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45015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45015U
CN216845015U CN202220352215.XU CN202220352215U CN216845015U CN 216845015 U CN216845015 U CN 216845015U CN 202220352215 U CN202220352215 U CN 202220352215U CN 216845015 U CN216845015 U CN 2168450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duct
cavity
distribu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35221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坤
娄维斌
栾晓婷
彭煜钧
侯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Xuesheng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35221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450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450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450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新风机,包括:壳体,限定出具有回风口和排风口的排风风道;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排风风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驱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回风口流向所述排风口;分风板,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沿所述排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分风板依次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内;其中,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排风口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所述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经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所述排风口。气流经每一子排风风道均可以流至排风口,进而增加了经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的流动均匀性,进而提高排风风机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在室内环境中的时间越来越长,而室内环境较为封闭,人们在室内待得时间较长后,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变差。为了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一般会采用新风机向室内提供新风,同时排出室内污浊的空气。
相关技术中公开一种带有分流式废气直排装置的新风机,包括机体,机体的一端并排设置有排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另一端并排设置有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机体内部与排风入口、新风出口、新风入口和排风出口对应的气道均与机体中部的热交换芯体相连,新风出口和排风出口的内部均安装有风机,热交换芯体靠近排风出口的一侧设置有分流气道,分流气道的一端设置有斜向延伸的分流板,分流板端部与机体侧壁之间的间隙与排风出口相连通。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分流板能够引导气流经排风出口流出,避免混流的产生。但是经热交换芯体流向排风出口的气流仍然存在流动不均匀的问题,降低了排风风机的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以提高经热交换芯体流向排风出口的气流的流动均匀性,进而提高排风风机的工作效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壳体,限定出具有回风口和排风口的排风风道;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排风风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驱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回风口流向所述排风口;分风板,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沿所述排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分风板依次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内;其中,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排风口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所述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经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所述排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限定出具有所述回风口和出风口的换热腔,所述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底壁或顶壁,所述排风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侧壁,气流经所述回风口流入后流经所述全热换热器后经所述排风口流出所述换热腔,所述排风风道包括所述换热腔,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相连通;所述分风板位于所述换热腔内,并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背离所述回风口的一侧,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换热腔的腔壁包括:第一腔壁,与所述回风口相对设置;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出风壁面,所述出风壁面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背离所述回风口的一侧,所述出风壁面包括: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腔壁相抵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且沿从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的距离逐渐增加,以使经所述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均经所述排风口流出;其中,所述分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之间,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多个所述子排风风道。
