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498472U -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498472U
CN216498472U CN202122880788.8U CN202122880788U CN216498472U CN 216498472 U CN216498472 U CN 216498472U CN 202122880788 U CN202122880788 U CN 202122880788U CN 216498472 U CN216498472 U CN 216498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ation
refrigeration unit
semiconductor refrigeration
battery box
semicondu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8807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8807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4984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498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498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该防凝露机构进气管的一端与导向板密封连接,导向板设有第一通道,半导体制冷单元与进气管的内壁密封连接,且半导体制冷单元设有第二通道,湿空气流入第一通道并经半导体制冷单元冷凝干燥,干燥后的空气经第二通道流入进气管的另一端,由半导体制冷单元冷凝的液体经第一通道流出进气管,由此实现对空气的干燥。上述电池箱包括防凝露机构,将该防凝露机构的进气管另一端与电池箱箱体密封连接,且与通气部件连通,电池箱外部的空气经防凝露机构的干燥后再从通气部件进入电池箱,实现了对进入电池箱的空气进行干燥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制冷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目前,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环境温湿度较高的地区,动力电池不可避免的会长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工作,当制冷系统启动时,动力电池的电池箱内部温度明显低于外部环境温度,外部环境中高温高湿的空气通过安装在电池箱上的通气部件(防爆阀或透气阀等)进入电池箱内部后,容易发生凝露,尤其在通气部件的周边凝露现象尤为明显,大大降低了动力电池内电池元件的绝缘防护性能,并且还会带来极耳、钣金件等腐蚀的风险,甚至会产生动力电池短路或绝缘的问题。
现阶段为了缓解高温高湿的空气在电池箱内部凝露的问题,通常采用在通气部件上集成软胶等方式降低动力电池的通气量,以缓解上述问题,但是效果仍然不明显。
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旨在对进入电池箱的外界空气进行干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凝露机构,具有对空气进行干燥的技术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凝露机构,包括进气管、导向板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进气管的一端与导向板密封连接,导向板设有第一通道,半导体制冷单元与进气管的内壁密封连接,半导体制冷单元设有第二通道,湿空气能够流入第一通道并经半导体制冷单元冷凝干燥,干燥的空气经第二通道流入进气管另一端,半导体制冷单元冷凝的液体经第一通道流出进气管。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单元包括制冷片,制冷片呈凸字形结构且向进气管的另一端凸出,第二通道开设于制冷片的边缘。
可选地,制冷片凸出的端面与侧壁之间通过弧面过渡。
可选地,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错开设置。
可选地,导向板朝向半导体制冷单元的表面呈漏斗面。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单元还包括半导体,半导体置于制冷片凸出的端面上。
可选地,第二通道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多个第二通道周向均布。
可选地,导向板的侧壁与进气管的内壁卡接,半导体制冷单元与进气管的内壁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箱,能够起到对进入电池箱内的空气进行干燥的效果。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池箱,包括箱体、通气部件以及上述的防凝露机构,通气部件安装于箱体上,防凝露机构的进气管另一端与箱体密封连接,且与通气部件连通。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凝露机构,进气管的一端与导向板密封连接,导向板设有第一通道,半导体制冷单元与进气管的内壁密封连接,且半导体制冷单元设有第二通道,湿空气流入第一通道并经半导体制冷单元冷凝干燥,干燥后的空气经第二通道流入进气管的另一端,由半导体制冷单元冷凝的液体经第一通道流出进气管,由此实现对空气的干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箱包括上述的防凝露机构,将该防凝露机构的进气管另一端与电池箱箱体密封连接并与通气部件连通,电池箱外部的空气经防凝露机构干燥后再从通气部件进入电池箱,实现了对进入电池箱的空气进行干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凝露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向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冷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箱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进气管;200、导向板;210、第一通道;211、漏斗面;300、半导体制冷单元;310、制冷片;311、第二通道;320、半导体;400、箱体;500、通气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凝露机构,能够对空气进行干燥。