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5056U - 一种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5056U
CN218605056U CN202123451163.6U CN202123451163U CN218605056U CN 218605056 U CN218605056 U CN 218605056U CN 202123451163 U CN202123451163 U CN 202123451163U CN 218605056 U CN218605056 U CN 2186050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side wall
hole
support frame
electronic cigaret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45116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虎
黄后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afu Qind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afu Qin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afu Qin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afu Qin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45116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50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50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50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烟,该电子烟包括:上壳体;抽烟筒,设置在上壳体内,抽烟筒的两端分别与上壳体的内侧壁抵接,且抽烟筒与上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抽烟筒的侧壁形成第一通孔;活塞,设置于抽烟筒内,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抵接部及主体部,主体部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活塞通过抵接部与抽烟筒的内侧壁抵接,以隔绝第一通孔与至少一个第二通孔;雾化装置,其一端设置于主体部内。本申请通过在抽烟筒内设置一体注塑成型的活塞,通过活塞的抵接部与抽烟筒的内侧壁抵接,以实现隔离烟油与雾化装置的效果。并且,活塞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使得抵接部与主体部形成一体结构,能够减少活塞在电子烟组装过程中抵接部的偏移,进一步提高隔离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子烟通常包括用于存储烟油的储油腔及用于雾化烟油的雾化组件,通常情况下储油腔与雾化组件处于隔离的状态,当用户需要使用时再控制储油腔中的烟油流动至雾化组件。然而通常使用的隔离组件包括多个分立的橡胶圈,在组装电子烟的过程中,橡胶圈容易偏移位置,使得隔离效果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烟,该电子烟包括:
上壳体;
抽烟筒,设置在上壳体内,抽烟筒的两端分别与上壳体的内侧壁抵接,且抽烟筒与上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抽烟筒的侧壁形成第一通孔;
活塞,设置于抽烟筒内,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抵接部及主体部,主体部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活塞通过抵接部与抽烟筒的内侧壁抵接,以隔绝第一通孔与至少一个第二通孔;
雾化装置,其一端设置于主体部内。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在抽烟筒内设置一体注塑成型的活塞,通过活塞的抵接部与抽烟筒的内侧壁抵接,以实现隔离存储于储油腔内的烟油与雾化装置的效果,也即背景技术中橡胶圈的作用。并且,活塞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使得抵接部与主体部形成一体结构,能够减少活塞在电子烟组装过程中抵接部的偏移,进一步提高隔离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电子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烟在Ⅰ-Ⅰ方向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电子烟在Ⅰ-Ⅰ方向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抽烟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抽烟筒在Ⅱ-Ⅱ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活塞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活塞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活塞的俯视图;
图9是图1中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雾化装置在Ⅲ-Ⅲ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第一支撑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第一支撑件在Ⅳ-Ⅳ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0中第二支撑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第二支撑件的俯视图;
