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22710U - 空气预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预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22710U
CN218522710U CN202222649661.XU CN202222649661U CN218522710U CN 218522710 U CN218522710 U CN 218522710U CN 202222649661 U CN202222649661 U CN 202222649661U CN 218522710 U CN218522710 U CN 2185227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ll
basin
dust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496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爱冬
陈盼霖
冯晨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yht Fil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yht Fil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yht Fil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Oyht Fil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496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227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227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227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预净化装置,包括可分离灰尘杂质的旋流组件,旋流组件的出尘端处设置有可收集灰尘杂质的集尘组件,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集灰盆,集灰盆可拆卸地设置在出尘端处,每个集灰盆可单独拆卸以倾倒内部的灰尘杂质,集灰盆上设置有排灰口和封盖,封盖可打开或关闭排灰口,打开排灰口可在不拆卸集灰盆的情况下排出集灰盆内的灰尘杂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排尘方式可灵活选择,方便操作,排尘快速效率高,清理效果更加干净彻底,密封效果好。

Description

空气预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进气过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对发动机进气进行预先过滤的空气预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吸入空气,为了减少或防止空气中的灰尘杂质随气流进入到发动机中,通常会在发动机进气系统中设置空气滤清器,通过滤芯对进气进行过滤。滤芯虽然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但经常更换成本非常高,且更换不便,因此,现有的发动机进气系统在传统的空气滤清器之前又增设了预净化装置,以对进入到滤芯中的空气进行预先过滤。预净化装置可以预先过滤掉大量灰尘和杂质,使空气滤清器长时间保持清洁状态,进而使发动机的运行更加强劲,同时,还能够延长空气滤清器中滤芯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频率,降低发动机的维护成本。
常见的空气预净化装置通常采用多根并排布设的旋流管对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进行旋流分离,而由于装置常用于室外环境,因此需要在保证旋流管正常进气的同时在其外部设置防护结构,一方面对大颗粒杂质进行初步过滤,一方面起到防雨效果。但是,现有的防护结构无法兼顾初步过滤、防雨和进气的效果,三种效果受到结构设计的制约,常常会彼长此消,难以满足发动机进气系统越来越高的工作需求。
同时,现有的空气预净化装置不便于清理,不仅排尘操作不够便利,还难以彻底清理干净,无法快速高效的完成排尘动作,增加了设备操作者的排尘次数和每次排尘的时间,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此外,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通常与装置的密封性紧密相关,现有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密封性不足,密封结构的耐久度差,导致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净化效果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尘方式可灵活选择、排尘快速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气预净化装置,包括可分离灰尘杂质的旋流组件,旋流组件的出尘端处设置有可收集灰尘杂质的集尘组件,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集灰盆,集灰盆可拆卸地设置在出尘端处,每个集灰盆可单独拆卸以倾倒内部的灰尘杂质,集灰盆上设置有排灰口和封盖,封盖可打开或关闭排灰口,打开排灰口可在不拆卸集灰盆的情况下排出集灰盆内的灰尘杂质。
进一步,旋流组件包括上盘、下盘和多个旋流管,多个旋流管并排设置在上盘与下盘之间,旋流管包括供净化空气排出的出气端和供杂质排出的出尘端,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出气管设置在多个旋流管的中间位置处,出气管的一端与旋流管的出气端相连通,另一端与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通,至少两个集灰盆可拆卸的设置在下盘上,并环绕出气管设置。
进一步,集灰盆包括盆体,盆体包括内壁和外壁,内壁与外壁通过两个侧壁相连接,以使内壁、外壁和侧壁共同围成容纳腔室,盆体的内壁、外壁和侧壁的上边缘共同构成盆体的上部开口,集灰盆可从旋流管的出尘端处拆卸下来,通过盆体的上部开口倾倒灰尘杂质。
进一步,盆体的内壁、外壁和侧壁的下边缘共同构成盆体的下部开口,下部开口为集灰盆的排灰口,封盖设置在下部开口处。
进一步,盆体的内壁包括倾斜部,倾斜部接近盆体上部开口的一端靠近出气管设置,倾斜部接近盆体下部开口的一端远离出气管设置,以使倾斜部沿由上至下的方向逐渐朝向远离出气管的方向倾斜设置,封盖包括与盆体内壁下边缘对应设置的内边,内边与出气管之间形成有转动空间。
进一步,盆体的内壁包括扩容部,扩容部位于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处,扩容部接近盆体下部开口的一端靠近出气管设置,以在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处形成扩容空间。
进一步,封盖通过连接组件与盆体的侧壁活动连接,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安装面,安装面朝向集灰盆内部倾斜设置,以在侧壁与封盖的连接处形成一个安装空间,连接组件位于安装空间中,以避免相邻设置的集灰盆的封盖开合时相互影响。
进一步,集灰盆的排灰口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排灰口靠近盆体外壁一侧的高度高于靠近盆体内壁一侧的高度。
