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31986U -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31986U
CN218831986U CN202222467157.8U CN202222467157U CN218831986U CN 218831986 U CN218831986 U CN 218831986U CN 202222467157 U CN202222467157 U CN 202222467157U CN 218831986 U CN218831986 U CN 218831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heating
heating body
wall surface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715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715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31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31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31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其中,加热组件用于加热草本制品,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体,由导电陶瓷制成,所述加热体呈片状;以及电极组件,包括彼此极性相异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均电连接于所述加热体;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加热体连接的第一壁面,第一壁面呈沿第一路径延伸的条形。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与加热体点连接的方案而言,本申请中电流在加热体上由与第一电极连接的部位流向与第二电极连接的部位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多条直线路径,故电流在加热体上的各个流动路径的长度差距减小,使得各个流动路径位置的电阻差距减小,加热体的各个部位的加热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烟具是一种通过低温(一般为200~400℃)加热草本制品形成可抽吸气溶胶的电子产品,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相比,加热不燃烧烟具工作温度低,其所产生的气溶胶中的有害成分要远远低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因此使用加热不燃烧烟具能够极大地降低传统香烟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加热不燃烧烟具采用加热体来加热草本制品,为了使加热体能够产生加热草本制品的热量,加热体可以采用导电陶瓷制成,导电陶瓷具有导电发热性,加热不燃烧烟具的电极组件与加热体电连接并将电流导向导电陶瓷,导电陶瓷将电能转换成热能后加热草本制品。相关技术中,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加热体的第一位置进行点连接,第二电极与加热体的第二位置进行点连接,电流由加热体的第一位置点流向第二位置点的各个路径中,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之间的直线路径的长度最短,故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直线路径部分的电阻最小,使得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直线路径的部分的加热功率最大,发热量最大。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流向第二位置点的其它各个路径呈弧形,且彼此长度差距大,故加热体的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各个路径的电阻差距大,使得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各个路径部位的加热功率差距大,加热体的各个部位的发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旨在缓解加热体各个部位加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用于加热草本制品,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体,由导电陶瓷制成,所述加热体呈片状;以及
电极组件,包括彼此极性相异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均电连接于所述加热体;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加热体连接的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呈沿第一路径延伸的条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加热体连接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呈沿第二路径延伸的条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路径、所述第二路径均沿直线延伸,且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相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具有沿垂直于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所述加热体还具有用于插入所述草本制品的插入端,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分布于所述插入端的两侧,所述第一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
在一些实施例中,自所述第一侧边至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壁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1,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2,其中,L1/L2≥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壁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3,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2,其中,L3/L2≥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所述加热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所述加热体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电阻率的五十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的五十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1,所述第一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一路径的延伸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2,其中,R1/R2≥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1,所述第二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二路径的延伸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三端部以及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3,其中,R1/R3≥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者金属,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者金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加热体三者之间的连接为一体烧结成型式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具有用于插入所述草本制品的插入端,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基座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所述基座设于所述加热体背离所述插