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4559U - 灭弧室 - Google Patents

灭弧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4559U
CN220474559U CN202322226966.4U CN202322226966U CN220474559U CN 220474559 U CN220474559 U CN 220474559U CN 202322226966 U CN202322226966 U CN 202322226966U CN 220474559 U CN220474559 U CN 2204745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grid
group
contact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269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杰
李志强
徐永富
敖登贵
陆登宇
李宏德
熊文
冯光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2696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45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45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45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配合引弧,使动触头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本实用新型中栅片系统环绕设置在灭弧腔内,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并与动触头对应配合,充分利用动触头背对静触头一侧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栅片组,提高了触头机构与栅片系统的配合程度,利于提高灭弧效果。

Description

灭弧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弧室。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在电路中起到电气保护作用的设备,在分断过程中,动、静触点间的空气介质在电压的作用下进行放电,进而产生电弧,并且在分断过程中会产生高热气体。在断路器中通常配置用于熄灭电弧的灭弧室,灭弧室作为断路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灭弧的能力直接决定整个断路器的分断过载和短路电流的性能。
目前低压电器主流仍然在三极1000VDC的能力范围,随着光伏等行业的技术发展,对塑壳断路器的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压等级已经要求两极甚至单极的能力范围为1500VDC,为满足光伏配电线路中塑壳断路器两极DC1000V、DC1500V的高电压分断需求,需要提高灭弧室的灭弧能力以满足上述需求,但在现有产品中,灭弧室受限于断路器的内部空间,仅通过增加灭弧栅片的数量来提升灭弧效果,会导致灭弧栅片的厚度、间距得不到保证,使灭弧室的灭弧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灭弧效果好的灭弧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和静触头,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配合引弧,使动触头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
进一步,其中紧邻动触头的一个栅片组为尾栅片组,所述尾栅片组设置于入弧口的一侧且位于背对动触头的动触点一侧,所述尾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灭弧栅片,由所述尾栅片组紧邻动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静触头设置于入弧口的另一侧并与栅片系统的尾端间隔相对。
进一步,所述尾栅片组的全部灭弧栅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尾栅片组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主栅片组靠近静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进一步,其中一个栅片组为首栅片组,所述首栅片组位于在静触头与主栅片组之间,且首栅片组靠近静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进一步,至少有一个栅片组设置于尾栅片组与主栅片组之间。
进一步,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中间栅片组位于尾栅片组与主栅片组之间,中间栅片组的一端与主栅片组的一端对应配合。
进一步,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过渡栅片组,所述过渡栅片组衔接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且位于过渡栅片组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进一步,所述栅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引弧件,每个引弧件用于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或栅片系统的尾端与动触头之间,或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之间的引弧。
进一步,每个引弧件至少有一端作为平行端,所述平行端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进一步,其中一个引弧件为动引弧件,所述动引弧件位于动触头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所述动引弧件的平行端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的另一端作为避让端延伸至动触头的端部一侧,且在避让端开设有避让槽。
进一步,所述动引弧件的平行端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的中部沿动触头端部一侧向灭弧腔中部弯曲形成一个割弧部,由动引弧件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另一个割弧部,且两个割弧部相互顺接。
进一步,其中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所述静引弧件位于静触头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所述静引弧件的平行端与栅片系统的首端平行相对,所述静引弧件的另一端与静触头连接。
进一步,其中两个引弧件分别为静引弧件和动引弧件,所述静引弧件位于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之间,所述动引弧件位于栅片系统的尾端与静触头之间,所述静引弧件与动引弧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进一步,至少一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设置有一个中间引弧件,所述中间引弧件的两端均为平行端,每个平行端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进一步,所述动引弧件、静引弧件以及至少一个中间引弧件的中部分别向靠近相邻引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
所述动引弧件的割弧部与静引弧件的割弧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所述动引弧件的割弧部与相邻中间引弧件的割弧部、相邻两个中间引弧件的割弧部以及静引弧件的割弧部与相邻中间引弧件的割弧部之间形成割弧窄缝,所有割弧窄缝的距离之和与触头开距相等。
进一步,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静触头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每个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每个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45°。
