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93965U - 一种油墨烘干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墨烘干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93965U
CN218593965U CN202222890022.2U CN202222890022U CN218593965U CN 218593965 U CN218593965 U CN 218593965U CN 202222890022 U CN202222890022 U CN 202222890022U CN 218593965 U CN218593965 U CN 218593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ying
oven
impeller
transmiss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9002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会
谭建辉
李运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N Sing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N Sing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N Sing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N Singl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9002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93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93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93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墨烘干炉,包括炉体,所述炉体设有传输通道和单元烘干炉,所述传输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用于传输目标产品,所述目标产品具有油墨;所述单元烘干炉包括加热箱、导流罩和空气打散装置,所述加热箱沿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导流罩和所述传输通道之间;所述导流罩包括导流口,所述导流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传输通道设置;所述空气打散装置设于所述导流罩内部,所述空气打散装置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于所述导流罩内部并与所述加热箱连通。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这种柔和、均匀的烘干方式,可对目标产品上的油墨进行烘干,而不会让油墨模糊,也不会损伤目标产品。

Description

一种油墨烘干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电池硅片油墨烘干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油墨烘干炉。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迅猛发展,印刷太阳能光伏电池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太阳能电池基板上印刷电极,通常太阳能基板以硅基板为主,而在印刷电极后需要的对其进行烘干,现有的常见硅片烘干机大多设有外部鼓风装置,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说明书CN107631603A公开了一种硅片烘干机,包括设置炉体,具有硅片输送烘干空间,并在该硅片输送烘干空间的上下侧分别设有上加热装置和下加热装置;上加热装置具有向下辐射热量的上加热体及上风箱,上风箱循环向下吹风;下加热装置具有向上辐射热量的下加热体及下风箱,下风箱循环向上吹风,这种循环吹风的方式对于硅片的油墨烘干来说过于猛烈,无法对硅片上的油墨进行烘干。而且也容易损伤硅片,进而削弱了太阳能硅基板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墨烘干炉,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对硅片油墨烘干、容易损伤硅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验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油墨烘干机,所述油墨烘干机包括:炉体,所述炉体设有传输通道和单元烘干炉,所述传输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用于传输目标产品,所述目标产品具有油墨;所述单元烘干炉包括加热箱、导流罩和空气打散装置,所述加热箱沿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导流罩和所述传输通道之间;所述导流罩包括导流口,所述导流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传输通道设置;所述空气打散装置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于所述导流罩内部并与所述加热箱相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采用传输通道传输目标产品(例如硅片),使传输通道沿第一方向不断地传输目标产品,并设置单元烘干炉,持续而均匀的散发热量,调节传输速度,可调节硅片的烘烤时长。
采用加热箱、导流罩和空气打散装置来设计单元烘干炉,利用空气打散装置对加热箱加热的热空气进行打散,将温度有所差异的空气搅匀,使得空气的温度趋于一致,此外,空气打散装置的特殊设计,即叶轮的不断旋转使得叶轮的内部形成负压,使得加热箱加热的空气不断流入空气打散装置,经由空气打散装置打散混合后,进入导流罩,导流罩的形状设计使加热的空气不断地向传输通道方向缓慢的辐射,保证目标产品上待烘干的油墨,不会受到带有速度的风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烘干质量,这种柔和的烘干方式,也不会损伤目标产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经由所述加热箱加热的空气,流入所述叶轮,由所述叶轮打散后,再经由所述导流罩进行导流,所述加热的空气从所述导流口向所述传输通道辐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箱对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经由空气打散装置打散,其中,打散的主要方式为利用叶轮进行不间断地旋转对热空气进行搅动。经过叶轮打散后的热空气流入导流罩,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受限于导流罩,只能从导流口向传输通道流动,这种热空气的流动方式较之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风箱吹动的方式更为缓慢均匀。