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6976U - 集成灶 - Google Patents

集成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6976U
CN218626976U CN202222466846.7U CN202222466846U CN218626976U CN 218626976 U CN218626976 U CN 218626976U CN 202222466846 U CN202222466846 U CN 202222466846U CN 218626976 U CN218626976 U CN 2186269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housing
air
cavity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668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刚
梁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uoai Quan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668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69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69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69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灶,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腔体,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第一腔体分别与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连通;电火灶装置,电火灶装置设置在壳体组件上,电火灶装置的至少部分延伸到第一腔体内;风道组件,风道组件用于将第一腔体内的气体运输到至第一出风口。本申请公开一种集成灶,当电火灶装置开始进行烹饪过程时,由于风道组件内产生负压,使其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组件内,并通过风道组件运输至第一出风口排出到室外,同时第一腔体与电火灶装置内腔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使得电火灶装置内产生的热量在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热交换,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到外界。

Description

集成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成灶。
背景技术
电火灶是利用等离子体的特性,用高压电击穿空气形成热等离子体,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最终获得理想功能的热等离子体束,产生类似火焰特性的热等离子体束给锅具加热来进行烹饪的新型灶具。
集成灶是一种集成多种烹饪设备的产品,因其集成度高、美观、节省空间而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家庭厨房中,电火灶作为新型的灶具应用到集成灶中作为明火烹饪的装置,由于电火灶需要将外部的电源转换成高压,如将220V交流转换成10KV左右的高电压以进行放电,一方面电火灶的电极头部分在生成高温等离子体射流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致电极头的温度极高。另一方面,高压组件在将低压电转换成高压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目前实现降温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火灶装置作为灶具使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问题,提供一种集成灶。
一种集成灶,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腔体,所述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腔体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电火灶装置,所述电火灶装置设置在壳体组件上,所述电火灶装置的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腔体内;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风道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风道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内的气体运输到至所述第一出风口。
本申请公开一种集成灶,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当电火灶装置开始进行烹饪过程时,由于风道组件内产生负压,使其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组件内,并通过风道组件运输至第一出风口排出到室外,当启动风道组件对油烟进行抽吸的过程中,电火灶装置内产生的热量进入到第一腔体中,第一腔体与电火灶装置内腔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使得电火灶装置内产生的热量在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热交换,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出到外界。该结构简单,不需要在电火灶装置中增加额外的散热装置,通过启动风道组件对烹饪过程中的油烟进行抽吸的过程中便能同时对电火灶装置进行有效的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火灶装置包括电火灶壳体和炉头组件,所述电火灶壳体与所述风道组件相邻设置,所述电火灶壳体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电火灶壳体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炉头组件设置在所述电火灶壳体上,所述炉头组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体内。通过在电火灶壳体上设有通孔,使得电火灶壳体外的空气通过通孔进入到第二腔体内,外部的低温空气与电火灶装置内的高温区域进行热交换,同时由于风道组件使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内形成气流循环,加速空气流动,将电火灶装置内的热量输送到风道组件内并排出到外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火灶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设置在所述下壳体上,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多个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下壳体的侧壁和/或所述下壳体的底壁上。