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2939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2939U CN219842939U CN202320718500.3U CN202320718500U CN219842939U CN 219842939 U CN219842939 U CN 219842939U CN 202320718500 U CN202320718500 U CN 202320718500U CN 219842939 U CN219842939 U CN 2198429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spacer
- mounting seat
- contact
- re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44000273256 Phragmites communis Species 0.000 abstract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收容腔;接触系统,收容于收容腔内,包括至少两个动簧模块和至少两个静簧模块,动簧模块相互并列设置,动簧模块包括动簧片、输入引脚以及动触点,一个静簧模块和一个动簧模块相对应设置,静簧模块包括输出引脚和设于输出引脚上的静触点;磁路驱动系统,收容于收容腔内,用于驱动动簧片运动,以带动动触点和静触点相吸合;其中,壳体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防护结构,防护结构用于将相邻的两个动簧片进行分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动簧片之间设置防护结构,用于分隔动簧片,从而避免了动簧片相互之间发生电导通的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电磁力带动机械部件相对运动而产生预定响应的自动开关元件。它一般由底座、上壳、磁路部分和接触部分等组成,磁路部分包括由线圈、线圈架、铁芯、轭铁和衔铁等,接触部分包括动簧部分和静簧部分。当线圈中通过电流时产生电磁力,衔铁被吸引,从而驱动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接触或断开;当线圈中电流消失时,电磁力随之消失,衔铁复位,从而使得动簧部分的动触点与静簧部分的静触点断开或接触,因而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吸合或断开,达到导通或切断电路的目的。
有的继电器中能够同时控制多个外部负载结构,即包括多个动簧部分和多个静簧部分,当和外部负载电连通时,相邻的动簧部分之间容易发生相互的电导通,从而发生短路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接触系统,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包括至少两个动簧模块和至少两个静簧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动簧模块相互并列设置,所述动簧模块包括动簧片、输入引脚以及动触点,,一个所述静簧模块和一个所述动簧模块相对应设置,所述静簧模块包括输出引脚和设于所述输出引脚上的静触点;磁路驱动系统,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用于驱动所述动簧片运动,以带动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相吸合,所述磁路驱动系统包括第一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线圈组件、衔铁和轭铁,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于安装所述输出引脚、所述输入引脚;其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防护结构,一个所述防护结构对应设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动簧模块之间,以将相邻的两个动簧片进行分隔。
这样,通过在壳体内设置防护结构,防护结构用于分隔于相邻的动簧模块的动簧片之间,从而当动簧模块中的输入引脚以及静簧部分中的输出引脚和外部负载相电连通时,通过防护结构的阻挡,能够防止动簧片之间的电导通,保证继电器的正常使用,避免了耐压不良的问题,减少了产品的报废率,从而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输入引脚和所述动触点设于所述动簧片的相对两端,所述防护结构包括相分隔的第一分隔块和第二分隔块,所述第一分隔块设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输入引脚的一端,所述第二分隔块设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动触点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分隔块连接所述壳体的顶壁和一个侧壁,所述第二分隔块连接所述壳体的顶壁和相对的另一个所述侧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分隔块和所述第二分隔块的宽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分隔块包括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块,从远离所述第一分隔部至靠近所述第一分隔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分隔部的高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连接结构,且所述连接结构分别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以及所述衔铁连接,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和所述第二分隔块相垂直设置的第三分隔块,所述第三分隔块设于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动簧模块的端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分隔块上设有倒角结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供所述输入引脚穿设的第一安装孔,以及设有供所述输出引脚穿设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一安装孔相连通,并收容部分所述输入引脚;和/或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相连通,并收容部分所述输入出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结构和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继电器的右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继电器隐藏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继电器隐藏壳体后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沿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继电器隐藏壳体和第一安装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的壳体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的壳体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00-继电器,10-壳体,11-收容腔,12-防护结构,121-第一分隔块,122-第二分隔块,1221-第一分隔部,1222-第二分隔部,13-顶壁,14-第一侧壁,15-第二侧壁,16-第三分隔块,20-接触系统,21-动簧模块,211-动簧片,212-输入引脚,2121-输入部,2122-第一安装部,213-动触点,22-静簧模块,221-输出引脚,2211-输出部,2212-第二安装部,222-静触点,30-磁路驱动系统,31-第一安装座,311-第一安装孔,312-第一收容槽,313-第二安装孔,314-第二收容槽,32-线圈组件,33-衔铁,34-轭铁,35-第二安装座,36-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100,包括壳体10、接触系统20和磁路驱动系统30。
