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8624U -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48624U
CN218548624U CN202223138767.XU CN202223138767U CN218548624U CN 218548624 U CN218548624 U CN 218548624U CN 202223138767 U CN202223138767 U CN 202223138767U CN 218548624 U CN218548624 U CN 218548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isture absorption
box
battery
opening
moi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3876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正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3876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48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48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48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该防凝露装置包括防水透气阀和吸湿盒,防水透气阀用于安装在电池箱体的上,吸湿盒设置在电池箱体的内部,吸湿盒包括吸湿盒壳体和吸湿件,吸湿盒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用于与防水透气阀的内端连通,吸湿件设置在吸湿盒壳体内。由于防水透气阀自身具有防水透气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吸湿防潮作用。而且,通过吸湿盒内的吸湿件,可以将大部分水蒸气储存在吸湿盒,进一步起到吸湿作用,可以将进入动力电池内部的空气湿度控制在露点湿度以下,避免空气在进入电池箱体后在单体电池、电池模组或者电控等电子元器件上形成凝露,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安全性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及研发方向的侧重点。动力电池为实现气密防水功能通常需要做密封处理。但这样一来在温度变化、海拔变化及热失控等工况下会在动力电池内外产生压强差,当压强差过大时,会引发电池包吸湿盒壳体形变,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性,因此常使用呼吸阀对动力电池内外压差进行平衡调节。常规的防水透气阀虽然可以实现防水功能,但并不能完全阻拦水蒸气进入动力电池内部,当动力电池内零件表面温度低于附近潮湿空气露点温度时,在低温零件表面会出现凝露现象,凝露滴至动力电池内部裸露金属件上容引起表面腐蚀,凝露滴至动力电池内部无保护的电气电子元件易引发短路,缩短元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对需要使用防水透气阀平衡内外压力的动力电池,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防凝露功能设计,降低动力电池内部的凝露风险。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防凝露设计方案在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动力电池内湿气凝露风险,但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防凝露装置,包括:
防水透气阀,用于安装在电池箱体的上以连通电池箱体的内部与外部;和,
吸湿盒,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内部,所述吸湿盒包括吸湿盒壳体和吸湿件,所述吸湿盒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与所述防水透气阀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与电池箱体的内部空腔连通,所述吸湿件设置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还包括开关阀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所述开关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可选地,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所述吸湿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加热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还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加热件电连接;
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用于检测所述吸湿盒壳体内空气的湿度,或者,用于检测所述吸湿盒壳体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周缘连接于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内壁,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所述吸湿盒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安装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其中,所述安装板相较于所述吸湿件和所述加热件更靠近所述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电加热丝和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周缘连接于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内壁,所述电加热丝设置在所述主体板上;