进一步,所述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首栅片组、主栅片组、中间栅片组以及尾栅片组,所述尾栅片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所述尾栅片组靠近动触头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主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中间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首栅片组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首栅片组靠近静触头的静触点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所述栅片系统还包括五个引弧件,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位于动触头与尾栅片组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作为静引弧件位于静触头与首栅片组之间,其余三个引弧件分别为第一引弧件、第二引弧件以及第三引弧件,所述第一引弧件位于主栅片组与中间栅片组之间,所述第二引弧件位于尾栅片组与中间栅片组之间,所述第三引弧件位于首栅片组与主栅片组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栅片系统环绕设置在灭弧腔内,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背对静触头的一侧并与动触头对应配合,充分利用动触头背对静触头一侧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栅片组,同时,栅片系统的首端、尾端分别与静触头、动触头对应配合,提高了触头机构与栅片系统的配合程度,利于提高灭弧效果。
此外,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可以通过引弧件引弧,其中动引弧件与静引弧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利于引弧,引弧件的中部还设置割弧部,相邻两个割弧部之间形成割弧窄缝,且所有割弧窄缝的距离之和与触头机构的开距近似相等,利于切割电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实施例);
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触头机构分断产生电弧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在动引弧件、静引弧件之间移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移动至割弧窄缝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移动至主栅片组和中间栅片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即将进入尾栅片组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进入尾栅片组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在栅片系统中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电弧在栅片系统中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动引弧件的示意图(应用于第二实施例中);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实施例);
图14是图13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四实施例);
图16是图15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五实施例);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六实施例);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七实施例);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第八实施例);
附图标记:
1-首栅片组,2-主栅片组,3-尾栅片组,4-中间栅片组,5-过渡栅片组,61-动引弧件,62-静引弧件,63-中间引弧件,601-平行端,602-割弧部,603-避让槽,71-动触头,72-静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灭弧室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灭弧室包括灭弧腔,灭弧腔设置于断路器的触头机构一侧,触头机构分断时产生的电弧从灭弧腔的入弧口被引入,也就是,触头机构中相互配合的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配合设置于入弧口的一侧;在灭弧腔内设置有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多个栅片组,每个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灭弧间隙,进入灭弧腔内的电弧由栅片系统进行切割,在灭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气体从设置于灭弧腔的排气口排出。
为方便描述,以触头机构分合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以静触头72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也可以理解为,动触头71在第一方向上与静触头72间隔相对。其中,每个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灭弧间隙,每个灭弧栅片所在的平面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形成夹角,其夹角方向优选为0~45°,同一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可以采用平行间隔设置,当然,栅片组也可以形成扇形,使同一栅片组中的灭弧栅片呈辐射状分布。
如图1、10、13、15、17-20所示,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2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71和静触头72,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用于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71配合引弧,使动触头71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
如此,栅片系统环绕设置在灭弧腔内,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并与动触头71配合引弧,充分利用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一侧的空间,可以布置更多的栅片组,同时,栅片系统的首端、尾端分别与静触头72、动触头71配合引弧,提高了触头机构与栅片系统的配合程度,利于提高灭弧效果。
如图1、10、13、15、17-20所示,主栅片组2中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多个栅片组中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栅片组为尾栅片组3,尾栅片组3与静触头72分别设置于入弧口的相对两侧,也就是,尾栅片组3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尾栅片组3位于背对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一侧,动触头71在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进行分合闸摆动,优选的,尾栅片组3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也就是,如图1、3-11、14、15、19和20所示,尾栅片组3整体设置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优选的,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的至少80%位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即为图中,尾栅片组3的全部灭弧栅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或者,如图17、18所示,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图中,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的一端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的另一端对应于动触头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灭弧腔内,至少有一个栅片组设置于主栅片组2和尾栅片组3之间,以保证栅片系统的引弧顺畅,用时也增加了灭弧腔内的灭弧栅片数量,当然,主栅片组2与尾栅片组3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实现引弧,例如引弧件,但会大大减少灭弧栅片数目,不利于熄弧。
