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47737U - 三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三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47737U CN218447737U CN202222449148.6U CN202222449148U CN218447737U CN 218447737 U CN218447737 U CN 218447737U CN 202222449148 U CN202222449148 U CN 202222449148U CN 218447737 U CN218447737 U CN 21844773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tacts
- pole contactor
- movable
- arm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极接触器,其中,三极接触器包括壳体、传导结构和驱动结构,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其顶部设置有基座,传导结构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组件以及设置于两组传导组件之间的中继连接组件,各组传导组件包括联动支架和三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部件,各传导部件均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各动触头均与联动支架连接,各静触头均安装在基座上,驱动结构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与联动支架连接并用于驱动联动支架运动以使动触头和静触头贴合或分离;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三个传导部件整合呈一个传导组件,再将两个传导组件通过中继连接组件连接,减小了三极接触器的体积及所需的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极接触器。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逆变器的功率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小型化和降低整机成本,光伏逆变器领域要求接触器、继电器产品也同步开发出结构紧凑体积小巧,且性能优越的产品。通常光伏逆变器设备中需要六只单独的继电器开关元件,实现逆变器逆变侧和网侧系统的接通与分断,这六只继电器产品安装排布占去的空间大,十分不利于光伏逆变器朝向的小型化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极接触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个继电器所需安装空间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极接触器,所述三极接触器包括壳体、传导结构和驱动结构,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基座,所述传导结构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组件以及设置于两组所述传导组件之间的中继连接组件,各组所述传导组件包括联动支架和三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部件,各所述传导部件均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各所述动触头均与所述联动支架连接,各所述静触头均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中继连接组件上设置有三组中继触头,所述中继触头分别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两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组件,各所述驱动组件与各所述传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联动支架连接,所述驱动结构用于驱动所述联动支架运动以使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贴合或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架体和抵接板,各所述动触头和所述架体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抵接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架体和所述抵接板之间的引导块,所述基座开设有与所述引导块对应的引导槽,所述引导块插入所述引导槽中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联动支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架体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弹性件与壳体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架体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联动支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动触头置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背离所述抵接板一侧的孔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触点,所述中继连接组件和所述静触头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导电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包括线圈绕组、轭铁、动铁芯、静铁芯和衔铁,所述轭铁与所述壳体连接,线圈绕组安装在所述轭铁上,且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均插入所述线圈绕组中,所述静铁芯与所述轭铁连接,所述动铁芯位于所述静铁芯靠近所述抵接板一侧,所述动铁芯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衔铁与所述抵接板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为两个,各所述线圈绕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线圈绕组与所述动铁芯以及所述静铁芯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线圈绕组并联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动铁芯靠近所述衔铁的一端穿过所述衔铁并与所述衔铁卡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三极接触器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设置有保护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基座卡接,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