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且设置于所述基座背离所述加热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且设置于所述基座背离所述加热体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包括沿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且两者共同围合出容纳腔;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的隔热支架,所述隔热支架包括沿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分布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壁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以及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部分设有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均被夹持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凸起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凸起部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二固定孔过盈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壁面设有第一连接槽以及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加热体的端壁;
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加热体的端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槽口,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加热体的端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槽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槽口;
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均位于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加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端子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壁面,所述第二端子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端子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壁面。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源、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电极具有沿第一路径延伸的第一壁面,第一壁面连接于加热体。换句话说,第一电极的第一壁面与加热体呈条形的面连接(第一电极与加热体之间不为点连接),该方案使得电流可以沿第一电极的第一壁面的各个位置流向第二电极,电流在加热体上由与第一电极连接的部位流向与第二电极连接的部位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多条直线路径(现有技术中只有一条点对点的直线路径,其他为弧形路径),故电流在加热体上的各个流动路径的长度差距减小,使得各个流动路径位置的电阻差距减小,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均与加热体点连接的方案而言,本申请中的加热体的各个部位的加热功率差距减小,加热体的各个部位的加热更加均匀。
特别地,本申请中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体不用为了加热均匀而在其上开设用于形成正负极的缝隙,能够避免因在加热体上开设缝隙而削弱加热体的结构强度,使得加热体摔落时不会于缝隙处产生应力集中而损坏,从而提升了加热体的抗摔性能,提升了加热体的耐用性以及延长了加热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中加热件、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组合的主视示意图;其中第一电极呈弧形的条状,第二电极呈点状;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中加热件、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组合的主视示意图;其中第一电极呈折线形的条状,第二电极呈折线形的条状;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中加热件、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组合的主视示意图;其中第一电极呈直条状,第二电极呈直条状;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的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加热组件中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隔热支架组合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加热组件;
100-加热体;110-第一侧边;120-第二侧边;130-插入端;
200-第一电极;210-第一壁面;220-第一端部;230-第二端部;240-第一安装孔;
300-第二电极;310-第二壁面;320-第三端部;330-第四端部;340-第二安装孔;
400-基座;410-第一壳体;420-第二壳体;
500-隔热支架;510-第一部分;511-第一凸起部;512-第二凸起部;520-第二部分;521-第一固定孔;522-第二固定孔;523-第一连接槽;524-第二连接槽;
610-第一端子;620-第二端子;
m-第一路径;n-第二路径;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10,加热组件10用于加热草本制品,在具体实施时,该草本制品可以是加热不燃烧烟草,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如烟叶、烟丝等,其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加热不燃烧烟草主要是指一种由烟丝、烟草颗粒、植物碎片、烟用香精、丙二醇等材料制成的气溶胶生成制品,其外形可以为柱条状(如圆柱状),因此也叫加热不燃烧烟支,在低温加热条件下,其内部的尼古丁和其他芳香类物质等挥发类物质能够在不产生固体颗粒的情况下挥发出来,只产生被雾化后的蒸汽。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低温是指使得草本制品能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气溶胶的温度,该温度一般为200℃~400℃。
加热组件10包括加热体100以及电极组件。加热体100由导电陶瓷制成,具体地,导电陶瓷为一种可经高温烧结而成的可导电的陶瓷材料,在具体实施时,导电陶瓷体的材料可以是导电粉与碳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而导电粉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氮化锆、碳氮化钛、碳化钛、碳化锆、碳化铊、碳化铪、硼化钛、硼化锆、硼化铊、硼化铪、硅化钼、碳化钨中的至少一种。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电陶瓷的电阻率以及结构强度等参数可以通过调节导电粉的比例来实现。导电陶瓷具有导电发热性,当电流流经加热体100时,加热体100能够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从而加热前述的草本制品。
参见图1-3以及图7,具体地,加热体100呈片状,加热体100具有一厚度方向,加热体100沿该厚度方向(即后文的第三方向Z)的尺寸明显小于加热体100沿垂直于该厚度方向的其它方向的尺寸。为了便于描述,基于厚度方向,定义出加热体100的与该厚度方向均垂直的长度方向(即后文的第二方向Y)以及宽度方向(即后文的第一方向X),其中,加热体100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彼此垂直,并且,加热体100沿其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加热体100沿其宽度方向的尺寸。
