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5109U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05109U CN218605109U CN202220992202.9U CN202220992202U CN218605109U CN 218605109 U CN218605109 U CN 218605109U CN 202220992202 U CN202220992202 U CN 202220992202U CN 218605109 U CN218605109 U CN 2186051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heat insulation
- generating device
- aerosol
- connect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设于所述加热管外侧,所述隔热管与加热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第一支撑架,设于所述加热管的上方,具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对应开设有第一出气道,其下侧向下延伸有第一套接管;所述第一套接管向下套接于所述加热管一端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侧向上还延伸有第一连接部;第二支撑架,分布在所述隔热管的上方,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架对应设有第二出气道,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下套设在隔热管的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部。采用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效果好,长时间使用外壳不易发烫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背景技术
加热不燃烧烟,是将卷烟置于加热管内,然后加热到220℃-300℃生成气溶胶,气溶胶通过烟雾输出装置输出,供用户抽吸。当前加热不燃烧烟几个比较核心的技术问题在于隔热技术,工作时,加热管的温度到达300℃的高温,加热管的热量很容易外泄传导到外壳,造成烫手问题,所以解决烫手问题是本领域一直以来的核心技术问题。另外,加热热卷烟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才能生成气溶胶,热量流失过快需要不断的加热才能维持气溶胶生成,因而比较消耗功,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隔热效果好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设于所述加热管外侧,所述隔热管与加热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
第一支撑架,设于所述加热管的上方,具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第一出气道,其下侧向下延伸有第一套接管;所述第一套接管向下套接于所述加热管一端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侧向上还延伸有第一连接部;
第二支撑架,分布在所述隔热管的上方,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架对应所述第一出气道设有第二出气道,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下套设在隔热管的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套接管的内壁径向凸设有多个第一凸肋,多个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加热管的外侧壁抵接,多个所述第一凸肋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还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横截面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横截面小。
可选的,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向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有第二支撑板,自第二支撑板向上延伸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横截面小于第一支撑板的横截面;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横截面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横截面小。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形成有第三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面、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围设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环绕于第三连接部外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一挡部,所述第一挡部延伸进所述第二凹槽并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挡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挡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六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由具有刚性的耐高温材质制成;所述第二支撑架由具有弹性的耐高温材质制成。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还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布在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均抵接于隔热管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还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隔热管的内侧壁形成第四间隔。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均与所述隔热管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径向方向的投影,两者的投影面积部分或全部重叠。
可选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均与所述隔热管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位于第二配合部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隔热管为真空套管,包括第一壁以及围设于第一壁外部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形成真空腔,自所述真空腔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竖直部;所述第二支撑架具有第二挡部,所述第二挡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方且向外凸伸于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抵接于所述竖直部的侧壁,所述第二挡部抵接于所述竖直部的上端;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壁。
可选的,所述隔热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管套外,第一套接管套与所述隔热管之间形成第五间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加热管固定于第一支撑架,隔热管固定于第二支撑架,再通过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相互固定在一起,相对于加热管与隔热管固定于同一元件,加热管的热量需先传导到第一支撑架再传导到第二支撑架,有效减缓加热管的热量传导到第二支撑架的速度,从而减少加热管的热量损失以及向外扩散;另外,通过设置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横截面均小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横截面,第三连接部的横截面比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横截面、第二支撑部的横截面小,热量经过第一支撑板的时候会传导得会比较慢,以减缓热量流经第一支撑架的速度,进而减缓了热量从第一支撑板传递到第二支撑板的速度,从而减少加热管的热量损失以及向外扩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支撑架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架与加热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另一种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下述实施例中,“内”“外”“上”“下”仅仅是为了描述符方便而定的方向,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限制。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7、隔热管26,所述隔热管26套设于所述加热管7外侧,所述隔热管与加热管7之间具有第一间隔13;
