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7915U -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7915U
CN219667915U CN202320420546.7U CN202320420546U CN219667915U CN 219667915 U CN219667915 U CN 219667915U CN 202320420546 U CN202320420546 U CN 202320420546U CN 219667915 U CN219667915 U CN 2196679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bar system
vehicle
assembly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205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广健
耿剑
王清雨
王东亚
杜传超
李小鹏
张宏松
李端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205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79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79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79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横向稳定杆系统包括: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呈U形的稳定杆;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用于与车身相连,所述夹紧机构具有沿左右贯通所述夹紧机构的通孔,所述稳定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吊杆总成,所述吊杆总成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吊杆总成分别连接在所述稳定杆的两端;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水平设置且前后延伸,所述连接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吊杆总成相连且后端与车桥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系统,通过连接支架、吊杆总成和夹紧机构,将稳定杆总成安装在车身与车桥上,使稳定杆总成可以跟随悬架一起运动,进而可以增加悬架系统侧倾角刚度,提升整车侧倾稳定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Description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指出,现有的大中型城市客车由于重心较高,侧倾力矩较大,在转弯时其车身侧倾较为严重,为了增加整车的侧倾刚度,一般都会在悬架上安装稳定杆结构,此结构可以在转弯时有效降低车辆侧倾的角度,增加车辆的平衡稳定性及舒适性。目前,现有的横向稳定杆总成的安装,要求整车底盘具有一定的离地间隙,但是许多小型客车,商务型私家车等车辆的车辆地板较低,且布置空间有限,进而利用现有横向稳定杆布置底盘较低的车辆,会造成稳定杆的安装维修比较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横向稳定杆系统,所述横向稳定杆系统可以增加悬架系统侧倾角刚度,提升整车侧倾稳定性以及操纵稳定性,还可以降低稳定杆的连接高度,减少稳定杆总成的安装空间,增大稳定杆的离地间隙,使得车辆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增加车辆的通过性;同时可以增加稳定杆拆卸安装的便利性及车辆适配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横向稳定杆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包括: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呈U形的稳定杆;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用于与车身相连,所述夹紧机构具有沿左右贯通所述夹紧机构的通孔,所述稳定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吊杆总成,所述吊杆总成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吊杆总成分别连接在所述稳定杆的两端;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水平设置且前后延伸,所述连接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吊杆总成相连且后端与车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系统,通过连接支架、吊杆总成和夹紧机构,将稳定杆总成安装在车身与车桥上,使稳定杆总成可以跟随悬架一起运动,进而可以增加悬架系统侧倾角刚度,提升整车侧倾稳定性以及操纵稳定性;同时,连接支架水平设置且前后延伸,可以降低稳定杆的连接高度,减少稳定杆总成的安装空间,增大稳定杆的离地间隙,使得车辆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以增加车辆的通过性;另外,稳定杆总成通过吊杆总成和连接支架与车桥相连接,将连接装置分为两段,增加了横向稳定杆系统拆卸安装的便利性,且可以根据车辆的型号选配连接支架及吊杆总成的尺寸,进而可以增加横向稳定杆系统的车辆适配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左右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臂通过多个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车桥紧固连接;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前后延伸,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且另一端与所述吊杆总成铰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吊杆总成包括:吊板,所述吊板包括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均连接在两个所述吊板之间,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连接支架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销轴与所述稳定杆可转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吊板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吊孔和第二吊孔,所述第一销轴穿设于两个所述吊板的所述第一吊孔内,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套设有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二销轴穿设于两个所述吊板的所述第二吊孔内,所述第二销轴的两端套设有第二锁紧螺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孔