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6428U - 全热交换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全热交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6428U
CN218846428U CN202222628061.5U CN202222628061U CN218846428U CN 218846428 U CN218846428 U CN 218846428U CN 202222628061 U CN202222628061 U CN 202222628061U CN 218846428 U CN218846428 U CN 2188464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cavity
channel
exchang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806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都学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806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64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64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64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包括:外壳体;进风腔,其形成在外壳体内,与室外进风口连通;回风腔,其形成在外壳体内,与室内回风口连通;送风腔,其形成在外壳体内,与室内送风口连通;排风腔,其形成在外壳体内,与室外排风口连通;热回收芯体,其内部形成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驱动机构;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送风腔中;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排风腔中。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热回收芯体动作,当检测到芯体即将凝露或冻结时,可驱动所述热回收芯体旋转一定的角度,实现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互换,防止凝露和冻结,本全热交换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Description

全热交换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环境的品质,需要对空气进行调节。空气调节包括温度调节和湿度调节,空气质量以及舒适度日益被每个家庭及各类商业、办公场所重视。
目前行业内大部分的全热交换器能够连续运动的温度下限约-5℃,低于-5℃时,大部分产品基本上是采用间歇送新风的控制方式防止芯体被凝露或者冻结,导致用户使用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湿度调节装置在加湿时需要设置单独的加湿模块和相应的供水系统才能实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
进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
回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
送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
排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热回收芯体,其内部形成有多个换热通道,分别用于将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以及将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
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送风腔中;
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排风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回收芯体包括:
芯体外壳,所述芯体外壳的内腔在其长度方向上交错布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或者,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延伸;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平行于所述芯体外壳的轴向设置,或者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在截面方向上呈锯齿状布设。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芯体外壳为圆筒状结构,芯体外壳设置有中心转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电机,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中心转轴绕轴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体外壳为圆柱状,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芯体外壳绕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所连通的风腔进行互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芯体外壳的外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齿条,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齿轮,其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齿条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外壳的两端,两个齿条分别对应有一齿轮和与所述齿轮连接的驱动电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旁通风道,其两端分别与所述进风腔和送风腔连接,所述旁通风道内设置有旁通风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中;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回风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进风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室外进风口处,用于检测进风的温度;
回风温度传感器,其设置在所述室内回风口处,用于检测回风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热回收芯体动作,当检测到芯体即将凝露或冻结时,可驱动所述热回收芯体旋转一定的角度,实现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互换,防止凝露和冻结,本全热交换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再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的一种状态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的再一种状态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实施例的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9是图8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一种实施例的驱动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中热回收芯体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全热交换装置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外壳体10、热回收芯体20,其中,外壳体10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OA、室外排风口EA、室内送风口SA以及室内回风口RA。