第一支撑架6,设于所述加热管7的上方,具有第一支撑板8,所述第一支撑板8开设有第一出气道8-1,其下侧向下延伸有第一套接管11;所述第一套接管11向下套接于所述加热管7一端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板8的上侧向上还延伸有第一连接部;
第二支撑架20,分布在所述隔热管26的上方,具有第二连接部19,所述第二支撑架20对应设有第二出气道20-1,所述第二连接部19向下套设在隔热管26的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部19。
本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9的连接方式为:
自所述第二连接部19的底面向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管状,所述第一连接部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9外侧壁。
可选的,所述第一套接管11的内壁径向凸设有多个第一凸肋12,多个所述第一凸肋12与所述加热管7的外侧壁抵接,多个所述第一凸肋12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通过第一凸肋12与加热管7配合,减少加热管7与第一支撑架6的接触,以减缓加热管7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支撑架6的速度,从而减缓加热管7的热量流失。
可选的,为方便在装配时加热管7安插到第一套接管11内,所述第一凸肋12沿所述加热管7的插入方向设有倒角23,通过设置倒角23方便加热管7安插到第一套接管11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8位于所述加热管7上方,所述第一出气道8-1的内径小于所述加热管7的内径且第一支撑板8向内凸伸于加热管7,即加热管7向上抵接于第一支撑板8的下方。加热管7的内径即加热腔的内径是与烟支(未视图)的外径相适配,将所述第一出气道8-1的内径设成小于所述加热管7的内径且第一支撑板8向内凸伸于加热管7,第一支撑板8向内凸伸于加热管7的部分可以向下抵接烟支的端部以抵挡烟支向上跑出加热腔。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架6还设有第三连接部17;所述第三连接部17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8;所述第三连接部17的横截面均小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支撑板8的横截面,第三连接部17的横截面较与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第一支撑部的横截面小,热量经过第三连接部17的时候会传导得会比较慢,从而减缓了热量从第一支撑板8传递到第一连接部的速度。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17的横截面也可以仅比所述第一支撑板8的横截面小、或者仅比第一连接部的横截面小。另外,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有第二支撑板22,自第二支撑板22向上延伸有插接部18,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0-2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槽20-2围设于第二出气道的外侧,所述插接部18呈圆管状、向上套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0-2内,所述插接部18的内侧壁抵接于第二出气道的外侧,也就是说所述第二出气道位于所述插接部18的通孔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也可以是由第二出气道的内侧壁凹陷形成,也就是说第一安装槽自第二出气道的内侧壁沿第二连接部19的径向方向凹陷形成、且向下贯穿第二连接部19,如图6所示;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插接部18也可以呈板状、且设置有多个、呈圆周阵列、向上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20-2。所述第三连接部17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22,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横截面小于第一支撑板8的横截面,第三连接部17的横截面均小于第一支撑板8的横截面、第二支撑板22的横截面,也就是说,所述第二支撑板22的底面、所述第三连接部17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8围设成第二凹槽24,所述第二凹槽24环绕于第三连接部17外侧的底面、所述第三连接部17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8围设成第二凹槽24,所述第二凹槽24环绕于第三连接部17外侧,即所述第二支撑板22与所述第一支撑板8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22与第一支撑板8形成有第三间隔14。通过设置所述第二凹槽24环绕于第三连接部17外侧,以减小第三连接部17的外径,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7为管状设置,在第三连接部17壁厚不变的情况下,第三连接部17的外径设置更小,其横截面亦会更小,以达到热量在第三连接部17缓慢传递的目的。同时,所述第二支撑板22与第一支撑板8形成第三间隔14,将第二支撑板22和第一支撑板8分隔开,避免二者直接接触,减缓了热量从第一支撑板8传递到第二支撑板22的速度。另外,所述隔热管26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管11外,所述第一套接管11的外侧面向内凹陷于第二连接部19的外侧面,也就是说第一套接管11与所述隔热管26之间形成第五间隔25,避免加热管7的热量通过第一套接管11直接传导到隔热管26。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7的热量传动是向上传导给第一连接部,再从第一连接部向上传导到第二支撑架,也就是说加热管7的热量传导方向是沿上下方向,定义与热管的热量传导方向垂直的方向为横截面方向,即所述第一连接部横截面、第三连接部17的横截面、第一支撑板8以及第而支撑板的横截面均指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三连接部17以及第一支撑板8的沿水平方向的截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9设有第一挡部15,所述第一挡部15延伸进所述第二凹槽24并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挡部15与所述第三连接部17之间设有第二间隔16;所述第一挡部15与所述第一支撑板8之间形成有第六间隔27,通过设置第二间隔16避免所述第一挡部15与第三连接部17接触,通过第六间隔27避免所述第一挡部15与第一支撑板8接触,减少第一支撑架6与第二支撑架20的接触面,进而减缓第一支撑架6的热量传递到第二支撑架20的速度,减少加热管7的热量损失。
所述第一支撑架6由具有刚性的耐高温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采用PI聚酰亚胺热固性材质;所述第二支撑架20由具有弹性的耐高温材质制成,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0采用耐高温硅胶材质,硬度为80度,采用注塑成型;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9还设有第一配合部3和第二配合部5;所述第二配合部5分布在所述第一配合部3的下方;所述第一配合部3和所述第二配合部5均抵接于隔热管26的内侧壁;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配合部3与所述第二配合部5之间还凹设有第一凹槽21;所述第一凹槽21与所述隔热管26的内侧壁形成第四间隔4,设有第四间隔4以减少第二连接部19与隔热管26的接触面。而针对该区域的构造,可选具体结构如下:
(1)所述第一配合部3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5均与所述隔热管26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21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径向方向的投影,其两者的投影面积部分或全部重叠,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位于第二配合部5的上方,也就是说,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高度的方向上会延伸至第一凹槽21的高度的位置;第二支撑架20为弹性材质,第二连接部19设有第一凹槽,容易引起变形,第一连接部为具有刚性的材质制作,所述第一连接部在高度的方向上延伸至第一凹槽21的高度的位置,对第一凹槽21起支撑作用,以减小第一凹槽21变形,使得避免减小第一凹槽21变形引起第二配合部5、第一配合部3松动,有漏气的风险。
(2)所述第一配合部3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5均与所述隔热管26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位于第二配合部5的上方。
针对上述构造某些实施例还可选,所述第一凹槽21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部19的外侧壁间隔分布。
