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431606U -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431606U
CN209431606U CN201821405653.8U CN201821405653U CN209431606U CN 209431606 U CN209431606 U CN 209431606U CN 201821405653 U CN201821405653 U CN 201821405653U CN 209431606 U CN209431606 U CN 209431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door
filter core
fresh air
mou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4056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爱娜
张卓
张骁
李阿龙
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lia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nlia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nlia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nlian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40565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431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431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431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包括壳体、风机、滤芯、热交换器、第一电动挡风阀门、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和控制器,壳体上设置有室外新风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内新风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进风机设置于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排风机设置于室内排风口端,第一滤芯设置于室外新风进风口端,第二滤芯设置于室内回风口端;热交换器安装于壳体的内腔中,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之间;第一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室内新风送风口端,第二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室内回风口端,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和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该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可以解决空气置换过程中能量浪费、单向流循环效果不理想和无法实现室内空气循环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新风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背景技术
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可使室内空气循环,一方面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将室外新鲜空气经过杀菌、过滤等措施后,再输送至室内,使房间内时刻保持新鲜空气。
新风机一般由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风机组件等部件构成,壳体上开设空气进口和空气出口。目前,新风机通常是将室外空气送入室内,在室内形成正压,室内不新鲜空气通过门缝窗缝等排出,实现空气置换。或者将室内空气抽出室内,在室内形成负压,室外新鲜空气通过门缝窗缝等进入室内,实现空气置换。
目前的新风机在使用中,若室内外空气温差大,会造成严重的能量浪费,从而增加空调的能耗。此外,现有的新风机通常为单向流新风机,靠室内外产生的空气压差换气,效果有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在其空气置换过程中,易造成能量损失,且在室外空气质量差时,无法实现室内空气循环。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具有热回收、双向流、双循环功能,可以解决空气置换过程中能量浪费、单向流循环效果不理想和无法实现室内空气循环的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包括壳体和风机,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室外新风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内新风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还包括滤芯、热交换器、第一电动挡风阀门、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和控制器,其中:
所述滤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滤芯包括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所述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外新风进风口端,所述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回风口端;
所述热交换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之间;
所述第一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所述第二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回风口端;
所述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和所述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风机包括进风机和排风机,所述进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所述排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排风口端;
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所述第一滤芯、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风机、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依次连通,构成外循环风道;
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二滤芯、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风机、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依次连通,构成内循环风道。
优选的,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排风口同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和所述室内回风口同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
优选的,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与所述室内排风口分布于所述壳体的斜对侧。
优选的,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二滤芯、所述热交换器、所述排风机、所述室内排风口依次连通,构成排风热交换风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安装于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上,截断或导通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安装于所述室内回风口上,截断或导通所述室内回风口。
优选的,所述进风机和所述排风机均为直流风机。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芯和所述第二滤芯均为HEPA级复合空气过滤芯。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芯和所述第二滤芯中的滤网均为抗菌防霉材质滤网。
优选的,所述热交换器为高效塑料热交换器。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壳体内部设置两台风机,分别为进风机和排风机,其中进风机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排风机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排风口端,从而实现新风机内部双向流,该新风机不仅仅可以依靠室内外产生的空气压差主动换气,在空气压差较小时还可以通过进风机和排风机机械辅助换气,加速了室内外空气流通,达到预期换气效果。