如图13-15和18所示,多个栅片组中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栅片组作为首栅片组1,首栅片组1位于主栅片组2与静触头72之间,优选首栅片组1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由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当然,也可以如图1-11、19和20所示,直接由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配合引弧,使栅片系统的首端可以根据实际空间来判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适用性。
进一步的,如图1-20所示,栅片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引弧件,每个引弧件可以用来实现相邻的两个栅片组之间的引弧,或者动触头7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的引弧,或者静触头72和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的引弧,具体的,每个引弧件的至少一端为平行端601用于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电弧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流动,在引弧件的中部可以弯折形成割弧部602,每个引弧件的割弧部602向相邻引弧件的割弧部602凸出,使得相邻两个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形成割弧窄缝以切割电弧,当然,每个引弧件上的割弧部602数目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另外,如图1-18所示,其中一个引弧件为动引弧件61,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如图1-20所示,其中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62,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其余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的引弧件均为中间引弧件63,当然,动引弧件61、静引弧件62以及中间引弧件63可以自由组合设置,也就是,可以单独设置其中一种,两种或三种,引弧件的选取与设定与栅片系统的排布有关,可以根据实际使用进行调整。
结合图1-9提供第一种实施例。灭弧室包括灭弧腔以及设置于灭弧腔内的栅片系统,灭弧腔可以位于灭弧室的罩壳内,也可以是由断路器的内侧壁配合形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灭弧腔内可以对应设置用于驱动电弧移动的磁场和产气件等,灭弧腔的形成以及灭弧腔如何固定装配栅片系统、产气件以及形成磁场的磁体采用现有技术,不再详细介绍。
灭弧腔的一端设有入弧口,对应的,灭弧腔也可以开设有排气孔,排气孔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触头机构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如图1-9所示,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72和动触头71,静触头72包括导电板,导电板沿第二方向设置,导电板设置有静触点的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
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栅片系统包括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和尾栅片组3,其中主栅片组2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一端,尾栅片组3与静触头72分别设置于入弧口的相对两侧,中间栅片组4位于在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主栅片组2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主栅片组2中的每个灭弧栅片所在的平面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由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一端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中间栅片组4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且中间栅片组4的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尾栅片组3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且尾栅片组3中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二方向相平行,尾栅片组3的所有灭弧栅片均位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且尾栅片组3的所有灭弧栅片全部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栅片组中的灭弧栅片优选尺寸相同,不同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
栅片系统还包括四个引弧件,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作为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其余两个引弧件分别作为中间引弧件63并分别对应设置于相邻的两个栅片组之间,也就是,在尾栅片组3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中间栅片组4与主栅片组2之间分别设置有一个中间引弧件63。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引弧件至少有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每个平行端601与相邻的栅片组平行且间隔相对,每个引弧件的中部分别向靠近相邻引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且相邻两个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的距离最短。
图1-9中,动引弧件61的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沿平行于第二方向设置并与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动引弧件61的中部向灭弧腔的中部弯折形成一个割弧部602,由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另一个割弧部602,且两个割弧部602相互顺接,图1-9中,由动引弧件61的中部弯折形成一个大V形的割弧部602,由该割弧部602远离动触头71的一端(也就是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弯折形成一个小V形的割弧部602。
位于中间栅片组4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方便描述为第一引弧件,第一引弧件为一体成型的板形结构,第一引弧件的两端分别作为两个平行端601,两个平行端601分别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设置并分别与相邻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使两个栅片组通过第一引弧件串联,第一引弧件的中部向灭弧腔的中部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使第一引弧件呈几字形结构,第一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与动引弧件61的大V形的割弧部602之间形成一个割弧窄缝,且该割弧窄缝的间距记做L1。
位于尾栅片组3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方便描述为第二引弧件,第二引弧件为一体成型的板形结构,第二引弧件的一端为平行端601,该平行端601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与为栅片组远离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第二引弧件的另一端弯折形成V形的割弧部602,使第一引弧件整体呈“√”形结构,且第二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与动引弧件61的小V形的割弧部602间隔相对,且两者之间形成的割弧窄缝间距为L3。
静引弧件62的一端作为平行端601与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与静触头72连接,由静引弧件62的中部向灭弧腔的中部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与第二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也形成一个割弧窄缝,且该割弧窄缝的间距记做L2,另外,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与动引弧件61的大V形的割弧部602间隔相对且其间距为动引弧件61与静引弧件62之间的最小间距,图2中记做L,在本实施例中,间距L的长度与触头机构的开距近似相等,间距L的长度近似等于间距L1、间距L2以及间距L3之和(即L=L1+L2+L3)。
