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03362U -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03362U
CN218903362U CN202223065810.4U CN202223065810U CN218903362U CN 218903362 U CN218903362 U CN 218903362U CN 202223065810 U CN202223065810 U CN 202223065810U CN 218903362 U CN218903362 U CN 2189033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assembly
heating
shaft part
lo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6581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伟民
杨雷
郝庆乐
陈睿博
宋亚南
王珲
王冰
宋俊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cademy of Intelligent Machine Tool Co Ltd of China Academy of Machinery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cademy of Intelligent Machine Tool Co Ltd of China Academy of Machine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cademy of Intelligent Machine Tool Co Ltd of China Academy of Machinery filed Critical Ningbo Academy of Intelligent Machine Tool Co Ltd of China Academy of Machinery
Priority to CN20222306581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033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033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0336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加热组件用于对长轴零件进行加热,加热组件包括:多个加热装置,且加热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且第二齿轮设有用于容纳长轴零件的第二空腔并在第二齿轮上形成内表面;多个感应线圈本体,感应线圈本体设于内表面;其中,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用于长轴零件的进出。本实用新型解决长轴零件进出加热组件的过程不够灵活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长轴零件在校直装置中移动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一种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背景技术
长轴零件由于形状的特点,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弯曲变形,影响其正常使用。例如丝杠,丝杠是一种精度很高的细长柔性轴零件,其主要功能是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线性运动,或将扭矩转换成轴向反复作用力,所以在精度、强度及耐磨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校直方式经常通过淬火原理对长轴零件进行校直,在此过程中需要对长轴零件进行加热,对长轴零件进行加热后需要缩短移动时间对长轴零件进行快速校直。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校直装置中,通过加热组件对长轴零件进行加热的过程中,长轴零件进出加热组件的过程不够灵活,由于进出加热组件不够灵活容易造成长轴零件的热量损失,从而降低校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长轴零件进出加热组件的过程不够灵活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长轴零件在校直装置中移动灵活性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用于对长轴零件进行加热,加热组件包括:多个加热装置,且加热装置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且第二齿轮设有用于容纳长轴零件的第二空腔并在第二齿轮上形成内表面;多个感应线圈本体,感应线圈本体设于内表面;其中,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用于长轴零件的进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加热组件包括多个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能够在加热组件上移动,且能够延长轴零件轴向移动,设置多个加热装置