进一步,盆体的下部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条,密封槽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口,密封条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固定凸块,固定凸块与固定口相互卡接,以使密封条固定在密封槽内。
进一步,盆体的下部开口与封盖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封盖的一侧为连接端,连接端与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封盖的另一侧为自由端,密封组件靠近连接端的部分的厚度小于靠近自由端的部分的厚度。
进一步,盆体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加强筋支撑在盆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加强筋朝向盆体下部的一侧设置有窗口,窗口可使加强筋底部两侧的空间相互连通。
进一步,加强筋朝向盆体上部的一侧低于盆体上边缘设置,以使加强筋顶部两侧的空间相互连通。
进一步,下盘上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数量与集灰盆的数量相对应,集灰盆的上边缘可插入到对应的安装槽内。
进一步,下盘上形成有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靠近安装槽设置,并凸出于下盘下表面和安装槽,第一定位板沿下盘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定位板沿下盘的圆周方向设置,集灰盆可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相抵靠,实现集灰盆在圆周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定位安装。
进一步,第一定位板延伸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板延伸的长度,以使集灰盆先与第一定位板抵靠定位,再与第二定位板抵靠定位。
进一步,下盘的下表面上铺设有密封垫,旋流管的出尘端穿过密封垫与对应的集灰盆连通设置,集灰盆的上边缘可抵触在密封垫上,以实现密封连接。
进一步,包括环绕多个旋流管设置的防雨进气组件,防雨进气组件包括网罩和防雨挡板,网罩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延伸至上盘和下盘处,网罩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多个进气孔自网罩的上边缘至下边缘布设,以覆盖整个网罩,防雨挡板与上盘一体设置,且位于网罩和多个旋流管之间,旋流管上形成有进风口,防雨挡板自上盘朝向进风口所在方向延伸设置,以遮蔽进风口,防止雨水进入。
进一步,包括环绕多个旋流管设置的防雨进气组件,防雨进气组件包括网罩和防雨挡板,网罩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延伸至上盘和下盘处,网罩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多个进气孔自网罩的上边缘至下边缘布设,以覆盖整个网罩;防雨挡板包括挡板本体和连接部,挡板本体固定在连接部上,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上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一安装槽相互扣合连接,网罩的上边缘抵接在第二连接槽上,以使连接部固定在上盘与网罩之间;旋流管上形成有进风口,挡板本体位于网罩和多个旋流管之间,挡板本体自连接部朝向旋流管进风口所在方向延伸设置,以遮蔽进风口,防止雨水进入。
进一步,包括与下盘分体设置的下安装盘,下安装盘的一侧设置有槽体,网罩的下边缘嵌设在槽体中;下安装盘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块,凸块上设置有凹槽,下盘上设置有凸缘,凸缘可插设到凹槽中;下盘上设置有排水口,相邻两个凸块之间形成有排水间隔,排水间隔与排水口位置对应,以使下盘上的雨水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防雨进气组件,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旋流管,有效减小空气预净化装置对空气中大颗粒杂质的吸附速度和吸附力,进而避免杂草枯叶等大颗粒杂质吸附在防雨进气组件的表面,造成进气堵塞;
2、防雨效果好,有效减少雨水的进入量,同时降低雨水对进气的不良影响;
3、排尘方式可灵活选择,方便操作,排尘快速效率高,清理效果更加干净彻底;
4、密封效果好;
5、简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剖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剖视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立体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四。
图8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灰盆的立体图一。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灰盆的立体图二。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灰盆的立体图三。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灰盆的立体图四。
图14为集灰盆上异形密封条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净化组件的爆炸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中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18为图16的另一实施例中的防雨挡板的立体图一。
图19为图16的另一实施例中的防雨挡板的立体图二。
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尘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尘组件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包括可对空气中的灰尘杂质进行分离的旋流管,旋流管由内管和外管组成,内管包括出气端和连接端,外管包括出尘端和连接端,内管的连接端伸入到外管的连接端中,并在连接处形成环形的进风口;进风口处设置有旋流叶片,含有灰尘和杂质的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到旋流管内,在旋流叶片的作用下发生旋流;灰尘和杂质沿外管螺旋运动,并通过外管的出尘端排出,净化空气沿内管螺旋运动,并通过内管的出气端排出;旋流管内管的出气端可通过出气管或其他连接件与发动机连通设置,以将净化后的空气导向发动机。
