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6967U -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6967U
CN218676967U CN202223040373.0U CN202223040373U CN218676967U CN 218676967 U CN218676967 U CN 218676967U CN 202223040373 U CN202223040373 U CN 202223040373U CN 218676967 U CN218676967 U CN 218676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contact
movable
push rod
contac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4037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芮
范彬
孟甲乐
许宏
张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hui Sensata Technology Wuh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4037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6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6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6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所述辅助触点结构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主触组件、辅触组件、推动杆组件,所述主触组件包括动簧片以及静触点,所述辅触组件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至少两个辅助静触点、至少两个辅助动簧片,所述辅触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灭弧室内部远端的盒体,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盒体内并且与所述辅助静触点连接,所述推动杆组件远端还设置顶杆,所述推动杆组件相对于所述灭弧室沿轴向移动,并驱动所述顶杆伸入所述盒体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另一部分,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接触或分断,能够迅速反馈继电器运行状态实施监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全性高。

Description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是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继电器具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由于继电器控制技术的发展,对高压直流继电器提出了带辅助触点的要求,以满足控制电路中的检测或监测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高压直流继电器存在以下缺陷:
(一)高压直流继电器内部空间有限,难以安装辅助触点回路;
(二)由于辅助触点回路安装靠近主回路,容易受到主触点闭合、开断时产生的电弧影响,导致被高压击穿;
(三)其量产的成本较高、可靠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辅助触点结构,所述辅助触点结构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主触组件、辅触组件、推动杆组件、顶动组件,所述主触组件包括动簧片以及静触点,所述辅触组件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至少两个辅助静触点、至少两个辅助动簧片,所述辅触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灭弧室内部远端的盒体,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盒体内并且与所述辅助静触点连接,所述顶动组件位于所述推动杆组件远端,所述推动杆组件相对于所述灭弧室沿轴向移动,并驱动所述顶动组件远端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盒体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另一部分,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接触或分断。
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盒体内,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辅助静触点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另一端连接接触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设置夹片夹持所述辅助静触点。
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设置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内设置第一扣部,所述折弯部开设供所述第一扣部卡入的第四孔。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近端开设供所述顶动组件穿过的第三孔。
进一步的,所述顶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推动杆组件远端的支座以及设置在所述支座远端的顶杆。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远端设置盒盖,所述盒盖连接在所述灭弧室内部的远端。
进一步的,所述顶动组件包括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远端卡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推动杆远端与所述接触部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盒盖近端设置第三弹性件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实现所述接触部的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盒体位于所述辅助静触点近端设置集尘盒。
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室由陶瓷体与轭铁板连接的密闭空间构成,所述静触点近端的一部分、所述辅助静触点近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动簧片均设置于所述灭弧室内。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绝缘座以及与所述绝缘座连接的推杆,所述绝缘座远端通过支架连接所述动簧片。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杆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近端连接所述绝缘座,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端连接所述动簧片。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远端还设置支座,所述支座远端设置顶杆。
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继电器,包括前述的辅助触点结构,以及驱动所述推动杆组件移动的驱动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铁芯,所述动铁芯与所述推杆近端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轭铁板近端,所述弹性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动铁芯,所述弹性件用于实现所述动铁芯复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一)本实用新型的辅助触点结构,在继电器处于工作状态时,通过推动杆组件驱动顶杆伸入盒体中,推动其中一个辅助动簧片的接触部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接触或分断,能够迅速反馈继电器运行状态实施监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二)进一步的,将辅助触点结构设置在半封闭或全封闭的盒体内,同时设置集尘盒用于收集辅触组件掉落的粉尘及焊渣,大大增加爬电距离,提高继电器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的轴测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在A-A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的测试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在B-B处剖视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组件的轴测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簧片的轴测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簧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簧片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的轴测图。