所述隔热管26为真空套管,包括第一壁10以及围设于第一壁外部的第二壁9,所述第一壁10与所述第二壁9之间形成真空腔,自所述真空腔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竖直部2;所述第二支撑架20具有第二挡部1,所述第二挡部1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3的上方且向外凸伸于第一配合部3;所述第一配合部3抵接于所述竖直部2的侧壁,所述第二挡部1抵接于所述竖直部2的上端;所述第二配合部5抵接于所述第一壁10的内侧壁,该结构能够促使真空套管端部密封,使得密封性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第二支撑架20设于对加热管7和隔热管26之间以使第一间隔13形成一个密封空间,具体为,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架6紧密连接于加热管7的上端,隔热管26套设于加热管7外,且延伸至第一支撑架6的上端,第二支撑架20插接于隔热管26与第一支撑架6之间的间隙,从而构成第一间隔13密封,以减少第一间隔13中的空气流动,避免空气流动带走加热管7的热量,且空气传导热的速度慢,减缓了加热管7的热量传递到隔热管26的速度,减缓加热管7热量的向外扩散,有效杜绝了长期使用其装置外壳容易发烫的共性技术难题,相比现有技术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隔热管,所述隔热管套设于所述加热管外侧,所述隔热管与加热管之间具有第一间隔;
第一支撑架,设于所述加热管的上方,具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开设有第一出气道,其下侧向下延伸有第一套接管;所述第一套接管向下套接于所述加热管一端的外侧;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侧向上还延伸有第一连接部;
第二支撑架,分布在所述隔热管的上方,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架对应所述第一出气道设有第二出气道,所述第二连接部向下套设在隔热管的内侧壁;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到所述第二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接管的内壁径向凸设有多个第一凸肋,多个所述第一凸肋与所述加热管的外侧壁抵接,多个所述第一凸肋之间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还设有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下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横截面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支撑板的横截面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面向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有第二支撑板,自第二支撑板向上延伸有插接部,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横截面小于第一支撑板的横截面;所述第三连接部的横截面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横截面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形成有第三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底面、所述第三连接部的侧面以及所述第一支撑板围设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环绕于第三连接部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一挡部,所述第一挡部延伸进所述第二凹槽并向上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挡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第二间隔;所述第一挡部与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有第六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由具有刚性的耐高温材质制成;所述第二支撑架由具有弹性的耐高温材质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还设有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布在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下方;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均抵接于隔热管的内侧壁;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还凹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隔热管的内侧壁形成第四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均与所述隔热管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径向方向的投影,两者的投影面积部分或全部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以及所述第二配合部均与所述隔热管过盈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顶面位于第二配合部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设有多个,沿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壁间隔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管为真空套管,包括第一壁以及围设于第一壁外部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形成真空腔,自所述真空腔的顶部向上延伸有竖直部;所述第二支撑架具有第二挡部,所述第二挡部位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上方且向外凸伸于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抵接于所述竖直部的侧壁,所述第二挡部抵接于所述竖直部的上端;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于所述第一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管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管套外,第一套接管套与所述隔热管之间形成第五间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92202.9U CN21860510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92202.9U CN21860510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05109U true CN218605109U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21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92202.9U Active CN21860510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05109U (zh) |
-
2022
- 2022-04-27 CN CN202220992202.9U patent/CN2186051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92790U (zh) |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 |
CN202792029U (zh) | 一种三环火大功率燃烧器 | |
CN211211445U (zh) | 一种周向加热不燃烧烟具及其加热组件的绝热系统 | |
CN110638113A (zh) | 一种周向加热不燃烧烟具及其加热组件的绝热系统 | |
CN218605109U (zh)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
WO2022057586A1 (zh) | 一种密闭雾化器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115119974A (zh)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
CN208153918U (zh) | 一种液压系统高压胶管组件 | |
CN216059194U (zh) | 雾化器和电子烟 | |
CN205717207U (zh) | 一种组合火盖 | |
CN216059193U (zh) | 雾化芯和电子烟 | |
CN114122915B (zh) | 预燃室火花塞总成及发动机 | |
CN218605111U (zh) | 一种加热组件与滤嘴组件的装配结构 | |
CN218942291U (zh) |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加热结构 | |
CN202441314U (zh) | 金属密封式热采套管头 | |
CN211476014U (zh) | 一种燃气灶及集成灶 | |
CN220793126U (zh) | 一种蒸汽喷雾器加热结构 | |
CN218605107U (zh) |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加热组件 | |
CN216416036U (zh) |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
CN211959172U (zh) | 一种节能的5g网络滤波器 | |
CN217634432U (zh) | 加热装置 | |
CN216716306U (zh) | 聚能罩及燃气灶 | |
CN215981263U (zh) | 一种氮化硅陶瓷升液管 | |
CN210600645U (zh) | 一种新型蒸汽加热套管 | |
CN213029739U (zh) | 一种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