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8379U -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8379U
CN218258379U CN202222621474.0U CN202222621474U CN218258379U CN 218258379 U CN218258379 U CN 218258379U CN 202222621474 U CN202222621474 U CN 202222621474U CN 218258379 U CN218258379 U CN 2182583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ar wall
vehicle body
sides
has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147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正康
张彦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147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83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83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83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侧围,与各侧侧围的后端相连的D柱,以及连接在两侧侧围之间的后围,和位于各侧侧围内侧的后地板纵梁;后围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后围外板和后围内板,后围外板与两侧的侧围以及两侧的D柱直接相连,后围内板不与两侧的侧围以及两侧的D柱直接相连,且后围内板与两侧后地板纵梁的后端直接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部结构,使得后围内板不与侧围以及D柱直接相连,可减小后围内板尺寸,有助于后围的整体减重,从而利于车身后部的轻量化设计。

Description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具有上述车身后部结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后部结构是汽车车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整车的轻量化设计以及组装效率等均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人们对整车能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电动汽车日益普及的今天,整车续航里程已成为人们购车时的重要参考项,而车身的轻量化设计,是实现整车能耗降低以及续航里程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提高整车制造时的装配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也成为各车企研发人员正在面对的问题。因此,在车身后部结构的设计中,如何利于其轻量化设计,以及有助于提升车身装配效率等,便显得很有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后部结构,以有助于车身的减重,利于其轻量化设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侧围,与各侧所述侧围的后端相连的D柱,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侧围之间的后围,和位于各侧所述侧围内侧的后地板纵梁;
所述后围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后围外板和后围内板,所述后围外板与两侧的所述侧围以及两侧的所述D柱直接相连,所述后围内板不与两侧的所述侧围以及两侧的所述D柱直接相连,且所述后围内板与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的后端直接相连。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后端的顶部设有连接翻边,所述后围内板与所述连接翻边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外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D柱连接端,所述后围外板通过所述D柱连接端与所述D柱相连,且所述后围内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翻边,各所述支撑翻边支撑在同一端的所述D柱连接端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上设有内板加强筋,所述内板加强筋沿所述后围内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和/或,所述后围外板上设有外板加强筋,所述外板加强筋沿所述后围外板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后横梁,并在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备胎舱,所述备胎舱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上,所述备胎舱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后围外板上。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之间连接有支撑在所述备胎舱底部的加强横梁。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上连接有护板安装支架;和/或,所述后围外板上连接有后保险杠安装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与所述后围外板之间设有锁扣安装板,所述锁扣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后背门锁扣的锁扣安装孔,且所述后围内板上设有供所述锁扣安装孔外露的安装过孔,所述锁扣安装板位置可调地设置在所述后围内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后围内板与所述后围外板之间连接有锁扣加强板,所述锁扣加强板上连接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和所述锁扣加强板之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锁扣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容纳腔中,并在所述容纳腔中位置可调。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使得后围内板不与侧围以及D柱直接相连,由此可减小后围内板尺寸,从而有助于后围的整体减重,有利于车身后部的轻量化设计,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此外,连接翻边的设置,可便于后地板纵梁和后围内板之间的连接。后围内板上支撑翻边的设置,可提高后围与D柱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内板加强筋和外板加强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后围的结构强度。