并且,所述主体板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位于所述吸湿件与所述安装板之间,所述主体板上设置有供空气通过的过孔。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吸湿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吸湿件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间隔布置。
可选地,所述吸湿件构造为片状结构,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环形翻边,所述吸湿件的周缘连接于所述环形翻边。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安装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内壁上。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箱,包括上述的电池箱体和防凝露装置,所述防水透气阀安装在电池箱体上,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防水透气阀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电池箱体的内部空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吸湿盒壳体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电池箱体的内壁,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外壁与所述电池箱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电芯和上述的电池箱,所述电芯布置在所述电池箱内。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或者,包括上述的电池箱。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防水透气阀自身具有防水透气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吸湿防潮作用。而且,通过吸湿盒内的吸湿件,可以将大部分水蒸气储存在吸湿盒中,避免了水蒸气在动力电池内部整体蔓延。如此,可以对进入电池箱体内的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吸湿作用,可以将进入动力电池内部的空气湿度控制在露点湿度以下,避免空气在进入电池箱体后在单体电池、电池模组或者电控等电子元器件上形成凝露,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在本公开提供的防凝露装置中,吸湿盒位于电池箱内,受到电池箱体及防水透气阀的保护,避免了气流对除湿效果的影响,在车辆在涉水工况下也可以保证吸湿盒不浸水,也不易失效,使得吸湿盒可以可靠、持续工作,这有利于提升动力电池的防凝露效果,进一步降低了动力电池内的凝露风险,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相比于相关技术中的冷凝装置,吸湿盒的质量较轻,体积占用小,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体积利用率,同时避免了在电池包箱体上额外增加排水结构,提高了动力电池箱体的密封性。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电池箱体、防凝露装置和电芯;
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吸湿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为了清楚展示环形翻边,隐去了吸湿件;
图7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去掉吸湿盒壳体、安装板后的吸湿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两个防凝露装置;
图9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防凝露装置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动力电池;10-防凝露装置;11-防水透气阀;12-吸湿盒;121-吸湿盒壳体;1211-连接裙边;122-吸湿件;123-第一开口;124-第二开口;125-开关阀;126-加热件;1261-电加热丝;1262-主体板;127-传感器;128-环形翻边;129-安装板;130-控制器;131-连通管;20-电池箱体;30-电池箱;40-电芯;50-内部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的内、外。另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研究发现,相关技术中的动力电池的防凝露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方案一、在电池箱体的外部,于透气阀的进气口位置冷凝结构(如冷凝板)或干燥盒降低进入动力电池气体的湿度,以降低动力电池内部出现凝露的风险;方案二、在电池箱体的内部设置冷凝器结构及冷凝水排出装置,对进入电池箱体内的空气进行冷凝并将冷凝水排出电池箱体外;方案三、在电池箱体的内部设置加热件,通过加热件对动力电池的内部空气进行整体加热,使气体温度高于露点温度,防止凝露。
但上述三种方案均存在不足,对于方案一,车辆行驶中车身及底盘周边空气流速较快,动力电池与车身间安装间隙较小,冷凝板周围开放空间的气流流速快且形式复杂,在透气阀外侧使用冷凝器对进入动力电池的空气进行除湿难以保证除湿效果,且冷凝板裸露在外,如长时间未清理导致表面清洁度较低时,除湿效果会大大降低。同样,进气口的干燥盒位于动力电池外部,如长时间未更换或车辆涉水均可能造成干燥盒失效,若干燥盒整体进水,整体通过控制强制进出气除湿装置将失去作用。
对于方案二、需要配套设置例如单向排水阀、排液管路及排液控制器等,需要在动力电池内额外占用安装空间,且装置重量较大,会降低动力电池体积利用率及整包功率密度,这对当前动力电池CTP/CTC轻量化趋势不利,此外,当车辆处于零下极寒工况时,如排水管内的冷凝水未达到设定水位排出,会造成冷凝水在管路内结冰,产生的膨胀力使排液装置形变,影响排液功能。
对于方案三,通过加热动力电池内部空气温度虽然可以使空气温度高于露点温度,避免凝露,但电池包内部空气湿度并未降低。而且,当车辆停止下电加热件不工作时,裸露的高压电气电子元件表面仍然可能发生凝露,车辆启动上电时仍有短路风险。另外加热动力电池内部空气也会间接加热电池箱体内的单体电池或电池模组,不利于单体电池或电池模组的散热。
