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69371U -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69371U
CN218769371U CN202222024343.4U CN202222024343U CN218769371U CN 218769371 U CN218769371 U CN 218769371U CN 202222024343 U CN202222024343 U CN 202222024343U CN 218769371 U CN218769371 U CN 2187693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plate
fixing part
piece
ru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2434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科军
刘书富
顾斌斌
周长青
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2434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693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693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693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引弧片包括引弧片本体,所述引弧片本体的中部回折形成连接部,使引弧片本体被连接部划分为板面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末端连接有引弧板,在第二板的侧边设有第一固定部,在靠近连接部的引弧片本体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本实用新型的引弧片以及应用该引弧片的插入式断路器,引弧片本体回折形成板面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使引弧片在外壳内部占据空间较小,通过设置引弧板可以提高引弧片的灭弧效果,由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将引弧片固定在外壳内。

Description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插入式断路器被广泛应用,因此,插入式断路器的结构和功能也逐渐被重视起来,其中,灭弧能力是反应断路器功能的一个重要性指标,在现有的断路器中,通常利用引弧角将电弧引入灭弧室进行灭弧处理,目前,在断路器所采用的传统引弧结构,具有结构复杂、与外壳配合不良且灭弧效果不佳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且灭弧效果好的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引弧片,包括引弧片本体,所述引弧片本体的中部回折形成连接部,使引弧片本体被连接部划分为板面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的末端连接有引弧板,在第二板的侧边设有第一固定部,在靠近连接部的引弧片本体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所述第二板的末端对应于第一板的中部,第一固定部设置于第二板的末端,第一固定部的侧边和/或第二固定部的侧边与引弧板的侧边保持平齐。
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与第二板平行相对,在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留有空隙,在第一板靠近连接部的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与第二板靠近连接部的板面贴合,在第二板靠近连接部的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第二板远离连接部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板的方向弯折。
进一步,在第二板的末端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断路器的调节螺钉配合。
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部由引弧片本体的两侧侧边向外凸出延伸形成翼板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两侧边缘与引弧板的两侧边缘保持平齐。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由第二板的一侧侧边向外凸出延伸形成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边缘与引弧板一侧边缘保持平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插入式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触头机构和灭弧机构,所述灭弧机构包括设置于触头机构一端的灭弧室,在所述灭弧室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引弧片。
优选的,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第三限位部和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第三限位部配合固定,第二固定部与第四限位部插接配合。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外壳内的过载保护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设置于外壳内的双金属片以及用于调节双金属片的调节螺钉,所述双金属片与引弧片本体连接,调节螺钉与设置于引弧片的连接孔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引弧片以及应用该引弧片的插入式断路器,引弧片本体回折形成板面相对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使引弧片在外壳内部占据空间较小,通过设置引弧板可以提高引弧片的灭弧效果,由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将引弧片固定在外壳内。
