及多个由所述轴体部沿径向朝外凸伸的凸块部,所述后扶手的每一侧把体由外而内凹陷形成一供相对应锁固柱件插设的插设槽。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向与所述第三轴向相互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扶手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设置于所述车体外盖下方的灯座,其中,所述灯座沿所述第一轴向与所述后扶手共同锁设。
CN202320161964.9U 2022-03-23 2023-02-09 摩托车扶手结构 Active CN21894936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2884U TWM637270U (zh) 2022-03-23 2022-03-23 機車扶手結構
TW111202884 2022-03-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49365U true CN218949365U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11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1964.9U Active CN218949365U (zh) 2022-03-23 2023-02-09 摩托车扶手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49365U (zh)
TW (1) TWM63727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7270U (zh) 2023-0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6953B2 (en) Vehicle seat
US6994401B1 (en) Seat backrest cover module
US7377586B2 (en) Modular seat back assembly
US10220733B2 (en) Vehicle seat
US8317255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US11634052B2 (en) Vehicle seat bac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11516558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3962975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のスライドレールの構造
CN218949365U (zh) 摩托车扶手结构
US11833946B2 (en) Vehicle seat
JP2018090144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6803833A (zh) 一体式扶手结构
US20230166640A1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JP2023026561A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フレーム
JP3519658B2 (ja) リヤフロアクロスメンバ構造
US20230100240A1 (en) Device for assembling reclining seat of vehicle
JP7380123B2 (ja) 車両内装構造
US11975644B2 (en) Vehicle seat and method of installation
JPH0144348Y2 (zh)
CN219382170U (zh) 一种车门扶手总成及车辆
CN219428048U (zh) 车辆的d柱外饰板和车辆
JP4489635B2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構造
CN220465307U (zh) 座椅底座框架,其接合部件以及车辆座椅组件
JP6779830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202203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