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8718U - 座椅横梁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横梁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8718U
CN218228718U CN202222314457.2U CN202222314457U CN218228718U CN 218228718 U CN218228718 U CN 218228718U CN 202222314457 U CN202222314457 U CN 202222314457U CN 218228718 U CN218228718 U CN 218228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threshold
vehicle body
vehic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1445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大荣
闫军飞
全毅
刘腾涌
郑日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1445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287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8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8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横梁及车辆,所述座椅横梁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内且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所述加强件以及所述凹槽结构均沿所述座椅横梁的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加强件的密度小于所述座椅横梁的密度。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横梁,在座椅横梁内设置凹槽结构,并在凹槽结构中设置加强件,将加强件和座椅横梁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有效增加了座椅横梁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座椅横梁的抗弯能力和抗侧碰能力。同时加强件的密度小于座椅横梁的密度,满足座椅横梁整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座椅横梁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座椅横梁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座椅横梁整体强度不高,抗弯能力和抗侧碰能力较弱,降低了汽车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横梁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座椅横梁强度不高,抗弯和抗侧碰能力较弱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座椅横梁,所述座椅横梁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内且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所述加强件以及所述凹槽结构均沿所述座椅横梁的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加强件的密度小于所述座椅横梁的密度。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为M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还包括:膨胀部,所述膨胀部设置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座椅横梁之间。
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加强件连接,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座椅横梁。
可选地,所述座椅横梁为M型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在所述座椅横梁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凹槽的截面宽度。
可选地,所述加强件设置所述第二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膨胀部为环氧树脂,所述连接支架为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座椅横梁,所述座椅横梁为所述车身框架的座椅后横梁;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设在所述车身框架下侧,且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所述电池包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形成为车身地板;
车身密封板,所述车身密封板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与所述车身密封板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车身密封板包括座椅横梁盖板,所述座椅横梁盖板与所述座椅后横梁连接形成封闭截面。
可选地,所述车身密封板还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为环状结构;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在所述板体的远离所述车身框架的一侧,且所述密封件沿所述板体的周沿延伸,所述板体与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密封件密封连接。
可选地,所述密封件为硅胶泡棉。
可选地,所述车身框架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一门槛梁、第二门槛梁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门槛梁、第二门槛梁连接形成为电池包安装横梁。
可选地,所述的车辆还包括:
前舱加强板,所述前舱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
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
中地板横梁,所述中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
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前舱加强板、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和所述中地板横梁依次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门槛梁以及第二门槛梁形成目字型框架,所述车身密封板的形状与所述目字型框架的形状相对应,且所述车身密封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所述第二门槛梁、所述前舱加强板、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和所述中地板横梁对应连接,所述电池包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所述第二门槛梁、所述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座椅后横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电池包包括:
边框,所述边框与所述第一门槛梁以及第二门槛梁连接;
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形成为车身地板;
下盖板,所述边框分别与所述上盖板、所述下盖板连接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横梁,在座椅横梁内设置凹槽结构,并在凹槽结构中设置加强件,将加强件和座椅横梁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有效增加了座椅横梁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座椅横梁的抗弯能力和抗侧碰能力。同时加强件的密度小于座椅横梁的密度,满足座椅横梁整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与车身密封板的装配后的剖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密封板与座椅横梁的装配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横梁的剖视图;
图9是图8中沿线A-A剖面图;
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横梁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件的部分结构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身框架10;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中地板横梁16;前纵梁17;
电池包20;边框21;上盖板22;下盖板23;
车身密封板30;板体31;密封件32;镂空33;座椅横梁盖板34;
加强件40;膨胀部41;骨架42;连接支架43;
凹槽结构50;第一凹槽51;第二凹槽52。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若涉及到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涉及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涉及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系统框架。
如图8和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实施例的座椅横梁15设置有凹槽结构50,座椅横梁15包括加强件40,加强件40设置在凹槽结构50内,参见图9,并且加强件40与座椅横梁15连接为一个横梁整体结构,加强件40以及凹槽结构50均沿座椅横梁15的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座椅横梁15的长度方向。加强件40的密度小于座椅横梁15的密度,便于形成轻量化的横梁结构。
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横梁15,在座椅横梁15内设置凹槽结构50,并在凹槽结构50中设置加强件40,将加强件40和座椅横梁15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有效增加了座椅横梁15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座椅横梁15的抗弯能力和抗侧碰能力。同时加强件40的密度小于座椅横梁15的密度,满足座椅横梁15整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9,加强件40可以设计成M型结构,M型结构的加强件40能够有效提升加强件40与座椅横梁15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加强件40与座椅横梁15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升座椅横梁15的整体抗弯和抗侧碰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座椅横梁15还包括:膨胀部41,膨胀部41设置加强件40与座椅横梁15之间。
如图11和图12所示,座椅横梁15还包括:连接支架43,连接支架43的一侧与加强件40连接,另一侧用于连接座椅横梁15。其中,膨胀部41可以采用环氧树脂,连接支架43可以采用金属材料。
参见图8至图12,加强件40可以采用轻量化且结构强度高的材料制造而成,进一步增加座椅横梁15的Y向抗弯能力,以用于抵抗侧碰及侧柱碰。该加强件40可以在不过度增加重量的前提下,提高车身框架10的刚度,改善NVH性能(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的英文缩写,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加强件40从左到右贯通座椅横梁15,加强件40由双组分材料组成,加强件40的第一组分为骨架42,可以采用热塑性复合材料,例如尼龙和纤维的复合材料,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加强件40的受力主体,为加强件40提供Y向抵抗力。加强件40是注塑件,可在满足注塑工艺的前提下设计骨架42的结构形式,如图10和图11所示,骨架42可以设计成格子型结构,其结构简单,出模方便且力学性能较好。其中,加强件40中的第二组分为膨胀部41,膨胀部41用于和座椅横梁15的各个部分连接,膨胀部41可以采用热膨胀性材料,例如:环氧树脂,其常温状态下为干性材料。
在设计状态下,以上提及的热膨胀性材料与座椅横梁15、车身密封板30可以预留3mm的间隙,其主要目的是在车身经过涂装烘烤的时候受热膨胀,使先前预留的间隙空腔冲满,冷却固化后可将车身密封板30与座椅横梁15形成紧密牢固的粘接。参见图11和图12,在骨架42中镶嵌了四个带孔的钣金材料的连接支架43,其作用是在焊装中将车身密封板30通过铆接或螺接的方式安装固定于座椅横梁15中。经过涂装烘烤后的加强件40与座椅横梁15通过热膨胀性材料的粘接形成一个整体,在不增加或增加少许重量的前提下,显著提高车身框架10应对侧碰、侧柱碰的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座椅横梁15可以设计为M型结构,M型结构与加强件40的结构相对应,便于装配加强件40。参见图9,凹槽结构50包括第一凹槽51以及第二凹槽52,在座椅横梁15的第二方向上,第一凹槽51以及第二凹槽52间隔设置,并且第一凹槽51的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凹槽52的截面宽度。其中,第二方向可以理解车身的前后方向。加强件40设置第二凹槽52内,通过设置加强件40,有效增加了座椅横梁15的抗弯能力和抗侧碰能力。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的座椅横梁15,在座椅横梁15内设置凹槽结构50,并在凹槽结构50中设置加强件40,将加强件40和座椅横梁15连接为一个整体结构,有效增加了座椅横梁15整体结构强度,提高座椅横梁15的抗弯能力和抗侧碰能力。同时加强件40的密度小于座椅横梁15的密度,满足座椅横梁15整体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框架10、电池包20和车身密封板30。其中,车身框架1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座椅横梁15,座椅横梁15可以设置为车身框架10的座椅后横梁。电池包20安装在车身框架10下侧,并且电池包20与车身框架10连接,电池包20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形成为车身地板。车身密封板30与车身框架10连接,电池包20的上表面与车身密封板30密封连接。