外壳体10内形成有进风腔11、回风腔12、送风腔13以及排风腔14,进风腔11与室外进风口OA连通,回风腔12与室内回风口连通,送风腔与室内送风口连通,排风腔14与室外排风口连通。
热回收芯体2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热回收芯体动作,实现第一换热通道将进风腔与送风腔连通,以及第二换热通道将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或者,第二换热通道将进风腔与送风腔连通,以及第一换热通道将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
当第一换热通道将进风腔与送风腔连通,以及第二换热通道将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时,室外进风的风路流向为:室外新风从室外进风口OA进入进风腔11,在进风腔中进入热回收芯体的第一换热通道,在第一换热通道中与第二换热通道中的回风进行换热后,进入送风腔,在送风机23的作用下经室内送风口送入至室内。室内回风的风路流向为:室内回风从室内回风口进入第二换热通道,在第二换热通道中与第一换热通道的进风进行换热后,进入排风腔,在排风机24的作用下经室外排风口排出室外。
当第二换热通道将进风腔与送风腔连通,以及第一换热通道将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时,室外进风的风路流向为:室外新风从室外进风口OA进入进风腔11,在进风腔中进入热回收芯体的第二换热通道,在第二换热通道中与第一换热通道中的回风进行换热后,进入送风腔,在送风机的作用下经室内送风口送入至室内。室内回风的风路流向为:室内回风从室内回风口进入第一换热通道,在第一换热通道中与第二换热通道的进风进行换热后,进入排风腔,在排风机的作用下经室外排风口排出室外。
进入室内的新风以及从室内排出的污风在进入室内或者排出室外之前,首先经过热回收芯体20进行换热。也即,当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排风温度低于进风温度,进风在热回收芯体20内吸收排风的冷量后进入室内,进风温度降低。当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排风温度高于进风温度,进风在热回收芯体20内吸收排风的热量后进入室内。有利于减小从室外进入的新风与室内温度的温差,提高舒适度以及提高能效。
本实施例的全热交换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热回收芯体动作,当检测到芯体即将凝露或冻结时,可驱动所述热回收芯体旋转一定的角度,实现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的互换,防止凝露和冻结,本全热交换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回收芯体包括芯体外壳203,芯体外壳的内腔在其长度方向交错布设有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通道201可以具有多个,第二换热通道202可以具有多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体外壳上与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芯体外壳上与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可以分别与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的两个端口分别与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
或者,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分别与进风腔与送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
为了能够使气流在热回收芯体内更加均匀的换热,第一换热通道201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204,第一导风板204在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之间延伸,从第二端口20b进入的气流在气压作用下可均匀地进入各导风通道,进而可以均匀地与位于上层和/或下层的第二换热通道202中的气流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换热通道202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板205,第二导风板205在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之间延伸,可以提高与第一换热通道201中气流的换热效率。
如图2所示,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平行于芯体外壳的轴向设置。
如图3所示,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在截面方向上呈锯齿状布设。
为了防止在冬季热交换时由于进入热回收芯体20的室外空气温度较低,导致容易出现凝露的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驱动电机15,用于驱动圆柱状的芯体外壳绕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通道201分别所连通的气流通道进行互换。
也即,由如图4所示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分别与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进风腔和送风腔连通。切换至如图5所示的第一换热通道201的两个端口(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分别与进风腔和送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两个端口(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分别与回风腔和排风腔。或者反之。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体外壳20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限位部(图中未示出),用于对芯体外壳203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当芯体外壳203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一定角度时,被其所邻近的腔体壁止挡,再次换向时,反向转动,实现了芯体外壳203能够双向转动角度精确。或者驱动电机15采用步进电机实现,可以实现精准的步数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芯体外壳为圆柱状,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5,用于驱动芯体外壳绕中心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所连通的风腔进行互换。本实施例中的风腔是指进风腔11、回风腔12、送风腔13以及排风腔14的任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套设在芯体外壳周向外侧的环形齿条208,其具有外齿,驱动电机15通过齿轮16与环形齿条的外齿相啮合,用于带动环形齿条绕轴转动,环形齿条带动芯体外壳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芯体外壳设置有中心转轴,驱动电机15通过传动机构209带动中心转轴207绕轴转动,进而带动芯体外壳203转动。传动机构可以是但不限于传送带、传送链等。
