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3345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3345U
CN219873345U CN202321212190.4U CN202321212190U CN219873345U CN 219873345 U CN219873345 U CN 219873345U CN 202321212190 U CN202321212190 U CN 202321212190U CN 219873345 U CN219873345 U CN 219873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push rod
movable spring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21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郑增光
李方能
钟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21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3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3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3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接触部分和推杆组件。接触部分包括两组动簧部分,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单元、静触点单元和动簧引出片。动簧引出片与动簧片连接,动触点单元设于动簧片上,静触点单元设于动簧片和/或动簧引出片上。两个动触点单元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单元对应。两个动簧引出片的至少一个设有避让口。设有避让口的动簧部分中的静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静触点,与该静触点单元对应的动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动触点,至少两个静触点与至少两个动触点对应。推杆组件的第一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动簧引出片的避让口,且第一推杆与另一个动簧部分的动簧片连接。推杆组件的第二推杆与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动簧片连接。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随着继电器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继电器也向着高负载、小型化的方向发展。然而,现有技术的继电器的温升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容易出现因继电器温升超过要求所带来的继电器内部的塑料及绝缘材料的加速老化,触点被氧化腐蚀而息弧困难,电元件技术参数衰变,以及可靠度降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通过结构改进,以有效降低继电器的温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接触部分和推杆组件,接触部分包括两组动簧部分,每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单元、静触点单元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引出片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上,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和/或所述动簧引出片上;两个所述动触点单元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单元对应;两个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至少一个设有避让口;设有所述避让口的所述动簧部分中的所述静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静触点,与该静触点单元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动触点,至少两个所述静触点与至少两个所述动触点对应;推杆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动簧部分的所述动簧引出片的所述避让口,且所述第一推杆与另一个所述动簧部分的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第二推杆与其中一个所述动簧部分的所述动簧片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每组所述动簧部分中,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每组所述动簧部分中,所述动簧片包括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
其中一个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两个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其中一个设有所述避让口,其中未设有所述避让口的所述动簧部分中的所述静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两个静触点,与该静触点单元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两个动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设有与所述基座外部连通的开口;
所述接触部分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且所述动簧引出片沿着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延伸,且部分所述动簧引出片伸出于所述基座的开口,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推杆的移动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所述磁路部分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
所述接触部分为两个,两个所述接触部分分别设于所述磁路部分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两个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两个所述动簧片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接触部分中,两个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其中一个设有所述避让口;
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避让口,所述第二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另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避让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中间区域、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所述中间区域设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之间,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
两个所述接触部分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内,所述磁路部分设于所述中间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基座包括:
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基座还具有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移动区域和第二移动区域,所述中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和所述第二移动区域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所述第二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一移动区域、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移动区域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口字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两个所述接触部分中,四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分别位于口字型结构的四个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基座还包括:
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第四隔板,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接触部分中的两个动簧引出片的至少一个设有避让口,该避让口可供第一推杆可移动地穿设其中,起到了让位作用。同时,设有避让口的动簧部分中的静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静触点,与该静触点单元对应的动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动触点,至少两个静触点与至少两个动触点对应,如此设有避让口的动簧引出片附近的触点形成了多触点并联结构,有利于降低温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采用了避让口+多触点的组合,在动簧引出片能够实现让位推杆组件的基础上,还能够改善由于动簧引出片设有避让口造成的截面积载流过高而引起的继电器局部温升过高,保证了产品的性能。
另外,动簧引出片是沿着基座的厚度方向朝着基座的开口延伸,并伸出基座的开口。如此,动簧引出片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就会变大,用以弥补由于设置避让口造成的单位截面积载流过高的问题,改善了温升过高的问题。并且,由于一个接触部分中的两个动簧片平行设置,故与两个动簧片连接的两个动簧引出片可直接沿着厚度方向朝着基座的开口延伸,而无需对动簧引出片作弯折处理,节省了动簧引出片的材料。
再者,动簧引出片通过伸出开口而与引出脚连接,基座无需开槽来容纳动簧引出片。一方面,保证了基座的结构强度,提升了基座的抗变形能力,以及基座的尺寸精度得到保证且散差小;另一方面,接触部分、磁路部分安装入基座内时的装配参数一致性较佳,机电参数得到保证,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上盖。
图2示出的是图1中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的是图1省略基座的示意图。
图4示出的是磁路部分的剖视图。
图5示出的是第一推杆、第二推杆和其中一个接触部分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磁路部分、推杆组件和其中一个接触部分组装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示出的是沿第一方向和厚度方向形成的平面切割继电器形成的剖视图。
图8示出的是动簧部分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动簧引出片设有避让口。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基座
101、底板
102、侧墙
110、中间区域
120、第一接触区域
130、第二接触区域
140、第一移动区域
150、第二移动区域
161、第一隔板
162、第二隔板
163、第三隔板
164、第四隔板
170、容置空间
180、开口
20、接触部分
20a、动簧部分
210、动簧片
211、子簧片
210a、第一端
210b、第二端
220、动触点单元
221、动触点
230、静触点单元
231、静触点
240、动簧引出片
241、避让口
30、磁路部分
310、线圈组件
320、衔铁组件
321、永磁铁
322、衔铁
323、摆动臂
40、推杆组件
410、第一推杆
420、第二推杆
50、引出脚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基座10、一对接触部分20、磁路部分30和推杆组件40。一对接触部分20和磁路部分30设于基座10上,磁路部分30通过推杆组件40驱动一对接触部分20的触点实现闭合或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接触部分20也可以仅为一个,该接触部分20设置于磁路部分30的一侧,磁路部分30通过推杆组件40驱动该接触部分20的触点实现闭合或断开。
基座10可以包括底板101和侧墙102,侧墙102连接于底板101的周缘,且侧墙102和底板101围成一用于容纳一对接触部分20、磁路部分30和推杆组件40的容置空间170,容置空间170设有与基座10外部连通的开口180。基座10用于与一上盖(图中未示出)连接,上盖封闭开口180。
在一实施方式中,基座10可以大致呈一正方体,但不以此为限。
基座10的内部具有中间区域110、第一接触区域120和第二接触区域130,中间区域110设于第一接触区域120和第二接触区域130之间,第一接触区域120和第二接触区域130沿第一方向D1间隔布置。
一对接触部分20分别设于第一接触区域120和第二接触区域130内。也就是说,两个接触部分20在第一方向D1上间隔布置于基座10上。
每个接触部分20包括两组动簧部分20a,每组动簧部分20a包括动簧片210、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动簧片210在第二方向D2上具有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端210a和第二端210b,动触点单元220设于第一端210a,静触点单元230设于第二端210b。每个接触部分20的两个动触点单元220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单元230对应。其中,第二方向D2与第一方向D1垂直。
磁路部分30设于基座10的中间区域110,用于通过推杆组件40驱动一对接触部分20的四个动簧片210运动,进而实现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闭合或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一对接触部分20,每一个接触部分20能够控制一路电路,那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能够控制至少两路电路。两个接触部分20在第一方向D1上间隔布置于基座10上。
其中,每一个接触部分20包括两组动簧部分20a,各动簧部分20a的结构设计大致相同,两组动簧部分20a大致相互平行,且均包括动簧片210、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
