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1885U -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1885U
CN218731885U CN202222832990.8U CN202222832990U CN218731885U CN 218731885 U CN218731885 U CN 218731885U CN 202222832990 U CN202222832990 U CN 202222832990U CN 218731885 U CN218731885 U CN 218731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terminal
cavity wall
elastic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3299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荣杰
秦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3299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1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1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1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端子包括主体,主体用于与第一连接件电连接,且主体包括连接臂,连接臂具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的接触部,接触部包括沿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第一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第二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折弯部,第一弹性折弯部和第二弹性折弯部用以提供接触部抵触于第一连接件的弹性抵持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可以保证第一连接件与端子之间电连接稳定、可靠,以使端子可以适用于复杂工况。

Description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产品越来越电子化、智能化,需要更多的电连接器来保持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电连接,电连接器端子结构的可靠性也关乎整个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关技术种,通过连接件(例如可以为伸出公端子主体部分的凸耳)与端子电连接,在恶劣震动等复杂环境下,对连接件与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端子,所述端子可以保证第一连接件与端子之间电连接稳定、可靠,以使端子可以适用于复杂工况。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端子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连接器的线束。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线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包括:主体,所述主体用于与第一连接件电连接,且所述主体包括连接臂,所述连接臂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电接触的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所述第一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折弯部,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均用以提供所述接触部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弹性抵持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折弯部和第二弹性折弯部提供接触部抵触于第一连接件的弹性抵持力,保证接触部与第一连接件电接触时接触部与第一连接件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使端子可以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提升了端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分别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和所述第二折弯段之间的夹角大小可变,以使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提供弹性抵持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分别为一个,且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沿预设曲线依次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曲线绕垂直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卷绕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曲线沿垂直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且具有相连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还包括过渡部,所述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所述过渡部沿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为一体成型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臂悬臂设置,且还包括悬臂部,所述接触部设于所述悬臂部的自由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内限定出插配腔,所述插配腔适于插配所述第一连接件,且具有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抵触的第一抵接腔壁和适于与所述接触部抵触的第二抵接腔壁,所述连接臂位于所述插配腔内,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悬臂部的背离所述第一抵接腔壁的一侧、或位于所述悬臂部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腔壁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配腔具有插配口,所述连接臂具有固定端和自由端,所述自由端相对于所述固定端远离所述插配口设置;或者,所述固定端相对于所述自由端远离所述插配口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设于所述插配口的边沿处,且遮盖所述插配口的一部分,所述导引部和所述连接臂设于所述主体的同侧,在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导引部遮挡所述连接臂的邻近所述插配口的一端的至少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部沿垂直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或者,在垂直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导引部朝向所述连接臂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内限定出插配腔,所述插配腔的一端形成有插配口,所述插配腔适于插配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插配腔的多个腔壁包括上腔壁、下腔壁、第一侧腔壁和第二侧腔壁,所述第一侧腔壁和所述第二侧腔壁分别设在所述下腔壁的相对两侧,所述上腔壁包括第一顶壁和第二顶壁,所述第一顶壁设在所述第二顶壁的背向所述下腔壁的一侧,所述第一侧腔壁连接在所述第一顶壁和所述下腔壁之间,所述第二侧腔壁连接在所述第二顶壁和所述下腔壁之间,其中,所述连接臂设在所述第二顶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子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端子,所述端子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且与所述壳体固定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包括: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电线,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可以保证线束的连接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线束,便于保证部件之间电连接可靠,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示意图,压接部处于尚未压接第二连接件的状态;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端子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端子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端子100、第一连接件101、
