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72323U -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72323U
CN218472323U CN202222641544.9U CN202222641544U CN218472323U CN 218472323 U CN218472323 U CN 218472323U CN 202222641544 U CN202222641544 U CN 202222641544U CN 218472323 U CN218472323 U CN 218472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limiting
cavity
cavity wal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415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宗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4154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72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72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7232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8347 priority patent/WO2024066294A1/zh
Priority to TW112204745U priority patent/TWM6499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端子包括主体,主体包括插配部,插配部围成有插配腔,沿插配部的周侧腔壁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周侧腔壁具有第一配合区域,第一配合区域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一端与第一配合区域限位配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Description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连接器行业的发展,包方端子作为线端连接器的一个发展方向,具有成本低,性能优良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相关技术中,端子承载能力受限,使得端子在受外力后容易变形、或端子与连接件插拔后端子易变形,影响端子再次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子,所述端子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端子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连接器的线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线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插配部,所述插配部围成有插配腔,沿所述插配部的周侧腔壁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周侧腔壁具有第一配合区域,所述第一配合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配合区域限位配合,所述第二端插入所述插配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通过在插配部的周侧腔壁的第一端与位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第一配合区域限位配合,有效提升了插配腔的结构稳定性,减小插配腔的变形,从而在外力作用下,便于使得插配腔始终保持初始形状,或即使插配腔发生变形变形量也较小,以有效保证端子的重复多次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区域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限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中的其中一个为限位凸起,另一个为限位凹槽或限位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侧腔壁还具有第二配合区域,所述第二配合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配合区域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配合区域设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端设于所述第二配合区域的内侧,且所述第二端设有第四限位部,所述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限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限位部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限位部沿所述插配腔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还包括导向部,所述导向部设于所述周侧腔壁,且用于导引所述插配部的安装方向,以使所述插配部适于沿所述插配腔的轴向配合于壳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侧腔壁形成有切口,所述导向部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切口的一侧边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配部具有弹性臂和止抵件,所述弹性臂设于所述插配腔且沿所述插配腔的轴向延伸,所述弹性臂具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止抵件被配置为: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电接触时对所述弹性臂施加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抵件悬臂设置且包括止抵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止抵部设在所述弹性臂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插配腔在第二方向上的腔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止抵部直接相连;或者,所述止抵件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插配腔的轴向延伸且连接所述止抵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为一体成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周侧腔壁包括第一腔壁、第二腔壁、第三腔壁和第四腔壁,所述第一腔壁和所述第二腔壁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腔壁和所述第四腔壁分别设在所述第二腔壁