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15349U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15349U
CN218515349U CN202222607938.2U CN202222607938U CN218515349U CN 218515349 U CN218515349 U CN 218515349U CN 202222607938 U CN202222607938 U CN 202222607938U CN 218515349 U CN218515349 U CN 218515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stles
implanted
bristle
holes
impla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0793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本雄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on Corp filed Critical Li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15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15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5/00Brush bodies; Handles integral with brushwa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9/00Arrangements of the bristles in the brush body
    • A46B9/02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bristles in relation to surface of the brush body, e.g. inclined, in rows, in groups
    • A46B9/04Arranged like in or for toothbrushes

Landscapes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刷,其可以充分地确保毛刚度,赋予无违和感的毛的运动,并且在有限的植毛区域中显现多个功能,使各功能在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精致地显现,以使得可以发挥各个毛束的功能。在具备头部、刷毛部以及握持部的牙刷中,所述刷毛部由分别植设在形成于头部的植毛面的多个植毛孔中的毛束形成,所述植毛孔中的至少一个为具备从孔底朝向植毛面延伸的间隔板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在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被所述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有不同的刷毛,植设在该各空间中的不同的刷毛在毛前端区域汇集而形成一个毛束,并且毛高度轮廓独立。

Description

牙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刷。
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21年10月8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21-165986号的优先权,这里引用该内容。
背景技术
在牙刷中,已知有如下的技术,将由圆形毛和超级锥形毛(ST毛)等不同种类刷毛构成的多种毛束以特定的图案配置排列在头部的植毛面上,显现齿面的美白化、对牙周袋的侵入性这样的多个功能(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不同种类刷毛的毛的特征、物性的差异大,因此在刷毛部区域内容易局部地产生毛刚度的高低差,另外,在彼此的毛的运动中容易产生违和感,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各个毛束的功能。另外,头部中的植毛区域也受限,因此难以适当地配置排列各个毛束而使各功能在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精致地显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PCT国际公开WO第2016/121961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刷,其可以充分地确保毛刚度、赋予无违和感的毛的运动,并且在有限的植毛区域中显现多个功能,使各功能在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精致地显现,以使得可以发挥各个毛束的功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包含以下的方式。
[1]一种牙刷,具备:具有植毛面的头部、设置于所述植毛面的刷毛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头部的后端侧的握持部,其中,
所述刷毛部由分别植设在形成于所述植毛面上的多个植毛孔中的毛束形成,
所述植毛孔中的至少一个为具备从孔底朝向植毛面延伸的间隔板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
在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被所述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有不同的刷毛,植设在该各空间中的不同的刷毛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而形成一个毛束,并且毛高度轮廓(hair length profile)独立。
[2]根据[1]中记载的牙刷,其中,所述多个植毛孔包含在所述植毛面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植设在该各个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内的被所述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并且排列配置的同种刷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相连的毛高度轮廓。
[3]根据[2]中记载的牙刷,其中,所述植毛面的正面视角中,将所述间隔板的厚度方向设为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长度方向时,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长度方向同与所述植毛面平行且所述握持部延伸的方向即长轴方向所成的劣角θ为0°<θ<90°。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牙刷,其中,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在与所述植毛面平行的截面中除去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所述间隔板之外的区域的截面积(其中,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内存在扁平线的情况下,其为该扁平线被打入前的截面积。)设为S1(mm2),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在所述植毛面的位置处的刷毛的截面积的总和设为S2(mm2),将S2相对于S1的百分率设为PF(%),
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在所述植毛面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A,在孔底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C时,
PFA/PFC为0.70~0.90。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牙刷,其中,所述间隔板的前端的厚度比基端的厚度薄。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牙刷,其中,所述间隔板的前端相比于所述植毛面,位于孔底侧。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牙刷,其中,通过扁平线式植毛在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有不同的刷毛,
