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72053U -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72053U
CN220172053U CN202321543572.5U CN202321543572U CN220172053U CN 220172053 U CN220172053 U CN 220172053U CN 202321543572 U CN202321543572 U CN 202321543572U CN 220172053 U CN220172053 U CN 220172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extinguishing
grid
striking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435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瑞杰
李志强
徐永富
敖登贵
陆登宇
李宏德
熊文
冯光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int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435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72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72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72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灭弧系统的灭弧室包括灭弧腔、第一栅片组和第二栅片组,所述第一栅片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灭弧腔的入弧口与排气口之间,第二栅片组沿第二方向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一端,第一栅片组的第一尾端与第二栅片组的第二尾端相邻且串联,还包括磁吹组件,所述磁吹组件设置于入弧口并在入弧口形成第三方向的引弧磁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在灭弧腔内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栅片组和第二栅片组,使灭弧室内具备更多的灭弧栅片,同时,第一栅片组与第二栅片组的尾端相邻且串联,在入弧口配合设置磁吹组件,既加快了电弧进入灭弧腔的速度,又降低电弧的电导率,提升了灭弧栅片的利用率以及引弧、灭弧效果。

Description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在电路中起到电气保护作用的设备,在分断过程中,动、静触点间的空气介质在电压的作用下进行放电,进而产生电弧,并且在分断过程中会产生高热气体。在断路器中通常配置用于熄灭电弧的灭弧室,灭弧室作为断路器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灭弧的能力直接决定整个断路器的分断过载和短路电流的性能。
在现有产品中,灭弧室通常只是简单的由若干个灭弧栅片和将所有灭弧栅片包裹住的灭弧罩构成,电弧从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的位置进入灭弧室内,在灭弧室的磁场和流体效应共同推动下,电弧被多个灭弧栅片分割成多个短弧以达到灭弧的效果,但随着断路器逐渐向小型化、高性能的方向发展,现有灭弧室存在以下缺陷:其一,受限于触头机构与灭弧室的入弧口结构,使电弧被引入灭弧室的效率较低;其二,灭弧室受限于断路器的内部空间,仅通过增加灭弧栅片的数量,导致灭弧栅片的厚度、间距得不到保证;其三,部分栅片在分断过程中容易发生短接或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其灭弧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灭弧栅片数目多且引弧、熄弧效果好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所述灭弧室包括灭弧腔以及设置于灭弧腔内的第一栅片组和第二栅片组,所述第一栅片组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灭弧腔的入弧口与排气口之间,第二栅片组沿第二方向设置于远离入弧口的一端,第一栅片组的第一尾端与第二栅片组的第二尾端相邻且串联,还包括磁吹组件,所述磁吹组件设置于入弧口并在入弧口形成第三方向的引弧磁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进一步,所述磁吹组件包括导磁板和一对反射板,所述导磁板与第二栅片组在第二方向上位于同一侧,一对导磁板分别与导磁板连接,在第三方向上,入弧口位于一对反射板之间。
进一步,所述灭弧腔的排气口与入弧口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过渡区和跑弧空间,所述过渡区由第二尾端与第一栅片组之间的空间形成,跑弧空间位于入弧口与第二栅片组面向入弧口的一侧之间,所述过渡区设置有引弧连接件或连接栅片组,由引弧连接件或连接栅片组将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串联。
进一步,所述引弧连接件为第三引弧板,所述第三引弧板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间隔相对,第三引弧板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间隔相对,且第三引弧板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三引弧板的第二端与第一栅片组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所述第三引弧板的第一端靠近灭弧腔的排气口,且在第三引弧板的第一端开设有多个网孔。
进一步,所述引弧连接件为间隔设置的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所述第一引弧板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间隔相对,第一引弧板的中部沿第一栅片组面向第二栅片组的一侧设置,第二栅片组的第一端与第二尾端间隔相对,第一引弧板的第二端、第二引弧板的第二端延伸至跑弧空间内并间隔相对。
进一步,所述连接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栅片,且多个连接栅片沿着连接在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接线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所述连接栅片为第一灭弧栅片和/或第二灭弧栅片。
进一步,还包括两个增磁产气组件,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跑弧空间位于两个增磁产气组件之间。
进一步,还包括动引弧板和静引弧板,所述动引弧板与静引弧板分别设置于入弧口的相对两侧,动引弧板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栅片组的第一首端,静引弧板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栅片组的第二首端。
进一步,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栅片组的第一首端高度小于等于第一栅片组的第一尾端高度,和/或,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栅片组的第二首端高度小于等于第二栅片组的第二尾端高度。