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节约整体校直时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齿轮盘部分啮合,通过第一齿轮的转动来带动第二齿轮的转动,且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用于容纳长轴零件,且第二空腔在第二齿轮上形成内表面,内表面上固定有多个感应线圈本体,感应线圈本体用于对长轴零件的形变处进行高频感应加热,每个感应线圈本体均可以单独工作,方便加热长轴零件不同周向位置;另一方面,第二齿轮上设有第二开口,长轴零件可以通过第二齿轮上的第二开口进出第二空腔,设置第二开口便于长轴零件进出第二空腔,通过提高进出加热组件的灵活性减少长轴零件移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感应线圈本体包括:多个第一线圈;多个第二线圈;其中,多个第一线圈均匀设置于内表面上,相邻两个第一线圈由第二线圈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感应线圈本体由多个第一线圈和多个第二线圈互相连接组成,第一线圈均匀设置于内表面上,能够提高加热的均匀性,第二线圈设于相邻的第一线圈之间,且第二线圈为圆弧形结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互相连接形成弯曲折叠的结构能够增大加热装置的加热面积,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底座;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固定于第二底座上,其中,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于第二固定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底座用于支撑固定第二固定块,第二固定块用于固定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第二齿轮包括:齿轮盘,齿轮盘设于第二固定块靠近第一齿轮的一侧,齿轮盘和第一齿轮啮合;凸起件,凸起件设于第二固定块远离第一齿轮的一侧;安装槽,安装槽设于齿轮盘和凸起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齿轮盘设于第二固定块并靠近第一齿轮的一侧,用于和第一齿轮啮合,同时能够第一齿轮的旋转带动齿轮盘的旋转,从而带动第二齿轮的旋转;凸起件设于第二固定块远离第一齿轮的一侧,凸起件和齿轮盘分别安装在固定件的两侧能够对安装槽进行限位;安装槽设于齿轮盘和凸起件之间,齿轮盘和凸起件共同配合对安装槽的空间进行限位,使第二齿轮能够在安装槽的轴线方向上旋转,提高第二齿轮旋转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滑块,第二滑块固定于第二底座的底部;第二气管接头,第二气管接头固定在第二滑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滑块底部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可使加热装置沿长轴零件方向轴向移动;第二气管接头,第二气管接头固定在第二滑块上,并用于为加热装置的移动提供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包括加热组件,还包括:机架,机架包括底板和两个移动组件,移动组件设于底板上;检测组件,检测组件设于机架上,且检测组件用于对长轴零件的形变量进行检测;校直组件,校直组件设于机架上,且校直组件用于对加热后的长轴零件进行校直;其中,移动组件用于带动长轴零件在检测组件、加热组件和校直组件之间移动,且加热组件设于检测组件和校直组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一方面,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包括机架、检测组件、加热组件和校直组件,机架包括底板和两个移动组件,检测组件、加热组件、校直组件和两个移动组件均设于底板上,检测组件、校直组件均与加热组件相邻放置,加热组件设于检测组件和校直组件之间,长轴零件的两端可以固定在移动组件上,移动组件用于带动长轴零件在检测组件、加热组件和校直组件之间移动;另一方面,当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开始工作时,长轴零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移动组件上,当移动组件将长轴零件带动至检测组件时,检测组件上的多个压力传感器开始对长轴零件的变形量进行检测,通过监测压力传感器上的数值变化,换算出长轴零件在压力传感器处的变形量;当对长轴零件完成变形量检测后,移动组件将长轴零件带动至加热组件处,加热组件上的多个感应线圈本体快速对长轴零件的变形处进行加热;当对长轴零件完成变形处加热后,再将加热过的长轴零件快速移动至校直组件上方,由冷却气缸将长轴零件快速放入冷却液中,通过淬火的原理,从而将长轴零件校直。