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181102U -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181102U
CN209181102U CN201821685400.0U CN201821685400U CN209181102U CN 209181102 U CN209181102 U CN 209181102U CN 201821685400 U CN201821685400 U CN 201821685400U CN 209181102 U CN209181102 U CN 209181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cabinet
indoor
treatmen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854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陈良锐
袁宏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181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181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其中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出风口、壳体、风机和净化模块。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室内进风口处设有室内进风挡板以打开和关闭室内进风口,新风进风口处设有新风进风挡板以打开和关闭新风进风口;风机设在壳体内;净化模块设在风机的上游,从室内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入到壳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净化模块和风机后从出风口送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模块,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可供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流入空气处理模块内,新风进风挡板和室内进风挡板用于打开和关闭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

Description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柜机仅具有制冷、或者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而不能对室内或室外的空气进行净化等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该空气处理模块具有可开启或关闭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可实现控制室内或室外的空气进入处理模块。
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的柜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出风口;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有室内进风挡板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处设有新风进风挡板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新风进风口;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壳体内;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在所述风机的上游,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新风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净化模块和所述风机后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该空气处理模块具有可开启或关闭新风进风口和室内进风口,可实现控制室内或室外的空气进入处理模块。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进风口为两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左右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彼此平行且均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新风进风口设在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下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设有向前凹入且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凹入部,其中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形成在两个所述凹入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壳体的后壁且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通风口,每个所述通风口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上端连接在所述顶壁的两端之间,两个所述侧壁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底壁的两端之间,每个所述凹入部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部,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从所述通风口的顶壁和底壁向前延伸,其中所述室内进风挡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部可枢转地相连;进风部,所述进风部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壁相连、且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部的边缘相连,其中所述室内进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室内进风挡板的所述下端穿过所述安装部后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室内进风挡板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处设有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侧壁向前延伸的挡板安装部和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侧壁向后延伸的新风接口,其中所述新风进风挡板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挡板安装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进风挡板的所述下端穿过所述挡板安装部后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进风挡板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新风进风口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壳体的后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所述新风进风口形成为圆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柜机,包括上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室内换热模块,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上下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柜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模块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机的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净化模块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新风进风挡板和室内进风挡板;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剖面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壳体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气处理模块100,出风口1,壳体2,室内进风口21,新风进风口22,室内进风挡板211,新风进风挡板221,风机3,净化模块4,凹入部23,通风口24,顶壁241,底壁242,安装部231,第一电机5,挡板安装部222,新风接口223,第二电机6,室内换热模块7,柜机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空气处理模块100可以应用于柜机200。其中,柜机200可以为仅具有制冷功能的单冷机。当然,柜机200还可以为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的功能的冷暖机。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空气处理模块100应用于柜机200例如冷暖机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柜机200例如冷暖机的空气处理模块100可以包括:出风口1、壳体2、风机3和净化模块4。