参见图1至图7,电池包20安装在车身框架10底部,并且电池包20与车身框架10可以集成设置。电池包20的顶面的一部分形成车身框架10的踩踏区域(车身地板)。车身密封板30可以设置有镂空33,踩踏区域位于镂空33位置处,车身密封板30安装在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之间,车身密封板30可以密封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之间的装配间隙,隔绝车外水、气等从该装配间隙中进入到车内。通过将电池包20的顶面作为车身框架10的车身地板(踩踏区域),同时通过车身密封板30进行密封,取消了车身前地板,增加了乘员舱内的空间。并且通过将车身框架10与电池包20进行高度集成化设计,不仅可以压缩电池包20的Z向(车辆高度方向)布置空间,提高乘员舱内活动空间,还可以让电池包20参与到车身系统的力学性能需求中,从而发挥电池包20的双重功能。这样即保护了电池包20内部电芯免受碰撞挤压发热,又提升了整车结构性能。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将电池包20的顶面作为车身框架10的车身地板(踩踏区域),同时通过车身密封板30进行密封,取消了车身前地板,增加了乘员舱内的空间。同时通过将电池包20与车身框架10进行集成设置,还可以让电池包20参与到车身系统的力学性能需求中,发挥电池包20的双重功能,既能够保护电池包20内部结构免受碰撞挤压而发热,又能够进一步提升整车结构性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见图4,车身密封板30包括座椅横梁盖板34,其中,座椅横梁盖板34与座椅横梁15连接形成封闭截面,有效提升座椅横梁15的Y向(车身的宽度方向)抵抗截面力,加强车身框架应对侧碰和侧柱碰的应对能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车身密封板30还包括板体31和密封件32。
其中,如图5所示,板体31可以设计成环状结构。密封件32可以设置在板体31的远离车身框架10的一侧,并且密封件32沿板体31的周沿延伸,板体31与电池包20通过密封件32密封连接。密封件32可以采用硅胶泡棉。车身密封板30与电池包20之间可以通过硅胶泡棉压紧密封。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车身密封板30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周沿均设置有焊点,车身框架10与车身密封板30点焊连接,确保车身密封板30能够被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均匀压紧且耐久可靠,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整车的扭转和弯曲刚度以及侧碰效果;
参见图4和图5,车身密封板30主要由板体31和密封件32组成。其中,板体31上设置有镂空33,板体31的形状与车身框架10的形状相对应。板体31上设置有焊点,提高车身密封板30与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的连接稳固性,同时提升整车刚度、侧碰以及侧柱碰能力。密封件32设置在板体31的朝向车身框架10的一侧,并且密封件32沿板体31的周沿延伸。密封件32可以采用硅胶泡棉。车身框架10、车身密封板30和电池包20装配完成后,硅胶泡棉被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压紧,使其始终保持在40%以上的有限压缩范围内,实现安全可靠的密封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的周沿还分别设有安装孔,车身密封板30上设置有过孔,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螺栓连接,车身密封板30为车身框架10和电池包20的连接提供过孔,提高车身框架10的整体结构刚度和碰撞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车身密封板30可以为热成型零件,当然,车身密封板30也可使用其他材质及工艺的进行设计,如普板、高强板、注塑件等。同时车身密封板30可通过拆件形成,可以有效的提高零部件的材料利用率。比如可以将车身密封板30板前后左右拆分成四个件,每个零部件的成型工艺及材质不限,通过连接工艺将其连接形成车身密封板30。
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座椅后横梁)、中地板横梁16的具体材料,满足座椅功能需求及侧碰、侧柱碰、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等需求即可。前舱加强板13可以采用铸造件,如铸铝、碳纤维等。
车身密封板30的X向长度(车身长度方向)小于电池包20的长度,而电池包20后端部分悬与车身密封板30外。当然,车身密封板30的X长度可增加或减少,比如车身密封板30可以延长至电池包20尾部,通过将中地板横梁16加高为车身密封板30提供焊点,同时为电池包20提供安装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方式中,参见图1至图3,车身框架10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电池包20与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连接,以使得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连接形成为电池包20安装横梁。
车辆还包括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和中地板横梁16等结构,其中,前舱加强板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连接。座椅前横梁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连接,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连接。中地板横梁1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连接。
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后横梁和中地板横梁16依次间隔设置,并且可以与第一门槛梁11以及第二门槛梁12形成目字型框架,车身密封板30的形状与目字型框架的形状相对应。并且车身密封板30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后横梁和中地板横梁16对应连接。电池包20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座椅前横梁14和座椅后横梁连接。
也就是说,如图1至图3所示,车辆还包括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和中地板横梁16等结构。其中,第一门槛梁11可以作为车辆的左门槛,第二门槛梁12可以作为车辆的右门槛。第二门槛梁12与第一门槛梁11间隔开相对布置。前舱加强板13朝向车辆的前纵梁17,前舱加强板13的两端分别通过车辆的前纵梁17(左前纵梁17和右前纵梁17)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焊接连接。座椅前横梁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焊接连接。座椅横梁15(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焊接连接。中地板横梁1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焊接连接,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和中地板横梁16之间形成目字型边框21,不仅有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的提升,对车身框架10与电池包20之间的密封系统的可靠性也有着强有力的保障。