进一步,所述第一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一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一灭弧间隙,所述第一灭弧间隙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所述第二栅片组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二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二灭弧间隙,所述第二灭弧间隙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
进一步,至少有部分第一灭弧栅片和/或至少有部分第二灭弧栅片呈辐射状排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和一对静触头组件,所述动触头组件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灭弧系统,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两个灭弧室配合设置于动触头组件的两侧,在第二方向上,动触头组件的一个动接触部与一个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间隔相对且对应设置于一个灭弧室的入弧口两侧。
优选的,所述静触头组件与第一栅片组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
优选的,在第一方向上,静触头组件延伸至入弧口,且在第三方向上,静触头组件位于磁吹组件的导磁板的两个连接臂之间。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组件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之间,动触头组件包括一对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与一个静触头组件的静接触部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并在入弧口处接触或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在灭弧腔内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栅片组和第二栅片组,使灭弧室在有限的空间内具备更多的灭弧栅片,同时,第一栅片组与第二栅片组的尾端相邻且串联,栅片系统远离入弧口的尾端串联,提高了栅片组的利用率,在入弧口配合设置磁吹组件,既加快了电弧进入灭弧腔的速度,快速进行回路限流,又可以冷却和拉长电弧,降低电弧的电导率,提升了灭弧栅片的利用率以及引弧、灭弧效果。
此外,两个栅片组的尾端通过引弧连接件串联,其中引弧连接件可以是间隔相对的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也可以是一个第三引弧板,特别是第三引弧板的第一端靠近灭弧腔的排气口并开设有多个网孔,以便在引弧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高温气体排出至外界。
此外,通过改变每个栅片组中灭弧栅片的高度和/或排列方式,使两个栅片组结构多样,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栅片组与第二栅片组的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栅片组与第二栅片组的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灭弧室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增磁产气组件与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引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磁吹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二实施例);
图10是图9中A部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三实施例);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灭弧系统的第四实施例);
附图标记:
1-灭弧室,101-入弧口,102-排气口,103-跑弧空间,104-过渡区,10-连接栅片组,11-第一栅片组,12-第二栅片组,130-回折部,131-第一引弧板,132-第二引弧板,133-第三引弧板,1331-网孔,14-磁吹组件,141-导磁板,142-反射板,15-增磁产气组件,151-产气件,1511-安装槽,152-磁吹板,161-动引弧板,162-静引弧板,17-侧板,2-动触头组件,3-静触头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灭弧系统及断路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所示,断路器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操作机构以及至少一个由操作机构驱动的断路器极,每个断路器极包括一个导电单元,每个导电单元包括接线组件、触头机构以及灭弧系统,其中接线组件分别设置于断路器极的两端,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2和一对静触头组件3,动触头组件2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3之间,每个静触头组件3分别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操作机构驱动动触头组件2在一对静触头组件3之间转动,使动触头组件2的一对动接触部分别与一对静触头组件3的静接触部接触或分离,断路器极的数目多于一个时,相邻两个断路器极并排装配,且相邻两个断路器极的动触头组件2联动连接;每个断路器极的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1,每个灭弧室1分别设置于触头机构的一侧,也就是两个灭弧室1分别位于触头机构的相对两侧,且两个灭弧室1关于触头机构形成旋转对称结构,由灭弧室1熄灭触头机构分断时产生的电弧。
具体的,两个灭弧室1分别位于动触头组件2的两侧,每个灭弧室1包括罩壳(未示出),由罩壳的内部空间形成灭弧腔,灭弧腔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入弧口101和排气口102,其中入弧口101与触头机构配合,排气口102远离触头机构用于排出熄弧后产生的高温尾气,灭弧腔的排气口102与入弧口101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过渡区104和跑弧空间103,在灭弧腔内设置有两个相互垂直的栅片组,两个栅片组的尾端相邻且串联,每个栅片组包括多个用于切割电弧的灭弧栅片,其中一个栅片组与入弧口101相对,由该栅片组与入弧口101之间的空间形成跑弧空间103,过渡区104由其中一个栅片组的尾端与另一个栅片组之间的空间形成。