结合图1、图2和图5-图9所示,壳体2设有室内进风口21,壳体2还具有新风进风口22,室内进风口21处设有室内进风挡板211以打开和关闭室内进风口21,新风进风口22处设有新风进风挡板221以打开和关闭新风进风口22。
具体地,新风进风口22和室内进风口21可以为形成在壳体2上的通孔,用于连通柜机200内部与外界(即室外)和柜机200内部与室内,使外界空气可通过新风进风口22进入柜机200内部,室内空气可通过室内进风口21进入柜机200内部。其中,新风进风口22处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关闭新风进风口22的新风进风挡板221,当新风进风挡板221关闭新风进风口22时,外界空气无法从新风进风口22流入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内,而当新风进风挡板221打开新风进风口22时,外界空气可从新风进风口22流入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内。室内进风口21处设置有用于开启或关闭室内进风口21的室内进风挡板211,当室内进风挡板211关闭室内进风口21时,室内空气无法从室内进风口21流入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内,而当室内进风挡板211打开室内进风口21时,室内空气可从室内进风口21流入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可以理解为室外例如建筑物外、或建筑物楼道内的空气,或在进入建筑物前未被空调通风系统循环过的空气。
由此,通过设置新风进风口22和新风进风挡板221,不仅便于外界空气进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且可避免在空气处理模块100不运行时,外界灰尘等杂物从新风进风口22进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对空气处理模块100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影响。通过设置室内进风口21和室内进风挡板211,不仅便于室内空气进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且可避免在空气处理模块100不运行时,室内的灰尘等杂物从室内进风口21进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对空气处理模块100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在壳体2上设置室内进风口21和新风进风口22、以及室内进风挡板211和新风进风挡板221,不仅可对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调节处理,而且还可对室内本身存在的空气进行调节处理,使室内空气的处理效果加倍,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空气的净化,大大提高空气处理模块100的工作效率。
结合图2和图3所示,风机3设在壳体2内。具体地,风机3与新风进风口22和室内进风口21空气连通,并为外界空气从新风进风口22进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和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21进入空气处理模块100提供动力,风机3运转以在空气处理模块100内形成低气压空间,由于外界空气气压高于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气压,因此,空气会从新风进风口22和室内进风口21流入到空气处理模块100内。
结合图2和图4所示,净化模块4设在风机3的上游,从室内进风口21和新风进风口22中的至少一个进入到壳体2内的气流依次流经净化模块4和风机3后从出风口1送出。在风机3的作用下,外界空气会从新风进风口22流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而室内空气则会从室内进风口21进入到空气处理模块100内部,由于净化模块4设置在风机3的上游处,因此,流入的空气会先流经净化模块4,净化模块4会使空气中的颗粒物沉淀,以清新空气,进而在净化模块4的净化作用下转变为纯净的空气,之后,再流到风机3处,风机3又将空气向出风口1处压去,在其间,空气还会经过另一些处理(如加湿等,此时柜机200还包括加湿模块),最终处理完全后的空气从出风口1排放到室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游”可以理解为空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该空气处理模块100的壳体2上形成有新风进风口22和室内进风口21,可供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流入空气处理模块100内,而且还在新风进风口22处设置了新风进风挡板221并在室内进风口21处设置了室内进风挡板211,用于打开和关闭新风进风口22和室内进风口21。当空气处理模块100应用于柜机200例如冷暖机时,扩展了柜机200例如冷暖机的功能,使柜机200例如冷暖机在可以制冷和制热的基础上,同时可以对流入其内的空气进行净化和/或加湿等处理,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5-图9所示,室内进风口为两个,两个室内进风口左右间隔设置,室内进风口设于壳体的后侧,其中,新风进风口位于两个室内进风口之间,且两个室内进风口21彼此平行且均沿竖直方向布置,新风进风口22设在两个室内进风口21的下部。由此,便于新风进风口22与外接空气管道进行连接,且新风进风口22与外接空气管道的连接不遮蔽室内进风口21,使室内进风口21可正常进风,而且在柜机200的纵向长度大于其横向长度时,将两个室内进风口21彼此平行且均沿竖直方向布置更节省空间,布置较合理。
进一步地,壳体2上设有向前凹入且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凹入部23,其中两个室内进风口21分别形成在两个凹入部23上。换言之,两个凹入部23为凹入柜机200内的结构,由此,避免了将进风口设置在壳体2外而造成的进风口处堆积灰尘的现象,且减小了占用空间。
具体而言,参照图2、图5、图6、图8和图9,壳体2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2的后壁且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通风口24,每个通风口24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顶壁241和底壁242、以及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的上端连接在顶壁241的两端之间,两个侧壁的下端连接在底壁242的两端之间,每个凹入部23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部231和进风部。两个安装部231分别从通风口24的顶壁241和底壁242向前延伸,其中室内进风挡板21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安装部231可枢转地相连。由此,使室内进风挡板211可在安装部231上枢转以实现开闭室内进风口21。
进一步,进风部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侧壁相连、且进风部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安装部231的边缘相连,其中室内进风口21形成在进风部上。由此,可使进风部的结构更稳定,强度更大,由此,可有效地保护室内进风口21,使其能够长时间的持续进风,进而延长了柜机200的使用寿命。
如图2、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室内进风挡板211的下端穿过安装部231后与第一电机5相连,第一电机5用于驱动室内进风挡板211转动。由于第一电机5可以是固定在壳体2上自身无法旋转的,由此,当第一电机5提供动力使第一电机5转轴旋转时,第一电机5会带动室内进风挡板211旋转,以实现控制室内进风口21的开闭,且根据室内进风挡板211旋转角度的不同可以控制实际进风量和进风角度。
结合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新风进风口22处设有从新风进风口22的侧壁向前延伸的挡板安装部222和从新风进风口22的侧壁向后延伸的新风接口223,其中新风进风挡板221可枢转地连接在挡板安装部222上。具体地,新风进风挡板221的形状适于与新风进风口22随型,即新风进风挡板221的形状与新风进风口22的形状相适配,且新风进风挡板221与新风进风口22需满足间隙配合安装,由此,当新风进风挡板221安装到挡板安装部222上时,新风进风挡板221可旋转以实现对新风进风口22的开启与关闭,且调节从新风进风口22进入的气流的风量。而外接空气管道适于与新风接口223无缝对接,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空气流动管道,使室外(例如,建筑外)的空气能够通过新风进风口22流入到空气处理模块100中。由此,便于连接外接空气管道以完成空气的流通,使外界的空气可顺利流入到空气处理模块100中。其中新风进风挡板221可枢转地连接在挡板安装部222上,由此,实现了以新风进风挡板221的旋转来控制新风进风口22的开闭,且根据新风进风挡板221旋转角度的不同可以控制实际进风量和进风角度。
进一步,新风进风挡板221的下端穿过挡板安装部222后与第二电机相连,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新风进风挡板221转动。由此,新风进风挡板221可平稳旋转,其中,新风进风挡板221的下端可以固定在挡板安装部222上,由此使新风进风挡板221不能前后移动,只能旋转,由此,实现了新风进风挡板221的旋转实现了控制新风进风口22的开闭。并且新风进风挡板221的一端还连接有第二电机6,由于第二电机6是固定在壳体2上自身无法旋转的,由此,当第二电机6提供动力使第二电机6转轴旋转时,第二电机6会带动挡板本体旋转,以实现控制新风进风口22的开闭和调节从新风进风口22进入的气流的风量。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室内进风挡板211的下端可以分别连接一个第一电机5,且新风进风挡板221的下端连接一个第二电机6,两个第一电机5和一个第二电机6可以通过对应的室内进风挡板211和新风进风挡板221实现对室内进风口21和新风进风口22开闭的独立控制,以更好地满足实际送风需求。