有保护腔,各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联动支架均置于所述保护腔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三极接触器包括壳体、传导结构和驱动结构,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基座,传导结构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组件以及设置于两组传导组件之间的中继连接组件,各组传导组件包括联动支架和三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部件,各传导部件均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各动触头均与联动支架连接,各静触头均安装在基座上,中继连接组件上设置有三组中继触头,中继触头分别与动触头和静触头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设置,驱动结构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组件,各驱动组件与各传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联动支架连接,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联动支架运动以使动触头和静触头贴合或分离。具体地,三组传导部件对应三相电路,驱动组件驱动联动支架运动,联动支架带动各动触头运动,从而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和中继连接组件贴合或分离,实现传导组件内部电路连通或开断;并且利用中继连接组件将两个传导组件串联在一起,使得三极接触器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得到连通;驱动组件和传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使得各驱动组件可以分别驱动对应的传导组件,以实现两个传导组件可以独立控制其电路的连通和开断,完成对三极接触器两端的分别控制。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三个传导部件整合呈一个传导组件,再将两个传导组件通过中继连接组件连接,减小了三极接触器的体积,大大地降低了三极接触器所需的安装空间,提高了三极接触器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三极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传导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三极接触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驱动件的分布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能够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的技术方案能够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极接触器1。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方向为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三方向为上下方向,在一实施例中,三极接触器1包括壳体10、传导结构20和驱动结构30,壳体10内开设有容纳腔11,容纳腔11的顶部设置有基座12,传导结构20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组件21以及设置于两组传导组件21之间的中继连接组件22,各组传导组件21包括联动支架24和三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部件23,各传导部件23均包括动触头231和静触头232,各动触头231均与联动支架24连接,各静触头232均安装在基座12上,中继连接组件22上设置有三组中继触头221,中继触头221分别与动触头231和静触头23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设置,驱动结构30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组件31,各驱动组件31与各传导组件21一一对应设置,驱动组件31的输出端与联动支架24连接,驱动组件31用于驱动联动支架24运动以使动触头231和静触头232贴合或分离。具体地,三组传导部件23对应三相电路,驱动组件31驱动联动支架24运动,联动支架24带动各动触头231运动,从而使得动触头231与静触头232和中继连接组件22上的中继触头221贴合或分离,实现传导组件21内部电路连通或开断;并且利用中继连接组件22将两个传导组件21串联在一起,使得三极接触器1的进线端和出线端得到连通;驱动组件31和传导组件21一一对应设置,使得各驱动组件31可以分别驱动对应的传导组件21,以实现两个传导组件21可以独立控制其电路的连通和开断,完成对三极接触器1两端的分别控制。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三个传导部件23整合成一个传导组件21,再将两个传导组件21通过中继连接组件22连接,减小了三极接触器1的体积,大大地降低了三极接触器1所需的安装空间,提高了三极接触器1的适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中继连接组件22设置一个中继触头221,两个传导组件21之间通过三个中继连接组件22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一个中继连接组件22上设置三个中继触头221,各动触头231分别和中继连接组件22上对应的中继触头221连接。
此外,各传导部件23中动触头231或静触头2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具体地,可以为一个动触头231搭配两个静触头232、一个静触头232搭配两个动触头231或者一个静触头232搭配一个动触头231,其具体数量可以根据用户所需的负载来决定,本实用新型对动触头231和静触头232的具体数量搭配不作限定。
另外,静触头232背离动触头231的一侧还设置有接线螺栓用于与电网线路连接,具体地,可以为一个M8的接线螺栓,可以采用两个M6的接线螺栓,接线螺栓的数量及大小也可以根据用户的接线需求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接线螺栓的大小及数量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联动支架24包括相互连接的架体241和抵接板242,各动触头231和架体241连接,驱动组件31的输出端与抵接板242连接。具体地,通过驱动组件31驱动抵接板242运动,使得各动触头231均随着架体241运动,使得各动触头231均可以同步实现贴合或分离,实现了动触头231的三极同步运动,提高了三极接触器1对于电路的开断和连通能力。