主体1、卡槽1a、
连接臂11、
接触部111、第一折弯段111a、第二折弯段111b、
第一弹性折弯部A、第二弹性折弯部B、过渡部C、
悬臂部112、自由端1121、固定端1122、
导引部12、插配腔13、插配口13a、
上腔壁14、第一顶壁141、第二顶壁142、
下腔壁15、第一侧腔壁16、第二侧腔壁17。
压接部18、安装槽18a、导体压接部分181、绝缘压接部分18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
如图1-图4所示,端子100包括主体1,主体1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电连接,且主体1包括连接臂11,连接臂11具有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的接触部111,连接臂11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以保证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接触力,以保证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的稳定。
接触部111包括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可以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例如,图1中的前后方向)间隔或抵接设置,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受到第一连接件101的挤压而发生形变,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具有恢复初始形状的趋势以向第一连接件101施加作用力,从而在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使得接触部111挤压第一连接件101,增大接触部111和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挤压力,以实现端子100和第一连接件101的可靠电连接。
第一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第二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折弯部B,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均用以提供接触部111抵触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抵持力,则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可以增加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接触力,有利于增大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第一连接件101与端子100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升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小第一连接件101脱出端子100的风险,保证第一连接件101与端子100之间稳定配合,进而保证端子100和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性折弯部A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弹性折弯部B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的数量等来调节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接触力,以使端子100适应第一连接件101的不同需要,从而提高端子100的适用性。例如,当第一弹性折弯部A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可以沿垂直于主体1长度方向的方向(例如,图4中的上下方向)依次布置(例如多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依次间隔布置),或者说,多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沿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挤压作用力的方向依次布置;当然,当第二弹性折弯部B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弹性折弯部B也可以沿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之间的挤压作用力的方向依次布置(例如多个第二弹性折弯部B依次间隔布置)。
当端子100用于电连接器时,可以保证电连接器可以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例如高频震动、冷热环境、高粉尘高湿度环境等),仍能保证电连接器电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连接件101开始推动连接臂11、直至第一连接件101与连接臂11完成电连接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折弯组可以在任意时刻起对连接臂11直接或间接施加作用力,同样第二折弯组也可以在任意时刻对连接臂11直接或间接施加作用力,且第一折弯组对连接臂11施加作用力的时刻与第二折弯组对连接臂11施加作用力的时刻相同或不同,对于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对连接臂11施加作用力的时刻的先后不做具体限制,两者可以同时开始作用于连接臂11、也可以一先一后对连接臂11施加作用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通过设置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提供接触部111抵触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抵持力,保证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时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使端子100可以适用于复杂工况、复杂使用环境,提升了端子100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分别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之间的夹角大小可变,以使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提供弹性抵持力,则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受到第一连接件101的挤压时,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之间的夹角大小发生变化,使得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发生弹性变形,以便使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提供与第一连接件101抵接的足够的弹性抵持力,进一步保证端子100与第一连接件101连接稳定、可靠,且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之间的夹角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兼顾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布置空间和弹性能力;例如,设置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之间的夹角较大以增加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的弹性能力,此时可以适当减少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或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数量,保证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之间所需的弹性接触力,以保证第一连接件101与端子100之间稳定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分别为一个,且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沿预设曲线依次设置,便于使得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共同提供弹性抵持力,以在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之间保持较大的弹性接触力,保证第一连接件101与接触部111的电接触的稳定、良好,从而保证第一连接件101与端子100的电连接的稳定、可靠,同时接触部111结构简单,便于节省接触部111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预设曲线绕垂直于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例如,图1中的左右方向)卷绕设置,便于接触部111的加工,例如接触部111可以采用折弯工艺成型。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曲线卷绕的圈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具体设置,例如预设曲线卷绕不到一圈、或预设曲线卷绕一圈、或预设曲线卷绕一圈以上等。