电极组件包括彼此极性相异的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均电连接于加热体100。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的具体材料均可以为导电陶瓷或金属,其中,金属材料可以是铜、铝、钛、镍、不锈钢、合金(如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提高第一电极200与加热体1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以及第二电极300与加热体10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第一电极200、第二电极300以及加热体100三者之间的连接为一体烧结成型式连接,也就是说,第一电极200、第二电极300以及加热体100三者之间可通过烧结的方式一体成型,形成一体式的加热结构。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例如与加热不燃烧装置中的供电电源电连接),具体地,第一电极200可以电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或负极,对应地,第二电极300可以电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或正极。为了便于描述,以下以第一电极200电连接外部电源的正极,第二电极300电连接外部电源的负极为例进行说明。当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均电连接加热体100后,电流由第一电极200导向加热体100,而后由加热体100导向第二电极300。
相关技术中,第一电极与加热体的第一位置进行点连接,第二电极与加热体的第二位置进行点连接,电流由加热体的第一位置点流向第二位置点的各个路径中,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之间的直线路径的长度最短,故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直线路径部分的电阻最小,使得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直线路径的部分的加热功率最大,发热量最大。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流向第二位置点的其它各个路径呈弧形,且彼此长度差距大,故加热体的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各个路径的电阻差距大,使得加热体的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各个路径部位的加热功率差距大,加热体的各个部位的发热不均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解决方案中,在加热体上设置切缝,切缝设置于第一位置点以及第二位置点之间,使得由第一位置点导入加热体内的电流均需要绕过切缝从而到达第二位置点,由第一位置点至第二位置点的电流路径无法呈直线,各路径均呈近似弧线,使得各个路径的长度更趋于一致,从而使得加热体的各位置的加热更加均匀。本申请人发现,上述方案中,加热体由于设置有切缝,降低了加热体的结构强度,当电子雾化装置摔落时,加热体受到冲击力后易于切缝位置断裂。
鉴于此,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0具有沿第一路径m延伸的第一壁面210(以下定义第一路径m为直线、曲线或折线,第一壁面210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第一路径m经过该中心线),第一壁面210连接于加热体100,且第一壁面210呈沿第一路径m延伸的条形(图示性地,第一电极200整体呈沿第一路径m延伸的条状)。换句话说,第一电极200的呈长条形的第一壁面210与加热体100贴合,第一电极200与加热体100不是点接触,而是呈长条形的面接触。该方案中,电流可以沿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的各个位置流向第二电极300,电流在加热体100上由与第一电极200连接的部位流向与第二电极300连接的部位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多条直线路径(现有技术中只有一条点对点的直线路径,其他为弧形路径),故电流在加热体100上的各个流动路径的长度差距减小,使得各个流动路径位置的电阻差距减小,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均与加热体100点连接的方案而言,本申请中的加热体100的各个部位的加热功率差距减小,加热体100的各个部位的加热更加均匀。
特别地,本申请中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的连接方式使得加热体100不用为了加热均匀而在其上开设位于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之间的缝隙,能够避免因在加热体100上开设缝隙而削弱加热体100的结构强度,使得加热体100摔落时不会于缝隙处产生应力集中而损坏,从而提升了加热体100的抗摔性能,提升了加热体100的耐用性以及延长了加热体100的使用寿命。
第一路径m可以沿直线、曲线或折线延伸。参见图1,第一路径m沿曲线延伸,第一电极200呈弧形的长条状(也即,此时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呈弧形的长条形)。参见图2,第一路径m沿折线延伸,第一电极200呈由多个直条首尾连接拼合成的长条状(也即,此时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呈由多个直条首尾连接拼合成的长条形)。为了便于第一电极200的加工制造,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路径m沿直线延伸(此时第一电极200呈直条状,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呈直条形),并且,为了使第二电极300与第一电极200的各个位置的距离差距更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00与加热体100的连接位置与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相离。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第一路径m呈直线时,第一路径m的延长线不与第二电极300相交,第二电极300设置于该直线的两侧中的任意一侧位置。上述方案使得第二电极300与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的各个位置的距离差距更小,从而使得电流由第一壁面210与加热体100的连接位置流向加热体100与第二电极300的连接位置时的各个路径长度差距更小,最终使得加热体100各处的加热更加均匀。
参见图2-3,为了进一步提升加热体100的加热均匀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300具有沿第二路径n延伸的第二壁面310,第二壁面310连接于加热体100,第二壁面310呈沿第二路径n延伸的条形(图示性地,第二电极300整体呈沿第二路径n延伸的条状)。同样地,第二路径n可以为直线、曲线或折线,第二壁面310具有沿其自身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第二路径n经过该中心线。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路径n亦为直线,使得第二电极300呈直条状,第二电极300的第二壁面310呈直条形,且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与第二电极300的第二壁面310相间隔。该方案使得由第一电极200至第二电极300之间的各电流路径的距离差距更小,从而进一步使得加热体100的发热更加均匀。
当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均呈直条状时,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的相对位置关系视实际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5,加热体100具有沿垂直于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侧边110以及第二侧边120,加热体100还具有用于插入草本制品的插入端130,加热体100的第一侧边110与第二侧边120分布于插入端130的两侧,示例性地,第一侧边110可以与第二侧边120平行布置,为了便于描述,此时定义由第一侧边110指向第二侧边120的方向为第一方向X,平行于第一侧边110的方向为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加热体100的厚度方向为第三方向Z,第三方向Z分别与第一方向X以及第二方向Y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插入端130可以呈尖锐状,从而便于加热体100插入草本制品内,具体地,加热体100可以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0或第二侧边120的方向插入草本制品内。一种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二方向Y为加热体10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X为加热体100的宽度方向,换句话说,可以使加热体100的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0的尺寸大于加热体100沿垂直于第一侧边110的尺寸,此时,加热体100沿其自身的长度方向插入草本制品内,使得加热体100的插入深度能够更大。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方向X为加热体10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Y为加热体100的宽度方向,即加热体100沿平行于第一侧边110的方向的尺寸小于加热体100沿垂直于第一侧边110的方向的尺寸,该方案能够便于加热体100插入相对粗且短的草本制品内。
