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6597U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6597U
CN220796597U CN202321867818.4U CN202321867818U CN220796597U CN 220796597 U CN220796597 U CN 220796597U CN 202321867818 U CN202321867818 U CN 202321867818U CN 220796597 U CN220796597 U CN 220796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relay
contacts
moving
assemb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781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生圣
王宝平
覃奀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Ruipu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Ruipu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Ruipu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Ruipu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6781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6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6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6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包括触头组件和驱动装置,触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和动触头,驱动装置驱动动触头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以使动触头能够与静触头吸合连通或断开;特别的,触头组件为两组,每组触头组件中的静触头和动触头的数量均不少于两个,并呈一一对应设置;两组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分别对应串联连接,以使两组触头组件形成为至少两个相互并联连接的开关支路;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和动力单元,驱动轴为两个并分别与两组触头组件相对应;动力单元向两个驱动轴提供动力,以使两个驱动轴与两组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一起沿该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该继电器具有结构简单、新颖、小型化,负载承载能力高、使用安全性能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体积小型化,负载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性能高的继电器。
背景技术
对于高压直流继电器产品,低电阻、高分断能力是考验产品性能的一个特别关键因素。为满足上述技术需求,目前市场上已研制出了具备低电阻、防粘连等特点的继电器(如中国专利CN202222723204.0提供的继电器产品)。
然而,目前市场上具备上述低电阻、防粘连特点的继电器多采用拍合式继电器结构。这种拍合式继电器的体积较大,使用时占用空间较多,从而对其应用领域造成局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其不仅结构简单、新颖、小型化,还具有优异的负载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包括触头组件和驱动装置,所述触头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静触头和动触头,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动触头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触头能够与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或断开;所述触头组件配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静触头和所述动触头的数量均不少于两个,并呈一一对应设置;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分别对应串联连接,以使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形成为至少两个开关支路,且该至少两个开关支路之间形成为并联连接关系;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和动力单元,所述驱动轴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相对应;所述动力单元向两个所述驱动轴提供动力,以使两个所述驱动轴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一起沿该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触头组件还包括用于承载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的引出片和用于承载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的支撑件,所述引出片用于接入外部电气回路,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驱动轴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支撑件与所述驱动轴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配置为两个,以与所述支撑件及所述驱动轴的数量相匹配;且所述支撑座采用绝缘塑胶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件采用弹片式结构,所述弹片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呈拱形状的拱形部,所述弹片式结构呈堆叠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件为直板状;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座与所述驱动轴之间的触点弹簧,所述触点弹簧用于向所述支撑座及所述支撑件提供弹性支撑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件、所述驱动轴及所述支撑座一体注塑成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支撑座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支撑座前端部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支撑件自所述通孔的一端插入所述通孔并穿过所述通孔的另一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通过导电件与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动触头一一对应串联连接,所述导电件采用柔性连接件,所述导电件两端通过铆接、焊接和紧固件连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与两个所述动触头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件采用柔性导线、软铜编织线或由多片铜箔层叠而成的柔性铜排中的任意一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吸合连通或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静触头均设有供与所述动触头相接触的静接触面,每一所述动触头均设有供与所述静触头相接触的动接触面;