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腔壁包括第一顶壁和第二顶壁,所述第一顶壁设在所述第二顶壁的背向所述第二腔壁的一侧,所述第三腔壁连接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第二腔壁,所述第四腔壁连接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二腔壁,其中,所述第一顶壁的远离所述第三腔壁的一端为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顶壁的远离所述第四腔壁的一端为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配合区域形成在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第四腔壁的邻接区域,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插配腔的轴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区域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在所述第二顶壁上,所述第二部分设在所述第四腔壁上;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设在所述第二顶壁上且靠近所述第四腔壁;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设在所述第四腔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二顶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所述端子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且与所述壳体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具有良好的使用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包括: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线,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连接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线束,具有良好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6是沿图5中M-M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再一个示意图;
图8是沿图7中N-N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端子100、卡槽100a、
主体1、
插配部11、插配腔110、第一端110a、第二端110b、
第二限位部110c、第四限位部110d、
周侧腔壁S、切口S0、
第一腔壁S1、第一顶壁S11、第二顶壁S12、
第二腔壁S2、凸起部S21、第三腔壁S3、第四腔壁S4、
第一配合区域S5、第一限位部S51、
第二配合区域S6、第三限位部S61、
弹性臂111、止抵件112、止抵部1121、第一连接部1122、
固定端111a、自由端111b、接触部111c、
导向部12、
压接部13、导体压接部分131、绝缘压接部分132、挡片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
如图1-图4所示,端子100包括主体1,主体1包括插配部11,插配部11围成有插配腔110,沿插配部11的周侧腔壁S具有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且周侧腔壁S具有第一配合区域S5,第一配合区域S5位于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之间,第二端110b插入插配腔110内,第一端110a与第一配合区域S5限位配合,以使插配腔110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端110a包裹于第一配合区域S5的至少部分的外侧,在插配腔110的径向上第一端110a位于第一配合区域S5的外侧,此时,第一端110a可以为料尾。
可见,第一端110a与第一配合区域S5限位配合,以使第一端110a和第一配合区域S5在至少一个方向上保持相对静止,以有效提升插配腔110的结构稳定性,减小插配腔110的变形,从而在外力作用下,例如端子100在安装于壳体过程中所受到的外力、或端子100与连接件在插拔过程中端子100受到的外力,便于使得插配腔100始终保持初始形状,或即使插配腔110发生变形变形量也较小,以有效保证端子100的重复多次使用。
由此,即使周侧腔壁S的厚度较小等,使得插配部11较为单薄,本申请中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的配合可以便于保证插配腔110结构稳定。
可见,当插配部11为折弯件时,插配部11在成型之前,对于用于形成插配部11的部件来说,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分别为上述部件的相对两端,且第一端110a可以为料尾(端子折弯方向末尾点),第二端110b为料头,该部件可以大致绕最终形成的插配腔110的轴向卷绕,以经过折弯工序等最终形成插配部11;而第一端110a和第一配合区域S5的限位配合,方便了插配部11的折弯成型,便于第一端110a快速折弯至准确位置,预防错位,有利于提升插配部11的加工效率。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第一端110a与第一配合区域S5限位配合,便于使得第一端110a相对于第一配合区域S5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始终保持静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插配腔110的径向与插配腔110的轴向垂直,即插配腔110的径向是指在插配腔110的径向平面内通过插配腔100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在图1的示例中,插配腔110的轴向为前后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通过在插配腔110的周侧腔壁S设置第一限位部S51、第一端110a设置第二限位部110c,并使得第一限位部S51与第二限位部110c限位配合,有效提升了插配腔110的结构稳定性,减小插配腔110的变形,从而在外力作用下,便于使得插配腔100始终保持初始形状,或即使插配腔110发生变形变形量也较小,以有效保证端子100的重复多次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配合区域S5设有第一限位部S51,第一端110a设有第二限位部110c,第一限位部S51与第二限位部110c限位配合,以便于第一端110a和第一配合区域S5的配合,方便端子100的加工。
可选地,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限位部S51一体成型于第一配合区域S5,第二限位部110c一体成型于第一端110a。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S51为一个或多个,第二限位部110c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部S51的数量与第二限位部110c的数量可以相等或不等,则一个第一限位部S51可以与一个第二限位部110c配合、或一个第一限位部S51与多个第二限位部110c配合、或多个第一限位部S51与一个第二限位部110c配合。