具体的,空气预净化装置通常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旋流管,多个旋流管内管的出气端可将净化后的空气先汇集在一起,再通过出气管等连接件通向发动机。例如,可在空气预净化装置中设置汇流室,使每个旋流管内管的出气端均与汇流室相连通,同时将出气管的一端与汇流室连通设置,另一端与发动机连通设置。当然,多个旋流管外管的出尘端也可以将分离出的灰尘和杂质先集中收集,例如,可在空气预净化装置中设置集尘组件,使每个旋流管外管的出尘端均与集尘组件相连通,以对分离出的灰尘和杂质进行集中收集,并暂存在集尘组件内,当集尘组件中的杂质达到一定量时,再对集尘组件进行排尘和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尤其适用于空气杂质浓度高、杂质颗粒大的室外作业环境,尤其适用于发动机马力大、进气量大的车辆或设备,这是由于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多根旋流管的外围设置有防雨进气组件。防雨进气组件一方面可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初步过滤,避免大颗粒杂质直接进入旋流管,减轻旋流管的分离负担,提高分离效率,减少集尘组件的清理频率;另一方面能够阻挡室外环境中的雨水沿旋流管进风口流入到旋流管内,避免雨水与灰尘结合堵塞旋流管;同时,在发动机进气量相同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中的防雨进气组件其进气部位具有更低的表面风速,能够有效减小对空气中大颗粒杂质的吸附速度和吸附力,进而避免杂草枯叶等大颗粒杂质吸附在防雨进气组件的表面,造成进气堵塞,更小的吸附速度和吸附力有利于被阻挡在外的大颗粒杂质与防雨进气组件的进气部位快速分离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更加便于排尘和清理。集尘组件整体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旋流管外管的出尘端处,同时在集尘组件上开设排灰口,并在排灰口处设置方便打开和关闭的封盖。当需要对集尘组件进行排灰时,可以采用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将集尘组件直接拆卸下来,采用倾倒的方式排尘,这种方式排尘更加充分,可以对集尘组件进行更加彻底的清理,且操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将灰尘杂质倾倒至适当的或指定的位置,避免灰尘直接落到车辆或设备上,同时减少灰尘飞扬;二是打开集尘组件上的封盖,使灰尘杂质通过排灰口直接排出,这种排尘方式操作更加快速方便,有利于减少车辆或设备的停机时间,提高作业效率。操作者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集尘组件的清理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实施例,空气预净化装置包括旋流组件1、汇流组件 2、集尘组件3和出气管9,汇流组件2位于旋流组件1的上部,与旋流组件 1的出气端连通设置,集尘组件3位于旋流组件1的下部,与旋流组件1的出尘端连通设置。出气管9沿竖向方向贯穿旋流组件1设置,出气管9的上端与汇流组件2相连通,出气管9的下端穿过集尘组件3后,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设置。含有灰尘和杂质的空气进入旋流组件1中发生旋流运动,杂质颗粒螺旋向下,经出尘端落入集尘组件3中,净化空气螺旋向上,经出气端进入汇流组件2后,通过出气管9流向发动机。
进一步,如图2和图4所示,旋流组件1包括多根并排设置的旋流管,多根旋流管环绕在出气管9的周围,优选的,多根旋流管呈多层圆环形排布,出气管9位于旋流组件1的中心位置。防雨进气组件环绕设置在旋流组件1 的外围,位于汇流组件2与集尘组件3之间,以对旋流组件1中的旋流管进行防护。
具体的,防雨进气组件包括网罩41和防雨挡板42,网罩41环绕设置在旋流组件1的多个旋流管的外部,网罩41上密集布设有多个小尺寸的进气孔,空气可经由进气孔穿过网罩41进入到旋流管中;防雨挡板42设置在网罩41与多个旋流管之间,与旋流管上的进风口51位置对应设置,以对进风口51进行遮蔽。设置上述防雨进气组件,一方面能够防止旋流管受到磕碰或撞击,阻挡空气中的雨水通过进风口51进入到旋流管中;另一方面,密集排布的小尺寸进气孔可像筛网一样对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初步过滤,阻挡大颗粒杂质直接进入旋流管中,减轻旋流管的分离负担,提高分离效率;同时,由于大颗粒杂质不会经旋流管进入到集尘组件3中,因此还能够减少集尘组件3的清理频率,减少车辆或设备的停机时长。
进一步,如图2和图6所示,网罩41的上边缘延伸至汇流组件2处,下边缘延伸至集尘组件3处,以将旋流组件1完全包围在汇流组件2与集尘组件3之间;多个进气孔在网罩41的全区域上密集布设,充分覆盖整个网罩41,即,多个进气孔自网罩41的上边缘至网罩41的下边缘密集布设,环绕在旋流组件1的外围,充分覆盖汇流组件2到集尘组件3之间的空间。防雨挡板42自网罩41的上边缘处沿竖向方向向下朝向旋流管进风口51延伸设置,延伸至旋流管进风口51的下方;防雨挡板42与网罩41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防雨挡板42与旋流管进风口51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形成有间隙,进而使空气能够顺畅地从进气孔经由防雨挡板42进入到旋流管中。
空气预净化装置在工作时,发动机主动吸气,使空气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到旋流组件1中进行旋流分离,因此发动机的进气量越大,空气被吸入的速度就会越快,空气流经网罩41时的表面风速也会越快,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如杂草枯叶等,非常容易被吸附在网罩41的表面上,不与网罩41分离脱落,进而导致网罩41的进气孔堵塞,无法为发动机持续供气。本实用新型中的防雨进气组件,由于进气孔密集分布在整个网罩41上,充分利用了汇流组件2到集尘组件3之间的空间距离,相较于现有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网罩41具有更大的进风面积(进风面积增大约50%),因此在发动机进气量相同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中的防雨进气组件其网罩41 表面的风速明显降低,大大减小了对大颗粒杂质的吸附力,有效改善了网罩 41进气孔容易被堵塞的问题;同时,由于网罩41表面风速的明显降低,雨水受到的吸附力也明显减小,因此被吸入到网罩41内部的雨水的量也随之大量减少,提高了防雨效果。此外,防雨挡板42内置的形式,还可以使被挡住的雨水聚集在防雨挡板42的外侧面上,当聚集的雨水达到一定量时,水会直接滴落在旋流组件1的下盘上,再通过下盘上的排水口排出,进而避免聚集的雨水直接沿网罩41的外表面向下流动,而削弱进气效果。同时,防雨进气组件在具备良好防雨效果的前提下还具有更小的体积,不额外占用空间,有利于空气预净化装置整体的小型化,进而更加便于装置的安装和运输,且内置的防雨挡板42不易受到磕碰发生变形或损坏。
进一步,如图2、图4和图15所示,旋流组件1包括上盘11和下盘12,旋流管的内管52连接在上盘11的下方,内管52的出气端与上盘11上方的空间连通设置;旋流管的外管53连接在下盘12的上方,外管53的出尘端与下盘12下方的空间连通设置;内管52可与上盘11分体连接设置或一体成型设置,外管53可与下盘12分体连接设置或一体成型设置。内管52的连接端伸入至外管53的连接端内,与外管53相连接,并在连接处形成旋流管的进风口51,进风口51处设置有旋流叶片。上盘11的上方密封设置有上盖21,上盖21与上盘11共同围成汇流组件2,以将旋流管净化后的洁净空气汇集并送入出气管9中;集尘组件3密封设置在下盘12的下方。如图6 至图8所示,上盘11的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安装槽,相对应的,下盘12的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安装槽,环形网罩41的上边缘嵌设在第一安装槽内,下边缘嵌设在第二安装槽内,以使网罩41稳定设置在旋流组件1 的外部。如图1和图15所示,旋流组件1的下盘12上还设置有排水口13,聚集在下盘12上的雨水可通过排水口13流出旋流组件1。
