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3341U -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3341U
CN219873341U CN202321212209.5U CN202321212209U CN219873341U CN 219873341 U CN219873341 U CN 219873341U CN 202321212209 U CN202321212209 U CN 202321212209U CN 219873341 U CN219873341 U CN 219873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unit
spring
station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22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代文广
郑增光
李方能
钟叔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ongfa Electric Power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220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3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3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3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触部分及继电器,接触部分包括两组动簧部分,每组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动触点单元设于动簧片上,接触部分的两个动触点单元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单元对应。其中,在接触部分处于断开状态下,其中一组对应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小于另一组对应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多触点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触点参数更容易管控,且加工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控制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接触部分及包括该接触部分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在继电器中,动簧是一个易产生温升的部件。现有技术中,为了降低继电器的温升,设计出了多触点组的动簧。然而,触点组的增加会影响触点参数管控,且生产制造困难,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接触部分及继电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点参数管控受影响且生产制造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应用于继电器,所述接触部分包括两组动簧部分,每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上,所述接触部分的两个所述动触点单元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单元对应;
其中,在所述接触部分处于断开状态下,其中一组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小于另一组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每组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引出片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和/或所述动簧引出片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每组所述动簧部分中,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接触部分中,两个所述动簧片平行设置,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动簧片的所述第一端上的所述动触点单元与位于另一个所述动簧片的所述第二端上的所述静触点单元对应,以使两对所述动触点单元与所述静触点单元接触后形成并联电路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触点间隙较小的一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定义为耐弧端触点,触点间隙较大的另一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定义为载流端触点;
所述动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静触点,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形成触点组,所述耐弧端触点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触点组,所述载流端触点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触点组;
所述耐弧端触点的触点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的触点组数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耐弧端触点包括1组或2组所述触点组;
所述载流端触点包括2组或3组所述触点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耐弧端触点包括2组所述触点组,2组所述触点组沿着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
所述载流端触点包括2组或3组所述触点组,2组或3组所述触点组沿着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所述动簧片上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动触点之间的部分开设有切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切缝的一端贯穿所述动簧片的端面,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动簧片上的所述静触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动簧片包括多片叠置的子簧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接触部分。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由于在断开状态下,两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不同,因而在接触部分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的过程中,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会优先于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断开,并且在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刚刚断开时,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还没有完全断开,因此,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起到载流作用,而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起到耐弧作用。由于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在断开时并不会产生电弧,因此对于整个接触部分的触点参数,只需要管控好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而无需考虑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多触点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触点参数更容易管控,且加工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耐弧端触点的触点组数量小于等于载流端触点的触点组数量,例如耐弧端触点包括1组或2组触点组,载流端触点包括2组或3组触点组。对于耐弧端触点,由于触点组数量较少,每个触点的体积可以设计得较大,触点上设置的银层更耐烧,提高了触点的耐久性。并且,耐弧端触点的触点组较少,便于触点参数的测量。对于载流端触点,触点组数量较多,形成多触点并联结构,以降低温升。
再者,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即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设置于动簧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使得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距离较大。耐弧端触点和载流端触点分别设置于第一端和第二端,如此可将耐弧端触点和载流端触点的距离拉大,避免耐弧端触点产生的电弧污染载流端触点,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继电器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上盖。