此外,第二板的末端对应第一板中部并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或第二固定部的侧边与引弧板的侧边保持平齐,利于保证引弧板的平衡,使其被稳定装配在断路器内。
此外,第二固定部可以设置于第一板或第二板,适用于不同布局的断路器。
此外,通过设置于调节螺钉配合的连接孔,利于与调节螺钉准确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包含引弧片的第一种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包含引弧片的第二种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隔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隔弧壁的结构示意图(背对触头机构的一侧);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引弧片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引弧片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8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断路器为一种插入式断路器,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的一端作为操作端设置有操作件,外壳1的另一端作为接线端设有接线端子,接线端设置接线口,在所述接线口内装配有接线端子,接线端子与外部导线采用插拔连接的方式接线;在所述操作端与接线端之间的外壳1内装配有操作机构、触头机构和灭弧机构,操作机构位于触头机构与操作件之间,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动触头21和静触头,操作件、操作机构以及动触头21依次联动连接,由操作件驱动动触头21向靠近或远离静触头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断路器的合分闸,所述操作件为按钮或者手柄;灭弧机构配合设置在接线端与触头机构之间,用于熄灭触头机构分合闸时产生的电弧。所述灭弧机构包括隔弧壁32、隔弧板、灭弧室31、一对引弧片以及设置于外壳1的排气孔35,其中隔弧板以及隔弧壁32配合设置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31的进弧端之间,灭弧室31的排气端与排气孔35衔接以将电弧尾气排出外壳1,一对引弧片配合设置在灭弧室31的两侧(图中的上侧和下侧)用于将电弧引入灭弧室31内;在接线端与操作端之间还可以设置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包括短路保护机构和/或过载保护机构,优选短路保护机构和过载保护机构分别配合设置在操作机构两侧且沿着外壳1的边侧设置,以避免占据过多的内部空间。
本申请的一个改进点在于,在灭弧室31的排气端设置有多个并排且相互连通的缓冲室,缓冲室位于灭弧室31的排气端与排气孔35之间,每个缓冲室的两端分别与排气端、排气孔35衔接,通过在灭弧室31的一侧设置多个并排且相互连通的缓冲室,利于释放灭弧室31的压强,使排出的气体压力得到缓冲,有利于灭弧。
优选的,从灭弧室31的排气端到排气孔35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缓冲室设置有挡板,挡板与第一方向呈夹角设置用于阻挡电弧气体中的金属颗粒,由挡板阻挡电弧电力产生的金属颗粒,避免金属颗粒喷射到断路器的外部。优选的,至少部分挡板位于缓冲室内,凸起设置在缓冲室的侧壁上,且向缓冲室内延伸。
本申请还有一个改进点在于,如图4-5所示,隔弧壁32设置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31的进弧端之间,在隔弧壁32的表面凸出设有多个隔弧筋321,相邻两个隔弧筋321之间的间隔形成导流通道322,触头机构层叠设置于多个隔弧筋 321的上方,由隔弧筋321增大爬电距离,相邻两个引弧筋形成导流通道322可以引导电弧气体向灭弧室31的方向运动,减小电弧放电,优化灭弧效果;优选的,隔弧筋321凸出设置于隔弧壁32的正反两侧表面,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31 之间的外壳1内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1,由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槽11配合限位隔弧壁32,利于隔弧壁32被稳定装配在外壳1内。
本申请的另外一个改进在于引弧片,如图7-8所示,引弧片包括引弧片本体,其中引弧片本体的中部回折形成连接部343,使引弧片本体被连接部343划分为板面相对的第一板341和第二板342,这种回折结构利于装配于外壳1的缝隙内,减少引弧片在外壳1内部所占据的空间,在第一板341的末端连接有引弧板348,引弧板348用于与灭弧室31配合以增强引弧片的灭弧效果,在第二板342的侧边设有第一固定部345,在靠近连接部343的引弧片本体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346,通过第一固定部345、第二固定部346与外壳1配合固定,利于引弧片的稳定装配。
优选的,第二板342的末端对应第一板341中部并设有第一固定部345,第一固定部345和/或第二固定部346的侧边与引弧板348的侧边保持平齐,利于保证引弧板348的平衡,使其被稳定装配在断路器内。另外,第二板342的末端设置连接孔347,该连接孔347可以与过载保护机构的调节螺钉42配合连接。
结合图1-8提供一种插入式断路器的具体实施例。
如图1-3所示,在外壳1靠近操作端的内部装配有触头机构,在外壳1的接线端设有一对接线口,外壳1从操作端到接线端的方向为断路器的长度方向,一对接线口在断路器的高度方向上分别位于外壳1的上下两侧,在两个接线口之间的外壳1端壁开设有排气孔35,操作件、操作机构以及触头机构设置于靠近操作端的外壳1内部,过载保护机构沿外壳1的一侧设置,图中过载保护机构沿着外壳1的上侧设置,过载保护机构与其中一个接线端子连接;在触头机构与排气孔35之间设置灭弧机构,灭弧机构包括灭弧室31、隔弧壁32、隔弧板、一对引弧片以及三个并排且相互连通的缓冲室,其中灭弧室31设置于外壳 1的中部,隔弧壁32与隔弧板层叠设置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31的进弧端之间,三个并排的缓冲室衔接在灭弧室31的排气端与排气孔35之间,一对引弧片在断路器的高度方向上分别设置在灭弧室31的上下两侧且与外壳1的内侧壁配合固定,其中引弧片的一端与触头机构连接,另一端延伸至灭弧室31的两侧,利于将电弧引入灭弧室31内。
