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36849U -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36849U
CN218536849U CN202223202627.4U CN202223202627U CN218536849U CN 218536849 U CN218536849 U CN 218536849U CN 202223202627 U CN202223202627 U CN 202223202627U CN 218536849 U CN218536849 U CN 218536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ngeron
rear cross
piece
longitudinal beam
front sub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262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束振伟
杨丽丽
顾伟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izhong Automotiv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262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36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36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36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所述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后横梁上片和后横梁下片,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上下拼接形成纵梁,所述后横梁上片和所述后横梁下片上下拼接形成后横梁,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的后端设置有翻边结构;在所述后横梁上片和所述后横梁下片与所述纵梁匹配的区域开槽,并在所述槽处增加焊缝。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新的安全理念,前副车架纵梁和横梁采用了更合理的结构及搭接方式,令前副车架的碰撞性能更佳。在未增加零件数量的条件下,提升碰撞性能并兼顾工艺可行性。

Description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领域的不断发展,整车对碰撞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从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的传力路径分析,副车架都是底盘结构件中最重要的一环。
对于前副车架,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各部分需实现如下功能:
一、副车架前部需要抗弯能力强,偏置碰时不易弯折,能够将碰撞力向另一侧纵梁传递。
二、副车架中部需要诱导折弯,吸能降速。
三、副车架后部为主要安装点所在区域,不易变形。某些车型中塔连接点碰撞中需脱离。
由于副车架是参与整车碰撞的组成部件,提供重要的传力路径,其结构对碰撞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其接口结构。在所有接口中,纵梁和后横梁的接口结构对碰撞性能影响最大。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纵梁和后横梁的搭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纵梁上片10、纵梁下片11、后横梁上片12和后横梁下片13。其中,纵梁和后横梁具有如下缺点:
一、在整车碰撞中,横梁和纵梁的接口处易出现失效问题,若需实现所需的变形模式和吸能效果,往往接口处需额外进行加强。
二、副车架加强结构中,若采用形成腔体进行加强的方案,需考虑行车漏液问题,避免副车架积液的发生。
三、副车架加强结构中,若型面复杂时,需考虑成型性问题,避免零件无法成型。
以上三个缺点不满足汽车前副车架的可靠性强和可制造性良好的要求。
有鉴于此,本申请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以期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汽车前副车架容易发生失效,可靠性和可制造性有待提高等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后横梁上片和后横梁下片,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上下拼接形成纵梁,所述后横梁上片和所述后横梁下片上下拼接形成后横梁,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的后端设置有翻边结构;
在所述后横梁上片和所述后横梁下片与所述纵梁匹配的区域开槽,并在所述槽处增加焊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一槽,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二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为腰型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上端面的第一槽的宽度为4mm至6mm,采用塞焊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下端面的第二槽的宽度为10mm至20mm,采用搭接焊焊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翻边结构沿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的后端部向外延伸,使得所述纵梁的后端形成一个腔体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纵梁下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筋,所述凹筋位于所述纵梁下片的焊缝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纵梁上片的翻边结构的高度为15mm至25mm,所述纵梁下片的翻边结构的高度为15mm至2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采用了新的安全理念,前副车架纵梁和横梁采用了更合理的结构及搭接方式,令前副车架的碰撞性能更佳。在未增加零件数量的条件下,提升碰撞性能并兼顾工艺可行性。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副车架纵梁和后横梁的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的立体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中纵梁、后横梁上下片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中纵梁后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纵梁上片 10、20
纵梁下片 11、30
后横梁上片 12、40
后横梁下片 13、50
翻边结构 60
第一槽 70
第二槽 80
凹筋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此外,尽管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
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实用新型。
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的立体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中纵梁、后横梁上下片分开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中纵梁后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其包括纵梁上片20、纵梁下片30、后横梁上片40和后横梁下片50,纵梁上片20和纵梁下片30上下拼接形成纵梁,后横梁上片40和后横梁下片50上下拼接形成后横梁,纵梁上片20和纵梁下片30的后端设置有翻边结构60。在后横梁上片40和后横梁下片50与所述纵梁匹配的区域开槽,并在所述槽处增加焊缝。
优选地,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一槽70,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二槽80。此处,第一槽70和第二槽80优选地均为腰型槽。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上端面的第一槽70的宽度优选为4mm至6mm,采用塞焊焊接。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下端面的第二槽80的宽度优选为10mm至20mm,采用搭接焊焊接。
其中,翻边结构60优选地沿纵梁上片20和纵梁下片30的后端部向外延伸,使得所述纵梁的后端形成一个腔体结构。例如,上部的翻边结构60沿纵梁上片20垂直向下延伸,下部的翻边结构60沿纵梁下片30垂直向上延伸。
此处,纵梁上片20的翻边结构60的高度H1优选为15mm至25mm,纵梁下片30的翻边结构60的高度H2优选为15mm至25mm。
进一步地,在纵梁下片30上优选地设置有至少一个凹筋31,凹筋31位于纵梁下片30的焊缝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描述,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作出了如下诸多改进:
一、为提高纵梁和后横梁的接口强度,提升碰撞性能,如图3和图4所示,将纵梁上片20和纵梁下片30后端结构进行调整,增加翻边结构,使其从开放的结构转变为类腔体的结构,从而进行加强。另外,在后横梁上片40和后横梁下片50与纵梁匹配的区域开槽并增加焊缝。纵梁和后横梁搭接处上端面和下端面均开腰型槽(例如第一槽70和第二槽80),上端面的第一槽70的宽度优选为6mm塞焊焊接a,下端面的第二槽80的宽度优选为11mm搭接焊焊接。
由于有漏液特征,分三段焊接b,对接口进一步加强。同时,在后横梁上片40和后横梁下片50与纵梁匹配的区域开槽并增加焊缝,进行进一步的加强。
二、考虑到行车漏液需求,汽车前副车架的纵梁下片30增加一处凹筋31的漏液结构,这个结构位于下匹配面的焊缝区域,如图4所示。
三、汽车前副车架中纵梁上片20、纵梁下片30的后端增加的翻边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考虑到成型性,翻边结构的高度一般控制在15mm~25mm之间。这样可以在提升接口可靠性的同时,保证其成型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点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采用了新的安全理念,前副车架纵梁和横梁采用了更合理的结构及搭接方式,令前副车架的碰撞性能更佳。在未增加零件数量的条件下,提升碰撞性能并兼顾工艺可行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前副车架包括纵梁上片、纵梁下片、后横梁上片和后横梁下片,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上下拼接形成纵梁,所述后横梁上片和所述后横梁下片上下拼接形成后横梁,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的后端设置有翻边结构;
在所述后横梁上片和所述后横梁下片与所述纵梁匹配的区域开槽,并在所述开槽处增加焊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上端面开设有第一槽,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下端面开设有第二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和所述第二槽均为腰型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上端面的第一槽的宽度为4mm至6mm,采用塞焊焊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后横梁搭接处的下端面的第二槽的宽度为10mm至20mm,采用搭接焊焊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结构沿所述纵梁上片和所述纵梁下片的后端部向外延伸,使得所述纵梁的后端形成一个腔体结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下片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筋,所述凹筋位于所述纵梁下片的焊缝区域。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片的翻边结构的高度为15mm至25mm,所述纵梁下片的翻边结构的高度为15mm至25mm。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副车架。
CN202223202627.4U 2022-11-30 2022-11-30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Active CN218536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2627.4U CN218536849U (zh) 2022-11-30 2022-11-30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2627.4U CN218536849U (zh) 2022-11-30 2022-11-30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36849U true CN218536849U (zh) 2023-02-28