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元烘干炉还设有网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网孔板设于所述传输通道与所述加热箱之间,所述导流口朝向所述网孔板,所述网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回流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网孔板在导流罩的导流口方向,并位于加热箱和传输通道之间,使得导流罩向传输通道导流的热空气必须从网孔板穿过,才能抵达传输通道,热空气穿过网孔板上的孔眼,可有效地再次减缓热空气的流动速度,并改变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元烘干炉还设有回流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回流通道设于所述加热箱与所述网孔板之间,并与所述加热箱连通,所述回流通道罩于多个所述回流孔,所述传输通道内的空气能够由所述回流孔进入所述回流通道,并流回所述加热箱。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输通道内的空气可以从网孔板上设置的回流孔流回回流通道,再进入加热箱进行加热,经过叶轮的叶片产生的负压作用,在此流向空气打散装置,形成一个循环,且从传输通道回流至加热箱的空气初始温度较高,有效地降低加热箱将空气加热到适宜温度的能耗。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空气打散装置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单元烘干炉外壳体并与所述叶轮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所述导流罩的形状为喇叭形,开口大的一端朝向所述传输通道,开口小的一端与单元烘干炉内壳体相接;所述加热箱内设有加热组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打散装置设有电机用于驱动叶轮打散空气;导流罩的形状设计,使得热空气成辐射状态往传输通道方向流动;加热箱的内部的加热组件,可以是加热丝,也可以设为其他的可用于加热空气的设备,例如加热管、加热板。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单元烘干炉为多个,多个所述单元烘干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设置形成上烘干组件和下烘干组件,所述上烘干组件与下烘干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运输通道的相反两侧,以围成烘干空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烘干组件朝向传输通道辐射热量,下烘干组件朝向传输通道辐射热量,这种位置设计让烘干空间无温差死角,烘干空间内可均匀的充盈热空气,保证温和烘干硅片上的油墨的同时提高硅片的烘干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上烘干组件和所述下烘干组件不设置外部鼓风装置对所述加热箱加热的空气进行推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让热空气自然的流向目标产品,而不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外部鼓风装置对目标产品进行吹动,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外部鼓风装置容易导致目标产品上印刷的油墨受到有速度的风的影响,从而模糊,影响成品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传输通道为链传动,所述传输通道设有运输所述目标产品的载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输通道需要经过烘干空间,而链传动能适应温度较高的工作环境,在链传动上设置传输目标产品的载具,可水平放置目标产品,更改载具的大小和形状,还可放置不同规格的硅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炉体还包括降温设备和排气设备,所述降温设备包括多个降温组件,所述降温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分别与上烘干组件和下烘干组件对应连接;所述排气设备设有多个排气口和多个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降温组件对应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温组件一端与排气装置的排气管连通,另一端与上烘干组件和下烘干组件围成的烘干空间连通,降温的方式主要是抽取热风。这种设置,除了降温的同时还可有效地排出在烘干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炉体上设有多个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用于炉体散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炉体的内部设有烘干空间,导致工作时温度很高,所以在炉体的多处地方均设有通风口,用于炉体的散热降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去除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单元烘干炉的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单元烘干炉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烘干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烘干设备结构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烘干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一实施例的单元烘干炉的涡轮立体结构图。
图中:
炉体—0,通风口—00;壳体—01;
烘干设备—1;上烘干组件—10;下烘干组件—11;单元烘干炉—12;空气打散装置—120;导流罩—121;导流口—1210;加热箱—122;加热丝—1220;电机—1200;叶轮—1201;出气口—1202;网孔板—123;回流孔—1230;回流通道—124;
降温设备—2;第一降温组件—20;第二降温组件—21;吸气腔—23;
排气设备—3;排气口—30;排气管—31;
传输通道—4;载具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便于后续描述,在描述炉体0的具体结构之前,本申请先结合图2定义出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其中,第一方向为炉体0正常放置时,炉体0的长度方向,例如X方向;第二方向为炉体0正常放置时,炉体0的高度方向,例如Z方向;第三方向为炉体0正常放置时的宽度方向,例如Y方向。本申请中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Y)相互垂直。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相互垂直并非绝对的垂直,由于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导致的近似垂直(例如,两结构特征之间的夹角为89.9°)也在本申请中的相互垂直的范围之内。
参见图1至图4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外部结构,图2是图1去除壳体01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单元烘干炉12的平面图。