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组件的轴测图。
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组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盒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盒体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辅助触点结构中辅助静触点和辅助动簧片的轴测图。
附图中标记:
1、主触组件;11、静触点;12、动簧片;121、第一延伸部;2、推动杆组件;21、支架;211、第一开口;22、绝缘座;221、第一凸起部;23、推杆;24、第一弹性件;25、顶杆;26、支座;3、轭铁板;31、第一孔;4、陶瓷体;5、连接块;51、第二孔;52、第一凹槽;6、动铁芯;61、第二凹槽;7、第二弹性件;8、辅触组件;81、辅助静触点;82、辅助动簧片;821、连接部;8211、夹片;822、折弯部;8221、第四孔;823、接触部;8231、凸起;9、盒体;91、第一扣部;92、第三孔;93、盒盖;931、第三弹性件;94、集尘盒;95、推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上述动触点安装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接触器,本实用新型限定术语“远端”和“近端”,具体而言,“远端”表示远离动铁芯6的一端,“近端”表示靠近动铁芯6的一端,以图2为例,图2中静触点11的下端为近端,图2中静触点11的上端为远端。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至图9,辅助触点结构,所述辅助触点结构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主触组件1、辅触组件8、推动杆组件2、顶动组件,所述主触组件1包括动簧片12以及静触点11,所述辅触组件8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至少两个辅助静触点81、至少两个辅助动簧片82,所述辅触组件8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灭弧室内部远端的盒体9,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盒体9内并且与所述辅助静触点81连接,所述顶动组件位于所述推动杆组件2远端,所述推动杆组件2相对于所述灭弧室沿轴向移动,并驱动所述顶动组件远端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盒体9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另一部分,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接触或分断。
请参考图6、图8和图9,所述顶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推动杆组件2远端的支座26以及设置在所述支座26远端的顶杆25。
具体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初始状态下,两个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分开,所述顶杆25伸入所述盒体9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接触。
(2)初始状态下,两个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接触,所述顶杆25伸入所述盒体9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分断。
下面首先描述所述辅触组件8的具体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7、图8、图9、图10、图11和图12,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动簧片82包括连接部821,所述连接部821固定在所述盒体9内,所述连接部821一端与所述辅助静触点81连接,所述连接部821另一端连接折弯部822,所述折弯部822另一端连接接触部823。
请参考图11和图12,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辅助触点结构中,所述连接部821设置夹片8211夹持所述辅助静触点8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821可以与所述辅助静触点81卡接或焊接连接,其只要能够满足辅助静触点81与辅助动簧片82固定连接即可,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限制。
请参考图12,进一步的,所述接触部823近端设置凸起8231,使辅助触点回路更容易导通。
请参考图9、图10和图15,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辅助触点结构中,所述盒体9内设置第一扣部91,所述折弯部822开设供所述第一扣部91卡入的第四孔8221。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连接部821和折弯部822均可以与所述盒体9卡扣连接或焊接连接,也可以埋设于所述盒体9内部,其只要能够满足固定辅助动簧片82并且不影响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接触和分断即可,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限制。
请参考图11和图12,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折弯部822与连接部821、接触部823侧面呈梯形结构,使得辅助动簧片82具有更强的弹性力进行复位。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折弯部822与连接部821、接触部823侧面也可以是弧形等其他形状,其只要能够满足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能够被顶杆25顶起并且能够复位即可,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限制。
请参考图9,进一步的,所述盒体9近端开设供所述顶杆25穿过的第三孔92。
请参考图7和图8,进一步的,所述盒体9位于所述辅助静触点81近端设置集尘盒94,用于收集辅触组件8掉落的粉尘及焊渣,同时增加爬电距离,提高继电器绝缘性能。
下面描述所述灭弧室和推动杆组件2的具体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的,所述灭弧室由陶瓷体4与轭铁板3连接的密闭空间构成,所述静触点11近端的一部分、所述辅助静触点81近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动簧片12均设置于所述灭弧室内。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辅助触点结构中,所述盒体9远端粘结在所述陶瓷体4内部远端,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盒体9可以与所述陶瓷体4卡扣连接或螺栓连接,其只要能够满足将盒体9固定在所述陶瓷体4内部远端即可,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限制。
请参考图1和图2,进一步的,所述轭铁板3开设供所述推动杆组件2穿过的第一孔31。请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述轭铁板3近端设置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远端卡入第一孔31,所述连接块5开设供所述推杆23穿过的第二孔51。
请参考图4和图6,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杆组件2包括绝缘座22以及与所述绝缘座22连接的推杆23,所述绝缘座22远端通过支架21连接所述动簧片12。具体的,请继续参考图4和图6,所述支架21两侧开设供所述动簧片12两端第一延伸部121穿过的第一开口211。
请参考图4和图6,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杆组件2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4,所述第一弹性件24近端连接所述绝缘座22的第一凸起部221,所述第一弹性件24远端连接所述动簧片12。
请参考图4和图6,相应的,本实用新型还公开继电器,包括前述的辅助触点结构,以及驱动所述推动杆组件2移动的驱动组件。
下面描述所述驱动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
请参考图4和图6,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铁芯6,所述动铁芯6与所述推杆23近端螺纹连接,并且通过氩弧焊或者点胶辅助固定。
请参考图4和图6,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所述第二弹性件7远端连接所述连接块5的第一凹槽52,所述第二弹性件7近端连接所述动铁芯6的第二凹槽61,所述第二弹性件7用于实现所述动铁芯6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请参考图1至图12,其中辅助动簧片82与辅助静触点81构成辅助触点回路,动簧片12以及静触点11构成主回路。
请继续参考图1至图12,在继电器吸合过程中,动铁芯6受到电磁力影响后克服第二弹性件7产生的弹力带动推动杆组件2以及动簧片12向上运动,当动簧片12的第一延伸部121与静触点11接触时,主回路导通。同时,所述推动杆组件2带动所述顶杆25伸入所述盒体9的第三孔92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接触或分断。