进一步,在图1至图15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防雨挡板42与上盘11 可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防雨挡板42自上盘11的下表面沿竖向方向向下朝向旋流管进风口51延伸设置,延伸至能够遮挡住旋流管的进风口51的位置处,以遮蔽进风口51,防止雨水进入。防雨挡板42与网罩41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一旦网罩41或防雨挡板42受外力发生形变,支撑结构可支撑在网罩41与防雨挡板42之间,使网罩41与防雨挡板42始终保持间隔设置的状态,避免网罩41与防雨挡板42相互贴合而阻挡网罩41进气孔正常进气。防雨挡板42与上盘11一体成型的设计有利于简化装配工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的,如图8所示,支撑结构可设置在防雨挡板42上,与防雨挡板 42一体成型设置。支撑结构包括凸出于防雨挡板42表面设置的环形凸台43 和条状凸楞44,环形凸台43靠近防雨挡板42与上盘11相连接的位置设置,环绕防雨挡板42的一周,环形凸台43不仅能够使防雨挡板42和网罩41间隔设置,同时可作为第一安装槽的内壁,用于固定网罩41的上边缘;条状凸楞44沿竖向方向设置,自防雨挡板42的上边缘延伸至下边缘,以防止防雨挡板42远离环形凸台43的下部区域与网罩41相贴合,条状凸楞44包括多个,均匀且间隔地分布在防雨挡板42的一周。当然,环形凸台43和条状凸楞44可同时布设也可择一布设,均具有支撑效果。上述支撑结构的设计形式,不仅能够为网罩41和防雨挡板42提供较好的支撑效果,同时充分利用了空气预净化装置的设计空间,更利于设备整体的小型化,以方便安装和运输,且这种设计结构更便于模具脱模,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当然,除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外,支撑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设计形式,例如沿防雨挡板42自上而下设置多条间隔的环形凸楞,或在防雨挡板42表面设置多个点状凸起等。
进一步,如图16至图19所示的防雨进风组件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其中,防雨进风组件中的防雨挡板45与旋流组件1中的上盘11为分体设置的形式。具体的,防雨挡板45整体为环形的板件结构,包括相连接的挡板本体451 和连接部452;与图6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相近似的是,图16中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同样在旋流组件1的上盘11边缘处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安装槽,并在下盘12的边缘处对应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安装槽;防雨挡板45的连接部452 一侧与上盘11边缘的第一安装槽相抵接,另一侧与网罩41的上边缘相抵接,以使连接部452固定在上盘11与网罩41之间,防雨挡板45中的挡板本体 451位于网罩41和旋流组件1的多个旋流管之间,挡板本体451自连接部 452沿竖向方向向下朝向旋流管进风口51延伸设置,以对旋流管的进风口 51进行遮挡。
具体的,如图18和图19所示,防雨挡板45的连接部452包括环形的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第一环壁和第二环壁并排地沿竖向方向向上延伸设置,以在第一环壁与第二环壁之间形成第一连接槽,第一连接槽与上盘11 边缘处的第一安装槽相互扣合连接。位于内圈的第一环壁向上延伸的长度大于外圈的第二环壁的延伸长度,这样的设置方式便于安装时快速进行定位,提高装配效率。防雨挡板45的连接部452上还设置有环形的第三环壁,第三环壁环绕在挡板本体451的外侧,沿竖向方向向下延伸设置,以与挡板本体451之间形成第二连接槽,网罩41的上边缘可嵌设在第二连接槽内,与第二连接槽相抵接。优选的,与图6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相近似的是,挡板本体451与网罩41之间设置有支撑结构,用于防止挡板本体451贴合在网罩41上堵塞进气孔,支撑结构优选为多个沿竖向方向延伸设置的条状凸楞44,均匀分布在挡板本体451的一周。
与上盘11和防雨挡板45一体成型的设置方式相比,分体设置的防雨挡板45安装方式更加灵活,用户或生产商可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有选择的进行配置。且分体设置的防雨挡板45可在原有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装配,即一方面可对已经生产出的旧款产品直接进行升级改造,另一方面产品生产时仍可以使用原有的模具,不需要重新制作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的模具,降低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如图18和图19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可以设置一个与防雨挡板45相配合的下安装盘46,下安装盘46整体呈环形,下安装盘 46的上部设置有槽体461,下部设置有两个或多个凸块462,多个凸块462 之间设置有排水间隔,凸块462上设置有凹槽,用于形成旋流组件1下盘12 的第二安装槽的凸缘可插设到凹槽中,以使下安装盘46固定在旋流组件1 的下盘12上,网罩41的下边缘可嵌设在下安装盘46上部的槽体461中。凸块462结构能够防止下安装盘46与下盘1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提高下安装盘46的稳定性,同时,相邻两个凸块462之间的排水间隔与旋流组件1 下盘12上的排水口13位置对应,以使聚集在下盘12上的雨水得以排出。
当然,上述的分体设置的防雨挡板45可与下安装盘46一同使用,也可以单独进行安装。例如,根据产品的实际装配需要,可以将分体设置的防雨挡板45安装在上盘11上,使网罩41的上边缘与防雨挡板45相抵接,下边缘直接与旋流组件1下盘12上的第二安装槽相连接;或者,可以将分体设置的防雨挡板45安装在上盘11上,将下安装盘46安装在下盘12上,使网罩41的上边缘与防雨挡板45相抵接,下边缘与下安装盘46的槽体461相连接。分体设置的防雨挡板45与可配合设置的下安装盘46能够匹配更多不同尺寸规格的上盘11和下盘12,提高了防雨挡板45装配的灵活性。
此外,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一种防雨挡板和上盘为分体设置的形式:防雨挡板为环形的板件结构,防雨挡板的一端直接通过螺钉、卡接结构、胶粘等固定方式连接到上盘的下表面上,防雨挡板位于网罩和多个旋流管之间,自上盘朝向旋流管进风口所在方向延伸设置,以遮蔽进风口,防止雨水进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防雨进风组件的作用是保护旋流组件1、过滤大颗粒杂质、阻挡雨水进入旋流管,因此以上所述的两种形式的防雨进风组件,并不限于应用在上述的出气管9贯穿旋流组件1中心的空气预净化装置中,也可应用在其他结构形式的空气预净化装置中。例如,还可以应用在出气管9从汇流组件2的侧向或上方直接进行出气的空气预净化装置上,或者出气管9由旋流组件1一侧贯穿设置的空气预净化装置等。
进一步,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集尘组件3包括两个集灰盆31,两个集灰盆31对接在一起,可形成一个环形的集尘组件3,环绕出气管9设置,集灰盆31可拆卸地连接在旋流组件1的下方,旋流组件1分离出的灰尘和杂质经旋流管的出尘端落入到集灰盆31中。集灰盆31上开设有排灰口,排灰口处设置有方便打开和关闭的封盖32,当需要对集灰盆31 中的杂质进行清理时,可以分别将两个集灰盆31从旋流组件1上拆卸下来直接倾倒,也可以打开集灰盆31上的封盖32,使杂质通过排灰口排出。优选的,排灰口沿竖向方向朝向下方设置,以便于杂质的排出。