结合图2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炉体0设有传输通道4和单元烘干炉12,传输通道4沿第一方向(图2中X方向所示)延伸,用于传输目标产品,目标产品具有油墨;单元烘干炉12包括加热箱122、导流罩121和空气打散装置120,加热箱122沿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设于导流罩121和传输通道4之间;导流罩121包括导流口1210,导流口1210沿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朝向传输通道4设置;空气打散装置120设于导流罩121内部,空气打散装置120包括叶轮1201,叶轮1201设于导流罩121内部并与加热箱122相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示出了一个炉体0的外部结构,传输通道4穿过炉体0的中心位置,用于传输目标产品。参考图3,示例性的,导流罩121内部设有叶轮1201,其中,加热箱122设有出气口1202,出气口1202沿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朝向叶轮1201。叶轮1201旋转,使叶轮1201内部形成负压空间,使得加热箱122加热的空气经由出气口1202进入叶轮1201内部,叶轮1201旋转搅散后的空气,由导流罩121朝向传输通道4方向导流。
结合图4所示,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单元烘干炉12的热空气流向。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经由加热箱122加热的空气,流入空气打散装置120,由空气打散装置120打散后,再经由导流罩121进行导流,加热的空气从导流罩121的导流口1210处向传输通道4辐射。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图4中箭头所指方向为热空气流动方向,其中,图4未示出叶轮1201的结构,结合图3所示,热空气从出气口1202进入空气打散装置120,即图4中所示由加热箱122指向空气打散装置120的箭头A所示,热空气在叶轮1201不断旋转的同时逐渐流入导流罩121,即图4中所示由空气打散装置120指向导流罩121的箭头B所示,最后热空气经由导流罩121向图4中未示出的传输通道4方向导流。
结合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烘干设备1的局部放大图。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单元烘干炉12还设有网孔板123,沿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网孔板123设于运输通道4与加热箱122之间,导流罩121的导流口1210朝向网孔板123,网孔板123沿第一方向(图2中X方向所示)间隔设置多个回流孔1230。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孔板123设有多个整齐排列的孔洞,示例性的,多块网孔板123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回流孔1230设于网孔板123沿第三方向(图2中Y方向所述)的两侧,示例性的,图7中回流孔1230的形状设计为长条椭圆形,利于空气更顺畅的进入。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单元烘干炉12还设有回流通道124,沿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回流通道124设于加热箱122与网孔板123之间,并与加热箱122连通,回流通道124罩于多个回流孔1230,传输通道4内的空气能够由回流孔1230进入回流通道4,再流回加热箱122。
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流孔1230与回流通道124连通,空气从回流孔1230进入回流通道124,并流入加热箱122进行加热后,经过叶轮1201的叶片产生的负压作用,再次流向空气打散装置120,完成一轮循环。
结合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空气打散装置120的一种叶轮1201的立体结构图。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空气打散装置120还包括电机1200,电机1200设于单元烘干炉12的外壳体,并与叶轮1201电连接,用于驱动叶轮1201旋转;导流罩121的形状为喇叭形,开口大的一端朝向传输通道4,开口小的一端与单元烘干炉12内壳体相接;加热箱122内设有加热组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叶轮1201的设计可以是多样式的,示例性的,图8中示出了一种叶轮1201叶片为斜向设计的叶轮样式,但本申请不对叶轮1201的规格进行固定,例如使用叶轮1201的叶片倾斜角度更大的叶轮,依旧可以满足功能,即对空气进行打散,并利用叶轮1201的叶片产生的负压作用。
示例性的,图3示出了加热箱122内设置的加热组件的一种实施例,采用加热丝1220对空气进行加热,但本申请不对加热组件的加热方式做规定,可以采用加热板、加热管的加热方式,也可实现加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单元烘干炉12为多个,多个单元烘干炉12沿第一方向(图2中X方向所示)对称排列设置形成上烘干组件10和下烘干组件11,上烘干组件10与下烘干组件11沿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设于运输通道4的相反两侧,以围成烘干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图2示出炉体0去除壳体01的内部结构,上烘干组件10与下烘干组件11设于传输通道4的第二方向(图2中Z方向所示)的两侧,围成烘干空间,上烘干组件10朝向传输通道4辐射热量,下烘干组件11朝向传输通道4辐射热量,这种位置设计让烘干空间内无温差死角,烘干空间内均匀充盈热空气,保证温和烘干硅片上的油墨的同时提高硅片的烘干效率。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上烘干组件10和下烘干组件11不设置外部鼓风装置对加热箱122加热的空气进行推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让热空气自然的流向目标产品,而不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外部鼓风装置对目标产品进行吹动,现有技术中的外部鼓风装置容易导致目标产品上印刷的油墨模糊。示例性的,图3中电机1200驱动叶轮1201旋转,利用叶轮1201产生的负压作用,让热空气可顺利的流动循环,可预见的,在本申请中,当热空气进入空气打散装置120的速度不满足部分生产需求时,还可在空气打散装置120内安装吸气装置,满足实际生产所需。这种方式,有效地降低增加鼓风装置带来的能耗,且对目标产品上的油墨烘干更适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传输通道4为链传动,传输通道4设有运输目标产品的载具40。
本申请实施中,炉体0的内部烘干空间在工作时长期处于一种高温状态下,这种状态使用耐高温效果良好的链传动较好,在传输通道4上设置用于放置目标产品的载具40,载具40可水平(图2中所示X方向与Y方向所构成的平面)放置目标产品,更改载具40的大小,可用于放置不同规模大小的目标产品。
结合图4至图5所示,图4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烘干设备1的结构;图5示出了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墨烘干炉的烘干设备1的内部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炉体0还包括降温设备2和排气设备3,降温设备2包括第一降温组件20和第二降温组件21,第一降温组件20和第二降温组件21沿第一方向(图2中X方向所示)间隔设置,分别与烘干设备1连接;排气设备3设有多个排气口30和多个排气管31,排气管31与第一降温组件20和第二降温组件21对应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降温组件2分别设于上烘干组件10与下烘干组件11的两端,降温组件2设有吸气腔23,吸气腔23一端与排气装置3的排气管31连通,另一端与上烘干组件10和下烘干组件11围成的烘干空间连通。降温设备2降温的方式主要是抽取热风,连通排气管31,抽取热气进行降温的同时,将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气以及热空气排到排气管31,从排气口30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炉体0上设有多个通风口00,通风口00用于炉体0散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炉体0的内部设有烘干空间,导致工作时炉体0温度高,示例性的,图2示出了多个通风口00,设于炉体0的多个位置,用于炉体0的散热降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应携带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体,所述炉体设有传输通道和单元烘干炉,所述传输通道沿第一方向延伸,用于传输目标产品,所述目标产品具有油墨;