鉴于此,如图1至图8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防凝露装置10,包括防水透气阀11和吸湿盒12,防水透气阀11用于安装在电池箱体20的上以连通电池箱体20的内部与外部,吸湿盒12设置在电池箱体20的内部,吸湿盒12包括吸湿盒壳体121和吸湿件122,吸湿盒壳体12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23和第二开口124,第一开口123用于与防水透气阀11的内端(靠近电池箱体20的内部的一端)连通,第二开口124用于与电池箱体20内的内部空腔50连通,例如,与电池箱体20内用于容纳电芯40的电芯容纳腔连通,吸湿件122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内。
在本公开中,防水透气阀11用于连通电池箱体20的内外,即连通动力电池100的内外,在电池箱体20内外的压差在一定范围内时,即电池箱体20内外压力平衡时,防水透气阀11阻止电池箱体20内外进行气体交换,防止水蒸气进入。当电池箱体20内外的压差超过一定值后,电池箱30内外的气体可以进行交换,平衡电池箱体20内外的压力。由于防水透气阀11自身具有防水透气作用,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吸湿防潮作用。
而且,由于在电池箱体20的内部设置了吸湿盒12,通过吸湿盒12内的吸湿件122,可以将大部分水蒸气储存在吸湿盒12中,避免了水蒸气在动力电池100内部整体蔓延。如此,可以对进入电池箱体20内的空气进行进一步的吸湿作用,可以将进入动力电池100内部的空气湿度控制在露点湿度以下,避免空气在进入电池箱体20后在单体电池、电池模组或者电控等电子元器件上形成凝露,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100的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较于上述的相关技术的方案一和方案二,在本公开提供的防凝露装置10中,吸湿盒12位于电池箱30内,受到电池箱体20及防水透气阀11的保护,避免了气流对除湿效果的影响,在车辆在涉水工况下也可以保证吸湿盒12不浸水,也不易失效,使得吸湿盒12可以可靠、持续工作,这有利于提升动力电池100的防凝露效果,进一步降低了动力电池100内的凝露风险,提高了动力电池100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相比于冷凝装置,吸湿盒12的质量较轻,体积占用小,有利于提高动力电池100的能量密度和体积利用率,同时避免了在电池包箱体上额外增加排水结构,提高了动力电池100箱体的密封性。
防水透气阀11的核心是防水透气膜,例如,本公开防水透气膜可以选用聚四氟乙烯材料的微孔透气瓣膜,此瓣膜的微孔大于气体分子直径,而小于最小凝聚态的水滴小且表面能滴,可有效阻止液态水润湿和毛细渗透,起到防水透气的作用。当动力电池100箱体内外部的气体压差小于防水透气阀11所设定的阀芯的开启阈值时,阀芯同透气阀的外壳之间处于闭合的状态,电池箱体20的内外部气体不能流通交换,从而避免因防水透气阀11处于长时间开启状态而在阀体内形成凝露或异物微粒累积。当电池箱体20的内部气压大于外部且压差大于阀芯的阈值时,防水透气阀11处于正压排气状态,反之,当电池箱体20的内部气压小于外部且压差大于阀芯的阈值时,防水透气阀11处于负压进气状态。
可选地,在本公开中,可使正压排气状态的阀芯开启阈值小于负压进气状态的阈值,使透气阀在正压的排气时更容易开启,即排气能力高于进气能力。如此设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动力电池100内部结构较为紧凑,相比于动力电池100内部压强小受到压缩,动力电池100内部压强大膨胀时的工况更为危险,另一方面,考虑到水蒸气的进入和排出,理想情况是进气时压力更大使水蒸气不容易进入,而排气时开启压力更小,这样有利于进入到动力电池100内部的水蒸气排出。防水透气阀11虽然可以起到防水作用,但是在进气状态下无法阻止高压水蒸气进入动力电池100。通过上述方案。当防水透气阀11处于负压进气状态时,空气经过阀芯后会经过吸湿件122对空气中的水蒸气进行冷却吸湿,当防水透气阀11处于正压排气状态时,吸湿盒12内的水蒸气也可以通过防水透气阀11排出。
考虑到吸湿盒12内的水蒸气会在吸湿件122内冷凝形成液态水,当电池箱30处于正压排气状态时,排气效率较低,无法快速将吸湿盒12内的气体和液态水排出至电池箱体20之外。
因此,如图1至图4所示,吸湿盒12还可以包括开关阀125和加热件126,加热件126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内,开关阀125设置于第二开口124处,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开口124。如此,当进入电池箱体20的水蒸气在吸湿件122内冷凝形成液态水时,可以关闭开关阀125,并利用设置加热件126对吸湿盒1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热量通过吸湿盒壳体121内的空气及吸湿盒壳体121及传递至吸湿件122,可以将吸湿盒壳体121内的水蒸气及时排出,从而可以起到主动除湿的作用。而且,通过加热件126对吸湿片进行加热干燥,避免了吸湿片的频繁更换。
具体地,当吸湿盒12内的吸湿件122的湿度过大时,例如,通过下文的传感器127获取到吸湿片的湿度达到了预警值,此时,可以关闭开关阀125,此时,吸湿盒壳体121内形成一个小型密闭空间。而后可以启动加热件126对吸湿盒12进行加热,加速吸湿片中的液态水气化形成水蒸气,随着温度升高吸湿盒壳体121的压强增大,水蒸气可以通过防水透气阀11正压排气排出,达到对吸湿盒12排湿干燥的效果。当传感器127获取到吸湿盒壳体121内空气的湿度下降到预设值时,可以使加热件126停止加热工作,并将开关阀125打开,使吸湿盒12恢复到利用吸湿件122对进入电池箱体20的空气进行吸湿的被动吸湿状态。
本公开对开关阀125的类型不作限定,例如,开关阀125可以为电动开关阀和气动开关阀。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开关阀125可以为微型的电磁开关阀。
同样,本公开对加热件126的具体类型不作限定。可选地,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加热件126可以为电加热件,例如电磁式加热件或电阻式加热件,此时,当给加热件126通电时加热件126启动加热工作,当断电时,加热件126停止加热工作。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126可以为红外式加热件,利用红外线给吸湿盒1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
为了避免或减小加热件126对电芯40(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控等电子元件产生不利影响,可选地,在本公开中,可以选用满足对吸湿盒壳体121内的空气及吸湿件122加热要求下最小功率的加热件126,即,采用为小热源的加热件126。
