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5606U - 一种减震器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器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505606U CN218505606U CN202222476011.XU CN202222476011U CN218505606U CN 218505606 U CN218505606 U CN 218505606U CN 202222476011 U CN202222476011 U CN 202222476011U CN 218505606 U CN218505606 U CN 2185056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ck absorber
- mounting
- clamping piece
- convex parts
- concave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器支架,包括夹持件以及两块安装板,夹持件为圆筒状周侧开口结构,减震器本体安装柱卡接在夹持件的圆筒腔内;两块安装板分别设置在夹持件开口的两侧,且平行向外延伸设置构成安装部,桥架件的端头卡接在安装部内;安装板包括凹陷部与两个外凸部,凹陷部位于两个外凸部之间,而凹陷部与两个外凸部光滑过渡连接;凹陷部、两个外凸部均与夹持件的圆筒壁光滑过渡连接,用于解决现今的支架由于采用冲压而成的一体式结构,导致夹持部圆筒状与安装支架结合处的强度不高,使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结合部位处容易发生折断的现象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器支架。
背景技术
减震器支架主要应用于越野车上,其对减震器起到支撑固定的作用,可防止减震器弯曲变形,保证减震器达到最佳减震效果;而现有的常见减震器支架主要包括支架与夹持件,组合构成一个带开口的圆筒状结构的夹持部,以及位于夹持部开口处的安装部,夹持部可卡套在减震器本体的安装柱上,夹持部可卡接在桥架件的端部,使得将桥架件与减震器本体组装连接;
例如申请号为200920206899.7的一体式减震器支架,该申请公开了夹持部,夹持部为侧边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夹持部开口两端分别向外折边形成安装支架,两安装支架之间形成安装部;该专利利用夹持部可紧固减震器,并通过安装部进行固定,能够对减震器起到较好的支撑固定作用;但该专利存在一个缺陷,由于该支架为冲压而成的一体式结构,会导致夹持部圆筒状与安装支架结合处的强度不高,使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结合部位处容易发生折断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震器支架,用于解决现今的支架由于采用冲压而成的一体式结构,导致夹持部圆筒状与安装支架结合处的强度不高,使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结合部位处容易发生折断的现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震器支架,包括夹持件以及两块安装板,所述夹持件为圆筒状周侧开口结构,减震器本体安装柱卡接在所述夹持件的圆筒腔内;
两块所述安装板分别设置在夹持件开口的两侧,且平行向外延伸设置构成安装部,桥架件的端头卡接在安装部内;
所述安装板包括凹陷部与两个外凸部,所述凹陷部位于两个所述外凸部之间,而凹陷部与两个外凸部光滑过渡连接;所述凹陷部、两个外凸部均与夹持件的圆筒壁光滑过渡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做了如下改进:
进一步,两个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均设置有向安装部内部折边的内折板,两个所述内折板对向设置,用于对桥架件进行定位。
进一步,所述夹持件与安装板的同一侧共同向外折边设置有凸缘,减震器本体安装柱上的限位凸缘与凸缘贴合。
进一步,两个所述安装板上均设置有两个对向的连接螺孔。
进一步,所述凹陷部内设置有润滑孔。
进一步,所述夹持件上设置有散热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在安装板上设置凹陷部与两个外凸部,进而实现改变现有的呈平面状的安装板截面形状,以增大界面的惯性矩,可增强安装板的强度;且将凹陷部与外凸部设置在安装板与夹持件结合处,能有效地增强安装板与夹持件结合处的连接强度。
2、通过在两个安装板一侧均设置向安装部内部折边的内折板,当将桥架件的端头卡接在安装部内后,内折板的侧面能与桥架件的侧边贴合,进而可对位于安装部内的桥架件端头起到定位的作用。
3、通过设置的润滑孔,可便于向安装部内加入润滑脂,即可对位于安装部内的桥架件端头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减轻桥架件端头侧壁与安装板的侧壁因摩擦而造成的受损量。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器支架的正面组装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减震器支架的侧面结构图。
附图标注如下:
1、夹持件;101、散热孔;102、润滑孔;103、凸缘;2、安装板;201、凹陷部;202、外凸部;203、内折板;204、安装部;3、连接螺孔;4、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01、限位凸缘;5、桥架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减震器支架,包括夹持件1以及两块安装板2,夹持件1为圆筒状周侧开口结构,通过设置的夹持件1,在组装时可将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卡接在夹持件1的圆筒腔内;且夹持件1与安装板2的同一侧共同向外折边设置有凸缘103,通过设置的凸缘103,在将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卡接在夹持件1的圆筒腔内后,使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上的限位凸缘401抵靠在凸缘103上,进而能对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起到定位的作用;
参阅图2,两块安装板2分别设置在夹持件1开口的两侧,且平行向外延伸设置构成安装部204,在将本支架组装在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的端部后,可将桥架件5的端头卡接在安装部204内,且两个安装板2的一侧均设置有向安装部204内部折边的内折板203,两个内折板203对向设置,通过设置的内折板203,在将桥架件5的端头卡接在安装部204内后,使桥架件5的端头侧壁抵靠在内折板203上,即可对位于安装部204内的桥架件5端头起到定位的作用;
