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51537A - 全热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全热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1537A
CN113251537A CN202010088604.1A CN202010088604A CN113251537A CN 113251537 A CN113251537 A CN 113251537A CN 202010088604 A CN202010088604 A CN 202010088604A CN 113251537 A CN113251537 A CN 113251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return
duct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86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立荣
蔡艳芳
张中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8860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15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2823 priority patent/WO2021159934A1/zh
Priority to EP21754391.7A priority patent/EP4105572A4/en
Publication of CN113251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15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2012/007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 by-pass for bypassing the heat-exchang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新风机的风道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新风机体积庞大的问题,为此提供了一种全热新风机,包括:连通室外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的新风风道;连通室内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的回风风道;全热换热芯,其包括能够进行换热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新风通道设置在新风风道内或者构成新风风道的一部分,回风通道设置在回风风道内或者构成回风风道的一部分;旁通风道,其与室内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连通,其内设置有用于接通或关闭旁通风道的第一风门,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本发明提供的全热新风机,能够减小回风排出过程中的风阻,可以充分利用新风机的内部空间,实现新风机的轻量化和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全热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热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既能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至室外,也能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过滤、杀菌、消毒等措施后引入到室内,使室内空气保持新鲜干净。随着人们对新风机性能要求的提高,新风机的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新风机的性能主要受风道结构的影响。目前较为高级的新风机通常可以实现全热交换、净化等功能,这就对风道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现有的全热新风机的风道结构均存在一些问题,风道结构简单的新风机往往功能单一,不能根据室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形调整新风机的工作模式;而有的新风机虽然能够实现几种工作模式的切换,但其风道结构复杂,风机体积庞大,复杂的风道结构增大了气流流通过程中的风阻,且风道之间彼此影响,使得气流流通过程中容易发生气流紊乱,从而降低新风机的控制精度。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全热新风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新风机的风道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新风机体积庞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热新风机,该全热新风机包括:新风风道,其连通室外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回风风道,其连通室内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全热换热芯,其包括能够进行换热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或者构成所述新风风道的一部分,所述回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回风风道内或者构成所述回风风道的一部分,以实现新风与回风的全热交换;旁通风道,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所述旁通风道内设置有用于接通或关闭所述旁通风道的第一风门,所述旁通风道设置在所述全热换热芯的外围。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旁通风道呈L形围设在所述全热换热芯的外围。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门设置在所述L形的拐角处。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在竖直面内彼此交叉设置。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回风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设置在所述回风通道的上游,用于接通或关闭所述回风风道。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选择性地开启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以便切换所述全热新风机的工作模式。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外出风口处,以驱动所述回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内出风口处,以驱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所述第一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的上游和下游,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回风风道的上游。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包括至少两个过滤网;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过滤网。