可选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沿螺旋线卷绕成螺旋形的接触部111,以保证接触部111有足够的弹性恢复力,从而在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时,以保证接触部111对第一连接件101施加足够的挤压作用力,使得保持第一连接件101与接触部111的电接触良好、稳定。当然,接触部111的卷绕形状不限于螺旋线。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101适于插配至连接臂11的下侧时,螺旋形的接触部111位于连接臂11的上侧(如图2所示)或下侧(如图3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所示,预设曲线沿垂直于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例如,图4中的上下方向)延伸,且预设曲线具有相连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凸出,便于使得预设曲线大致S形,保证接触部111有足够的弹性恢复力,从而在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时,以保证接触部111对第一连接件101施加足够的挤压作用力,使得保持第一连接件101与接触部111的电接触良好、稳定,同样便于接触部111的加工,例如接触部111可以采用折弯工艺成型。
例如,在图2-图4的示例中,主体1沿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凸部可以朝向凸出,第二凸部可以朝后凸出。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预设曲线还可以构造成包括螺旋线段和波浪线段,例如沿预设曲线的接触部111可以为由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B先卷绕一圈,内部再连接由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B沿上下方向依次交替设置成波浪形(例如多次相对折叠形)的结构组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接触部111还包括过渡部C,过渡部C连接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过渡部C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便于实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的过渡连接,同时便于通过控制过渡部C的长度以调节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之间的距离,以改变接触部111在主体1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以便适当调整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接触部111适应不同的第一连接件101,以保证接触部111与不同第一连接件101之间分别具有足够的摩擦力,从而保证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电接触稳定、可靠。
其中,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分别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过渡部C连接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或者,过渡部C连接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和第一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臂11为一体成型件,便于保证连接臂11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加工方便。例如,连接臂11由金属件通过多次折弯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连接臂11悬臂设置,使得连接臂11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以便进一步增加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接触力,以进一步保证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的稳定。
其中,连接臂11还包括悬臂部112,接触部111设于悬臂部112的自由端,悬臂部112不会干涉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的配合,使得接触部111更好地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
可选地,悬臂部112可以沿第一连接件101的插入方向的反向方向延伸、或者沿相对于主体1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主体1内限定出插配腔13,插配腔13适于插配第一连接件101,且插配腔13具有第一抵接腔壁和第二抵接腔壁,第一抵接腔壁适于与第一连接件抵触,第二抵接腔壁适于与接触部111抵触,以便在第一连接件101插配部插配腔13时,第一抵接腔壁和第二抵接腔壁可以用于限制接触部111和第一连接件101,以使接触部111和第一连接件101相互挤压。
其中,连接臂11位于插配腔13内,接触部111位于悬臂部112的背离第一抵接腔壁的一侧、或接触部111位于悬臂部112的朝向第一抵接腔壁的一侧,使得端子100具有良好的多样化设计,便于满足实际差异化需求。
例如,如图2-图4所示,第一抵接腔壁位于第二抵接腔壁的下方,第一连接件101适于配合于接触部111的下侧,第一连接件101插配于插配腔13时,第一连接件101在第一抵接腔壁的作用下与第二抵接腔壁共同挤压接触部111,以使接触部111发生弹性变形;在图2和图4的示例中,接触部111位于悬臂部112的上侧,而在图3的示例中,接触部111位于悬臂部112的下侧。
例如,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件101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为H1,接触部111的顶部适于抵触于第二抵接腔壁,连接臂11在自然状态(即第一连接件101并未对连接臂11施作用力加)下,接触部111的下部距第一抵接腔壁距离为H,0<H<H1,使得第一连接件101与端子100电连接时第一连接件101挤压接触部111,以使得接触部111发生形变而具有恢复初始形状的趋势以向第一连接件101施加作用力,以实现接触部111和第一连接件101的可靠电接触,从而实现端子100和第一连接件101的可靠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臂11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二抵接腔壁可以与接触部111抵触、或者第二抵接腔壁也可以与接触部111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101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沿第一连接件10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连接段先于第二连接段插配于插配腔13,且第一连接段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小于第二连接段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使得第一连接件101插配于插配腔13的过程中,由于第一连接件101在上下方向上的厚度增大,使得接触部111受到第一连接件101挤压产生的形变增大,从而使得接触部111的弹性接触力增大而实现第一连接件101和接触部111卡紧,进而实现第一连接件101和接触部111之间可靠的电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配腔13具有插配口13a,连接臂11具有固定端1122和自由端1121,则悬臂部112的远离接触部111的一端即为固定端1122,接触部111可以参与形成自由端1121;自由端1121相对于固定端1122远离插配口13a设置,则在主体1长度方向上,固定端1122位于插配口13a和自由端1121之间,沿第一连接件101的插配方向(例如图2中自前向后的方向),第一抵接腔壁和连接臂1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使得连接臂11可以引导第一连接件101快速插配于插配腔13,保证第一连接件101与插配腔13的快速、准确配合。