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6827U -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06827U CN218906827U CN202223211549.4U CN202223211549U CN218906827U CN 218906827 U CN218906827 U CN 218906827U CN 202223211549 U CN202223211549 U CN 202223211549U CN 218906827 U CN218906827 U CN 218906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rust rod
- guide arm
- shock absorber
- air suspension
- integr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空气悬架包括:第一导向臂,所述第一导向臂设有第一前接梁连接部、第一集成连接部和推力杆连接部;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二导向臂与所述第一导向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臂设有第二前接梁连接部、第二集成连接部;推力杆总成,所述推力杆总成的一端适于安装于第一推力杆连接部,且另一端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车架纵梁;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安装于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的顶部;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安装于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的顶部;第一集成连接部底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的底部适于安装于前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商用车的操控稳定性、平顺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一款结构简单、成本低的商用车空气悬架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对于商用车底盘悬架来说空气悬架一直是各大主机厂的迫切的需求。相关技术中空气悬架在与气囊、前桥等结构安装时往往需要较多的支架,集成化程度低,对于前悬架及其他系统改变比较大并对于整车的空间占用也比较高,不仅重量重而且占用较大的整车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悬架,该空气悬架,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空气悬架的车辆。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气悬架,包括:第一导向臂,所述第一导向臂设有第一前接梁连接部、第一集成连接部和推力杆连接部;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二导向臂与所述第一导向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臂设有第二前接梁连接部、第二集成连接部;推力杆总成,所述推力杆总成的一端适于安装于第一推力杆连接部,且另一端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车架纵梁;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安装于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的顶部;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安装于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的顶部;其中,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底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的底部适于安装于前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推力杆总成包括:推力杆第一支座,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安装于所述推力杆连接部;推力杆第二支座,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车架纵梁;推力杆,所述推力杆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且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空气悬架,还包括:防倾支座,所述防倾支座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一导向臂的一侧的车架纵梁;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防倾支座,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位于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的前方,所述推力杆由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向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倾斜向后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设有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臂,所述前后间隔的第一安装支臂穿设有第一销轴;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设有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支臂,所述前后间隔的第二安装支臂穿设有第二销轴,所述推力杆的两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在车架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前接梁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空气悬架还包括:第一避震器,所述第一导向臂在背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一侧设有第一避震器安装孔,所述第一避震器通过所述第一避震器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第一导向臂,所述第一避震器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之间;第二避震器,所述第二导向臂在背向所述第一导向臂的一侧设有第二避震器安装孔,所述第二避震器通过所述第二避震器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二避震器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避震器安装孔的外周侧设有凸出所述第一导向臂侧面的第一环沿,所述第一避震器的一端均设有第一螺栓套,所述第一螺栓套通过穿设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环沿;所述第二避震器安装孔的外周侧设有凸出所述第二导向臂侧面的第二环沿,所述第二避震器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螺栓套,所述第二螺栓套通过穿设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环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导向臂和第二导向臂由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臂在所述第一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前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折弯部后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所述第二导向臂在所述第二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前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折弯部后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气悬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气悬架,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主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第一导向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推力杆总成、防倾支座、连接板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的第一避震器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气悬架1、前接梁10、前桥的前轴20、第一导向臂100、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第一集成连接部120、推力杆连接部130、
第二导向臂200、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第二集成连接部220、
推力杆总成300、第一气囊400、第二气囊500、推力杆第一支座310、
第一折弯部140、第二折弯部240、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第一环沿151、
推力杆第二支座320、推力杆330、防倾支座600、连接板700、第一避震器800、第二避震器900、第一螺栓套810、第一安装支臂311、第二安装支臂3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包括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推力杆总成300、第一气囊400和第二气囊500。