在上述全热新风机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全热换热芯的膜材为石墨烯。
本发明提供的全热新风机,通过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设置旁通风道,在室内外温差较小而无需进行全热交换的情形下通过接通旁通风道实现回风的快速排出,能够减小回风排出过程中的风阻,提升回风排出效率;其次,当回风排出速度高于新风引进速度时,可以使室内呈微负压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引进新风的效率;此外,通过将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能够使旁通风道也呈流线型结构,减小旁通风道的风阻,实现回风的快速排出,还可以充分利用新风机的内部空间,与将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上方或下方相比,将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能够使新风机的内部空间布置更紧凑,有利于在竖直方向上减小新风机的体积,实现新风机的轻量化和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通过将旁通风道设置成呈L形结构,能够充分利用新风机的内部空间,实现新风机的小型化、扁平化设计,同时可以保证旁通风道的流线型结构,进而降低风阻,提高回风排风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风门设置在L形的拐角处,可以方便第一风门的安装和开闭控制,有利于旁通模式的功能实现。
进一步地,通过将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在竖直面内彼此交叉设置,使得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在竖直面内呈流线型结构,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新风和回风流通过程中的风阻,使得新风和回风能够顺畅流通,又可以缩短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的长度,从而提高新风机的送风效率和送风风量,流线型的风道结构还能够减少气流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实现新风机的低噪音运行,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在回风风道的上游设置第二风门,利用第二风门接通或关闭回风风道,可以在非全热换热模式下阻止回风进入到全热换热芯中,避免回风分流,从而可以提高新风机的控制精度。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两个风机,具体地通过选择性地开启不同的风机能够方便地实现全热新风机的多种工作模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3中的B-B向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3中的C-C向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全热新风机;11、顶盖;12、骨架;121、室外进风口;122、室外出风口;123、室内进风口;124、室内出风口;125、全热换热芯安装位;1251、回风出口;1252、新风入口;1253、新风出口;1254、回风入口;126、旁通风道;127、上层通道;128、下层通道;13、底板;14、净化模块;141、第一过滤网;142、第二过滤网;143、第三过滤网;144、除甲醛模块;145、第四过滤网;146、除菌模块;15、全热换热芯;16、风机;161、第一风机;162、第二风机;17、第三风门;18、第一风门;19、第二风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发明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全热换热芯的换热原理及其内部结构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发明的主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指出的现有新风机的风道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新风机体积庞大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热新风机,目的是简化全热新风机的风道结构,减小新风机的体积,增加其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性能,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参照图1-图6,图1为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A-A向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3中的B-B向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3中的C-C向剖面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的全热新风机1包括由顶盖11、骨架12和底板13连接形成的基础结构,顶盖11连接到骨架12的顶面,底板13连接到骨架12的底面,底板13上设置有螺栓座孔,以方便新风机的安装,安装时新风机的底板13朝向待安装表面如室内的顶壁或侧壁。该全热新风机1内部形成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以及配置有风机16、全热换热芯15、净化模块14等。新风风道连通室外进风口121和室内出风口124,用于将室外新风送入室内;回风风道连通室内进风口123和室外出风口122,用于将室内回风排至室外。风机16用于驱动风道内的空气流通形成气流,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的风机16包括第一风机161和第二风机162,第一风机161设置在室外出风口122处以驱动回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第二风机162设置在室内出风口124处以驱动新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第一风机161和第二风机162的转速可调。