热回收芯体20可以是多种形状,圆柱形、正方体、长方体,甚至异形截面的均可,只要满足双通道能实现热湿交换即可。芯体材料只要满足温度和湿度交换即可,实际应用热交换效率越高越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为热回收芯体20的另外一种实现方式,其包括圆柱筒状的芯体外壳203,位于内部的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呈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齿条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芯体外壳的上端和下端,两个齿条分别对应有一齿轮和与齿轮连接的驱动电机。芯体外壳转动靠上下齿条的带动,齿条靠各自的驱动电机的带动。芯体外壳的转动方向可逆时针转动也可顺时针,也可周期交替转动
通过设置两组齿轮齿条传动结构,当两个齿条其中一个故障(如下齿条故障)时,则剩余的上齿条将连续转动,不影响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旁通风道18,旁通风道18的两端分别与进风腔和送风腔连通,旁通风道内设置有旁通风阀19。
当检测到需要进入旁通模式时,旁通风阀19打开,进风腔中进入的新风可直接通过旁通风道18进入送风腔,然后在送风机的作用下经室内送风口送入室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网21,其设置在进风腔中,用于对室外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第二过滤网22,其设置在回风腔中,用于对室内回风进行过滤净化。
一般情况下,在当夏季运行时,室外温度较高,室内回风和室外新风在热回收芯体20内换热后不会产生凝露,因此,不需要控制热回收芯体20转动进行风道换向。
因此,在夏季运行时,进风通道可以与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的任一换热通道连通,排风通道与第一换热通道201和第二换热通道202的另外一个连通。其中,进风通道为室外进风口OA和室内送风口SA所组成的风道,排风通道为室内回风口RA与室外排风口EA所组成的风道。
当室外温度较低时,室外新风温度低于室内回风的露点温度时,室内回风在换热通道内被吸热后在热回收芯体内产生凝露,甚至被冻结,导致热回收芯体无法继续使用。此时,本方案通过控制转动进行风道换向,实现进风通道和排风通道进行互换,原产生凝露或者冻结的换热通道被切换至进风通道,室外进风在该通道内可吸热,进而可避免继续产生凝露或者冻结的情况发生。在当满足设定条件或者满足设定时间时,可再次转动热回收芯体,进一步对风道进行互换,如此反复,可以使得该全热交换装置始终保持高效的热交换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进风温度传感器和回风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进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外进风口处,用于检测进风的温度;回风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回风口处,用于检测回风的温度。
进风温度传感器和回风温度传感器分别将所检测的数值发送至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根据温度信号判断是否执行热回收芯体转动控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以该全热交换装置的几个具体运行场景为例进行说明。
<夏季运行>
本实施例中以如图4、图7所示的第二换热通道为新风通道,第一换热通道为排风通道为例进行说明。
新风侧: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1净化,到达热回收芯体的第一端口20a,在芯体内部第一端口20a和第三端口20c之间通过第二换热通道202相通,新风在第二换热通道202内与相邻的通道内的室内回风进行热湿交换,温度、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芯体第三端口20c,再到达送风机23,在送风机23的驱动下最后由室内送风口SA,将新风送入室内。
排风侧:室内空气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二过滤网22的净化,热回收芯体的第二端口20b,在芯体内部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之间通过第一换热通道201相通,回风在第一换热通道201内与相邻的通道内的室外新风进行热湿交换,温度、湿度均升高,然后到达芯体第四端口20d,再到达送风机24,在送风机24的驱动下最后由室外排风口EA,将室内回风排出到室外。
控制逻辑:
首先判断是否满足室内回风温度Tin≤新风露点温度ToaL-β,若满足,则此时进入易凝露工况,则再判断是否满足送风机输入功率的增速ΔP≥预设增速Δδ时,说明芯体第二换热通道可能出现凝露,则此时,驱动电机17驱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带动芯体沿15-旋转轨道逆时针转动90°(或顺时针),此时第二换热通道变成排风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变成新风通道;
第二换热通道在上个周期时内壁凝结的水分,与低温低湿的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随室内回风排出到室外;
当再次检测到送风机输入功率的增速ΔP≥预设增速Δδ时,再次重复上述动作;
ΔP=(Pi+1-Pi)/Δt。
当满足换向条件时,控制模块控制热回收芯体20转动,如图5、图6所示。此时第一换热通道201为新风通道,第二换热通道202为排风通道,气流方向为:
新风侧: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21净化,到达热回收芯体20,在芯体内部第二端口20b和第四端口20d之间通过第一换热通道201相通,新风在第一换热通道201内与相邻的通道内的室内回风进行热湿交换,温度、湿度均下降,然后到达芯体第四端口20d,再到达送风机23,在送风机23的驱动下最后由室内送风口SA,将新风送入室内。
排风侧:室内空气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二过滤网22的净化,到达热回收芯体的第三端口20c,在芯体内部第三端口20c和第一端口20a之间通过第二换热通道202相通,回风在第二换热通道202内与相邻的通道内的室外新风进行热湿交换,温度、湿度均升高,然后到达芯体第一端口20a,再到达送风机24,在送风机24的驱动下最后由室外排风口EA,将室内回风排出到室外。
<冬季运行>
默认此时为如图5、图6所示的第二换热通道为新风通道,第一换热通道为排风通道。
新风侧:室外新风从O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一过滤网净化,到达热回收芯体的第一端口,在芯体内部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通过第二换热通道相通,新风在第二换热通道内与相邻的通道内的室内回风进行热湿交换,温度、湿度均升高,然后到达芯体第三端口,再到达送风机,在送风机的驱动下最后由室内送风口,将新风送入室内。
排风侧:室内空气从RA口进入机组,先经过第二过滤网的净化,热回收芯体的第二端口,在芯体内部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通过第一换热通道相通,回风在第一换热通道内与相邻的通道内的室外新风进行热湿交换,温度、湿度均降低,然后到达芯体第四端口,再到达送风机,在送风机的驱动下最后由室外排风口,将室内回风排出到室外。
控制逻辑:
首先判断是否满足室外新风温度Toa≤室内回风的露点温度TraL-α?若满足,则此时进入易凝露工况;
再判断是否满足送风机输入功率的增速ΔP≥预设增速
Figure SMS_1
时,说明芯体第二换热通道可能出现冻结,则此时,驱动电机17驱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带动芯体沿15-旋转轨道逆时针转动90°(或顺时针),此时第二换热通道变成排风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变成新风通道;
第二换热通道在上个周期时内壁凝结的水分,与低温低湿的室内回风进行热交换,随室内回风排出到室外;
当再次检测到送风机输入功率的增速ΔP≥预设增速
Figure SMS_2
时,再次重复上述动作;
ΔP=(Pi+1-Pi)/Δt
然后再判断是否满足每次调整的时间间隔逐渐缩小时,说明测试结冰风险越来越大,则降低新风量;