其中,当第一限位部S51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限位部S51可以沿插配腔110的轴向间隔设置;当第二限位部110c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限位部110c可以沿插配腔110的轴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中的其中一个为限位凸起,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中的另一个为限位凹槽或孔,限位凸起限位配合于限位孔、或限位凸起限位配合于限位凹槽,以实现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凹凸耦合互配,实现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在插配腔110轴向上的限位配合,结构简单、组装便捷。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限位部S51为限位孔,第二限位部110c为限位凸起。当然,第一限位部S51还可以为限位凸起,此时第二限位部110c为限位孔。可选地,第一端110a除去第二限位部110c外的其余部分可以与第一配合区域S5止抵。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的结构不限于此,只需保证第一限位部S51和第二限位部110c能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实现限位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周侧腔壁S还具有第二配合区域S6,第二配合区域S6位于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之间,且第二配合区域S6与第一配合区域S5间隔设置,第二配合区域S6设有第三限位部S61,第二端110b设于第二配合区域S6的内侧,此时第二端110b为料头,第二端110b设有第四限位部110d,第四限位部110d与第三限位部S61限位配合,以使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在至少一个方向上保持相对静止,以进一步有效提升插配腔110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减小插配腔110的变形,从而在外力作用下,便于使得插配腔100始终保持初始形状,以有效保证端子100的重复多次使用。例如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限位配合,便于使得第二端110b相对于第二配合区域S6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始终保持静止。
由此,即使周侧腔壁S的厚度较小等,使得插配部11较为单薄,本申请中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的配合可以便于保证插配腔110结构稳定。可见,当插配部11为折弯件时,周侧腔壁S可以绕插配腔110的周向卷绕一圈以上;插配部11在成型之前,对于用于形成插配部11的部件来说,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分别为上述部件的相对两端,该部件可以大致绕最终形成的插配腔110的轴向卷绕,以经过折弯工序等最终形成插配部11;而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的限位配合,方便了插配部11的折弯成型,便于第二端110b快速折弯至准确位置,预防错位,有利于提升插配部11的加工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限位部S61为一个或多个,第四限位部110d为一个或多个,第三限位部S61的数量与第四限位部110d的数量可以相等或不等,则一个第三限位部S61可以与一个第四限位部110d配合、或一个第三限位部S61与多个第四限位部110d配合、或多个第三限位部S51与一个第四限位部110d配合。
其中,当第三限位部S61为多个时,多个第三限位部S61可以沿插配腔110的轴向间隔设置;当第四限位部110d为多个时,多个第四限位部110d可以沿插配腔110的轴向间隔设置。
其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中的其中一个为限位凸起,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中的另一个为限位凹槽或限位孔,限位凸起限位配合于限位孔或限位凹槽,以实现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在插配腔110轴向上的限位配合,结构简单、组装便捷。
例如,在图2-图4的示例中,第三限位部S61为限位孔,第四限位部110d为限位凸起。当然,第三限位部S61还可以为限位凸起,此时第四限位部110d为限位孔。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的结构不限于此,只需保证第三限位部S61和第四限位部110d能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实现限位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第三限位部S61为多个,且多个第三限位部S61沿插配腔110的轴向间隔设置,便于有效保证整个插配腔110在轴向上的结构稳定性。
例如,第三限位部S61为两个,第一限位部S51间隔设于两个第三限位部S61之间,以便进一步保证整个插配腔100的结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主体1还包括导向部12,导向部12设于周侧腔壁S,且导向部12用于导引插配部11的安装方向,以使插配部11适于沿插配腔110的轴向配合于壳体,有利于避免端子100与壳体的组装方向有误而导致端子100、壳体损伤或组装效率低等,便于实现端子100的快速安装。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上形成有安装孔,插配部11适于插配于安装孔,安装孔的周壁上具有导向配合部,导向配合部沿安装孔的轴向延伸;插配部11安装于安装孔的过程中,导向部12可以沿导向配合部的延伸方向滑移,以使插配部11沿正确的安装方向快速配合于安装孔。
可选地,导向部12邻近插配部11的轴向一端设置,以便在插配部11开始配合于壳体时就对插配部11的安装方向进行导引,进一步提升端子100的安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周侧腔壁S形成有切口S0,导向部12为导向板,导向板的一端连接于切口S0的一侧边沿,则便于在端子100刚开始配合于壳体时,导向部12就能起到导引作用,以导引插配部11的安装方向,便于进一步提升端子100的安装效率,且导向部12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此时导向部12可以冲压成型。
例如,在端子100的加工工序中,可以采用冲压工具,在周侧腔壁S合适的位置冲压合适大小的区域,使得该区域的部分边沿刺破,以形成导向部12,上述区域对应于切口S0。可选地,切口S0的形状可以为多边形等。
例如,在图1、图3和图4的示例中,周侧腔壁S包括第一腔壁S1、第二腔壁S2、第三腔壁S3和第四腔壁S4,第一腔壁S1包括第一顶壁S11和第二顶壁S12,第一顶壁S11设在第二顶壁S12的背离第二腔壁S2的一侧,第三腔壁S3和第四腔壁S4相对设置且均连接在第一腔壁S1和第二腔壁S2之间;切口S0形成在第一顶壁S11上,导向部12自切口S0的边沿沿朝向远离第二顶壁S12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插配部11具有弹性臂111和止抵件112,弹性臂111设于插配腔110,且弹性臂111沿插配腔110的轴向延伸,弹性臂111具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的接触部111c,止抵件112被配置为: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时对弹性臂111施加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