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中从孔底到扁平线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1,将从孔底到扁平线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2,将从孔底到所述间隔板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3时,H1为0.3~1.1mm,
H2-H3为-0.5~1.0mm。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牙刷,其可以充分地确保毛刚度,赋予无违和感的毛的运动,并且在有限的植毛区域中显现多个功能,使各功能在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精致的显现,以使得可以发挥各毛束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牙刷的正面视图。此外,在图1中省略刷毛部。
图2是表示图1的牙刷的头部附近的侧面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牙刷的长轴方向上排列的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第二空间中植设的刷毛B的毛高度轮廓的侧面视图。
图4是将图1的牙刷中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沿其长度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在图4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各空间中植设刷毛的情况的截面图。
图6(A)~图6(H)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中植设的刷毛的毛高度轮廓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7是将另一例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沿其长度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的牙刷的正面视图。此外,在图8中省略刷毛部。
图9是将另一例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沿其长度方向切断的截面图。
图10(A)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波浪状的毛高度轮廓的侧面视图,图10(B)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台阶状的毛高度轮廓的侧面视图。
[附图标记]
1、2 牙刷
10 手柄体
11 头部
12 握持部
13 颈部
14 植毛面
21 带有间隔的植毛孔
21A 第一空间
21B 第二空间
22 植毛孔
23 间隔板
30 刷毛部
31 毛束
31A 第一刷毛
31B 第二刷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牙刷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不同。
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牙刷1具备手柄体10。
手柄体10具备头部11、设置于头部11的后端侧的握持部12、将头部11和握持部12连接的颈部13。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牙刷可不具备颈部。
如图2所示,头部11具有植毛面14,在植毛面14设置有刷毛部30。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头部11中设置有刷毛部30的一侧设为正面侧,将头部11中与设置有刷毛部3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背面侧。即,头部11在正面具有植毛面14,设置有刷毛部30。
此外,将与植毛面14平行且握持部12延伸的方向、即手柄体10延伸的方向设为长轴方向(图1中的X方向),将与植毛面14平行且与长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短轴方向(图1中的Y方向),将与植毛面14正交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图1中的Z方向)。另外,将设置有头部11的一侧设为前端侧,将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握持部12侧)设为后端侧。
该例的刷毛部30具有:分别植设在形成在植毛面14上的多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的毛束31、以及分别植设在没有间隔的多个植毛孔22中的毛束32。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植毛面14的短轴方向(Y方向)的中央部,沿长轴方向(X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有正面视角下形状为圆形的六个植毛孔22。另外,在六个植毛孔22的短轴方向(Y方向)的两侧,为正面视角下形状为矩形的四角带有圆角的大致长方形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在长轴方向(X方向)上等间隔地各配置有5个。
此外,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与植毛孔22的数量和配置图案能够根据所希望的功能而适当地设定。
如图4所示,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具备从孔底21a朝向植毛面14延伸的间隔板23。由此,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内被间隔板23间隔成第一空间21A和第二空间21B。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第一空间21A中通过第一扁平线33A植设同种的多根第一刷毛31A,在第二空间21B中通过第二扁平线33B植设同种的多根第二刷毛31B。在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被间隔板23间隔的空间中的哪个是第一空间21A哪个是第二空间21B由植设于各空间的刷毛是第一刷毛31A还是第二刷毛31B来决定。植设于第一空间21A的第一刷毛31A与植设于第二空间21B的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而形成一个毛束31。
其中,“一个毛束”是指在从毛前端侧正面观察毛束时,在毛前端部分没有将不同的刷毛彼此分隔的间隙。在该例中,是指在从毛前端侧正面观察毛束31时,在毛前端部分没有将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分隔的间隙。
此外,作为另一例,可在由间隔板间隔的一个空间中,还具有植设有与第一刷毛和第二刷毛不同的第三刷毛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例如可是如下的牙刷,除了在各空间中分别植设有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之外,还具有在被间隔板间隔的两个空间中分别植设有第一刷毛和第三刷毛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以及分别植设有第二刷毛和第三刷毛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中的至少一方。在该情况下,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中的各空间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中的哪个由植设于该空间的刷毛是第一刷毛、第二刷毛、第三刷毛中的哪个决定,它们的优选方式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的优选方式同样。植设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刷毛为四种以上的情况也同样。
关于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各空间中植设刷毛的方法,从容易植毛的方面出发,优选扁平线式植毛,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嵌件成型(insert molding)等。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被配置为,第一空间21A与第二空间21B沿短轴方向(Y方向)排列,并且第一空间21A处于短轴方向(Y方向)的中央侧,第二空间21B处于短轴方向(Y方向)的外侧。由此,在沿长轴方向(X方向)排列的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之间,像图2所示那样第一刷毛31A沿长轴方向(X方向)排列,在其短轴方向(Y方向)的外侧,像图3所示那样第二刷毛31B沿长轴方向(X方向)排列。