如图3所示,以灭弧腔内由入弧口101到排气口102的连线方向为第一方向,也就是图3中的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一方向以X方向表示,以灭弧腔内垂直于第一方向的两个方向为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图3中以Y方向表示第二方向,也就是图3中的上下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也即是图3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第三方向;两个栅片组分别为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其中第一栅片组11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灭弧腔的入弧口101与排气口102之间,也就是,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灭弧栅片在第一方向上堆叠设置,每个第一灭弧栅片所在平面基本垂直于第一方向,平行于第二方向,第二栅片组12沿第二方向设置于远离入弧口101的一端,也就是,第二栅片组12的多个第二灭弧栅片在第二方向上堆叠设置,每个第二灭弧栅片所在平面基本垂直第二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与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远离入弧口101,跑弧空间103位于入弧口101与第二栅片组12面向入弧口101的一侧之间,过渡区104由第二尾端与第一栅片组11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相邻且串联,也就是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之间的最小物理距离,利于使电弧侵蚀两个栅片组的所有灭弧栅片,提高灭弧栅片的利用率。当然,如图1所示,灭弧室1整体在断路器中可以略微倾斜设置或者水平设置。
本申请的改进点在于,灭弧室1还包括磁吹组件14,磁吹组件14设置于入弧口101并在入弧口101形成第三方向的引弧磁场,如此,在灭弧腔内设置两个相互垂直的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使灭弧室1在有限的空间内具备更多的灭弧栅片,同时,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的尾端相邻且串联,栅片系统远离入弧口101的尾端通过引弧连接件串联,提高了栅片组的利用率,在入弧口101配合设置磁吹组件14,既加快了电弧进入灭弧腔的速度,快速进行回路限流,又可以冷却和拉长电弧,降低电弧的电导率,提升了灭弧栅片的利用率以及引弧、灭弧效果。
具体的,磁吹组件14包括导磁板141和一对反射板142,其中导磁板141用于在入弧口101形成第三方向的引弧磁场,导磁板141与第二栅片组12在第二方向上位于同一侧,优选的,静触头组件3与导磁板141位于同一侧,一对导磁板141分别与导磁板141连接,在第三方向上,入弧口101位于一对导磁板141之间,由反射板142反射电弧,利于提升引弧效果。
进一步的,在过渡区104设置有引弧连接件或者连接栅片组10,由引弧连接件或连接栅片组10将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串联,也就是通过引弧连接件或连接栅片组10使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电气间隙小于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之间的最小物理距离,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之间的最小物理距离可以分为三种:其一,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位于第二栅片组12在第二方向上的延长线上,此时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的最小物理距离为,第二尾端与第一栅片组11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其二,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位于第一栅片组11在第一方向上的延长线上,此时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的最小物理距离为第一尾端与第二栅片组12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其三,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的延长线相交,此时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之间的最小物理距离是指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最小距离。
其中引弧连接件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连接栅片组10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连接栅片,多个连接栅片沿着连接在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接线间隔设置,连接在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接线可以弧线或直线。
结合图1-8提供灭弧系统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1-5所示,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1,每个灭弧室1包括罩壳,罩壳的内部形成灭弧腔,灭弧腔的一端开设有入弧口101,与入弧口101相对的灭弧腔一端开设有排气口102,在入弧口101与排气口102之间的灭弧腔内设置有第一栅片组11,图中,第一栅片组11整体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入弧口101的一侧,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首端靠近入弧口101,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靠近排气口102,在灭弧腔内还设置有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栅片组12,第二栅片组12沿第二方向设置且与入弧口101相对,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首端远离第一栅片组11,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与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相邻,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留有作为过渡区104的间隙,过渡区104与排气口102连通,由第二栅片组12面向入弧口101一侧的灭弧腔形成跑弧空间103,该跑弧空间103分别与过渡区104、入弧口101相连通。
具体的,第一栅片组1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一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一灭弧间隙,每个第一灭弧栅片的一端开设有第一灭弧缺口,所有第一灭弧缺口沿第一方向连通形成第一灭弧槽;第二栅片组12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二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二灭弧间隙,每个第二灭弧栅片的一端开设有第二灭弧缺口,所有第二灭弧缺口沿第二方向连通形成第二灭弧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灭弧槽、第二灭弧槽分别朝向跑弧空间103。
另外,如图1-3所示,所有第一灭弧栅片的尺寸相同,由此,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首端与第一尾端的高度相等,所有第二灭弧栅片的尺寸相同,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首端与第二尾端的高度相等。当然,也可以如图4所示,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首端高度高于第一尾端的高度,具体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尺寸的第一灭弧栅片实现,多个第一灭弧栅片可以沿着远离入弧口101的方向逐渐增高,当然,也可以是呈台阶式增高;同理,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首端高度小于第二尾端高度,其高度改变也是通过改变第二灭弧栅片尺寸实现的。另外,也可以是第一栅片组11采用相同尺寸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栅片组12采用高度渐变的第二灭弧栅片,或者,第一栅片组11采用尺寸渐变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栅片组12采用尺寸相同的第二灭弧栅片。
