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21793U -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21793U
CN216821793U CN202220017349.6U CN202220017349U CN216821793U CN 216821793 U CN216821793 U CN 216821793U CN 202220017349 U CN202220017349 U CN 202220017349U CN 216821793 U CN216821793 U CN 2168217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eating
electrode
heat
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1734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刘群利
崔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1734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217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217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217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其中,发热体,用于加热待雾化物质,该发热体包括:整体发热元件,整体发热元件具有主体部分以及设置于主体部分的一端的连接部分,主体部分开设有贯穿主体部分的通槽,且通槽自主体部分远离连接部分的一端向设置有连接部分的主体部分的一端延伸,主体部分远离连接部分的一端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一电极;导线,导线与主体部分相间隔,且导线的一端与连接部分电连接,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二电极,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极性相反。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热体可解决现有陶瓷加热芯形式的发热体所存在的发热慢且发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低温不燃烧烟具是一种通过低温(一般为200~400℃)加热烟草材料形成可抽吸烟雾的电子产品,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相比,低温不燃烧烟具工作温度低,其所产生的烟雾中的有害成分要远远低于传统的燃烧型卷烟,因此使用低温不燃烧烟具能够极大地降低传统香烟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目前市面上的低温不燃烧烟具一般采用由陶瓷基板、厚膜印刷电阻和保护膜组成的具有多层结构的陶瓷加热芯作为发热体,通过将陶瓷加热芯插入到烟支中,利用陶瓷加热芯产生的热量对烟支进行加热,以产生供用户抽吸的烟雾,然而,此种陶瓷加热芯形式的发热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发热慢:由于陶瓷加热芯为多层结构,而且陶瓷基板为隔热材料,因此增大了其作为发热体的热熔,使得在陶瓷加热芯加热过程中需要先把陶瓷基板加热后,热量才会向外辐射,一般从开始工作到加热完成需要15~20秒,加热时间较长,使得烟草出烟较慢。
2、发热不均匀:陶瓷加热芯的导热方向是沿着发热电阻的中心向周边慢慢热扩散的,其核心加热区的温度较高,边缘加热区的温度较低,因此达到统一温度均衡热场需要一定的时间,导致加热后会出现残烟,具体表现为中间碳化程度高,甚至发黑,而外侧则没有被完全加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陶瓷加热芯形式的发热体所存在的发热慢且发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发热体,用于加热待雾化物质,所述发热体包括:
整体发热元件,所述整体发热元件具有主体部分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的连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开设有贯穿所述主体部分的通槽,且所述通槽自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向设置有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延伸,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一电极;
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主体部分相间隔,且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分电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所述主机电源的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极性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导线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通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通槽中填充有绝缘填充物,所述导线与所述主体部分之间通过所述绝缘填充物相绝缘。
进一步地,所述通槽的内壁涂覆有绝缘层,且/或,位于所述通槽中的所述导线的外表面涂覆有绝缘层。
进一步地,所述整体发热元件为导电陶瓷体或者金属发热体。
进一步地,所述整体发热元件呈针状,且所述连接部分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分围合设置而形成中空贯通的所述通槽,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分电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从所述通槽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间隔而形成所述通槽,且所述第一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均用于连接所述主机电源的所述第一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整体发热元件呈片状,且所述连接部分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间隔而形成所述通槽,且所述第一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均用于连接所述主机电源的所述第一电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前述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极性元件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极性元件,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一极性元件电连接,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性元件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极性元件之间相绝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前述包含呈针状的整体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导电套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导电柱,所述导电柱位于所述导电套内且所述导电柱与所述导电套之间相绝缘,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导电套相配合,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导电柱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内部中空的绝缘套,所述绝缘套套设于所述导电柱上,且所述导电套套设于所述绝缘套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前述包含呈针状的整体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三导电体;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相绝缘,所述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相绝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前述包含呈片状的整体发热元件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三导电体;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相绝缘,所述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相绝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与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相配合;且/或,所述第二导电体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与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相配合;且/或,所述第三导电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