如图4所示,车身密封板30的形状与目字型边框21的形状相对应,电池包20沿目字型边框2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且电池包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连接。通过将电池包20的两侧安装点设计在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上,提升电池包20的Y向宽度(车身的宽度方向)尺寸。
可选地,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和中地板横梁16上分别设置有固定点,车身密封板30与第一门槛梁11、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和中地板横梁16固定连接,有利于提高车身系统框架的整体碰撞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在整个目字型边框21结构中,第一门槛梁11中的左门槛内板加强板与左门槛加强型材螺接胶粘后与左门槛外板加强板焊接形成左门槛总成(第一门槛梁11)。前舱加强板13与左前纵梁17后段和右前纵梁17后段焊接后形成前舱加强总成。前中地板连接板、中地板前下横梁、中地板前下横梁左连接板、中地板前下横梁右连接板焊接后形成中地板横梁16。座椅前横梁14、前横梁左连接板、前横梁右连接板焊接形成座椅前横梁14总成。座椅横梁15、后横梁左连接板、后横梁右连接板焊接形成后横梁总成,以此共同形成一个目字型边框21,此边框21不仅有利于整车弯曲、扭转刚度的提升,对车身框架10与电池包20之间的密封系统的可靠性也有着强有力的保障。
在上述的车身系统的目字型边框21下方焊接了一个车身密封板30,替代传统车型的前地板面板。在Z向搭接上,车身密封板30与前舱加强板13通过焊接边点焊连接,车身密封板30与座椅前横梁14通过焊接边点焊连接,车身密封板30与座椅横梁15通过焊接边点焊连接,车身密封板30与中地板横梁16通过焊接边点焊连接。在Y向搭接上,车身密封板30与左门槛、右门槛通过焊接边点焊连接,确保车身密封板30上的密封面在Z向上具有较强的抗变形能力(Z向刚度更好)。
车身密封板30与门槛总成(第一门槛梁11和第二门槛梁12)、前舱加强板13、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和中地板横梁16等结构件焊接成为车身框架10,电池包20从车身框架10的正下方往上抬,两者在Z向上布置螺栓连接点。电池包20与车身框架10沿着密封介质硅胶泡棉(密封件32)的走势布置一圈固定点,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各布置两个固定点,用以提升整车刚度和侧碰、侧柱碰性能。电池包20的后端单边增加的个固定点,用于加强电池包20的自身连接强度,同时提高整车扭转、弯曲刚度。电池包20装配完成后,硅胶泡棉被车身密封板30的密封面和电池包20的上盖板22的上表面压紧,使其始终保持在40%以上的有限压缩范围内实现安全可靠的密封性能。
为确保车身框架10能够提供一张平整可靠、精度达标的密封面,将车身框架10与电池包20之间的密封系统所涉及的整圈钣金密封面设计在一个热成型零件上。该热成型零件为车身密封板30,整个密封系统的钣金密封面精度都会得到较大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车身密封板30由多个零件拼焊带来的焊接精度难以控制问题。同时热成型件的车身密封板30的使用,可以为密封面的Z向刚度提供确实可靠的保障,可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钣金密封面的变形过大,造成硅胶泡棉的实际压缩率出现漏水风险。
为了提升车身框架10的侧碰及侧柱碰应对能力,车身密封板30为前排座椅前后几字形横梁(座椅前横梁14和座椅横梁15)提供下方的封板面(座椅前横梁14封板面、座椅横梁15封板面)。车身密封板30的不同焊接边与座椅前横梁14、座椅横梁15焊接完成之后,原先的几字形横梁变成了封闭截面的横梁,可以有效的提升座椅前横梁14和座椅横梁15的Y向抵抗截面力,加强车身框架10应对侧碰及侧柱碰的应对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电池包20包括边框21、上盖板22和下盖板23。其中,边框21与第一门槛梁11以及第二门槛梁12连接。上盖板22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形成为车身地板。边框21分别与上盖板22、下盖板23连接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
如图5所示,边框21可以与上盖板22、下盖板23连接并形成用于容纳电芯的容纳空间,边框21的周沿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身框架10和车身密封板30的安装孔。上盖板22形成为车身框架10的车身地板(踩踏空间)。
电池包20与车身框架10装配之后,车身密封板30被掏空的区域(镂空33)全部由上盖板22覆盖,即前后排乘员歇脚区域全部由电池包20的上盖板22提供。电池包20通过自身结构进行电磁辐射防护。与传统车型的方案相比,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前地板面板,增加舱内乘员的活动空间,降低车高,提升用户体验。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将电池包20的上盖板22作为车身框架10的踩踏区域,同时通过车身密封板30进行密封,取消了车身前地板,增加了乘员舱内的空间。通过将电池包20与车身框架10进行集成设置,还可以让电池包20参与到车身系统的力学性能需求中,发挥电池包20的双重功能,既能够保护电池包20内部结构免受碰撞挤压而发热,又能够进一步提升整车结构性能。该车身系统框架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同时,还能保证整车的扭转和弯曲刚度以及侧碰性能等。
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车辆的其他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实现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详细赘述。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座椅横梁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设置在所述凹槽结构内且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所述加强件以及所述凹槽结构均沿所述座椅横梁的第一方向延伸;
其中,所述加强件的密度小于所述座椅横梁的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为M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还包括:
膨胀部,所述膨胀部设置所述加强件与所述座椅横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还包括:
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加强件连接,另一侧用于连接所述座椅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横梁为M型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在所述座椅横梁的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以及所述第二凹槽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凹槽的截面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设置所述第二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部为环氧树脂,所述连接支架为金属材料。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横梁,所述座椅横梁为所述车身框架的座椅后横梁;