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固定端1122相对于自由端1121远离插配口13a设置,则在插配部11的长度方向上,自由端1121位于插配口13a和固定端1122之间,同样可以实现第一连接件101顺利插配于插配腔13以与连接臂11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主体1包括导引部12,导引部12设于插配口13a的边沿处,且导引部12遮盖插配口13a的一部分,以在保证插配口13a允许第一连接件101顺利穿设的前提下,适当减小插配口13a的开口面积,使得插配口13a对第一连接件101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保证第一连接件101顺利插配至与连接臂11电连接;导引部12和连接臂11设于主体1的同侧,导引部12和连接臂11可以设于插配腔13的同侧腔壁上,在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导引部12遮挡连接臂11的邻近插配口13a的一端的至少部分,则导引部12沿主体1长度方向的投影与连接臂11上述一端沿主体1长度方向的投影的至少部分重叠,使得第一连接件101插配于插配腔13时,避免第一连接件101朝向连接臂11的上述一端移动导致第一连接件101与连接臂11(例如固定端1122、或自由端1121等)之间发生损伤等,以起到保护第一连接件101和连接臂11的作用,保护连接臂11不被第一连接件101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当自由端1121相对于固定端1122远离插配口13a设置时,导引部12遮挡固定端1122的至少部分,以避免第一连接件101插配于插配腔13时,第一连接件101与固定端1122之间发生损伤等;当固定端1122相对于自由端1121远离插配口13a设置时,导引部12遮挡自由端1121的至少部分,以避免第一连接件101插配于插配腔13时,第一连接件101与自由端1121之间发生损伤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导引部12沿垂直于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则导引部12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垂直于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导引部12朝向连接臂11倾斜设置,使得导引部12可以适当减小插配口13a的开口大小,方便插配口13a引导第一连接件101通过插配口13a插配于插配腔13,方便用户操作。
其中,导引部12朝向连接臂11倾斜设置,例如导引部12为直线形朝向连接臂11倾斜设置,或者导引部12为曲线形朝向连接臂11倾斜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体1内限定出插配腔13,插配腔13的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3a,插配腔13适于插配第一连接件101,插配腔13的多个腔壁包括上腔壁14、下腔壁15、第一侧腔壁16和第二侧腔壁17,第一侧腔壁16和第二侧腔壁17分别设在下腔壁15的相对两侧(例如图1中的左右两侧),上腔壁14包括第一顶壁141和第二顶壁142,第一顶壁141设在第二顶壁142的背向下腔壁15的一侧(例如图1中的上侧),第一侧腔壁16连接在第一顶壁141和下腔壁15之间,第二侧腔壁17连接在第二顶壁142和下腔壁15之间,其中,连接臂11设在第二顶壁142上;此时下腔壁15可以形成为上文的第一抵接腔壁,第一顶壁141可以形成为上文的第二抵接腔壁。由此,方便了端子100的折弯成型;例如,第二顶壁142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冲压折弯工序形成连接臂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便于保证端子100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加工方便。例如,端子100由金属件通过多次折弯形成。
以插配腔13的多个腔壁由金属件多次折弯而一体成型为例,如图1所示,端子100包括下腔壁15,第一侧腔壁16和第二侧腔壁17分别从下腔壁15两侧向上折弯延伸,第一顶壁141自第一侧腔壁16的远离下腔壁15的一端朝向第二侧腔壁17延伸,第二顶壁142自第二侧腔壁17的远离下腔壁15的一端朝向第一侧腔壁16延伸,第一顶壁141和第二顶壁142平行叠置。当插配口13a的边沿处设有导引部12时,导引部12自第一顶壁141的对应于插配口13a的一端朝向下腔壁15延伸,以遮盖插配口13a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体1还包括压接部18,压接部18用于与第二连接件电连接,压接部18和连接臂11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压接部18包括导体压接部分181和绝缘压接部分182,导体压接部分181和绝缘压接部分182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导体压接部分181位于插配腔13和绝缘压接部分182之间,导体压接部分181用于固定且电连接第二连接件的导体裸露部(例如电线剥去绝缘皮的导体前端),绝缘压接部分182用于固定第二连接件的具有绝缘层的部位(例如电线包裹绝缘皮的后侧绝缘部分),保持对第二连接件的固定,从而使得第二连接件和压接部18的连接的稳定可靠。
可见,主体1用于将第一连接件101和第二连接件电连接。
例如,在图1的示例中,压接部18形成有安装槽18a,安装槽18a用于容纳第二连接件,导体压接部分181和绝缘压接部分182均大致形成为V形结构,且导体压接部分181和绝缘压接部分182均用于将第二连接件压至安装槽18a的底壁上,以保证主体1与第二连接件的电连接,通过保证主体1与第二连接件的相对固定。其中,安装槽18a的底壁可以与插配腔13的一侧腔壁例如下腔壁15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和端子100,端子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端子100,且端子100与壳体固定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通过采用上述的端子100,可以提高电连接器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适应复杂工况的使用需求。
例如,如图1所示,壳体内限定出安装孔,安装孔的周壁上形成有缺口,缺口处设有可活动的卡块,端子100形成有卡槽1a,端子100插配于安装孔,且卡槽1a与缺口相对设置,此时将卡块配合于缺口以使卡块与卡槽1a沿端子100的长度方向限位配合,以限定端子100在壳体内沿端子100长度方向的位移,避免端子100脱离壳体,从而保证端子100与壳体的稳定配合;如果需要将端子100与壳体分离,可以先将卡块自缺口取出,释放对端子100的限制,以便于端子100沿长度方向脱离壳体。
可选地,插配部的远离插配口13a的一侧可以用于形成卡槽1a,则端子100插配于安装孔时,卡块可以止抵在插配部的远离插配口13a的一端,以实现端子100的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包括:电连接器和电线,电连接器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连接器。
其中,端子100用于将第一连接件101和第二连接件电连接,电线为第一连接件101和第二连接件中的其中一个。
例如,第一连接件101可以为公端子的凸耳,端子100为母端子,第二连接件为电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束,通过采用上述的电连接器,可以保证线束的连接稳定、可靠。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线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通过采用上述的线束,便于保证部件之间电连接可靠,以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行车安全。
下面参考图1-图4以三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子100。值得理解的是,下述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端子100包括主体1,主体1用于将第一连接件101和第二连接件电连接;主体1内限定出插配腔13,插配腔13的前端形成有插配口13a,插配腔13适于插配第一连接件101,插配腔13的多个腔壁包括上腔壁14、下腔壁15、第一侧腔壁16和第二侧腔壁17,上腔壁14包括第一顶壁141和第二顶壁142,第一顶壁141设在第二顶壁142的背向下腔壁15的一侧。
主体1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包括连接臂11,连接臂11设在第二顶壁142上且连接臂11设于插配腔13内,连接臂11悬臂设置,连接臂11包括接触部111和悬臂部112,悬臂部112的后端形成为固定端1122,连接臂11的接触部111所在的前端为自由端1121,使得连接臂11可绕固定端1122进行弹性变形;接触部111的下端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接触部111包括沿主体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第一折弯组包括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第二折弯组包括一个第二弹性折弯部B,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用以提供接触部111抵触于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抵持力。