孔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背离所述通槽一侧上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背离所述通槽一侧上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基座内具有对应所述第一缺口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以及对应所述第二缺口设置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缺口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缺口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材质为绝缘陶瓷或塑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该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包括电源组件以及前述的加热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组件包括主机电源和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主机电源以及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发热快,出烟快:与传统陶瓷加热芯形式的发热体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整体发热元件不存在发热丝、绝缘层和导热层等传导路径,能够整体直接发热,使得热量能够快速传导至待雾化物质中,使其出烟更快。
2、加热均匀:由于整体发热元件能够整体发热,热量均匀分布于整体发热元件的各个部位,发热时热量不会聚集在整体发热元件的一个部位,因而可有效地对待雾化物质进行均匀加热,避免出现残烟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发热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1-主体部分,111-第一主体,1111-第一缺口,112-第二主体,1121-第二缺口,113-通槽,12-连接部分,121-尖角结构;
2-导线;
3-绝缘填充物;
4-基座,41-第一限位凸起,42-第二限位凸起;
5-第一极性元件,51-导电套,521-第一导电体,5211-第一开口槽,522-第二导电体,5221-第二开口槽;
6-第二极性元件,61-导电柱,62-第三导电体,621-连接孔;
7-绝缘套。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或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加热待雾化物质的发热体,该发热体包括:
整体发热元件,该整体发热元件具有主体部分11以及设置于主体部分11的一端的连接部分12,主体部分11开设有贯穿其自身的通槽113,且通槽113自主体部分11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向设置有连接部分12的主体部分11的一端延伸,主体部分11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一电极;
导线2,该导线2与主体部分11相间隔,且导线2的一端与连接部分12电连接,导线2的另一端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二电极,其中,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极性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上述待雾化物质可以是烟草、低温不燃烧的烟支、中草药植物(如茶叶)等,其可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低温不燃烧的烟支主要是指一种由烟丝、烟草颗粒、植物碎片、烟用香精、丙二醇等材料制成的呈柱状的烟雾生成制品,在低温加热条件下,烟支内部的尼古丁和其他香味物质能够在不产生固体颗粒时挥发出来,只产生被雾化后的蒸汽。而低温不燃烧实际上是一个低温干馏的过程,其加热温度一般在200℃~400℃,此处的低温是指使得待雾化物质能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烟雾的温度,例如可以是200℃~400℃范围内的温度。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待雾化物质的形状可以固定的(例如可以是呈柱状的烟支),也可以是不固定的(例如可以是松散的烟丝),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为方便理解和说明,后面的各个实施方式中均以烟支作为待雾化物质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上述整体发热元件可以是导电陶瓷体、金属发热体等可以在通电后整体进行发热的导电发热材料;上述导线2的材料可以是铜、镍等导电材料,导线2的一端可通过焊接、紧密配合等方式与连接部分12实现电连接。其中,导电陶瓷体为一种经高温烧结的可导电的陶瓷材料,在具体实施时,导电陶瓷体的材料可以是导电粉与碳化硅、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的混合物,而导电粉的材料可以是氮化钛、氮化锆、碳氮化钛、碳化钛、碳化锆、碳化铊、碳化铪、硼化钛、硼化锆、硼化铊、硼化铪、硅化钼、碳化钨中的至少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上述第一电极可以是主机电源的正极,则此时的第二电极则为主机电源的负极;当然,上述第一电极也可以是主机电源的负极,则此时的第二电极则为主机电源的正极,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发热体可应用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中,在具体应用时,可将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如通过导电金属线等间接方式)连接至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的电源部分的正极(此时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的电源部分即相当于上述主机电源),将主体部分11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通过导电金属线等方式连接至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的电源部分的负极,从而使得通电后整体发热元件可整体进行发热。
本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1、发热快,出烟快:与传统陶瓷加热芯形式的发热体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采用的整体发热元件不存在发热丝、绝缘层和导热层等传导路径,能够整体直接发热,使得热量能够快速传导至待雾化物质中,使其出烟更快。
2、加热均匀:由于整体发热元件能够整体发热,热量均匀分布于整体发热元件的各个部位,发热时热量不会聚集在整体发热元件的一个部位,因而可有效地对待雾化物质进行均匀加热,避免出现残烟的现象。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或6,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导线2至少部分地位于通槽113中。具体实施时,可将整根导线2都置于通槽113中,亦可只将部分导线2置于通槽113中,例如,使得导线2的一端与连接部分12相连接,导线2的另一端沿着通槽113的延伸方向从通槽113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伸出。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将导线2置于通槽113中,一方面可使得发热体的结构可更加紧凑,另一方面在一些用于加热烟支的使用场景中,可在将整体发热元件插入烟支的过程中避免因导线2从通槽113中露出而导致烟支插入不畅甚至损坏烟支。
进一步地,参照图3-4或者图7-8,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通槽113中填充有绝缘填充物3,导线2与主体部分11之间通过绝缘填充物3相绝缘。如此设置,第一方面,使得导线2与主体部分11之间可实现绝缘,避免发热体通电后发生短路的问题;第二方面,可提高发热体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降低发热体在插入烟支的过程中发生折断损坏的风险;第三方面,可在将发热体应用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中时,为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增加功能性设计提供便利性,例如,可在绝缘填充物3中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整体发热元件中部的工作温度,以此作为参考进行相关温控功能设计;第四方面,由于使用过程中,烟支会被加热碳化成烟灰等残留物,当将使用后的烟支取出时,烟灰等残留物受到通槽113的阻挡,容易残留在通槽113内而形成污垢,影响清洁卫生,因此,通过在通槽113中填充绝缘填充物3,还可以避免烟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残留物残留在整体发热元件上而影响清洁卫生。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上述绝缘填充物3的材质可以是陶瓷、玻璃纤维、特氟龙等绝缘耐高温的无毒填充材料,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1或图5或图6,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通槽113的内壁涂覆有绝缘层,且/或,位于通槽113中的导线2的外表面涂覆有绝缘层(图中未示意出)。如此设置,亦可使得导线2与主体部分11之间可实现绝缘,避免发热体通电后发生短路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上述绝缘层的材质可以是陶瓷、陶瓷釉料、绝缘漆、有机玻璃等绝缘材料,只要能满足使用要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5或图6,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整体发热元件呈针状,且连接部分12远离主体部分11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121。如此设置,在一些用于加热烟支的使用场景中,可便于将整体发热元件顺畅地插入到烟支中进行使用。