可选地,所述分风板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壁面相抵接,所述分风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排风口处;其中,沿从所述分风板的一端到所述另一端的方向,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出风壁面的距离逐渐增加。
可选地,所述分风板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分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沿从所述出风壁面到所述第一腔壁的方向,多个所述分风板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分风板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分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分风板的一端到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
可选地,多个子排风风道包括第一子排风风道和第二子排风风道,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所述第一子排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子排风风道;其中,沿从所述第一腔壁到所述出风壁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子排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子排风风道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子排风风道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排风风道的通流面积。
可选地,所述壳体还限定出排风腔,所述排风风机位于所述排风腔内,所述排风腔通过所述排风口与所述换热腔相连通,所述排风腔的腔壁设有所述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排风风道包括所述排风腔;其中,所述排风腔和所述换热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和/或,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分风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前壳连接,所述分风板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壳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排风风道用于将室内污浊的气体排出室外,便于新风机向室内补充新风,以提高室内的空气洁净度。室内的气流在排风风机的驱动下,经回风口流入排风风道后,经全热交换器换热后,经过分风板分流,以使气流可以经过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排风口。这样设置,气流经每一子排风风道均可以流至排风口,进而增加了经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的流动均匀性,进而提高排风风机的工作效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新风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个新风机的局部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新风机的门体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01、前壳;1011、门体;1012、盖板;20、排风风道;201、回风口;202、排风口;203、换热腔;2031、出风口;2032、第一腔壁;30、全热交换器;301、出风壁面;3011、第一端部;3012、第二端部;40、分风板;401、第一子排风风道;402、第二子排风风道;50、排风腔;501、排风风机;60、新风风道;601、新风风机;602、新风入口;603、新风出口;604、第一过滤件;605、第二过滤件;70、伸缩杆;80、隔板;90、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至图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机,新风机包括壳体10,壳体10限定出排风风道20和新风风道60,排风风道20具有回风口201和排风口202,新风风道60具有新风入口602和新风出口603。
新风机还包括新风风机601和排风风机501,新风风机601位于新风风道60内,新风风机601驱动室外气流从新风入口602流向新风出口603,然后从新风出口603流入室内,以向室内提供新风。排风风机501位于排风风道20内,排风风机501驱动室内气流从回风口201流向排风口202,然后从排风口202流至室外。也就是说,新风风道60用于向室内提供新风,排风风道20用于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室外,以保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新风风道60和排风风道20交错设置,新风机还包括全热交换器30,全热交换器30同时位于新风风道60和排风风道20内,以使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与排风风道20内的气流能够在全热交换器30内换热。
排风风道20内的气流携带室内的能量,与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换热后,能够将携带的能量换热至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这样,经过新风风道60流入室内的气流的温度与室内的温度温差较小,能够避免流入的新风温差太大,给用户带来不适。比如,夏季室内开空调时,室内温度较低,排风风道20内的气流温度也较低,而新风风道60内从室外流入的气流的温度较高,新风风道60的气流和排风风道20的气流经过全热交换器30换热后,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吸收排风风道20内气流的冷量后,温度降低,这样再经新风入口602流入室内后,不会对室内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还能够节省空调的能耗,同时能够为室内提供洁净的新风,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比如,冬季室内开供暖设备时,室内温度较高,排风风道20内气流的温度也较高,而新风风道60从室外流入的气流的温度较低,新风风道60的气流和排风风道20的气流经过全热交换器30换热后,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吸收排风风道20内气流的热量后,温度较高,这样再经新风入口602流入室内后,不会对室内温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还能够节省供暖设备的能耗,同时能够为室内提供洁净的新风,提高室内空气的洁净度。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新风机还包括分风板40,分风板40位于排风风道20内,沿排风风道2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全热交换器30和分风板40依次设置于排风风道20内;其中,分风板40将全热交换器30和排风口202之间的排风风道20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经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排风口202。