如图3-9所示,当触头机构分断时,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之间产生电弧,电弧首先沿着动引弧件61和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向灭弧腔内移动,随后电弧经过动引弧件61、第一引弧件以及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电弧经过两个割弧窄缝后进入主栅片组2和中间栅片组4中并被各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切割,沿着动引弧件61移动的电弧经过动引弧件61与第二引弧件的割弧部602,并在经过小V形的割弧部602与第二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的割弧窄缝后进入尾栅片组3,电弧在灭弧腔内被多个割弧窄缝切割后再经过多个栅片组切割熄灭,提高了熄弧效果。
结合图10-12提供第二种实施例。灭弧室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灭弧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触头机构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72和动触头71,静触头72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导电板,导电板设置有静触点的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也就是,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
在灭弧腔内环绕设置有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其中,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以及排列方式,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端为栅片系统的首端,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端为栅片系统的尾端。
栅片系统还包括四个引弧件,由引弧件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之间3或静触头72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引弧,具体的,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主栅片组2之间,其余两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63,以位于主栅片组2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一引弧件,位于尾栅片组3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二引弧件。
如图10-12所示,动引弧件61整体呈板形结构,动引弧件61的一端作为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也就是,动引弧件61的平行端601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与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动引弧件61的中部略微偏折,使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作为避让端延伸至动触头71的端部一侧,并在延伸端开设有避让槽603。
如图10、11所示,静引弧件62整体呈直板结构,静引弧件62沿第二方向设置于灭弧腔内,静引弧件62的一端作为平行端601与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与静触头72连接。
如图10、11所示,第一引弧件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第二引弧件整体呈L形板状结构,第二引弧件包括两个平行端601,其中一个平行端601沿着第一方向设置并与中间栅片组4靠近尾栅片组3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另一个平行端601沿着第二方向设置并与尾栅片组3远离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动引弧件61、静引弧件62以及第二引弧件不再设置割弧部602,触头机构产生的电弧电流方向为依次沿着静触头72、静引弧件62、主栅片组2、第一引弧件、中间栅片组4、第二引弧件、尾栅片组3、动引弧件61和动触头71流动。
结合图13-14提供第三种实施例。灭弧室包括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灭弧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触头机构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72和动触头71,静触头72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导电板,导电板设置有静触点的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也就是,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
在灭弧腔内环绕设置有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首栅片组1、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其中,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以及排列方式,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端为栅片系统的尾端,与第二实施例所不同的是,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端不再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由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点的一端为栅片系统的首端,在本实施例中,首栅片组1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且首栅片组1的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平行,图13、14中,首栅片组1的灭弧栅片尺寸较小。
栅片系统还包括五个引弧件,由引弧件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或静触头72与首栅片组1之间的引弧,具体的,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首栅片组1之间,其余三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63,以位于主栅片组2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一引弧件,位于尾栅片组3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二引弧件,位于首栅片组1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三引弧件。
在本实施例中,动引弧件61、第一引弧件以及第二引弧件采用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如图13、14所示,第三引弧件近似第一引弧件,第三引弧件为一体成型的板形结构,第三引弧件的两端分别作为两个平行端601,两个平行端601分别沿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延伸用于分别与相邻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第三引弧件的中部向灭弧腔的中部弯折凸出,使第三引弧件近似几字形。
如图13、14所示,静引弧件62整体呈L形板状结构,静引弧件62的一端沿第二方向设置并与静触头72连接,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点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
结合图15-16提供第四种实施例。灭弧室包括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灭弧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触头机构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72和动触头71,静触头72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导电板,导电板设置有静触点的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也就是,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