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凝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该防凝露机构包括进气管100、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进气管100的一端与导向板200密封连接,导向板200设有第一通道210,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进气管100的内壁密封连接,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设有第二通道311,潮湿的空气流入第一通道210并经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干燥后,干燥的空气经过第二通道311流入进气管100的另一端,由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的液体经第一通道210流出进气管100。该防凝露机构利用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实现了对潮湿空气进行冷凝干燥的效果,并且由于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进气管100均为密封连接,因此由进气管1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的空气都需要经过半导体制冷单元300的冷凝,为防凝露机构的冷凝干燥效果提供了保障。
优选地,上述导向板200和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空气从第一通道210流入间隙后,在间隙内充分冷凝干燥之后再从第二通道311流向进气管100的另一端,导向板200和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之间的间隙为待干燥的空气提供了充分的干燥空间,提高了防凝露机构干燥空气的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上述第一通道210与第二通道311错开设置,进一步为待干燥的空气提供充分的干燥空间,提高防凝露机构干燥空气的效果。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1,上述导向板200的侧壁与进气管100的内壁卡接,上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进气管100的内壁卡接,由此实现导向板200与进气管100的密封连接,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进气管100的密封连接,该连接方式一方面能够实现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进气管100的快速连接;另一方面,将导向板200和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设置在进气管100内侧的连接方式,使得防凝露机构整体结构一致性好,将该防凝露机构安装在电池箱上(或者其它地方),能够防止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外界物体发生磕碰,对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2所示,导向板200朝向半导体制冷单元300的表面呈漏斗面211,该漏斗面211为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的液体提供了导向作用,能够加快流出第一通道210液体的流速。
可选地,上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包括制冷片310,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片310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该制冷片310呈凸字形结构且向进气管100的另一端凸出,第二通道311开设于制冷片310的边缘。由第二通道311流向进气管100另一端的气体中若还留有少量水分,则在制冷片310的附近该部分水分会进行二次冷凝,二次冷凝后的液态水会从第二通道311流出,再从第一通道210流出进气管100,凸字形结构的制冷片310为二次冷凝后的液态水起到了导向作用,有利于二次冷凝后的液态水从凸字形结构的制冷片310端面流向第二通道311。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上述制冷片310凸出的端面与侧壁之间通过弧面过渡,该弧面结构能够加快二次冷凝后的液态水的流速,使得液态水能够快速流至第二通道311。
进一步地,上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还包括半导体320,该半导体320置于制冷片310凸出的端面上,由此简化半导体制冷单元300的整体结构。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3,设置在制冷片310上的第二通道311的数量为多个,设置多个第二通道311可以增加由第二通道311流向第一通道210液态水的流量,还可以增加由第一通道210流向第二通道311气体的流量,提高防凝露机构干燥效果的同时还提高了防凝露机构的气体干燥量。
优选地,继续参照图3,多个第二通道311周向均布,在第一通道210和第二通道311之间的待干燥气体会对制冷片310产生作用力,将多个第二通道311周向均布设置可以使得该作用力均匀地分布在制冷片310上,避免由于制冷片310局部压力过大而降低其与进气管100之间密封性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凝露机构利用潮湿的气体遇冷凝露的原理,用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对潮湿空气进行冷凝干燥,并且由于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进气管100均为密封连接,因此由进气管100的一端流向另一端的空气都需要经过半导体制冷单元300的冷凝,为防凝露机构的冷凝干燥效果提供了保障。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箱,如图4所示,该电池箱包括箱体400、通气部件500以及上述的防凝露机构,通气部件500安装在箱体400上,防凝露机构的进气管100另一端与箱体400密封连接,且与通气部件500连通。箱体400外部的空气经过导向板200的第一通道210进入进气管100,由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干燥,而后经第二通道311流入进气管100的另一端,最终通过通气部件500进入箱体400内部;由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干燥出的液态水经第一通道210流出进气管100。实现了对进入电池箱的空气进行干燥的效果,提高了电池箱内电池元件的绝缘防护性能,避免了极耳、钣金件等部件的腐蚀风险,提高了电池箱的安全可靠性,减少了动力电池售后的成本和精力,提高了电池产品的质量。
可选地,上述通气部件500为防爆阀或透气阀,根据产品实际需要而定即可。