在一实施例中,联动支架24还包括连接在架体241和抵接板242之间的引导块243,基座12开设有与引导块243对应的引导槽244,引导块243插入引导槽244中与基座12活动连接。通过开设引导槽244和引导块243滑动连接,利用引导槽244对引导块243的滑动路径起到限位作用,更好地引导联动支架24的滑动,避免动触头231与静触头232或中继触头221之间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提高了三极接触器1对于电路的开断和连通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联动支架24还包括第一弹性件245,架体241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弹性件245与壳体10连接。将架体241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弹性件245与壳体10连接,驱动组件31驱动抵接板242运动,使得第一弹性件245发生弹性形变,当驱动组件31不再驱动抵接板242运动时,第一弹性件245恢复弹性形变,使得架体241可快速恢复在不受驱动组件31驱动之前的状态,从而使得动触头231可以与静触头232和中继触头221快速连接或分离,提高了三极接触器1对电路的连通或开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架体241开设有安装孔241a,联动支架24还包括第二弹性件246,动触头231置于安装孔241a中,第二弹性件246的一端与动触头231连接,第二弹性件246的另一端与安装孔241a背离抵接板242一侧的孔壁连接。具体地,在动触头231与静触头232和中继触头221接触时,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246,第二弹性件246受到动触头231提供的压力进而压缩缓冲,使得动触头231既可以与静触头232和中继触头221紧密接触,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接触过于紧密分别对动触头231、静触头232或中继触头221造成损伤,有效地保护动触头231、静触头232和中继触头221。
在一实施例中,动触头23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触点,中继触头221和静触头232均设置有与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233,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233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导电层。具体地,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233的材质均为铜制,增强了动触头231、静触头232以及中继触头221的导电性,更具体地,在第一触点的接触面和第二触点233的接触面均涂设有银质导电层,并且,动触头231、静触头232以及中继触头221均为导电的金属材质,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动触头231分别与静触头232及中继触头221之间的导电能力,实现了单极电路的有效导通,提高了三极接触器1的导通能力及连接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1包括驱动件32,驱动件32为驱动线圈,驱动线圈包括线圈绕组321、轭铁322、动铁芯323、静铁芯324和衔铁33,轭铁322与壳体10连接,线圈绕组321安装在轭铁322上,且动铁芯323和静铁芯324均插入线圈绕组321中,静铁芯324与轭铁322连接,动铁芯323位于静铁芯324靠近抵接板242一侧,动铁芯323与衔铁33连接,衔铁33与抵接板242连接。驱动组件31还包括连接接头50,通过连接接头50给线圈绕组321通电,轭铁322朝向衔铁33方向延伸形成U型,轭铁322和衔铁33之间形成磁路,通过电磁感应现象,使得动铁芯323朝向靠近静铁芯324方向移动并带动抵接板242朝向静铁芯324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联动支架24也随着向静铁芯324方向移动,使得动触头231可以和静触头232贴合,且第一弹性件245压缩;实现电路的闭合,当停止给线圈绕组321通电时,动铁芯323将不再受电磁感应的影响,第一弹性件245恢复弹性形变,使得抵接板242朝向背离静铁芯324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动触头231和静触头232分离并断开连接;利用驱动线圈驱动联动支架24的运动,可以通过低电压,小电流实现对动触头231和静触头232的控制,与其他驱动形式相比,驱动线圈更有利于节约使用成本和提高使用安全性,而且驱动线圈体积小,也更有利于三极接触器1的小型化。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1包括驱动件32,驱动件32为驱动线圈,驱动线圈包括线圈绕组321、轭铁322、动铁芯323、静铁芯324和衔铁33,轭铁322与壳体10连接,线圈绕组321安装在轭铁322上,且动铁芯323和静铁芯324均插入线圈绕组321中,静铁芯324与轭铁322连接,动铁芯323位于静铁芯324靠近抵接板242一侧,动铁芯323与衔铁33连接,衔铁33与抵接板242连接。具体地,衔铁33、轭铁322以及两个动铁芯323和静铁芯324形成有一个密闭磁路,当同时给两个独立的线圈绕组321通电,线圈绕组321产生电磁力的时间可以做到非常接近(误差<1ms),这样两个线圈绕组321产生的吸合力会吸引对应的动铁芯323向静铁芯324运动,从而一起带动动触头231向静触头232运动,实现动铁芯323运动的高同步性;并且,两个驱动线圈的动铁芯323同步运动使得动铁芯323靠近或远离静铁芯324,相比于一个驱动线圈,两个驱动线圈不仅降低了高度体积,还可以取得相同的技术效果,从而有利于减小三极接触器1的体积,增大三极接触器1的适用性。
在一实施例中,动铁芯323靠近衔铁33的一端穿过衔铁33与衔铁33卡接,通过将动铁芯323与衔铁33卡接,提高了动铁芯323与衔铁3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动铁芯323也可以通过焊接、嵌设等连接方式与衔铁连接,动铁芯323与衔铁33之间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本实用新型对动铁芯323和衔铁33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做限定。
更具体地,动铁芯323和静铁芯324均为圆形棒材,圆形棒材结构稳定且不易变形,有效地保证了磁束密度和磁场方向,确保了动铁芯323可以沿第三方向运动,同时圆形棒材还可以减少动铁芯323和静铁芯324的体积,有利于驱动线圈的小型化。
在一实施例中,三极接触器1还包括保护罩40,保护罩40与基座12卡接,且保护罩40与基座12之间形成有保护腔,各动触头231和联动支架24均置于保护腔中。具体地,通过将动触头231和联动支架24置于保护腔中,有效地防止动触头231及联动支架24受到损伤,保证了动触头231和联动支架24的正常运行,提高了三极接触器1的运行可靠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接触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开设有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设置有基座;
传导结构,所述传导结构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组件以及设置于两组所述传导组件之间的中继连接组件,各组所述传导组件包括联动支架和三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传导部件,各所述传导部件均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各所述动触头均与所述联动支架连接,各所述静触头均安装在所述基座上,所述中继连接组件包括有三组中继触头,所述中继触头分别与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一一对应设置;