如图1、2和8所示,在入弧口101设置有磁吹组件14,由磁吹组件14在入弧口101形成第三方向的引弧磁场,利于电弧被吹入灭弧腔内,具体如图8所示,磁吹组件14包括导磁板141和一对反射板142,图8中导磁板141整体呈U形体,优选的,静触头组件3可以穿过导磁板141,导磁板141包括两个在第三方向上间隔相对的连接臂,每个连接臂上连接有一个反射板142,在第三方向上,入弧口101位于两个连接臂以及一对反射板142之间,且由反射板142完全覆盖于入弧口101,用于反射电弧,提高引弧效果。
优选的,在入弧口101还设置有动引弧板161和静引弧板162,动引弧板161与静引弧板162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且分别沿入弧口101的两侧延伸至灭弧腔内,电弧经过磁吹组件14后沿着动引弧板161、静引弧板162向灭弧区内移动,其中动引弧板1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首端,且动引弧板161的一端弯折并与第一首端的第一灭弧栅片平行相对,动引弧板161的另一端弯折并与处于分断位置的动触头组件2衔接;静引弧板16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首端,静引弧板162的另一端与静触头组件3连接。
如图5所示,灭弧腔内还设置有一对侧板17,一对侧板17在第三方向上间隔相对,每个侧板17可以与罩壳的一侧内壁连接,第一栅片组11与第二栅片组12装配于一对侧板17之间,动引弧板161与一个侧板17焊接;如图1、2、5和6所示,灭弧腔内还设置有两个增磁产气组件15,在第三方向上,跑弧空间103位于两个增磁产气组件15之间,由增磁产气组件15产生推动电弧移动的气体和磁场,增磁产气组件15包括一对产气件151,图5中每个产气件151沿第二方向贴合设置于一个侧板17,每个产气件151对应于跑弧空间103,优选的,在产气件151的两个边缘分别开设有多个插槽,每个插槽用于插接第一灭弧栅片或第二灭弧栅片,如图6所示,每个产气件151还设置有安装槽1511,在每个安装槽1511内装配有一个磁吹板152,当电弧进入灭弧腔内,产气件151可以产生推动电弧移动的气体,一对磁吹板152在跑弧空间103形成第三方向的磁场,以推动电弧进入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本实施例的增磁产气组件15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如图1-4所示,在过渡区104设置有引弧连接件,在本实施例中,引弧连接件为一体结构的第三引弧板133,其中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间隔相对,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间隔相对,图1-4、7中,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更靠近第二尾端,也就是,在第二方向上,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一栅片组11之间的间距。
结合图1-4、7提供一种本实施例的第三引弧板133的结构,第三引弧板133为一体成型的板形结构,由第三引弧板133的中部弯折,使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互垂直,在装配于过渡区104时,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与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间隔相对,且两者之间的间隙优选小于等于第一灭弧间隙,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间隔相对,且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一栅片组1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之间的间距,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第二灭弧间隙。进一步的,在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开设有多个网孔1331,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靠近排气口102,使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在引弧的同时也方便排出高温尾气。
结合图9、10提供灭弧系统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1,每个灭弧室1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罩壳、第一栅片组11、第二栅片组12、磁吹组件14和增磁产气组件15,在入弧口101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动引弧板161和静引弧板162,在第二方向上,动引弧板161的中部与静引弧板162的中部相向弯折,通过缩小动引弧板161与静引弧板162之间的间距,利于将电弧引入快速引入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当然,动引弧板161、静引弧板162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与第一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设置于过渡区104的引弧连接件为分体结构,如图9所示,引弧连接件为间隔设置的第一引弧板131和第二引弧板132,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间隔相对,其中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之间的间距优选小于等于第一灭弧间隙,第一引弧板131的中部沿第一栅片组11面向第二栅片组12的一侧设置,第二栅片组12的第一端与第二尾端间隔相对,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二端、第二引弧板132的第二端延伸至跑弧空间103内并间隔相对,图10中,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二端以及第二引弧板132的第二端分别回折形成一个回折部130,两个回折部130间隔相对,并在最靠近入弧口101的端部形成间距最小的入口。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静引弧板162与动引弧板161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等于动触头组件2与静触头组件3之间的开距,其中,动引弧板161与第一引弧板131的最小距离以及静引弧板162与第二引弧板132的最小距离之和近似等于静引弧板162与动引弧板161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就是,图9、10中以L2表示动引弧板161与静引弧板162之间的最小距离,动引弧板161到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二端之间的最短距离以L3表示,静引弧板162到第二引弧板132的第二端之间的最短距离以L4表示,L2=L3+L4,如此,使电弧能够顺利进入跑弧空间103,从而在磁吹作用下进入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另外,由于两个回折部130之间的间隙在入口处间隙最小,使电弧在入口处形成短弧,随着电弧进一步沿着第一引弧板131、第二引弧板132向排气口102方向移动,使电弧被拉长。