当所述静触头和所述动触头处于断开状态时,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不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组所述触头组件中,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定义为燃弧触头和载流触头,所述燃弧触头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所述动触头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载流触头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所述动触头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单元配置为两组,两组所述动力单元均包括线圈绕组、动铁芯以及套设于所述驱动轴的后端部的弹簧件,两个所述动铁芯分别活动置于两个所述线圈绕组围成的空间内,且两个所述动铁芯分别与两个所述驱动轴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继电器还包括外壳和磁极板,所述磁极板定位内置于所述外壳中,并将所述外壳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两组所述触头组件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并排内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两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所述引出片伸出于所述第一腔室外;所述动力单元内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①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直动式结构,一方面结构简单、小巧,可很好的提升产品的空间利用率,实现产品小型化,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两个所述驱动轴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组合,可实现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独立控制,一旦其中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间出现粘连,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也能实现主回路的即时断开,确保了电气回路安全,即提升了继电器产品的使用安全性。②通过将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形成为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开关支路,可大大降低触头组件的阻值,提高继电器的负载承载能力。总之,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不仅结构简单、新颖、小型化,还具有优异的负载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性能,从而应用领域广,市场价值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第一种实施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继电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继电器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继电器中的所述触头组件与所述驱动装置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继电器中的所述触头组件处于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继电器中的所述触头组件处于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继电器中的所述驱动轴、所述支撑座及所述支撑件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触头组件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第二种实施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继电器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继电器中的所述触头组件局部与所述驱动装置局部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之一(处于第一视角下);
图12为图9所示继电器中的所述触头组件局部与所述驱动装置局部间的组装结构示意图之二(处于第二视角下)。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触头组件;10、静触头;11、动触头;12、引出片;
13、支撑件;130、拱形部;14、导电件;20、驱动轴;200、后端部;201、前端部;21、触点弹簧;22、支撑座;23、线圈绕组;230、引出端;24、动铁芯;25、弹簧件;3、外壳;4、磁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众所周知的,继电器主要包括触头组件1和驱动装置,所述触头组件1包括相对设置的静触头10和动触头11,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动触头11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触头11能够与所述静触头10吸合连通或断开。其中,关于该第一方向,可理解为所述动触头11靠近和远离于所述静触头10的方向,即:当所述动触头11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该第一方向的正向移动时,所述动触头11靠近于所述静触头10移动、直至与所述静触头10吸合连通;而当所述动触头11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该第一方向的反向移动时,所述动触头11远离于所述静触头10移动,实现与所述静触头10断开。
为了缩小继电器产品体积,提升继电器产品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安全性。本实用新型对继电器产品结构进行了改进创新,举例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8所示,实施例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继电器优化结构。相较于现有继电器结构,本实施例1提供的继电器结构的主要改进内容在于:本实施例1中,所述触头组件1被配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静触头10和所述动触头11的数量均不少于两个,并呈一一对应设置;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分别对应串联连接,以使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形成为至少两个开关支路,且该至少两个开关支路之间形成为并联连接关系;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20和动力单元,所述驱动轴20被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相对应;所述动力单元向两个所述驱动轴20提供动力,以使两个所述驱动轴20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一起沿该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在本申请中所述界定的一组触头组件1包括位于同一个引出片12的两个静触头10和位于同一个支撑件13的两个动触头11,当然同一个引出片12可以设置多个静触头10,同一个支撑件13可以设置多个动触头11。
相较于现有技术,①所述驱动装置采用直动式结构,一方面结构简单、小巧,可很好的提升产品的空间利用率,实现产品小型化,拓宽产品的应用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采用两个所述驱动轴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组合,可实现对两组所述触头组件独立控制,一旦其中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中的动触头与静触头间出现粘连,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也能实现主回路的即时断开,确保了电气回路安全,即提升了继电器产品的使用安全性。②通过将两组所述触头组件形成为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开关支路,可大大降低触头组件的阻值,提高继电器的负载承载能力。总之,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不仅结构简单、新颖、小型化,还具有优异的负载承载能力和使用安全性能。
以下对本实施例1所述继电器的主要改进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关于所述触头组件1。
本实施例1中,实现所述静触头10和所述动触头11的安装方式为:请参阅附图3至附图6所示,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还包括引出片12和支撑件13,所述引出片12用于承载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以及所述引出片12还用于接入外部电气回路;所述支撑件13采用弹片式结构并用于承载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且所述支撑件13还与所述驱动轴20相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13还可以设置两个或者多个弹片式结构堆叠设置。所述支撑件13采用弹片式结构,可使其凭借自身弹性便可满足所述动触头11与所述静触头10间的吸合断开需求,因而可省去常规继电器结构中的触头弹簧,从而简化了产品结构、缩小了产品体积,利于实现产品自动化生产。