另外,加强横梁的设置,能够提高备胎舱的结构稳定性。护板安装支架和后保险杠安装支架的设置,可便于备胎舱护板与后保险杠的安装。锁扣安装板的位置可调,能够便于后背门锁扣的安装,有助于提高车身组装效率。而锁扣加强板的设置,可提高后背门锁扣的安装强度,安装支架的设置则有利于锁扣安装板的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车身中具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设置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可有助于车身的减重,利于汽车的轻量化设计,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后部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底部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内板边缘部位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图;
图8为图6所示结构后部视角下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扣加强板的设置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扣安装板的设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锁扣安装板与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围;2、D柱;3、侧围;4、后地板纵梁;5、备胎舱;6、后地板后横梁;7、后防撞梁;8、加强横梁;
101、后围内板;101a、上边缘;101b、侧边缘;101c、支撑翻边;101d、安装过孔;102、后围外板;102a、D柱连接端;103、锁扣安装孔;104、护板安装支架;105、后保险杠安装支架;106、内板加强筋;107、防撞梁连接过孔;108、外板加强筋;109、锁扣加强板;1010、安装支架;1010a、容纳腔;1010b、通孔;1011、锁扣安装板;
401、连接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有助于车身的减重,利于车身轻量化设计,同时也有利于车身后部结构,特别是后背门锁扣的装配,而可提升整车装配效率。
结合图1至图3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结构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侧围3,与各侧侧围3的后端相连的D柱2,以及连接在两侧侧围3之间的后围1,和位于各侧侧围3内侧的后地板纵梁4。
其中,后围1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后围外板102和后围内板10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后围内板101位于后围外板102的前侧,并且后围外板102与两侧的侧围3以及两侧的D柱2直接相连,后围内板101不与两侧的侧围3以及两侧的D柱2直接相连,但后围内板101与两侧后地板纵梁4的后端直接相连。
此时,采用如上设置,对于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结构来说,其通过使得后围内板101不与侧围3以及D柱2直接相连,由此可减小后围内板101的尺寸,进而有助于后围1的整体减重,有利于车身后部的轻量化设计。
基于以上整体介绍,具体而言,每侧后地板纵梁4均与对应侧的侧围3相连,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4所示的,两侧后地板纵梁4后端的顶部设有连接翻边401,后围内板101与该连接翻边401相连,由此实现后围内板101和两侧后地板纵梁4之间的连接。
具体实施时,连接翻边401通常可采用焊接方式与后围内板101相连,而通过设置连接翻边401,其能够起到便于后地板纵梁4和后围内板101之间连接的效果。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后地板纵梁4和后围外板102,鉴于在车身的尾部一般会设置有后防撞梁7,该后防撞梁7通常采用防撞梁连接板与后地板纵梁4的后端连接,并且上述防撞梁连接板往往包含有两块,两块防撞梁连接板中的一块和后防撞梁7焊接在一起,另一块焊接在后地板纵梁4的后端,同时,两块防撞梁连接板通过螺栓副固连,且后围外板102被夹设在两块防撞梁连接板之间。
由此,随着后防撞梁7和后地板纵梁4之间的连接,也即通过两块防撞梁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基于后围外板102位于两块防撞梁连接板之间,也便实现了后围外板102与后地板纵梁4之间的连接,当然,更具体地来说,其是将后地板纵梁4、后围外板102和后防撞梁7固连在一起。
继续结合图5至图7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后围外板10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D柱连接端102a,在车身高度方向上,该D柱连接端102a高出后围内板101,并基于此,使得后围外板102通过该D柱连接端102a与D柱2相连。此外,在设置上述D柱连接端102a的同时,本实施例为提高后围1与D柱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在后围内板101的左右两端也分别设有支撑翻边101c。各支撑翻边101c支撑在同一端的D柱连接端102a的下方,以此实现对后围外板102和D柱2之间连接部位,也即上述D柱连接端102a所处位置的支撑,并以此达到提高后围1与D柱2之间连接可靠性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仍由图5中所示,后围内板101的左右两端的端部即为侧边缘101b,上述支撑翻边101c的顶部为上边缘101a,此时,通过图5所示出的上边缘101a和侧边缘101b,便能够清楚地看出后围内板101的两端不与侧围3以及D柱2直接相连,当然其也能够看出,后围外板102与D柱2以及侧围3直接相连。而经由后围外板102与D柱2以及侧围3的连接,其不仅实现后围1整体与D柱2和侧围3的连接,并且可以理解的是,其也使得后围内板101通过后围外板10与D柱2以及侧围3间接相连。