当动簧片12与静触点11接触时,驱动组件不会立刻停止运动,整个驱动组件继续沿轴向向上运动,两个静触点11向下挤压动簧片12的第一延伸部121,进一步压缩第一弹性件24。第一弹性件24继续被压缩一定程度后,整个动组件停止运动。从动簧片12与静触点11刚接触时开始到整个动组件停止运动的过程即超行程的距离,合适的超行程距离使继电器断开时具有高反弹力,加快断开速度及断弧速度,提高继电器安全性。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7,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和工作流程大部分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盒体9远端设置盒盖93,所述盒盖93连接在所述灭弧室内部的远端。
优选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辅助触点结构中,所述盒盖93与所述盒体9卡扣连接,所述盒盖93与所述陶瓷体4内部远端粘结。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盒盖93与盒体9、所述盒盖93与所述陶瓷体4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例如施胶连接、卡扣连接、螺栓连接等,其只要能够满足盒盖93与盒体9连接、盒盖93与所述陶瓷体4内部远端连接即可,对此本实用新型不作进一步限制。
请参考图17、图18和图19,进一步的,所述顶动组件包括推动杆95,所述推动杆95远端卡在所述盒体9内,所述推动杆95远端与所述接触部823接触。推动杆组件2上升顶动所述推动杆95,推动杆95顶动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以实现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82接触或分断。
请参考图20,相应的,为了给垫块95留出空间,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折弯部822与连接部821、接触部823侧面呈弧形结构。
请参考图15和图16,进一步的,所述盒盖93近端设置第三弹性件931与所述辅助动簧片82的接触部823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931用于实现所述接触部823的复位。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点结构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主触组件、辅触组件、推动杆组件、顶动组件,所述主触组件包括动簧片以及静触点,所述辅触组件包括设置于灭弧室内部的至少两个辅助静触点、至少两个辅助动簧片,所述辅触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灭弧室内部远端的盒体,所述辅助动簧片的一部分连接在所述盒体内并且与所述辅助静触点连接,所述顶动组件位于所述推动杆组件远端,所述推动杆组件相对于所述灭弧室沿轴向移动,并驱动所述顶动组件远端的一部分伸入所述盒体推动其中一个所述辅助动簧片的另一部分,使两个所述辅助动簧片接触或分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动簧片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固定在所述盒体内,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辅助静触点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连接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另一端连接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夹片夹持所述辅助静触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设置凸起。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内设置第一扣部,所述折弯部开设供所述第一扣部卡入的第四孔。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近端开设供所述顶动组件穿过的第三孔。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动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推动杆组件远端的支座以及设置在所述支座远端的顶杆。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远端设置盒盖,所述盒盖连接在所述灭弧室内部的远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动组件包括推动杆,所述推动杆远端卡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推动杆远端与所述接触部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盖近端设置第三弹性件与所述辅助动簧片的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实现所述接触部的复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位于所述辅助静触点近端设置集尘盒。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由陶瓷体与轭铁板连接的密闭空间构成,所述静触点近端的一部分、所述辅助静触点近端的一部分以及所述动簧片均设置于所述灭弧室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组件包括绝缘座以及与所述绝缘座连接的推杆,所述绝缘座远端通过支架连接所述动簧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组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近端连接所述绝缘座,所述第一弹性件远端连接所述动簧片。
15.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辅助触点结构,以及驱动所述推动杆组件移动的驱动组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铁芯,所述动铁芯与所述推杆近端螺纹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轭铁板近端,所述弹性件另一端连接所述动铁芯,所述弹性件用于实现所述动铁芯复位。
CN202223040373.0U 2022-11-16 2022-11-16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Active CN218676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0373.0U CN218676967U (zh) 2022-11-16 2022-11-16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0373.0U CN218676967U (zh) 2022-11-16 2022-11-16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6967U true CN218676967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36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40373.0U Active CN218676967U (zh) 2022-11-16 2022-11-16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6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0138B (zh) 触发式开关
JP2001520798A (ja) 電磁開閉器
US5453590A (en) Bistable microswitch
CN218676967U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KR100301878B1 (ko) 소형푸쉬버튼스위치
CN115938869A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CN110544604A (zh) 一种降低触点抖动的继电器
KR101006320B1 (ko) 고압용 릴레이 구조
CN217847833U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CN218385033U (zh) 常闭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CN1118075C (zh) 按钮开关
US6046418A (en) Drive system for switch, especially relay
CN218769314U (zh) 一种常闭辅助触点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CN115332017A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继电器
CN217114131U (zh) 电气设备和开关组件
JP5523961B2 (ja) 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このスイッチ装置を用いた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CN217544484U (zh) 辅助触点结构及继电器
CN218548326U (zh) 抗电流斥力结构及继电器
CN217933635U (zh) 抗短路结构及继电器
CN217588811U (zh)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接触器
CN210156323U (zh) 一种继电器的衔铁轭铁限位构造
CN219832446U (zh) 一种防误触的急停按钮
CN220627705U (zh) 接触器辅助触头及接触器
CN219842938U (zh) 辅助触头模块
CN216719791U (zh) 一种触点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