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9018U - 转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39018U
CN218539018U CN202222917588.XU CN202222917588U CN218539018U CN 218539018 U CN218539018 U CN 218539018U CN 202222917588 U CN202222917588 U CN 202222917588U CN 218539018 U CN218539018 U CN 2185390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mi
lifting
closed space
transfer device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758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韬
严豪
陈向
马伟杰
樊晓宇
张建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1758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390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390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390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运装置,包括支撑体系,架设在半封闭空间内;以及起吊装置,固定连接在支撑体系的顶端;其中,半封闭空间的顶部开口,起吊装置能够将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从顶部开口处起吊出半封闭空间,并转动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中支撑体系用于将起吊装置固定在顶部开口处,再利用起吊装置起吊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通过该种方式将其转运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这样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将现场工作人员置于半封闭空间内,通过手递手的方式将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转运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从而避免了现场工作人员窒息、中毒或高坠的问题。与相关技术中人手传递的方式相比,本申请采用机械式转运方式,从而提高了材料转运的效率。

Description

转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转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半封闭空间,例如蓄冷水池等。在这种半封闭空间中的材料转运,现阶段常见的做法是通过现场工作人员的手递手从传料口转运至有限空间之外的上一楼层。这种做法存在两个弊端。
弊端一、现场工作人员手递手的传递材料往往效率较低,容易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
弊端二、现场工作人员长时间在有限空间内长时间的工作,易发生窒息中毒高坠等事故,而又因为在有限空间的事故不容易被发现,发生事故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以上也就是说,相关技术中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转运方式存在现场工作人员窒息、中毒或高坠的问题,以及材料转运效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转运装置。解决了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转运方式存在的现场工作人员窒息、中毒或高坠的问题,以及材料转运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运装置:转运装置用于转运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其包括:支撑体系,架设在半封闭空间内;以及起吊装置,固定连接在支撑体系的顶端;其中,半封闭空间的顶部开口,起吊装置能够将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从半封闭空间的顶部开口处起吊出半封闭空间,并转动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运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用于将起吊装置固定连接在支撑体系的顶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件包括:起吊耳,与支撑体系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体系部分穿设在起吊耳内;以及
垫块,设置在支撑体系和起吊耳之间,垫块用于将支撑体系穿设在起吊耳内的部分压紧在起吊耳内;固定件,穿设在起吊耳和起吊装置上,固定件用于将起吊耳固定连接在起吊装置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起吊装置上设置有螺纹孔,起吊耳由钢板弯折而成,其包括:第一弯折段,为U形结构;以及第二弯折段,分别设置在第一弯折段的开口端的两侧,第二弯折段设置有连接通孔;
其中,连接通孔与螺纹孔对应设置,固定件采用螺纹紧固件,螺纹紧固件从连接通孔穿出并与述螺纹孔螺纹连接。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起吊耳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起吊耳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垫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垫块一一对应地穿设在多个起吊耳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起吊装置采用卷扬机,卷扬机的顶部设置有螺纹孔。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体系包括:横梁,横梁穿设在起吊耳内;以及第一支撑架,与横梁的一端连接;以及第二支撑架,与横梁的另一端连接;其中,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用于水平支撑横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架采用矩形框架结构,矩形框架结构的顶梁与横梁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架与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相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支撑体系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用于将第一支撑架与横梁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和/或第二连接件用于将第二支撑架与横梁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支撑体系用于将起吊装置固定在顶部开口处,再利用起吊装置起吊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通过该种方式将其转运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这样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将现场工作人员置于半封闭空间内,通过手递手的方式将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转运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从而避免了现场工作人员窒息、中毒或高坠的问题。进而规避了现场作业的风险,以满足现场安全作业的要求。而且,与相关技术中人手传递的方式相比,本申请采用机械式转运方式,从而提高了材料转运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运装置的具体结构组成图。