具体实施时,需要说明的是,组成后围1的后围内板101和后围外板102仍可采用冲压钣金件。此时,为提高后围1的结构强度,由图6并结合图8所示,本实施例可在后围内板101上设置内板加强筋106,并使得该内板加强筋106沿后围内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与此同时,也可在后围外板102上设置外板加强筋108,且同样使得该外板加强筋108沿后围外板10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上述内板加强筋106和外板加强筋108均为冲压成型的向后围内板101及后围外板102一侧凸出的鼓包结构,并且除了在整体结构上沿后围1的长度方向延伸,当然仍参考图6与图8所示,上述内板加强筋106与外板加强筋108均可具有多个沿后围内板101或后围外板102宽度方向延伸的分叉结构,通过该分叉结构能够起到更好的结构加强作用。
仍参见图1及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在两侧后地板纵梁4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后横梁6,并在两侧后地板纵梁4之间连接有备胎舱5,且该备胎舱5的前端连接在后地板后横梁6上,备胎舱5的后端位于后围内板101的下方,并连接在后围外板102上。
备胎舱5主要用于放置汽车备胎,此时,为提高备胎舱5的结构稳定性,以能够适应汽车备胎的较大的重量,本实施例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仍参见图3,在两侧后地板纵梁4之间也连接有支撑在备胎舱5底部的加强横梁8。加强横梁8的两端通过焊接方式与后地板纵梁4相连便可,并且在具体实施时,上述后地板纵梁4、后地板后横梁6以及加强横梁8等均采用常规的冲压钣金梁体结构即可,且后地板纵梁4一般为由上下梁体或内外梁体焊合而成的具有内腔的梁体结构,以保证后地板纵梁4的结构强度。
在设置有备胎舱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在后围内板101上也连接有护板安装支架104,以用于位于安装备胎舱位置的护板。另外,仍参见图8所示,在后围外板102上则连接有后保险杠安装支架105,以便于后保险杠的安装。
需要指出的是,图8中所示的位于后围外板102上的防撞梁连接过孔107便是用于前述的两块防撞梁连接板连接的,其也即用于两块防撞梁连接板相连的螺栓副穿经该防撞梁连接过孔107,并以此使得后围外板102被夹设在两块防撞梁连接板之间。
此外,仍由图6,并结合图9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在后围内板101与后围外板102之间设置有锁扣安装板1011,该锁扣安装板101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后背门锁扣的锁扣安装孔103,并且在后围内板101上设有供锁扣安装孔103外露的安装过孔101d,以可通过螺栓将后背门锁扣固连在锁扣安装板1011上。
而作为一种优选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锁扣安装板1011也设计为位置可调地设置在后围内板101上。如此,通过锁扣安装板1011的位置可调,能够便于后背门锁扣的安装,从而有助于提高车身得组装效率。
详细来说,为利于锁扣安装板1011的设置,并且也为了提高后背门锁扣的安装强度,本实施例在后围内板101与后围外板102之间连接有锁扣加强板109,并在该锁扣加强板109上连接有安装支架1010。与此同时,利用安装支架1010的设置,也进一步地在安装支架1010和锁扣加强板109之间形成容纳腔1010a,锁扣安装板1011即设置在该容纳腔1010a中,并通过设置锁扣安装板1011的尺寸(主要是长度)小于容纳腔1010a,由此实现锁扣安装板1011在容纳腔1010a中的位置可调。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锁扣安装板1011位置可调的同时,也需要将后围内板101上的安装过孔101d的孔径设置的大一些,以能够实现后背门锁扣安装时的位置调整。此外,优选的,上述安装支架1010可连接在锁扣加强板109的背对后围内板101的一侧,且此时,安装支架101以及锁扣加强板109的连接方式均可采用焊接,锁扣加强板109上也应设置与安装过孔101d对正布置的过孔结构,当然锁扣加强板109上的该过孔结构的孔径同样应设置的大一些。
另外,图11中的位于安装支架1010上的通孔1010b也对正于锁扣安装孔103布置,且其主要用于供安装后背门锁扣的螺栓穿出安装支架1010。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使得安装支架1010连接在锁扣加强板109的背对后围内板101的一侧,当然将安装支架1010设置在锁扣加强板109面向后围内板101的一侧也是可以的,且此时上述通孔1010b便位于锁扣安装孔103和安装过孔101d之间,以供安装后背门锁扣的螺栓穿过。
本实施例的车身后部结构,通过使得后围内板101不与侧围3以及D柱2直接相连,由此可减小后围内板101尺寸,有助于后围1的整体减重,有利于车身后部的轻量化设计,同时,该车身后部结构,通过锁扣安装板1011的位置可调设置,也可便于后背门锁扣的安装,利于提升整车装配效率,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最后,本实施例也涉及一种汽车,该汽车的车身中即具有如上的车身后部结构。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可有助于车身的减重,利于汽车的轻量化设计,而有着较好的实用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侧围(3),与各侧所述侧围(3)的后端相连的D柱(2),以及连接在两侧所述侧围(3)之间的后围(1),和位于各侧所述侧围(3)内侧的后地板纵梁(4);
所述后围(1)具有连接在一起的后围外板(102)和后围内板(101),所述后围外板(102)与两侧的所述侧围(3)以及两侧的所述D柱(2)直接相连,所述后围内板(101)不与两侧的所述侧围(3)以及两侧的所述D柱(2)直接相连,且所述后围内板(101)与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4)的后端直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4)后端的顶部设有连接翻边(401),所述后围内板(101)与所述连接翻边(401)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外板(10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D柱连接端(102a),所述后围外板(102)通过所述D柱连接端(102a)与所述D柱(2)相连,且所述后围内板(10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翻边(101c),各所述支撑翻边(101c)支撑