全热换热芯15用于实现新风和回风的热交换。全热换热芯15的结构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有交叉流和交叉逆流两种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多个换热芯的组合构造出所需的通道形式。由于全热换热芯15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已经是较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因此本实施例中对全热换热芯15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不作详细描述。本实施例采用的全热换热芯15为交叉逆流式全热换热芯15,参照图1和图3,该交叉逆流式全热换热芯15的截面呈规则的六边形,安装在骨架12上形成的全热换热芯安装位125上。全热换热芯15的内部形成有能够进行换热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新风通道设置在新风风道内或者构成新风风道的一部分,回风通道设置在回风风道内或者构成回风风道的一部分,以实现新风与回风的全热交换。为方便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在新风通道上的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与形成在全热换热芯安装位125的新风入口1252和新风出口1253均称之为新风入口1252、新风出口1253,形成在回风通道上的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与形成在全热换热芯安装位125的回风入口1254和回风出口1251均称之为回风入口1254、回风出口1251。全热换热芯15的膜材优选石墨烯,其具有阻力小、热交换效率高、可水洗、寿命长等优点。
净化模块14用于实现新风和回风的净化。本发明中的净化模块14包括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第一净化模块设置在新风风道的上游和下游,第二净化模块设置在回风风道的上游。第一净化模块包括至少两个过滤网,第二净化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过滤网。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净化模块包括设置在新风风道上游的第一过滤网141、第二过滤网142,以及设置在新风风道下游的除甲醛模块144、第四过滤网145、除菌模块146,第二净化模块包括设置在回风风道上游的第三过滤网143。
本发明中,为了实现全热新风机1的小型化设计,以及为了增加全热新风机1的工作模式,使其能够在不同室内外环境情形下保持高效、低功耗运转,本发明中的全热新风机1除设置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外,还设置有旁通风道126。参照图3、图4和图6,旁通风道126与室内进风口123和室外出风口122连通,旁通风道126内设置有用于接通或关闭旁通风道126的第一风门18,旁通风道126设置在全热换热芯15的外围。旁通风道126的设置使得全热新风机1可以实现旁通模式,在旁通模式下,新风可经由新风通道进行净化后输入至室内,回风可直接经由旁通风道126排至室外而无需与新风进行换热,旁通模式适用于室内外温差较小的情形,这样即使新风不与回风进行热交换,也不会对室内温度造成很大影响。
继续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的全热新风机1的旁通风道126呈L形围设在全热换热芯15的外围,第一风门18设置在L形的拐角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外围”是指按照图6的俯视图的方位旁通风道126设置在全热换热芯15的外侧。
参照图1-图3,本发明中的回风风道除包括形成在全热换热芯15内部的回风通道外,还包括位于回风通道上游的第一上游区段和位于回风通道下游的第二下游区段,新风风道除包括形成在全热换热芯15内部的新风通道外,还包括位于新风通道上游的第二上游区段和位于新风通道下游的第一下游区段。新风风道的部分第一下游区段和回风风道的部分第一上游区段在竖直面内呈上下层设置以形成双层风道。参照图4,该双层通道包括上层通道127和下层通道128,上层通道127构成第一下游区段的一部分,下层通道128构成第一上游区段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全热新风机1的新风风道的通风路径为:室外新风从室外进风口121进入新风风道的第二上游区段,在第二上游区段内经第一过滤网141和第二过滤网142实现初步过滤,接着从新风入口1252进入全热换热芯15的新风通道,从新风出口1253进入上层通道127,在上层通道127内经除甲醛模块144和第四过滤网145实现进一步净化,然后经除菌模块146杀菌后从室内出风口124进入室内。回风风道的通风路径为:室内回风从室内进风口123进入回风风道的第一上游区段,随后进入第一上游区段的下层通道128,经过设置在回风入口1254处的第三过滤网143过滤后进入回风通道内,然后经回风出口1251进入回风风道的第二下游区段,最后通过室外出风口122排至室外。旁通风道的回风路径为:室内回风从室内进风口123进入回风风道的第一上游区段,随后进入第一上游区段的下层通道128,随即进入旁通风道126中,经过第一风门18后进入回风风道的第二下游区段,最后通过室外出风口122排至室外。
优选地,为了能够使新风和回风的流通路径更顺畅,将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中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在竖直面内设置成彼此交叉的结构,将回风通道的回风入口1254连接到第一上游区段,将新风通道的新风出口1253连接到第一下游区段。继续参照图3,以图3中的方位为准,在竖直面内,即在XOZ面内,构成第一上游区段的下层通道128与回风入口1254连接,构成第一下游区段的上层通道127与新风出口1253连接,这样使得新风和回风的路径在XOZ面内的投影呈交叉状态。更进一步地,将第二上游区段与第二下游区段在竖直面内并排设置。参照图3,在竖直面内,即在YOZ面内,第二上游区段与第二下游区段并排设置,这样既有利于风机的安装,还可以使得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在XOY面内呈彼此交叉状态,使得整个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在新风机内呈立体交叉网状结构,既保证了风道呈流线型结构以保持低风阻,又可充分合理地利用新风机的内部空间,实现新风机的小型化。
