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5111U -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5111U
CN216845111U CN202220352820.7U CN202220352820U CN216845111U CN 216845111 U CN216845111 U CN 216845111U CN 202220352820 U CN202220352820 U CN 202220352820U CN 216845111 U CN216845111 U CN 2168451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space
fresh air
hea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5282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娄维斌
刘坤
栾晓婷
彭煜钧
侯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5282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51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51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51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筒体,限定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换热空间;换热介质,设于所述换热空间内,并沿所述换热空间的周向延伸,所述换热介质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换热段,且每相邻的两个换热段之间存在折角,以使经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介质后经所述出风口流出。换热介质的整体面积增加,这样设置,外界气流流入第一换热空间后,气流与换热介质的接触面接增加,进而可以增加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本申请还公开一种新风设备。

Description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室内环境较为封闭,人们在室内待得时间较长后,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为了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一般会采用新风设备向室内提供新风,同时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轮毂式新风换气设备,包括:壳体;换气轮毂,换气轮毂具有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换气轮毂的壁部由热湿交换材料制成,并且换气轮毂通过穿过换气轮毂的中央通孔的中心轴被支撑在壳体的内部;换气轮毂驱动装置,换气轮毂驱动装置与中心轴相连接,以通过中心轴驱动换气轮毂转动;和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沿着换气轮毂的轴向方向设置以将壳体分隔为四个互不连通的空间,其中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能够通过壁部交换气流,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均与中央通孔连通且无气流交换,第三空间与第四空间能够通过壁部交换气流,并且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分别与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相对应。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热湿交换材料(换热介质)与气体的换热面积有限,导致新风换气设备的换热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以提高新风设备的换热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包括:筒体,限定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换热空间;换热介质,设于所述换热空间内,并沿所述换热空间的周向延伸,所述换热介质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换热段,且每相邻的两个换热段之间存在折角,以使经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介质后经所述出风口流出。
可选地,多个所述换热段沿所述换热空间的周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筒体包括:内筒;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外筒,且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共同围合出第一换热空间;其中,所述换热空间包括所述第一换热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空间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介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内,每一所述换热段的内端部均与所述内筒的外壁面相抵接,且每一所述换热段的外端部均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面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呈环形,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相匹配。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与所述筒体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筒体转动,以使所述筒体带动所述换热介质转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转动件,设于所述筒体的至少一端部;传动件,沿所述转动件的周向绕设于所述转动件;电机,与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传动件运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转动件带动所述筒体转动。