进一步优选的,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与所述引出片12之间、以及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与所述支撑件13之间,均采用铆接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制作简单、且稳固性好。
进一步优选的,请参阅附图5和附图6所示,采用弹片式结构的所述支撑件13包括至少两个呈拱形状的拱形部130,且所述弹片式结构呈堆叠设置。使所述支撑件13具有良好弹性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支撑强度。当然所述支撑件13也可以采用设置一个拱形部130。
进一步优选的,实现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驱动轴20相连接的具体结构为: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驱动轴20的支撑座22,所述支撑座22被配置为两个,以与所述支撑件13及所述驱动轴20的数量相匹配;且所述支撑座22采用绝缘塑胶材料制成。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座22可采用LCP、Nylon、PET、PBT或PPS材料等。且实现所述支撑座22用于固定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驱动轴20的具体结构/或方式为:所述支撑件13、所述驱动轴20及所述支撑座22一体注塑成型。或者,所述驱动轴20与所述支撑座22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支撑座22前端部220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支撑件13自所述通孔的一端插入所述通孔并穿过所述通孔的另一端,同时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通孔之间还通过紧配或铆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具体可参阅附图7所示。
另外,本实施例1中,实现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分别对应串联连接的具体结构为:请参阅附图3至附图6所示,一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分别通过导电件14与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串联连接,且所述导电件14采用柔性连接件。借由柔性连接件,当在动触头11与静触头10进行吸合或者断开动作时,若其中一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动触头11与静触头10间出现了卡滞,也不会影响到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动触头11与静触头10间的断开动作,使得继电器产品仍能实现部分功能,不会导致完全失效,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导电件14采用柔性导线、软铜编织线或由多片铜箔层叠而成的柔性铜排中的任意一种,且当所述导电件14采用柔性导线时,所述柔性导线可采用单股导线或多股导线。另外,所述导电件14两端通过铆接、焊接和紧固件连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1固定连接。
此外,本实施例1中,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吸合连通或断开的动作不同步。这样可有效降低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接触电阻和电动斥力,使得继电器产品性能得以很好优化提升,降低设备使用风险。
进一步优选的,实现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吸合连通或断开的动作不同步的具体结构为:每一所述静触头10均设有供与所述动触头11相接触的静接触面,每一所述动触头11均设有供与所述静触头10相接触的动接触面;当所述动触头11与所述静触头10处于断开状态时,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不相等。结合下述关于方向的定义,可进一步描述为: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的静接触面不在第三方向上的同一平面上,或者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的动接触面不在第三方向上的同一平面上。
举例说明:若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静触头10和所述动触头11的数量均为两个,将两个所述静触头10分别定义为燃弧触头和载流触头,将与所述燃弧触头相对应的所述动触头11定义为第一动触头,以及将与所述载流触头相对应的所述动触头11定义为第二动触头;以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与所述静触头10处于断开状态为基准,所述燃弧触头的静接触面与所述第一动触头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载流触头的静接触面与所述第二动触头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即:当所述动触头11靠近于所述静触头10移动时,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燃弧触头的连通时间早于所述第二动触头与所述载流触头的连通时间;当所述动触头11远离于所述静触头10移动时,所述第二动触头与所述载流触头的断开时间早于所述第一动触头与所述燃弧触头的断开时间。
由于所述燃弧触头先闭合、后断开,其便承受了继电器在闭合或断开时产生的电弧的燃弧能量。因此,后闭合、先断开的所述载流触头便很好的避开了被电弧烧蚀和损伤的风险,使得所述载流触头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有效降低了所述载流触头与所述第二动触头之间的接触电阻和电动斥力。
接着,关于所述驱动装置。
在本实施例1所述的驱动装置中,所述动力单元被配置为两组,两组所述动力单元均包括线圈绕组23、动铁芯24以及套设于所述驱动轴20的后端部200的弹簧件25,两个所述动铁芯24分别活动置于两个所述线圈绕组23围成的空间内,且两个所述动铁芯24分别与两个所述驱动轴20固定连接。具体可参阅附图3和附图4所示。
最后,除上述触头组件1和驱动装置外,本实施例1所述的继电器还包括外壳3和磁极板4,其中,所述磁极板4定位内置于所述外壳3中,并将所述外壳3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可参阅附图3所示);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并排内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引出片12还伸出于所述第一腔室外;所述动力单元内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具体的,两组所述动力单元沿该第二方向并排内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且两组所述动力单元中的所述线圈绕组23的引出端230还伸出于所述第二腔室外;以及,两个所述驱动轴20一端及其上的所述支撑座22均内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两个所述驱动轴20另一端均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
此外,结合上述关于方向的定义,可对所述触头组件1进一步限定为: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所述引出片12和所述支撑件13沿该第一方向相对布置(如为前后方向),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于所述引出片12上沿第三方向并列排列(如为上下方向),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于所述支撑件13上亦沿该第三方向并列排列,且该第三方向分别与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继电器优化结构。且相较于实施例1提供的继电器结构,本实施例2提供的继电器结构的主要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2中的所述支撑件13采用非弹片式结构,且为了满足所述动触头11与所述静触头10间的吸合断开需求,本实施例2还在所述驱动装置中配置了用于向所述支撑件13提供弹性支撑力的触点弹簧21(或称为超行程弹簧)。
本实施例2中优选的,请参阅附图9至附图12所示,所述支撑件13为直板状。所述触点弹簧21设于所述支撑座22与所述驱动轴20之间,以向所述支撑座22及所述支撑件13提供弹性支撑力。具体的:所述触点弹簧21套设于所述驱动轴20的前端部201,且所述触点弹簧21两端分别弹性抵接于所述支撑座22和所述磁极板4。
说明:除了上述区别点,实施例2提供的继电器结构中的其它部件均可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故在此不作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继电器具有结构简单、新颖、小型化,负载承载能力高、使用安全性能高等优点,从而应用领域广,市场价值高。