结合图11提供灭弧系统的第三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1,每个灭弧室1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罩壳、动引弧板161、静引弧板162、磁吹组件14和增磁产气组件15,在灭弧腔内设置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其中第一栅片组11整体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二栅片组12整体沿第二方向设置,与第一实施例所述不同的是,第一栅片组11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一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一灭弧间隙,第一灭弧间隙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第二栅片组12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二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二灭弧间隙,第二灭弧间隙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栅片组11的所有第一灭弧栅片的尺寸相同,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灭弧栅片尺寸不完全相同,其中位于第二首端的第二灭弧栅片的尺寸大于位于第二尾端的第二灭弧栅片的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通过连接栅片组10串联,连接栅片组10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连接栅片,且多个连接栅片沿着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接线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线为直线,但多个连接栅片沿着与第二方向呈夹角的方向倾斜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栅片可以是第一灭弧栅片,也可以是第二灭弧栅片。
另外,位于第一尾端的第一灭弧栅片、位于第二尾端的第二灭弧栅片以及连接栅片整体呈辐射状排列,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灭弧栅片以及连接栅片沿一个圆或一个椭圆的辐射线设置,相邻的两个栅片可以以等角度或不等角度排列。
结合图12提供灭弧系统的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1,每个灭弧室1包括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罩壳、第一栅片组11、第二栅片组12、磁吹组件14和增磁产气组件15,动引弧板161和静引弧板162采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通过连接栅片组10串联,连接栅片组10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连接栅片,且多个连接栅片沿着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接线排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线为弧线,多个连接栅片沿弧线排列后形成一个扇形的连接栅片组10,且连接栅片组10的圆心位于跑弧空间103内,其中连接栅片可以是第一灭弧栅片,也可以是第二灭弧栅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灭弧系统适用于双断点的接触单元,也就是导电单元中的动触头组件2包括转轴以及设置于转轴上的一对动触接触部,一对动接触部分别设置于转轴的相对两侧,优选的,沿转轴的径向设置有一个动触桥,动触桥的两端分别作为两个动接触部,每个动接触部分别与一个静触头组件3的静接触部接触或分离,从而形成双断点的接触单元,灭弧系统的两个灭弧室1分别设置于动触头组件2的相对两侧,导电单元中的动触头组件2与静触头组件3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于一个灭弧室1的入弧口101,也就是,每个动接触部与一个静触头组件3的静接触部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并在入弧口101处接触或分离,其中静触头组件3与第一栅片组11间隔相对,动触头组件2以及与静触头组件3连接的接线组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结合图1-2、8、9、11和12提供一种静触头组件3的结构,静触头组件3包括导电板,在第二方向上,导电板与导磁板141位于同一侧,所述导电板的一端设置有接线部用于与一个接线组件连接,导电板的另一端回折并设置有静接触部,设有静接触部的导电板一端穿过磁吹组件14延伸至入弧口101,也就是,在第三方向上,设有静接触部的导电板一端位于导磁板141的两个连接臂之间,静引弧板162的一端与设有静接触部的导电板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灭弧系统,包括灭弧室(1),所述灭弧室(1)包括灭弧腔以及设置于灭弧腔内的第一栅片组(11)和第二栅片组(12),所述第一栅片组(11)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灭弧腔的入弧口(101)与排气口(102)之间,第二栅片组(12)沿第二方向设置于远离入弧口(101)的一端,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与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相邻且串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吹组件(14),所述磁吹组件(14)设置于入弧口(101)并在入弧口(101)形成第三方向的引弧磁场,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吹组件(14)包括导磁板(141)和一对反射板(142),所述导磁板(141)与第二栅片组(12)在第二方向上位于同一侧,一对导磁板(141)分别与导磁板(141)连接,在第三方向上,入弧口(101)位于一对反射板(14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腔的排气口(102)与入弧口(101)之间形成相互连通的过渡区(104)和跑弧空间(103),所述过渡区(104)由第二尾端与第一栅片组(11)之间的空间形成,跑弧空间(103)位于入弧口(101)与第二栅片组(12)面向入弧口(101)的一侧之间,所述过渡区(104)设置有引弧连接件或连接栅片组(10),由引弧连接件或连接栅片组(10)将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串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连接件为第三引弧板(133),所述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间隔相对,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间隔相对,且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二端与第一栅片组(11)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