而两个安装板2上均设置有两个对向的连接螺孔3,将桥架件5的端头侧壁抵靠在内折板203上后,桥架件5端头上的螺孔与两个安装板2上的连接螺孔3对齐,然后可将连接螺柱共同穿设在连接螺孔3与桥架件5端头上的螺孔内,进而使得将桥架件5与本支架组装在一起,促使通过本支架将桥架件5与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进行组装;
参阅图1,安装板2包括凹陷部201与两个外凸部202,凹陷部201位于两个外凸部202之间,而凹陷部201与两个外凸部202光滑过渡连接;凹陷部201、两个外凸部202均与夹持件1的圆筒壁光滑过渡连接;通过在安装板2上设置凹陷部201与两个外凸部202,以实现改变现有的呈平面状的安装板2的截面形状,通过合理的改变安装板2的截面形状,以增大界面的惯性矩,可增强安装板2的强度;且将凹陷部201与外凸部202设置在安装板2与夹持件1的结合处,能有效地增强安装板2与夹持件1结合处的连接强度,避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结合部位处容易发生折断的现象,延长其使用寿命。
参阅图1,凹陷部201内设置有润滑孔102,通过设置的润滑孔102,可便于向安装部204内加入润滑脂,即可对位于安装部204内的桥架件5端头起到一定的润滑作用,以减轻桥架件5端头侧壁与安装板2的侧壁因摩擦而造成的受损程度。
参阅图1,夹持件1上设置有散热孔101,通过设置的散热孔101,可便于夹持件1圆形腔内的热量散出,使卡接在夹持件1圆形腔内的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端头不会发热。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减震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件(1)以及两块安装板(2),所述夹持件(1)为圆筒状周侧开口结构,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卡接在所述夹持件(1)的圆筒腔内;
两块所述安装板(2)分别设置在夹持件(1)开口的两侧,且平行向外延伸设置构成安装部(204),桥架件(5)的端头卡接在安装部(204)内;
所述安装板(2)包括凹陷部(201)与两个外凸部(202),所述凹陷部(201)位于两个所述外凸部(202)之间,而凹陷部(201)与两个外凸部(202)光滑过渡连接;所述凹陷部(201)、两个外凸部(202)均与夹持件(1)的圆筒壁光滑过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板(2)的一侧均设置有向安装部(204)内部折边的内折板(203),两个所述内折板(203)对向设置,用于对桥架件(5)进行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1)与安装板(2)的同一侧共同向外折边设置有凸缘(103),减震器本体安装柱(4)上的限位凸缘(401)与凸缘(103)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安装板(2)上均设置有两个对向的连接螺孔(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201)内设置有润滑孔(10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器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1)上设置有散热孔(10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76011.XU CN218505606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一种减震器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76011.XU CN218505606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一种减震器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505606U true CN218505606U (zh) | 2023-02-21 |
Family
ID=85213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76011.XU Active CN218505606U (zh) | 2022-09-19 | 2022-09-19 | 一种减震器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505606U (zh) |
-
2022
- 2022-09-19 CN CN202222476011.XU patent/CN21850560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437003U (zh) | 发动机悬置用橡胶衬套 | |
CN218505606U (zh) | 一种减震器支架 | |
CN103661609B (zh) | 一种汽车车身与副车架安装结构 | |
CN214499893U (zh) | 一种汽车空调压缩机安装减振结构 | |
CN205381113U (zh) | 一种汽车减震器连接结构及汽车 | |
CN110756690B (zh) | 一种汽车零部件加工用冲压机 | |
CN207772815U (zh) | 摆臂衬套安装支架、副车架及汽车 | |
CN219458801U (zh) | 一种电机承压结构 | |
CN211280976U (zh) | 加强型制动踏板安装结构 | |
CN214165122U (zh) | 一种前纵梁及车架 | |
CN209526586U (zh) | 一种电机悬置支架及其电机安装结构 | |
CN221227718U (zh) | 一种方形单体的弹片减震机构 | |
CN219749437U (zh) | 一种悬架减振器上支撑结构 | |
CN210851919U (zh) | 汽车控制臂、悬架系统及汽车 | |
CN216861109U (zh) | 一种新型冲压焊接后下弹簧臂 | |
CN219406112U (zh) | 一种可以快捷更换的汽车用前门电气盖板 | |
CN215922124U (zh) | 一种防止前保险杠变形的加强结构 | |
CN216886887U (zh) | 用于新能源轻卡的电动转向油泵和水泵安装组合支架 | |
CN112599913B (zh) | 电池包箱体下壳体挂点结构 | |
CN211390961U (zh) | 一种仪表板加强支架结构 | |
CN214523237U (zh) | 外联轴套结构及独立悬架减振器的前支柱总成 | |
CN214664169U (zh) | 一种汽车灯具用安装支架及减震装置 | |
CN216034647U (zh) | 后副车架及车辆 | |
CN216969243U (zh) | 一种新型冲压焊接前下摆臂 | |
CN215860741U (zh) | 净水机的水泵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净水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