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67423U -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67423U
CN218867423U CN202223199969.5U CN202223199969U CN218867423U CN 218867423 U CN218867423 U CN 218867423U CN 202223199969 U CN202223199969 U CN 202223199969U CN 218867423 U CN218867423 U CN 2188674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terminal
contact
terminal structur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999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思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31999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674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674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674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包括两个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自前往后依次连接的接触段、固定段和焊接段,所述接触段的前端斜向下延伸有斜板;所述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所述U型侧板自斜板、接触段、固定段的周侧面向下延伸设置,所述U型侧板、斜板、接触部、固定段一同形成有开口朝下的U型槽。接触段的顶面作为供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使得接触段与对接端子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可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且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使得电源端子整体呈“U”字型,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高,在插拔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电源端子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背景技术
USB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手机充电线、电脑接口、汽车电子、多媒体、等各类电器中;USB电连接器一般会包含相互对接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含插座端子,而插头连接器则包含插头端子,插座端子和插头端子对接导通,从而进行电和/或信号的导通。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ZL201920027002.8所公开之一种USB连接插头,其包括绝缘座、端子组和屏蔽外壳,端子组包括有两个电源端子和两个信号端子,端子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用于对接的接触段、用于与端子座稳固连接的固定段、用于接线的焊接段;其端子的接触部凸设的接触条,接触条用于与对接连接器的对接端子接触,由于接触条的横截面呈弧形,使得接触条与插接端子之间为线接触,导致接触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使用局限性较大。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其接触段的顶面作为供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使得接触段与对接端子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可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且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使得电源端子整体呈“U”字型,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高,在插拔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电源端子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结构,包括两个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自前往后依次连接的接触段、固定段和焊接段,所述接触段的前端斜向下延伸有斜板;
所述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所述U型侧板自斜板、接触段、固定段的周侧面向下延伸设置,所述U型侧板、斜板、接触部、固定段一同形成有开口朝下的U型槽,接触段的顶面作为供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使得接触段与对接端子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可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且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使得电源端子整体呈“U”字型,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高,在插拔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电源端子的使用寿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焊接段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段和固定段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焊接段高于所述平面,所述固定段和焊接段通过斜向上设置的衔接段衔接,所述衔接段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U型侧板的后端和焊接段的前端之间于衔接段形成一缺口,缺口的设置,使得衔接段易于折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U型侧板、衔接段和焊接段一同冲压成型而成,使得电源端子的制程简单。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个电源端子左右对称布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挡胶部设有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所述止挡片位于挡胶部的前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段的上表面凸设有用于与绝缘座抵接并限制电源端子后退的止挡片,所述固定段的下表面凸设有挡胶部,所述挡胶部向下超出U型侧板的底部。
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结构、套设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端子结构为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相应的,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供端子结构插设的端子槽,所述端子结构插设于端子槽中,所述端子槽内设有供止挡片抵接的止挡槽,所述止挡片的后端抵于止挡槽的后侧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其主要是,接触段的顶面作为供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使得接触段与对接端子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可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且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使得电源端子整体呈“U”字型,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高,在插拔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电源端子的使用寿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端子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端子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电源端子                11、接触段
12、固定段                  121、止挡片
122、挡胶片                 123、前冲裁口
124、后冲裁口               13、焊接段
14、斜板                    15、衔接段