此外,还可以在吸湿盒壳体121的外表面设置隔热层,以隔绝加热件126产生的热量,避免加热件126的热量传递至单体电池、电池模组或电控等电子元件。
其中,隔热层可以为隔热涂层,即,隔热层为加工吸湿盒壳体121时直接在吸湿盒壳体121的外表面涂覆一层隔热材料。另外,隔热层也可以为单独加工后采用例如粘接的方式固定在吸湿盒壳体121的外表面的材料层,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如图4所示,可选地,吸湿件122在吸湿盒壳体121内可以位于第一开口123与加热件126之间。如此设计的好处至于,一方面,从防水透气阀11进入吸湿盒12的空气可以先经过吸湿件122的吸湿作用,然后再经过加热件126所在的区域,避免或减少了可能作用在加热件126上的湿气,这有利于对加热件126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吸湿件122相较于加热件126更靠近第一开口123,当进行主动除湿时,有利于使从吸湿件122蒸发的水蒸气快速从第一开口123经由防水透气阀11排出电池箱体20。可选地,加热件126可以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内靠近第二开口124的位置。
为了对吸湿盒壳体121内部的空气湿度或温度进行监控,以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如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吸湿盒12还包括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内部的传感器127,吸湿盒12还包括传感器127和控制器130,控制器130分别与传感器127和加热件126电连接,传感器127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内的传感器127,用于检测吸湿盒壳体121内空气的湿度,或者,用于检测吸湿盒壳体121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即,该传感器127可以为湿度传感器,或者,传感器127可以为温湿度传感器。
通过设置传感器127,可以实时监控吸湿盒壳体121内湿度,以便控制器130根据传感器127的获取到的湿度数据,决定是否要启动加热件126进行主动吸湿。当传感器127检测到吸湿件122的湿度达到了预警值,此时,可以关闭通气电磁阀,启动加热件对吸湿盒12进行加热。当传感器127检测到吸湿盒壳体121内空气的湿度下降到预设值时,可以使加热件126停止加热工作,并将开关阀125打开。
另外,在传感器127为温湿度传感器的实施例中,通过传感器127监控吸湿盒壳体121内的温度,可以基于获取到的温度数据,增大、减小加热件126的加热功率,或停止加热件126的加热。如此,可以减小或避免因加热件126产生过高热量而对电池箱30内的电芯40、电控等元件产生不利影响。
在本公开中,控制器130既可以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在吸湿盒壳体121的外部,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此外,本公开对控制器130和传感器127具体的安装方式也不作限定。
如图4至图7所示,吸湿盒12还可以包括安装板129,安装板129的周缘连接(如粘接)于吸湿盒壳体121的内壁,传感器127与控制器130设置在安装板129上。
可选地,吸湿盒12还包括连通管131,连通管131的一端穿设在安装板129上,另一端与第二开口124连通,例如,参见图1,穿设在第二开口124上,安装板129相较于吸湿件122和加热件126更靠近第二开口124。如此,通过连通管131,可将吸湿件122及加热件126所在的空间与电池箱体20的内部空间连通。
本公开对加热件126的安装位置不作限定,可选地,如图4至图7所示,加热件126还包括电加热丝1261和主体板1262,主体板1262的周缘连接(例如粘接)于吸湿盒壳体121的内壁,电加热丝1261设置在主体板1262上,并且,主体板1262在吸湿盒壳体121内位于吸湿件122与安装板129之间,以便对吸湿件122所在的空间进行加热,主体板1262上设置有供空气通过的过孔。
在本公开中,吸湿件1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为了降低在电芯40或电控等元件上产生凝露的风险,如/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吸湿件1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如图4所示,吸湿盒壳体1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开口123开设于第一端,第二开口124开设于第二端,多个吸湿件122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间隔布置。如此设计,有利于保证吸湿效果,降低在电芯40或电控等元件上产生凝露的风险。
本公开对吸湿件122的具体形状和安装方式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实现对进入吸湿盒壳体121内部的空气进行吸湿干燥即可。可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吸湿件122构造为片状结构,吸湿盒壳体121的内壁设置有环形翻边128,吸湿片的周缘连接于环形翻边128,即,吸湿件122遮挡在吸湿盒壳体121内部的空气的流通路径上,能够在空气从吸湿盒壳体121的第二开口124流出前对空气进行吸湿干燥。
参见图5,对于每个环形翻边128,可以环形翻边128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均连接一个吸湿件122。
其中,吸湿件122的周缘可以通过任意适当的方式与环形翻边128相连,例如,可以吸湿件122的周缘可以粘接或焊接在环形翻边128的侧壁(面向第一开口123或第二开口124的侧壁)上。
在本公开中,吸湿盒壳体121既可以直接安装在电池箱体20的内壁,以使得吸湿盒壳体121的第一开口123用于与防水透气阀11的内端连通,或者,吸湿盒壳体121可以与电池箱体20的内壁间隔布置,采用例如连接管将吸湿盒壳体121的第一开口123与防水透气阀11的内端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中,吸湿盒壳体121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用于与紧固件(未图示)配合,以安装在电池箱体20的内壁上,即,在本实施例中,吸湿盒壳体121直接安装在电池箱体20的内壁上,如此有利于节约电池箱体20内部的空间,从而可以为电芯40预留更大的空间,进而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