靠近灭弧腔的排气口(102),且在第三引弧板(133)的第一端开设有多个网孔(133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连接件为间隔设置的第一引弧板(131)和第二引弧板(132),所述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一端与第一尾端间隔相对,第一引弧板(131)的中部沿第一栅片组(11)面向第二栅片组(12)的一侧设置,第二栅片组(12)的第一端与第二尾端间隔相对,第一引弧板(131)的第二端、第二引弧板(132)的第二端延伸至跑弧空间(103)内并间隔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栅片组(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栅片,且多个连接栅片沿着连接在第一尾端与第二尾端之间的连接线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片组(11)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第二栅片组(12)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所述连接栅片为第一灭弧栅片和/或第二灭弧栅片。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增磁产气组件(15),在第三方向上,所述跑弧空间(103)位于两个增磁产气组件(15)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引弧板(161)和静引弧板(162),所述动引弧板(161)与静引弧板(162)分别设置于入弧口(101)的相对两侧,动引弧板(161)的一端延伸至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首端,静引弧板(16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首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首端高度小于等于第一栅片组(11)的第一尾端高度,和/或,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首端高度小于等于第二栅片组(12)的第二尾端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片组(11)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一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一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一灭弧间隙,所述第一灭弧间隙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所述第二栅片组(12)包括多个间隔排列的第二灭弧栅片,相邻两个第二灭弧栅片之间形成第二灭弧间隙,所述第二灭弧间隙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等于3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灭弧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有部分第一灭弧栅片和/或至少有部分第二灭弧栅片呈辐射状排列。
14.断路器,包括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组件(2)和一对静触头组件(3),所述动触头组件(2)转动设置于一对静触头组件(3)之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灭弧系统,所述灭弧系统包括两个灭弧室(1),两个灭弧室(1)配合设置于动触头组件(2)的两侧,在第二方向上,动触头组件(2)的一个动接触部与一个静触头组件(3)的静接触部间隔相对且对应设置于一个灭弧室(1)的入弧口(101)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组件(3)与第一栅片组(11)在第二方向上间隔相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静触头组件(3)延伸至入弧口(101),且在第三方向上,静触头组件(3)位于磁吹组件(14)的导磁板(141)的两个连接臂之间。
CN202321543572.5U 2023-06-16 2023-06-16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Active CN220172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3572.5U CN220172053U (zh) 2023-06-16 2023-06-16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43572.5U CN220172053U (zh) 2023-06-16 2023-06-16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72053U true CN220172053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68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43572.5U Active CN220172053U (zh) 2023-06-16 2023-06-16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72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04045B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系统
CN108417429B (zh) 旋转式电气开关
CN220172053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20172050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20382032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WO2024007845A1 (zh) 灭弧机构
CN112420462A (zh) 一种断路器的触头灭弧装置
CN218730766U (zh) 一种灭弧室及断路器
CN220382031U (zh) 灭弧系统及断路器
CN203983210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CN220474559U (zh) 灭弧室
CN211719469U (zh) 隔离开关的灭弧结构
CN211828540U (zh) 旋转式气吹灭弧装置
CN214226799U (zh) 一种开关单元及旋转开关
CN212517099U (zh) 断路器的灭弧室
CN220172049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CN208061998U (zh) 一种隔弧板及断路器
CN219696382U (zh) 一种触头灭弧系统
CN220172048U (zh) 灭弧装置和断路器
CN219800696U (zh) 一种具有新型灭弧装置的旋转隔离开关
CN218769371U (zh) 引弧片和插入式断路器
CN217902934U (zh) 一种开关的灭弧系统
CN219418941U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
CN210200593U (zh) 一种断路器单极模块
CN219842909U (zh) 灭弧室和断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