通过在电火灶壳体包括上壳体与下壳体,下壳体由底壁和四个侧壁围合而成,通孔设置在下壳体上,通孔的数量有多个,具体地,底壁和四个侧壁上分别设有通孔,通过在下壳体的不同侧增加通孔,有利于第二腔体外的空气进入到电火灶壳体中,提高电火灶装置的通风性能,当启动风道组件时,使得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之间形成高效的空气循环过程,使得电火灶装置产生的热量更快速高效地通过风道组件运输到第一出风口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导风壳体组件和负压组件,所述导风壳体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导风壳体组件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负压组件设置在所述导风壳体组件上,所述负压组件位于所述开口处。通过在导风壳体组件上设有开口,负压组件设置在开口处,负压组件使导风壳体组件内围合形成的风道形成负压,驱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腔体内,同时还能驱动电火灶装置内第二腔体的气体往第一腔体流动,导风壳体组件的末端通向第一出风口,将气体运输到室外,使得集成灶内形成气流循环,有效地进行油烟抽吸以及对电火灶装置的降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导风壳体和第二导风壳体,所述第一导风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第一导风壳体与所述负压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风壳体开设有所述开口,所述第一导风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腔,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导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壳体与所述第一导风壳体连接,所述第二导风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壳体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壳体设有第二导风腔,所述第一导风腔与所述第二导风腔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壳体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壳体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通过在导风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导风壳体,第一导风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腔,第二导风壳体设置在第一导风壳体的出风口处,第二导风壳体上设有第二导风腔,负压组件设置在第一导风壳体组件上,在第一导风腔内产生负压,使得集成灶内部的气体先通过开口进入第一导风腔,然后再进入第二导风腔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排到室外,第一导风腔内产生的涡流气体通过第二导风腔的导流作用后再排出室外,能减少排气过程中的噪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壳体为蜗壳状。通过设置蜗壳状的第一导风壳体,蜗壳从起点到出风口,风盘离心送出的风量逐渐增大,以适应负压组件的设置,负压组件采用离心式风机,蜗壳状的第一导风壳体有利于减少风道组件内部的噪声,并提高气流循环的效率,同时降低风道组件在安装过程中的占用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负压组件包括动力组件和涡轮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涡轮组件上,所述涡轮组件设置在所述导风壳体组件上,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涡轮组件转动。通过设有动力组件驱动涡轮组件转动,使其在第一导风腔内产生负压,从而驱使外部油烟以及电火灶装置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一导风腔中,使用涡轮组件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使得风道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有利于提高风道组件的抽气效率,在第一导风腔内产生相对低压,达到更好的对流和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和第二壳体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与所述电火灶装置相邻设置,所述电火灶装置与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还开设有进气口。具体地,第一壳体组件设置在集成灶的头部上,并与电火灶装置相邻设置,第一壳体组件上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设置在电火灶装置的上方,烹饪过程中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腔体内,第二壳体组件设置在集成灶的底座上,第二壳体组件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作为集成灶内部气体的排出口,第二壳体组件上还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与电火灶装置的第二腔体连通,使得外部温度低的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到第二腔体中对电火灶装置内的发热部位进行散热降温,有利于提高电火灶装置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与进风板,所述进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电火灶装置相邻设置,所述进风板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通过第一壳体组件上设有进风板,进风板上设有多个条形进风口,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多个第一进风口进入到第一腔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包括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一进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分别与所述电火灶装置的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电火灶装置连通。通过在第二壳体组件的相对两侧上设有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电火灶装置位于第一进气口与第二进气口之间,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与电火灶装置上开设的通孔连通,当启动风道组件时,集成灶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通过通孔进入到第二腔体内,在气体流通的过程中,由于外部温度低的空气与电火灶装置内的高温空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通孔流向风道组件内,该过程能有效地对电火灶装置进行降温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控制装置,所述电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上,所述电控制装置与所述电火灶装置电连接,所述电控制装置与所述风道组件电连接,所述电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火灶装置与所述风道组件的工作状态。通过设有电控制装置,电控制装置与风道组件和电火灶装置电连接,电控制装置能启动或关闭电火灶装置和风道组件,使得集成灶更加智能化和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集成灶的示意图;