具体的,如图10至图13所示,集灰盆31包括盆体,盆体包括半环形的内壁和外壁,内壁位于盆体靠近出气管9的一侧,外壁位于盆体远离出气管9的一侧,内壁与外壁的两个端部分别通过两个侧壁相连接,以使内壁、外壁和侧壁之间共同围成一个容纳腔室,集尘组件3中位置相邻的两个集灰盆31的侧壁位置相对;盆体的内壁、外壁和侧壁的上边缘共同构成盆体的上部开口,上部开口与旋流组件1的下盘12密封连接,并与旋流组件1中旋流管的出尘端对应设置。
盆体的内壁、外壁和侧壁的下边缘共同构成盆体的下部开口,优选的,盆体的下部开口为集灰盆31的排灰口,封盖32设置在下部开口处,可使下部开口打开或封闭。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能够使下部开口具有尽可能大的开口面积,使杂质可以更快更充分地排出,另一方面能够使下部开口与内壁、外壁和侧壁之间的过渡更加直接,减少有可能残留杂质的死角,充分排尘。当然,除上述优选设置方式外,也可以在集灰盆上设置其他形式的开口和封盖,如图21中的圆形开口和旋拧封盖100,也能够达到基本的排尘效果。
优选的,封盖32采用铰接的方式转动连接在盆体上,通过向外翻转或向内翻转等翻转方式实现下部开口的打开或封闭;盆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 61和第二固定件62,第一固定件61用于将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件62用于将封盖32锁紧或打开。
具体的,如图11至图13所示,封盖32整体呈半圆弧形,与集灰盆31 盆体的下部开口形状相匹配,封盖32包括与盆体内壁的下边缘对应设置的内边34,与盆体外壁下边缘对应设置的外边,以及与盆体侧壁下边缘对应设置的两个侧边35,两个侧边35分别与盆体的两个侧壁的下端通过连接组件转动连接。如图10所示,集灰盆31盆体的内壁包括倾斜部33,倾斜部33 接近集灰盆31上部开口的一端靠近出气管9设置,倾斜部33接近集灰盆31 下部开口的一端远离出气管9设置,以使倾斜部33由上至下逐渐朝向远离出气管9的方向倾斜设置。由于封盖32在向下翻转打开时,封盖32的内边 34与出气管9的外壁会发生抵触,进而干涉封盖32的开合角度,因此采用上述设置倾斜部33的方式,能够使封盖32的内边34与出气管9的外壁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转动空间,增大封盖32可向下翻转的角度,使封盖32打开的幅度更大,进而使集灰盆31内的杂质更容易排出。同时,由于倾斜部 33的上半部仍然更贴近出气管9设置,因此集灰盆31的内部容纳空间相对增大,可使集灰盆31能够存储更多的杂质。
如图10和图11所示,集灰盆31盆体的内壁还包括扩容部36,扩容部 36位于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处,贴靠向出气管9设置,内壁的倾斜部 33与盆体的侧壁通过扩容部36相连接,以使盆体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区域更贴靠向出气管9设置。由于扩容部36接近盆体下部开口的一端靠近出气管9设置,因此可在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处形成扩容空间。扩容空间能够进一步增大集灰盆31内部的收纳体积,这是由于相较于倾斜部33远离出气管9倾斜设置的方式,扩容部36更贴近出气管9,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集灰盆31的收纳体积,同时因为扩容部36所在位置非常靠近转动组件,因此几乎不会因相互干涉而阻碍封盖32的开合,在增大体积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倾斜部33的作用和效果。
进一步,如图11和图12所示,用于使封盖32转动设置的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盆体上的第一连接件和设置在封盖32上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具体的,盆体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安装面 37,安装面37朝向集灰盆31内部的容纳腔室倾斜设置,以在侧壁与封盖32 的连接处形成一个安装空间,连接组件位于安装空间中,其中,盆体上的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在安装面37上,第二连接件设置在封盖32的两个侧边35上,自封盖32的侧边35朝向安装空间倾斜并延伸设置,以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优选的,第一连接件为凸出于安装面37设置的两个或多个凸耳,第二连接件为至少一个朝向安装空间倾斜并延伸设置的连接柱,连接柱的一端与封盖32的侧边35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到两个或多个凸耳之间的空隙中,转轴贯穿连接柱和凸耳,以实现转动连接。
上述转动组件的设置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封盖32的开合幅度,使封开开口更大,且转动组件的强度更好,不易损坏。如图12和图3所示,由于凸耳和连接柱具的尺寸大、数量多,且相互穿插设置,因此使转动组件具有更好的强度;同时,安装空间的设置使转动组件不会凸出于盆体的侧壁,因此对接设置的两个集灰盆31可以贴靠设置,且封盖32在开合时不会相互影响,进而获得更大的开合角度。
优选的,如图12所示,集灰盆31盆体的下部开口为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下部开口靠近盆体外壁一侧的高度高于靠近盆体内壁一侧的高度,这种倾斜设置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大开口的面积,同时增大封盖32打开时与下部开口之间的角度,以便于排尘。当然,盆体的下部开口也可以设置成如20 所示的水平设置的形式,则封盖200也对应设置成水平的形式。
进一步,集灰盆31在安装到旋流组件1的下部时,一方面需要与旋流管的出尘端相对应,将全部旋流管的出尘端都包含在集灰盆31的上部开口内,另一方面,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之间需要密封连接。基于此,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结构和方便集灰盆31快速对准并安装的定位结构。
具体的,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的配合安装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在下盘12上设置安装槽,安装槽的数量与集灰盆31的数量相对应,使集灰盆31盆体的上边缘插入到对应的安装槽内,实现集灰盆31的安装连接。如图4、图6和图9所示的优选设置方式:当集尘组件3包括两个集灰盆31 时,将旋流组件1中的旋流管分成两组,两个集灰盆31分别与两组旋流管一一对应设置;旋流组件1的下盘12上形成有环形的安装槽,安装槽可将一组旋流管的出尘端围设在其中,集灰盆31盆体的上边缘可插入到安装槽内,进而达到与旋流管位置对应设置的效果;旋流组件1的下盘12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板121和第二定位板122,第一定位板121沿下盘12的径向方向设置,优选为设置在相邻两组旋流管组之间,第二定位板122沿下盘12的圆周方向设置,优选为设置在安装槽的外缘处,第一定位板121和第二定位板122均凸出于下盘12下表面和安装槽设置。安装集灰盆31时,可将集灰盆31盆体侧壁的上边缘抵靠在第一定位板121上,使集灰盆31整体在圆周方向上实现定位,将集灰盆31盆体外壁的上边缘抵靠在第二定位板122上,使集灰盆31整体在径向方向上实现定位,然后向上推动集灰盆31,使集灰盆31的上边缘快速准确的插入到安装槽内,实现定位安装。
优选的,如图6和图9所示,旋流组件1下盘12的外边缘在竖向方向上向下延伸设置,形成环形凸缘,在下盘12外边缘的内侧还设置有一弧形的外凸缘,外凸缘与下盘12的外边缘之间共同围成安装槽的一部分。如图9 所示,外凸缘向下延伸的长度大于下盘12外边缘的延伸长度,以形成第二定位板122;或者,也可以使下盘12外边缘的延伸长度大于外凸缘向下延伸的长度,以形成第二定位板122。
