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8517U -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18517U
CN218518517U CN202222093447.0U CN202222093447U CN218518517U CN 218518517 U CN218518517 U CN 218518517U CN 202222093447 U CN202222093447 U CN 202222093447U CN 218518517 U CN218518517 U CN 2185185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limiting
inclined surface
support
limi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9344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春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9344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185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185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185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该限位工装包括设置在制动控制系统的固定部以及分别具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的第一支撑限位部和第二支撑限位部,多个制动管路穿过并限位在第一定位槽以及第二定位槽内,从而实现对制动管路的装配调整。该限位工装结构简单,易实现对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角度连接的调整要求,提高了制动管路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进一步保证了制动效果以及整车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工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汽车的制动行车安全越来越受到整个行业的高度重视。其中,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紧固连接,用于向制动控制系统提供制动力。制动管路在与制动控制系统进行装配的过程中,由于制动管路的制造误差以及装配误差等原因,使得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的安装孔位难以确保同心度以及管路端头与安装面无法完全贴合导致装配困难,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有漏油风险,影响制动效果,造成质量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结构简单,易实现对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角度连接的调整要求,从而保证制动效果并提高整车质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所述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包括:
固定部,固定在制动控制系统上;
第一支撑限位部,与所述固定部侧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包括多个供制动管路穿过限位的第一定位槽;
第二支撑限位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固定连接形成L形结构,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包括供制动管路穿过限位的第二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包括具有顶部开口以及侧向开口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定位槽为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槽,所述第二定位槽为贯穿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横向两端的直槽。
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为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纵向两端的斜槽,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为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顶部以及侧面的斜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面向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延伸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避让斜面和第二避让斜面,所述第一避让斜面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形成台阶结构,所述第一避让斜面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均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包括形成台阶结构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定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所述第一避让斜面设置在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侧面上,所述第二避让斜面设置在其余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固定部侧向连接形成台阶结构,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连接且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高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槽和所述第二定位槽内均设置有保护垫。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设置有第三避让斜面以及减重孔,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背向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延伸的侧面设置有第四避让斜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该限位工装包括设置在制动控制系统的固定部以及分别具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的第一支撑限位部和第二支撑限位部,多个制动管路穿过并限位在第一定位槽以及第二定位槽内,从而实现对制动管路的装配调整。该限位工装结构简单,易实现对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角度连接的调整要求,提高了制动管路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进一步保证了制动效果以及整车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制动管路安装在车身以及制动控制系统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动管路连接在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与制动管路以及制动控制系统配合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说明标记:
1-固定部;11-固定槽;12-第一侧面;13-第二侧面;14-第三避让斜面;15-减重孔;2-第一支撑限位部;21-第一避让斜面;22-第二避让斜面;23-第一部分;24-第二部分;25-第四避让斜面;3-第一定位槽;4-第二支撑限位部;5-第二定位槽;6-保护垫;A-制动控制系统;B-制动管路;C-车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和电路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在说明书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是制动管路安装在车身以及制动控制系统上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制动控制系统A安装在车身C的指定位置上,制动管路B可以通过卡扣固定在车身的相应位置上,同时制动管路B的连接端头与制动控制系统A进行连接。其中,制动管路B在紧固螺母时,如不使用限位工装对制动管路B进行限位,制动管路B在外力拧紧过程中容易发生偏置和扭转使得制动管路B的连接端头与制动控制系统A的安装面无法完全贴合,无法保证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的安装孔同轴度。由此,汽车在行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油风险,影响制动效果,造成质量缺陷等。