图2为图1中转运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起吊耳的主视图(第二连接件与顶梁的中部连接)。
图4是图3中起吊耳的俯视图(第二连接件与顶梁的中部连接)。
图5是图1中起吊装置顶端的示意图。
图中:10、支撑体系;11、横梁;12、第一支撑架;121、顶梁;123、左边梁;124、右边梁;13、第二支撑架;14、第二连接件;20、起吊装置;30、第一连接件;31、起吊耳;311、第一弯折段;312、第二弯折段;32、固定件;100、半封闭空间;101、顶部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转运装置,所述转运装置用于转运半封闭空间100内的材料,其包括支撑体系10和起吊装置20。其中,支撑体系10架设在半封闭空间100内;起吊装置20固定连接在支撑体系10的顶端。半封闭空间100的顶部开口,起吊装置20能够将半封闭空间100内的材料从顶部开口101起吊出半封闭空间100,并转动至半封闭空间100的外部。
上述设置中,支撑体系10用于将起吊装置20固定在顶部开口101处,再利用起吊装置20起吊半封闭空间100内的材料,通过该种方式将其转运至半封闭空间100的外部。这样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将现场工作人员置于半封闭空间100内,通过手递手的方式将半封闭空间100内的材料转运至半封闭空间100的外部。从而避免了现场工作人员窒息、中毒或高坠的问题。进而规避了现场作业的风险,以满足现场安全作业的要求。而且,与相关技术中人手传递的方式相比,本申请采用机械式转运方式,从而提高了材料转运的效率。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转运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件30,第一连接件30用于将起吊装置20固定连接在支撑体系10的顶端。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包括起吊耳31、垫块和固定件32。其中,起吊耳31与支撑体系10的顶端固定连接,支撑体系10部分穿设在起吊耳31内,垫块设置在支撑体系10和起吊耳31之间,垫块用于将支撑体系10穿设在起吊耳31内的部分压紧在起吊耳31内,固定件32穿设在起吊耳31和起吊装置20上,固定件32用于将起吊耳31固定连接在起吊装置20上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垫块采用木块。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橡胶垫片。
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起吊装置20上设置有螺纹孔,起吊耳31由钢板弯折而成,其包括第一弯折段311和第二弯折段312。其中第一弯折段311,为U形结构,第二弯折段312,分别设置在第一弯折段311的开口端的两侧,第二弯折段312设置有连接通孔。连接通孔与螺纹孔对应设置,固定件32采用螺纹紧固件,螺纹紧固件从连接通孔穿出并与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上述设置中,通过选用标准的钢板,并将其弯折制成起吊耳31。这样提高了起吊耳31的制作效率,同时也节约了起吊耳31的制作成本。
当然在本申请附图中未显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机加工制成,比如采用锻件车削制成。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起吊耳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起吊耳31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垫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垫块一一对应地穿设在多个起吊耳31内。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起吊耳31的数量为多个,两个起吊耳31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垫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垫块一一对应地穿设在多个起吊耳31内。
当然在本申请附图中未显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起吊耳31的数量可以设置成三个或三个以上。
当然在本申请附图中未显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起吊耳31的数量也可以设置成一个。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起吊装置20采用卷扬机,卷扬机的顶部设置有螺纹孔。
当然在本申请附图中未显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起吊装置20可采用电动葫芦。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体系10包括横梁11、第一支撑架12和第二支撑架13。其中,横梁11穿设在起吊耳31内;第一支撑架12与横梁11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架13与横梁1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支撑架12和第二支撑架13用于水平支撑横梁11。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横梁11采用钢管,比如矩钢、圆钢或槽钢等。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2采用矩形框架结构,矩形框架结构的顶梁121与横梁11连接。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结构包括顶梁121、底梁、左边梁123和右边梁124。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结构为焊件,其有四根型钢焊接而成。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结由四根矩钢焊接而成。
当然可根据实际情况,矩形框架结由矩钢、圆钢或槽钢等型钢焊接而成。
当然在本申请附图中未显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矩形框架结构可设置成伸缩框架,即矩形框架结构的两个边梁可以设置成伸缩套结构。这样使得矩形框架的支撑高度可调。进而适用于不同高度的半封闭空间100。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13与第一支撑架12的结构相同。在此不作展开说明。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体系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4用于将第一支撑架12与横梁11的一端连接在一起。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体系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4,第二连接件14用于将第二支撑架13与横梁11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起重机为市面上常见小型卷扬式起重机,起吊耳31使用最大起重量间距250mm~350mm为宜、尺寸应大于50mm*50mm,自重不应超过30kg,使用最大起重量不应超过150kg,起重机安装时重心位于钢管中心位置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钢管为工程中常用钢管尺寸大于等于Ф48*3(外径48mm,壁厚≥3mm),钢管长度不应超过两米。旋转扣件(第二连接件14)应为Ф48系列钢管专用旋转扣件(型号为KUФ48A)。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转运装置的安装过程为:
首先,将钢管在中间穿过起吊耳(可嵌入木条限制起重机在钢管长度方向位移);