植设于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第一空间21A的第一刷毛31A与植设于第二空间21B的第二刷毛31B为不同的刷毛,另外,毛高度轮廓独立。
其中,“不同的刷毛”是指毛前端形状、刷毛直径等形态、材质中的一个以上不同的刷毛,不包含仅毛高度不同的刷毛。另外,“毛高度轮廓独立”是指对刷毛高度轮廓逐个设计,使植设在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各空间中的不同的刷毛形成为适合于各刷毛特征的毛高度。
通过使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为不同的刷毛,能够使在一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植设的毛束31显现不同的功能。另外,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分别地被分开地植设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的被间隔板23间隔的第一空间21A和第二空间21B中,因此各自的功能相抵消而稀薄化受到抑制,能够充分地显现各自的功能。另外,在相同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植设的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而构成一个毛束31,因此这两种刷毛以相互支撑的方式汇集起来运动。因此,刷毛的特征不容易因不同的刷毛间的毛刚度的差异等而相抵消,另外,能够无违和感地且精致地显现多个功能。并且,通过将为不同的刷毛的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植设于一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中,从而植毛面14的每单位面积的功能变高,因此能够在有限的植毛区域中充分地显现多个功能。
另外,构成毛束31的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植设于相同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而接近,但毛高度轮廓独立以使得适合于各个刷毛的特征,因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作为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使用的刷毛,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直形(straight)毛、圆形毛、其直径随着朝向毛前端推移而逐渐变小的刷毛(ST毛)、双重芯毛、前端分支毛、螺旋毛、螺旋圆形毛、截面星形等异形截面刷毛。可使用刷毛的两侧的前端形状不同的非对称毛(例如一个前端部为锥形形状、另一个前端部为圆形形状的刷毛)、对表面实施压花等加工的表面加工毛。如果使用非对称毛,则会显现基于非对称毛各自的前端形状而获得的功能,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毛束31所显现的功能的数量。
作为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使用的刷毛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例示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烯烃(聚丙烯等)、苯乙烯系弹性体、聚酯系弹性体、聚氨酯系弹性体。刷毛的材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以上。
以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使用的刷毛的植毛面为基准的毛高度优选为6.0mm以上,更优选为7.0mm以上。毛高度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毛的接触感变得轻柔,容易降低不舒适感。以刷毛的植毛面为基准的毛高度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9.0mm以下。毛高度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能够确保适度的毛的挠曲,能够可靠地除去食物残渣。毛高度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6.0~10.0mm,更优选为7.0~9.0mm。
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使用的刷毛直径优选为3.0mil以上,更优选为3.5mil以上。另外,刷毛直径优选为8.0mil以下,更优选为7.0mil以下。刷毛直径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3.0~8.0mil,更优选为3.5~7.0mil。
作为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使用的刷毛的种类(毛前端形状、刷毛直径、材质等)能够根据刷毛部30所要求的功能而适当地选择。
关于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的毛高度轮廓,能够分别独立地从例如平坦状(图2)、台阶状(图3)、山状(图6(A))、被切成在长轴方向上朝向植毛面成为凹状的圆弧状的拱状(图6(B))、被切成在长轴方向上形成波的波浪状(图6(C))、被切成在长轴方向上朝向毛前端成为凸状的圆弧状的圆顶状(图6(D))、以长轴方向的前端侧的毛高度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的上升状(图6(E))、长轴方向的一部分成为山形的簇状(图6(F)),被切成在短轴方向上朝向毛前端成为凸状的圆弧状的圆顶状(图6(G))、被切成在短轴方向上朝向植毛面成为凹状的圆弧状的倒U字状(图6(H))中选择。在通过扁平线式植毛来植设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的情况下,它们可为以扁平线为边界折返的部分间的毛高度具有级差的偏置(off set)形状。
作为一例,优选在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内的被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植设、并且排列配置的同种刷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相连的毛高度轮廓。例如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优选在排列配置的各个第一空间21A中植设的第一刷毛31A与在排列配置的各个第二空间21B中植设的第二刷毛31B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相连的毛高度轮廓。其中,“相连的毛高度轮廓”是指在植毛面上排列植设的毛束中毛高度逐渐变化,并且在相邻的毛束间,毛高度的变化连续的状态。另外,“在相邻的毛束间,毛高度的变化连续”是指相邻的毛束间的最近的刷毛彼此之间的毛高度之差为2mm以下。
在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刷毛31A具有相连的毛高度轮廓的情况下,这些第一刷毛31A可在长轴方向上排列,也可在短轴方向上排列。另外,具有相连的毛高度轮廓的第一刷毛31A不限于在正面观察植毛面14时呈直线排列的情形,例如也可排列成锯齿状。第二刷毛31B具有相连的毛高度轮廓的情况也同样。
此外,例如在被间隔板间隔的空间中的一个中植设有第三刷毛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排列配置的情况下,排列配置的第三刷毛可形成相连的毛高度轮廓。
通过采用相连的毛高度轮廓,从而容易在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精致地显现目的功能。另外,通过将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分别植设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第一空间21A和第二空间21B,从而相互接近地配置,因此它们中的至少一方的毛高度轮廓的相连稳定。
作为相连的毛高度轮廓,例如,能够例示拱状、波浪状、圆顶状、相邻的毛束间的毛高度之差为2mm以下的台阶状。
作为第一刷毛31A、第二刷毛31B的种类与毛高度轮廓的组合,例如,能够例示以下的组合(1)~(7)。