在灭弧腔内环绕设置有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首栅片组1、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其中,首栅片组1、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采用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以及排列方式,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点的一端为栅片系统的首端,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端为栅片系统的尾端。
栅片系统还包括五个引弧件,由引弧件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或静触头72与首栅片组1之间的引弧,具体的,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首栅片组1之间,其余三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63,以位于主栅片组2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一引弧件,位于尾栅片组3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二引弧件,位于首栅片组1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中间引弧件63为第三引弧件。
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动引弧件61、第一引弧件以及第二引弧件采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其中,动引弧件61中的一个割弧部602(小V形的割弧部602)与第二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形成的割弧窄缝,该割弧窄缝的间距记做L4′,动引弧件61的另一个割弧部602(大V形的割弧部602)与第一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形成另一个割弧窄缝,该割弧窄缝的间距记做L1′,第三引弧件的结构近似于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仅是第三引弧件的中部向灭弧腔的中部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第三引弧件的割弧部602向相邻的第一引弧件方向凸出,第三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与第一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又形成一个割弧窄缝,该割弧窄缝的间距记做L2′。
如图16所示,静引弧件62也为一体成型的板形结构,静引弧件62的一端与静触头72连接,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与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点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由静引弧件62的中部向靠近第三引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在静引弧部的割弧部602与第三引弧件的割弧部602之间形成一个割弧窄缝,该割弧窄缝的间距记做L3′;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与动引弧件61的大V形的割弧部602之间的距离最小,其间距在图16中记做L′,在本实施例中间距L′近似等于触头机构的开距,间距L′的长度近似等于间距L1′、间距L2′、间距L3′以及间距L4′之和(即L′=L1′+L2′+L3′+L4′)。
结合图17提供第五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近似,灭弧室包括灭弧腔以及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的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三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以及四个引弧件,其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和尾栅片组3的结构以及排布方式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但尾栅片组3的所有灭弧栅片仅有一端位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尾栅片组3的所有灭弧栅片的一端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另一端位于动触点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灭弧腔内,四个引弧件的分布位置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分别为动引弧件61、静引弧件62和两个中间引弧件63,其中静引弧件62和两个中间引弧件63均采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
如图17所示,动引弧件61整体呈板形结构,动引弧件61的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沿第二方向设置,动引弧件61的平行端601与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向动触头71的方向偏折,在动触头71处于分断位置时,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平行且间隔相对。
结合图18提供第六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三实施例近似,灭弧室包括灭弧腔以及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的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四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以及五个引弧件,其中首栅片组1、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和尾栅片组3的结构以及排布方式与第三实施例相同,但尾栅片组3的所有灭弧栅片仅有一端位于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尾栅片组3的所有灭弧栅片的一端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另一端位于动触点与主栅片组2之间的灭弧腔内,五个引弧件的分布位置与第三实施例相同,分别为动引弧件61、静引弧件62和三个中间引弧件63,其中静引弧件62和三个中间引弧件63均采用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动引弧件61采用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
结合图19提供第七种实施例。如图19所示,灭弧室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灭弧腔,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触头机构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72和动触头71,静触头72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导电板,导电板设置有静触点的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也就是,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