可选地,所述内筒限定出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相连通的第二换热空间,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内筒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二换热空间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所述隔离件沿所述内筒的径向延伸,且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内筒的内壁面存在间隙;其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筒体的转动互不干涉。
可选地,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功能件,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段之间,以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换热或者净化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可选地,所述折角的范围为0°-15°。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新风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换热介质的多个换热段首尾依次相连,且每相邻的换热段之间存在折角a。可以理解为:换热介质呈折叠状,换热介质的整体面积增加,这样设置,外界气流流入换热空间后,气流与换热介质的接触面接增加,进而可以增加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通过增加换热介质的面积,增加换热介质的换热效果,最终能够增加新风设备的换热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设备的一个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设备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沿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介质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筒体与换热介质的配合结构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筒体与换热介质的配合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01、新风风道;1011、新风入口;1012、新风出口;1013、新风风机;102、排风风道;1021、回风口;1022、排风口;1023、排风风机;20、隔板;201、第一隔板;202、第二隔板;203、第三隔板;30、换热装置;40、筒体;401、外筒;4011、进风口;402、内筒;4021、出风口;403、换热空间;404、第一换热空间;405、第二换热空间;50、换热介质;501、换热段;60、隔离件;601、固定件;70、驱动装置;701、转动件;702、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设备,新风设备包括壳体10、多个隔板20和换热装置30,隔板20和换热装置30均位于壳体10内部,壳体10、多个隔板20和换热装置30共同限定出新风风道101和排风风道102。其中,新风风道101具有新风入口1011和新风出口1012,用于将室外新风引导至室内。排风风道102包括回风口1021和排风口1022,用于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新风设备还包括新风风机1013和排风风机1023,新风风机1013位于新风风道101内,用于驱动气流从新风入口1011流向新风出口1012;排风风机1023位于排风风道102内,用于驱动气流从回风口1021流向排风口1022。
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与排风风道102的气流均流经换热装置30,且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与排风风道102内的气流能够在换热装置30内进行换热。
图3中实心箭头表示排风风道10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空心箭头表示新风风道101内气流的流动方向。
可选地,新风风机1013和排风风机1023均位于换热装置30的同一侧,并与换热装置30的出风口4021或进风口4011相连通,以驱动气流在换热装置30内流动。
如图5至图8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30,换热装置30包括筒体40,筒体40限定出具有进风口4011和出风口4021的换热空间403,筒体40的一端设有开口,开口包括出风口4021,进风口4011与筒体40外部相连通,筒体40外部的气流经进风口4011流入筒体40内的换热空间403后,在换热空间403换热后再从出风口4021流出筒体40。
如图5和图6所示,换热装置30还包括换热介质50,换热介质50位于换热空间403内,气流经进风口4011流入换热空间403内后,与换热介质50换热后,再经出风口4021排出。
可选地,换热介质50沿换热空间403的周向设于换热空间403内,换热介质50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换热段501,且每相邻的两个换热段501之间存在折角a,以使经进风口4011流入的气流流经换热介质50后经出风口4021流出,进而增加换热介质50与气流的换热面积。
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段501首尾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换热段501之间存在折角a,也就是说,换热介质50呈折叠状。这样设置,换热介质50的整体面积增加,气流经进风口4011流入第换热空间403后,与换热介质50的接触面积增加,这样增加了气流换热的效果,进而增加了新风设备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每相邻的两个换热段501之间存在夹角,夹角的设置使得换热段501的设置更加密集,进而使得换热介质5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更多,进一步增加换热效果。
可选地,换热空间403的一部分位于新风风道101内,换热空间403的另一部分位于排风风道102内。
新风风道101的气流流至换热装置30时,气流经进风口4011流入换热空间403,与换热空间403内的换热介质50换热后,再经出风口4021流出换热装置30。排风风道102的气流流至换热装置30时,气流也经进风口4011流入,与换热介质50换热后,再流出出风口4021流出换热空间403。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位于排风风道102内的换热介质50能够与排风风道102内的气流换热,吸收排风风道102内气流的能量,然后传递至位于新风风道101内的换热介质50,具有排风风道102的气流的能量的换热介质50能够与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进行换热,以调节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使得新风风道101内流出的气流更加舒适,温度更接近室温,满足人们的需求。