图2为集成灶的第一剖面图;
图3为集成灶的第二剖面图;
图4为电火灶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组件,101第一腔体,102第一进风口,103第一出风口,104第一进气口,105第二进气口,11第一壳体组件,111第一壳体,112进风板,12第二壳体组件;
2电火灶装置,201第二腔体,202通孔,21电火灶壳体,211上壳体,212下壳体,2121侧壁,2122底壁,22炉头组件;
3风道组件,301开口,302第一导风腔,303第二导风腔,31导风壳体组件,311第一导风壳体,312第二导风壳体,32负压组件,321动力组件,322涡轮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集成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集成灶,包括壳体组件1,壳体组件1上设有第一腔体101,壳体组件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103,第一腔体101分别与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103连通;电火灶装置2,电火灶装置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电火灶装置的至少部分延伸到第一腔体101内;风道组件3,风道组件3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风道组件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腔体101内,风道组件3用于将第一腔体101内的气体运输到至第一出风口103。
本申请公开一种集成灶,壳体组件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2,当电火灶装置2开始进行烹饪过程时,由于风道组件3内产生负压,使其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102进入壳体组件1内,并通过风道组件3运输至第一出风口103排出到室外,当启动风道组件3对油烟进行抽吸的过程中,电火灶装置2内产生的热量进入到第一腔体101中,第一腔体101与电火灶装置2内腔之间形成循环气流,使得电火灶装置2内产生的热量在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热交换,最终通过第一出风口103排出到外界。该结构简单,不需要在电火灶装置2中增加额外的散热装置,通过启动风道组件3对烹饪过程中的油烟进行抽吸的过程中便能同时对电火灶装置2进行有效的散热。
如图2和图4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电火灶装置2包括电火灶壳体21和炉头组件22,电火灶壳体21与风道组件3相邻设置,电火灶壳体21设有第二腔体201,电火灶壳体21上设有通孔202,通孔202的数量为多个,炉头组件22设置在电火灶壳体21上,炉头组件2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腔体201内。通过在电火灶壳体21上设有通孔202,使得电火灶壳体21外的空气通过通孔202进入到第二腔体201内,外部的低温空气与电火灶装置2内的高温区域进行热交换,同时由于风道组件3使第二腔体201与第一腔体101内形成气流循环,加速空气流动,将电火灶装置2内的热量输送到风道组件3内并排出到外界。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电火灶壳体21包括上壳体211和下壳体212,上壳体211设置在下壳体212上,上壳体211与下壳体212围合形成第二腔体201,多个通孔202设置在下壳体212的侧壁和/或下壳体212的底壁上。通过在电火灶壳体21包括上壳体211与下壳体212,下壳体212由底壁2122和四个侧壁2121围合而成,通孔202设置在下壳体212上,通孔202的数量有多个,具体地,底壁2122和四个侧壁2121上分别设有通孔202,通过在下壳体212的不同侧增加通孔202,有利于第二腔体201外的空气进入到电火灶壳体中,提高电火灶装置2的通风性能,当启动风道组件3时,使得第二腔体201与第一腔体101之间形成高效的空气循环过程,使得电火灶装置2产生的热量更快速高效地通过风道组件3运输到第一出风口103处。
如图2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风道组件3包括导风壳体组件31和负压组件32,导风壳体组件31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导风壳体组件31上设有开口301,开口301与第一腔体101连通,负压组件32设置在导风壳体组件31上,负压组件32位于开口301处。通过在导风壳体组件31上设有开口,负压组件32设置在开口处,负压组件32使导风壳体组件31内围合形成的风道形成负压,驱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102进入到第一腔体101内,同时还能驱动电火灶装置2内第二腔体201的气体往第一腔101体流动,导风壳体组件31的末端通向第一出风口103,将气体运输到室外,使得集成灶内形成气流循环,有效地进行油烟抽吸以及对电火灶装置的降温。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导风壳体组件31包括第一导风壳体311和第二导风壳体312,第一导风壳体311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第一导风壳体311与负压组件32相对设置,第一导风壳体311开设有开口301,第一导风壳体311上设有第一导风腔302,开口301与第一导风腔302连通,第二导风壳体312与第一导风壳体311连接,第二导风壳体312位于第一导风壳体311远离开口301的一侧,第二导风壳体312设有第二导风腔303,第一导风腔302与第二导风腔303连通,第二导风壳体312远离第一导风壳体311的一侧朝向第一出风口103。通过在导风壳体组件31上设有第一导风壳体311,第一导风壳体311上设有第一导风腔302,第二导风壳体312设置在第一导风壳体311的出风口处,第二导风壳体312上设有第二导风腔303,负压组件32设置在第一导风壳体组件311上,在第一导风腔302内产生负压,使得集成灶内部的气体先通过开口301进入第一导风腔302,然后再进入第二导风腔303最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03排到室外,第一导风腔302内产生的涡流气体通过第二导风腔303的导流作用后再排出室外,能减少排气过程中的噪声。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导风壳体311为蜗壳状。通过设置蜗壳状的第一导风壳体311,蜗壳从起点到出风口,风盘离心送出的风量逐渐增大,以适应负压组件32的设置,负压组件32采用离心式风机,蜗壳状的第一导风壳体311有利于减少风道组件3内部的噪声,并提高气流循环的效率,同时降低风道组件在安装过程中的占用空间。