图2示出的是图1省略基座的示意图,且接触部分处于断开状态。
图3示出的是磁路部分的剖视图。
图4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6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分解示意图,且动簧片未设置切缝。
图7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8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9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分解示意图,且动簧片设置有切缝。
图10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图11示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接触部分的其中一个动簧部分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基座
20、接触部分
20a、动簧部分
210、动簧片
211、子簧片
212、载流体
213、端面
214、切缝
210a、第一端
210b、第二端
220、动触点单元
221、动触点
230、静触点单元
231、静触点
240、动簧引出片
250、耐弧端触点
260、载流端触点
30、磁路部分
310、线圈组件
320、衔铁组件
321、永磁铁
322、衔铁
323、摆动臂
40、推杆组件
410、第一推杆
420、第二推杆
D1、长度方向
D2、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基座10、一对接触部分20、磁路部分30和推杆组件40。一对接触部分20和磁路部分30设于基座10上,磁路部分30通过推杆组件40驱动一对接触部分20的触点实现闭合或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在一实施方式中,基座10可以大致呈一正方体,但不以此为限。
一对接触部分20可以分别设置于磁路部分3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当然,一对接触部分20也可以设置于磁路部分30的同一侧。
每个接触部分20包括两组动簧部分20a,每组动簧部分20a包括动簧片210、动触点单元220、静触点单元230和动簧引出片240,动簧片210与动簧引出片240连接,动触点单元220设于动簧片210上,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和/或动簧引出片240上。每个接触部分20的两个动触点单元220分别与两个静触点单元230对应。
磁路部分30设于基座10上,用于通过推杆组件40驱动一对接触部分20的四个动簧片210运动,进而实现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闭合或断开。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一对接触部分20,每一个接触部分20能够控制一路电路,那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继电器能够控制至少两路电路。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继电器也可以仅包括一个接触部分20,该接触部分20能够控制一路电路,那么该继电器能够控制一路电路。
在接触部分20处于断开状态下,其中一组对应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小于另一组对应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
结合图2所示,位于磁路部分30上方的接触部分20,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为H1,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为H2,其中H1<H2。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耐弧端触点250,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载流端触点260。
同样的,位于磁路部分30下方的接触部分20,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为H3,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为H4,其中H3<H4。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耐弧端触点250,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载流端触点260。
需要补充的是,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设计为不同可以通过降低触点高度来实现。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以位于磁路部分30上方的接触部分20为例进行说明。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触点厚度小于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触点厚度,那么当接触部分20处于断开状态时,由于右侧的触点厚度相较于左侧的触点厚度小,那么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就较大,且大于左侧的触点间隙。
当然,触点间隙设计为不同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只要能够实现在接触部分20处于断开状态下,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不同,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20,由于在断开状态下,两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之间的触点间隙不同,因而在接触部分20由闭合状态切换至断开状态的过程中,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会优先于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断开,并且在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刚刚断开时,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还没有完全断开,因此,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起到载流作用,而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起到耐弧作用。由于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在断开时并不会产生电弧,因此对于整个接触部分20的触点参数,只需要管控好触点间隙较小的那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而无需考虑触点间隙较大的那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多触点设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触部分20的触点参数更容易管控,且加工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作为一示例,每组动簧部分20a中,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和动簧引出片240的连接处。
如图1和图2所示,动簧片210的长度方向D1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端210a和第二端210b,也就是说,第一端210a和第二端210b分别设置于动簧片210的长度方向D1上的两个端部,这样第一端210a和第二端210b之间可以拉开较大的距离。动触点单元220设于第一端210a,静触点单元230设于第二端210b。并且,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与动簧引出片240连接,因此静触点单元230设于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与动簧引出片240的连接处。
接触部分20中,两个动簧片210平行设置,位于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上的动触点单元220与位于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二端210b上的静触点单元230对应,使得两对动触点单元220与静触点单元230接触后形成并联电路结构。接触部分20设计为并联电路结构,有效地降低了温升。
可以理解的是,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一个接触部分20中,两组对应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分别定义为耐弧端触点250和载流端触点260,耐弧端触点250和载流端触点260分别设置于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和第二端210b。也就是说,两个平行的动簧片2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有耐弧端触点250和载流端触点260的其中一个,两个平行的动簧片21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有耐弧端触点250和载流端触点260的另一个。如此可将耐弧端触点250和载流端触点260之间的距离拉大,避免耐弧端触点250产生的电弧污染载流端触点260,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如图1和图2所示,推杆组件40包括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分别设置于磁路部分30的另外两个相对侧。磁路部分30分别驱动连接于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以使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作往复推拉运动。