图15是图1中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控制装置在Ⅴ-Ⅴ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底盖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电子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烟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烟1,以解决电子烟装配过程中橡胶圈容易发生偏移,进而影响对烟油与雾化装置之间的隔离效果,以及提高对烟油的保鲜效果。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申请电子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电子烟在Ⅰ-Ⅰ方向的第一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电子烟在Ⅰ-Ⅰ方向的第二剖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电子烟1包括上壳体11、抽烟筒20、推杆30、活塞40、雾化装置50、控制装置60、电池70、下壳体12、外壳13以及底盖14。
具体地,抽烟筒20设置在上壳体11内,抽烟筒20的两端分别与上壳体11的内侧壁抵接,且抽烟筒20与上壳体11之间形成储油腔101,储油腔101用于存储烟油。
推杆30的一端设置于抽烟筒20外,推杆30的另一端延伸至抽烟筒20内。其中,推杆30设置于抽烟筒20外的一端的端部设有按压部(图未标),按压部的直径大于推杆30的杆体的直径,以方便用户通过按压按压部,进而将推杆30向抽烟筒20内推动。
活塞40设置于抽烟筒20内,活塞40的一端与推杆30抵接,雾化装置50的一端设置于活塞40内。其中,推杆30用于推动活塞40相对于抽烟筒20移动,活塞40相对于抽烟筒20从如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如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以使储油腔101内的烟油通过抽烟筒20侧壁的第一通孔201与活塞40侧壁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401流动至雾化装置50。
控制装置60与雾化装置50连接,用于为雾化装置50提供控制信号,控制雾化装置50雾化烟油以生成供用户吸取的烟雾。
电池70分别与雾化装置50以及控制装置60连接,用于为雾化装置50以及控制装置60供电。
下壳体12的一端套设于雾化装置50的另一端外,下壳体12的另一端套设于控制装置60的一端外,电池70设置于下壳体12内,底盖14与控制装置60的另一端卡接,外壳13套设在下壳体12外,并与上壳体11及底盖14连接。
其中,当用户将推杆30向抽烟筒20内推动,使得活塞40移动至第二位置后,可将推杆30从抽烟筒20内抽出,以使电子烟1内部的气流通道与外界大气连通。此时,上壳体11远离下壳体12的一端则形成吸嘴(图未标),用户通过吸嘴吸取电子烟1雾化产生的烟雾。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电子烟1还可包括冷凝棉80,冷凝棉80套设于推杆30远离按压部的一侧外,且与抽烟筒20的内壁抵接,以将冷凝棉80固定。冷凝棉80用于吸取由于气体温降低而液化的烟雾,即用于吸取冷凝液,并且还用于吸取未完全雾化的烟油。
结合图1-图3,进一步参阅图4-图5,图4是图2中抽烟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抽烟筒在Ⅱ-Ⅱ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图5所示,抽烟筒20包括第一筒体21、第二筒体22、第三筒体23、第四筒体24、第五筒体25以及设置于第五筒体25外侧壁上的第二抵接部26,抽烟筒20通过第二抵接部26抵接上壳体11的内侧壁。
其中,第一筒体21、第二筒体22、第三筒体23、第四筒体24以及第五筒体25依次设置,且第一筒体21、第二筒体22、第三筒体23、第四筒体24以及第五筒体25的外壁直径大小依次增大。具体地,第一筒体21的内壁直径等于第二筒体22的内壁直径,且小于第三筒体23的内壁直径。
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筒体21远离活塞40的一端与上壳体11形成吸嘴的一端卡接,冷凝棉80设置于第三筒体23靠近第二筒体22的一端,且与第二筒体22及第三筒体23的连接部抵接。
具体地,本实施例抽烟筒20背离活塞40的一端的侧壁与上壳体11的一端激光焊接固定,如图3中的A区域所示。第二抵接部26与上壳体11的侧壁激光焊接固定,如图3中的B区域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对抽烟筒20与上壳体11的抵接位置进行激光焊接操作,实现抽烟筒20与上壳体11之间的固定,提高结构稳定性以及气密性,且提高储油腔101内烟油的保鲜度。
其中,第一筒体21的内壁直径、第二筒体22的内壁直径以及冷凝棉80内径大小相等,以使推杆30设置于抽烟筒20内时,抵接第一筒体21的内壁以及第二筒体22的内壁。
第五筒体25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201以及多个第三通孔202,其中,第一通孔201与第三通孔202沿垂直于第五筒体25筒径的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五筒体25侧壁的两端。第一通孔201设置于第五筒体25靠近第四筒体24的一侧,第三通孔202设置于第五筒体25远离第四筒体24的另一侧。
并且,第一通孔201的开口大小大于第三通孔202的开口大小。当活塞40移动至第二位置后,抽烟筒20主要通过第一通孔201与活塞40上的第二通孔401连通,大部分烟油通过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401向下流动至雾化装置50处。