其中,请参阅图1至图4,壳体10具有收容腔11;接触系统20,收容于收容腔11内,包括至少两个动簧模块21和至少两个静簧模块22,至少两个动簧模块21相互并列设置,动簧模块21包括动簧片211、输入引脚212以及动触点213,沿动簧片211的长度方向,输入引脚212和动触点213设于动簧片211的相对两端,一个静簧模块22和一个动簧模块21相对应设置,静簧模块22包括输出引脚221和设于输出引脚221上的静触点222;磁路驱动系统30收容于收容腔11内,用于驱动动簧片211运动,以带动动触点213和静触点222相吸合,磁路驱动系统30包括第一安装座31和设于第一安装座31上的线圈组件32、衔铁33和轭铁34,并用于安装输出引脚221、输入引脚212;其中,壳体10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防护结构12,一个防护结构12对应设于每相邻的两个动簧模块21之间,以将相邻的两个动簧片211进行分隔。
上述继电器100,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防护结构12,防护结构12用于分隔于相邻的动簧模块21的动簧片211之间,从而当动簧模块21中的输入引脚212以及静簧部分中的输出引脚221和外部负载相电连通时,通过防护结构12的阻挡,能够防止动簧片211之间的电导通,保证继电器100的正常使用,避免了耐压不良的问题,减少了产品的报废率,从而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
具体地,请参阅图3、图8及图9,由于动簧片211具有一定的长度,在通电情况下,动簧片211的两个端部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沿动簧片211的长度方向,本实施例中的防护结构12包括相分隔的第一分隔块121和第二分隔块122,第一分隔块121设于动簧片211连接输入引脚212的一端,第二分隔块122设于动簧片211连接动触点213的一端,即沿动簧片21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第一分隔块121和第二分隔块122,以在连通负载的情况下,避免自由度高的两个端部发生电导通的风险。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定义壳体10具有高度方向Z,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壳体10的高度方向Z即为磁路系统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X即为磁路系统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Y即为磁路系统的长度方向,即也为动簧片211的长度方向。
其中,请参阅图7和图8,壳体10包括顶壁13、两个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Y的第一侧壁14,以及两个沿可以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侧壁15,顶壁13、两个第一侧壁14以及两个第二侧壁15共同围设形成收容空间。
在设置第一分隔块121和第二分隔块122时,为了增加整个壳体10的结构强度,沿簧片的长度方向,即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Y,第一分隔块121连接壳体10的顶壁13和一个侧壁,第二分隔块122连接壳体10的顶壁13和相对的另一个侧壁,即第一分隔块121连接顶壁13和一块第一侧壁14,第二分隔块122连接顶壁13和另一块第二侧壁15,从而能够进一步的增加了整个壳体10的结构强度。
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即沿动簧片211的长度方向,第一分隔块121和第二分隔块122的宽度相同,从而设置宽度的相同的第一分隔块121和第二分隔块122,为具有规则形状的结构,方便第一分隔块121和第二分隔块122的成型。
其中,由于动簧片211的生产成型的过程中会产生毛刺,容易发生动簧片211之间的电导通,请参阅图3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分隔块122包括第一分隔部1221和第二分隔部1222,第一分隔部1221靠近第一分隔块121,从远离第一分隔部1221至靠近第一分隔部1221的方向,第二分隔部1222的高度逐渐减小,即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Z,即第二分隔部1222远离第一分隔部1221的一端具有更高的高度,从而第二分隔块122不仅能够位于动簧片211的上方,还能够延伸至动簧片211的下方,从而能够达到加强绝缘的效果,以降低成品的报废率。
其中,请参阅图3、图4、图7及图8,磁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安装座35和设于第二安装座35上的连接结构36,且连接结构36分别和第二安装座35以及衔铁33连接,防护结构12还包括和第二分隔块122相垂直设置的第三分隔块16,第三分隔块16设于连接结构36和动簧模块21的端部之间,从而还通过设置和第二分隔块122相垂直的第三分隔块16,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分隔块16往壳体10的宽度方向X上延伸,阻隔于连接结构36和动簧片211的一个端部之间,避免连接结构36和动簧片211发生电导通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了整个继电器100的使用安全性。
其中,为了便于壳体10套设在磁路驱动系统30以及接触系统20外,第三分隔块16上设有倒角结构,从而便于壳体10的和磁路驱动系统30以及接触系统20的安装,同时避免第三分隔块16和连接结构36发生摩擦产生碎屑。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分隔块16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的高度小于第二分隔部1222的高度。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整个壳体10的成型,以提升生产效率,本实施例的防护结构12和壳体10一体成型,即第一分隔块121、第二分隔块122以及第三分隔块16一体成型在壳体10上,使得整个壳体10具有更高的成型效率的特点。
其中,由于输出引脚221和输入引脚212均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1上,从而在将输出引脚221和输入引脚212安装在第一安装座31上时,和第一安装座31会产生摩擦,会生产碎屑,为避免继电器100在后期使用的过程中,碎屑掉落至生产线上,请参阅图5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31上设有供输入引脚212穿设的第一安装孔311,以及设有供输入引脚212穿设的第二安装孔313,第一安装座31上设有第一收容槽312,第一收容槽312和第一安装孔311相连通,并收容部分输入引脚212;和/或第一安装座31上设有第二收容槽314,第二收容槽314和第二安装孔313相连通,并收容部分输出引脚221,从而通过在安装输入引脚212和/或输出引脚221的地方设置收容槽的方式,当将输入引脚212以及输出引脚221安装到第一安装座31时,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产生的碎屑由收容槽接住,并收容于收容槽内,避免碎屑的掉落污染生产线。
具体地,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输入引脚212包括输入部2121和第一安装部2122,输入部2121穿设第一安装孔311,第一安装部2122用于和第一安装座31相插接配合,第一安装部2122对应于第一收容槽312的区域,从而第一安装部2122和第一安装座31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产生的碎屑时,掉落于第一收容槽312的内壁上,由第一收容槽312接住,避免从第一安装孔311中掉落至生产线上。