,所述稳定杆总成还包括:第一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一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衬套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衬套包括第一刚性层和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刚性层包括至少两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所述第一弹性层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所述刚性层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夹紧机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端与所述车身焊接连接,所述固定座上形成有沿左右贯通所述固定座的固定孔;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第二衬套的内侧限定出所述通孔,所述稳定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固定座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形成有下侧敞开的第一凹槽,所述下盖板上形成有上侧敞开的第二凹槽,所述上盖板设于所述下盖板的上侧并与所述下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所述固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刚性层和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刚性层包括至少三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刚性层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弹性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横向稳定杆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横向稳定杆系统,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总成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稳杆总成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所示的夹紧机构的爆炸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第二衬套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的吊杆总成的示意图;
图7是图2中所示的连杆支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横向稳定杆系统;
10、稳定杆总成;11、稳定杆;12、第一衬套;121、第一刚性层;122、第一弹性层;
20、夹紧机构;21、固定座;211、上盖板;212、下盖板;22、第二衬套;221、第二刚性层;222、第二弹性层;23、通孔;
30、吊杆总成;31、吊板;32、第一销轴;33、第二销轴;34、第一锁紧螺母;35、第二锁紧螺母;
40、连接支架;41、第一连接臂;42、第二连接臂;43、第三衬套;431、第三刚性层;432、第三弹性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系统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横向稳定杆系统100,如图1所示,横向稳定杆系统100包括:稳定杆总成10、夹紧机构20、吊杆总成30和连接支架40。稳定杆总成10包括呈U形的稳定杆11;夹紧机构20用于与车身相连,夹紧机构20具有沿左右贯通夹紧机构20的通孔23,稳定杆11穿设于通孔23内;吊杆总成30包括两个,两个吊杆总成30分别连接在稳定杆11的两端;连接支架40水平设置且前后延伸,连接支架40的前端与吊杆总成30相连且后端与车桥相连。
稳定杆11可以为弹簧钢制成的扭杆弹簧,形状呈“U”形,稳定杆11的横向段穿设于夹紧机构20的通孔23;夹紧机构20与车身地板相连接,将稳定杆11的横向段固定于车身上,稳定杆11纵向段的两端与两个吊杆总成30相连接,吊杆总成30通过连接支架40与车桥相连接,使稳定杆11连接于车桥的两端,使得稳定杆总成10可以跟随悬架一起上下运动;连接支架40一端与车桥相连,水平设置前后延伸,使其在车桥与车身的垂直距离上不产生本体厚度以外的高度差,当吊杆总成30的尺寸不变时,通过使用此连接支架40,可以减少稳定杆总成10的安装空间,使得车辆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还可以增大稳定杆总成10的离地间隙,增加车辆的通过性;同时,另一端通过吊杆总成30与稳定杆11相连接,吊杆总成30的高度和连接支架40的长度均可根据车辆的车型进行选择,进而可以增加稳定杆总成10的车辆适配性。
当车辆左右车轮同时上下跳动,即车身只作垂直移动而两侧悬架变形相等时,稳定杆11不起作用。当车辆转弯或行驶在不平的地面上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车身相对于路面发生倾斜,车身的侧倾的一侧向下压,与车身相对应一侧的稳定杆11相对于车身上移,对车身产生一个向上的作用力,阻止车身压缩弹簧,而车身的另一侧远离稳定杆11,相应的稳定杆11相对于车身下移,对车身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阻止因车身向上运动拉动弹簧而使车轮抬起;这时,稳定杆11的横向段对车身无相对运动,两边的纵向段向不同的方向偏转,于是稳定杆11便被扭转,侧臂受弯,从而起到增加悬架角刚度的作用;且稳定杆11所产生的扭转内力矩妨碍了悬架弹簧的变形,因而减小了车身的横向倾斜和横向角振动,从而使车身尽量保持平衡,起到横向稳定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横向稳定杆系统100,通过设置连接支架40、吊杆总成30和夹紧机构20,将稳定杆总成10安装在车身与车桥上,使稳定杆总成10可以跟随悬架一起运动,进而可以增加悬架系统侧倾角刚度,提升整车侧倾稳定性以及操纵稳定性。同时,连接支架40水平设置且前后延伸,可以降低稳定杆11的连接高度,减少稳定杆总成10的安装空间,增大稳定杆11的离地间隙,使得车辆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可以增加车辆的通过性;另外,稳定杆总成10通过吊杆总成30和连接支架40与车桥相连接,将连接装置分为两段,增加了横向稳定杆系统100拆卸安装的便利性,且可以根据车辆的型号选配连接支架40及吊杆总成30的尺寸,进而可以增加横向稳定杆系统100的车辆适配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所示,连接支架40包括: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第一连接臂41左右延伸,第一连接臂41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第一连接臂41通过多个连接孔与车桥紧固连接;第二连接臂42前后延伸,第二连接臂4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臂41固定且另一端与吊杆总成30铰接。第一连接臂41与第二连接臂42形成有“T”型截面,第一连接臂41左右延伸,与车桥连接,增加了第一连接臂41与车桥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了第一连接臂41与车桥的安装稳定性及受力均衡性;第二连接臂42与吊杆总成30通过铰接连接,使吊杆总成30可绕第二连接臂42转动,进而限定了吊杆总成30的运动方向。