进一步地,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整体发热元件呈针状,且主体部分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111和第二主体112(图示性地,第一主体111以整体发热元件的中轴线为对称轴与第二主体112对称设置),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相间隔而形成通槽113,且第一主体111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主体112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通过连接部分12与第三端连接成一体,第二端和第四端均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一电极。如此设置,可在将本实施例的发热体应用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时,使得整体发热元件通电后既可实现整体一起发热的整体发热功能,又可实现局部发热的分控功能,从而可提高发热体使用的灵活性,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具体地,假设导线2与主机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主体111和第二主体112均与主机电源的负极电连接,当需要控制整体发热元件进行整体发热时,可同时为第一主体111、第二主体112和导线2提供电流,使得发热体可形成两个通电回路,即,电流流向为“导线2→连接部分12→第一主体111”的通电回路,以及,电流流向为“导线2→连接部分12→第二主体112”的通电回路,从而使得电流可流遍整个整体发热元件而实现整体发热;而当需要控制整体发热元件进行局部发热时,则可选择只为第一主体111和导线2提供电流而不为第二主体112提供电流,又或者选择只为第二主体112和导线2提供电流而不为第一主体111提供电流,使得发热体只形成一个通电回路,从而使得整体发热元件中只有电流流经的部位才会进行发热(即实现局部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申请人研究发现,选择整体发热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雾化与选择局部发热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雾化,这两种使用方式给用户所带来的口感体验是有所不同的,具体而言,当通过控制整体发热元件整体发热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雾化时,由于整体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较多,使得烟支所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在前几口烟中会集中释放出来,而在后几口烟中,由于大部分尼古丁等物质在前几口烟中已被消耗掉,因此会导致在后几口烟中烟支所能释放出来的尼古丁等物质的量会较少,从而会给用户带来“前几口烟的口味较重,后几口烟的口味较淡”的口感体验;而当通过控制整体发热元件局部发热的方式对烟支进行加热雾化时,由于整体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较少,使得烟支所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在各口烟中能够平缓释放出来,从而会给用户带来“每口烟的口味相当”的口感体验。
进一步地,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整体发热元件呈针状,且主体部分11围合设置而形成中空贯通的通槽113,导线2的一端与连接部分12电连接,导线2的另一端从通槽113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伸出。如此设置,可在将本实施例的发热体应用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时,使得整体发热元件通电后可实现整体一起发热的整体发热功能。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发热体与前面主体部分11为“分开式”结构的发热体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整体发热元件虽然无法实现局部发热的功能,但由于主体部分11为“一体式”的中空筒状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整体发热元件与烟支之间的接触面积会更大,从而加热的效率也会更高。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的整体发热元件可以是不可组装的一体式结构(例如由导电陶瓷材料一体烧结形成),也可以是可组装的一体式结构(例如主体部分11与连接部分12之间可通过紧密配合的方式组装成一体),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整体发热元件呈片状,且连接部分12远离主体部分11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121。如此设置,在一些用于加热烟支的使用场景中,同样可便于将整体发热元件顺畅地插入到烟支中进行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上述尖角结构121可以是叶尖形的尖端,也可以是三角形的尖端,还可以是波浪形的尖端,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本实用新型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整体发热元件呈片状,且主体部分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111和第二主体112(图示性地,第一主体111以整体发热元件的中轴线为对称轴与第二主体112对称设置),第一主体111与第二主体112相间隔而形成通槽113,且第一主体111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主体112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端通过连接部分12与第三端连接成一体,第二端和第四端均用于连接主机电源的第一电极。如此设置,可在将本实施例的发热体应用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时,使得整体发热元件通电后既可实现整体一起发热的整体发热功能,又可实现局部发热的分控功能,从而可提高发热体使用的灵活性,能够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实施例的片状发热体与前面主体部分11亦为“分开式”结构的针状发热体(如图5所示)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和效果相类似,因此本实施例的片状发热体的结构原理和效果可参见前面的相关内容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地,参照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4、安装于基座4上的电极组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体,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上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极性元件5以及用于与上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极性元件6,主体部分11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固定于基座4上且与第一极性元件5电连接,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与第二极性元件6电连接,且第一极性元件5与第二极性元件6之间相绝缘。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可应用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中,在具体应用时,可将第一极性元件5通过导电金属线、直接接触等方式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的电源部分的第一电极(如正极)进行电连接,将第二极性元件6通过导电金属线、直接接触等方式与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的电源部分的第二电极(如负极)进行电连接,从而使得整体发热元件可通电发热。