在灭弧腔内环绕设置有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其中,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主栅片组2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主栅片组2的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2°,且主栅片组2中相邻两个灭弧栅片之间的灭弧间隙朝向触头机构;中间栅片组4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中间栅片组4的灭弧栅片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且中间栅片与主栅片组2相邻一端的两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从而可以省略设置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引弧件63,优选的,本实施例的中间栅片组4的灭弧栅片与第二方向的夹角为42°,如此,中间栅片组4与主栅片组2相邻一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平行且间隔相对;尾栅片组3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尾栅片组3的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二方向呈夹角设置,其夹角范围为0~45°,且尾栅片组3的全部灭弧栅片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优选的,在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处于分闸状态时,动触头71位于分闸位置,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与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间隔相对,从而实现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的引弧,由此可以省略一个引弧件。
另外,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的灭弧栅片可以采用相同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灭弧栅片的规格。
在本实施例中,栅片系统仅包括两个引弧件,其中一个引弧件位于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该引弧件作为静引弧件62用于实现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的引弧,另一个引弧件作为一个中间引弧件63设置于中间栅片组4与尾栅片组3之间。
具体如图19所示,静引弧件62为一体成型的板状结构,静引弧件62的一端沿第二方向延伸并与静触头72连接,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作为平行端601与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平行相对,图中,静引弧件62的中部先沿第一方向弯折后,再由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沿着与第二方向呈45°夹角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平行端601。
中间引弧件63整呈直板结构,其中部略弯折,使中间引弧件63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平行端601,其中一个平行端601与中间栅片组4靠近尾栅片组3的一个灭弧栅片平行相对,另一个平行端601与尾栅片组3远离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平行相对,从而将中间栅片组4与尾栅片组3衔接在一起实现引弧。
结合图20提供第八种实施例。如图19所示,灭弧室包括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灭弧腔,与第七实施例相同,触头机构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触头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静触头72和动触头71,静触头72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的导电板,导电板设置有静触点的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也就是,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
在灭弧腔内环绕设置有栅片系统,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过渡栅片组5以及尾栅片组3,其中,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采用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结构与排布方式,由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
在本实施例中,栅片系统仅包括一个引弧件,该引弧件作为静引弧件62设置在在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之间,静引弧件62的结构与第七实施例中的结构相同;中间栅片组4与尾栅片组3之间通过一个过渡栅片组5实现引弧连接,其中过渡栅片组5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位于过渡栅片组5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中间栅片组4的灭弧栅片、尾栅片组3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图20中,过渡栅片组5整体呈扇形,其灭弧栅片扇形间隔排列,优选的,过渡栅片组5中靠近尾栅片组3的一个灭弧栅片与尾栅片组3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过渡栅片组5中靠近中间栅片组4的一个灭弧栅片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2°,由此与中间栅片组4靠近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另外,本实施例的过渡栅片组5可以应用于上述的七个实施例中,由过渡栅片组5替换中间引弧件63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的引弧连接,此时,优选位于过渡栅片组5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相邻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当然,过渡栅片组5的多个灭弧栅片可以沿着弧线、折线排列,利于将位于不同方向的相邻两个栅片组衔接在一起。
当然,栅片系统仅包括一个静引弧件62以多个栅片组也同样适用,由位于每个栅片组端部位置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也同样可以实现两个栅片组之间的引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灭弧室,包括灭弧腔和栅片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环绕设置于灭弧腔内,所述栅片系统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栅片组,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主栅片组(2)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灭弧腔内一端,从入弧口延伸至灭弧腔内的触头机构包括间隔相对的动触头(71)和静触头(72),所述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配合引弧,栅片系统的尾端延伸至动触头(71)背对静触头(72)的一侧用于与处于分闸位置的动触头(71)配合引弧,使动触头(71)的动触点被围绕在栅片系统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栅片组为尾栅片组(3),所述尾栅片组(3)设置于入弧口的一侧且位于背对动触头(71)的动触点一侧,所述尾栅片组(3)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灭弧栅片,由所述尾栅片组(3)紧邻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静触头(72)设置于入弧口的另一侧并与栅片系统的尾端间隔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栅片组(3)的全部灭弧栅片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栅片组(3)的每个灭弧栅片至少有部分位于动触点远离主栅片组(2)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栅片组(2)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为首栅片组(1),所述首栅片组(1)位于在静触头(72)与主栅片组(2)之间,且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头(72)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栅片组设置于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中间栅片组(4)位于尾栅片组(3)与主栅片组(2)之间,中间栅片组(4)的一端与主栅片组(2)的一端对应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栅片组作为过渡栅片组(5),所述过渡栅片组(5)衔接在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且位于过渡栅片组(5)两端的两个灭弧栅片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引弧件,每个引弧件用于实现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或栅片系统的尾端与动触头(71)之间,或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之间的引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每个引弧件至少有一端作为平行端(601),所述平行端(601)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引弧件为动引弧件(61),所述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之间,所述动引弧件(61)的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作为避让端延伸至动触头(71)的端部一侧,且在避让端开设有避让槽(603)。