在同一端的所述D柱连接端(102a)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101)上设有内板加强筋(106),所述内板加强筋(106)沿所述后围内板(10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和/或,所述后围外板(102)上设有外板加强筋(108),所述外板加强筋(108)沿所述后围外板(10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4)之间连接有后地板后横梁(6),并在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4)之间连接有备胎舱(5),所述备胎舱(5)的前端连接在所述后地板后横梁(6)上,所述备胎舱(5)的后端连接在所述后围外板(10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后地板纵梁(4)之间连接有支撑在所述备胎舱(5)底部的加强横梁(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101)上连接有护板安装支架(104);和/或,所述后围外板(102)上连接有后保险杠安装支架(105)。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101)与所述后围外板(102)之间设有锁扣安装板(1011),所述锁扣安装板(1011)上设有用于安装后背门锁扣的锁扣安装孔(103),且所述后围内板(101)上设有供所述锁扣安装孔(103)外露的安装过孔(101d),所述锁扣安装板(1011)位置可调地设置在所述后围内板(101)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围内板(101)与所述后围外板(102)之间连接有锁扣加强板(109),所述锁扣加强板(109)上连接有安装支架(1010),所述安装支架(1010)和所述锁扣加强板(109)之间形成有容纳腔(1010a),所述锁扣安装板(1011)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010a)中,并在所述容纳腔(1010a)中位置可调。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的车身中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结构。
CN202222621474.0U 2022-09-30 2022-09-30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82583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1474.0U CN2182583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1474.0U CN2182583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8379U true CN218258379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49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1474.0U Active CN2182583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83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31926B2 (en) Side impact crash event body structure improvement
US20140159430A1 (en) Motor vehicle with modular body
US11485415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11396328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1144718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211167108U (zh) 后车体焊接总成
CN218258379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汽车
CN205706136U (zh) 动力电池安装纵梁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439758U (zh) 行李箱锁扣加强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US10046633B2 (en)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CN211223612U (zh)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CN217893010U (zh) 车身后围总成与车辆
CN217554025U (zh) 仪表板管梁安装板及汽车
CN219115582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CN115027571B (zh) 汽车后背门
CN215097824U (zh)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CN219969545U (zh) 一种车辆行李箱总成及车辆
CN209757267U (zh) 空气室结构、空气室总成和车辆
CN217893011U (zh)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
CN219904034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055360U (zh) 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8257948U (zh) 搁物板结构及汽车
CN218257949U (zh) 汽车搁物板总成及汽车
CN215706731U (zh) 备胎舱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20

Address after: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after: GREAT WALL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76 1902, floor 16, building 3, yard 4, No. 22, Jinghai 4th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alon mecha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