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分别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接触部111还包括过渡部C,过渡部C前后方向延伸且过渡部C连接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第二弹性折弯部B沿预设曲线依次交替设置,预设曲线绕垂直于主体1长度方向的方向且垂直于接触部111和第一连接件101之间的挤压方向卷绕设置(例如预设曲线绕左右方向卷绕设置)。
其中,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连接于悬臂部112的自由端,且该第一折弯段111a向前向上延伸至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连接,第二折弯段111b自第一折弯段111a的前端向上向后延伸以通过过渡部C连接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向后向下延伸至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连接,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自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向下向前延伸,以使预设曲线基本卷绕一圈。
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下表面与下腔壁15间隔设置,且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下表面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接触,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上表面与第一顶壁141间隔设置;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上下间隔设置。
当第一连接件101通过插配口13a伸入插配腔13时,第一连接件101先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下表面接触;第一连接件101继续向后移动,以使连接臂11绕固定端1122变形,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上表面与第一顶壁141接触;第一连接件101继续向后移动,使得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彼此靠近以发生变形,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接触。由此,接触部111与第一连接件101之间保持较大的弹性接触力,保证第一连接件101与接触部111连接稳定、可靠。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接触部111位于悬臂部112的下侧。
其中,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连接于悬臂部112的自由端,且该第一折弯段111a向前向下延伸至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连接,第二折弯段111b自第一折弯段111a的前端向下向后延伸以通过过渡部C连接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向后向上延伸至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连接,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自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向上向前延伸,以使预设曲线基本卷绕一圈。
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的下表面与下腔壁15间隔设置,且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的下表面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接触,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上表面与第一顶壁141间隔设置;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上下间隔设置。
当第一连接件101通过插配口13a伸入插配腔13时,第一连接件101先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的下表面接触;第一连接件101继续向后移动,以使连接臂11绕固定端1122变形,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上表面与第一顶壁141接触;第一连接件101继续向后移动,使得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彼此靠近以发生变形,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接触。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预设曲线绕沿上下方向延伸为S形。
其中,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连接于悬臂部112的自由端,且该第一折弯段111a向前向上延伸至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二折弯段111b连接,第二折弯段111b自第一折弯段111a的前端向上向后延伸以通过过渡部C连接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向后向上延伸至与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连接,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自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向上向前延伸。
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下表面与下腔壁15间隔设置,且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下表面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接触,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的上表面与第一顶壁141间隔设置;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上下间隔设置。
当第一连接件101通过插配口13a伸入插配腔13时,第一连接件101先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的下表面接触;第一连接件101继续向后移动,以使连接臂11绕固定端1122变形,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二折弯段111b的上表面与第一顶壁141接触;第一连接件101继续向后移动,使得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彼此靠近以发生变形、第二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彼此靠近以发生变形,第一弹性折弯部B的第一折弯段111a与第一弹性折弯部A的第一折弯段111a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所述主体(1)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01)电连接,且所述主体(1)包括连接臂(11),所述连接臂(11)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1)电接触的接触部(111),所述接触部(111)包括沿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折弯组和第二折弯组,所述第一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弹性折弯部(A),所述第二折弯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弹性折弯部(B),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B)均用以提供所述接触部(111)抵触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1)的弹性抵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B)分别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折弯