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发热体的结构改进,本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具有与上述发热体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极性元件5和第二极性元件6的结构形式可根据整体发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的不同而不同,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例如,当整体发热元件呈针状时,第一极性元件5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导电套51,第二极性元件6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导电柱61,具体地,参照图5至图8,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4、安装于基座4上的电极组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包含呈针状的整体发热元件的发热体,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的导电套51以及用于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导电柱61,导电柱61位于导电套51内且导电柱61与导电套51之间相绝缘,主体部分11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固定于基座4上且与导电套51相配合,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与导电柱61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与导电柱61可通过紧密配合的方式实现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加热组件还包括内部中空的绝缘套7,绝缘套7套设于导电柱61上,且导电套51套设于绝缘套7上,从而使得导电柱61与导电套51之间可实现绝缘,避免发生短路的问题。在具体实施时,绝缘套7的材质可以是绝缘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此外,为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触碰到基座4而发生触电的现象,在具体实施时,基座4的材质可以是绝缘陶瓷或塑料,其中,当基座4的材料为塑料时,所用塑料优选为无毒耐高温的塑料,如尼龙、聚偏二氟乙烯等。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极性元件5的结构形式为导电套51时,本实施例的发热体只能实现整体一起发热的整体发热功能,而不能实现局部发热的分控功能。
又例如,当整体发热元件呈片状时,第一极性元件5的结构形式可以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导电结构组成,而第二极性元件6的结构形式可以是单独的导电结构,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该加热组件包括基座4、安装于基座4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前述包含呈片状的整体发热元件的发热体,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体521、第二导电体522,以及用于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三导电体62;主体部分11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固定于基座4上,且第一主体111的第二端与第一导电体521电连接,第二主体112的第四端与第二导电体522电连接,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与第三导电体62电连接,第一导电体521与第三导电体62之间相绝缘,第二导电体522与第三导电体62之间相绝缘。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一导电体521上开设有呈“U”型的第一开口槽5211,第一开口槽5211与第一主体111的第二端相配合,第二导电体522上也开设有呈“U”型的第二开口槽5221,第二开口槽5221与第二主体112的第四端相配合,第三导电体62上开设有连接孔621,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与连接孔621相配合。如此,从而实现了第一主体111的第二端与第一导电体521之间的电连接、第二主体112的第四端与第二导电体522之间电连接,以及导线2远离连接部分12的一端与第三导电体62之间的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基座4的材质可以是绝缘陶瓷或塑料。如此,不仅可使得第一导电体521与第三导电体62之间以及第二导电体522与第三导电体62之间可相互绝缘,避免发生短路的问题,而且可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触碰到基座4而发生触电的现象。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基座4的材料为塑料时,所用塑料优选为无毒耐高温的塑料,如尼龙、聚偏二氟乙烯等。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主体111的第二端背离通槽113一侧上开设有第一缺口1111,第二主体112的第四端背离通槽113一侧上开设有第一缺口1121,基座4内具有对应第一缺口1111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41以及对应第一缺口1121设置的第二限位凸起42,第一限位凸起41与第一缺口1111相配合,第二限位凸起42与第一缺口1121相配合。如此设置,可防止整体发热元件在使用过程中(例如在插拔烟支的过程中)发生上下窜动的现象,从而可增加整体发热元件安装的稳定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在具体生产时,各个零部件的组装可在模具中进行,待基座4冷却成型后,即可得到如图所示的加热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当电极组件的结构形式为多个相互独立的导电体时,本实施例的发热体既能实现整体一起发热的整体发热功能,又能实现局部发热的分控功能。
此外,对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可以理解的是,当整体发热元件的结构形式为如图5所示的针状结构时,第一极性元件5的结构形式除了是导电套51的结构形式之外,也可以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导电体组成的导电结构,在此种实施方式下,同样可使得发热体既能实现整体一起发热的整体发热功能,又能实现局部发热的分控功能,由于相关结构原理与前面包含呈片状的整体发热元件的加热组件相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该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包括主机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加热组件,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主机电源、电极组件电连接,其中,控制电路板用于控制发热体的工作,当发热体插入烟支内部后,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主机电源为发热体供电,使得发热体对烟支进行加热雾化,以产生供用户抽吸的烟雾,其中,主机电源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池,用于为整体发热元件提供电能,使得整体发热元件可通电发热。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发热体的结构改进,本实施例的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具有与上述发热体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发热体,用于加热待雾化物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
整体发热元件,所述整体发热元件具有主体部分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的连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开设有贯穿所述主体部分的通槽,且所述通槽自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向设置有所述连接部分的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延伸,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用于与主机电源的第一电极电连接;
导线,所述导线与所述主体部分相间隔,且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分电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用于与所述主机电源的第二电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极性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通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中填充有绝缘填充物,所述导线与所述主体部分之间通过所述绝缘填充物相绝缘。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的内壁涂覆有绝缘层,且/或,位于所述通槽中的所述导线的外表面涂覆有绝缘层。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发热元件为导电陶瓷体或者金属发热体。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发热元件呈针状,且所述连接部分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围合设置而形成中空贯通的所述通槽,所述导线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分电连接,所述导线的另一端从所述通槽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伸出。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间隔而形成所述通槽,且所述第一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均用于连接所述主机电源的所述第一电极。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发热元件呈片状,且所述连接部分远离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具有尖角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相间隔而形成所述通槽,且所述第一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主体沿其长度方向具有相背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第三端连接成一体,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均用于连接所述主机电源的所述第一电极。