第一推杆41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接触部分20的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第一推杆41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接触部分20的其中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第二推杆42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接触部分20的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第二推杆42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接触部分20的另一个动簧片210的第一端210a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推杆组件40采用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的双推杆结构,通过双推杆结构的推拉实现触点的闭合或断开。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的运动方向相反,若第一推杆410向下运动,则第二推杆420是向上运动。由于第一推杆410向下运动,那么与第一推杆41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下摆动。由于第二推杆420向上运动,那么与第二推杆42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上摆动。在一个接触部分20中,两个动簧片210的摆动方向相反且相互远离,实现了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断开。
反之,若第一推杆410向上运动,则第二推杆420向下运动。与第一推杆41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上摆动,与第二推杆420连接的两个动簧片210均绕着各自的第二端210b向下摆动。在一个接触部分20中,两个动簧片210的摆动方向相反且相互靠近,实现了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的闭合。
如图3所示,磁路部分30包括线圈组件310和衔铁组件320,衔铁组件320受线圈组件310的磁力驱动可摆动地连接于基座10。衔铁组件320包括永磁铁321、衔铁322和摆动臂323。衔铁322的数量为两个,且永磁铁321夹设于两个衔铁322之间。摆动臂323可以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永磁铁321、衔铁322和摆动臂323可以通过一体注塑连接为一整体件。摆动臂3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连接。
通过改变线圈组件310的磁场方向来驱动衔铁组件320相对于基座10进行摆动,衔铁组件320的摆动臂323驱动第一推杆410和第二推杆420往复移动,实现动触点单元220与静触点单元230的断开或闭合。
触点间隙较小的一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耐弧端触点250,触点间隙较大的另一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载流端触点260。如图2所示,位于磁路部分30上方的接触部分20,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耐弧端触点250,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载流端触点260。位于磁路部分30下方的接触部分20,右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耐弧端触点250,左侧的动触点单元220和静触点单元230定义为载流端触点260。
如图4和图5所示,动触点单元220包括一个或多个动触点221,静触点单元230包括一个或多个静触点231,对应的动触点221和静触点231形成触点组,耐弧端触点250包括一个或多个触点组,载流端触点260包括一个或多个触点组。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小于或等于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
在本实施例中,耐弧端触点250和载流端触点260均可以设置为包括多个触点组,这样多个触点组形成的并联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继电器的温升。并且,由于载流端触点260起到载流作用,耐弧端触点250起到耐弧作用,故将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设计为小于或等于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这样既增加了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以降低温升,又控制了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以便于触点参数管控,最终达到在增加触点组的情况下,又不会影响触点参数的管控。
如图4和图5所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触部分20包括3组触点组,其中,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为1,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为2。载流端触点260的2组触点组沿着动簧片210的宽度方向D2并排布置。
请继续参阅图5,沿动簧片210的宽度方向D2,动簧片210上的位于相邻的两个动触点221之间的部分开设有切缝214。进一步地,沿动簧片210的长度方向D1,切缝214的一端贯穿动簧片210的端面213,另一端延伸至动簧片210上的静触点23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动簧片210上设置切缝214,使得动簧片210被切缝214分割为多个载流体212,动簧片210上的多个动触点221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多个载流体212上。如此,动簧片210上的多个动触点221能够相对独立运动,使得多个动触点221能够可靠地与静触点231接触,避免出现动簧片210上的一部分动触点221已经与静触点231接触,而另一部分动触点221还未与静触点231接触,提升了触点接触的可靠性。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动簧片210上也可以不设置切缝214。
如图6所示,动簧片210包括多片叠置的子簧片211。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子簧片211的数量为五片,但不以此为限,例如子簧片211的数量还可以为两片、三片、四片、六片或其他数量。通过将动簧片210设计为包括多片叠置的子簧片211,一方面,子簧片211的厚度较薄,可以用薄的带料制成动簧片210,物料成本较低,且易于操作;另一方面,可以根据电流的大小,灵活调整子簧片211的数量,即可增大或减小动簧片210的厚度。
动触点221和静触点231设置于动簧片210上。可以理解的是,动触点221可以采用一体或分体的方式连接于动簧片210,静触点231也可以采用一体或分体的方式连接于动簧片210。
当动触点221、静触点231采用分体的方式连接于动簧片210时,连接方式可以为铆接,但不以此为限。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动簧片210也可一整体件,而不采用多片叠置的子簧片211。
如图7至图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相比,在基本构造中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的说明中,不重复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结构。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触部分2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因此,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触部分20包括4组触点组,其中,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为2,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为2。耐弧端触点250的2组触点组以及载流端触点260的2组触点组均沿着动簧片210的宽度方向D2布置。
动簧片210上可以设置切缝214,也可以不设置切缝214。