为了能够使新风机运行不同的工作模式,并且在其运行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回风的流向,在回风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风门19,第二风门19设置在回风风道的上游,即设置在第一上游区段内,用于接通或关闭回风风道。参照图3和图6,第二风门19采用格栅式风门,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结构,通过控制第二风门19关闭,可以阻断回风进入回风通道的路径,从而关闭回风风道,当全热新风机1运行旁通模式时,就可避免部分回风进入全热换热芯15的回风通道内,从而避免了气流紊乱,实现新风机的精确控制。此外,该全热新风机1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用于选择性地开启第一风门18和第二风门19,以便切换全热新风机1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为了增加全热新风机1的功能,实现内循环模式,在回风风道的第一上游区段内设置有第三风门17,结合第一下游区段中的上层通道127和第一上游区段中的下层通道128呈上下层关系的结构设计,设置该第三风门17能够在其打开时使第一上游区段与第一下游区段连通,在关闭时使第一上游区段与第一下游区段中断连通。参照图3-图5,第三风门17包括门框和门板,其工作位至少有两个:P工作位和Q工作位,在两个工作位均设置有门框,通过控制门板摆转至门框以实现第三风门17的开闭。当第三风门17打开时,即当门板位于Q工作位时,从室内进风口123进入的回风在进入第一上游区段后进入上层通道127,直接穿过第三风门17从上层通道127折返后进入第一下游区段,然后从室内出风口124排出,实现新风机的内循环模式。当第三风门17关闭时,即当门板位于P工作位时,从室内进风口123进入的回风仅能进入到下层通道128,从下层通道128进入到旁通风道126或者回风通道中。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全热新风机1可实现的运行模式进行详细描述。
全热模式。全热模式下,室内回风与室外新风可在新风机内进行全热换热,从而将回风中的热量或冷量传递给新风,实现热量或冷量的回收,以充分利用能源,避免能源浪费,全热模式适用于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形。全热模式下,需要使新风与回风同时通过全热换热芯15。参照图1和图3,在全热模式下,第三风门17关闭,即第三风门17的门板摆转至P工作位,以断开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的连通,第一风门18闭合以关闭旁通风道126,第二风门19打开以接通回风风道,第一风机161与第二风机162以相同转速运转。在回风风道中,室内回风从室内进风口123进入回风风道的第一上游区段,然后经回风入口1254进入全热换热芯15的回风通道中,与新风通道中的新风换热后从回风出口1251进入第二下游区段内,最后经室外出风口122排出至室外。在新风风道内,室外新风从室外进风口121进入新风风道的第二上游区段,然后经新风入口1252进入全热换热芯15的新风通道中,与回风通道中的回风换热后从新风出口1253进入第一下游区段内,最后经室内出风口124排出至室内,实现室内空气的更新。可以看出,全热换热过程中,在XOZ平面内,新风通道内的新风和回风通道内的回风呈彼此逆流交叉的状态,在XOY平面内,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和回风风道内的回风也呈彼此交叉的状态,从而在全热新风机1内部构造出了流线型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这样借助双层风道结构使得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构成立体的网状交叉结构,从而能够充分利用新风机的内部空间构造出流线型风道结构,缩短风道长度,还可以使气流流通更顺畅。
微正压模式。微正压模式下,室内气压略高于室外气压,使得室内较为污浊的空气除了可以通过新风机排出至室外以外,还可以通过室内窗户等排出至室外,微正压模式下,新风进入室内的速度要高于回风排出的速度,因而相较于全热模式的换热效率更高,且可避免室外新风在未处理的情形下进入室内。微正压模式下,新风和回风均需要进入全热换热芯15中进行换热。微正压模式与全热模式的风门开闭形式相同,不同的是,微正压模式下,第一风机161的转速低于第二风机162的转速,以使新风进入的速度高于回风排出的速度。
旁通模式。当室内空气污染严重,如因抽烟等操作使得室内弥漫刺激性气味的情况下,用户往往希望将室内的质量较差的空气快速排出至室外并用室外新鲜的空气置换,而全热模式下或者旁通模式下,由于需要进行热交换,在气流流通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风阻,就会减弱气流速度,降低空气更新速度。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实现快速排风的新风机工作模式,即旁通模式。参照图3和图6,在旁通模式下,第三风门17关闭,即第三风门17的门板摆转至P工作位,第一风门18打开以接通旁通风道126,第二风门19关闭以断开回风风道,第一风机161与第二风机162以相同转速运转。在新风风道内,室外新风从室外进风口121进入新风风道的第二上游区段,然后经新风入口1252进入旁通换热芯的新风通道中,然后从新风出口1253进入第一下游区段内,最后经室内出风口124排至室内。
内循环模式。当室外空气质量较差,如室外雾霾严重、风沙大的情形下,室内的空气质量相对要更好一些,此时若室内外温差较大,则没有必要引进新风,只要开启内循环模式进行室内空气的自净化即可。参照图3和图4,在内循环模式下,新风风道中的第二风机162打开,回风风道中的第一风机161关闭,此时需要打开第三风门17且关闭第一风门18和第二风门19,即将第三风门17的门板摆转至Q工作位,以连通新风风道的第一下游区段和室内进风口123,由于新风机的外接管路通常单独设置有阀门,此时需要控制连通新风风道的管路的阀门关闭以切断新风风道。室内回风经室内进风口123进入第一上游区段后,会通过第三风门17进入新风风道的第一下游区段,该过程中经过设置的除甲醛模块144和第四过滤网145实现回风的净化,然后经由室内出风口124回到室内,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
新风模式。新风模式下,新风机可以仅开启第二风机162以接通新风风道,关闭第一风机161以关闭回风风道,新风模式下第三风门17闭合以中断第一下游区段与室内进风口123的连通,防止发生气流紊乱。新风模式下,室内空气主要通过窗户、门缝等排出。
排风模式。排风模式适用于室外空气质量较高而无需净化的情形,当室外空气质量非常好的情形下,新风可以通过门窗直接进入到室内,仅需要将室内污浊空气直接排出至室外即可,此时无需进行全热换热,新风无需进入新风风道,回风也无需进入回风风道。此时第三风门17闭合,即将第三风门17的门板摆转至P工作位,打开第一风门18,关闭第二风门19,保持第一风机161开启且第二风机162关闭,室内回风经旁通风道126直接排出至室外。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经室外进风口121进入的空气称之为新风,经室内进风口123进入的空气称之为回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全热新风机1,仅在运行内循环模式时保持第三风门17打开,在运行其他模式时保持第三风门17关闭。图6中的黑色实心箭头的走向为回风的流向。