结合图1-5,进一步参阅图6-图8,图6是图1中活塞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活塞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活塞的俯视图。如图6-图8所示,活塞40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抵接部42及主体部41,至少一个第二通孔401设置于主体部41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抽烟筒20内设置一体注塑成型的活塞40,通过活塞40的抵接部42与抽烟筒20的内侧壁抵接,以实现隔离烟油与雾化装置50。并且,活塞40一体注塑成型的结构使得抵接部42与主体部41形成一体结构,能够减少活塞40在电子烟1的组装过程中抵接部42的偏移,进一步提高隔离效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活塞40具体可为双色注塑结构,抵接部42为软胶部,主体部41为硬胶部,其中抵接部42的直径大于主体部41的直径,以使活塞40通过抵接部42与抽烟筒20的内侧壁抵接。
其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多个分立橡胶圈配合隔离组件的方式,本实施例抵接部42与主体部41一体形成,且具体为软胶部的抵接部42起到与橡胶圈相同的作用,抵接部42与抽烟筒20的内侧壁抵接,以使活塞40与抽烟筒20呈密封的状态,即活塞40与抽烟筒20之间不存在空隙,烟油无法从活塞40与抽烟筒20之间的空隙流动至雾化装置50,实现对烟油保鲜效果。
同时,现有技术使用多个分立橡胶圈,在组装的过程中,橡胶圈与其它部件的侧壁摩擦产生摩擦力,容易导致橡胶圈发生偏移,本实施例抵接部42与主体部41一体成型,在组装活塞40与抽烟筒20时,一体成型的结构使得抵接部42与抽烟筒20侧壁发生摩擦,进而产生摩擦力时,仍能保证抵接部42相对于主体部41的位置不变。
具体地,主体部41包括第一主体部411、第二主体部412以及第三主体部413,第二主体部412的直径大于第一主体部411的直径,且小于第三主体部413的直径,第二主体部412靠近第一主体部411及第三主体部413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401。
第一主体部411、第二主体部412以及第三主体部413分别设有环型凹槽,且进一步设置有连通环型凹槽的连通槽,抵接部42对应设置于环型凹槽及连通槽内。
进一步地,如图7与图8所示,第一主体部411远离第二主体部412的一端的内壁设有相对延伸的凸台44。如图2所示,活塞40位于第一位置时,推杆30靠近活塞40的一端与凸台44抵接,以使推杆30通过凸台44向活塞40施加推力,以使活塞40相对抽烟筒20移动。
如图2和图5所示,第四筒体24还包括延伸部241,活塞40位于第一位置时,延伸部241与第三主体部413与第二主体部412之间的连接部分抵接,隔绝第一通孔201与第二通孔401;并且第三主体部413上的抵接部42与第五筒体25的内壁抵接,将第一通孔201以及第三通孔分割于两个空间内,以使烟油仅存储于储油腔101内,提高烟油的保存程度以及纯净度。
如图2与图3所示,雾化装置50的一端设置于活塞40的主体部41内。结合图1-图8,进一步参阅图9-图10,图9是图1中雾化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中雾化装置在Ⅲ-Ⅲ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9与图10所示,雾化装置50包括第一支撑件51、过滤组件52、雾化组件53以及第二支撑件54。
其中,第一支撑件51与第二支撑件54用于支撑及固定过滤组件52与雾化组件53,雾化组件53用于雾化烟油,过滤组件52用于对烟油进行过滤,同时调控烟油的流动速度。
结合图1-图10,进一步参阅图11-图12,图11是图10中第一支撑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第一支撑件在Ⅳ-Ⅳ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与图12所示,第一支撑件51包括第一支撑部511、第二支撑部512及连接第一支撑部511与第二支撑部512的连接部513,第一支撑部511的内径小于第二支撑部512的内径,部分第一支撑部511设置于活塞40的主体部41内。
具体地,第二支撑部512靠近活塞40的一端的侧壁与上壳体11的另一端激光焊接固定,如图3中的C区域所示。第二支撑部512背离活塞40的一端的侧壁与下壳体12的一端激光焊接固定,如图3中的D区域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支撑件51与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的抵接位置进行激光焊接操作,实现第一支撑件51与上壳体11及下壳体12之间的固定,提高结构稳定性以及气密性。
其中,连接部513靠近第一支撑部511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部5131。如图7所示,活塞40靠近第一支撑件51的一端的侧壁设有第一卡槽45,第一凸部5131用于卡合于第一卡槽45,在活塞40位于第二位置时固定活塞40。
连接部513还设有漏油孔5134,活塞4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通孔201连通第二通孔401以形成第一注油通道,烟油进一步通过漏油孔5134向下流动。其中,漏油孔5134的大小可控制烟油的流动速度。
至少两个第一凸部5131与第二支撑部512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凹槽5132。相邻设置的两个第一凸部5131之间进一步形成第四通孔5133。当活塞4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三通孔202连通第一通孔201与第四通孔5133以形成第二注油通道。
其中,当烟油流动速度过慢时或储油腔101内的烟油均已向下流动,部分烟油残留于第五筒体25与第三主体部413所形成的空间内,烟油可通过第一通孔201与第三通孔202流动至凹槽5132,并通过第四通孔5133流动至漏油孔5134。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注油通道,能够减少烟油残存于活塞40与抽烟筒20之间,提高烟油的利用率。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装置50还包括橡胶圈55以及固定件56,固定件56的直径大于橡胶圈55的直径,固定件56用于将橡胶圈55固定于第一支撑件51设置于活塞40的主体部41内的一端。