两组动簧部分20a在第二方向D2上相反设置。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3所示,以位于第一接触区域120内的接触部分20为例进行说明。两组动簧部分20a中的两个动簧片210大致平行,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与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的位置对应,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与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的位置对应。由于动触点单元220设于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因此,其中一组动簧部分20a中的动触点单元220与另一组动簧部分20a中的静触点单元230对应,其中一组动簧部分20a中的静触点单元230与另一组动簧部分20a中的动触点单元220对应。因此,当磁路部分30通过推杆组件40驱动动簧片210运动时,一组动簧部分20a的两对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接触后形成并联电路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在继电器动作过程中,动簧片210既是动作部件又是载流体,因此,动簧片210是继电器中易产生温升的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两个接触部分20在第一方向D1上间隔布置,并且每个接触部分20中,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在第二方向D2上间隔布置。从整体上来看,两个接触部分20分别位于基座10的第一接触区域120和第二接触区域130,且被位于基座10的中间区域110内的磁路部分30隔开,因此,有效降低了其中一个接触部分20所产生的热辐射对另一个接触部分20的影响。再单独看接触部分20,每个接触部分20中的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是沿着第二方向D2上间隔布置,由于动触点单元220设于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那么在第二方向D2上,每个接触部分20中的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距离也是尽可能拉开至最大,降低了其中一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产生的热辐射对另一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影响。综合来看,通过两个接触部分20在第一方向D1上间隔布置,每个接触部分20中的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在第二方向D2上布置的结构设计,有效地降低了整个继电器的温升,提高了继电器工作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每组动簧部分20a还包括动簧引出片240,动簧引出片240与动簧片210连接。在每组动簧部分20a中,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和动簧引出片240的连接处。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每组动簧部分20a中,静触点单元230还可以设于动簧引出片240上;或者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上,且邻设于动簧引出片240。
动簧片210的长度沿第二方向D2延伸,这样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和第二端210b在动簧片210的长度方向上相反设置,因此设置于动簧片210上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间隔距离能够尽可能大,降低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热辐射影响。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基座10包括第一隔板161和第二隔板162,第一隔板161连接于底板101,且设于第一接触区域120和中间区域110之间。第二隔板162连接于底板101,且设于第二接触区域130和中间区域110之间。通过第一隔板161和第二隔板162的设计,使得第一隔板161将其中一个接触部分20和磁路部分30间隔开,第二隔板162将另一个接触部分20和磁路部分30间隔开,这样其中一个接触部分20产生的热辐射被第一隔板161阻挡,另一个接触部分20产生的热辐射被第二隔板162阻挡,避免两个接触部分20产生的热辐射相互影响。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基座10还具有沿第二方向D2间隔设置的第一移动区域140和第二移动区域150,中间区域110位于第一移动区域140和第二移动区域150之间。
推杆组件40包括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磁路部分30分别驱动连接于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以使第一推杆410可移动地设于第一移动区域140,且第二推杆420可移动地设于第二移动区域150。
如图3所示,第一推杆410的一端与设于第一接触区域120内的接触部分20的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第一推杆410的另一端与设于第二接触区域130内的接触部分20的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第二推杆420的一端与设于第一接触区域120内的接触部分20的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第二推杆420的另一端与设于第二接触区域130内的接触部分20的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推杆组件40采用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的双推杆结构,通过双推杆结构的推拉实现触点的闭合或断开。
具体来说,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的运动方向相反,若第一推杆410向下运动,则第二推杆420是向上运动。由于第一推杆410向下运动,那么与第一推杆41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下摆动。由于第二推杆420向上运动,那么与第二推杆42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上摆动。在一个接触部分20中,两个动簧片210的摆动方向相反且相互远离,实现了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断开。
反之,若第一推杆410向上运动,则第二推杆420向下运动。与第一推杆41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上摆动,与第二推杆42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段向下摆动。在一个接触部分20中,两个动簧片210的摆动方向相反且相互靠近,实现了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闭合。
基座10还包括第三隔板163和第四隔板164。第三隔板163连接于底板101,且设于第一移动区域140和中间区域110之间。第四隔板164连接于底板101,且设于第二移动区域150和中间区域110之间。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接触区域120、第一移动区域140、第二接触区域130和第二移动区域150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口字型结构。磁路部分30设于口字型结构内,两个接触部分20分别位于口字型结构的两个相对的边,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分别位于口字型结构的另外两个相对的边。
一对接触部分20中,四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分别位于口字型结构的四个角。如此,将四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分别设置于口字型结构的四个角落,以拉大各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距离,有效降低了相邻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热辐射影响。
如图4所示,磁路部分30包括线圈组件310和衔铁组件320,衔铁组件320受线圈组件310的磁力驱动可摆动地连接于基座10。衔铁组件320包括永磁铁321、衔铁322和摆动臂323。衔铁322的数量为两个,且永磁铁321夹设于两个衔铁322之间。摆动臂323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永磁铁321、衔铁322和摆动臂323可以通过一体注塑连接为一整体件。摆动臂3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连接。
通过改变线圈组件310的磁场方向来驱动衔铁组件320相对于基座10进行摆动,衔铁组件320的摆动臂323驱动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沿第一方向D1往复移动,实现动触点单元220与静触点单元230的断开或闭合。