具体地,沿壳体10的宽度方向,输出引脚221包括输出部2211和第二安装部2212,输出部2211穿设第二安装孔313,第二安装部2212用于和第一安装座31相插接配合,第二安装部2212对应于第二收容槽314的区域,从而第二安装部2212和第二安装座35通过过盈配合安装产生的碎屑时,掉落于第二收容槽314的内壁上,由第二收容槽314接住,避免从第二安装孔313中掉落至生产线上。
即,相对现有技术中,在第一安装座31上设置的和输出引脚221或输入引脚212的形状相适配的大小的通孔的方式,本实施例缩小了通孔的开孔大小,从而达到了放置碎屑掉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收容腔;
接触系统,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包括至少两个动簧模块和至少两个静簧模块,至少两个所述动簧模块相互并列设置,所述动簧模块包括动簧片、输入引脚以及动触点,一个所述静簧模块和一个所述动簧模块相对应设置,所述静簧模块包括输出引脚和设于所述输出引脚上的静触点;
磁路驱动系统,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用于驱动所述动簧片运动,以带动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相吸合,所述磁路驱动系统包括第一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的线圈组件、衔铁和轭铁,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于安装所述输出引脚、所述输入引脚;
其中,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防护结构,一个所述防护结构对应设于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动簧模块之间,以将相邻的两个动簧片进行分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输入引脚和所述动触点设于所述动簧片的相对两端,所述防护结构包括相分隔的第一分隔块和第二分隔块,所述第一分隔块设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输入引脚的一端,所述第二分隔块设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动触点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分隔块连接所述壳体的顶壁和一个侧壁,所述第二分隔块连接所述壳体的顶壁和相对的另一个所述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分隔块和所述第二分隔块的宽度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隔块包括第一分隔部和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一分隔部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块,从远离所述第一分隔部至靠近所述第一分隔部的方向,所述第二分隔部的高度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还包括第二安装座和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座上的连接结构,且所述连接结构分别和所述第二安装座以及所述衔铁连接,所述防护结构还包括和所述第二分隔块相垂直设置的第三分隔块,所述第三分隔块设于所述连接结构和所述动簧模块的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分隔块上设有倒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供所述输入引脚穿设的第一安装孔,以及设有供所述输出引脚穿设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收容槽和所述第一安装孔相连通,并收容部分所述输入引脚;和/或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有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收容槽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相连通,并收容部分所述输入出脚。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结构和所述壳体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18500.3U CN219842939U (zh) | 2023-04-03 | 2023-04-03 | 继电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718500.3U CN219842939U (zh) | 2023-04-03 | 2023-04-03 | 继电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2939U true CN219842939U (zh) | 2023-10-17 |
Family
ID=88303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718500.3U Active CN219842939U (zh) | 2023-04-03 | 2023-04-03 | 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2939U (zh) |
-
2023
- 2023-04-03 CN CN202320718500.3U patent/CN2198429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147920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EP2765587B1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
US20120056701A1 (en)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 device | |
CN102959673B (zh) | 断路器 | |
US7061351B2 (en) | Complex relay device | |
CN219842939U (zh) | 继电器 | |
EP3547343A1 (en) | Inser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atic spring and bobbin | |
CN218385017U (zh) | 一种继电器 | |
RU2232443C2 (ru) |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замыкатель | |
CN110797233A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
CN102610445B (zh) | 节能型电磁继电器 | |
EP3764385B1 (en) |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 |
CN213691887U (zh) | 高负载直流继电器 | |
CN211828667U (zh) | 一种设有电磁保护机构的塑壳断路器 | |
CN218568738U (zh) | 接触式开关组件以及开关电器 | |
CN219842931U (zh) | 增加爬电距离的继电器 | |
CN221353918U (zh) | 一种分、合闸线圈保护装置 | |
CN219873345U (zh) | 继电器 | |
CN211350501U (zh) | 一种小型断路器及其壳体 | |
CN219842936U (zh) | 簧片结构及继电器 | |
CN216054537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5955126U (zh) | 控制保护开关 | |
CN217387055U (zh) | 直驱式永磁装置 | |
CN216671512U (zh) | 一种易于自动化装配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结构 | |
CN220691936U (zh) | 一种新型塑壳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