然后,将起重机机身用螺栓(螺纹紧固件)与吊耳相连,将钢管两头连上扣件再绑上绳子将已经连接好的钢管和起重机装置运送到指定位置;
最后,解除绳子将钢管与支撑架体(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用旋转扣件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转运装置的拆卸过程为:
首先,在钢管两端绑上绳子,再解除支撑架体与旋转扣件之间的约束;
然后,将连接好的钢管和起重机装置运送至地面;
再依次将构件拆卸,或直接做下一次使用。
由上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效果可知,支撑体系用于将起吊装置固定在顶部开口处,再利用起吊装置起吊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通过该种方式将其转运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这样无需像相关技术中那样将现场工作人员置于半封闭空间内,通过手递手的方式将半封闭空间内的材料转运至半封闭空间的外部。从而避免了现场工作人员窒息、中毒或高坠的问题。进而规避了现场作业的风险,以满足现场安全作业的要求。而且,与相关技术中人手传递的方式相比,本申请采用机械式转运方式,从而提高了材料转运的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用于转运半封闭空间(100)内的材料,其包括:
支撑体系,架设在所述半封闭空间内;以及
起吊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体系的顶端;
其中,所述半封闭空间的顶部开口,所述起吊装置能够将所述半封闭空间内的所述材料从所述半封闭空间的顶部开口处起吊出所述半封闭空间,并转动至所述半封闭空间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将所述起吊装置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体系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
起吊耳,与所述支撑体系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体系部分穿设在所述起吊耳内;以及
垫块,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系和所述起吊耳之间,所述垫块用于将所述支撑体系穿设在所述起吊耳内的部分压紧在所述起吊耳内;
固定件,穿设在所述起吊耳和所述起吊装置上,所述固定件用于将所述起吊耳固定连接在所述起吊装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装置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起吊耳由钢板弯折而成,其包括:
第一弯折段,为U形结构;以及
第二弯折段,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折段的开口端的两侧,所述第二弯折段设置有连接通孔;
其中,所述连接通孔与所述螺纹孔对应设置,所述固定件采用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紧固件从所述连接通孔穿出并与所述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耳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起吊耳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垫块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垫块一一对应地穿设在多个所述起吊耳内。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吊装置采用卷扬机,所述卷扬机的顶部设置有所述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系包括:
横梁,所述横梁穿设在所述起吊耳内;以及
第一支撑架,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以及
第二支撑架,与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水平支撑所述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采用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顶梁与所述横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结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系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将所述第二支撑架与所述横梁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CN202222917588.XU 2022-10-31 2022-10-31 转运装置 Active CN2185390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7588.XU CN218539018U (zh) 2022-10-31 2022-10-31 转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7588.XU CN218539018U (zh) 2022-10-31 2022-10-31 转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39018U true CN218539018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82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7588.XU Active CN218539018U (zh) 2022-10-31 2022-10-31 转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390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65718B1 (ko) 타워크레인 벽체지지용 보강장치
CN201297036Y (zh) 一种卸料平台
CN210858024U (zh) 洞口部位可升降卸料平台
CN218539018U (zh) 转运装置
US4540096A (en) Truss boom
CN112252741A (zh) 用于超高层单元体幕墙的全轨式吊车及其安装、使用方法
CN217837989U (zh) 一种电梯井道物料分层转运装置
CN214692858U (zh) 一种楼板运输工装
CN216616897U (zh) 一种超载报警式悬挑卸料平台
CN213893292U (zh) 一种移动式钢筋存放平台
CN214696949U (zh) 智能化自爬升卸料平台
CN212562551U (zh) 一种拉杆式后撑型钢悬挑卸料平台
WO2022086340A1 (en) Point-loaded lifting fork for lifting standing formwork
US20020042981A1 (en) System for lifting and assembling re-bar cages
CN211733634U (zh) 一种组合式屋面吊压重架及包含其的连接机构
US2024015904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fting prejoined deck components
CN219341652U (zh) 一种叉车运输框
CN111438309B (zh) 一种批量梁钢筋倒立绑扎架及梁钢筋绑扎方法
CN214399585U (zh) 塔吊附着装置
CN218320566U (zh) 一种可拆卸组装式顶升工装
CN219839952U (zh) 墩身吊围栏安装作业组合式移动升降平台装置
CN219840354U (zh) 一种用于超高钢结构内部吊顶安装的高空作业平台
CN221027329U (zh) 一种变电站工程模块化施工墙板安装辅助支架
CN211192728U (zh) 四合一炉炉管组对安装支撑装置
CN218715242U (zh) 一种快速拆装的卸料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