由此,通过止抵件112对弹性臂111施加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可以增加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的接触力,有利于增大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升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的可靠性,减小插配部11与第一连接件101分离的风险,保证第一连接件与端子100之间稳定配合,进而保证端子100和第一连接件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端子100与第一连接件的插拔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时,止抵件112对弹性臂111直接或间接施加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以使弹性臂111具有朝向第一连接件偏转的趋势。当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未电连接时,止抵件112可以对弹性臂111直接或间接施加作用力,以使弹性臂111具有朝向弹性臂111完成电连接的第一连接件所在位置偏转运动的趋势,从而便于在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完成电连接时,止抵件112可以提供更大的作用力,保证电连接可靠、稳定;或者,当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未电连接时,止抵件112可以与弹性臂111间隔设置或接触设置,此时止抵件112可以未对弹性臂111施加作用力,而在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接触后,止抵件112才对弹性臂111施加作用力,以保证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的可靠连接。
简言之,在第一连接件开始与弹性臂111配合、直至第一连接件与弹性臂111完成电连接的整个过程中,止抵件112可以在任意时刻对弹性臂111直接或间接施加作用力,以增大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接触压力;可见,在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配合时,由于止抵件112受到了第一连接件通过弹性臂111施加的作用力,使得止抵件112发生变形,则止抵件112会对弹性臂111施加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使得弹性臂111具有朝向第一连接件靠近的运动趋势,从而增大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挤压力。
当端子100用于电连接器时,可以保证电连接器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例如高频震动、冷热环境、高粉尘高湿度环境等),仍能保证电连接器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止抵件112悬臂设置,可以使得止抵件112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便于对弹性臂111施加不断增大的弹性作用力,且便于在第一连接件安装时,可以通过弹性臂111对第一连接件施加合适大小的安装阻力,在第一连接件安装到位时,可以通过弹性臂111对第一连接件施加合适大小的弹性挤压力,以在保证第一连接件与弹性臂111连接可靠的前提下,提升第一连接件的安装手感;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可见,止抵件112的至少部分伸入插配腔110,相对于一些技术中在端子外侧增加不锈钢套来增加弹性,本申请可以节省端子100的占用空间,减小端子100的体积。
如图3和图4所示,止抵件112包括止抵部1121和第一连接部1122,止抵部1121设在弹性臂11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第一连接部1122连接于插配腔110在第二方向上的腔壁(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三腔壁S3、第四腔壁S4),则第一连接部1122的远离止抵部1121的一端可以形成为止抵件112的固定端,止抵部1121的远离第一连接部1122的一端可以形成为止抵件112的自由端。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例如,弹性臂111悬臂设置,且弹性臂111具有固定端111a和自由端111b,接触部111c位于固定端111a和自由端111b之间,插配腔110的轴向一端(例如,图1中的前端)形成有插配口,第一连接件适于自插配口插配于插配腔110,固定端111a相对于自由端111b靠近插配口设置,此时第一连接部1122可以位于接触部111c的远离固定端111a的一侧、或者位于接触部111c的远离自由端111b的一侧。当然,弹性臂111的设置不限于此,自由端111b还可以相对于固定端111a靠近插配口设置,此时第一连接部1122可以位于接触部111c的远离固定端111a的一侧、或者位于接触部111c的远离自由端111b的一侧。
下面,以插配腔110的轴向为前后方向、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与插配腔110的轴向垂直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了下面的方案后,容易理解其他实施方案。在图1、图3、图4和图6的示例中,弹性臂11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连接件适于插配于弹性臂111的下侧,比如第一连接件适于与接触部111c的下表面接触,止抵部1121设于弹性臂111的上侧,第一连接部1122位于接触部111c的后侧且连接于插配部11的右侧腔壁,则止抵部1121自后向前朝向接触部111c延伸,止抵件112被配置为: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时止抵部1121对弹性臂11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以增大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弹性接触力,保证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配合稳定、可靠。当然,第一连接部1122还可以设于止抵部1121的左侧且连接于插配部11的左侧腔壁。
可选地,接触部111c向下凸出,接触部111c的位置高低会随着第一连接件的尺寸发生弹性变化,以保证发生机械振动或局部受损变形时仍保持稳固的连接;周侧腔壁S具有向上凸出且与接触部111c相对的凸起部S21,以适当减小接触部111c与周侧腔壁S之间的插拔空间的尺寸,有利于进一步增大接触部111c与第一连接件的挤压力。