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臂42形成有连接孔,第三衬套43通过冲压工艺套设在连接孔内,与第二连接臂42形成为一体结构,第三衬套43包含有第三刚性层431和第三弹性层432,第三刚性层431包括至少两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第三弹性层432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三刚性层431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吊杆总成30包括:吊板31、第一销轴32和第二销轴33,吊板31包括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销轴32和第二销轴33均连接在两个吊板31之间,第一销轴32与连接支架40可转动相连,第二销轴33与稳定杆11可转动相连。利用上述吊杆总成30作为传动机构,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可以节省生产成本;同时还可以根据车辆型号选配吊板31尺寸,增加横向稳定杆系统100的车辆适配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吊板31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吊孔和第二吊孔,第一销轴32穿设于两个吊板31的第一吊孔内,第一销轴32的两端套设有第一锁紧螺母34,第二销轴33穿设于两个吊板31的第二吊孔内,第二销轴33的两端套设有第二锁紧螺母35。锁紧螺母具有自锁功能,可以保证吊杆总成30与连接支架40和稳定杆11之间的连接不会因长时间的振动而松动;同时,采用销轴与锁紧螺母的结构相对简单,且拆卸方便,方便检修,可以减少车辆检修时间及费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稳定杆11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孔,稳定杆总成10还包括:第一衬套12,第一衬套12固定于安装孔内,第二销轴33穿设于第一衬套12内。第一衬套12通过冲压工艺固定在安装孔内,与稳定杆11的两端形成为一体式结构,结构简单,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以增加稳定杆11的使用寿命。第一衬套12与第二销轴33可转动连接,使稳定杆11可绕第二销轴33转动,可以限定稳定杆11的运动方向,实现稳定杆11的定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衬套12包括第一刚性层121和第一弹性层122,第一刚性层121包括至少两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第一弹性层122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刚性层121之间。其中,最内侧的第一刚性层121与第一销轴32相接触,并相对转动,可以减少摩擦力,提升耐磨性,增加第一衬套12的使用寿命;填充在两个第一刚性层121间的第一弹性层122,可以降低车辆运行而引起的振动,进而可以降低螺栓因振动而引起松动的概率;同时,当稳定杆11对吊杆总成30产生力的作用时,第一弹性层122可以起到缓冲效果,防止稳定杆11直接作用于第二销轴33,降低第二销轴33的损坏率。
例如图3所示,第一衬套12由内向外可以设置为三层,其中第一层和第三层为第一刚性层121,第二层为第一弹性层122。
进一步的,第一刚性层121为钢制件,第一弹性层122为硫化橡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夹紧机构20包括:固定座21和第二衬套22,固定座21的上端与车身焊接连接,固定座21上形成有沿左右贯通固定座21的固定孔;第二衬套22固定于固定孔内,第二衬套22的内侧限定出通孔23,稳定杆11穿设于通孔23内。其中,稳定杆11的横向段穿设于通孔23中,通孔23的尺寸略小于稳定杆11的直径,使稳定杆11与第二衬套22形成有过盈配合。第二衬套22为稳定杆11提供较好的刚度支撑和缓冲性能,可以保证整车优良的侧向稳定性和舒适性。
固定座21的上端具有固定安装板,固定座21通过固定安装板与车身地板焊接连接,使稳定杆11横向段贴近车身地板,可以提高稳定杆11的离地距离,减少装配空间,同时减少了车内地板的检修口及检修盖的设置,提高了横向稳定杆系统100维修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夹紧机构20包含有两个,两个夹紧机构20对称布置在稳定杆11横向段的两侧,可以更好的传递扭矩力,进而提高横向稳定杆系统100的防侧倾效果,增加悬架系统侧倾角刚度,提升车辆的侧倾稳定性以及操纵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固定座21包括:上盖板211和下盖板212,上盖板211形成有下侧敞开的第一凹槽,下盖板212上形成有上侧敞开的第二凹槽,上盖板211设于下盖板212的上侧并与下盖板212可拆卸连接,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固定孔。上盖板211和下盖板212的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方便,其可拆卸连接,可以方便安装、检修和更换稳定杆11,减少维修费用;例如,上盖板211和下盖板212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利用锁紧螺母进行锁紧,使其拆卸方便的同时,不会因车辆的运动而产生松动,进而可以提高稳定杆11的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所示,第二衬套22包括第二刚性层221和第二弹性层222,第二刚性层221包括至少三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每相邻的两个第二刚性层221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弹性层222。其中,最内侧的第二刚性层221与稳定杆11直接接触,第二刚性层221可以为稳定杆11提供较好的耐磨性,进而可以增加第二衬套22的使用寿命,降低更换频率;同时,多个第二刚性层221可以增加第二衬套22的结构强度,进而可以增加第二衬套22的耐久性。第二弹性层222填充在两个相邻的第二刚性层221之间,与第二刚性层221紧密配合,可以在稳定杆11上下运动时起到减震缓冲效果,进而增加车辆的舒适性。另外,第二衬套22采用第二刚性层221与第二弹性层222交叉设置,最内侧设置为第二刚性层221的结构,可以防止第二弹性层222因稳定杆11运动而引起的窜动,进而保证横向稳定杆系统100的防侧倾性能。
例如图5所示,第二衬套22由内向外可以有五层,其中,第一、三、五层为第二刚性层221,第二、四层为第二弹性层222。
进一步的,第二刚性层221为钢制件,第二弹性层222为硫化橡胶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横向稳定杆系统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的横向稳定杆系统100,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稳定杆总成,所述稳定杆总成包括呈U形的稳定杆;