本发明提供的全热新风机,通过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设置旁通风道,在室内外温差较小而无需进行全热交换的情形下通过接通旁通风道实现回风的快速排出,能够减小回风排出过程中的风阻,提升回风排出效率;其次,当回风排出速度高于新风引进速度时,可以使室内呈微负压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引进新风的效率;此外,通过将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能够使旁通风道也呈流线型结构,减小旁通风道的风阻,实现回风的快速排出,还可以充分利用新风机的内部空间,与将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上方或下方相比,将旁通风道设置在全热换热芯的外围能够使新风机的内部空间布置更紧凑,有利于在竖直方向上减小新风机的体积,实现新风机的轻量化和小型化设计。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新风机包括:
新风风道,其连通室外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
回风风道,其连通室内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
全热换热芯,其包括能够进行换热的新风通道和回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或者构成所述新风风道的一部分,所述回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回风风道内或者构成所述回风风道的一部分,以实现新风与回风的全热交换;
旁通风道,其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所述旁通风道内设置有用于接通或关闭所述旁通风道的第一风门,所述旁通风道设置在所述全热换热芯的外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风道呈L形围设在所述全热换热芯的外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门设置在所述L形的拐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通道和所述回风通道在竖直面内彼此交叉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风门,所述第二风门设置在所述回风通道的上游,用于接通或关闭所述回风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选择性地开启所述第一风门和所述第二风门,以便切换所述全热新风机的工作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外出风口处,以驱动所述回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室内出风口处,以驱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气流流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新风机还包括第一净化模块和第二净化模块,所述第一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的上游和下游,所述第二净化模块设置在所述回风风道的上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净化模块包括至少两个过滤网;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净化模块包括至少一个过滤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热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全热换热芯的膜材为石墨烯。
CN202010088604.1A 2020-02-12 2020-02-12 全热新风机 Pending CN1132515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8604.1A CN113251537A (zh) 2020-02-12 2020-02-12 全热新风机
PCT/CN2021/072823 WO2021159934A1 (zh) 2020-02-12 2021-01-20 全热新风机
EP21754391.7A EP4105572A4 (en) 2020-02-12 2021-01-20 TOTAL HEAT VENTILATION MACHIN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8604.1A CN113251537A (zh) 2020-02-12 2020-02-12 全热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1537A true CN113251537A (zh) 2021-08-13

Family

ID=77219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8604.1A Pending CN113251537A (zh) 2020-02-12 2020-02-12 全热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05572A4 (zh)
CN (1) CN113251537A (zh)
WO (1) WO20211599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65058B (zh) * 2021-09-29 2023-12-2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空调新风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3051803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上海复璐帝流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向流微正压调温新风室内机及其系统和运行方法
CN114526546A (zh) * 2021-11-14 2022-05-24 肖正广 逆流式高效节能新风机热交换器芯体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5994A (zh) * 2014-09-26 2016-04-0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器及其控制装置、控制方法