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引弧件(61)的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尾端平行相对,所述动引弧件(61)的中部沿动触头(71)端部一侧向灭弧腔中部弯曲形成一个割弧部(602),由动引弧件(61)的另一端弯折形成另一个割弧部(602),且两个割弧部(602)相互顺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引弧件为静引弧件(62),所述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栅片系统的首端之间,所述静引弧件(62)的平行端(601)与栅片系统的首端平行相对,所述静引弧件(62)的另一端与静触头(72)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其中两个引弧件分别为静引弧件(62)和动引弧件(61),所述静引弧件(62)位于栅片系统的首端与静触头(72)之间,所述动引弧件(61)位于栅片系统的尾端与静触头(72)之间,所述静引弧件(62)与动引弧件(61)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引弧件为中间引弧件(63),相邻两个栅片组之间设置有一个中间引弧件(63),所述中间引弧件(63)的两端均为平行端(601),每个平行端(601)与相邻栅片组的灭弧栅片平行相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引弧件(61)、静引弧件(62)以及至少一个中间引弧件(63)的中部分别向靠近相邻引弧件的方向弯折形成凸出的割弧部(602),
所述动引弧件(61)的割弧部(602)与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之间的最小距离与触头机构的开距相等,
所述动引弧件(61)的割弧部(602)与相邻中间引弧件(63)的割弧部(602)、相邻两个中间引弧件(63)的割弧部(602)以及静引弧件(62)的割弧部(602)与相邻中间引弧件(63)的割弧部(602)之间形成割弧窄缝,所有割弧窄缝的距离之和与触头开距相等。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71)与静触头(72)在第一方向上间隔相对,静触头(72)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每个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每个灭弧栅片所在平面与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45°。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灭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栅片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的首栅片组(1)、主栅片组(2)、中间栅片组(4)以及尾栅片组(3),所述尾栅片组(3)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灭弧栅片,所述尾栅片组(3)靠近动触头(71)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尾端,所述主栅片组(2)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中间栅片组(4)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首栅片组(1)的多个灭弧栅片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首栅片组(1)靠近静触头(72)的静触点的一个灭弧栅片作为栅片系统的首端;
所述栅片系统还包括五个引弧件,其中一个引弧件作为动引弧件(61)位于动触头(71)与尾栅片组(3)之间,另一个引弧件作为静引弧件(62)位于静触头(72)与首栅片组(1)之间,其余三个引弧件分别为第一引弧件、第二引弧件以及第三引弧件,所述第一引弧件位于主栅片组(2)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所述第二引弧件位于尾栅片组(3)与中间栅片组(4)之间,所述第三引弧件位于首栅片组(1)与主栅片组(2)之间。
CN202322226966.4U 2023-08-17 2023-08-17 灭弧室 Active CN2204745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26966.4U CN220474559U (zh) 2023-08-17 2023-08-17 灭弧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26966.4U CN220474559U (zh) 2023-08-17 2023-08-17 灭弧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4559U true CN220474559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805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26966.4U Active CN220474559U (zh) 2023-08-17 2023-08-17 灭弧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45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474559U (zh) 灭弧室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17933520U (zh) 一种开关单元、隔离开关及供电系统
CN203983210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CN108269709B (zh) 断路器的灭弧室
CN212517099U (zh) 断路器的灭弧室
CN220172053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09526058U (zh) 一种小型直流断路器
CN220382031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20172049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20382032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US11482390B2 (en) Arc-extinguishing device and circuit breaker provided with same
CN220172051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20171959U (zh) 灭弧系统
CN220400446U (zh) 一种开关的灭弧装置
CN114823189A (zh) 一种开关电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14898159U (zh) 一种灭弧装置及其断路器
CN217544516U (zh)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灭弧装置及该断路器
CN219303520U (zh) 一种栅片l形布局的灭弧系统及其开关设备
CN220400485U (zh) 隔离开关的灭弧室及隔离开关
CN117637406A (zh) 断路器及其灭弧室
CN219303589U (zh) 一种多栅片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19958818U (zh) 用于开关设备的灭弧装置及开关设备
CN220172048U (zh) 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CN219800739U (zh) 一种灭弧系统及电路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