如图5和图6所示,一个接触部分20中的两个动簧引出片240的至少一个设有避让口241。设有避让口241的动簧部分20a中的静触点单元230包括至少两个静触点231,与该静触点单元230对应的动触点单元220包括至少两个动触点221,至少两个静触点231与至少两个动触点221对应。第一推杆410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动簧部分20a的动簧引出片240的避让口241,且第一推杆410与另一个动簧部分20a的动簧片210连接。第二推杆420与其中一个动簧部分20a的动簧片210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采用的是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的双推杆结构,将第一推杆410、第二推杆420和接触部分20组装时,为了减小继电器的体积,接触部分20中的至少一个动簧引出片240需要做出让位,即动簧引出片240设有避让口241,该避让口241可供第一推杆410可移动地穿设。如此,继电器在第二方向D2上,结构更加紧凑,不会增加继电器的体积。
进一步地,由于动簧引出片240设有避让口241,因此动簧引出片240设有避让口241位置的截面积载流就会较高,不利于降低温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一个接触部分20中的两个动簧引出片240的至少一个设有避让口241,该避让口241可供第一推杆410可移动地穿设其中,起到了让位作用。同时,设有避让口241的动簧部分20a中的静触点单元230包括至少两个静触点231,与该静触点单元230对应的动触点单元220包括至少两个动触点221,至少两个静触点231与至少两个动触点221对应,如此设有避让口241的动簧引出片240附近的触点形成了多触点并联结构,有利于降低温升。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采用了避让口241+多触点的组合,在动簧引出片240能够实现让位推杆组件的基础上,还能够改善由于动簧引出片240设有避让口241造成的截面积载流过高引起的局部温升过高,保证了产品的性能。
请继续参阅图5和图6,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个接触部分20中,位于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动簧引出片240设有避让口241,位于外侧的动簧部分20a的动簧引出片240未设有避让口241。其中,距离磁路部分30较近的动簧部分20a定义为内侧的动簧部分20a,距离磁路部分30较远的动簧部分20a定义为外侧的动簧部分20a。为了便于说明,下述将接触部分20的两个动簧部分20a分别命名为内侧的动簧部分20a和外侧的动簧部分20a。
当接触部分20为两个时,两个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动簧引出片240均设有避让口241,两个外侧的动簧部分20a的动簧引出片240未设有避让口241。第一推杆410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避让口241,第二推杆420可移动地穿设于另一个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避让口241。
其中未设有避让口241的动簧部分20a中的静触点单元230包括一个或两个静触点231,与该静触点单元230对应的动触点单元220包括一个或两个动触点221。
在本实施例中,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静触点单元230包括两个静触点231,动触点单元220包括一个动触点221,外侧的动簧部分20a的动触点单元220包括两个动触点221,静触点单元230包括一个静触点231。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两个静触点231与外侧的动簧部分20a的两个动触点221对应,形成两组触点组。内侧的动簧部分20a的一个静触点231与外侧的动簧部分20a的一个动触点221对应,形成一组触点组。也就是说,邻近避让口241的触点组数量为两个,而远离避让口241的触点组数量为一个。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邻近避让口241的触点组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等,而远离避让口241的触点组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
如图7所示,动簧引出片240沿着基座10的厚度方向D3延伸,且部分动簧引出片240伸出于基座10的开口180,该部分动簧引出片240用于与引出脚50连接。引出脚50同样沿着厚度方向D3延伸。厚度方向D3与第一推杆410的移动方向垂直。换言之,厚度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动簧引出片240是沿着基座10的厚度方向D3朝着基座10的开口180延伸,并伸出基座10的开口180。如此,动簧引出片240在厚度方向D3的尺寸就会变大,用以弥补由于设置避让口241造成的单位截面积载流过高的问题,改善了温升过高的问题。并且,由于一个接触部分20中的两个动簧片210平行设置,故与两个动簧片210连接的两个动簧引出片240可直接沿着厚度方向D3朝着基座10的开口180延伸,而无需对动簧引出片240作弯折处理,节省了动簧引出片240的材料。
此外,动簧引出片240通过伸出开口180而与引出脚50连接,基座10无需开槽来容纳动簧引出片240。一方面,保证了基座10的结构强度,提升了基座10的抗变形能力,以及基座10的尺寸精度得到保证且散差小;另一方面,接触部分20、磁路部分30安装入基座10内时的装配参数一致性较佳,机电参数得到保证,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延长了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动簧部分20a的动簧片210可以包括多片叠置的子簧片211。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簧片211的数量为五片,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子簧片211的数量还可以为两片、三片、四片、六片或其他数量。通过将动簧片210设计为包括多片叠置的子簧片211,一方面,子簧片211的厚度较薄,可以用薄的带料制成动簧片210,物料成本较低,且易于操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电流的大小,灵活调整子簧片211的数量,进而增大或减小动簧片210的厚度。
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设置于动簧片210上。可以理解的是,动触点单元220可以采用一体或分体的方式连接于动簧片210,静触点单元230也可以采用一体或分体的方式连接于动簧片210。
当动触点单元220、静触点单元230采用分体的方式连接于动簧片210时,连接方式可以为铆接,但不以此为限。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动簧片210也可一整体件,而不采用多片叠置的子簧片211。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触部分,包括两组动簧部分,每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单元、静触点单元和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引出片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上,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和/或所述动簧引出片上;两个所述动触点单元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单元对应;两个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至少一个设有避让口;设有所述避让口的所述动簧部分中的所述静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静触点,与该静触点单元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动触点,至少两个所述静触点与至少两个所述动触点对应;以及