其中,紧固件可以紧固螺栓,安装时,可以将紧固螺栓的一端穿过安装孔并螺接在位于电池箱体20的内壁上的螺孔内。
可以理解是,除了采用紧固件安装之外,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中,吸湿盒壳体121可以焊接在电池箱体20的内壁上。
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将吸湿盒壳体121安装在电池箱体20的内壁上,吸湿盒壳体121可以具有连接裙边1211,安装孔可以设置在连接裙边1211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公开中,对于单个动力电池100而言,防凝露装置10的数量可以为任意数量,例如,可以为如图1示出的一个及图8示出的两个,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适当的数量,具体可以根据例如动力电池的尺寸等因素而定。
综上可知,本公开通过防水透气阀11和吸湿盒12对进入动力电池100用于平衡压差的空气进行阻湿吸湿处理,使用内置有特殊的阻湿透气膜的防水透气阀11,平衡动力电池100内外压力的同时在一定压力范围内通过阻止电池包、电控箱体等内、外部气体的交换、达到阻湿防潮的作用。同时在透气阀安装孔内侧安装吸湿盒12,利用吸湿件122对进入动力电池100的空气进行吸湿处理。此外,吸湿盒12内部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127、加热件126和开关阀125,在吸湿盒12内湿度达到预警值时,吸湿盒12内加热件126对盒内空气进行加热,加速吸湿件122吸收的水蒸气挥发,利用吸湿盒12内局部因加热产生的压强升高将吸湿盒12内的水蒸气通过防水透气阀11排出动力电池100外。采用这一方案将大幅度降低有内外压差时进入动力电池100的空气湿度,利用吸湿盒12的被动吸湿和主动排湿功能将动力电池100内部的空气湿度控制在露点湿度以下,显著降低动力电池100内的凝露风险,提高动力电池100的电气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箱30,该电池箱30包括上述的电池箱体20和防凝露装置10,防水透气阀11安装在电池箱体20上,第一开口123与防水透气阀11的内端连通,第二开口124与电池箱体20的内部空腔50连通。
为了避免从防水透气阀11进入电池箱体20的空气从吸湿盒壳体121与电池箱体2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出,可选地,在吸湿盒壳体121通过紧固件连接于电池箱体20的内壁的实施例中,吸湿盒壳体121的外壁与电池箱体20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未图示)。该密封件可以为密封垫或密封圈。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电池100,包括电芯40和上述的电池箱30,电芯40布置在电池箱30内。这里,电芯40可以为单体电池或电池模组,该动力电池100还可包括设置在电池箱30内的电控等元件。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动力电池100或上述的电池箱30。该车辆可以是纯电动车辆或混动车辆,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下面将结合图9,简要介绍本公开提供的防凝露装置10的工作过程:
参见图9,可以利用传感器127的检测数据判断吸湿盒壳体121内湿度是否小于预警值时,当获取到湿度小于预警值时,可以使开关阀125(如电磁阀)导通,并使加热件126此时不工作,即不进行加热工作。利用吸湿件122此时根据防水透气阀11的工作状态,进行对应的吸湿模式。例如,当防水透气阀11处于负压进气状态(内外压差大于阀芯进气阈值)时,吸湿件122对进入空气吸湿。当防水透气阀11处于平衡状态(内外压差小于进排气阈值)时,内外气体无交换,吸湿件122此时可对吸湿盒壳体121内的空气吸湿。当防水透气阀11处于正压排气状态(内外压差大于阀芯排气阈值)时,吸湿盒12被动对流出空气进行除湿。
当获取到湿度大于预警值时,可以使开关阀125导通,并使加热件126进行加热工作,此时,吸湿盒12进入主动除湿排气状态,进行主动除湿,直至吸湿盒12内的湿度小于设定值。当吸湿盒12内的湿度小于设定值时,可以使开关阀125(如电磁阀)导通,并使加热件126停止加热工作,利用吸湿件122根据防水透气阀11的工作状态,进行上述对应的吸湿模式。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水透气阀,用于安装在电池箱体的上以连通电池箱体的内部与外部;和,
吸湿盒,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内部,所述吸湿盒包括吸湿盒壳体和吸湿件,所述吸湿盒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用于与所述防水透气阀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用于与电池箱体的内部空腔连通,所述吸湿件设置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还包括开关阀和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所述开关阀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处,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隔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所述吸湿件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加热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还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传感器和所述加热件电连接;
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用于检测所述吸湿盒壳体内空气的湿度,或者,用于检测所述吸湿盒壳体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周缘连接于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内壁,所述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所述吸湿盒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穿设在所述安装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