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用于与车身相连,所述夹紧机构具有沿左右贯通所述夹紧机构的通孔,所述稳定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吊杆总成,所述吊杆总成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吊杆总成分别连接在所述稳定杆的两端;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水平设置且前后延伸,所述连接支架的前端与所述吊杆总成相连且后端与车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包括:
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左右延伸,所述第一连接臂上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臂通过多个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车桥紧固连接;
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前后延伸,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臂固定且另一端与所述吊杆总成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杆总成包括:
吊板,所述吊板包括左右间隔布置的两个;
第一销轴和第二销轴,所述第一销轴和所述第二销轴均连接在两个所述吊板之间,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连接支架可转动相连,所述第二销轴与所述稳定杆可转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板上形成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吊孔和第二吊孔,所述第一销轴穿设于两个所述吊板的所述第一吊孔内,所述第一销轴的两端套设有第一锁紧螺母,所述第二销轴穿设于两个所述吊板的所述第二吊孔内,所述第二销轴的两端套设有第二锁紧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的两端均设有安装孔,所述稳定杆总成还包括:第一衬套,所述第一衬套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第二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衬套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衬套包括第一刚性层和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刚性层包括至少两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所述第一弹性层设在相邻的两个第一所述刚性层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机构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上端与所述车身焊接连接,所述固定座上形成有沿左右贯通所述固定座的固定孔;
第二衬套,所述第二衬套固定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第二衬套的内侧限定出所述通孔,所述稳定杆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形成有下侧敞开的第一凹槽,所述下盖板上形成有上侧敞开的第二凹槽,所述上盖板设于所述下盖板的上侧并与所述下盖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限定出所述固定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衬套包括第二刚性层和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刚性层包括至少三个且沿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套设,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刚性层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弹性层。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横向稳定杆系统。
CN202320420546.7U 2023-03-01 2023-03-01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6679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20546.7U CN219667915U (zh) 2023-03-01 2023-03-01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20546.7U CN219667915U (zh) 2023-03-01 2023-03-01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7915U true CN219667915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6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20546.7U Active CN219667915U (zh) 2023-03-01 2023-03-01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79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0263B2 (en) Rear bogie-type suspension
CN205395682U (zh) 汽车后悬架控制臂及汽车后悬架
CN215155024U (zh) 全地形车
CN215553557U (zh) 全地形车
CN219667915U (zh) 横向稳定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2758185A (zh) 全地形车
CN210971079U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212373087U (zh) 一种汽车悬架
CN112722083A (zh) 全地形车
US11926191B2 (en) All-terrain vehicle
CN216610772U (zh) 一种前空气悬架及汽车
CN116198267A (zh) 车辆悬架弹簧装置和车辆悬架系统
CN201914037U (zh) 汽车前控制臂总成
CN212400810U (zh) 油气悬架系统及工程车辆
CN210706766U (zh) 一种新型空气悬挂导向臂及含有该导向臂的汽车
KR100605065B1 (ko) 앰뷸런스 후륜의 스태빌라이저
CN112046200A (zh) 一种车桥组件
CN218906827U (zh) 空气悬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084979U (zh) 一种上控制臂结构及悬架系统
CN219360770U (zh) 板簧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1250460U (zh) 车辆的悬架系统及车辆
CN213768183U (zh) 一种汽车后悬挂的控制臂支架
CN115302998B (zh) 车轮悬挂梁安装结构及越野拖挂房车的空气悬挂底盘
CN220517974U (zh) 悬置总成及具有该悬置总成的汽车
CN113619686B (zh) 一种三轮汽车底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