101、U型侧板                102、缺口
20、绝缘本体                201、端子槽
202、止挡槽                 30、金属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两个左右对称布置的电源端子10。
所述电源端子10包括自前往后依次连接的接触段11、固定段12和焊接段13。
所述接触段11的前端斜向下延伸有斜板14,所述斜板14用于防止接触段11的前端翘起。
所述固定段12的上表面凸设有用于与绝缘座抵接并限制电源端子10后退的止挡片121,所述固定段12的下表面凸设有挡胶部122;
具体而言,所述固定段12和接触段11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挡胶部122设有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所述止挡片121位于挡胶部122的前侧;两个挡胶部122相对设置,所述固定段12上设置有前后间距的前冲裁口123、后冲裁口124,前侧的挡胶部122的上端一体连接于前冲裁口123的前端,前侧的挡胶部122的下端与固定段12断开以向下弯折延伸设置;后侧的挡胶部122的上端一体连接于后冲裁口124的后端,后侧的挡胶部122的下端与固定段12断开以向下弯折延伸设置。
所述焊接段13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具体而言,所述焊接段13高于所述平面,所述焊接段13的顶部高于止挡片121的顶部,所述固定段12和焊接段13通过斜向上设置的衔接段15衔接,所述衔接段15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
所述电源端子10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101,所述U型侧板101自斜板14、接触段11、固定段12的周侧面向下延伸设置,所述U型侧板101、斜板14、接触部11、固定段12一同形成有开口朝下的U型槽,接触段11的顶面作为供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使得接触段11与对接端子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可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且电源端子10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101,使得电源端子10整体呈“U”字型,电源端子10的结构强度高,在插拔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电源端子10的使用寿命;
具体而言,所述挡胶部122向下超出U型侧板101的底部;所述U型侧板101的后端和焊接段13的前端之间于衔接段15形成一缺口102,缺口102的设置,使得衔接段15易于折弯;优选的,所述U型侧板101、衔接段15和焊接段13一同冲压成型而成,使得电源端子的制程简单。
一种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20、设于绝缘本体20内的端子结构、套设于绝缘本体20外的金属外壳30,所述端子结构为前述的端子结构,相应的,所述绝缘本体20内设有供端子结构插设的端子槽201,所述端子结构插设于端子槽201中,所述端子槽201内设有供止挡片121抵接的止挡槽202,所述止挡片121的后端抵于止挡槽202的后侧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为2PIN型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
其主要是,接触段的顶面作为供对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面,使得接触段与对接端子之间为面接触,接触面积大,可满足大电流的通过;且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使得电源端子整体呈“U”字型,电源端子的结构强度高,在插拔时不易变形,提高了电源端子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端子结构,包括两个电源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自前往后依次连接的接触段、固定段和焊接段,所述接触段的前端斜向下延伸有斜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端子具有冲压成型而成的U型侧板,所述U型侧板自斜板、接触段、固定段的周侧面向下延伸设置,所述U型侧板、斜板、接触部、固定段一同形成有开口朝下的U型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段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段和固定段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焊接段高于所述平面,所述固定段和焊接段通过斜向上设置的衔接段衔接,所述衔接段呈开口朝下的“U”字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侧板的后端和焊接段的前端之间于衔接段形成一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侧板、衔接段和焊接段一同冲压成型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电源端子左右对称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的上表面凸设有用于与绝缘座抵接并限制电源端子后退的止挡片,所述固定段的下表面凸设有挡胶部,所述挡胶部向下超出U型侧板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胶部设有前后间距布置的两个,所述止挡片位于挡胶部的前侧。
9.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设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结构、套设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外壳,所述端子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端子结构,相应的,所述绝缘本体内设有供端子结构插设的端子槽,所述端子结构插设于端子槽中,所述端子槽内设有供止挡片抵接的止挡槽,所述止挡片的后端抵于止挡槽的后侧壁。
CN202223199969.5U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Active CN2188674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99969.5U CN218867423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99969.5U CN218867423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67423U true CN218867423U (zh) 2023-04-14

Family

ID=87371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99969.5U Active CN218867423U (zh) 2022-12-01 2022-12-01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674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80341U (zh) 一种连接器
CN204947182U (zh) 电连接器
CN213753127U (zh) 电连接装置
CN218867423U (zh) 一种端子结构及其连接器
CN214204036U (zh) 改良端子结构的电连接器
CN212542864U (zh) 一种可实现10Gbps高速数据传输的USB TYPE C连接器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10744211U (zh) Usb插座
CN210692840U (zh) 一种可限位结构的电池插座
CN209860207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109560405B (zh) 电连接器
CN218867422U (zh) 一种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结构
CN212209910U (zh) Usb插头
CN216698927U (zh) 一种端子接脚、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1045832U (zh) 电源插头连接器
CN218940049U (zh) 导电端子
CN217009634U (zh) 线对板连接器
CN210628643U (zh) 公头连接器
CN211719837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2412241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6120876U (zh) 电连接器
CN21672032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405836U (zh) 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0628573U (zh) 电连接器
CN216598241U (zh) 一种新型wafer贴板连接器母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