在校直过程中,长轴零件与冷却液接触,在其余的过程中,长轴零件仅两端部位接触移动组件,从而达到无损校直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加热组件还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二固定座设于底板上;多个第二升降机,第二升降机设于底板和第二固定座之间;第二导轨,第二导轨设于第二固定座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第二升降机设于底板和第二固定座之间,第二升降机可以将第二固定座抬起;第二固定座上设有第二导轨,第二导轨上设有多个加热装置,第二导轨提供了一个直线环境,使加热装置的移动更加稳定和水平,提高对长轴零件的加热精确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检测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固定座设于底板上;多个第一升降机,第一升降机设于底板和第一固定座之间;第一导轨,第一导轨设于第一固定座上;多个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设于第一导轨上;其中,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长轴零件的变形量,且检测装置能够延第一导轨轴向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底板上设有第一升降机,且第一升降机设于底板和第一固定座之间,第一升降机可以将第一固定座抬起,能够根据长轴零件的直径调整检测组件的高度,通过调整检测组件的高度可以避免检测组件和不同直径的长轴零件接触;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第一导轨,第一导轨上设有多个检测装置,检测装置能够沿着长轴零件的长度方向在第一导轨上进行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多个可移动的检测装置,能够提高检测效率,节约整体校直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移动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块,第三固定块固定于底板上;第三导轨,第三导轨设于第三固定块上;第三移动块,第三移动块可以在第三导轨上移动;第三伺服电机,第三伺服电机固定于第三移动块上;第三转盘卡座,第三转盘卡座固定于第三移动块上,且第三转盘卡座上固定有第三气动卡盘和第四伺服电机;其中,第三气动卡盘用于夹紧长轴零件的任一端,第四伺服电机用于驱动长轴零件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移动组件包括第三固定块,第三固定块用于支撑第三导轨等结构,并为多点无损校直装置提供一个高度,第三导轨设于第三固定块上,为第三移动块的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直线环境;第三移动块用于连接固定第三伺服电机和第三转盘卡座,第三伺服电机用于给第三移动块的移动提供一个动力,第三转盘卡座用于连接固定第三气动卡盘和第四伺服电机;第三气动卡盘用于夹紧长轴零件的任一端,第四伺服电机用于给长轴零件的转动提供动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中,校直组件包括:冷却槽,冷却槽设于底板上;冷却气缸,冷却气缸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冷却槽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该技术方案所达到的技术效果:校直组件包括冷却槽,冷却槽固定于底板上,且在冷却槽内装有冷却液用于对加热后的长轴零件进行冷却;校直组件还包括冷却气缸,冷却气缸支撑长轴零件,用于实现将长轴零件快速放入冷却液和将长轴零件带出冷却液。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后,能够达到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提高进出加热组件的灵活性减少长轴零件移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长轴零件在多点无损校直装置中的移动灵活性;
(2)无损校直,校直过程中不接触、不损伤长轴零件;
(3)可自主调节长轴零件校直量,可适用于校直不同直径/长度的长轴零件;
(4)移动组件可以带动长轴零件在检测组件、加热组件、校直组件之间反复移动,通过多次检测-加热-校直的步骤,从而提高校直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多点无损校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检测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机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校直组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检测组件;110-第一固定座;120-第一升降机;130-第一导轨;140-检测装置;200-加热组件;210-第二固定座;220-第二升降机;230-第二导轨;240-加热装置;241-第二底座;242-第二固定块;243-第一齿轮;244-凹槽;250-第二齿轮;251-内表面;252-齿轮盘;253-安装槽;254-凸起件;255-第二空腔;256-第二开口;260-感应线圈本体;261-第一线圈;262-第二线圈;270-第二滑块;271-第二气管接头;272-第二凹槽;300-校直组件;310-冷却槽;320-冷却气缸;400-机架;410-底板;420-移动组件;421-第三固定块;422-第三导轨;423-第三移动块;424-第三伺服电机;425-第三转盘卡座;426-第三气动卡盘;427-第四伺服电机;500-长轴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0包括:多个加热装置240,且加热装置240包括:第一齿轮243;第二齿轮250,第二齿轮250与第一齿轮243啮合,且第二齿轮250设有用于容纳长轴零件500的第二空腔255并在第二齿轮250上形成内表面251;多个感应线圈本体260,感应线圈本体260设于内表面251;其中,第二齿轮250上设有第二开口256,第二开口256用于长轴零件500的进出。