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负压组件32包括动力组件321和涡轮组件322,动力组件321设置在涡轮组件322上,涡轮组件322设置在导风壳体组件31上,动力组件321用于驱动涡轮组件322转动。通过设有动力组件321驱动涡轮组件322转动,使其在第一导风腔302内产生负压,从而驱使外部油烟以及电火灶装置2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一导风腔302中,使用涡轮组件322能在更小的空间占用下输出更大的风量,使得风道组件3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有利于提高风道组件3的抽气效率,在第一导风腔302内产生相对低压,达到更好的对流和散热效果。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1和第二壳体组件12,第一壳体组件11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2上,第一壳体组件11与电火灶装置2相邻设置,电火灶装置2与风道组件3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2上,第一壳体组件1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02,第二壳体组件12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03,第二壳体组件12上还开设有进气口。具体地,第一壳体组件11设置在集成灶的头部上,并与电火灶装置2相邻设置,第一壳体组件1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2,第一进风口102设置在电火灶装置2的上方,烹饪过程中的油烟通过第一进风口102进入到第一腔体101内,第二壳体组件12设置在集成灶的底座上,第二壳体组件12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03作为集成灶内部气体的排出口,第二壳体组件12上还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与电火灶装置2的第二腔体201连通,使得外部温度低的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到第二腔体201中对电火灶装置2内的发热部位进行散热降温,有利于提高电火灶装置的散热效果。
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壳体组件11包括第一壳体111与进风板112,进风板112设置在第一壳体111,第一壳体111与电火灶装置2相邻设置,进风板112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102。通过第一壳体组件11上设有进风板112,进风板112上设有多个条形进风口,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通过多个第一进风口101进入到第一腔体101内。
如图1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进气口包括第一进气口104与第二进气口105,第一进气口104与第二进气口105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12的相对两侧上,第一进气口104与第二进气口105分别与电火灶装置2的相邻设置,第一进气口104、第二进气口105与电火灶装置2连通。通过在第二壳体组件12的相对两侧上设有第一进气口104与第二进气口105,电火灶装置位于第一进气口104与第二进气口105之间,第一进气口104、第二进气口105与电火灶装置2上开设的通孔202连通,当启动风道组件3时,集成灶外部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口104和第二进气口105通过通孔202进入到第二腔体201内,在气体流通的过程中,由于外部温度低的空气与电火灶装置2内的高温空气进行热交换,并通过通孔202流向风道组件2内,该过程能有效地对电火灶装置2进行降温散热。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控制装置,电控制装置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电控制装置与电火灶装置2电连接,电控制装置与风道组件3电连接,电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电火灶装置2与风道组件3的工作状态。通过设有电控制装置,电控制装置与风道组件3和电火灶装置2电连接,电控制装置能启动或关闭电火灶装置2和风道组件3,使得集成灶更加智能化和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集成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1),所述壳体组件(1)上设有第一腔体(101),所述壳体组件(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2)和第一出风口(103),所述第一腔体(101)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02)和所述第一出风口(103)连通;
电火灶装置(2),所述电火灶装置(2)设置在壳体组件(1)上,所述电火灶装置的至少部分延伸到所述第一腔体(101)内;
风道组件(3),所述风道组件(3)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风道组件(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01)内,所述风道组件(3)用于将所述第一腔体(101)内的气体运输至所述第一出风口(10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火灶装置(2)包括电火灶壳体(21)和炉头组件(22),所述电火灶壳体(21)与所述风道组件(3)相邻设置,所述电火灶壳体(21)设有第二腔体(201),所述电火灶壳体(21)上设有通孔(202),所述通孔(202)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炉头组件(22)设置在所述电火灶壳体(21)上,所述炉头组件(2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体(20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火灶壳体(21)包括上壳体(211)和下壳体(212),所述上壳体(211)设置在所述下壳体(212)上,所述上壳体(211)与所述下壳体(212)围合形成所述第二腔体(201),多个所述通孔(202)设置在所述下壳体(212)的侧壁和/或所述下壳体(212)的底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3)包括导风壳体组件(31)和负压组件(32),所述导风壳体组件(31)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导风壳体组件(31)上设有开口(301),所述开口(301)与所述第一腔体(101)连通,所述负压组件(32)设置在所述导风壳体组件(31)上,所述负压组件(32)位于所述开口(301)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壳体组件(31)包括第一导风壳体(311)和第二导风壳体(312),