然后再判断是否满足每次调整的时间间隔≤ΔTmin时,为了减小调整频率,且保证送风舒适性,OA入口处的辅助电加热开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示例性的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原理及实际的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所述实施方式以及适于具体使用考虑的各种不同的变形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送风口以及室内回风口;
进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外进风口连通;
回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内回风口连通;
送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内送风口连通;
排风腔,其形成在所述外壳体内,与所述室外排风口连通;
热回收芯体,其内部形成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热回收芯体动作,第一换热通道将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以及第二换热通道将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或者第二换热通道将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以及第一换热通道将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
送风机,其设置在所述送风腔中;
排风机,其设置在所述排风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分别具有多个,所述热回收芯体包括:
芯体外壳,所述芯体外壳的内腔在其长度方向上交错布设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
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芯体外壳上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两端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或者,
第一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所述进风腔与所述送风腔连通,且第二换热通道的两个端口分别与回风腔和排风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之间延伸;
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之间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平行于所述芯体外壳的轴向设置,或者第一导风板和/或第二导风板在截面方向上呈锯齿状布设。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芯体外壳为圆筒状结构,芯体外壳设置有中心转轴,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电机,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中心转轴绕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外壳为圆柱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驱动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芯体外壳绕轴转动,将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通道分别所连通的风腔进行互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外壳的外表面上沿其圆周方向设置有齿条,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齿轮,其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具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芯体外壳的两端,两个齿条分别对应有一齿轮和与所述齿轮连接的驱动电机。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旁通风道,其两端分别与所述进风腔和送风腔连通,所述旁通风道内设置有旁通风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全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第一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进风腔中;
第二过滤网,其设置在所述回风腔中。
CN202222628061.5U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装置 Active CN2188464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8061.5U CN218846428U (zh)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8061.5U CN218846428U (zh)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6428U true CN218846428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3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8061.5U Active CN218846428U (zh) 2022-09-30 2022-09-30 全热交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64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892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204629742U (zh) 一种转阀式空气净化制冷空调器
SE508957C2 (sv) Regenerativ värmeåtervinningsenhet innefattande värmeackumulator som genom en svängningsrörelse uppvisar en spjällfunktion samt värmeåtervinningsaggregat med två ihopkopplade värmeåtervinningsenheter
CN218846428U (zh) 全热交换装置
CN104676751A (zh) 一种对室内空气净化制冷的方法及转阀式空调器
CN211551962U (zh) 一种组合式净化节能换气机
CN211551852U (zh) 一种转轮式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15751501A (zh) 空气处理设备
US7063128B2 (en) Drum type heat exchanger
CN210624834U (zh) 可调式新风机
CN211575324U (zh) 空调
CN208907672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8763743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2443913A (zh) 吸湿模块、加湿装置
CN216845111U (zh)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CN220355562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181102U (zh)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CN210892013U (zh) 吸湿模块、加湿装置
CN112443898B (zh) 加湿装置、空调
CN211400140U (zh) 窗式多功能空气调节中心
CN115451606B (zh) 一种换热型风冷移动能源站装置及其节能融霜方法
CN112443893B (zh) 加湿装置、空调
CN217635955U (zh) 一种能自动调节风向的除湿机
CN213747027U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