组合(1):由圆形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为平坦状、由ST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台阶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清扫功能和牙龈部清扫功能。
组合(2):由圆形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为拱状、由ST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台阶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清扫功能和齿间清扫功能,得到轻柔的接触感。
组合(3):由圆形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为山状、由ST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平坦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清扫功能和牙龈部清扫功能。
组合(4):由圆形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的前端侧为簇状、后端侧为拱状、由ST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台阶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清扫功能和咬合面清扫功能,得到轻柔的接触感。
组合(5):由双重芯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的前端侧为簇状、后端侧为拱状、由ST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台阶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美白化功能和牙齿里侧的美白化功能,得到轻柔的接触感。
组合(6):由双重芯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为波浪状、由前端分支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平坦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美白化功能、轻柔的接触感、以及药剂送达功能。
组合(7):由截面星形的异形截面刷毛形成的第一刷毛31A中毛高度轮廓为拱状,由对表面实施压花加工的表面加工毛形成的第二刷毛31B中毛高度轮廓为平坦状的组合。通过该组合,显现齿面清扫功能和优异的外观。
此外,在这些组合中,可替换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
关于将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沿着其长度方向在头部11的厚度方向上切断的截面形状,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长方形,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梯形状。
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深度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2.5mm以上,另外优选为4.5mm以下,更优选为4.0mm以下。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深度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2.0~4.5mm,更优选为2.5~4.0mm。
此外,一般地对植毛孔的孔底实施C面加工,在该C面加工中形成随着朝向底而逐渐缩径的C面(缩径锥形面),但该情况下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深度是指深度方向上的从植毛面到C面与内壁面的边界之间的距离。
将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在与植毛面14平行的截面中除去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间隔板23之外的区域的截面积设为S1(mm2)。其中,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内存在扁平线的情况下的截面积S1为该扁平线被打入前的截面积。即,在截面积S1的计算中视为不存在扁平线。另外,将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在植毛面14的位置处的刷毛(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的截面积的总和设为S2(mm2)。而且,将S2相对于S1的百分率(S2/S1×100)设为PF(%)。
刷毛的截面形状不是正圆的情况下的刷毛的截面积采用该刷毛的基部的截面中的最大直径的圆的面积。
另外,将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在植毛面14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A(PFA=S2/S1A×100。其中,S1A为在植毛面14的位置处的S1。),将间隔板23的在前端23a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B(PFB=S2/S1B×100。其中,S1B为间隔板23的在前端23a的位置处的S1。),将在孔底21a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C(PFC=S2/S1C×100。其中,S1C为在孔底21a的位置处的S1。)。其中,一般地对植毛孔的孔底实施C面加工,在该C面加工中形成随着朝向底而逐渐缩径的C面(缩径锥形面),但该情况下的“孔底的位置”为植毛孔的深度方向上的C面与内壁面之间的边界的位置。
截面积S1A~S1C是通过在各个基准位置,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与植毛面14平行的截面的截面积中,在存在间隔板的情况下减去该间隔板的截面积来计算的。其中,截面积S1A~S1C为第一扁平线33A和第二扁平线33B被打入前的截面积,在它们的计算中,视为不存在第一扁平线33A和第二扁平线33B。
PFA/PFC优选为0.70以上,更优选为0.7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0以上。PFA/PFC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容易确保充分的毛刚度,另外不容易产生各向异性,使用者不容易感到违和感。PFA/PFC优选为0.90以下,更优选为0.87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以下。PFA/PFC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它们容易汇集起来运动,由此容易显现各自的功能。PFA/PFC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0.70~0.90,更优选为0.75~0.87,进一步优选为0.80~0.85。
PFB/PFC优选为0.80以上,更优选为0.8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95以上。PFB/PFC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容易确保充分的毛刚度,另外不容易产生各向异性,使用者不容易感到违和感。PFB/PFC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0.9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6以下。PFB/PFC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它们容易汇集起来运动,由此容易显现各自的功能。PFB/PFC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0.80~1.0,更优选为0.85~0.98,进一步优选为0.95~0.96。