此外,在壳体内还安装有滤芯、热交换器、第一电动挡风阀门、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和控制器,其中第一滤芯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外新风进风口端,第二滤芯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回风口端,可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PM2.5、CO2等有害物质,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室内;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滤芯与第二滤芯之间,对过滤后的干净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交叉通过热交换器,两者进行充分热量交换,大大减少了能量浪费。
第一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第二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回风口端。室外新风进风口、第一滤芯、热交换器、进风机、室内新风送风口依次连通,构成外循环风道,室内回风口、第二滤芯、热交换器、进风机、室内新风送风口依次连通,构成内循环风道。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和第二电动挡风阀门的开闭,可以实现外循环(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和内循环(室内空气循环)双循环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进行外循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进行内循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室外新风进风口,12-室内排风口,13-室内新风送风口,14- 室内回风口,15-内腔;2-进风机;3-排风机;4-第一滤芯;5-第二滤芯;6-热交换器;7-第一电动挡风阀门;8-第二电动挡风阀门;10-外循环风道;20-内循环风道;30-排风热交换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1,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包括壳体1、风机、滤芯、热交换器6、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和控制器,壳体1上设置室外新风进风口11、室内排风口12、室内新风送风口13和室内回风口14,风机、滤芯、热交换器6、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和控制器均安装于壳体1的内腔15中。
该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适用于安装在房间吊顶中,可以实现外循环(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和内循环(室内空气循环)双循环模式,并且过滤掉空气中有害物质。下面结合一具体应用实例对该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风口用于室内/外空气的进出,本实施例中,室外新风进风口11和室内排风口12同位于壳体1的一端,具体位于壳体1的前端;室内新风送风口13和室内回风口14 同位于壳体1的另一端,具体位于壳体1的后端,并且室内新风送风口13与室内排风口12 分布于壳体1的斜对侧,实现空气交叉通过热交换器。
4个风口中,室外新风进风口11用于将室外新鲜空气通入新风机中,空气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a所示;室内排风口12用于将室内以及新风机中的空气排出至室外,空气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b所示;室内新风送风口13用于将过滤和热交换后新鲜的空气通入室内,空气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c所示;室内回风口14用于将室内的污浊空气通入新风机中,空气流动方向如图1中箭头d所示。
风机包括进风机2和排风机3,进风机2设置于壳体1内腔15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实现机械辅助送风;排风机3设置于壳体1内腔15的室内排风口端,实现机械辅助排风。本实施例中,进风机2和排风机3均为直流风机,交流电通过降压、整流应用于直流风机,更加节能环保。
滤芯包括第一滤芯4和第二滤芯5,第一滤芯4设置于壳体1内腔15的室外新风进风口端,用于将室外新鲜空气中的CO2、PM2.5等污染物过滤,保证进入新风机以及室内的空气的清洁;第二滤芯5设置于壳体1内腔15的室内回风口端,用于将室内污浊空气中的霉菌、甲醛、CO2、PM2.5等污染物过滤,保证进入新风机以及室内的空气的清洁。本实施例中,第一滤芯4和第二滤芯5均为HEPA级复合空气过滤芯,其过滤效果高,可反复清洗循环使用。第一滤芯4和第二滤芯5中的滤网均为抗菌防霉材质滤网,相比于其他滤网使用寿命更长。
热交换器6安装于壳体1的内腔15中,具体位于第一滤芯4与第二滤芯5之间,以及进风机2与排风机3之间。本实施例中,热交换器6位于壳体内腔15的中心,热交换器6 的上下端与壳体1的上下面相连接,保证循环的空气全部通过热交换器6。该热交换器6采用高效塑料热交换器,热交换效率更高,大大减少能量浪费。
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设置于壳体1内腔15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具体安装于室内新风送风口13上,截断或导通室内新风送风口13;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设置于壳体1内腔15 的室内回风口端,具体安装于室内回风口14上,截断或导通室内回风口14。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和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均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性连接,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和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的开闭,从而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模式的切换。
参见图1,在该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中,室外新风进风口11、第一滤芯4、热交换器6、进风机2、室内新风送风口13依次连通,构成外循环风道10,外循环风道10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循环。
室内回风口14、第二滤芯5、热交换器6、进风机2、室内新风送风口13依次连通,构成内循环风道20,内循环风道20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在冬天和夏天室内外温差大的情况下,当室内空气污浊时进行内循环,通过第二滤芯5滤出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
室内回风口14、第二滤芯5、热交换器6、排风机3、室内排风口12依次连通,构成排风热交换风道30,排风热交换风道30用于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在室外空气流通状况不好的情况下,打开窗户,通过排风热交换风道30实现机械辅助空气置换。
进行外循环时,如图2所示,进风机2开启、排风机3关闭,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开启、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关闭,整个新风机中仅外循环风道10导通,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循环。室外新鲜空气经室外新风进风口11通入新风机中,经第一滤芯4 过滤细菌、甲醛、CO2、PM2.5等污染物,进入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随后新鲜空气通过进风机2经室内新风送风口13送入室内。
进行内循环时,如图3所示,进风机2开启、排风机3关闭,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挡风阀门7和第二电动挡风阀门8均开启,使得内循环风道20导通,实现室内空气循环。室内污浊空气经室内回风口14通入新风机中,经第二滤芯5过滤细菌、甲醛、CO2、PM2.5 等污染物,随后进入热交换器6进行热交换,得到新鲜空气,新鲜空气通过进风机2经室内新风送风口13送入室内。