优选的,第一定位板121向下延伸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板122向下延伸的长度,以使集灰盆31先与第一定位板121抵靠定位,再与第二定位板122 抵靠定位,进而实现圆周方向和径向方向的顺次连续定位,更加方便安装操作。
优选的,如图9所示,在旋流组件1下盘12靠近出气管9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弧形的内凸缘,内凸缘与出气管9之间共同围成安装槽的一部分。相对应的,集灰盆31盆体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定位部,定位部靠近内壁的上边缘设置,优选为沿竖向方向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当集灰盆31安装在旋流组件1的下盘12上时,盆体内壁上部的定位部可伸入到内凸缘与出气管9之间的安装槽中,进一步增强集灰盆31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性,且能够提高集灰盆31的定位效果。
优选的,旋流组件1下盘12上还设置有密封条,密封条位于环形的安装槽内,与集灰盆31的上边缘位置对应设置,当集灰盆31安装到下盘12 上时,密封条恰好位于盆体与下盘12相连接的位置处,进而加强集灰盆31 与旋流组件1之间的密封效果。
当然,根据空气预净化装置的体积和旋流管数量的不同,集尘组件3也可以配置成由三个或多个集灰盆组成,每个集灰盆分别与一部分旋流管对应设置;出于对操作便利性、密封性等因素的考量,优选为由两个集灰盆组成集尘组件3。
进一步,除上述的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的配合安装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安装方式,例如:在旋流组件1的下盘12上设置定位标记,在集灰盆31上也对应设置定位标记,安装集灰盆31时,将两个标记相对应,即可使集灰盆31对准旋流管的出尘端。在这种设置方式下,定位标记可设置多个,也就是说,集灰盆31的安装位置不唯一,只要能够保证集灰盆31与旋流管位置对应即可。定位标记可以是图画或雕刻在下盘12或集灰盆31上的刻度,也可以将下盘12或集灰盆31上的固有零部件(如用于连接二者的规定连接件等)作为定位标记。旋流组件1的下盘12上设置有密封垫,密封垫铺设在整个下盘12的下表面上,旋流管的出尘端可通过密封垫上的通孔伸出至密封垫外,与集灰盆31相连通;集灰盆31的上边缘可抵触在密封垫上,进而实现与旋流组件1的密封连接。
为了使集灰盆31的密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封盖32与盆体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具体的,如图13和图14所示,盆体的下部开口处设置有环形的密封槽71,密封槽71内固定设置有环形的弹性密封条72;密封槽71 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口73,多个固定口73均匀分布在密封槽71的一周上,密封条72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固定凸块74,固定凸块74穿过固定口73并与固定口73相互卡接,以使密封条72稳定地嵌设并固定在密封槽71内。现有的密封条72通常采用粘合剂胶粘的方式进行固定,但由于密封条72通常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粘合剂会导致密封条72发硬老化,且粘合剂随时间推移可能发生脱胶问题,导致密封效果被大大削弱。而采用上述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密封结构,不仅能够解决使用粘合剂固定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同时还能够快速识别密封条72的正反方向,避免密封条72装反,保证密封效果。
优选的,将封盖32的一侧定义为连接端,另一侧定义为自由端,连接端与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自由端可与盆体的内壁和外壁固定或分离,则封盖32与盆体之间的第二密封结构靠近连接端的部分的厚度小于靠近自由端的部分的厚度。具体来说,当封盖32闭合时,密封条72靠近连接组件的部分到封盖32之间的距离,小于密封条72远离连接组件的部分到封盖32之间的距离,密封条72靠近连接组件的部分厚度小于密封条72远离连接组件的部分,这样,当密封条72固定在密封槽71中后,可使密封条72靠近连接组件的部分距离封盖32稍远;或者,也可以将密封槽71靠近连接组件的一端的深度设置为略大于密封槽71远离连接组件的一端的深度,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设置的目的和效果在于,在封盖32逐渐关闭的过程中,封盖32和密封条72在靠近连接组件的一端处会先发生接触和挤压,并且挤压力会随着封盖32闭合幅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因此,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密封条72和封盖32在远离连接组件的一端就会越难以闭合,或闭合后的密封性被减弱;基于此,采用上述第二密封结构的设置方式,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小密封条72在靠近连接组件的一端所受到的挤压力,进而使密封条 72整体受力更加均匀,提升密封效果。
优选的,如图13所示,在封盖32与盆体下部开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环形密封凸台,密封凸台可挤压在密封条72上,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
优选的,如图4、图10和图13所示,盆体的内部设置有加强筋8,加强筋8的一边连接盆体的内壁,另一边连接盆体的外壁,以支撑在内壁与外壁之间,提高盆体的强度,防止盆体受外力发生变形。加强筋8可根据盆体的体积大小选择设置一个、两个或多个。加强筋8优选为薄片结构,沿竖向方向设置在盆体内,以减少对杂质下落的阻碍,加强筋8朝向盆体下部开口的一侧设置有窗口81,窗口81可使加强筋8底部两侧的空间相互连通,即,使盆体内的容纳腔室在靠近封盖32的区域处能够相互连通。在加强筋8上设置窗口81的原因在于,如果采用普通形式的板形加强筋8,当集灰盆31 中的杂质质地较细、湿度较大或堆积较满时,杂质可能会在真空作用或加强筋8的支撑作用下,卡在两个加强筋8之间不易掉落,而通过设置窗口81,能够使容纳腔室在靠近封盖32的区域处相互连通,减少真空作用和加强筋8的支撑作用,同时增强杂质的下落趋势。优选的,加强筋8朝向盆体上部开口的一侧低于上部开口的边缘设置,以使加强筋8顶部两侧的空间相互连通,使盆体内的容纳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进一步,如图15所示,旋流组件1包括上盘11、下盘12和设置在上盘 11与下盘12之间的多个旋流管,出气管9贯穿旋流组件1的中心设置,多个旋流管围绕在出气管9的周围。出气管9由上管91和下管92组成,其中,上管91和多个旋流管的内管52与上盘11一体成型设置,下管92和多个旋流管的外管53与下盘12一体成型设置。出气管9的上管91与下管92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组装旋流组件1时,将一体成型的上盘11直接扣设在一体成型的下盘12上,使出气管9的上管91与下管92相对并相互连接,使每个旋流管的内管52伸入至对应的外管53中,然后紧固固定组件,即可完成旋流组件1的装配工序,装配好的出气管9一端与旋流管上供净化空气排出的出气端连通设置,另一端与发动机进气口连通设置。上述设置方式不仅简化了出气管9和旋流组件1的连接安装工序,且出气管9、上盘11及下盘12之间只包含一道需要密封的结合面,大大提高了装置整体的密封性。优选的,在上管91与下管92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密封圈,以进一步加强密封性。