所述单元烘干炉包括加热箱、导流罩和空气打散装置,所述加热箱沿第二方向设于所述导流罩和所述传输通道之间;
所述导流罩包括导流口,所述导流口沿所述第二方向朝向所述传输通道设置;
所述空气打散装置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于所述导流罩内部并与所述加热箱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经由所述加热箱加热的空气,流入所述叶轮,由所述叶轮打散后,再经由所述导流罩进行导流,所述加热的空气从所述导流口向所述传输通道辐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烘干炉还设有网孔板,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网孔板设于所述传输通道与所述加热箱之间,所述导流口朝向所述网孔板,所述网孔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回流孔,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烘干炉还设有回流通道,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回流通道设于所述加热箱与所述网孔板之间,并与所述加热箱连通,所述回流通道罩于多个所述回流孔,所述传输通道内的空气能够由所述回流孔进入所述回流通道,再流回所述加热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打散装置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设于所述单元烘干炉外壳体并与所述叶轮电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所述导流罩的形状为喇叭形,开口大的一端朝向所述传输通道,开口小的一端与单元烘干炉内壳体相接;所述加热箱内设有加热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烘干炉为多个,多个所述单元烘干炉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设置形成上烘干组件和下烘干组件,所述上烘干组件与下烘干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设于运输通道的相反两侧,以围成烘干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烘干组件和所述下烘干组件不设置外部鼓风装置对所述加热箱加热的空气进行推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通道为链传动,所述传输通道设有运输所述目标产品的载具。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还包括降温设备和排气设备,所述降温设备包括多个降温组件,所述降温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分别与上烘干组件和下烘干组件对应连接;所述排气设备设有多个排气口和多个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与所述降温组件对应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墨烘干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上设有多个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用于炉体散热。
CN202222890022.2U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油墨烘干炉 Active CN218593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0022.2U CN218593965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油墨烘干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90022.2U CN218593965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油墨烘干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93965U true CN218593965U (zh) 2023-03-10

Family

ID=85404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90022.2U Active CN218593965U (zh) 2022-10-31 2022-10-31 一种油墨烘干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939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8836A1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固化、氢钝化一体机
WO2016133246A1 (ko) 열풍 및 마이크로파를 이용한 배열회수형 복합 건조 시스템
WO2023232155A1 (zh) 燃烧装置和烧结设备
CN218593965U (zh) 一种油墨烘干炉
KR20110001955A (ko) 냉각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전도성 금속 잉크 건조 장치
CN219683192U (zh) 一种风嘴及烘箱
CN210465614U (zh) 预烧测试装置及其预烧测试设备
CN205262095U (zh) 一种卧式搅拌气流烘干机
CN215342504U (zh) 抗光衰炉和热处理设备
CN210651570U (zh) 应用于泡沫板材机的水循环使用装置
CN210349859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hit或hjt工艺固化、氢钝化一体机
CN210779531U (zh) 一种电力工程施工用电力柜体
CN112235986A (zh) 一种柜式馈线终端便于检修的ftu机箱
CN218722932U (zh) 一种用于大米加工的烘干装置
CN220324523U (zh) 一种锂电池化成温箱
CN111683504A (zh) 一种机电设备的辅助散热装置
CN216818361U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的烧结光注入一体机
CN207002793U (zh) 加热机构及加热装置
CN218034373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材料的辊道窑生产系统
CN220417993U (zh) 一种烘干装置
CN218722928U (zh) 一种建筑节能用保温板烘干装置
CN221701359U (zh) 一种污泥干化烘箱
CN220208205U (zh) 一种计算机用水冷散热装置
CN219607616U (zh) 一种蓄电池铅板的连续干燥装置
CN215447397U (zh) 一种固化炉热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