图2是本实施例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该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可以在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进行紧固安装时,对制动管路B进行辅助定位,由此可以保证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的安装孔同轴度,提高了制动管路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进一步保证了制动效果以及整车质量。
如图2所示,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包括固定部1、第一支撑限位部2和第二支撑限位部4。其中,固定部1与制动控制系统A定位连接,用于将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相对固定在制动控制系统A的指定位置上,从而使得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可以在制动管路B进行安装时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由此保证制动管路B可以正确安装到位。
结合制动控制系统A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固定部1包括具有顶部开口以及侧向开口的固定槽11,所述固定槽1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如图2所示。也即固定槽11为具有顶部开口以及两个侧向开口的方形槽,其便于在制动控制系统A安装到车身C之后,制动管路限位工装侧向移动定位在制动控制系统A的下方,同时还便于在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紧固连接之后取出该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第一支撑限位部2与固定部1侧向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限位部4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固定连接形成L形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第二支撑限位部4的延伸方向与固定槽11的一个侧向开口方向相同,便于后续在固定槽11侧向插入制动控制系统A的下方时,第二支撑限位部4可以与制动管路B定位。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包括多个第一定位槽3,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2包括第二定位槽5,如图2所示。多个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分别用于供对应的制动管路B穿过进行限位。多个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的开口方向与第二支撑限位部4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即与固定槽11的一个侧向开口方向相同),使得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在侧向插入到制动控制系统A的过程中,多个制动管路B分别侧向插入到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内实现定位。所述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的插入方向如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
所述第一定位槽3可以设置为纵向的直槽或者斜槽,第二定位槽5可以设置为横向的直槽或斜槽。其中,当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分别设置为纵向斜槽以及横向斜槽时,可以通过纵向倾斜姿态以及横向倾斜姿态分别对不同的制动管路B进行夹持定位,使得制动管路B夹持的位置保持倾斜状态。也即斜槽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从而实现对制动管路B进行任意角度的夹持定位。当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分别设置为纵向直槽以及横向直槽时,可以通过平直姿态对制动管路进行夹持定位,使得制动管路夹持的位置保持竖直状态。其中,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的尺寸与制动管路B的外径配合,在设置定位槽时根据对应的制动管路B的外径进行加工制作。
在一种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为相互平行设置的纵向斜槽,所述第二定位槽5为贯穿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横向两端的直槽,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为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纵向两端的斜槽,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为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顶部以及侧面的斜槽。上述定位槽的设置可以满足对不同制动管路B进行不同角度的夹持定位,如图3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设置有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设置在面向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延伸的一侧上。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可以在制动管路限位工装侧向插入到制动控制系统A的下方时,可以避让开制动控制系统A以及车身C的其它结构。同时,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还可以为从第二定位槽5中穿过的制动管路B提供定位导向,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的设置还可以减轻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的整体重量。
其中,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形成台阶结构,也即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的倾斜角度不同。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上分别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设置在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上的不同的第一定位槽3设置为倾斜角度不同的斜槽,可以满足对不同的制动管路B进行不同倾斜姿态的夹持定位。
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包括形成台阶结构的第一部分23和第二部分24,所述第一部分23与所述固定部1侧向连接形成台阶结构,所述第二部分24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二部分24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高度相同,如图2所示。其中,第二部分24、第一部分23以及固定部1的高度依次变大。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设置为台阶结构,第一支撑限位部2与固定部1之间设置为台阶结构,均可以为在定位连接时提供避让空间以制动控制系统A的结构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槽3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23上,以使得制动管路B可以通过具有较高的定位槽进行限位,提高定位精度。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设置在部分所述第一部分23和所述第二部分24的侧面上,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设置在其余部分所述第一部分23上,如图2所示。
在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汽车包括四个制动管路B,分别为左后制动管路、右前制动管路、右后制动管路、左前制动管路。对应地,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包括三个第一定位槽3和一个第二定位槽5。其中,第二定位槽5为横向贯穿第二支撑限位部4的直槽,两个第一定位槽3为设置在第一避让斜面21上纵向贯穿第一部分23两端的斜槽,一个第一定位槽3为设置在第二避让斜面22上贯穿第一部分23的顶部以及侧面的斜槽。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槽3和所述第二定位槽5内均设置有保护垫6,如图2所示。通过有保护垫6进行定位的制动管路B可以利用保护垫6进行包裹,不会使得制动管路B在定位槽的夹持限位作用下产生变形。第一定位槽3和第二定位槽5的内壁上可粘结有橡胶保护垫,制动管路限位工装通过定位槽卡持制动管路B时,橡胶保护垫可防止力矩打紧时对制动管路B表皮有损坏。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部1设置有第三避让斜面14以及减重孔15,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背向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延伸的侧面设置有第四避让斜面25,如图4所示。第三避让斜面14和第四避让斜面25可以在插入到制动控制系统A的指定位置时避让制动控制系统A的结构。同时,避让斜面的设置以及所述减重孔15可有效减少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的重量,有利于整车轻量化。