如图1-3所示,位于灭弧室31与排气孔35之间的缓冲室由外壳1内的隔筋分隔形成,也就是在两个接线口之间的外壳1内设置有一对隔筋,由一对隔筋将外壳1内的空间分隔为三个并排的缓冲室,在三个缓冲室与灭弧室31的排气端之间留有第一连通空间,在三个缓冲室与排气孔35之间留有第二连通空间,第一连通空间与多个所述缓冲室均连通,第二连通空间与多个所述缓冲室均连通。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缓冲室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缓冲室331、第二缓冲室 332以及第三缓冲室333,其中第二缓冲室332的空间最大,即所述第二缓冲室 332的空间大于第一缓冲室331和第三缓冲室333的空间,所述第二缓冲室332 的入口对应于灭弧室31的排气端中部位置,第一缓冲室331和第三缓冲室333 的入口分别对应灭弧室31的排气端两侧,空间最大的第二缓冲室332可以防止气体回流,若第二缓冲室332的空间小于第一缓冲室331和第三缓冲室333,则在排气口35出聚集气体时会增大气体回流至第二缓冲室332的速率,一对隔筋靠近灭弧室31的一端端部相向弯折形成第一挡板334,在第一挡板334之间的空隙为第二缓冲室332的入口,图1、2中,第二缓冲室332的入口内径最小,即第二缓冲室332的入口内径小于第一缓冲室331和第三缓冲室333的入口内径,尽可能使喷弧和气体流向第一缓冲室331和第三缓冲室333,延长气体流动路径利于气体的冷却,尽可能减缓其运动的速度,利于实现三个缓冲室的分流缓冲,且利于将电弧气体较长时间的保持在第二缓冲室332,同时,也使得大部分电离出的金属颗粒向两边运动以增大运动距离,阻挡气体回流,在第一挡板 334与灭弧室31的排气端之间留有第一连通空间,第一缓冲室331、第二缓冲室332以及第三缓冲室333的入口通过第一连通空间连通。
一对隔筋靠近排气孔35的一端端部弯折形成第二挡板335,两个第二挡板 335之间的间隙为第二缓冲室332的出口,在第二缓冲室332的出口与排气孔 35之间留有第二连通空间,第一缓冲室331、第二缓冲室332以及第三缓冲室 333的出口通过第二连通空间连通,在第二连通空间设置有阻隔部,所述阻隔部位于第二缓冲室332的出口与排气孔35之间,阻隔部将第二缓冲室332的出口分割,使第二缓冲室332内的气体从阻隔部两侧流出,图1-3中,阻隔部包括一对对应于排气孔35两侧的第四挡板337,由第四挡板337阻挡第二缓冲室332 的电弧气体直接从排气孔35排出,在第一缓冲室331、第三缓冲室333的侧壁分别设有与第二挡板335配合的第三挡板336。
如图1、2、4和5所示,隔弧壁32配合设置在灭弧室31的进弧端与触头机构之间,在隔弧壁32的表面凸出设有多个隔弧筋321,相邻两个隔弧筋321 之间的间隔形成导流通道322,在断路器的厚度方向上,至少触头机构的动触头 21层叠设置于多个隔弧筋321的上方,也就是,多个隔弧筋321对应设置在隔弧壁32远离灭弧室31的一端,动触头21的摆动轨迹对应在多个隔弧筋321的上方,多个隔弧筋321可以增加爬电距离,导流通道322可以引导电弧气体向灭弧室31的方向运动,减小电弧放电,优化灭弧效果。
具体如图4、5所示,每个隔弧筋321的中部弯折,使相邻两个隔弧筋321 配合形成的导流通道322包括第一导流段323和第二导流段324,所述第一导流段323与第二导流段324的一端连通并形成夹角,第一导流段323的一端伸至隔弧壁32的边侧,第二导流段324的另一端与灭弧室31的进弧端正对;如图3、 5所示,隔弧筋321凸出设置于隔弧壁32的正反两侧表面,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31之间的外壳1内侧壁设有第一限位槽11,由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槽11 配合限位隔弧壁32,在本实施例中,在隔弧壁32靠近动触头21的一端设置有三个平行的隔弧筋321,相应的,在触头机构与灭弧室31之间的外壳1内侧壁凸出设有一对限位凸筋111,一对限位凸筋111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限位槽11,其中一个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槽11配合,相邻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凸筋111 错位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由位于中间位置的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槽11配合,第一限位槽11的间距略大于隔弧筋321的宽度,另外两个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凸筋111错位,当然,隔弧筋321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隔弧筋321与第一限位槽11的配合也不限于插接配合。另外,在隔弧壁32的边侧还可以设置第一定位部325,优选第一定位部325由隔弧壁32的边缘凸出形成,第一定位部 325的数目及形状不做具体限制,相应的,在外壳1的内侧壁设有与第一定位部 325配合的第二限位部112,图3中第二限位部112为凹槽结构,第一定位部325 可以与第二限位部112插接配合。
隔弧板(未示出)在断路器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于隔弧壁32背对触头机构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隔弧筋321凸出设置于隔弧壁32的正反两侧且位于远离灭弧室31的一端,如此,隔弧壁32靠近灭弧室31一端与外壳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间隙,隔弧板层叠设置于该间隙内,隔弧壁32由产气材料制成,在高温下能够产生气体,从而使得触头机构一端的压强大于排气口的压强,电弧气体向出气口运动的过程会使得电弧被拉长,从而达到气吹灭弧的效果,再配合隔弧板以及引弧片,使电弧流入灭弧室31内,达到了磁吹灭弧的效果。