图3中实心箭头表示排风风道2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空心箭头表示新风风道6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中,分风板40将排风风道20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多个子排风风道均与排风口202连通,这样经过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能够经过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排风口202流出。以使经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更加均匀,提高排风风机501的工作效率,提高排风风道20的排风效率。
可选地,壳体10限定出具有回风口201和出风口2031的换热腔203,全热交换器30位于换热腔203内,回风口201设于换热腔203的底壁或顶壁,排风口202设于换热腔203的侧壁,气流经回风口201流入后流经全热换热器后经排风口202流出换热腔203,排风风道20包括换热腔203,出风口2031与排风口202相连通;分风板40位于换热腔203内,并位于全热交换器30背离回风口201的一侧,分风板40与出风口2031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30位于换热腔203内,回风口201设于换热腔203的底壁或侧壁,排风口202位于换热腔203的侧壁。也就是说,室内气流从回风口201流入后,经过全热交换器30后,从侧壁流出换热腔203,再排风口202流出,能够减小新风机的体积,便于新风机的安装。分风板40的设置能够将全热交换器30与出风口2031之间的排风风道20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以使经过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能够经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出风口2031,再经排风口202流出,以使排风风机501的工作效率更高,提高新风机的排风效率。
可选地,新风机还包括隔板80,隔板80位于壳体10内部,将壳体10内部分隔为多个空间,多个空间分别用来放置新风机的各部件,比如:新风风机601、排风风机501、全热交换器30等,以避免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与排风风道20内的气流相混合,降低流入室内的空气的洁净度。
可选地,如图4所示,换热腔203的腔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腔壁2032和第二腔壁,第一腔壁2032与回风口201相对设置,回风口201设于第二腔壁;全热交换器30包括出风壁面301,出风壁面301位于全热交换器30背离回风口201的一侧,出风壁面301包括第一端部3011和第二端部3012,第一端部3011与第一腔壁2032相抵接,第一端部3011与出风口2031相对设置;第二端部3012与第一端部3011相对设置,且沿从第一端部3011到第二端部3012的方向,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的距离逐渐增加,以使经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均经排风口202流出。
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部3011与第二腔壁相抵接,第一端部3011与出风口203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出风壁面301的第一端部3011是封闭的,这样使得经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均朝向出风口2031流出,使得排风风道20内气流的流动更加稳定,且排风风道20内的气流不会与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在全热换热器以外混合。
沿从第一端部3011到第二端部3012的方向,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的距离逐渐增加,使得排风风道20的通流面积逐渐增加,从而便于排风风道20的气流的流动。
可选地,分风板40位于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之间,分风板40将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之间的排风风道20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
分风板40位于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之间,使得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之间的排风风道20分为多个子排风风道,这样使得经过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经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出风口2031。由于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距离第一腔壁2032的距离较近,且第二端部3012距离出风口2031的距离较近,经靠近第二端部3012对应的出风壁面301流出的气流在流向出风口2031的过程中,会直接流向第一腔壁2032,而不能顺利地“拐向”出风口2031处,进而使得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存在“流动死角”,这样,会导致靠近第二端部3012处的出风壁面301的气流流速较慢,流量较低。而第一端部3011距离出风口2031的距离较远,经靠近第一端部3011处的出风壁面301的气流流速较快,流量较高,进而造成气流流动不均匀。分风板40的设置使得“流动死角”也能够有气流流动,使得靠近第二端部3012处也有气流流动,而且增加该处的气流的流量,进而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均匀。
可选地,如图4所示,分风板40的一端与出风壁面301相抵接,分风板40的另一端位于出风口203处;其中,沿从分风板40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向,分风板40与出风壁面301的距离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分风板40与出风壁面301的距离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增加,使得分风板40与出风壁面301的通流面积逐渐增加,进而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顺畅,便于排风风道20的排出。
可选地,分风板40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分风板40的数量为多个时,沿从出风壁面301到第一腔壁2032的方向,多个分风板40依次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分风板40能够将排风风道20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以增加子排风风道的数量,进而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均匀。
可选地,分风板40的数量为一个时,分风板40的一端与第一端部3011的距离大于分风板40的一端到第二端部3012的距离。
本实施例中,由于出风壁面301呈倾斜设置,使得经过出风壁面301流出的气流流速不均匀,而且靠近第一端部3011的出风壁面301的流速较高,出风量较大。而靠近第二端部3012的出风壁面301的流速较低,出风量较小。分风板40的一端与第一端部3011的距离大于与第二端部3012的距离,使得流速较高的出风壁面301的部分有足够的空间流动,能够保证排风风道20的出风量。