其中,所述安装板相较于所述吸湿件和所述加热件更靠近所述第二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电加热丝和主体板,所述主体板的周缘连接于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内壁,所述电加热丝设置在所述主体板上;
并且,所述主体板在所述吸湿盒壳体内位于所述吸湿件与所述安装板之间,所述主体板上设置有供空气通过的过孔。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壳体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吸湿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吸湿件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间隔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件构造为片状结构,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内壁设置有环形翻边,所述吸湿件的周缘连接于所述环形翻边。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与紧固件配合,以安装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内壁上。
11.一种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和防凝露装置,所述防水透气阀安装在电池箱体上,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防水透气阀的内端连通,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电池箱体的内部空腔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盒壳体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电池箱体的内壁,所述吸湿盒壳体的外壁与所述电池箱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件。
13.一种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和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池箱,所述电芯布置在所述电池箱内。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动力电池,或者,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池箱。
CN202223138767.XU 2022-11-22 2022-11-22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Active CN218548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8767.XU CN218548624U (zh) 2022-11-22 2022-11-22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38767.XU CN218548624U (zh) 2022-11-22 2022-11-22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48624U true CN218548624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64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38767.XU Active CN218548624U (zh) 2022-11-22 2022-11-22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48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35973B2 (ja) 電池パック
US10978756B2 (en) Battery pack
WO2020259616A1 (zh) 电池包装置、电子设备及用于抑制电池包凝露的方法
KR101917660B1 (ko) 태양광 발전용 접속반
US20200044264A1 (en) Fuel cell system
JP2019521497A (ja) 電気化学セル内の水分及び二酸化炭素管理システム
JP2003229148A (ja) 燃料電池装置
CN114552149B (zh) 电池箱及电池箱除湿方法
CN218548624U (zh)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KR101299626B1 (ko) 제습장치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218333873U (zh) 一种氢源组件及氢电池系统
CN111384322A (zh) 电池
CN213211896U (zh) 加热除湿组件及呼吸器
CN213366706U (zh) 一种电池包
CN115149179A (zh) 电池包及车辆
JP2009238669A (ja)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KR102552498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의 물 재순환 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 시스템
WO2014196673A1 (ko) 제습장치를 포함하는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217655976U (zh) 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CN218919021U (zh) 一种智能除湿车用动力电池包
CN216498472U (zh)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CN214755847U (zh) 电动机、电动汽车及电机端盖
CN218731116U (zh) 一种氢电池系统
CN219350344U (zh) 一种汽车锂电池防潮结构
CN220065779U (zh)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动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