相对于一些技术中,为提升连接件与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在插配部设置沿弹性臂的延伸方向布置的支撑件,本申请通过设置止抵件112连接于插配部11的在第二方向上的腔壁,使得止抵件112沿垂直于弹性臂111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至弹性臂111的一侧,使得止抵件112的承载能力更强,有利于止抵件112提供更强的支撑力,从而有效提高第一连接件与弹性臂111之间的弹性接触力,提高端子100与第一连接件101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止抵件112为一个;或者,止抵件112为多个,多个止抵件112中的其中两个可以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此时上述其中两个止抵件112可以沿第二方向正对设置或错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8所示,止抵部1121在插配腔110的轴向上的长度L大于止抵部1121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W,使得止抵部1121具有合适的长度,便于提升止抵部1121的弹性变形能力,从而在保证止抵部1121能弹性臂111施加朝向第一连接件的作用的同时,便于保证作用力大小以及作用力大小的变化量合适,有利于提升第一连接件的插配手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12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1122与止抵部1121直接相连,此时止抵件112可以大致形成为L形结构,止抵件112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
此时,止抵件11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如果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例如端子100可以由金属板经多次折弯成型,止抵部1121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t可以对应于金属板的厚度,此时止抵部1121在插配腔110轴向上的长度l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以调控止抵件112可施加的作用力大小,且l>t的设计不会对端子100的成型方式进行限制。
当然,第一连接部1122的设置不限于此;例如,第一连接部1122还可以也沿第二方向延伸,此时止抵件112可以大致形成为平板结构。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22沿第一方向延伸,止抵件112还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沿插配腔110的轴向延伸,且第二连接部连接止抵部1121和第一连接部1122,有利于增加止抵件112的总长度,便于提升止抵件112的形变能力,同样有利于使得止抵件112在第一连接件与弹性臂111的配合过程中,止抵件112逐渐发生变形,以在增大弹性臂111与第一连接件之间挤压力的同时,进一步使得第一连接件具有合适的安装阻力,保证安装手感。
此时,止抵件112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如果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止抵部1121在插配腔110轴向上的厚度可以对应于金属板的厚度。
当然,本申请中止抵件112的设置不限于此;止抵件112还可以包裹于弹性臂111的外侧,以增加弹性臂111的弹性,例如止抵件112为钢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便于保证端子10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加工方便。例如,端子100由金属件通过多次折弯冲压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周侧腔壁S包括第一腔壁S1、第二腔壁S2、第三腔壁S3和第四腔壁S4,第一腔壁S1和第二腔壁S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第三腔壁S3和第四腔壁S4分别设在第二腔壁S2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第一腔壁S1包括第一顶壁S11和第二顶壁S12,第一顶壁S11设在第二顶壁S12的背向第二腔壁S2的一侧,第三腔壁S3连接第一顶壁S11和第二腔壁S2,第四腔壁S4连接第二顶壁S12和第二腔壁S2,则插配腔110的横截面形状大致形成为方形,此时端子100可以形成为包方端子,便于端子100的折弯成型。
其中,第一顶壁S11的远离第三腔壁S3的一端为第一端110a,第二顶壁S12的远离第四腔壁S4的一端为第二端110b,第一配合区域S5形成在第二顶壁S12和第四腔壁S4的邻接区域,则第一顶壁S11包裹于第二顶壁S12的至少部分的外侧。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与插配腔110的轴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配合区域S5设有第一限位部S51,第一限位部S5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在第二顶壁S12上,第二部分设在第四腔壁S4上。例如,在图1和图2的示例中,第一限位部S51形成为限位孔,限位孔的一部分形成在第二顶壁S12上,限位孔的另一部分形成在第四腔壁S4上,便于减小限位孔对周侧腔壁S的削弱。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S51设在第二顶壁S12上,且第一限位部S51靠近第四腔壁S4。再一些实施例,第一限位部S51设在第四腔壁S4上,且第一限位部S51靠近第二顶壁S12。由此,第一限位部S51的位置设置较为灵活,便于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整第一限位部S51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体1还包括压接部13,压接部13用于与第二连接件电连接,压接部13和弹性臂111沿插配腔110的轴向依次布置,压接部13包括导体压接部分131和绝缘压接部分132,导体压接部分131和绝缘压接部分132沿插配腔110的轴向依次设置,且导体压接部分131位于插配腔110和绝缘压接部分132之间,导体压接部分131用于固定且电连接第二连接件的导体裸露部(例如电线剥去绝缘皮的导体前端),绝缘压接部分132用于固定第二连接件的具有绝缘层的部位(例如电线包裹绝缘皮的后侧绝缘部分),保持对第二连接件的固定,从而使得第二连接件和压接部13的连接的稳定可靠。
可见,主体1用于将第一连接件101和第二连接件电连接。
例如,在图1、图3和图4的示例中,压接部13形成有安装槽,安装槽用于容纳第二连接件,导体压接部分131和绝缘压接部分132均大致形成为V形结构,且导体压接部分131和绝缘压接部分132均用于将第二连接件压至安装槽的底壁上,以保证主体1与第二连接件的电连接,通过保证主体1与第二连接件的相对固定。其中,安装槽的底壁可以与插配腔110的一侧腔壁例如第二腔壁S2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100,端子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100,且端子100与壳体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100,具有良好的使用可靠性。
