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77595U -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 Google Patents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77595U
CN218877595U CN202223034465.8U CN202223034465U CN218877595U CN 218877595 U CN218877595 U CN 218877595U CN 202223034465 U CN202223034465 U CN 202223034465U CN 218877595 U CN218877595 U CN 218877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lift
lifting
tray
wal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3446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强
任洪鹏
费允锋
吴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2303446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77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77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77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包括行走组件、升降组件以及托盘组件,行走组件可带动托盘组件移动,托盘组件可承载货物;升降组件可改变托盘组件相对于行走组件的高度,以形成舱门容纳空间;运输货物时,升降组件折叠,以提升行走组件在移动时,托盘组件的稳定性;向直升机内装载货物时,升降组件展开,舱门坡道可容置在舱门容纳空间内,以使托盘组件架设在舱门坡道上方,以避免托盘组件压坏舱门坡道。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利用升降组件,使托盘组件架设在舱门坡道之上,有效保护了舱门不被压坏;并且在运输货物时可降低托盘组件的高度,并在使托盘组件包裹在行走组件外侧,以保证货物运输时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升机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背景技术
直升机航空运输具有运行速度快、越障能力强、社会经济效益高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中短距离,可精确实现点对点直达运输。
但是,对于直升机机舱的货物运输,其装卸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存在舱门装卸入口小、尾翼高度低(限制了起重运输设备的动作空间)、尾舱门和机舱的坡道板承载能力低、难以使用轮式运输等特点。这就使得在需要向直升机运输重型货物时,通用的运输叉车、吊车等一般起重运输装置均无法满足装卸载要求。因此为保障重型货物能顺利装载至直升机机舱或从直升机机舱安全顺利卸载,亟待发明一种可避免压迫舱门坡道,又可以平稳运输的直升机装卸载装置,安全、可靠地实现重型货物在直升机上的装卸载及运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具有在不压迫舱门坡道的情况下将重型货物在直升机上的装卸载及运输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中,包括行走组件、升降组件以及托盘组件,行走组件与升降组件的一端相连,升降组件的另一端与托盘组件相连,行走组件可带动托盘组件移动,托盘组件可承载货物;升降组件可改变托盘组件相对于行走组件的高度,以形成舱门容纳空间;运输货物时,升降组件折叠,托盘组件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板,托盘组件可包裹在行走组件外侧,以提升行走组件在移动时,托盘组件的稳定性;向直升机内装载货物时,升降组件展开,舱门坡道可容置在舱门容纳空间内,以使托盘组件架设在舱门坡道上方,以避免托盘组件压坏舱门坡道。
进一步,行走组件上设置有第一升降容纳槽,托盘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升降容纳槽,升降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和第二升降容纳槽内,升降组件折叠时可容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和第二升降容纳槽内,以减少升降组件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升降组件包括第一升降臂和第二升降臂以及升降驱动元件,第一升降臂与第二升降臂相铰接,第一升降臂远离第二升降臂的一端与行走组件相铰接,第二升降臂远离第一升降臂的一端与托盘组件相铰接,升降驱动元件设置在行走支架上,升降驱动元件的输出轴与第二升降臂相连,升降驱动元件可带动第二升降臂移动,从而实现升降组件的展开或折叠。
进一步,升降驱动元件为液压油缸,液压油缸远离输出轴的一端与行走组件相铰接,液压油缸的输出轴与第二升降臂相铰接。
进一步,升降驱动元件铰接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内,升降驱动元件与第一升降臂均可相对于行走支架旋转,以使升降驱动元件和第一升降臂在升降组件折叠时,可容纳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内。