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继电器,包括触头组件(1)和驱动装置,所述触头组件(1)包括相对设置的静触头(10)和动触头(11),所述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动触头(11)沿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以使所述动触头(11)能够与所述静触头(10)吸合连通或断开;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组件(1)配置为两组,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静触头(10)和所述动触头(11)的数量均不少于两个,并呈一一对应设置;且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分别对应串联连接,以使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形成为至少两个开关支路,且该至少两个开关支路之间形成为并联连接关系;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20)和动力单元,所述驱动轴(20)配置为两个,并分别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相对应;所述动力单元向两个所述驱动轴(20)提供动力,以使两个所述驱动轴(20)与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一起沿该第一方向做往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还包括用于承载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的引出片(12)和用于承载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的支撑件(13),所述引出片(12)用于接入外部电气回路,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驱动轴(20)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驱动轴(20)的支撑座(22),所述支撑座(22)配置为两个,以与所述支撑件(13)及所述驱动轴(20)的数量相匹配;且所述支撑座(22)采用绝缘塑胶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3)采用弹片式结构,所述弹片式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呈拱形状的拱形部(130),所述弹片式结构呈堆叠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3)为直板状;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支撑座(22)与所述驱动轴(20)之间的触点弹簧(21),所述触点弹簧(21)用于向所述支撑座(22)及所述支撑件(13)提供弹性支撑力。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3)、所述驱动轴(20)及所述支撑座(22)一体注塑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20)与所述支撑座(22)一体注塑成型,所述支撑座(22)前端部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支撑件(13)自所述通孔的一端插入所述通孔并穿过所述通孔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一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通过导电件(14)与另一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动触头(11)一一对应串联连接,所述导电件(14)采用柔性连接件,所述导电件(14)两端通过铆接、焊接和紧固件连接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与两个所述动触头(11)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14)采用柔性导线、软铜编织线或由多片铜箔层叠而成的柔性铜排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吸合连通或断开的动作不同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静触头(10)均设有供与所述动触头(11)相接触的静接触面,每一所述动触头(11)均设有供与所述静触头(10)相接触的动接触面;
当所述静触头(10)和所述动触头(11)处于断开状态时,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至少两个所述静触头(10)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至少两个所述动触头(11)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不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两个所述静触头(10)分别定义为燃弧触头和载流触头,所述燃弧触头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所述动触头(11)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载流触头的静接触面与其对应的所述动触头(11)的动接触面之间的间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单元配置为两组,两组所述动力单元均包括线圈绕组(23)、动铁芯(24)以及套设于所述驱动轴(20)的后端部的弹簧件(25),两个所述动铁芯(24)分别活动置于两个所述线圈绕组(23)围成的空间内,且两个所述动铁芯(24)分别与两个所述驱动轴(20)固定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该继电器还包括外壳(3)和磁极板(4),所述磁极板(4)定位内置于所述外壳(3)中,并将所述外壳(3)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沿与该第一方向相垂直的第二方向并排内置于所述第一腔室中,两组所述触头组件(1)中的所述引出片(12)伸出于所述第一腔室外;所述动力单元内置于所述第二腔室中。
CN202321867818.4U 2023-07-17 2023-07-17 继电器 Active CN220796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7818.4U CN220796597U (zh) 2023-07-17 2023-07-17 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7818.4U CN220796597U (zh) 2023-07-17 2023-07-17 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6597U true CN220796597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5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7818.4U Active CN220796597U (zh) 2023-07-17 2023-07-17 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6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54063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10783147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及汽车
CN210142625U (zh) 高容量继电器的抗短路结构
CN112309775B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CN212257298U (zh) 一种多触点灭弧继电器
CN220796597U (zh) 继电器
CN219979462U (zh) 一种双刀单掷磁保持电磁继电器
CN212625400U (zh) 一种新型磁保持继电器结构
CN219123159U (zh) 一种电磁继电器
CN219040365U (zh) 触头结构和继电器
CN108666164B (zh) 旋转式电气开关接触系统及旋转式电气开关
CN210325649U (zh) 触头装置和具有该触头装置的接触器
CN218957641U (zh) 一种灭弧性强的继电器
CN220691929U (zh) 高压直流继电器
CN219123158U (zh) 一种继电器的接触系统及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41U (zh) 接触部分及继电器
CN219040358U (zh) 单驱双动继电器
CN213936075U (zh) 小型断路器
CN218939543U (zh) 高耐压的电磁继电器
CN219873331U (zh) 继电器
CN212750735U (zh) 一种双极直流接触器的触头结构
CN219180432U (zh) 多断口继电器
CN219842931U (zh) 增加爬电距离的继电器
CN117672766A (zh) 一种直线运动电磁机构、继电器、配电盒及通信设备
CN117612900B (zh) 一体化磁保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