比如,换热介质50内可以填充有流动的液体介质,液体介质能够在换热介质50内流动,进而能够在新风风道101和排风风道102内流动,以实现新风风道101的气流与排风风道102的气流的换热。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换热装置30还包括驱动装置70,驱动装置70与筒体40驱动连接,驱动装置70能够驱动筒体40转动,筒体40带动换热介质50转动。
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70驱动筒体40转动,筒体40带动换热介质50转动。这样设置,位于排风风道102内的换热介质50与排风风道102内的气流换热后,驱动装置70带动筒体40和换热介质50转动,与排风风道102的气流换热后的换热介质50转动至新风风道101内,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再与具有排风风道102能量的换热介质50进行换热,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的温度能够被调节,而且能够更加接近室内的温度。这样,新风设备从新风出口1012流出的气流温度更加舒适,与室内的温度温差小,提高用户的体验。
比如,夏季室内开空调时,采用本实施例的新风设备,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通过换热介质50与排风风道102的气流换热后,能够充分吸收排风风道102内的冷量,进而使得新风出口1012流出的气流温度较低,不会增加室内的温度,而且能够节省室内空调的能耗。
同样的,冬季室内开供暖设备时,采用本实施例的新风设备,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通过换热介质50与排风风道102的气流换热后,能够充分吸收排风风道102内的热量,进而使得新风出口1012流出的气流温度较高,不会降低室内的温度,而且能够节省供暖设备的能耗。
可选地,换热介质50可以采用热湿交换材料等。
可选地,筒体40的顶部或底部设有出风口4021,以便于换热装置30的出风。筒体40的侧壁设有进风口4011,且进风口40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风口4011设于筒体40的侧壁,以增加换热装置30的进风量。
可选地,出风口4021设于筒体40的顶部时,新风风机1012和排风风机1023位于筒体40的上部,以驱动换热装置30的气流经出风口4021流出。
可选地,换热装置30还包括功能件,功能件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段501之间,以与进风口4011流入的气流换热或者净化进风口4011流入的气流。
本实施例中,换热装置30可以设置定向的材料达到目的,比如,功能件能够对经进风口4011流入换热空间403的气流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换热装置30的换热效果。或者,功能件对经进风口4011流入换热空间403的气流进行净化,以提高流入换热空间403气流的洁净度,进而提高流入室内的气流的洁净度。
可选地,功能件可以为导热件,比如铝片、石墨导热片等,以增加换热装置30与气流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功能件可以为净化件,比如甲醛材料片、活性炭材料等能够净化气流的材料,以实现净化气流的目的。
可选地,功能件呈片状,且功能件与相邻的换热段501之间的空间相匹配,也就是说,功能件的形状、尺寸等与相邻的换热段501之间的空间相同或相似,以便于功能件的放置,并且能够增加功能件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增加功能件的效果。
可选地,功能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功能件沿换热装置3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于相邻的换热段501之间。
其中,多个功能件的功能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多个功能件相同,能够增加换热装置30的特定的效果,比如换热或者净化效果。
不同的功能件沿换热装置30的周向依次间隔设于相邻的换热段501之间,使得换热装置30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功能,比如,导热片和净化片依次间隔设置,既能够提高换热装置30的换热效果,还能够净化气流。
应当说明的是:功能件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的导热件、净化件,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的功能件,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可选地,如图6所示,多个换热段501沿换热空间403的周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段501沿换热空间403的周向依次设置,一方面便于换热介质50的安装和取出,比如,换热介质50从筒体40的端部取出时,由于换热介质50是折叠状的,多个换热段501沿换热空间403的周向依次设置,不会拉伸或损坏换热介质50。另一方面,换热介质50放置在换热空间403内时,多个换热段501不会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堆积,进而导致多个换热段501的间隔不均匀,使得气流在换热空间403的轴向上换热均匀。
可选地,多个换热段501沿换热空间403的轴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段501这样设置,也能够增加换热的面积,而且使得气流在换热空间403的周向上换热比较均匀。
可选地,如图6所示,筒体40包括内筒402和外筒401,进风口4011设于外筒401的侧壁,外筒401套设于内筒402的外侧,且外筒401与内筒402共同围合出第一换热空间404;其中,换热空间403包括第一换热空间404,第一换热空间404与进风口4011相连通,换热介质50位于第一换热空间404内,每一换热段501的内端部均与内筒402的外壁面相抵接,且每一换热段501的外端部均与外筒401的内壁面相抵接。
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50位于第一换热空间404内,且每一换热段501均与内筒402和外筒401相抵接,也就是说换热介质50沿换热空间403的径向填充换热空间403。进一步增加了换热介质50的面积,进而提高换热装置30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外筒401的侧壁和外筒401的侧壁均设有若干通孔,以便于气流通过,其中,外筒401的侧壁的通孔为换热装置30的进风口4011。比如,内筒402可以为铁丝网,以减少气流通过的阻力。