例如,壳体为塑胶件,壳体内限定出安装孔,安装孔的周壁上形成有通口,通口处设有可活动的卡块,端子100形成有卡槽100a,端子100插配于安装孔,且卡槽100a与通口相对设置,此时将卡块配合于通口以使卡块与卡槽100a沿第一方向限位配合,以限定端子100在壳体内沿安装孔轴向的位移,避免端子100脱离壳体,从而保证端子100与壳体的稳定配合;如果需要将端子100与壳体分离,可以先将卡块自通口取出,释放对端子100的限制,以便于端子100沿安装孔的轴向脱离壳体,实现端子100与壳体的可拆卸配合。
可选地,插配部11的轴向一侧可以用于形成卡槽100a,则端子100插配于安装孔时,卡块可以止抵在插配部11的远离插配口的一端,以实现端子100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内限定出安装孔,安装孔的周壁上形成有卡凸,周侧腔壁S设有挡片14,挡片14相对于插配腔110的轴向倾斜设置,且挡片14悬臂设置,挡片14与卡凸相配合限制实现端子100与壳体在安装孔轴向上的相对移动,阻止端子100从壳体脱出,保证端子100与壳体的配合稳定;端子100安装于壳体的过程中,挡片14受压变形以朝向插配部11偏转,直至端子100安装到位后,挡片14恢复至初始状态且与卡凸止抵。
例如,在图1、图3和图4的示例中,端子100形成有卡槽100a,且周侧腔壁S设有挡片14,则端子100与壳体便于实现双重限位配合,以有效保证端子100安装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包括电连接器和电线,电连接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线与端子100电连接。
其中,端子100用于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电连接,电线为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中的其中一个。
例如,第一连接件可以为公端子的凸耳,端子100为母端子,第二连接件为电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连接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线束,具有良好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所述主体(1)包括插配部(11),所述插配部(11)围成有插配腔(110),沿所述插配部(11)的周侧腔壁(S)具有第一端(110a)和第二端(110b),且所述周侧腔壁(S)具有第一配合区域(S5),所述第一配合区域(S5)位于所述第一端(110a)和所述第二端(110b)之间,所述第一端(110a)与所述第一配合区域(S5)限位配合,所述第二端(110b)插入所述插配腔(110)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区域(S5)设有第一限位部(S51),所述第一端(110a)设有第二限位部(110c),所述第一限位部(S5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10c)限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S51)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10c)中的其中一个为限位凸起,另一个为限位凹槽或限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腔壁(S)还具有第二配合区域(S6),所述第二配合区域(S6)位于所述第一端(110a)和所述第二端(110b)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配合区域(S5)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配合区域(S6)设有第三限位部(S61),所述第二端(110b)设于所述第二配合区域(S6)的内侧,且所述第二端(110b)设有第四限位部(110d),所述第四限位部(110d)与所述第三限位部(S61)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部(S61)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限位部(S61)沿所述插配腔(110)的轴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还包括导向部(12),所述导向部(12)设于所述周侧腔壁(S),且用于导引所述插配部(11)的安装方向,以使所述插配部(11)适于沿所述插配腔(110)的轴向配合于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腔壁(S)形成有切口(S0),所述导向部(12)为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切口(S0)的一侧边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配部(11)具有弹性臂(111)和止抵件(112),所述弹性臂(111)设于所述插配腔(110)且沿所述插配腔(110)的轴向延伸,所述弹性臂(111)具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的接触部(111c),所述止抵件(112)被配置为:所述接触部(111c)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电接触时对所述弹性臂(111)施加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作用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抵件(112)悬臂设置且包括止抵部(1121)和第一连接部(1122),所述止抵部(1121)设在所述弹性臂(11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连接部(1122)连接于所述插配腔(110)在第二方向上的腔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2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连接部(1122)与所述止抵部(1121)直接相连;或者,
所述止抵件(112)还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插配腔(110)的轴向延伸且连接所述止抵部(112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122)。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侧腔壁(S)包括第一腔壁(S1)、第二腔壁(S2)、第三腔壁(S3)和第四腔壁(S4),所述第一腔壁(S1)和所述第二腔壁(S2)沿第一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三腔壁(S3)和所述第四腔壁(S4)分别设在所述第二腔壁(S2)在第二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腔壁(S1)包括第一顶壁(S11)和第二顶壁(S12),所述第一顶壁(S11)设在所述第二顶壁(S12)的背向所述第二腔壁(S2)的一侧,所述第三腔壁(S3)连接所述第一顶壁(S11)和所述第二腔壁(S2),所述第四腔壁(S4)连接所述第二顶壁(S12)和所述第二腔壁(S2),
其中,所述第一顶壁(S11)的远离所述第三腔壁(S3)的一端为所述第一端(110a),所述第二顶壁(S12)的远离所述第四腔壁(S4)的一端为所述第二端(110b),所述第一配合区域(S5)形成在所述第二顶壁(S12)和所述第四腔壁(S4)的邻接区域,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与所述插配腔(110)的轴向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区域(S5)设有第一限位部(S51),