进一步,第一升降容纳槽内靠近行走组件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铰接柱,第一升降臂与升降驱动元件均铰接在第一铰接柱上;第二升降容纳槽内靠近托盘组件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铰接柱,第二升降臂与第二铰接柱相铰接,以实现第二升降臂与托盘组件的连接。
进一步,第一升降臂与第二升降臂为板状,第一升降臂与第二升降臂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气缸容纳槽,升降驱动元件可容置在气缸容纳槽内,以避免在升降过程中,升降驱动元件与第一升降臂或第二升降臂发生干涉。
进一步,第二升降臂的气缸容纳槽内设置有气缸铰接柱,升降驱动元件与气缸铰接柱相铰接,以实现升降驱动元件与第二升降臂的连接。
进一步,行走组件为两组,两组行走组件分别通过升降组件与托盘组件相连,两组行走组件之间的距离大于舱门的宽度,以使托盘组件可架设在舱门坡道上。
进一步,行走组件包括行走支架,行走支架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升降容纳槽,托盘组件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升降容纳槽,行走支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一个升降组件,以提高托盘组件升降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结构设计巧妙,利用升降组件,使托盘组件架设在舱门坡道之上,降低了舱门坡道的负载,有效保护了舱门不被损坏;并且在运输货物时可降低托盘组件的高度,并在使托盘组件包裹在行走组件外侧,以保证运输过程中货物的稳定性。安全、可靠地实现了重型货物在直升机上的装卸载及运输。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升降组件折叠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升降组件展开时可竖向移动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升降组件展开时可横向移动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升降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辅助轮与舱门坡道抵触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包括行走组件1、升降组件2以及托盘组件3,行走组件1与升降组件2的一端相连,升降组件2的另一端与托盘组件3相连,行走组件1可带动托盘组件3移动,托盘组件3可承载货物;升降组件2可改变托盘组件3相对于行走组件1的高度,以形成舱门容纳空间。
运输货物时,升降组件2折叠,托盘组件3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板31,托盘组件可包裹在行走组件1外侧,以提升行走组件1在移动时,托盘组件3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货物的稳定性;向直升机内装载货物时,舱门可容置在舱门容纳空间内,以使托盘组件3架设在舱门上方,以避免托盘组件3压坏舱门坡道。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托盘组件3为可伸缩结构,托盘组件3可将货物推送至直升机内或将直升机内的货物取出,以实现货物的装卸载。
行走组件1上设置有第一升降容纳槽18,托盘组件3上设置有第二升降容纳槽34,升降组件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18和第二升降容纳槽34内,升降组件2折叠时可容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18和第二升降容纳槽34内,以减少升降组件的占用空间。
具体来说,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的行走组件1为两组,两组行走组件1分别通过升降组件2与托盘组件3相连,两组行走组件1之间的距离大于舱门的宽度,以使行走组件1可在舱门坡道两侧行走并完成装卸载。行走组件1包括行走支架11,行走支架1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行走轮12,行走轮12可相对于行走支架11转动,以改变行走方向。行走支架11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转向驱动元件13,转向驱动元件13与行走轮12相连,以驱动行走轮12转向,从而提高行走组件1的灵活性,以便于货物的装卸载。
行走轮12包括滚轮固定架14,滚轮固定架14的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有滚轮固定吊耳,滚轮固定吊耳上设置有通孔,滚轮固定吊耳与滚轮轴相连,滚轮轴上套设有滚轮15,滚轮15设置在两个滚轮固定吊耳之间;滚轮固定架14的中心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与转向驱动元件13相连,转向驱动元件13通过连接轴驱动滚轮固定架14和滚轮15整体旋转。本实施例的转向驱动元件13可选用液压旋转油缸,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选用其它市场常见的高扭矩的旋转驱动元件,例如电机、气缸、电缸等。
滚轮轴的一端与行走驱动元件16相连,行走驱动元件16可驱动滚轮15转动,以实现行走功能。本实施例的行走驱动元件16包括电机和减速机,电机与减速机相连,减速机与滚轮轴相连。电机通过减速机驱动滚轮15旋转。优选的,行走驱动元件16与电机支架17相连,电机支架17与滚轮固定架14或连接轴相连,以实现行走驱动元件16的固定。