优选的,出气管下管92连接端的延伸长度不大于旋流管外管53连接端的延伸长度,出气管上管91连接端的延伸长度不大于旋流管内管52连接端的延伸长度,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在上盘11结构、下盘12结构分别一体成型设置的同时,又不增大上盘11结构和下盘12结构的模具的体积,降低模具成本和产品的生产成本。
优选的,固定组件包括设置在出气管下管92上的固定柱93,固定柱93 凸出于下管92的外壁设置,并沿竖向方向延伸,固定柱93的一端延伸至与下管92的上边缘平齐,另一端延伸至下盘12的上表面处,固定柱93内设置有盲孔;固定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出气管上管91上的固定槽94,固定槽94 自上管91的内壁朝向远离上管91中轴线的方向凸出设置,固定槽94的顶部与上盘11上方的空间直接连通,固定槽94的底部形成有连接壁,连接壁与下管92上的固定柱93位置对应设置,连接壁上设置有固定孔。安装时,将上管91上的固定槽94与下管92上的固定柱93位置对应,将螺钉通过固定槽94放入到连接壁上的固定孔中,通过旋扭螺钉使连接壁与固定柱93相连接。优选的,固定柱93和连接壁可设置为多个,环绕出气管9均匀分布。上述固定组件中的固定柱93和连接壁能够分别与下盘12和上盘11一体成型设置,具有牢固稳定的固定效果,且便于模具设计和开模、便于产品脱模,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优选的,出气管下管92的连接端的延伸长度与旋流管外管53连接端的延伸长度相等,即在不增加下盘12结构模具体积的前提下,使下管92的延伸长度尽可能长,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够使上管91与下管92的固定连接位置更靠近上盘11,方便对固定组件进行操作。
进一步,如图1和图5所示,用于将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进行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固定件61包括设置在盆体上的卡勾和设置在下盘12上的卡块,卡勾与卡块相互卡合,可使集灰盆31与旋流组件1固定连接。当然,也可以将卡勾和卡块的设置位置调换,将卡勾设置在下盘12上,将卡块设置在盆体上。将卡勾或卡块设置在下盘12上,可以不破坏网罩41的结构,使网罩41的完整性更好,提升对大颗粒杂质的过滤和阻挡效果。用于打开或闭合封盖32的第二固定件62也可以采用相互配合的卡勾和卡块结构,当然,第一固定件61和第二固定件62也可以采用其他现有的可拆卸结构。
进一步,旋流管的出气端与出气管9的进气端之间设置有过滤件,如过滤棉或过滤网等,以对旋流管分离过滤的空气进行二次过滤后,再通过出气管9输送到发动机中,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设置防雨进气组件,避免大颗粒杂质进入旋流管,有效减小空气预净化装置对空气中大颗粒杂质的吸附速度和吸附力,进而避免杂草枯叶等大颗粒杂质吸附在防雨进气组件的表面,造成进气堵塞;
2、防雨效果好,有效减少雨水的进入量,同时降低雨水对进气的不良影响;
3、排尘方式可灵活选择,方便操作,排尘快速效率高,清理效果更加干净彻底;
4、密封效果好;
5、简化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Claims (20)

1.一种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分离灰尘杂质的旋流组件,旋流组件的出尘端处设置有可收集灰尘杂质的集尘组件,集尘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集灰盆,集灰盆可拆卸地设置在出尘端处,每个集灰盆可单独拆卸以倾倒内部的灰尘杂质,集灰盆上设置有排灰口和封盖,封盖可打开或关闭排灰口,打开排灰口可在不拆卸集灰盆的情况下排出集灰盆内的灰尘杂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旋流组件包括上盘、下盘和多个旋流管,多个旋流管并排设置在上盘与下盘之间,旋流管包括供净化空气排出的出气端和供杂质排出的出尘端,空气预净化装置的出气管设置在多个旋流管的中间位置处,出气管的一端与旋流管的出气端相连通,另一端与发动机的进气口相连通,至少两个集灰盆可拆卸的设置在下盘上,并环绕出气管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集灰盆包括盆体,盆体包括内壁和外壁,内壁与外壁通过两个侧壁相连接,以使内壁、外壁和侧壁共同围成容纳腔室,盆体的内壁、外壁和侧壁的上边缘共同构成盆体的上部开口,集灰盆可从旋流管的出尘端处拆卸下来,通过盆体的上部开口倾倒灰尘杂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盆体的内壁、外壁和侧壁的下边缘共同构成盆体的下部开口,下部开口为集灰盆的排灰口,封盖设置在下部开口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盆体的内壁包括倾斜部,倾斜部接近盆体上部开口的一端靠近出气管设置,倾斜部接近盆体下部开口的一端远离出气管设置,以使倾斜部沿由上至下的方向逐渐朝向远离出气管的方向倾斜设置,封盖包括与盆体内壁下边缘对应设置的内边,内边与出气管之间形成有转动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盆体的内壁包括扩容部,扩容部位于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处,扩容部接近盆体下部开口的一端靠近出气管设置,以在内壁与侧壁相连接的位置处形成扩容空间。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封盖通过连接组件与盆体的侧壁活动连接,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安装面,安装面朝向集灰盆内部倾斜设置,以在侧壁与封盖的连接处形成一个安装空间,连接组件位于安装空间中,以避免相邻设置的集灰盆的封盖开合时相互影响。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集灰盆的排灰口倾斜设置,倾斜方向为排灰口靠近盆体外壁一侧的高度高于靠近盆体内壁一侧的高度。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盆体的下部开口处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条,密封槽上开设有多个固定口,密封条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固定凸块,固定凸块与固定口相互卡接,以使密封条固定在密封槽内。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盆体的下部开口与封盖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封盖的一侧为连接端,连接端与盆体的侧壁转动连接,封盖的另一侧为自由端,密封组件靠近连接端的部分的厚度小于靠近自由端的部分的厚度。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盆体的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加强筋,加强筋支撑在盆体的内壁与外壁之间,加强筋朝向盆体下部的一侧设置有窗口,窗口可使加强筋底部两侧的空间相互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强筋朝向盆体上部的一侧低于盆体上边缘设置,以使加强筋顶部两侧的空间相互连通。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下盘上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数量与集灰盆的数量相对应,集灰盆的上边缘可插入到对应的安装槽内。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下盘上形成有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靠近安装槽设置,并凸出于下盘下表面和安装槽,第一定位板沿下盘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二定位板沿下盘的圆周方向设置,集灰盆可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相抵靠,实现集灰盆在圆周方向和径向方向上的定位安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定位板延伸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板延伸的长度,以使集灰盆先与第一定位板抵靠定位,再与第二定位板抵靠定位。