具体的,当长轴零件500移动到加热组件200处,加热组件200开始对长轴零件500的形变处进行加热。加热组件200包括多个加热装置240,加热装置240设于加热组件200上且能够在加热组件200上移动,用于对长轴零件500进行加热;加热装置240包括第一齿轮243、第二齿轮250和多个感应线圈本体260,其中,第一齿轮243和第二齿轮250的齿轮盘252部分啮合,通过第一齿轮243的转动来带动第二齿轮250的转动,且第二齿轮250上设有第二空腔255,第二空腔255用于容纳长轴零件500,且第二空腔255在第二齿轮250上形成内表面251,内表面251上固定有多个感应线圈本体260,感应线圈本体260用于对长轴零件500的形变处进行高频感应加热,每个感应线圈本体260均可以单独工作,方便加热长轴零件500不同周向位置;设置多个加热装置240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节约整体校直时间;每个第二齿轮250的内表面251都设有多个感应线圈本体260可以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第二齿轮250上设有第二开口256,长轴零件500可以通过第二齿轮250上的第二开口256进出第二空腔255,配合第二齿轮250的转动,可以使第二齿轮250的第二开口256转换方向。
优选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加热效率,节约加热时间,加热装置240可以设置为4个及以上。
优选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加热效率,感应线圈本体260可以设置为5个及以上。
优选的,感应线圈本体260可以均匀设置于内表面251上,提高长轴零件500的受热均匀性。
进一步的,参见图2,感应线圈本体260包括:多个第一线圈261;多个第二线圈262;其中,多个第一线圈261均匀设置于内表面251上,相邻两个第一线圈261由第二线圈262连接。
举例来说,感应线圈本体260由多个第一线圈261和多个第二线圈262互相连接组成,第一线圈261延长轴零件500的方向轴向固定在第二齿轮250的内表面251上,第二线圈262设于相邻的第一线圈261之间,且第二线圈262为圆弧形结构,第一线圈261和第二线圈262互相连接形成弯曲折叠的结构能够增大加热装置240的加热面积,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参见图2,加热装置240还包括:第二底座241;第二固定块242,第二固定块242固定于第二底座241上,其中,第一齿轮243和第二齿轮250设于第二固定块242上。
举例来说,加热装置240还包括第二底座241和第二固定块242,第二底座241用于支撑固定第二固定块242;第二固定块242上设有第一齿轮243和第二齿轮250,第二齿轮250和第一齿轮243啮合,通过第一齿轮243的转动来带动第二齿轮250的旋转。
进一步的,参见图3,第二齿轮250包括:齿轮盘252,齿轮盘252设于第二固定块242靠近第一齿轮243的一侧,齿轮盘252和第一齿轮243啮合;凸起件254,凸起件254设于第二固定块242远离第一齿轮243的一侧;安装槽253,安装槽253设于齿轮盘252和凸起件254之间。
举例来说,第二齿轮250包括齿轮盘252、凸起件254和安装槽253,齿轮盘252设于第二固定块242并靠近第一齿轮243的一侧,用于和第一齿轮243啮合,同时能够第一齿轮243的旋转带动齿轮盘252的旋转,从而带动第二齿轮250的旋转;凸起件254设于第二固定块242远离第一齿轮243的一侧,凸起件254和齿轮盘252分别安装在固定件的两侧能够对安装槽253进行限位;安装槽253设于齿轮盘252和凸起件254之间,齿轮盘252和凸起件254共同配合对安装槽253的空间进行限位,使第二齿轮250能够在安装槽253的轴线方向上旋转,提高第二齿轮250旋转的稳定性。
第二固定块242上设有凹槽244,第二齿轮250上设有安装槽253,凹槽244和安装槽253相互配合,能够使第二齿轮250在第一齿轮243的带动下在第二固定块242上旋转。
优选的,齿轮盘252、凸起件254和安装槽253一体成型,增强了齿轮盘252、凸起件254与安装槽253连接的牢固度。
进一步的,参见图3,加热装置240还包括:第二滑块270,第二滑块270固定于第二底座241的底部;第二气管接头271,第二气管接头271固定在第二滑块270上。
举例来说,加热装置240还包括第二滑块270和第二气管接头271,第二滑块270底部设有第二凹槽272,第二凹槽272可使加热装置240沿长轴零件500方向轴向移动;第二气管接头271,第二气管接头271固定在第二滑块270上,并用于为加热装置240的移动提供动力。
【实施例二】
进一步的,参见图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包括加热组件200,还包括:机架400,机架400包括底板410和两个移动组件420,移动组件420设于底板410上;检测组件100,检测组件100设于机架400上,且检测组件100用于对长轴零件500的形变量进行检测;校直组件300,校直组件300设于机架400上,且校直组件300用于对加热后的长轴零件500进行校直;其中,移动组件420用于带动长轴零件500在检测组件100、加热组件200和校直组件300之间移动,且加热组件200设于检测组件100和校直组件300之间。