可选地,上述防凝露机构的半导体制冷单元300通过电池箱的DCDC供电,并通过电池箱的BMS控制延迟断电。当与电池箱电连接的用电设备(如电动车)停止工作后,电池箱内的温度会逐渐降低至环境温度,在此过程中,电池箱内部因温度降低而产生负压,DCDC为半导体制冷单元300持续供电,使半导体制冷单元300持续工作对通过进气管100流入箱体400的空气进行冷凝干燥,半导体制冷单元300持续工作到电池箱内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相同后,此时电池箱内部和外部气体压强相同,外界空气在没有负压和温差的情况下不会进入电池箱内部,此时BMS控制切断对半导体制冷单元300的供电,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停止工作。半导体制冷具有冷凝速度快、无活动部件、无振动、无噪音、使用寿命长、功耗低等优点,因此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能够快速对进入电池箱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并且由于动力电池箱的规格普遍在10-20W之间,因此将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电池箱的DCDC电连接几乎不会对电池箱产生影响,具有在不影响电池箱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对进入电池箱内部的气体进行干燥的效果。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100)、导向板(200)以及半导体制冷单元(300),所述进气管(100)的一端与所述导向板(200)密封连接,所述导向板(200)设有第一通道(210),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所述进气管(100)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设有第二通道(311),湿空气能够流入所述第一通道(210)并经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干燥,干燥的空气经所述第二通道(311)流入所述进气管(100)另一端,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冷凝的液体经所述第一通道(210)流出所述进气管(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包括制冷片(310),所述制冷片(310)呈凸字形结构且向所述进气管(100)的另一端凸出,所述第二通道(311)开设于所述制冷片(310)的边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片(310)凸出的端面与侧壁之间通过弧面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10)与所述第二通道(311)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00)朝向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的表面呈漏斗面(211)。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还包括半导体(320),所述半导体(320)置于所述制冷片(310)凸出的端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311)的数量为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通道(311)周向均布。
9.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200)的侧壁与所述进气管(100)的内壁卡接,所述半导体制冷单元(300)与所述进气管(100)的内壁卡接。
10.一种电池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400)、通气部件(500)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机构,所述通气部件(500)安装于所述箱体(400)上,所述防凝露机构的进气管(100)另一端与所述箱体(400)密封连接,且与所述通气部件(500)连通。
CN202122880788.8U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Active CN2164984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0788.8U CN216498472U (zh)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880788.8U CN216498472U (zh)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498472U true CN216498472U (zh) 2022-05-13

Family

ID=81532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880788.8U Active CN216498472U (zh) 2021-11-23 2021-11-23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4984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9119037A1 (ja) バッテリ装置及び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WO2020259616A1 (zh) 电池包装置、电子设备及用于抑制电池包凝露的方法
CN216498472U (zh) 一种防凝露机构及电池箱
CN110081105B (zh) 一种汽车刹车片降温装置
CN212851531U (zh) 一种集装箱空调机组及安装有该空调机组的集装箱
CN219371187U (zh) 动力电池
CN104916879A (zh) 基于半导体制冷机构的动力电池装置
CN219394160U (zh) 一种密封防潮配电箱
CN211084314U (zh) 一种空调设备
CN210443640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气冷系统
CN216522076U (zh) 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7307058U (zh) 一种低压开关柜
CN212011629U (zh) 一种半导体除湿装置
WO2023093502A1 (zh) 充电装置和用电设备
CN213020138U (zh) 储能集装箱内智能通风降温系统
CN215188022U (zh) 一种除湿散热型监控箱
CN215071222U (zh) 一种可通风式配电柜
CN115087277A (zh) 飞轮储能系统
CN210272560U (zh) 一种光伏发电高效散热储能电池组
CN207517827U (zh) 一种利于散热的电池模组
CN214429896U (zh) 一种透气干燥风冷控制器结构
CN221102221U (zh) 一种用于储能电池包的干燥装置
CN218548624U (zh) 防凝露装置、电池箱、动力电池及车辆
CN214001385U (zh) 利于散热的充电桩风道结构
CN215185056U (zh) 一种具有防潮降温功能的配电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