特别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壁面210连接于第一侧边110,第二壁面310连接于第二侧边120。该方案中,可以使加热体100整体位于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之间,加热体100位于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之间的部分的体积更大,使得加热体100通电后的发热区域更大,从而提升了加热效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2,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还可以均设置于加热体100的位于第一侧边110以及第二侧边120之间的壁面上,第一电极200可以位于同一个壁面,也可以位于不同壁面,这里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壁面210与第二壁面310至少部分重合。当第一壁面210与第二壁面310至少部分重合时,第一电极200的第一壁面210导入加热体100上的电流可以沿垂直于第一壁面210的方向垂直导向第二电极300的第二壁面310,电流的流动路径相对最短,该方案使得加热体100的位于第一壁面210与第二壁面310的重合部分之间的部位的加热效率更高。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在加热体100的加热效率高的基础上提升加热体100的加热均匀性,参见图3,可以沿第一方向X,第一壁面210与第二壁面310完全重合,这样,位于加热体100的第一壁面210与第二壁面310之间的部分,其上的电流路径均是沿垂直于第一壁面210的方向垂直导向第二壁面310,各电流路径的长度基本相同,使得加热体100的各部分的加热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第一壁面21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1,加热体10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2,其中,L1/L2≥1/2,优选地,L1/L2≥2/3。示例性地,L1/L2可以为2/3、4/5或1等。进一步地,第二壁面31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3,加热体10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2,其中,L3/L2≥1/2,优选地,L3/L2≥2/3,示例性地,L3/L2可以为2/3、4/5或1等。该方案中,加热体100的大部分部位均位于第一壁面210与第二壁面310之间,使得加热体100的大部分部位内的电流路径均可以呈直线,且各路径的长度基本相同,进一步提升了加热体100的加热均匀性。
本申请人发现,加热体100的各个部位的加热功率除了与加热体100内的电流的流动路径长度有关,还与电流在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内的流动路径的长度有关,示例性地,参见图3-4,路径a与路径b虽然长度相同,但是电流由A点导向B点的过程中经过路径a和路径b的总长不同,经过路径a的电流的流动路径总长为S1+S2+a,经过路径b的电流的流动路径为S3+S4+b,经过路径a的电流的流动路径总长小于经过路径b的电流的流动路径总长,故加热体100的位于路径a与路径b位置的加热效率仍然不同。为了进一步提升加热体100各部位的加热均匀性,在一些实施例中,使加热体100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第一电极200的材料电阻率的五十倍,第一电极200与加热体100的电阻率的不同可以通过使两者的材料不同而实现。该方案中,第一电极200的沿电流方向的单位电阻相较于加热体100的沿电流方向的单位电阻可以忽略,从而使得第一电极200中长度为S1的一段电阻与第一电极200中长度为S3的一段的电阻的大小差异相对整体电阻差异而言可以忽略,进而使得加热体100的位于路径a位置的加热效率基本等于加热体100位于路径b位置的加热效率,最终提升了加热体100的各处的加热均匀性。同样地,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加热体100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第二电极300的材料的电阻率的五十倍,第二电极300与加热体100的电阻率的不同可以通过使两者的材料不同而实现。基于前述的逻辑推理可知,该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加热体100的各处的加热均匀性。
除了通过调整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与加热体100的电阻率的大小来提升加热体100的加热均匀性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一电极200以及第二电极300与加热体100的电阻的大小来提升加热体100的加热均匀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1(该电阻为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均连接于加热体100后所测得的电阻)。第一电极200具有沿第一路径m的延伸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端部220以及第二端部230,第一端部220与第二端部230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2(该电阻为第一电极200未与加热体100连接时单个部件所测得的电阻),其中,R1/R2≥50。R1与R2的不同可以通过使第一电极200与加热体100的体积、材料等参数不同来实现。示例性地,R1/R2的具体数值可以为50、60、100或1000等。类比于前述实施例,同样地,R1/R2≥50亦可以提升加热体100各处的加热均匀性。第一电极200与第二电极300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1,第二电极300具有沿第二路径n的延伸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三端部320以及第四端部330,第三端部320与第四端部330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3(该电阻为第二电极300未与加热体100连接时单个部件所测得的电阻),其中,R1/R3≥50。R1与R3的不同可以通过使第二电极300与加热体100的体积、材料等参数不同来实现。示例性地,R1/R3的具体数值可以为50、60、100或1000等。类比于前述实施例,同样地,R1/R3≥50亦可以提升加热体100各处的加热均匀性。
参见图3-9,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体100具有用于插入草本制品的插入端130,加热组件10还包括基座400以及分别连接于基座400的第一端子610以及第二端子620。基座400设于加热体100背离插入端130的一侧,第一电极200背离插入端130的端部固定于基座400,第二电极300背离插入端130的端部固定于基座400,第一端子610电连接第一电极200且设置于基座400背离加热体100的一端,第二端子620电连接第二电极300且设置于基座400背离加热体100的一端。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设置连接有第一端子610和第二端子620的基座400,并将连接有第一电极200和第二电极300的加热体100安装于基座400上,如此,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基座400的设置,可便于将整个加热组件10安装于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壳体内进行使用,其中,通过第一端子610可便于加热不燃烧装置中的供电电源向第一电极200导入电流、通过第二端子620可便于加热不燃烧装置中的供电电源向第二电极300导入电流。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端子610以及第二端子62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导电陶瓷等导电材料,基座400的材料可以是绝缘陶瓷、绝缘耐高温的塑料(如尼龙、聚偏二氟乙烯等)等。