可选地,多个子排风风道包括第一子排风风道401和第二子排风风道402,分风板40将出风壁面301与第一腔壁2032之间的排风风道20分隔为第一子排风风道401和第二子排风风道402;其中,沿从第一腔壁2032到出风壁面301的方向,第一子排风风道401和第二子排风风道402依次设置,且第一子排风风道401的通流面积大于或等于第二子排风风道402的通流面积。
本实施例中,第一子排风风道401与靠近第一端部3011的出风壁面301相连通,第二子排风风道402与靠近第二端部3012的出风壁面301相连通,由于靠近第一端部3011的出风壁面301的流速较高,使得流速较高的出风壁面301的部分有足够的空间流动,能够保证排风风道20的出风量。
可选地,如图3所示,壳体10还限定出排风腔50,排风风机501位于排风腔50内,排风腔50通过排风口202与换热腔203相连通,排风腔50的腔壁设有排风口202,排风口202与出风口2031相对设置,排风风道20包括排风腔50;其中,排风腔50和换热腔203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排风腔50与换热腔203相连通,气流从换热腔203流向排风腔50,排风风机501位于排风腔50内,排风口202设于排风腔50的腔壁。也就是说,排风风机501能够驱动气流从回风口201流入换热腔203内,在换热腔203与全热交换器30换热后,经出风口2031流出后流入排风腔50,然后在排风腔50内经过排风口202流出。这样设置,新风机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布局合理。便于安装和放置。
可选地,分风板4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分风板40与壳体10可拆卸连接,便于分风板40的维修和更换,以及便于调节分风板40的设置位置。
具体的,分风板40与壳体10可以为螺钉连接、卡扣连接或者磁吸连接。
可选地,分风板40与壳体10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分风板40与壳体10固定连接,分风板40的连接更加稳定。
具体的,分风板40与壳体10可以为焊接、胶结等连接方式。
可选地,壳体10包括前壳101和后壳,分风板40的前端部与前壳101连接,分风板40的后端部与后壳连接。
本实施例中,分风板40分别于前壳101和后壳相连接,使得分风板40的连接更加稳定,而且能够更加全面的引导气流流动,避免气流溢出,与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混合。
具体的,分风板40的前端部与前壳101螺钉连接,分风板40的后端部与后壳螺钉连接。
可选地,如图6所示,前壳101包括盖板1012和门体1011,盖板1012盖设在壳体10的开口处,门体1011可开合地盖设在壳体10的开口处,并盖设在盖板1012的外侧,其中,分风板40与盖板1012相连接。
其中,盖板1012设有多个避让槽,以避让全热交换器30或者过滤件等部件。
可选地,新风机还包括连接件90,设于壳体10,用于连接新风机与安装基础。
可选地,连接件9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件90间隔设于后壳,如图5所示,后壳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连接件90,以便于连接件90与安装基础的连接。
可选地,新风机还包括伸缩杆70,伸缩杆70连接在壳体10与门体1011之间;其中,门体1011开启时,伸缩杆70伸出并限制运动,以支撑在门体1011与壳体10之间。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内用于放置全热交换器30、新风风机601和排风风机501等部件。门体1011可开合地盖设在开口处,便于对壳体10内的部件进行检修和更换等。伸缩杆70连接在壳体10和门体1011时间,门体1011开启时,伸缩杆70能够伸出。伸缩杆70能够随门体1011开启的角度调节长度,而且伸缩杆70伸出后能够限制运动,这样,门体1011可以开启不同的角度,以便于根据不用的需求对壳体10内进行查看或检修等。另外,不论门体1011从哪个方向开启,伸缩杆70均能够伸出并限制运动,以稳定支撑在门体1011与壳体10之间,门体1011均能够稳定开启,不要用户用手或其他部件支撑门体1011。
可选地,伸缩杆70可以为气动伸缩杆或者液压伸缩杆。
可选地,伸缩杆70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第三端部与壳体10转动连接;第四端部与第三端部相连接并相对设置,且第四端部与门体1011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三端部和壳体10转动连接,门体1011开启时,门体1011与壳体10之间的角度在改变,伸缩杆70也随之运动,伸缩杆70与壳体10转动连接,便于调节伸缩杆70与壳体10之间的角度,从而便于门体1011的开启。同样的,门体1011开启时,门体1011与伸缩杆70之间的角度也在一直改变,伸缩杆70与门体1011转动连接,能够调节伸缩杆70与门体1011之间的角度,以实现门体1011的开启。
可选地,新风机还包括过滤组件,过滤组件位于新风风道60内,以对新风风道60内的气流进行过滤或净化,以保证流入室内的气流的洁净度。
可选地,过滤组件包括第一过滤件604,第一过滤件604设于新风风道60内,其中,沿新风风道6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过滤件604、全热交换器30以及新风风机601依次设置,以对流入全热交换器30之前的气流进行过滤。比如,第一过滤件604靠近进风口。这样能够使得进入全热交换器30的气流更加洁净,以保证全热交换器30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第一过滤件604可以为初效过滤器、颗粒过滤器、中效过滤器等
可选地,第一过滤件604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过滤件60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过滤件604沿新风风道6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一过滤件604的设置能够增加对气流的过滤作用。
可选地,多个第一过滤件604可以为同一种过滤器,也可以为多种过滤器。
可选地,过滤组件还包括第二过滤件605,第二过滤件605位于新风风道60内,其中,沿新风风道6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全热交换器30、新风风机601以及第二过滤件605依次设置,以对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进行过滤,进一步保证流入室内的气流的洁净度。比如,第二过滤件605设于靠近出风口2031的新风风道60内。
具体的,第二过滤件605可以为中效过滤器或者高效过滤器等。
可选地,第二过滤件605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二过滤件605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过滤件605沿新风风道6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多个第二过滤件605的设置能够增加对气流的过滤作用。
可选地,多个第二过滤件605可以为同一种过滤器,也可以为多种过滤器。
可选地,新风机还包括杀菌装置,设于排风风道20内,其中,沿新风风道60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全热交换器30、新风风机601以及杀菌装置依次设置,以对全热交换器30流出的气流进行杀菌,进一步保证流入室内的气流的洁净度。比如,杀菌装置可以为紫外杀菌等、负离子杀菌装置等。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限定出具有回风口和排风口的排风风道;
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
排风风机,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驱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气流从所述回风口流向所述排风口;