通过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或者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壳体内部设置两台风机,分别为进风机和排风机,其中进风机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排风机设置于壳体内腔的室内排风口端,从而实现新风机内部双向流,该新风机不仅仅可以依靠室内外产生的空气压差主动换气,在空气压差较小时还可以通过进风机和排风机机械辅助换气,达到预期换气效果。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在壳体内设置滤芯,可以有效去除空气中的细菌、霉菌、甲醛、PM2.5、CO2等有害物质,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进入室内,保证送入室内的新风的纯净。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在壳体内设置热交换器,对过滤后的干净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外新风与室内回风交叉通过热交换器,两者进行充分热量交换,大大减少了能量浪费。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和第二电动挡风阀门的开闭,可以实现外循环(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循环)和内循环(室内空气循环)双循环模式。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包括壳体和风机,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室外新风进风口、室内排风口、室内新风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芯、热交换器、第一电动挡风阀门、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和控制器,其中:
所述滤芯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滤芯包括第一滤芯和第二滤芯,所述第一滤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外新风进风口端,所述第二滤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回风口端;
所述热交换器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内腔中,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二滤芯之间;
所述第一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所述第二电动挡风阀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回风口端;
所述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和所述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均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风机包括进风机和排风机,所述进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新风送风口端,所述排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腔的室内排风口端;
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所述第一滤芯、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风机、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依次连通,构成外循环风道;
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二滤芯、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风机、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依次连通,构成内循环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进风口和所述室内排风口同位于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和所述室内回风口同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与所述室内排风口分布于所述壳体的斜对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回风口、所述第二滤芯、所述热交换器、所述排风机、所述室内排风口依次连通,构成排风热交换风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挡风阀门安装于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上,截断或导通所述室内新风送风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动挡风阀门安装于所述室内回风口上,截断或导通所述室内回风口。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机和所述排风机均为直流风机。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和所述第二滤芯均为HEPA级复合空气过滤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滤芯和所述第二滤芯中的滤网均为抗菌防霉材质滤网。
10.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为高效塑料热交换器。
CN201821405653.8U 2018-08-29 2018-08-29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Active CN209431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05653.8U CN209431606U (zh) 2018-08-29 2018-08-29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405653.8U CN209431606U (zh) 2018-08-29 2018-08-29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431606U true CN209431606U (zh) 2019-09-24

Family

ID=68006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405653.8U Active CN209431606U (zh) 2018-08-29 2018-08-29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43160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2343A (zh) * 2021-01-28 2021-06-04 鲍岚 一种热交换式风机
CN113074411A (zh) * 2021-05-11 2021-07-06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40363A (zh) * 2022-01-13 2022-05-06 上海澳帆智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流新风净化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02343A (zh) * 2021-01-28 2021-06-04 鲍岚 一种热交换式风机
CN113074411A (zh) * 2021-05-11 2021-07-06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74411B (zh) * 2021-05-11 2022-04-19 南京天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的多联式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14440363A (zh) * 2022-01-13 2022-05-06 上海澳帆智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向流新风净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3556A (zh) 一种可内循环净化空气的全热新风交换器
CN108302685B (zh) 具有内部空气的循环、排出和吸入功能的空气循环系统
KR20060091467A (ko) 초박형 환기장치
CN105387524A (zh) 多功能新风净化风机
KR100587315B1 (ko) 환기시스템
KR100587359B1 (ko) 공기청정장치 일체형 환기시스템
CN209431606U (zh) 一种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CN110887121A (zh) 一种新风空调室内机
CN111023533A (zh) 多功能直流旁通净化型全热交换机
CN106642435B (zh) 空调器
CN106871281A (zh) 一种辐射空调专用室内循环一体化风机组
CN205137723U (zh) 舒适新风净化一体机
CN113251537A (zh) 全热新风机
KR101904041B1 (ko) 주방급기 및 공기청정 기능을 가지는 폐열회수형 환기장치
KR102307448B1 (ko) 모드변환형 열교환장치
CN210363831U (zh) 一种用于高速列车的车厢空气换气净化装置
CN111829081A (zh) 一种智能恒氧恒净恒湿新风机
CN208779630U (zh) 一种除甲醛、杀菌双向流双循环新风机
CN211372701U (zh) 一种带内循环功能的新风机
KR100587314B1 (ko) 환기시스템
CN209639157U (zh) 一种新型恒温净化空调
KR100587313B1 (ko) 공기청정장치 일체형 환기시스템
CN207815588U (zh) 一种新型的空气净化机组
CN205878480U (zh) 净化型换气机
CN208750939U (zh) 新风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