1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极性元件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二极性元件,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第一极性元件电连接,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性元件电连接,且所述第一极性元件与所述第二极性元件之间相绝缘。
12.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导电套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导电柱,所述导电柱位于所述导电套内且所述导电柱与所述导电套之间相绝缘,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与所述导电套相配合,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导电柱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内部中空的绝缘套,所述绝缘套套设于所述导电柱上,且所述导电套套设于所述绝缘套上。
14.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安装于所述基座上的电极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8或10所述的发热体,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的第一导电体、第二导电体,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的第三导电体;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与所述第二导电体电连接,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导电体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相绝缘,所述第二导电体与所述第三导电体之间相绝缘。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体上开设有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与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相配合;且/或,所述第二导电体上开设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与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相配合;且/或,所述第三导电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导线远离所述连接部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孔相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所述第二端背离所述通槽一侧上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主体的所述第四端背离所述通槽一侧上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基座内具有对应所述第一缺口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以及对应所述第二缺口设置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一缺口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缺口相配合。
17.如权利要求1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材质为绝缘陶瓷或塑料。
18.一种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包括主机电源、控制电路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主机电源、所述电极组件电连接。
CN202220017349.6U 2022-01-04 2022-01-04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Active CN2168217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7349.6U CN216821793U (zh) 2022-01-04 2022-01-04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17349.6U CN216821793U (zh) 2022-01-04 2022-01-04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21793U true CN216821793U (zh) 2022-06-28

Family

ID=82114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17349.6U Active CN216821793U (zh) 2022-01-04 2022-01-04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217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40894U (zh) 分段加热式电子烟具
KR20230050400A (ko)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및 적외선 히터
CN210611028U (zh) 发热体及电加热吸烟装置
CN109123805B (zh) 烘烤烟具及其金属基电加热件
WO2023179108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1104472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358743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电阻加热器
CN217509910U (zh) 发热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55731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23512935A (ja) 加熱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の加熱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CN216821765U (zh) 加热组件、热交换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2841741B (zh)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6821793U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WO2024055720A1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KR20200032507A (ko) 서로 다른 상을 갖는 재료들을 가열하는 히터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WO2024017059A1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790571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791487U (zh) 分段加热装置及加热不燃烧装置
CN216651319U (zh) 发热体、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821763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674710U (zh) 发热体、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CN21259026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KR20230038554A (ko) 히터 및 해당 히터를 포함하는 담배 도구
CN21496264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418437U (zh) 一种加热组件及低温不燃烧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