电池包,所述电池包设在所述车身框架下侧,且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所述电池包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形成为车身地板;
车身密封板,所述车身密封板与所述车身框架连接,所述电池包的上表面与所述车身密封板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密封板包括座椅横梁盖板,所述座椅横梁盖板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形成封闭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密封板还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为环状结构;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在所述板体的远离所述车身框架的一侧,且所述密封件沿所述板体的周沿延伸,所述板体与所述电池包通过所述密封件密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为硅胶泡棉。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框架包括:沿车辆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所述电池包与所述第一门槛梁、第二门槛梁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门槛梁、第二门槛梁连接形成为电池包安装横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舱加强板,所述前舱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
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
中地板横梁,所述中地板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连接;
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前舱加强板、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和所述中地板横梁依次间隔设置,且与所述第一门槛梁以及第二门槛梁形成目字型框架,所述车身密封板的形状与所述目字型框架的形状相对应,且所述车身密封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所述第二门槛梁、所述前舱加强板、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和所述中地板横梁对应连接,所述电池包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所述第二门槛梁、所述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座椅后横梁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包括:
边框,所述边框与所述第一门槛梁以及第二门槛梁连接;
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的至少部分上表面形成为车身地板;
下盖板,所述边框分别与所述上盖板、所述下盖板连接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
CN202222314457.2U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横梁及车辆 Active CN218228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4457.2U CN218228718U (zh)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横梁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14457.2U CN218228718U (zh)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横梁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8718U true CN218228718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85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14457.2U Active CN218228718U (zh) 2022-08-31 2022-08-31 座椅横梁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287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065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20140033949A1 (en) Lightweight Compound Cab Structure for a Rail Vehicle
CN113147904A (zh) 一种两门电动车门环加强框组件
WO2018161699A1 (zh) 车身框架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228718U (zh) 座椅横梁及车辆
US20240092426A1 (en) Side reinforced vehicle body
CN211167108U (zh) 后车体焊接总成
CN217198368U (zh) 一种a柱结构、车身和车辆
CN217022679U (zh) A柱总成和车辆
CN114987627B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及包括该前地板结构的电动汽车
CN216994523U (zh) 机舱边梁与侧围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1223612U (zh) 一种新型车身后围结构
KR20230067363A (ko) 차량 플로어구조
CN210310566U (zh) 用于车辆的挡板内基座及车辆
CN219948348U (zh) 前围板加强结构、前部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7863594U (zh) 顶盖结构及飞行汽车
CN219295518U (zh) 机舱纵梁和车辆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CN220349787U (zh) 汽车车架组件
CN210653347U (zh) 一种加强结构及具有其的b柱和汽车
CN220114699U (zh)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9096821U (zh) 一种a柱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19728347U (zh) 车身后部结构及车辆
CN219838625U (zh) 车辆
CN218431432U (zh)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