CN205227697U (zh) * 2015-12-25 2016-05-11 河北空调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石墨烯高效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CN106288125A (zh) * 2016-10-21 2017-01-04 击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全热回收新风净化系统
CN107192080A (zh) * 2017-07-13 2017-09-22 国安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8090877U (zh) * 2018-01-16 2018-11-13 侍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新风机
CN110388692A (zh) * 2019-07-11 2019-10-29 博乐环境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45431A (ja) * 1983-02-07 1984-08-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ユニツト
JPS63156946A (ja) * 1986-12-19 1988-06-30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調装置
JP2714220B2 (ja) * 1990-03-31 1998-02-16 株式会社東芝 換気装置
KR100582457B1 (ko) * 2004-09-14 2006-05-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청정모드기능을 갖는 전열교환기
JP6270997B2 (ja) * 2014-05-14 2018-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外気処理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GB2531731B (en) * 2014-10-28 2020-08-26 Vent-Axia Group Ltd Casing for a heat recovery system
CN105597566A (zh) * 2016-03-04 2016-05-25 山东美诺邦马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全热交换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KR102433949B1 (ko) * 2017-06-13 2022-08-19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환기장치
KR102059727B1 (ko) * 2017-11-02 2019-12-26 주식회사 옴니벤트 다기능 환기 유닛
KR102059414B1 (ko) * 2018-05-04 2019-12-27 (주)정민 다기능 전열교환기
CN110006152A (zh) * 2019-04-17 2019-07-12 中山市福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改性石墨烯复合高分子材料膜的全热交换芯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5994A (zh) * 2014-09-26 2016-04-06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全热交换器及其控制装置、控制方法
CN205227697U (zh) * 2015-12-25 2016-05-11 河北空调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石墨烯高效全热回收新风换气机
CN106288125A (zh) * 2016-10-21 2017-01-04 击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全热回收新风净化系统
CN107192080A (zh) * 2017-07-13 2017-09-22 国安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空气调节方法
CN208090877U (zh) * 2018-01-16 2018-11-13 侍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柜式新风机
CN110388692A (zh) * 2019-07-11 2019-10-29 博乐环境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05572A1 (en) 2022-12-21
WO2021159934A1 (zh) 2021-08-19
EP4105572A4 (en)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108901U (zh) 具有双层风道的全热新风机
CN113251537A (zh) 全热新风机
CN211503069U (zh) 一种具有新风旁通功能的吊顶式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106907820A (zh) 一种具有取暖功能的新风机
CN113324303A (zh) 具有双层风道的全热新风机
CN106642435B (zh) 空调器
CN211953166U (zh) 全热新风机及其骨架
CN209431606U (zh)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WO2019148750A1 (zh) 柜机
KR100531087B1 (ko) 환기기능을 구비한 공기청정기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205980010U (zh) 一种新风、净化一体机
CN209197072U (zh) 新风净化装置
CN211400129U (zh) 一种单向流新风净化换气装置
CN114484669A (zh) 一种室内空气控制净化装置
CN208750939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07162842U (zh) 一种节能型新风交流空气净化装置
CN217441881U (zh) 双向流新风机
CN112229007A (zh) 新风机
CN105066252A (zh) 新风机
CN213480398U (zh) 一种柜式直吹新风机
CN204830188U (zh) 新风机
CN219656227U (zh) 一种超低能耗全热交换新风净化系统
CN216844814U (zh) 一种油烟空调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81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