如图11所示,第一支撑部511远离连接部513的一端依次形成有第一安装台阶5111与第二安装台阶5112。如图10所示,橡胶圈55设置于第一安装台阶5111,固定件56设置于第二安装台阶5112。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件51通过橡胶圈55抵接抽烟筒20的第三筒体23的内侧壁,橡胶圈55用于固定第一支撑件51与抽烟筒20,还用于防止用户吸烟时烟油从第一支撑件51与抽烟筒20之间的间隙流动至吸嘴。
如图2与图9所示,过滤组件52包括第一过滤件521、第二过滤件522以及滤网523。其中,第一过滤件521设置于连接部513靠近第一支撑部511的一侧,第二过滤件522以及滤网523设置于连接部513靠近第二支撑部512的一侧。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件521与第二过滤件522具体为油棉。
具体地,第一过滤件521套设于第一支撑部511外,且与活塞40的第三主体部413的内侧壁抵接。当推杆30推动活塞40移动时,带动第一过滤件521移动,以至第一过滤件521与连接部513抵接。
其中,烟油通过第一通孔201以及第二通孔401流动至第一过滤件521处,通过第一过滤件521渗透至漏油孔5134。
滤网523设置于连接部513及第二过滤件522之间,且分别与连接部513及第二过滤件522抵接。其中,滤网523上设置多个通孔。
本实施例可通过改变通孔的大小、数量以及形状,对烟油的流动速度进行控制。同时本实施例设置第一过滤件521、第二过滤件522以及滤网523,利用三层过滤,提高流动至雾化装置50处的烟油的纯净度,提高烟油的燃烧效率及利用率。
如图2与图9所示,雾化组件53设置于第二支撑部512内,且第二过滤件522套设于雾化组件53外。其中,雾化组件53包括支撑套管531、引流件532以及发热丝(图未示),发热丝设置于引流件532内。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引流件532可为无纺布。具体地,引流件532可由两层无纺布压制形成,发热丝进一步设置于两层无纺布之间,并且具体设置于两层无纺布之间。
具体地,支撑套管531包括主管5311、开设于主管5311上的安装槽5312以及设置于主管5311侧壁的第五通孔5313。安装槽5312用于安装引流件532。引流件532的主体设置于安装槽5312内,引流件532的延伸部延伸至安装槽5312外,延伸部及主管5311外套设有第二过滤件522,第五通孔5313用于使引流件532的主体与第二过滤件522接触,引流件532用于将第二过滤件522所包含的烟油引导至发热丝处,发热丝用于加热流动至引流件532的烟油。
结合图1-图12,进一步参阅图13-14,图13是图10中第二支撑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第二支撑件的俯视图。如图13与图14所示,第二支撑件54包括第一台阶541与第二台阶542。其中,第二台阶542的直径大于第一台阶541的直径。
第一支撑件51远离活塞40的一端套设于第二支撑件54外,具体套设于第一台阶541,且与第二台阶542抵接。第二支撑件54靠近第一支撑件51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543,用于设置支撑套管531的主管5311,对雾化组件53进行固定。第二凹槽543内还设置有两个安装通孔545,以使控制装置60的电线通过两个安装通孔545与发热丝连接。
第二支撑件54靠近第一支撑件51的一侧还设有气流通孔544,用于连通下壳体12的空间与第一支撑件51的内部气流通道、主体部41的内部气流通道以及抽烟筒20的内部气流通道。
结合图1-图14,进一步参阅图15-图16,图15是图1中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6是图15中控制装置在Ⅴ-Ⅴ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5与图16所示,控制装置60包括第一支撑架61、控制组件62以及第二支撑架63。其中,第一支撑架61与第二支撑架63之间形成容置腔601,容置腔601用于设置控制组件62。
其中,第一支撑架61设置于下壳体12内,第一支撑架61的一端与电池70背离雾化组件53的一侧抵接,电池70靠近雾化组件53的一侧与第二支撑件54靠近第一支撑件51的一侧抵接。第二支撑架63与第一支撑架61的另一端抵接,第二支撑架63的侧壁设有第三抵接部635,第三抵接部635用于与下壳体12的另一端抵接。控制组件62设置于容置腔601内,且分别与第一支撑架61与第二支撑架63卡接。
具体地,第二支撑架63靠近第一支撑架61的一端的侧壁与下壳体12的另一端激光焊接固定,如图3中的E区域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二支撑架63与下壳体12的抵接位置进行激光焊接操作,实现第二支撑架63与下壳体12之间的固定,提高结构稳定性以及气密性。
其中,控制组件62包括电路板621、咪头622以及充电插口623,咪头622以及充电插口623分别设置于电路板621的两侧。
第一支撑架61设置有安装孔611,咪头622设置于安装孔611内。第二支撑架63的底壁设置有两个卡扣631、插座632以及开口634,其中开口634在第二支撑架63的底壁上的投影位于插座632在第二支撑架63的底壁上的投影内。插座632用于设置充电插口623,充电插口623通过开口634外露,以使外接电源通过充电插口623对电子烟1进行充电。两个卡扣631与插座632之间形成卡合槽633,卡合槽633用于设置电路板621。
第一支撑架61进一步设置有第一气孔612和第二气孔613,第二支撑架63的底壁进一步设置有第三气孔636,第三气孔636用于连通容置腔601与外界空气,第二气孔613用于连通容置腔601与电子烟1内部的气流通道。其中,导线可通过第一气孔612、下壳体12内部以及第二支撑件54的安装通孔545连接咪头622、电池70以及发热丝。其中,咪头622的三个电极分别连接电池70的正极、负极以及发热丝的一端,发热丝的另一端连接电池70的负极。
具体地,外界空气通过第三气孔636进入容置腔601内,咪头622的检测电极检测到空气的输入,将咪头622的正负电极闭合,电路板621上的控制电路实现电平转换,并输出控制信号至发热丝,进而控制电子烟1雾化烟油。