推杆组件,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动簧部分的所述动簧引出片的所述避让口,且所述第一推杆与另一个所述动簧部分的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第二推杆与其中一个所述动簧部分的所述动簧片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动簧部分中,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动簧部分中,所述动簧片包括沿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与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
其中一个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其中一个设有所述避让口,其中未设有所述避让口的所述动簧部分中的所述静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两个静触点,与该静触点单元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两个动触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设有与所述基座外部连通的开口;
所述接触部分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并且所述动簧引出片沿着所述基座的厚度方向延伸,且部分所述动簧引出片伸出于所述基座的开口,所述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推杆的移动方向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磁路部分,所述磁路部分驱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
所述接触部分为两个,两个所述接触部分分别设于所述磁路部分的相反两侧,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两个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第一推杆和所述第二推杆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两个所述动簧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接触部分中,两个所述动簧引出片的其中一个设有所述避让口;
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其中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避让口,所述第二推杆可移动地穿设于另一个所述接触部分的所述避让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中间区域、第一接触区域和第二接触区域,所述中间区域设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之间,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
两个所述接触部分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内,所述磁路部分设于所述中间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
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具有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移动区域和第二移动区域,所述中间区域位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和所述第二移动区域之间;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所述第二推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区域、所述第一移动区域、所述第二接触区域和所述第二移动区域依次首尾连通,形成口字型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接触部分中,四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分别位于口字型结构的四个角。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包括:
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移动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第四隔板,设于所述第二移动区域和所述中间区域之间。
CN202321212190.4U 2023-05-18 2023-05-18 继电器 Active CN219873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2190.4U CN219873345U (zh) 2023-05-18 2023-05-18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2190.4U CN219873345U (zh) 2023-05-18 2023-05-18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3345U true CN219873345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17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2190.4U Active CN219873345U (zh) 2023-05-18 2023-05-18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33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53885B2 (en) Bistable high-performance miniature relay
CN100562961C (zh) 一种中压真空接触器
EP2765587B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CN103456567A (zh) 电磁继电器
KR890005314B1 (ko) 전자석 릴레이
CN210984641U (zh) 压力补偿式动触头及继电器
EP0844636A2 (en) Electromagnetically operated electric switching apparatus
EP2704173A1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for a medium voltage vacuum circuit breaker
CN219873345U (zh) 继电器
WO2024078424A1 (zh) 继电器
CN218975361U (zh) 继电器
CN219873331U (zh) 继电器
EP3547343B1 (en) Insertion structure between static spring and bobbin
CN102959672A (zh) 接触机构和使用该接触机构的电磁接触器
EP3764385B1 (en) Magnetic latching relay
CN219873342U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219873341U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109003866B (zh) 一种运动平顺可靠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47U (zh) 继电器
CN219873348U (zh) 继电器
CN219873346U (zh) 继电器
CN219873344U (zh) 继电器
CN111725032A (zh) 一种卧式磁路结构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CN116504583A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219873351U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