可选地,第一换热空间404呈环形,换热介质50与第一换热空间404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50与第一换热空间404相匹配,指的是:换热介质50在第一换热空间404内的形状、外尺寸均与第一换热空间404相同或相似。比如,第一换热空间404为环形,则换热介质50也为环形,且换热介质50位于第一换热空间404内时的周长和径长也与第一换热空间404相同或相似。
可选地,折角a的范围为0°-15°。
本实施例中,折角a的范围越小,多个换热段501之间的距离越近,使得换热介质50的面积更大,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换热介质50与气流的换热面积。折角a大于15°时,相邻的换热段501之间的距离较大,气流与换热介质50的接触面积有限,进而导致换热效果不佳。
比如,折角a可以为:5°、10°、15°等。
可选地,驱动装置70包括转动件701、传动件和电机702,转动件701设于筒体40的至少一端部;传动件沿转动件701的周向绕设于转动件701;电机702与传动件驱动连接,电机702带动传动件运动,传动件带动转动件701转动,转动件701带动筒体40转动。
本实施例中,转动件701与筒体40的端部连接,转动件701能够带动筒体40转动,这样能够实现换热介质50的转动。传动件绕设于转动件701,电机702带动传动件运动,进而使得传动件带动转动件701转动,最终实现筒体40的转动。通过转动件701、传动件和电机702使得筒体40的转动更加精确和易于控制。
可选地,传动件可以为皮带、链条等,以实现电机702与转动件701之间的传动。
可选地,转动件701的外壁面凸出于筒体40的外壁面,不仅能够保证筒体40与转动件701的连接面积,而且便于筒体40的稳定放置,以使筒体40能够稳定转动。
可选地,如图6所示,内筒402限定出与第一换热空间404相连通的第二换热空间405,内筒402的至少一端设有出风口4021,第二换热空间405与出风口4021相连通,换热装置30还包括隔离件60,隔离件60设于第二换热空间405内,隔离件60沿内筒402的径向延伸,且隔离件60与内筒402的内壁面存在间隙;其中,隔离件60与筒体40的转动互不干涉。
本实施例中,外筒401套设在内筒402的外侧,因此第一换热空间404套设在第二换热空间405的外侧。筒体40的一端设有出风口4021,出风口4021与第二换热空间405相连通,进风口4011与第一换热空间404相连通,筒体40外部的气流经进风口4011流入筒体40内的第一换热空间404,与换热介质50换热后,流向第二换热空间405,最后经出风口4021流出筒体40。
可选地,内筒402的顶壁或底壁设有出风口4021,出风口4021与第二换热空间405相连通,第一换热空间404通过第二换热空间405与出风口4021相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换热空间404不与出风口4021直接连通,以避免第一换热空间404内的气流溢出,造成新风风道101和排风风道102内气流的混合。
隔离件60位于第二换热空间405内,隔离件60能够将第二换热空间405分割开,换言之,隔离件60能将第一换热空间404和第二换热空间405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第一换热空间404和第二换热空间405与新风风道101相连通,另一部分第一换热空间404和第二换热空间405与排风风道102相连通。当筒体40带动换热介质50转动时,隔离件60并不转动,这样隔离件60能够始终隔离第二换热空间405内隔离件60两侧的空气。这样能够减少或者避免新风风道101的气流和排风风道102的气流在换热空间403内混合,能够避免排风风道102内比较污浊的气流污染新风风道101内的气流,以保证新风出口1012流出的气流的洁净度。
可选地,第一换热空间404和第二换热空间405同轴心设置,新风风道101的气流流至换热装置30时,气流经进风口4011流入,与换热介质50换热后,再流至第二换热空间405,经出风口4021流出换热装置30。排风风道102的气流流至换热装置30时,气流也经进风口4011流入,与换热介质50换热后,再流出第二换热空间405。
可选地,换热装置30还包括固定件601,固定件601与隔离件60相连接,且固定件601位于转动件701背离筒体40的一侧,转动件701能够相对于固定件601转动。
本实施例中,固定件601用于固定隔离件60,且转动件701能够相对于固定件601转动,在保证筒体40转动的过程中,隔离件60始终保持不转动。而且将固定件601设于转动件701背离筒体40的一侧,使得换热装置30的结构更加紧凑,布局合理。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转动件701设于筒体40的底部,固定件601设于转动件701的下方,这样使得转动件701的转动更加稳定,进而使得筒体40能够稳定转动。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转动件701可以设于筒体40的上端,固定件601设于转动件701的下方,也能够实现筒体40的转动以及固定件601的固定。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30。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设备,因为包括上述任一项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30,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30的有益效果。
可选地,新风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新风机、全热交换器、空调、空气净化器等。
可选地,如图3所示,多个隔板20包括第一隔板201、第二隔板202和第三隔板203,第一隔板201、第二隔板202和第三隔板203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第一隔板201和第二隔板202与壳体10共同限定出具有新风出口1012的新风腔,新风风机1013位于新风腔内,新风腔通过出风口4021与隔离件60一侧的第二换热空间405相连通。
第二隔板202、第三隔板203和壳体10共同限定出具有排风口1022的排风腔,排风风机1023位于排风腔内,排风腔通过出风口4021与隔离件60另一侧的第二换热空间405相连通。
可选地,新风风机1012和排风风机1023位于换热装置30的顶部,多个隔板20也位于换热装置30的顶部,壳体10的顶部设有新风出口1012和排风口1022,壳体10的侧壁设有新风入口1011和回风口1021。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限定出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换热空间;