具体的,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包括机架400、检测组件100、加热组件200和校直组件300,机架400包括底板410和两个移动组件420,检测组件100、加热组件200、校直组件300和两个移动组件420均设于底板410上,检测组件100、校直组件300均与加热组件200相邻放置,加热组件200设于检测组件100和校直组件300之间,长轴零件500的两端可以固定在移动组件420上,移动组件420用于带动长轴零件500在检测组件100、加热组件200和校直组件300之间移动。
当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开始工作时,根据长轴零件500的长度,将两个移动组件420移动至合适位置并进行固定,使长轴零件50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移动组件420的第三气动卡盘426上,移动组件420上的第三伺服电机424给移动组件420的移动提供一个动力。
当移动组件420将长轴零件500带动至检测组件100时,检测组件100处的第一升降机120根据长轴零件500的直径进行升降,将检测组件100调整至合适高度(抬起至检测装置140的平面和第三气动卡盘426中心之间的距离略高于长轴零件500半径时停止),同时移动组件420上的第四伺服电机427开始运行并带动长轴零件500转动,此时检测组件100上的检测装置140能够对长轴零件500的所有部位进行检测。
通过监测检测装置140上的数值变化,换算出长轴零件500在检测装置140处的变形量,形成变形曲线图;当对长轴零件500完成变形量检测后,系统根据变形曲线图选取变形量最大的几个位置(一般根据长轴零件500的变形区域情况选取1-8处),并确定所需的加热区域及加热温度;此时加热组件200上的第二开口256方向转动到同一位置且第二开口256朝向检测组件100,便于移动组件420将长轴零件500从检测组件100上方移动至加热组件200的第二空腔255内,移动组件420将长轴零件500带动至加热组件200处,加热组件200上设有多个加热装置240,可以根据系统要求同时对长轴零件500的不同加热区域进行高频感应加热,加热装置240上的多个感应线圈本体260快速对长轴零件500的凸起处进行加热,一般加热到外表加热不能热透,感应线圈本体260还可以单独工作,方便加热长轴零件500不同周向位置;当对长轴零件500完成变形处加热后,此时加热组件200上的第二开口256方向转动到同一位置且第二开口256朝向校直组件300,便于移动组件420将长轴零件500从加热组件200移动至校直组件300上方,再将加热过的长轴零件500快速移动至校直组件300上方,由冷却气缸320将长轴零件500快速放入冷却液中,通过淬火的原理,从而将长轴零件500校直,冷却过后的长轴零件500由冷却气缸320带出冷却液,重新搬运至检测组件100的检测装置140检测区域,再次检测,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长轴零件500校直完成,达到产品要求。在校直过程中,长轴零件500与冷却液接触,在其余的过程中,长轴零件500仅两端部位接触移动组件420,从而达到无损校直的效果。
进一步的,参见图1,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固定座210,第二固定座210设于底板410上;多个第二升降机220,第二升降机220设于底板410和第二固定座210之间;第二导轨230,第二导轨230设于第二固定座210上。
举例来说,加热组件200还包括第二固定座210、多个第二升降机220和第二导轨230,底板410上设有第二升降机220,且第二升降机220设于底板410和第二固定座210之间,第二升降机220可以将第二固定座210抬起,能够根据长轴零件500的直径调整加热组件200的高度,通过调整加热组件200的高度可以避免加热组件200和不同直径的长轴零件500接触;第二固定座210上设有第二导轨230,第二导轨230上设有多个加热装置240,加热装置240能够沿着长轴零件500的长度方向在第二导轨230上进行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多个可移动的加热装置240,能够提高加热效率,节约整体校直时间。第二导轨230提供了一个直线环境,使加热装置240的移动更加稳定和水平,提高对长轴零件500的加热精确度。
进一步的,参见图5,检测组件100包括:第一固定座110,第一固定座110设于底板410上;多个第一升降机120,第一升降机120设于底板410和第一固定座110之间;第一导轨130,第一导轨130设于第一固定座110上;多个检测装置140,检测装置140设于第一导轨130上;其中,检测装置140用于检测长轴零件500的变形量,且检测装置140能够延第一导轨130轴向移动。
举例来说,检测组件100包括第一固定座110、多个第一升降机120、第一导轨130和多个检测装置140。底板410上设有第一升降机120,且第一升降机120设于底板410和第一固定座110之间,第一升降机120可以将第一固定座110抬起,能够根据长轴零件500的直径调整检测组件100的高度,通过调整检测组件100的高度可以避免检测组件100和不同直径的长轴零件500接触;第一固定座110上设有第一导轨130,第一导轨130上设有多个检测装置140,检测装置140能够沿着长轴零件500的长度方向在第一导轨130上进行轴向移动,通过设置多个可移动的检测装置140,能够提高检测效率,节约整体校直时间。第一导轨130提供了一个直线环境,使检测装置140的移动更加稳定和水平,提高对长轴零件500的检测精确度。
进一步的,参见图6,移动组件420包括:第三固定块421,第三固定块421固定于底板410上;第三导轨422,第三导轨422设于第三固定块421上;第三移动块423,第三移动块423可以在第三导轨422上移动;第三伺服电机424,第三伺服电机424固定于第三移动块423上;第三转盘卡座425,第三转盘卡座425固定于第三移动块423上,且第三转盘卡座425上固定有第三气动卡盘426和第四伺服电机427;其中,第三气动卡盘426用于夹紧长轴零件500的任一端,第四伺服电机427用于驱动长轴零件500转动。