PFA/PFB优选为0.70以上,更优选为0.7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80以上。PFA/PFB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容易确保充分的毛刚度,另外不容易产生各向异性,使用者不容易感到不适感。PFA/PFB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0.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90以下。PFA/PFB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它们容易汇集起来运动,由此容易显现各自的功能。PFA/PFB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0.70~1.0,更优选为0.75~0.95,进一步优选为0.80~0.90。
PFA、PFB和PFC能够通过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形状、间隔板23的形状和尺寸、第一扁平线33A和第二扁平线33B的位置和尺寸等来调节。像图4所示的例子那样,在间隔板23的前端23a的位置与植毛面14的位置一致的情况下,PFA与PFB为相同的值,PFA/PFB为1.0。
PFA/PFC也能够通过像图7所示那样降低间隔板23,使间隔板23的前端23a相比于植毛面14位于孔底21a侧而变小。
若间隔板23的前端23a相比于植毛面14位于孔底21a侧,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因此,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汇集起来运动,容易精致地显现各自的功能。
在使间隔板23比植毛面14低的情况下,从间隔板23的前端23a到植毛面14之间的距离d优选为0.80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距离d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汇集起来运动,容易精致地显现各自的功能。距离d优选为1.8mm以下,更优选为1.6mm以下。距离d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容易抑制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过度混合,因此容易显现各功能。距离d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0.80~1.8mm,更优选为1.0~1.6mm。
截面积S1A优选为4.0mm2以上,更优选为4.5mm2以上。截面积S1A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能够将更多的刷毛植入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容易显现功能。并且,通过使刷毛变多从而在各空间中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扩张,它们在毛前端区域容易接近。截面积S1A优选为14mm2以下,更优选为10mm2以下。截面积S1A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容易抑制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过度混合,因此容易显现各功能。截面积S1A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4.0~14mm2,更优选4.5~10mm2
优选间隔板23的前端23a的厚度比基端23b的厚度薄。由此,第一空间21A内的第一刷毛31A与第二空间21B内的第二刷毛31B容易以随着朝向间隔板23的前端23a推移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因此,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汇集起来运动,容易显现各自的功能。另外,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沿着间隔板23的侧面,由间隔板23支承,由此容易确保毛刚度。
将间隔板23沿其厚度方向切断的截面形状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为梯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三角形状、长方形等。
像图4所示的例子那样,优选间隔板23的面向第一空间21A的第一侧面23c与面向第二空间21B的第二侧面23d双方为以随着朝向间隔板23的前端23a推移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间隔板23的第一侧面23c相对于孔底21a的倾斜角度优选为80.0度以上,更优选为82.5度以上。第一侧面23c的倾斜角度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容易抑制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过度混合,容易显现各自的功能。另外,容易利用第一侧面23c支承第一刷毛31A,容易确保毛刚度。第一侧面23c的倾斜角度优选为89.5度以下,更优选为88.0度以下第一侧面23c的倾斜角度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容易精致地显现各自的功能。第一侧面23c的倾斜角度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80.0~89.5度,更优选为82.5~88.0度。
关于间隔板23的第二侧面23d相对于孔底21a的倾斜角度,也与第一侧面23c的倾斜角度同样。间隔板23的第一侧面23c的倾斜角度与第二侧面23d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优选相同。
在植毛面14的正面视角中将间隔板23的厚度方向设为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方向时,间隔板23的前端23a的厚度D1相对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D3的比率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7%以上。厚度D1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容易抑制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过度混合,容易显现各自的功能。另外,能够将更多的刷毛植入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容易显现功能。并且,通过使刷毛变多从而在各空间中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扩张,它们在毛前端区域容易接近。厚度D1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3%以下。厚度D1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厚度D1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5~15%,更优选为7~13%。
间隔板23的基端23b的厚度D2相对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D3的比率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厚度D2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另外容易确保间隔板23的强度。另外,能够将更多的刷毛植入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容易显现功能。并且,通过使刷毛变多从而在各空间中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扩张,它们在毛前端区域容易接近。厚度D2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8%以下。厚度D2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植毛不容易变浅,容易抑制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过度混合,因此容易显现各功能。另外,容易确保毛刚度。厚度D2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10~20%,更优选为12~18%。
优选厚度D1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比厚度D2相对于长度D3的比率小。由此,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容易精致地显现各自的功能。