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1b),所述第一折弯段(111a)和所述第二折弯段(111b)之间的夹角大小可变,以使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B)提供弹性抵持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B)分别为一个,且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B)沿预设曲线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曲线绕垂直于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卷绕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曲线沿垂直于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且具有相连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在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111)还包括过渡部(C),所述过渡部(C)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折弯部(A)和所述第二弹性折弯部(B),所述过渡部(C)沿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1)为一体成型件。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1)悬臂设置,且还包括悬臂部(112),所述接触部(111)设于所述悬臂部(112)的自由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内限定出插配腔(13),所述插配腔(13)适于插配所述第一连接件(101),且具有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1)抵触的第一抵接腔壁和适于与所述接触部(111)抵触的第二抵接腔壁,所述连接臂(11)位于所述插配腔(13)内,所述接触部(111)位于所述悬臂部(112)的背离所述第一抵接腔壁的一侧、或位于所述悬臂部(112)的朝向所述第一抵接腔壁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配腔(13)具有插配口(13a),所述连接臂(11)具有固定端(1122)和自由端(1121),
所述固定端(1122)相对于所述自由端(1121)远离所述插配口(13a)设置;或者,
所述自由端(1121)相对于所述固定端(1122)远离所述插配口(13a)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包括导引部(12),所述导引部(12)设于所述插配口(13a)的边沿处,且遮盖所述插配口(13a)的一部分,所述导引部(12)和所述连接臂(11)设于所述主体(1)的同侧,在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导引部(12)遮挡所述连接臂(11)的邻近所述插配口(13a)的一端的至少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部(12)沿垂直于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延伸;或者,
在垂直于所述主体(1)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所述导引部(12)朝向所述连接臂(11)倾斜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内限定出插配腔(13),所述插配腔(13)的一端形成有插配口(13a),所述插配腔(13)适于插配所述第一连接件(101),所述插配腔(13)的多个腔壁包括上腔壁(14)、下腔壁(15)、第一侧腔壁(16)和第二侧腔壁(17),所述第一侧腔壁(16)和所述第二侧腔壁(17)分别设在所述下腔壁(15)的相对两侧,所述上腔壁(14)包括第一顶壁(141)和第二顶壁(142),所述第一顶壁(141)设在所述第二顶壁(142)的背向所述下腔壁(15)的一侧,所述第一侧腔壁(16)连接在所述第一顶壁(141)和所述下腔壁(15)之间,所述第二侧腔壁(17)连接在所述第二顶壁(142)和所述下腔壁(15)之间,
其中,所述连接臂(11)设在所述第二顶壁(142)上。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100)为一体成型件。
1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端子(100),所述端子(100)为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100),且与所述壳体固定配合。
16.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为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
电线,所述电线与所述端子(100)电连接。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线束。
CN202222832990.8U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ctive CN218731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2990.8U CN218731885U (zh)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32990.8U CN218731885U (zh)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1885U true CN218731885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90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32990.8U Active CN218731885U (zh) 2022-10-26 2022-10-26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1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147076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having a receptacle contact section of low insertion force and terminating section therefor
EP2652841B1 (en) Receptacle terminal
US10276959B2 (en) Contact element and equipping arrangement with said contact element
EP1936749B1 (en) A terminal fitting, a connector and a forming method
CN109119785B (zh) 电源连接器
JP3601772B2 (ja) コネクタ
JP5522459B2 (ja) 雌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WO2018203165A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having a push surface
EP0651464B1 (en) IDC terminal with back-up spring
CN218731885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8472323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109994854B (zh) 一种浮动式母座以及包括它的同轴连接器
EP3989369B1 (en) Connection terminal
KR100747612B1 (ko) 커넥터 단자 피팅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8997119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EP1929586B1 (en) Contact with latch release
CN218827980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US11381009B2 (en) Contact and connector
CN117855906A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CN218975826U (zh) 端子、电连接器、线束和车辆
EP0549908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assembly with terminal lock
CN218997132U (zh)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8997127U (zh) 端子和电连接器
CN211530249U (zh) 母端电连接器
CN221176695U (zh) 接线端子和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