如图1、2和6所示,所述灭弧室31包括支架311和多个灭弧栅片312,所述支架311的两端敞开,多个灭弧栅片312层叠设置于支架311上,位于支架 311敞开的两端之间,多个灭弧栅片312能够将电弧打断切割为多段短弧,使电弧恢复电压快速提高到电源电压甚至更高于电源电压,从而起到对电弧限流的效果以加快灭弧,灭弧栅片312远离支架311的一端作为灭弧室31的进弧端设有缺口313,所述缺口313位于与触头机构相对的一侧,在支架311远离缺口 313的一端作为灭弧室31的排气端设有出气孔。在本实施例中,灭弧室31整体相对于断路器的长度方向倾斜设置,部分灭弧栅片312的长度较小,部分长度较小的灭弧栅片312层叠设置于支架311的上侧,使灭弧室31进弧端从上侧到下侧呈逐渐凸出于支架311的排列趋势,不仅利于电弧进入灭弧室31,而且利于将灭弧室31装配于外壳1内。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引弧片沿外壳1的两侧设置用于与灭弧室31配合,图 1、2中,以设置于灭弧室31上侧的引弧片为第一引弧片34a,以设置于灭弧室 31下侧的引弧片为第二引弧片34b,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弧片34a采用改进后的结构,第二引弧片34b采用可以沿着灭弧室31一侧设置的板形结构。
结合图1、7提供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弧片34a的第一种结构,第一引弧片34a 包括引弧片本体,引弧片本体整体呈板状结构,由引弧片本体的中部回折形成弯曲且呈U形的连接部343,使连接部343将引弧片本体划分为板面相对的第一板341和第二板342,其中第一板341与第二板342基本平行且在第一板341与第二板342之间留有空隙,在第一板341的末端连接引弧板348,引弧板348与灭弧室31的一侧配合,图中引弧板348的宽度大于引弧片本体的宽度,引弧板 348的两侧凸出于第一板341的两侧,图中第二板342的长度较短,使第二板342的末端对应于第一板341的中部,第一固定部345由第二板342末端的单侧侧边向外凸出形成板状结构,第二固定部346由靠近连接部343的第一板341 两侧侧边向外凸出形成翼板结构,其中,第一固定部345与第二固定部346的边缘凸出高度与引弧板348的边缘保持平齐,利于保证引弧片被稳定装配,当然,第一固定部345也可以是两侧凸出形成的翼板结构,第二固定部346也还可以单侧凸出的板形结构,或者,第一固定部345和第二固定部346采用其他可以与外壳1配合的结构。
另外,在第二板342的末端还设置有连接孔347,其中连接孔347位于远离第一固定部345的板面,连接孔347用于与过载保护机构的调节螺钉42配合。在本实施例中,过载保护机构沿着第一引弧片34a与外壳1侧壁之间的间隙设置,过载保护机构包括双金属片41以及用于调节双金属片41的调节螺钉42,在外壳1的侧壁设有供调节螺钉42穿过的螺钉孔,设置于第二板342的连接孔 347与螺钉孔相对,使调节螺钉42穿过螺钉孔装配于连接孔347内,从而实现装配的准确定位。
优选如图1、3所示,在对应螺钉孔的外壳1内部设置有卡槽,在卡槽内装配有连接在接线端子与双金属片41之间的导电板,其中卡槽面向第一引弧片34a 的一侧侧壁设有作为第三限位部113的凹槽,第一固定部345与第三限位部113 配合固定;在外壳1的中部设有用于与第二固定部346插接的第四限位部114,图中,在外壳1的中部形成分隔部,分隔部沿隔弧壁32和灭弧室31的边缘设置,在分隔部靠近过载保护机构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限位部112,图中两个第二限位部112为凹槽结构,在两个第二限位部112之间设置有一个作为第四限位部114的凹槽,其中第二限位部112用于与隔弧壁32的第一定位部325插接配合,第二固定部346插接于第四限位部114,如此结构可以使隔弧壁32与第一引弧片34a被稳定装配于外壳1内。
结合图2、8提供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弧片34a的第二种结构,与上述结构类似,第一引弧片34a包括板形的引弧片本体,其中引弧片本体的中部弯折形成U 形的连接部343,使引弧片本体被划分为长短不一且板面相对的第一板341和第二板342,与上述结构相同,在第一板341的末端连接引弧板348,引弧板348 与灭弧室31的一侧配合,图中引弧板348的宽度大于引弧片本体的宽度,引弧板348的两侧凸出于第一板341的两侧,第一固定部345由第二板342末端的单侧侧边向外凸出形成板状结构,且第一固定部345的边缘与引弧板348的一侧边缘保持平齐,在第二板342末端设置有用于与调节螺钉42配合的连接孔347。
与上述引弧片结构所不同的是,第一板341与第二板342靠近连接部343 的板面贴合,在第二板342靠近连接部343的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346,第二固定部346由靠近连接部343的第二板342两侧侧边向外凸出形成翼板结构,第二固定部346的两侧边缘分别与引弧板348的两侧边缘平齐,第二板342远离连接部343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板341的方向弯折,使设置于第二板342末端的第一固定部345远离第一板341,在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固定部345、第二固定部346配合的第三限位部113、第四限位部114,第三限位部113与第四限位部114的位置可以略微调整,其结构优选为凹槽结构。
另外,第一引弧片34a的结构不限于上述两种结构,其第一固定部345、第二固定部346优选板形结构,但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引弧片,包括引弧片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片本体的中部回折形成连接部(343),使引弧片本体被连接部(343)划分为板面相对的第一板(341)和第二板(342),所述第一板(341)的末端连接有引弧板(348),在第二板(342)的侧边设有第一固定部(345),在靠近连接部(343)的引弧片本体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34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342)的末端对应于第一板(341)的中部,第一固定部(345)设置于第二板(342)的末端,第一固定部(345)的侧边和/或第二固定部(346)的侧边与引弧板(348)的侧边保持平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41)与第二板(342)平行相对,在第一板(341)与第二板(342)之间留有空隙,在第一板(341)靠近连接部(343)的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3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341)与第二板(342)靠近连接部(343)的板面贴合,在第二板(342)靠近连接部(343)的侧边设有第二固定部(346),第二板(342)远离连接部(343)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板(341)的方向弯折。