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D3优选为2.0mm以上,更优选为2.5mm以上。长度D3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能够将更多的刷毛植入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容易显现功能。并且,通过使刷毛变多从而在各空间中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扩张,它们在毛前端区域容易接近。长度D3优选为5.0mm以下,更优选为4.5mm以下。长度D3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容易抑制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在毛前端区域过度混合,因此容易显现各功能。长度D3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2.0~5.0mm,更优选为2.5~4.5mm。
如图5所示,将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孔底21a到第一扁平线33A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1,将从孔底21a到第一扁平线33A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2,将从孔底21a到间隔板23的前端23a之间的距离设为H3。
H1优选为0.3mm以上,更优选为0.5mm以上。H1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第一刷毛31A适度地扩展,容易在毛前端区域与第二刷毛31B汇集(汇聚),容易精致地显现各功能。H1优选为1.1mm以下,更优选为0.9mm以下。H1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容易确保毛刚度。H1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0.3~1.1mm,更优选为0.5~0.9mm。
H2-H3优选为-0.5mm以上,更优选为-0.3mm以上。H2-H3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第一刷毛31A适度地扩展,容易在毛前端区域与第二刷毛31B汇集(汇聚),容易精致地显现各功能。H2-H3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0.8mm以下。H2-H3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0.5~1.0mm,更优选为-0.3~0.8mm。
关于间隔板23的前端23a与第二扁平线33B的位置关系,也与间隔板23的前端23a与第一扁平线33A的位置关系同样。
植毛孔22的直径能够适当地设定,优选为1.5mm以上,更优选为2.0mm以上,另外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2.5mm以下。植毛孔22的直径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1.5~3.0mm,更优选为2.0~2.5mm。
植毛孔22的深度优选为2.2mm以上,更优选为2.5mm以上,另外优选为4.5mm以下,更优选为4.2mm以下。植毛孔22的深度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2.2~4.5mm,更优选为2.5~4.2mm。
作为植设于植毛孔22的刷毛,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例示与作为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使用的刷毛而示例的刷毛相同的刷毛。
关于植设于植毛孔22的刷毛的材质,也能够例示与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例示的刷毛相同的刷毛。
植设于植毛孔22的刷毛的毛高度和刷毛直径的优选方式与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的毛高度和刷毛直径的优选方式相同。
植设于植毛孔22的刷毛的毛高度轮廓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例示与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中所例示的刷毛相同的刷毛,例如能够采用与第一刷毛31A的毛高度轮廓相同的轮廓。
作为构成包含间隔板23的手柄体10的材料,例如,能够例示聚丙烯(PP)、聚缩醛(POM)、聚对苯二甲酸环己撑二亚甲基酯(PC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碳酸酯(P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丙酸纤维素(CP)、聚芳酯等硬质树脂。另外,也可使用生物降解性树脂、植物来源树脂、纸配合树脂、植物配合树脂等。
在手柄体10中,可根据需要,使用聚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聚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氨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酯系热塑性弹性体、1,2-聚丁二烯系热塑性弹性体、乙烯-醋酸乙烯酯系热塑性弹性体、聚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天然橡胶系热塑性弹性体、氟系热塑性弹性体、反式-聚异戊二烯系热塑性弹性体等软质树脂。
牙刷1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手柄体10的成型方法,能够例示注射成型、吹塑成型,优选注射成型。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用新型的牙刷中,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被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不同种类刷毛而构成一个毛束,并且植设于各空间的不同的刷毛的毛高度轮廓独立。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毛刚度,赋予无违和感的毛的运动,并且在有限的植毛区域中显现多个功能,在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精致地显现各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牙刷不限于上述的牙刷1。
例如,也可以是图8中例示的牙刷2。对图8中的与图1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除了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配置于植毛面14以使得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方向与长轴方向(X方向)所成的劣角θ为0°<θ<90°以外,牙刷2采用与牙刷1同样的方式。其中,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方向在植毛面14的正面视角中与间隔板23的厚度方向一致。
在牙刷2中,在短轴方向(Y方向)的两侧,以在正面视角中后端侧打开的方式将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配置为相对于长轴方向倾斜。由此,在使用牙刷2进行刷洗时,按照第一刷毛31A、第二刷毛31B的顺序与牙齿、牙龈接触,因此容易充分地无违和感地显现它们的功能。另外,能够不依赖于刷扫方向而得到无违和感地充分地显现第一刷毛31A和第二刷毛31B各自的功能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是,在短轴方向(Y方向)的两侧,以在正面视角中前端侧打开的方式将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配置为相对于长轴方向倾斜。在该情况下,在刷洗时按照第二刷毛31B、第一刷毛31A的顺序与牙齿、牙龈接触,因此容易充分地无违和感地显现它们的功能。