如图2和图3所示,底盖14与第二支撑架63背离第一支撑架61的一端卡接。结合图1-图16,进一步参阅图17,图17是图1中底盖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底盖14包括卡接部141,底盖14的底板设置有第五气孔142、第六气孔143、第二开口144以及第二凸部145。
其中,卡接部141与第三抵接部635背离下壳体12的一侧抵接,充电插口623进一步设置于第二开口144,通过第二开口144外露于空气。卡扣631为中空结构,第二凸部145插设于卡扣631内。底盖14通过卡接部141、第二开口144以及第二凸部145实现与控制装置60的卡接。
第五气孔142用于连通第三气孔636与外界空气。可选地,在未使用电子烟1时,可使用如图2所示的气孔塞146,气孔塞146设置于第五气孔142及第三气孔636内,隔绝外界空气流入电子烟1内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组件62还可包括指示灯624,具体可设置于电路板621背离第一支撑架61的一侧上。第二支撑架63的底壁进一步设置有第四气孔637,指示灯624插设于第四气孔637与第六气孔143内。指示灯624用于在电子烟1进行充电时常亮,以提示电子烟1处于充电状态,或在电子烟1电量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闪烁,以提示用户对电子烟1进行充电。
请结合图1,进一步参阅图18,图18是本申请电子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电子烟1进一步可包括上安装盖91、下安装盖92以及安装外壳93,推杆30的按压部与上安装盖91的内侧壁抵接,底盖14背离控制装置60的一侧与下安装盖92的内侧壁抵接,安装外壳93套设于上壳体11、外壳13以及底盖14外,与上安装盖91以及下安装盖92连接,实现对电子烟1的最终产品包装。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
抽烟筒,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内,所述抽烟筒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的内侧壁抵接,且所述抽烟筒与所述上壳体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抽烟筒的侧壁形成第一通孔;
活塞,设置于所述抽烟筒内,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的抵接部及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侧壁形成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活塞通过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抽烟筒的内侧壁抵接,以隔绝所述第一通孔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通孔;
雾化装置,其一端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烟还包括推杆,其一端设置于所述抽烟筒外,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抽烟筒内,与所述活塞抵接;
所述推杆用于推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抽烟筒移动,所述活塞相对于所述抽烟筒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所述储油腔内的烟油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流动至所述雾化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内径,部分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内;
过滤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第一过滤件及第二过滤件,所述第一过滤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外,且与所述活塞的内侧壁抵接,所述第二过滤件设置于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过滤件的一侧,且与所述连接部抵接;
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内,且所述第二过滤件套设于所述雾化组件外;
其中,所述连接部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部,所述活塞靠近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的侧壁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凸部用于卡合于所述第一卡槽,在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固定所述活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烟筒背离所述推杆的一端的侧壁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侧壁之间形成一凹槽,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形成第四通孔;