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第一导风壳体(311)与所述负压组件(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开设有所述开口(301),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上设有第一导风腔(302),所述开口(301)与所述第一导风腔(302)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壳体(312)与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连接,所述第二导风壳体(312)位于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远离所述开口(301)的一侧,所述第二导风壳体(312)设有第二导风腔(303),所述第一导风腔(302)与所述第二导风腔(303)连通,所述第二导风壳体(312)远离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的一侧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10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壳体(311)为蜗壳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组件(32)包括动力组件(321)和涡轮组件(322),所述动力组件(321)设置在所述涡轮组件(322)上,所述涡轮组件(322)设置在所述导风壳体组件(31)上,所述动力组件(321)用于驱动所述涡轮组件(322)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1)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1)和第二壳体组件(12),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1)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12)上,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1)与所述电火灶装置(2)相邻设置,所述电火灶装置(2)与所述风道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12)上,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1)上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102),所述第二壳体组件(12)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出风口(103),所述第二壳体组件(12)上还开设有进气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1)包括第一壳体(111)与进风板(112),所述进风板(11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1),所述第一壳体(111)与所述电火灶装置(2)相邻设置,所述进风板(112)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102);和/或
所述进气口包括第一进气口(104)与第二进气口(105),所述第一进气口(104)与所述第二进气口(105)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12)的相对两侧上,所述第一进气口(104)与所述第二进气口(105)分别与所述电火灶装置(2)的相邻设置,所述第一进气口(104)、所述第二进气口(105)与所述电火灶装置(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制装置,所述电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组件(1)上,所述电控制装置与所述电火灶装置(2)电连接,所述电控制装置与所述风道组件(3)电连接,所述电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电火灶装置(2)与所述风道组件(3)的工作状态。
CN202222466846.7U 2022-09-16 2022-09-16 集成灶 Active CN2186269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6846.7U CN218626976U (zh) 2022-09-16 2022-09-16 集成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66846.7U CN218626976U (zh) 2022-09-16 2022-09-16 集成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6976U true CN218626976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6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66846.7U Active CN218626976U (zh) 2022-09-16 2022-09-16 集成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69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626976U (zh) 集成灶
CN201964478U (zh) 一种电磁炉
CN111503668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02546865U (zh) 电磁炉及电磁炉双室散热风道
CN213786943U (zh) 一种烤箱
CN201973758U (zh) 一种电磁炉
CN210989787U (zh) 一种冷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10399026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113464988A (zh) 一种集成灶
CN218870011U (zh) 蒸烤一体机
CN216776730U (zh) 一种同时具有冷风出气口和热风出气口的头盖组件
WO2022100117A1 (zh) 嵌入式烹饪器具及烹饪系统
CN210107488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20870941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7696266U (zh) 料理机的降噪风道结构及料理机
CN216218365U (zh) 风冷降温模组及集成灶具
CN218209743U (zh) 带制冷风吸风系统的集成灶
CN212644953U (zh) 一种热风加热装置及空气炸锅
CN112303979A (zh) 一种冰箱及其压缩机仓散热结构
CN218457943U (zh) 一种配置有锰片散热装置的压力空气炸锅
CN216754260U (zh) 一种多功能烤炉的降温系统
CN218279366U (zh) 一种基于提高空间使用率设计的空气炸锅
CN210930959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空气炸锅
CN214791268U (zh) 一种嵌入式集成灶
CN215016296U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