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长度方向与长轴方向(X方向)所成的劣角θ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劣角θ为所述下限值以上时,则在磨刷时按照从第一刷毛31A到第二刷毛31B的顺序与牙齿、牙龈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并且无违和感地显现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各自的功能。另外,这些功能不依赖于刷扫方向而容易显现。劣角θ优选为7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劣角θ为所述上限值以下时,则在磨刷时按照从第一刷毛31A到第二刷毛31B的顺序与牙齿、牙龈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并且无违和感地显现第一刷毛31A与第二刷毛31B各自的功能。另外,这些功能不依赖于刷扫方向而容易显现。劣角θ的下限与上限能够任意地组合,例如优选为20~70°,更优选为40~50°。
在本实用新型的牙刷中,优选在正面观察头部的植毛面,在植毛面的短轴方向的中央假定沿长轴方向延伸的中央线时,包含多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植毛孔整体相对于该中央线呈线对称地配置。通过像这样配置多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从而在刷洗时无论向哪个方向磨刷都容易无违和感地显现各毛束的功能。
如图9所示,将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沿着其长度方向在头部11的厚度方向上切断的截面形状可是与间隔板23对向的内壁面随着朝向植毛面14推移而相互接近的梯形状。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截面形状是这样的梯形状时,则植设于第一空间21A的第一刷毛31A与植设于第二空间21B的第二刷毛31B容易在毛前端区域汇集(汇聚)。优选带有间隔的植毛孔21的与间隔板23对向的内壁面的倾斜比间隔板23的侧面的倾斜平缓。
在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中,在植毛面的正面视角中植设有第一刷毛的第一空间排列的方式不限于直线状,例如也可以曲折状。植设有第二刷毛的第二空间排列的方式也同样。具体而言,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沿长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各自的短轴方向的位置稍微错开,从而这些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分别曲折。
另外,也可采用下述方式:在短轴方向的中央侧的空间中植设第一刷毛、在外侧的空间中植设第二刷毛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与在外侧的空间中植设第一刷毛、在中央侧的空间中植设第二刷毛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在长轴方向上交替地呈直线排列。在该方式中,呈下述配置:在植毛面的正面视角中,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在长轴方向上分别锯齿状地曲折。
设置于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间隔板的数量不限于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
除此之外,刷毛的种类、植毛孔的排列、形状、尺寸、深度、毛高度轮廓、不同种类刷毛的位置关系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替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另外,也可以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变形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具体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未被以下的记载限定。
[实施例1]
以与图1~3所示的牙刷1相同的形态,按照表1所示的规格制作牙刷。
作为构成手柄体的树脂,使用聚丙烯。将无间隔的植毛孔的直径设为2.2mm,将深度设为2.9mm。在各个无间隔的植毛孔中通过扁平线式植毛来植设130根双重芯圆形毛(刷毛C、刷毛直径:6.5mil、毛高度9.0mm)。将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长度设为3.5mm,将宽度设为1.45mm,将深度设为2.9mm。在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被间隔板间隔的第一空间中通过扁平线式植毛来植设作为第一刷毛(刷毛A)的螺旋圆形毛(材质:尼龙),在第二空间中通过扁平线式植毛来植设作为第二刷毛(刷毛B)的ST毛(材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刷毛A和刷毛C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为图2所示的9mm的平坦状。刷毛B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为图3所示的与前端侧相距7.5mm、10mm、9.0mm、7.5mm、10mm的台阶状。
[实施例2]
除了设定为表1所示的规格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牙刷。
[实施例3~8]
除了设定为表1所示的规格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牙刷。
刷毛A和刷毛C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为图10(A)所示的波浪状(最高毛高度:10mm、最低毛高度:8.5mm)。刷毛B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为图10(B)所示的与前端侧相距10mm、10mm、9.0mm、9.0mm、10mm的台阶状。
[比较例1]
除了去除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间隔板以及采用表2所示的规格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牙刷。刷毛A和刷毛C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和刷毛B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与实施例3~8同样。
[比较例2]
除了刷毛A和刷毛B双方使用直形毛以及采用表2所示的规格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牙刷。刷毛A和刷毛C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和刷毛B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与实施例3~8同样。
[比较例3]
除了使刷毛A和刷毛C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和刷毛B的长轴方向的毛高度轮廓双方采用图10(A)所示的波浪状以及采用表2所示的规格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成牙刷。
[评价方法]
(1)能够实际感觉到各刷毛针对口腔内的目标部位的功能的程度
10名专家小组利用各例的牙刷清扫口腔内,按照下述的判定基准进行判定。基于10名专家小组的平均分,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来评价。
<判定基准>
7分:能非常感觉到。
6分:能相当感觉到。
5分:能良好地感觉到。
4分:能感觉到。
3分:能稍微感觉到。
2分:几乎感觉不到。
1分:完全感觉不到。
<评价基准>
◎(非常好(Very good)):平均分为5.5分以上。
○(好(Good)):平均分为4.5分以上且小于5.5分。
△(不差(Not bad)):平均分为3.5分以上且小于4.5分。
×(差(Bad)):平均分小于3.5分。
(2)基于不同的刷毛能够无违和感地磨刷的程度
10名专家小组利用各例的牙刷清扫口腔内,按照下述的判定基准进行判定。基于10名专家小组的平均分,按照下述的评价基准来评价。
<判定基准>
7分:能完全无违和感地磨刷。
6分:能极少违和感地磨刷。
5分:能稍微违和感地磨刷。
4分:能少量违和感地磨刷。
3分:虽有违和感但能够容许。
2分:有相当的违和感。
1分:有非常的违和感。
<评价基准>
◎(非常好(Very good)):平均分为5.5分以上。
○(好(Good)):平均分为4.5分以上且小于5.5分。
△(不差(Not bad)):平均分为3.5分以上且小于4.5分。
×(差(Bad)):平均分小于3.5分。
在表1和表2中表示各例的规格和评价结果。
此外,表1和表2中的“刷毛A与刷毛B的倾斜配置的有无”为“有”是指,如图8所示,设定为以在植毛面的正面视角中后端侧打开的方式使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长度方向相对于长轴方向倾斜(劣角θ=45度)的配置,在各个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短轴方向的中央侧的空间中配置刷毛A,在外侧的空间中配置刷毛B。