换热介质,设于所述换热空间内,并沿所述换热空间的周向延伸,所述换热介质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换热段,且每相邻的两个换热段之间存在折角,以使经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所述换热介质后经所述出风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换热段沿所述换热空间的周向依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体包括:
内筒;
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的外侧,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外筒,且所述外筒与所述内筒共同围合出第一换热空间;
其中,所述换热空间包括所述第一换热空间,所述第一换热空间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介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内,每一所述换热段的内端部均与所述内筒的外壁面相抵接,且每一所述换热段的外端部均与所述外筒的内壁面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空间呈环形,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装置,与所述筒体驱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能够带动所述筒体转动,以使所述筒体带动所述换热介质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转动件,设于所述筒体的至少一端部;
传动件,沿所述转动件的周向绕设于所述转动件;
电机,与所述传动件驱动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传动件运动,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转动件带动所述筒体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限定出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相连通的第二换热空间,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内筒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二换热空间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
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内,所述隔离件沿所述内筒的径向延伸,且所述隔离件与所述内筒的内壁面存在间隙;
其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筒体的转动互不干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功能件,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段之间,以与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换热或者净化所述进风口流入的气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角的范围为0°-15°。
10.一种新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
CN202220352820.7U 2022-02-21 2022-02-21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Active CN2168451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2820.7U CN216845111U (zh) 2022-02-21 2022-02-21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2820.7U CN216845111U (zh) 2022-02-21 2022-02-21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5111U true CN216845111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0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52820.7U Active CN216845111U (zh) 2022-02-21 2022-02-21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51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EP0517701B1 (en) Heat recovering ventilator
CN114992714B (zh) 暖风机
WO2006006827A1 (en) Heat recovering ventilation apparatus of rotary
CN216845111U (zh) 用于新风设备的换热装置及新风设备
CN212511463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13483402A (zh) 新风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08907672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110594860A (zh) 风管机
CN216814355U (zh) 风管机
CN100529643C (zh) 转轮式全热交换装置
CN212390490U (zh) 空调器
CN210688472U (zh) 风管机
CN210128426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46687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60192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2797523A (zh) 一种通风除尘恒温恒湿系统
EP1486747A2 (en) Drum type heat exchanger
CN103486659A (zh)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11345713U (zh) 换热新风机
CN109945379B (zh) 轮毂式新风换气设备
CN216845015U (zh) 新风机
CN218846428U (zh) 全热交换装置
WO1994015162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late-type heat exchangers
CN212987520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