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两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组件,各所述驱动组件与各所述传导组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联动支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联动支架朝向第三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动触头和所述静触头贴合或分离,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互垂直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架体和抵接板,各所述动触头和所述架体连接,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抵接板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支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架体和所述抵接板之间的引导块,所述基座开设有与所述引导块对应的引导槽,所述引导块插入所述引导槽中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支架还包括两个第一弹性件,所述架体的两端均通过第一弹性件与壳体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开设有安装孔,所述联动支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动触头置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动触头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孔背离所述抵接板一侧的孔壁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触点,所述中继连接组件和所述静触头均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触点对应的第二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和所述第二触点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导电层。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线圈,所述驱动线圈包括线圈绕组、轭铁、动铁芯、静铁芯和衔铁,所述轭铁与所述壳体连接,线圈绕组安装在所述轭铁上,且所述动铁芯和所述静铁芯均插入所述线圈绕组中,所述静铁芯与所述轭铁连接,所述动铁芯位于所述静铁芯靠近所述抵接板一侧,所述动铁芯与所述衔铁连接,所述衔铁与所述抵接板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为两个,各所述线圈绕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线圈绕组与所述动铁芯以及所述静铁芯一一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线圈绕组并联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铁芯靠近所述衔铁的一端穿过所述衔铁并与所述衔铁卡接。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三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接触器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基座卡接,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有保护腔,各所述动触头和所述联动支架均置于所述保护腔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49148.6U CN218447737U (zh) | 2022-09-15 | 2022-09-15 | 三极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449148.6U CN218447737U (zh) | 2022-09-15 | 2022-09-15 | 三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47737U true CN218447737U (zh) | 2023-02-03 |
Family
ID=85105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449148.6U Active CN218447737U (zh) | 2022-09-15 | 2022-09-15 | 三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47737U (zh) |
-
2022
- 2022-09-15 CN CN202222449148.6U patent/CN21844773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0060626A1 (en) | Latching magnetic relay assembly with linear motor | |
CN201285741Y (zh) | 用于开关装置的触发模块 | |
EP2765587B1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CN218447737U (zh) | 三极接触器 | |
CN112786374A (zh) | 一种自动检测线圈绝缘型电磁继电器 | |
CN216902772U (zh) | 一种固定式漏电保护断路器 | |
CN210668219U (zh) | 可控制两路负载的小型化组合继电器 | |
CN220306173U (zh) | 一种接触器 | |
CN219040365U (zh) |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 |
CN2583805Y (zh) | 三相磁锁大负载接触器 | |
CN217333892U (zh) | 一种接触器线路板安装结构 | |
CN211350501U (zh) | 一种小型断路器及其壳体 | |
CN221352668U (zh) | 一种进出线端子结构及断路器 | |
CN219163272U (zh) | 一种用于监测继电器触点状态的辅助触点结构 | |
CN214313104U (zh) | 一种漏电保护器 | |
CN219842939U (zh) | 继电器 | |
CN214254285U (zh) | 一种自动检测线圈绝缘型电磁继电器 | |
CN118280775A (zh) | 多合一继电器 | |
CN221783139U (zh) | 抗短路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 |
CN202837358U (zh) | 双层一体三相电表接线与电流测量的负荷控制单元 | |
CN209929228U (zh) | 一种双路直流高压接触器 | |
CN217280659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3691887U (zh) | 高负载直流继电器 | |
CN220796597U (zh) | 继电器 | |
WO2024041190A1 (zh) | 一种直线运动电磁机构、继电器、配电盒及通信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