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引弧片,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板(342)的末端设有连接孔(347),所述连接孔(347)用于与断路器的调节螺钉(42)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引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346)由引弧片本体的两侧侧边向外凸出延伸形成翼板结构,所述第二固定部(346)的两侧边缘与引弧板(348)的两侧边缘保持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引弧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345)由第二板(342)的一侧侧边向外凸出延伸形成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345)的边缘与引弧板(348)一侧边缘保持平齐。
8.一种插入式断路器,包括外壳(1),在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触头机构和灭弧机构,所述灭弧机构包括设置于触头机构一端的灭弧室(3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灭弧室(31)的至少一侧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引弧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第三限位部(113)和第四限位部(114),所述第一固定部(345)与第三限位部(113)配合固定,第二固定部(346)与第四限位部(114)插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式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外壳(1)内的过载保护机构,所述过载保护机构包括设置于外壳(1)内的双金属片(41)以及用于调节双金属片(41)的调节螺钉(42),所述双金属片(41)与引弧片本体连接,调节螺钉(42)与设置于引弧片的连接孔(347)配合连接。
CN202222024343.4U 2022-08-02 2022-08-02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Active CN2187693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4343.4U CN218769371U (zh) 2022-08-02 2022-08-02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24343.4U CN218769371U (zh) 2022-08-02 2022-08-02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69371U true CN218769371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03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24343.4U Active CN218769371U (zh) 2022-08-02 2022-08-02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693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4045B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CN115910717A (zh) 断路器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18769371U (zh)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CN218769372U (zh) 灭弧机构和插入式断路器
RU2652097C2 (ru) Камера гашения дуги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защит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защиты, содержащее такую камеру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112420462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18769370U (zh) 灭弧机构
CN216084776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117542709A (zh) 灭弧机构和插入式断路器
CN112885659A (zh) 一种大开距双断点断路器
CN220171956U (zh) 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CN219203078U (zh) 一种用于塑壳断路器的零飞弧罩
CN219106055U (zh) 灭弧系统和断路器
JP5054052B2 (ja) 開閉器
CN221057351U (zh) 一种断路器
CN107293458B (zh) 小型断路器
CN220474559U (zh) 灭弧室
CN219106025U (zh) 断路器
CN220172053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15266167U (zh) 灭弧系统、断路器和插入式断路器
CN217009105U (zh) 灭弧系统和断路器
CN217306428U (zh) 一种挡气密封结构及断路器
CN218996639U (zh) 一种动触头及断路器
CN210272210U (zh) 具有排放电弧功能的断路器及其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