Family

ID=85265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2627.4U Active CN218536849U (zh) 2022-11-30 2022-11-30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368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6982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204998609U (zh) 汽车后纵梁总成及汽车
CN204415518U (zh) 前舱纵梁后段结构与汽车
CN204095914U (zh) 后轮罩加强装置及具有该后轮罩加强装置的车辆
CN212685735U (zh) 一种上边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08556924A (zh) 一种提高40%偏置碰安全性能的a柱结构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110816671A (zh) B柱上部接头
CN214930084U (zh) 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CN218536849U (zh) 汽车前副车架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05691457A (zh) 一种汽车机舱纵梁与副车架纵梁的连接结构
CN107628115B (zh) 一种用于功能定制的汽车变厚度、变截面前纵梁结构
CN201520343U (zh) 一种汽车车身前纵梁
CN110962938A (zh)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CN210653310U (zh) 一种副车架前束杆支架结构和一种汽车
CN203637942U (zh) 汽车纵梁加强件以及使用该加强件的汽车纵梁
CN212605472U (zh) 一种中通道总成、前地板总成以及汽车
CN104477240A (zh) 前纵梁加强板、右前纵梁以及汽车
CN212290043U (zh) 汽车后轮罩加强结构
CN212667488U (zh) 一种汽车全框副车架
CN211844628U (zh) 汽车前纵梁及汽车
CN111516757A (zh) 一种纵梁结构和汽车
CN21217236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b柱结构
CN219707120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加强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