所述第一限位部(S5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设在所述第二顶壁(S12)上,所述第二部分设在所述第四腔壁(S4)上;或者,
所述第一限位部(S51)设在所述第二顶壁(S12)上且靠近所述第四腔壁(S4);或者,
所述第一限位部(S51)设在所述第四腔壁(S4)上且靠近所述第二顶壁(S12)。
14.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端子(100),所述端子(100)为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0),且与所述壳体配合。
15.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连接器;
电线,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100)电连接。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线束。
CN202222641544.9U 2022-09-30 2022-09-30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ctive CN218472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1544.9U CN218472323U (zh) 2022-09-30 2022-09-30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PCT/CN2023/088347 WO2024066294A1 (zh) 2022-09-30 2023-04-14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TW112204745U TWM649938U (zh) 2022-09-30 2023-05-12 端子、電連接器、線束和車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41544.9U CN218472323U (zh) 2022-09-30 2022-09-30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72323U true CN218472323U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44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41544.9U Active CN218472323U (zh) 2022-09-30 2022-09-30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72323U (zh)
TW (1) TWM649938U (zh)
WO (1) WO202406629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6294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57924A (ja) * 2001-11-22 2003-05-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雌側端子金具
JP4314106B2 (ja) * 2003-12-04 2009-08-1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メス端子
JP6342608B2 (ja) * 2012-12-04 2018-06-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雌端子
US9972932B2 (en) * 2013-08-19 2018-05-15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retention force
CN206134999U (zh) * 2016-10-11 2017-04-26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端子
CN218472323U (zh) * 2022-09-30 2023-02-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66294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66294A1 (zh) 2024-04-04
TWM649938U (zh) 2024-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001821A1 (ja) 雌端子
JP5708837B1 (ja) コネクタ端子
EP3482464B1 (en) Terminal with reduced normal force
US7371133B1 (en) Electrical socket terminal having a contact stabilizer
JP2007149504A (ja) 雌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CN218472323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JPH08213082A (ja) 電気端子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504458A (ja) 端子金具
EP2761701B1 (en) Female terminal
EP2448066B1 (en) Terminal containing section for a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and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therewith
JP6092500B2 (ja) コネクタ
CN107104303B (zh) 电联接端子结构
CN106816737B (zh) 连接端子及连接组件
EP3451467B1 (en) Electric contact of sheet metal having a plastically elongated latching tongue and/or limit stop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218997119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8731885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106816738B (zh) 连接端子及连接组件
CN117855906A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112350092B (zh) 连接器及端子
JP4446477B2 (ja) コネクタ
CN220527253U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的组装结构
CN218731917U (zh) 连接器端子以及连接器
CN218940050U (zh) 线对板带扣连接器
CN218975826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8997127U (zh) 端子和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