其中,所述活塞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以形成第一注油通道,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四通孔以形成第二注油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烟筒设置有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抵接部设置于所述抽烟筒的侧壁上,用于抵接所述上壳体的内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一端形成吸嘴,所述抽烟筒背离所述活塞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上壳体的一端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上壳体的侧壁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靠近所述活塞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上壳体的另一端激光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控制装置,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用于为所述雾化组件提供控制信号;
电池,与所述雾化组件及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用于为所述雾化组件及所述控制装置供电;
下壳体,其一端套设于所述雾化装置的另一端外,其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控制装置的一端外,所述电池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下壳体内,其一端与所述电池背离所述雾化组件的一侧抵接;
第二支撑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侧壁设有第三抵接部,所述第三抵接部用于与所述下壳体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形成容置腔;
控制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卡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背离所述活塞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下壳体的一端激光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的侧壁与所述下壳体的另一端激光焊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底盖,与所述第二支撑架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卡接;
外壳,套设在所述下壳体外,并与所述上壳体及所述底盖连接。
CN202123451163.6U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电子烟 Active CN2186050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1163.6U CN218605056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451163.6U CN218605056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5056U true CN218605056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2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451163.6U Active CN218605056U (zh) 2021-12-31 2021-12-31 一种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50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60360A1 (en) Cigarette cartridge, atomiz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03435688U (zh) 电子烟雾化器
CN211746937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158016U (zh) 烟弹及其电子烟
CN210782921U (zh) 雾化头、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216488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09768989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雾化设备
CN114027560A (zh) 一种泄压防漏油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2260484U (zh) 传感器密封件及电子烟
CN112617293A (zh) 烟弹的发热底座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13208188A (zh) 一种电子烟的气道密封储油仓装置
CN218605056U (zh) 一种电子烟
CN215347025U (zh) 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及用于雾化器的密封元件
CN111838771B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装置
CN212167376U (zh) 双气道进气结构、电源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020982U (zh) 电子烟烟弹和电子烟
CN209931498U (zh) 具有卡壳式连接件的气雾发生装置
CN116406840A (zh) 一种电子烟
CN217161074U (zh) 一种电子烟
CN218499995U (zh) 雾化装置
CN218073493U (zh) 一种独立启动气道的电子烟
CN213029733U (zh) 电子烟的烟弹
CN214283307U (zh) 电子烟的壳体及电子烟
CN220233351U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270167U (zh) 可换芯雾化器及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