如图10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相比,在基本构造中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的说明中,不重复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结构。另外,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触部分2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因此,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触部分20包括4组触点组,其中,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为1,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为3。载流端触点260中,3组触点组沿着动簧片210的宽度方向D2并排布置。
动簧片210上可以设置切缝214,也可以不设置切缝214。
如图11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相比,在基本构造中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的说明中,不重复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说明的结构。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接触部分20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因此,在以下的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接触部分20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触部分20包括5组触点组,其中,耐弧端触点250的触点组数量为2,载流端触点260的触点组数量为3。
耐弧端触点250中,2组触点组沿着动簧片210的宽度方向D2并排布置。载流端触点260中,3组触点组沿着动簧片210的宽度方向D2并排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此处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接触部分,应用于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分包括两组动簧部分,每组所述动簧部分包括动簧片、动触点单元和静触点单元,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上,所述接触部分的两个所述动触点单元分别与两个所述静触点单元对应;
其中,在所述接触部分处于断开状态下,其中一组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小于另一组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之间的触点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动簧部分还包括动簧引出片,所述动簧引出片与所述动簧片连接,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和/或所述动簧引出片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动簧部分中,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动簧片和所述动簧引出片的连接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具有相反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动触点单元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静触点单元设于所述第二端;
所述接触部分中,两个所述动簧片平行设置,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动簧片的所述第一端上的所述动触点单元与位于另一个所述动簧片的所述第二端上的所述静触点单元对应,以使两对所述动触点单元与所述静触点单元接触后形成并联电路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触点间隙较小的一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定义为耐弧端触点,触点间隙较大的另一组所述动触点单元和所述静触点单元定义为载流端触点;
所述动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动触点,所述静触点单元包括一个或多个静触点,对应的所述动触点和所述静触点形成触点组,所述耐弧端触点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触点组,所述载流端触点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触点组;
所述耐弧端触点的触点组数量小于或等于所述载流端触点的触点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弧端触点包括1组或2组所述触点组;
所述载流端触点包括2组或3组所述触点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弧端触点包括2组所述触点组,2组所述触点组沿着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
所述载流端触点包括2组或3组所述触点组,2组或3组所述触点组沿着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所述动簧片上的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动触点之间的部分开设有切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所述切缝的一端贯穿所述动簧片的端面,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动簧片上的所述静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包括多片叠置的子簧片。
1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接触部分。
CN202321212209.5U 2023-05-18 2023-05-18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Active CN219873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2209.5U CN219873341U (zh) 2023-05-18 2023-05-18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2209.5U CN219873341U (zh) 2023-05-18 2023-05-18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3341U true CN219873341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19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2209.5U Active CN219873341U (zh) 2023-05-18 2023-05-18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3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64386B2 (en) Electrical switching device
US9053885B2 (en) Bistable high-performance miniature relay
EP3846195B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US20150170857A1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for a medium voltage vacuum circuit breaker
US5844457A (en) Electromagnetically operated electric switching apparatus
CN219873341U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214043580U (zh) 双稳态永磁操作机构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19873342U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116504583A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112750663A (zh) 一种能够提高抗短路电流能力的直流继电器
CN219873346U (zh) 继电器
CN219873347U (zh) 继电器
KR102046266B1 (ko) 마그네틱 전기자, 마그네틱 전기자를 구비한 접촉기 및 접촉기의 전환 방법
CN219873348U (zh) 继电器
KR102290582B1 (ko) 개폐기
CN219873331U (zh) 继电器
CN101577193B (zh) 具有自动超程调节的继电器
CN219873345U (zh) 继电器
CN220796597U (zh) 继电器
JP3166989U (ja) 多接点継電器
CN219873344U (zh) 继电器
CN221125832U (zh) 抗短路电流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51U (zh) 继电器
US4600909A (en) Bifurcated contact arm in a miniature re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