本实施例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辅助将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紧固连接在一起的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制动控制系统A安装在车身C的指定位置,将制动管路B通过卡扣等结构先安装在车身C上;然后将制动管路B的端头与的集成制动控制系统A进行预安装;然后使用制动管路限位工装沿箭头方向侧向插入到制动控制系统A的指定位置进行抵接,在插入过程中将制动管路B定位在对应的定位槽内,将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进行位置固定;最后使用工具将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拧紧完全组装,反向取出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完成制动管路B与制动控制系统A的定位组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可以在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紧固时辅助定位,满足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的角度连接要求,保证制动管路与制动控制系统安装孔的同轴度以及贴合严密性,因此可降低漏油风险,保证了制动效果以及整车质量。该制动管路限位工装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调整,具有良好的操作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改动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包括:
固定部(1),安装在制动控制系统(A)上;
第一支撑限位部(2),与所述固定部(1)侧向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包括多个供制动管路(B)穿过限位的第一定位槽(3);
第二支撑限位部(4),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固定连接形成L形结构,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包括供制动管路(B)穿过限位的第二定位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包括具有顶部开口以及侧向开口的固定槽(11),所述固定槽(1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为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槽,所述第二定位槽(5)为贯穿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横向两端的直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为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纵向两端的斜槽,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为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顶部以及侧面的斜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面向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延伸的侧面设置有第一避让斜面(21)和第二避让斜面(22),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形成台阶结构,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和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均形成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定位槽(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包括形成台阶结构的第一部分(23)和第二部分(24),所述第一定位槽(3)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23)上,所述第一避让斜面(21)设置在部分所述第一部分(23)和所述第二部分(24)的侧面上,所述第二避让斜面(22)设置在其余部分所述第一部分(23)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23)与所述固定部(1)侧向连接形成台阶结构,所述第二部分(24)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连接且所述第二部分(24)与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高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槽(3)和所述第二定位槽(5)内均设置有保护垫(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管路限位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设置有第三避让斜面(14)以及减重孔(15),所述第一支撑限位部(2)背向所述第二支撑限位部(4)延伸的侧面设置有第四避让斜面(25)。
CN202222093447.0U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Active CN2185185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93447.0U CN218518517U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93447.0U CN218518517U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18517U true CN218518517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42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93447.0U Active CN218518517U (zh) 2022-08-09 2022-08-09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185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01189B2 (en) Baseframe tube clamping device
US9809325B2 (en) Aircraft system component carrier system and mounting method
US7617585B2 (en) Clamp block assemblies and methods
US9816599B2 (en) Modular transmission support
CN109204373B (zh) 轨道车辆用集成空气制动装置
CN202274194U (zh) 汽车线束及制动管路固定支架
CN218518517U (zh) 一种制动管路限位工装
CN215846635U (zh) 一种定位调节工装
CN107531256B (zh) 用于将托架安装到耦合器头部的系统
CN103003081B (zh) 用于通过补偿游隙在一个支撑件上对一个锁定构件进行位置调整和附接的设备
CN102834703B (zh) 再现异响的方法和夹具
EP4144609B1 (en) Antivibration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mounted instrument, and vehicle-mounted instrument
CN102896602A (zh) 铝合金车辆制动系统管路安装方法及工装
JP4638471B2 (ja) 長尺部材の保持構造
WO2009041865A1 (en) A drive unit for a heavy vehicle
CN212718394U (zh) 一种可调氢气管路管夹
JPH0530679U (ja) 配管用クランプの取付け構造
CN102900905A (zh) 一种软管连接装置
CN212691170U (zh) 一种多通道通用接头铸造件及通用接头
JPS6393654A (ja) 車体クランプ
CN216143318U (zh) 一种管接头
JPH0420479A (ja) エレベータのガイドレール取付装置
JP2010048314A (ja) 配管接続装置
JP6770419B2 (ja) 搭載部品の固定構造および同構造を有する車両
CN216886884U (zh) 一种悬空管路通用固定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