1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下盘的下表面上铺设有密封垫,旋流管的出尘端穿过密封垫与对应的集灰盆连通设置,集灰盆的上边缘可抵触在密封垫上,以实现密封连接。
17.如权利要求6至16中任一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绕多个旋流管设置的防雨进气组件,防雨进气组件包括网罩和防雨挡板,网罩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延伸至上盘和下盘处,网罩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多个进气孔自网罩的上边缘至下边缘布设,以覆盖整个网罩,防雨挡板与上盘一体设置,且位于网罩和多个旋流管之间,旋流管上形成有进风口,防雨挡板自上盘朝向进风口所在方向延伸设置,以遮蔽进风口,防止雨水进入。
18.如权利要求6至16中任一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绕多个旋流管设置的防雨进气组件,防雨进气组件包括网罩和防雨挡板,网罩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分别延伸至上盘和下盘处,网罩上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多个进气孔自网罩的上边缘至下边缘布设,以覆盖整个网罩;防雨挡板包括挡板本体和连接部,挡板本体固定在连接部上,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上盘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连接槽与第一安装槽相互扣合连接,网罩的上边缘抵接在第二连接槽上,以使连接部固定在上盘与网罩之间;旋流管上形成有进风口,挡板本体位于网罩和多个旋流管之间,挡板本体自连接部朝向旋流管进风口所在方向延伸设置,以遮蔽进风口,防止雨水进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下盘分体设置的下安装盘,下安装盘的一侧设置有槽体,网罩的下边缘嵌设在槽体中;下安装盘的另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凸块,凸块上设置有凹槽,下盘上设置有凸缘,凸缘可插设到凹槽中;下盘上设置有排水口,相邻两个凸块之间形成有排水间隔,排水间隔与排水口位置对应,以使下盘上的雨水排出。
20.如权利要求6至16中任一所述的空气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旋流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出气管包括上管和下管,上盘、出气管的上管和多个旋流管的内管一体成型,多个旋流管的内管环绕出气管的上管设置;下盘、出气管的下管和多个旋流管的外管一体成型,多个旋流管的外管环绕出气管的下管设置;每个旋流管的内管伸入至对应的外管中,出气管的上管与下管相互连接,出气管下管的延伸长度不大于旋流管外管的延伸长度,出气管上管的延伸长度不大于旋流管内管的延伸长度。
CN202222649661.XU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预净化装置 Active CN2185227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9661.XU CN218522710U (zh)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预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9661.XU CN218522710U (zh)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预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22710U true CN218522710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48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49661.XU Active CN218522710U (zh) 2022-09-30 2022-09-30 空气预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227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445801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의 그릴 조립체
RU2275162C2 (ru) Циклонное пылеулавлив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ылесоса
CN1330273C (zh) 真空吸尘器的污物收集系统
KR20060118801A (ko) 진공청소기
CN1954762A (zh) 吸尘器集尘筒内部自动清洁装置
CN1951297A (zh) 真空吸尘器
CN218522710U (zh) 空气预净化装置
CN218522709U (zh) 空气预净化装置
CN218542366U (zh) 空气预净化装置
CN205072782U (zh) 真空吸尘器
CN216825476U (zh) 一种高效的反吹过滤筒除尘器
CN218074845U (zh) 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机构及清洁机
CN200939095Y (zh) 一种吸尘器的集尘装置
KR101219406B1 (ko) 무동력 사이클론 방식을 이용한 먼지 저감장치
CN218074850U (zh) 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CN219070122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CN100488432C (zh) 真空吸尘器
CN211381102U (zh) 一种旋风过滤装置以及吸尘设备
CN215191316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模块及清洁机
CN219292263U (zh) 一种集尘装置
CN217852796U (zh) 一种用于清洁机的分离结构及清洁机
CN215533994U (zh) 一种用于灰尘分离模块的固体筛网及灰尘分离模块
CN212054932U (zh) 复合型空气滤清器
CN111820817B (zh) 一种吸尘装置及其自清洁方法
CN214677209U (zh) 一种鱼缸鱼便收集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