行走支架11上设置有第一升降容纳槽18,托盘组件3上设置有第二升降容纳槽34,升降组件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18和第二升降容纳槽34内,升降组件2折叠时可容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18和第二升降容纳槽34内,以减少升降组件2的占用空间。优选的,本实施例的行走支架11上的第一升降容纳槽18为两个,分别设置在行走支架11前端和后端,对应的,托盘组件前端和后端也设置有两个第二升降容纳槽34,行走支架1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一个升降组件2,以提高托盘组件3升降时的稳定性。
如图5-6所示,升降组件2包括第一升降臂21和第二升降臂22以及升降驱动元件23,第一升降臂21与第二升降臂22相铰接,第一升降臂21远离第二升降臂22的一端与行走支架11相铰接,第二升降臂22远离第一升降臂21的一端与托盘组件3相铰接,升降驱动元件23设置在行走支架11上,升降驱动元件23的输出轴与第二升降臂22相连,升降驱动元件23输出轴的伸缩可带动第二升降臂22移动,从而实现升降组件2的展开或折叠,以实现托盘组件3的升降。本实施例的升降驱动元件23为液压油缸,可以理解的是,升降驱动元件23也可以为气缸电缸等。
优选的,升降驱动元件23铰接在第一升降容纳槽18内,升降驱动元件23与第一升降臂21均可相对于行走支架11旋转,以使升降驱动元件23和第一升降臂21在升降组件2折叠时,可容纳在第一升降容纳槽18内。具体来说,第一升降容纳槽18内靠近行走组件1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铰接柱,即靠近行走轮12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铰接柱,第一升降臂21与升降驱动元件23均铰接在第一铰接柱上,以实现第一升降臂21和升降驱动元件23与行走支架11的旋转。托盘组件3上的第二升降容纳槽34内设置有第二铰接柱,第二铰接柱设置在靠近托盘组件3的端部位置处,第二升降臂22与第二铰接柱相铰接,以实现第二升降臂22与托盘组件3的连接。
第一升降臂21与第二升降臂22为板状,第一升降臂21与第二升降臂22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气缸容纳槽24,升降驱动元件23可容置在气缸容纳槽24内,以避免在升降过程中,升降驱动元件23与第一升降臂21或第二升降臂22发生干涉。第二升降臂22的气缸容纳槽24内设置有气缸铰接柱25,升降驱动元件23与气缸铰接柱25相铰接,以实现升降驱动元件23与第二升降臂22的连接。
如图7-8所示,托盘组件3的前端下表面设置有辅助轮35,辅助轮35可避免托盘组件3与舱门坡道直接发生撞击,且行走机构到达舱门坡道位置处时,随着行走机构继续向直升机行进,辅助轮35可在舱门坡道上滚动,并辅助托盘组件3升起。另外,辅助轮35还可以使托盘组件3倾斜,从而使货物整体倾斜,以避免高度较高的货物顶部与机舱门顶壁(三角区)发生干涉。由于货物倾斜,因此托盘组件3后端设置有止挡部,以防止货物因重力掉落,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绑扎的方式固定货物。
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在向直升机内装载货物时,首先将升降组件2折叠,货物放置在托盘组件3上,然后行走组件1带动托盘组件3与货物行走至舱门坡道位置处,然后辅助轮35与舱门坡道相抵触,行走组件1继续前进,升降组件2与辅助轮35共同提升托盘组件3与货物的高度,直至将货物送到机舱门口,由装卸工利用卸载工具将货物卸载至直升机机舱内。卸载工具可以为千斤顶、手拉葫芦或者电动葫芦等,手拉葫芦或者电动葫芦设置在直升机机舱顶部的吊点系留环上,通过手拉葫芦或者电动葫芦将货物吊起,必要时可以采用千斤顶辅助将货物顶起,然后托盘抽出,再将货物放置在机舱地板或者机舱内专门用于放置货物的承载板上,即完成了货物的装载。当需要从直升机内卸载货物时,将上述步骤反向操作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的结构设计巧妙,利用升降组件,使托盘组件架设在舱门坡道之上,降低了舱门坡道的负载,有效保护了舱门不被损坏;并且在运输货物时可降低托盘组件的高度,并在使托盘组件包裹在行走组件外侧,以保证运输过程中货物的稳定性。安全、可靠地实现了重型货物在直升机上的装卸载及运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组件、升降组件以及托盘组件,行走组件与升降组件的一端相连,升降组件的另一端与托盘组件相连,行走组件可带动托盘组件移动,托盘组件可承载货物;升降组件可改变托盘组件相对于行走组件的高度,以形成舱门容纳空间;运输货物时,升降组件折叠,托盘组件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板,托盘组件可包裹在行走组件外侧,以提升行走组件在移动时,托盘组件的稳定性;向直升机内装载货物时,升降组件展开,舱门坡道可容置在舱门容纳空间内,以使托盘组件架设在舱门坡道上方,以避免托盘组件压坏舱门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行走组件上设置有第一升降容纳槽,托盘组件上设置有第二升降容纳槽,升降组件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和第二升降容纳槽内,升降组件折叠时可容置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和第二升降容纳槽内,以减少升降组件的占用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升降组件包括第一升降臂和第二升降臂以及升降驱动元件,第一升降臂与第二升降臂相铰接,第一升降臂远离第二升降臂的一端与行走组件相铰接,第二升降臂远离第一升降臂的一端与托盘组件相铰接,升降驱动元件设置在行走支架上,升降驱动元件的输出轴与第二升降臂相连,升降驱动元件可带动第二升降臂移动,从而实现升降组件的展开或折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升降驱动元件为液压油缸,液压油缸远离输出轴的一端与行走组件相铰接,液压油缸的输出轴与第二升降臂相铰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升降驱动元件铰接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内,升降驱动元件与第一升降臂均可相对于行走支架旋转,以使升降驱动元件和第一升降臂在升降组件折叠时,可容纳在第一升降容纳槽内。