分风板,位于所述排风风道内,沿所述排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分风板依次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内;
其中,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全热交换器和所述排风口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多个子排风风道,所述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经多个子排风风道流至所述排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限定出具有所述回风口和出风口的换热腔,所述全热交换器位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底壁或顶壁,所述排风口设于所述换热腔的侧壁,气流经所述回风口流入后流经所述全热换热器后经所述排风口流出所述换热腔,所述排风风道包括所述换热腔,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相连通;
所述分风板位于所述换热腔内,并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背离所述回风口的一侧,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腔的腔壁包括:
第一腔壁,与所述回风口相对设置;
所述全热交换器包括出风壁面,所述出风壁面位于所述全热交换器背离所述回风口的一侧,所述出风壁面包括:
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腔壁相抵接,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
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对设置,且沿从所述第一端部到所述第二端部的方向,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的距离逐渐增加,以使经所述全热交换器流出的气流均经所述排风口流出;
其中,所述分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之间,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多个所述子排风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风板的一端与所述出风壁面相抵接,所述分风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排风口处;
其中,沿从所述分风板的一端到所述另一端的方向,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出风壁面的距离逐渐增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风板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分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沿从所述出风壁面到所述第一腔壁的方向,多个所述分风板依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风板的数量为一个时,所述分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分风板的一端到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子排风风道包括第一子排风风道和第二子排风风道,所述分风板将所述出风壁面与所述第一腔壁之间的排风风道分隔为所述第一子排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子排风风道;
其中,沿从所述第一腔壁到所述出风壁面的方向,所述第一子排风风道和所述第二子排风风道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子排风风道的通流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子排风风道的通流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还限定出排风腔,所述排风风机位于所述排风腔内,所述排风腔通过所述排风口与所述换热腔相连通,所述排风腔的腔壁设有所述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所述排风风道包括所述排风腔;
其中,所述排风腔和所述换热腔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分风板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分风板的前端部与所述前壳连接,所述分风板的后端部与所述后壳连接。
CN202220352215.XU 2022-02-21 2022-02-21 新风机 Active CN2168450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2215.XU CN216845015U (zh) 2022-02-21 2022-02-21 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352215.XU CN216845015U (zh) 2022-02-21 2022-02-21 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45015U true CN216845015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090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352215.XU Active CN216845015U (zh) 2022-02-21 2022-02-21 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450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102219254B1 (ko) 전열교환기
CN113251537A (zh) 全热新风机
CN216845015U (zh) 新风机
CN203478494U (zh) 节能换气装置
CN107327909B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07778701U (zh) 新风机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8025665U (zh) 立式空调设备
CN217464650U (zh) 用于风管机的室内机及风管机
TWI263020B (en) Ventilation apparatus for exchange of heat and humidity
CN102759157A (zh) 蒸发冷却与半导体制冷相结合的分体空调
KR20010098172A (ko) 댐퍼장치가 구비된 실내환기장치
CN208025676U (zh) 立式空调设备
KR20070047107A (ko) 폐열회수 환기장치
CN106016564A (zh) 换气设备
CN208075230U (zh) 一种改良的新风机组
CN208398203U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112229007A (zh) 新风机
CN104422057A (zh) 节能换气装置
CN205957416U (zh) 全热交换器风路阀门控制系统
CN220062077U (zh) 用于浴室空调器的出风筒、浴室空调器
JPH06257817A (ja) カセット形天井設置用換気ユニット
CN217441881U (zh) 双向流新风机
CN215062658U (zh) 新风换气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