第一导向臂100设有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和推力杆连接部130。第二导向臂200与第一导向臂100间隔设置,第二导向臂200设有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第二集成连接部220。
推力杆总成300的一端适于安装于第一推力杆连接部130,且另一端适于安装于邻近第二导向臂200的车架纵梁。第一气囊400安装于第一集成连接部120的顶部,第二气囊500安装于第二集成连接部220的顶部。其中,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底部和第二集成连接部220的底部适于安装于前桥的前轴20。
举例而言,第一导向臂100的长度长于第二导向臂200,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分别铰接于车架两侧的前接梁10。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和第一推力杆连接部130由前至后依次设置,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位于第二推力杆连接部130前侧。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分别对应设置于左右两侧,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和第二集成连接部220分别对应设置于左右两侧。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的铰接处的转动轴线沿左右延伸,垂直于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的延伸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通过设置具有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和第一推力杆连接部130的第一导向臂100,以及具有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第二集成连接部220和第二推力杆连接部130的第二导向臂200,可以形成左右不对称的空气悬架1结构。推力杆总成300装配时,无需考虑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的位置,推力杆总成300分别安装于第一推力杆连接部130和车架纵梁。而且,推力杆总成300仅与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中的一个安装,有利于推力杆总成300拆装,方便维修和拆装。
并且,前侧的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直接利用前接梁10进行安装,无需额外设计支架,直接利用现有的前接梁10进行安装,结构更加简单,且利于整车空间的布置。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分别与第一气囊400和前桥的前轴20进行安装,第二集成连接部220分别与第二气囊500和前桥的前轴20进行安装,也无需设置额外的支架,降低了开发难度,节省了额外结构件布置的空间。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推力杆总成300包括推力杆第一支座310和推力杆第二支座320以及推力杆330。推力杆第一支座310安装于推力杆连接部130。推力杆第二支座320适于安装于邻近第二导向臂200的车架纵梁。推力杆330的一端安装于推力杆第一支座310,且另一端安装于推力杆第二支座320。
具体而言,推力杆第一支座310铰接安装于第一推力杆连接部130的上表面,推力杆第二支座320铰接安装于邻近第二导向臂200的车架纵梁。推力杆330沿水平方向横跨车架左右两侧的纵梁,一端通过推力杆第一支座310与车架纵梁相连,另一端通过推力杆第二支座320与车架纵梁连接,推力杆总成300在左右两侧车架纵梁之间起到横向的导向作用。其中,前侧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与前接梁10连接起到前后方向的导向作用,由此空气悬架1在各方向均能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6所示,空气悬架1还包括防倾支座600和连接板700。防倾支座600适于安装于邻近第一导向臂100的一侧的车架纵梁,连接板700的一端安装于防倾支座600,连接板700的另一端安装于推力杆第二支座320。
连接板700在防倾支座600和推力杆第二支座320之间起到加固作用,当推力杆330两端受力较大,上下起伏时,连接板700可以避免车架左右两侧的纵梁起伏过大。并且,利用推力杆第二支座320同时安装推力杆330和连接板700,减少了其他零部件的数量,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度。
其中,推力杆第二支座320的重量大于推力杆第一支座310的重量,使推力杆第二支座320的重量约为推力杆第一支座310和防倾支座600的重量之和,从而空气悬架1在左右两侧的受力较为平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推力杆第一支座310位于推力杆第二支座320的前方,推力杆330由推力杆第一支座310向推力杆第二支座320倾斜向后延伸。如此,连接板700可以垂直与车架纵梁的延伸方向布置,当连接板700安装于推力杆第二支座320时不会与推力杆330发生干涉,更加方便推力杆第二支座320与连接板700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推力杆第一支座310设有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臂311,前后间隔的第一安装支臂311穿设有第一销轴。推力杆第二支座320设有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支臂321,前后间隔的第二安装支臂321穿设有第二销轴,推力杆330的两端铰接于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
例如,第一安装支臂311向第一导向臂100的内侧延伸,第二安装支臂321向推力杆第二支座320的下方延伸,第一销轴通过与铰接与推力杆330铰接,使推力杆330两端可转动,起到横向导向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在车架的宽度方向上,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对称设置,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和第二集成连接部220对称设置。
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的受力较为平衡,第一集成连接部120和第二集成连接部220的受力较为平衡。当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安装于前桥的左右两侧受力更加平衡,第一气囊400和第二气囊500在空气悬架1的受力更加平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气悬架1还包括第一避震器800和第二避震器900,第一导向臂100在背向第二导向臂200的一侧设有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第一避震器800通过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安装于第一导向臂100,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位于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一集成连接部120之间。第二导向臂200在背向第一导向臂100的一侧设有第二避震器安装孔(图中未示意),第二避震器900通过第二避震器安装孔安装于第二导向臂200,第二避震器安装孔位于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和第二集成连接部220之间。
第一避震器800和第二避震器900分别位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的外侧,通过第一导向臂100设置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第二导向臂200设置第二避震器安装孔,无需额外设置安装第一避震器800和第二避震器900的支架,集成度更高。具体而言,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位于邻近第一气囊400的一侧,第二避震器安装孔位于邻近第二气囊500的一侧。第一避震器800与第一气囊400共同起到减震的作用,第二避震器900与第二气囊500共同起到减震的作用。当受到路面冲击较小时,主要由第一气囊400和第二气囊500工作,当受到路面冲击较大时,主要由第一避震器800和第二避震器900工作,从而在不同路面条件下,空气悬架1均可保持较好的减震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7所示,第一避震器安装孔150的外周侧设有凸出第一导向臂100侧面的第一环沿151,第一避震器800的一端均设有第一螺栓套810,第一螺栓套810通过穿设紧固件安装于第一环沿151。第二避震器安装孔的外周侧设有凸出第二导向臂200侧面的第二环沿,第二避震器900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螺栓套(图中未示意),第二螺栓套通过穿设紧固件安装于第二环沿。
第一环沿151可以将第一避震器800与第一导向臂100间隔开,第二环沿可以将第二避震器900与第二导向臂200间隔开,防止第一避震器800、第二避震器900与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发生干涉。
并且第一避震器800的一端通过设置第一螺栓套810,第二避震器900的一端通过设置第二螺栓套,使第一避震器800和第二避震器900可以在不同方向进行减震工作,降低第一避震器800和第二避震器900受到冲击损坏的概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导向臂100和第二导向臂200由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
其中,第一导向臂100在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和第一集成连接部120之间形成有第一折弯部140,第一折弯部140前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第一折弯部140后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第二导向臂200在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和第二集成连接部220之间形成有第二折弯部240,第二折弯部240前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第二折弯部240后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例如,纵梁沿前后水平延伸,第一前接梁连接部110与前接梁10连接的部分位置较高,通过形成第一折弯部140,空气悬架1导向臂1在第一折弯部140前侧的部分向上倾斜幅度较大,第一折弯部140分后侧的部分向下倾斜的幅度较小,适应与车架相连的结构的布置,力的传递更加顺畅。并且,在折弯处可以避让空气悬架1导向臂1上部的其他结构(如发动机),保证了车架空间的合理利用。