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升降容纳槽内靠近行走组件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铰接柱,第一升降臂与升降驱动元件均铰接在第一铰接柱上;第二升降容纳槽内靠近托盘组件端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铰接柱,第二升降臂与第二铰接柱相铰接,以实现第二升降臂与托盘组件的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一升降臂与第二升降臂为板状,第一升降臂与第二升降臂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气缸容纳槽,升降驱动元件可容置在气缸容纳槽内,以避免在升降过程中,升降驱动元件与第一升降臂或第二升降臂发生干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第二升降臂的气缸容纳槽内设置有气缸铰接柱,升降驱动元件与气缸铰接柱相铰接,以实现升降驱动元件与第二升降臂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行走组件为两组,两组行走组件分别通过升降组件与托盘组件相连,两组行走组件之间的距离大于舱门的宽度,以使托盘组件可架设在舱门坡道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其特征在于,行走组件包括行走支架,行走支架前端和后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升降容纳槽,托盘组件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升降容纳槽,行走支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一个升降组件,以提高托盘组件升降时的稳定性。
CN202223034465.8U 2022-11-14 2022-11-14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Active CN218877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4465.8U CN218877595U (zh) 2022-11-14 2022-11-14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34465.8U CN218877595U (zh) 2022-11-14 2022-11-14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77595U true CN218877595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44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34465.8U Active CN218877595U (zh) 2022-11-14 2022-11-14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77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1983004226A1 (en) Self elevating forklift truck
CN113998494A (zh) 一种延伸式装卸货装置及其卸货方法
CN218877595U (zh) 高度可调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CN218878469U (zh) 可伸缩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CN218879367U (zh) 可多角度移动的地空转载运输装置
CN219115727U (zh) 应用于直升机的地空转载装卸平台
FI89148C (fi) Lyfttransportvagn kopplad till en draganordning
CN114955846A (zh) 一种可万向移动的龙门框架式搬运车
CN212198379U (zh) 一种新型电动式节能搬运车
CN116101930A (zh) 应用于直升机的地空转载运输装置
CN217676674U (zh) 高度可调的轮式运输装置
CN114920172B (zh) 可变轮距的多功能转载装卸车
CN216342305U (zh) 一种伸缩臂式搬运车
CN213502001U (zh) 一种自动装卸车设备
CN218595586U (zh) 可折叠伸缩的站台车
CN216426601U (zh) 一种托盘车提升装置
CN214167275U (zh) 运输设备
CN212921290U (zh) 车辆限位装置
CN217498048U (zh) 一种装卸货装置及自动化装卸搬运系统
CN213010923U (zh) 一种用于汽车物流输送线的装卸平台
CN112062047B (zh) 一种称重叉车
CN212198381U (zh) 一种剪叉式半电动高升程搬运车
CN213799946U (zh) 中置轴运输车
CN217600223U (zh) 一种可万向移动的龙门框架式搬运车
CN214660336U (zh) 一种折臂门式搬运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