具体地,参照图9,新风进风口22沿前后方向贯穿壳体2的后壁。由此,使外界的空气能够从新风进风口22处流入到空气处理模块100中以完成对空气的处理来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调节例如净化、加湿等。
具体地,如图1和图7所示,两个室内进风口21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新风进风口22形成为圆形。由此,将室内进风口21设置为长条形可增大室内进风面积,使进风速度更快,进而使空气流通更快,使室内空气更适合呼吸,而将新风进风口22形成为圆形是因为外接空气管道的形状多为圆形,因此,将新风进风口22形成为圆形可便于与外接空气管道进行连接,使连接固定效果更好,避免发生外接空气管道从新风进风口22上脱落下来的现象而影响柜机200的正常运行。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柜机2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用于柜机200的空气处理模块100和室内换热模块7,且空气处理模块100与室内换热模块7上下布置。
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实施例,室内换热模块7位于空气处理模块100的上方,室内换热模块7用于调节流经其的气流温度,进而实现调节室内的空气的温度。空气处理模块100用于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净化,由此,可使室内注入纯净的空气。当然,室内换热模块7空气处理模块100也可以设置在室内换热模块7之上。室内换热模块7用于对流经室内换热模块7的气流(例如,空气等)进行降温或升温,以达到制冷或制热的目的。室内换热模块7可以仅具有制冷功能,当然,室内换热模块7还可以同时具有制冷和制热功能。其中,室内换热模块7可以包括换热器和室内换热风机等。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换热模块7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等已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出风口;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所述壳体具有新风进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处设有室内进风挡板以打开和关闭所述室内进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处设有新风进风挡板以打开和关闭所述新风进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壳体内;
净化模块,所述净化模块设在所述风机的上游,
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新风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的气流依次流经所述净化模块和所述风机后从所述出风口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为两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左右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的后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彼此平行且均沿竖直方向布置,所述新风进风口设在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向前凹入且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凹入部,其中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形成在两个所述凹入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壳体的后壁且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通风口,每个所述通风口包括上下间隔设置的顶壁和底壁、以及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上端连接在所述顶壁的两端之间,两个所述侧壁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底壁的两端之间,
每个所述凹入部包括:
上下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部,两个所述安装部分别从所述通风口的顶壁和底壁向前延伸,其中所述室内进风挡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部可枢转地相连;
进风部,所述进风部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侧壁相连、且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部的边缘相连,其中所述室内进风口形成在所述进风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进风挡板的所述下端穿过所述安装部后与第一电机相连,所述第一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室内进风挡板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处设有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侧壁向前延伸的挡板安装部和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侧壁向后延伸的新风接口,其中所述新风进风挡板可枢转地连接在所述挡板安装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挡板的下端穿过所述挡板安装部后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进风挡板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沿前后方向贯穿所述壳体的后壁。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室内进风口分别形成为长条形,所述新风进风口形成为圆形。
14.一种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换热模块;
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所述空气处理模块与所述室内换热模块上下布置。
CN201821685400.0U 2018-01-30 2018-10-17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Active CN20918110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655644 2018-01-30
CN201820165564 2018-0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181102U true CN209181102U (zh) 2019-07-30

Family

ID=67361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85400.0U Active CN209181102U (zh) 2018-01-30 2018-10-17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181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81107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129804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1404656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62693B (zh) 多功能双向流新风机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965460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2003747A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101581472A (zh) 空调器
CN21104116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7962903U (zh)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CN209181102U (zh) 用于柜机的空气处理模块和柜机
WO2019218829A1 (zh) 一种空净一体式结构以及空调器
CN208487688U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CN209459060U (zh) 穿墙机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系统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9425031A (zh) 室外一体式空调器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CN208154614U (zh) 空气处理模块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376602Y (zh) 分体式两面送风空调机
CN109442571A (zh) 穿墙机
CN214664997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207702584U (zh) 一种功能模块化设计的室内空气调节机及室内空气调节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