参见图6-9,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400包括沿加热体100的厚度方向(即第三方向Z)分布的第一壳体410以及第二壳体420,第一壳体410与第二壳体420连接且两者共同围合出容纳腔(图中未标示出)。加热组件10还包括设于容纳腔的隔热支架500,隔热支架500包括沿加热体100的厚度方向分布的第一部分510以及第二部分520。第一部分510面向第二部分520的壁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511以及第二凸起部512,第二部分520设有第一固定孔521以及第二固定孔522,第一电极200背离插入端130的端部以及第二电极300背离插入端130的端部均被夹持于第一部分510以及第二部分520之间,第一电极200背离插入端130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孔240,第一凸起部511穿过第一安装孔240并与第一固定孔521过盈配合,第二电极300背离插入端130的端部设有第二安装孔340,第二凸起部512穿过第二安装孔340并与第二固定孔522过盈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510设有两个第一凸起部511以及两个第二凸起部512,第二部分520设有两个第一固定孔521以及两个第二固定孔522,第一电极200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240,第二电极300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340。每个第一凸起部511均对应穿设于一个第一安装孔240后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521过盈配合。每个第二凸起部512均对应穿设于一个第二安装孔340后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522过盈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不仅能将连接有第一电极200和第二电极300的加热体100稳固地安装于基座400上,而且将基座400设置成两个壳体的组合,并通过可拆装的隔热支架500将连接有第一电极200和第二电极300的加热体100的一端夹持后再安装于基座400中,使得整个加热组件10便于组装生产以及便于对加热组件10中的零件进行更换。其中,在具体实施时,隔热支架500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绝缘陶瓷、绝缘耐高温的塑料(如尼龙、聚偏二氟乙烯等)等。
参见图6-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部分520面向第一部分510的壁面设有第一连接槽523以及第二连接槽524,第一连接槽523以及第二连接槽524延伸至第二部分520背离加热体100的端壁。第一电极200背离加热体100的端部覆盖第一连接槽523面向第一部分510的槽口,第二电极300背离加热体100的端部覆盖第二连接槽524面向第一部分510的槽口。第一端子610以及第二端子620均位于第二部分520背离加热体100的一侧,第一端子610一端伸入第一连接槽523,第一端子610连接于第一电极200面向第二部分520的壁面,第二端子620一端伸入第二连接槽524,第二端子620连接于第二电极300面向第二部分520的壁面。该方案中,一方面,第一端子610与第一电极200的接触面更大、第二端子620与第二电极300的接触面更大,使得电流的传导效果更好。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第一端子610与第一电极200的总体占用长度更小、第二端子620与第二电极300的总体占用长度更小,从而能够便于优化加热组件10的体积布置,最终减小加热组件10整体的占用空间。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该加热不燃烧装置具体可以为电子烟,该加热不燃烧装置包括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10,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供电电源、电极组件(即第一电极200和第二电极300)电连接,其中,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加热体100的工作,当加热体100插入草本制品的内部后,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供电电源为加热体100供电,使得由导电陶瓷材料制成的加热体100通电发热而对草本制品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其中,供电电源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池,用于为加热体100提供电能,使得加热体100通电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加热组件10的改进,本实施例的加热不燃烧装置具有与上述加热组件10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加热组件10以及加热不燃烧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加热草本制品,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体,由导电陶瓷制成,所述加热体呈片状;以及
电极组件,包括彼此极性相异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以及所述第二电极均电连接于所述加热体;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具有与所述加热体连接的第一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呈沿第一路径延伸的条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加热体连接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呈沿第二路径延伸的条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路径、所述第二路径均沿直线延伸,且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相间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体具有沿垂直于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侧边以及第二侧边,所述加热体还具有用于插入所述草本制品的插入端,所述第一侧边与所述第二侧边分布于所述插入端的两侧,所述第一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壁面连接于所述第二侧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自所述第一侧边至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至少部分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平行于所述第一侧边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壁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1,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2,其中,L1/L2≥1/2;
且/或,
平行于所述第二侧边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二壁面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3,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为L2,其中,L3/L2≥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所述加热体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方向;
且/或,
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所述加热体的宽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加热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尺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体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电阻率的五十倍;
且/或;
所述加热体的材料的电阻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的电阻率的五十倍。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1,所述第一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一路径的延伸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2,其中,R1/R2≥50;