第二前接梁连接部210与前接梁10连接的部分位置较高,通过形成第二折弯部240,空气悬架1导向臂1在第二折弯部240前侧的部分向上倾斜幅度较大,第一折弯部140分后侧的部分向下倾斜的幅度较小,适应与车架相连的结构的布置,力的传递更加顺畅。并且,在折弯处可以避让空气悬架1导向臂1上部的其他结构(如发动机),保证了车架空间的合理利用。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可以为载货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悬架1和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向臂,所述第一导向臂设有第一前接梁连接部、第一集成连接部和推力杆连接部;
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二导向臂与所述第一导向臂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导向臂设有第二前接梁连接部、第二集成连接部;
推力杆总成,所述推力杆总成的一端适于安装于第一推力杆连接部,且另一端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车架纵梁;
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安装于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的顶部;
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安装于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的顶部;
其中,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底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的底部适于安装于前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杆总成包括:
推力杆第一支座,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安装于所述推力杆连接部;
推力杆第二支座,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车架纵梁;
推力杆,所述推力杆的一端安装于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且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倾支座,所述防倾支座适于安装于邻近所述第一导向臂的一侧的车架纵梁;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防倾支座,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安装于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位于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的前方,所述推力杆由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向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倾斜向后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力杆第一支座设有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支臂,所述前后间隔的第一安装支臂穿设有第一销轴;
所述推力杆第二支座设有前后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支臂,所述前后间隔的第二安装支臂穿设有第二销轴,所述推力杆的两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在车架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前接梁连接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避震器,所述第一导向臂在背向所述第二导向臂的一侧设有第一避震器安装孔,所述第一避震器通过所述第一避震器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第一导向臂,所述第一避震器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之间;
第二避震器,所述第二导向臂在背向所述第一导向臂的一侧设有第二避震器安装孔,所述第二避震器通过所述第二避震器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二避震器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震器安装孔的外周侧设有凸出所述第一导向臂侧面的第一环沿,所述第一避震器的一端均设有第一螺栓套,所述第一螺栓套通过穿设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第一环沿;
所述第二避震器安装孔的外周侧设有凸出所述第二导向臂侧面的第二环沿,所述第二避震器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螺栓套,所述第二螺栓套通过穿设紧固件安装于所述第二环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臂和第二导向臂由前至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
其中,所述第一导向臂在所述第一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集成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前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一折弯部后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所述第二导向臂在所述第二前接梁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集成连接部之间形成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前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折弯部后部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悬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11549.4U CN218906827U (zh) | 2022-11-29 | 2022-11-29 |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211549.4U CN218906827U (zh) | 2022-11-29 | 2022-11-29 |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06827U true CN218906827U (zh) | 2023-04-25 |
Family
ID=86045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211549.4U Active CN218906827U (zh) | 2022-11-29 | 2022-11-29 |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06827U (zh) |
-
2022
- 2022-11-29 CN CN202223211549.4U patent/CN218906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164802B (zh) | 悬架的分组装件 | |
CN111791659B (zh) | 空气悬架系统 | |
MX2011009203A (es) | Suspension de vehiculo. | |
US5013063A (en) | Air ride suspension system with rigid bolster beam and slipper load bushing | |
WO2017021181A1 (en) | Pneumatic axle suspension for a rear axle of a vehicle | |
KR101315489B1 (ko) |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 |
CN201646292U (zh) | 双车桥钢板弹簧悬架系统 | |
CN1935543B (zh) | 后悬架装置 | |
CN218906827U (zh) |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0760131U (zh) | 空气悬架系统和车辆 | |
CN211335470U (zh) | 一种汽车摆臂 | |
CN212447818U (zh) | 一种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 | |
CN115782493A (zh) |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3910886A (zh) | 一种发动机与车架的连接结构 | |
CN212921040U (zh) | 减震器安装组件、车身总成以及车辆 | |
KR19980049061A (ko) | 태양광자동차의 리어서스펜션용 쇽업소바의 설치구조 | |
CN112455174A (zh) | 空气悬架系统和车辆 | |
CN220947520U (zh) | 一种发动机悬置结构 | |
CN221585558U (zh) | 车身以及车辆 | |
CN213007470U (zh) | 后桥悬置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9667915U (zh) |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053720U (zh) | 一种轮上后减震的车架 | |
CN213768183U (zh) | 一种汽车后悬挂的控制臂支架 | |
CN215244213U (zh) | 减振器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0615950U (zh) | 副车架横梁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