进一步的,移动组件420包括第三固定块421,第三固定块421用于支撑第三导轨422等结构,并为多点无损校直装置提供一个高度,第三导轨422设于第三固定块421上,为第三移动块423的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直线环境;第三移动块423用于连接固定第三伺服电机424和第三转盘卡座425,第三伺服电机424用于给第三移动块423的移动提供一个动力,第三转盘卡座425用于连接固定第三气动卡盘426和第四伺服电机427;第三气动卡盘426用于夹紧长轴零件500的任一端,第四伺服电机427用于给长轴零件500的转动提供动力。
进一步的,参见图7,校直组件300包括:冷却槽310,冷却槽310设于底板410上;冷却气缸320,冷却气缸3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冷却槽310内。
举例来说,校直组件300包括冷却槽310,冷却槽310固定于底板410上,且在冷却槽310内装有冷却液用于对加热后的长轴零件500进行冷却;校直组件300还包括冷却气缸320,冷却气缸320支撑长轴零件500,用于实现将长轴零件500快速放入冷却液和将长轴零件500带出冷却液。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200)用于对长轴零件(500)进行加热,所述加热组件(200)包括:
多个加热装置(240),且所述加热装置(240)包括:
第一齿轮(243);
第二齿轮(250),所述第二齿轮(250)与所述第一齿轮(243)啮合,且所述第二齿轮(250)设有用于容纳所述长轴零件(500)的第二空腔(255)并在所述第二齿轮(250)上形成内表面(251);
多个感应线圈本体(260),所述感应线圈本体(260)设于所述内表面(251);
其中,所述第二齿轮(250)上设有第二开口(256),所述第二开口(256)用于所述长轴零件(500)的进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本体(260)包括:
多个第一线圈(261);
多个第二线圈(262);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线圈(261)均匀设置于所述内表面(251)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线圈(261)由所述第二线圈(26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40)还包括:
第二底座(241);
第二固定块(242),所述第二固定块(242)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241)上;
其中,所述第一齿轮(243)和所述第二齿轮(250)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24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250)包括:
齿轮盘(252),所述齿轮盘(252)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242)靠近所述第一齿轮(243)的一侧,所述齿轮盘(252)和所述第一齿轮(243)啮合;
凸起件(254),所述凸起件(254)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块(242)远离所述第一齿轮(243)的一侧;
安装槽(253),所述安装槽(253)设于所述齿轮盘(252)和所述凸起件(25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40)还包括:
第二滑块(270),所述第二滑块(270)固定于所述第二底座(241)的底部;
第二气管接头(271),所述第二气管接头(271)固定在所述第二滑块(270)上。
6.一种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200);
机架(400),所述机架(400)包括底板(410)和两个移动组件(420),所述移动组件(420)设于底板(410)上;
检测组件(100),所述检测组件(100)设于所述机架(400)上,且所述检测组件(100)用于对所述长轴零件(500)的形变量进行检测;
校直组件(300),所述校直组件(300)设于所述机架(400)上,且所述校直组件(300)用于对加热后的所述长轴零件(500)进行校直;
其中,所述移动组件(420)用于带动所述长轴零件(500)在所述检测组件(100)、所述加热组件(200)和所述校直组件(300)之间移动,且所述加热组件(200)设于所述检测组件(100)和所述校直组件(300)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200)还包括:
第二固定座(210),所述第二固定座(210)设于所述底板(410)上;
多个第二升降机(220),所述第二升降机(220)设于所述底板(410)和所述第二固定座(210)之间;
第二导轨(230),所述第二导轨(230)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2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100)包括:
第一固定座(110),所述第一固定座(110)设于所述底板(410)上;