[表1]
Figure BDA0003873940040000211
[表2]
Figure BDA0003873940040000221
如表1和表2所示,关于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被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不同种类刷毛而构成一个毛束,并且在各空间中植设的不同的刷毛的毛高度轮廓独立的实施例1~8的牙刷,与不满足这些条件的比较例1~3相比,容易精致地显现各刷毛的功能,违和感也少。

Claims (7)

1.一种牙刷,具备具有植毛面的头部、设置于所述植毛面的刷毛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头部的后端侧的握持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刷毛部由分别植设在形成于所述植毛面的多个植毛孔中的毛束形成,
所述植毛孔中的至少一个为具备从孔底朝向植毛面延伸的间隔板的带有间隔的植毛孔,
在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被所述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有不同的刷毛,植设在该各空间中的不同的刷毛在毛前端区域汇集而形成一个毛束,并且毛高度轮廓独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中,
所述多个植毛孔包含在所述植毛面上排列配置的多个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植设在该各个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内的被所述间隔板间隔的各空间中、并且排列配置的同种刷毛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相连的毛高度轮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牙刷,其中,
所述植毛面的正面视角中,将所述间隔板的厚度方向设为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长度方向时,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长度方向同与所述植毛面平行且所述握持部延伸的方向即长轴方向所成的劣角θ为0°<θ<90°。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中,
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在与所述植毛面平行的截面中除去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所述间隔板之外的区域的截面积设为以mm2表示的S1,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在所述植毛面的位置处的刷毛的截面积的总和设为以mm2表示的S2,将S2相对于S1的百分率设为以%表示的PF,
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在所述植毛面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A,在孔底的位置处的PF设为PFC时,
PFA/PFC为0.70~0.90,
其中,在带有间隔的植毛孔内存在扁平线时,S1为该扁平线被打入前的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中,
所述间隔板的前端的厚度比基端的厚度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中,
所述间隔板的前端相比于所述植毛面,位于孔底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中,
通过扁平线式植毛在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的各空间中分别植设有不同的刷毛,
将所述带有间隔的植毛孔中从孔底到扁平线的下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1,将从孔底到扁平线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2,将从孔底到所述间隔板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设为H3时,
H1为0.3~1.1mm,
H2-H3为-0.5~1.0mm。
CN202222607938.2U 2021-10-08 2022-09-30 牙刷 Active CN21851534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5986 2021-10-08
JP2021165986 2021-10-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15349U true CN218515349U (zh) 2023-02-24

Family

ID=8524649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07938.2U Active CN218515349U (zh) 2021-10-08 2022-09-30 牙刷
CN202280064788.5A Pending CN118019476A (zh) 2021-10-08 2022-10-05 牙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4788.5A Pending CN118019476A (zh) 2021-10-08 2022-10-05 牙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18515349U (zh)
WO (1) WO202305867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4945A (ja) * 1998-06-19 2000-01-11 Lion Corp 歯ブラシ
JP4707794B2 (ja) * 2000-04-04 2011-06-22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JP2011156198A (ja) * 2010-02-02 2011-08-18 Tokyo Parts Kk ブラシ具
JP5851115B2 (ja) * 2011-04-28 2016-02-03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JP7137536B2 (ja) * 2019-07-18 2022-09-14 サンスター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JP2021104237A (ja) * 2019-12-26 2021-07-26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58672A1 (ja) 2023-04-13
CN118019476A (zh)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09614B (zh) 口腔护理用具
JP5401154B2 (ja) 歯ブラ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732890B2 (en) Toothbrush
CN103220937B (zh) 牙刷
AU2019200587B2 (en) Oral care implement
CN113194786B (zh) 口腔护理器具
WO2012017923A1 (ja) 歯ブラシ
JP2000515404A (ja) 歯ブラシ
CN103957744A (zh) 牙刷
CN105451602B (zh) 牙刷
WO2012057157A1 (ja) 歯ブラシ
JP5779413B2 (ja) 歯ブラシ
CN110169647A (zh) 牙刷
CN107635432B (zh) 牙刷
JP4796847B2 (ja) 歯ブラシ
CN107529876B (zh) 牙刷
CN218515349U (zh) 牙刷
CN206659412U (zh) 牙刷
JPH11513924A (ja) 歯ブラシ
JP2012231930A (ja) 歯ブラシ
CN101932264B (zh) 牙刷
KR20240072985A (ko) 칫솔
KR102463635B1 (ko) 칫솔
JP2021104237A (ja) 歯ブラシ
JP2005177377A (ja) 歯ブラ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