且/或,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1,所述第二电极具有沿所述第二路径的延伸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三端部以及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与所述第四端部之间的测得电阻为R3,其中,R1/R3≥50。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者金属,所述第二电极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者金属。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以及所述加热体三者之间的连接为一体烧结成型式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体具有用于插入所述草本制品的插入端,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基座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所述基座设于所述加热体背离所述插入端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基座,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且设置于所述基座背离所述加热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且设置于所述基座背离所述加热体的一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包括沿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分布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且两者共同围合出容纳腔;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的隔热支架,所述隔热支架包括沿所述加热体的厚度方向分布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壁面设置有第一凸起部以及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部分设有第一固定孔以及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均被夹持于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之间,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凸起部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一固定孔过盈配合,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插入端的端部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凸起部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并与所述第二固定孔过盈配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壁面设有第一连接槽以及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以及所述第二连接槽延伸至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加热体的端壁;
所述第一电极背离所述加热体的端部覆盖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槽口,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加热体的端部覆盖所述第二连接槽面向所述第一部分的槽口;
所述第一端子以及所述第二端子均位于所述第二部分背离所述加热体的一侧,所述第一端子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端子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壁面,所述第二端子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连接槽,所述第二端子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面向所述第二部分的壁面。
15.一种加热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供电电源、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CN202222467157.8U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Active CN218831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7157.8U CN218831986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7157.8U CN218831986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31986U true CN218831986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4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7157.8U Active CN218831986U (zh) 2022-09-16 2022-09-16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31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07157U (zh) Ptc发热体及低温烟具
CN110636763B (zh) 适应性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2279891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3080520A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2488479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09123805B (zh) 烘烤烟具及其金属基电加热件
CN213604396U (zh) 发热体以及包含该发热体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0057313A1 (zh) 烘烤烟具及其加热组件
JP2020048555A (ja) 加熱式喫煙具及びその加熱部材
JP7478239B2 (ja) 電子タバコ加熱アセンブリ
CN218831986U (zh) 加热组件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15347056U (zh) 加热机构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4223963A (zh) 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电阻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6651319U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457298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WO2023125717A1 (en) Heating assembly for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aerosol generating system
CN218790575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装置
CN216821765U (zh) 加热组件、热交换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0545834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EP4156993A1 (en) Consumable article for an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CN218418437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CN216568399U (zh) 一种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设备
CN216821793U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CN220458615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791483U (zh) 发热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