多个第一升降机(120),所述第一升降机(120)设于所述底板(410)和所述第一固定座(110)之间;
第一导轨(130),所述第一导轨(130)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110)上;
多个检测装置(140),所述检测装置(140)设于所述第一导轨(130)上;
其中,所述检测装置(140)用于检测所述长轴零件(500)的变形量,且所述检测装置(140)能够延所述第一导轨(130)轴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420)包括:
第三固定块(421),所述第三固定块(421)固定于所述底板(410)上;
第三导轨(422),所述第三导轨(422)设于所述第三固定块(421)上;
第三移动块(423),所述第三移动块(423)可以在所述第三导轨(422)上移动;
第三伺服电机(424),所述第三伺服电机(424)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块(423)上;
第三转盘卡座(425),所述第三转盘卡座(425)固定于所述第三移动块(423)上,且所述第三转盘卡座(425)上固定有第三气动卡盘(426)和第四伺服电机(427);
其中,所述第三气动卡盘(426)用于夹紧所述长轴零件(500)的任一端,所述第四伺服电机(427)用于驱动所述长轴零件(500)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直组件(300)包括:
冷却槽(310),所述冷却槽(310)设于所述底板(410)上;
冷却气缸(320),所述冷却气缸(3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冷却槽(310)内。
CN202223065810.4U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Active CN2189033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5810.4U CN218903362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65810.4U CN218903362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03362U true CN218903362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0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65810.4U Active CN218903362U (zh) 2022-11-18 2022-11-18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033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63816A (zh) * 2023-12-27 2024-01-30 江苏星波轻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拉伸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63816A (zh) * 2023-12-27 2024-01-30 江苏星波轻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拉伸装置
CN117463816B (zh) * 2023-12-27 2024-04-23 江苏星波轻材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拉伸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903362U (zh) 一种加热组件和多点无损校直装置
EP4205898A1 (en) Welding device
CN116260294B (zh) 一种汽车电机定子自动压装设备
CN116586885A (zh) 一种汽车零件焊接装置
CN212494650U (zh) 一种轴件直线度自动调整装置
CN220005518U (zh) 一种折弯机定位结构
CN116871813A (zh) 一种齿轮压装机及压装方法
CN116550818A (zh) 一种用于汽车零配件加工的折弯装置
CN113601127A (zh) 一种机械编码座具备滚轮定位安装的自动化设备
CN210231108U (zh) 一种金属管件折弯机
CN212884305U (zh) 一种钢管自动弯管设备
CN211029839U (zh) 波发生器用装配装置
CN113333531B (zh) 一种细径薄壁金属管材折弯装置
CN116078866A (zh) 一种多点无损校直装置及方法
CN115091192B (zh) 轴承压装工装
CN216177630U (zh) 一种全自动激光打标机
CN217412978U (zh) 一种不锈钢网自动制管装置
CN211052234U (zh) 用于手推车底架管自动弯折装置的旋转弯折机构
CN117102676B (zh) 一种电机换向器弹簧衬套的两端定位自动焊接装置
CN220143454U (zh) 一种试管架移动装置
CN219542030U (zh) 一种激光切割设备和激光切割装置
CN213225198U (zh) 一种轴类工件扁位倒角用全自动倒角机的定位机构
CN217513277U (zh) 加热装配系统
CN218310470U (zh) 一种偏心缩径机
CN216226248U (zh) 一种全自动导轨校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