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1432U -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31432U
CN218431432U CN202222485641.3U CN202222485641U CN218431432U CN 218431432 U CN218431432 U CN 218431432U CN 202222485641 U CN202222485641 U CN 202222485641U CN 218431432 U CN218431432 U CN 218431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all
assembly
plate assembly
automobile
longitudinal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856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龙
刘志威
吴龙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856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314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31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314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其中汽车前围板总成包括前围上板总成和与前围上板总成连接的前围底板总成;前围底板总成与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与前围上板总成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由于在前围上板总成上增加前围底板总成,且前围上板总成和前围底板总成上形成有缓冲空间,以使前围底板在传力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可有效的增加汽车前围板总成的防撞性能。

Description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说明书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的不断普及,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性和续航里程、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电动汽车的车身多为承载式车身,车身机舱总成的传力框架作为其重要碰撞传力路径,有着吸收碰撞能量、保护驾驶人、保护电池等电器元件的功能,这就要求电动汽车的车身机舱的传力框架要有更高防撞性能的结构来满足需求。
而相关技术中,在传统车身机舱基础上,通常通过左纵梁、右边纵梁及中通道三种传力路径。从而当车身机舱受到碰撞冲击时,可以通过左纵梁、右门纵梁及中通道三种传力路径分散车身机舱受到的碰撞冲击力,从而提高车身机舱的防撞性能。然而,左纵梁、右门纵梁及中通道这三种路径是通过刚性件传递力,只是分散了冲击力,而无法减缓冲击力。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说明书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说明书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能够增加前围板总成的防撞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包括:前围上板总成;
前围底板总成,所述前围底板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
进一步,所述前围底板总成包括本体及由所述本体的相对两端延伸的臂部,所述本体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所述臂部上设有缓冲槽。
进一步,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还包括前围横梁总成,所述前围横梁总成一端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所述前围横梁总成另一端与所述前围底板总成连接;所述前围横梁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之间形成有第二缓冲空间,所述第一缓冲空间和所述第二缓冲空间形成相互连通的缓冲区。
进一步,所述前围横梁总成呈U形,所述前围横梁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一缓冲空间位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侧壁上;所述前围底板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二缓冲空间位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上。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包括前纵梁、与所述前纵梁连接的边纵梁;还包括上述的汽车前围板总成,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边纵梁连接;其中,所述前围底板总成与所述边纵梁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前围板总成和所述边纵梁连接;所述边纵梁包括左边纵梁和右边纵梁,所述左边纵梁和所述右边纵梁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总成的相对两端;其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左边纵梁和/或所述右边纵梁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中通道、与所述左边纵梁和所述右边纵梁连接的座椅横梁,所述中通道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和所述座椅横梁之间,且与所述前围底板总成和所述座椅横梁连接;所述加强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板对称的设置在所述中通道的两侧。
进一步,两所述加强板呈放射状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通道的两侧。
进一步,还包括座椅横梁、中通道;所述边纵梁包括左边纵梁和右边纵梁,所述左边纵梁和所述右边纵梁设置在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的两端;所述中通道与所述前围底板总成连接,且向车身前后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所述车身机舱结构总成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和所述座椅横梁连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车身机舱结构总成。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前围板总成,包括前围上板总成和与前围上板总成连接的前围底板总成;前围底板总成与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与前围上板总成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由于在前围上板总成上增加前围底板总成,且前围上板总成和前围底板总成上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由于第一缓冲空间的变形,一方面缓冲空间变形需要消耗冲击力,另一方面,缓冲空间变形导致其内空气压强增大,减缓了冲击速度,从而减缓了冲击力,可有效的增加汽车前围板总成的防撞性能。另外,相较于增加零部件的厚度,如此设置可使汽车前围板总成在较小的增加重量的情况下较大的增加汽车前围板总成的防撞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包括前围底板和前围上板;
图2为图1中前围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沿中线剖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前围底板与前围上板的位置连接关系;
图4为图1中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车身机舱结构总成正向受力的传力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车身机舱结构总成侧向受力的传力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另一个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另一个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包括前围底板和前围上板;图2为图1中前围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沿中线剖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示出前围底板与前围上板的位置连接关系。
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汽车前围板总成2包括前围上板总成21及与前围上板总成21连接的前围底板总成22。
前围上板总成21用于将汽车发动机舱与车厢进行分隔。图1中并未示出前围上板总成21的全部,仅示出其与前围底板总成22连接的部分。
前围底板总成22与前围上板21总成连接,且与前围上板总成21之间形成第一缓冲空间242。其中,前围底板总成22主要用于增加汽车前围板2的防撞性能,从而增加汽车的防撞性能。
因此,在本申请中,由于在前围上板总成21上增加前围底板总成22,且前围上板总成21和前围底板总成22上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242,当汽车发生碰撞并传递至汽车前围板2时,前围底板总成22可形成新的传力路径,并且前围上板总成21和前围底板总成22上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242以使前围底板总成22在传力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且在前围底板总成22受力并发生弹性或塑性变形时,第一缓冲空间242变形,由此可消耗一部分冲击力,并且第一缓冲空间242变形导致其内空气压强增大,减缓了冲击速度,从而减缓了冲击力,从而有效的增加汽车前围板总成2的防撞性能。另外,相较于增加零部件的厚度,如此设置可使汽车前围板总成2在较小的增加重量的情况下较大的增加汽车前围板总成2的防撞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汽车前围板总成2还包括前围横梁总成23,其前围横梁总成23也用于提高汽车前围板总成2的防撞性能。其中,前围横梁总成23一端与前围上板总成21连接,另一端与前围底板总成22连接。其中,前围横梁总成23与前围上板总成21之间形成有第二缓冲空间241,第一缓冲空间242和第二缓冲空间241形成相互连通的缓冲区24。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前围底板总成22包括本体221,及由本体221的相对两端延伸的臂部222。
本体221与前围上板总成21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本体221靠近臂部222的一侧形成向外延伸的翻边,本体221可通过翻边与前围上板总成21点焊在一起。另外,为了便于前围底板总成22与前围横梁总成23的连接,前围底板总成22在远离臂部222的一侧还设置有连接板224,连接板224可与前围横梁总成23点焊在一起。
臂部222上设有缓冲槽223,其中,前围延伸的臂部222可与本体221形成一个U形体,也即臂部222向远离连接板224的方向延伸。由此,第一缓冲空间242为包括缓冲槽223的U形腔。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前围横梁总成23呈U形,也即前围横梁总成23的横截面呈U型,前围横梁总成23与前围上板总成21的侧壁连接,且第一缓冲空间242位于前围上板总成21的侧壁上;前围底板总成22与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连接,第二缓冲空间241位于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上。由此,由前围上板总成21、前围横梁总成23和前围横梁总成23围成的缓冲区24,包括向前围上板总成21侧壁凸出的第二缓冲空间241和向前围上板总成21底壁凸出的第一缓冲空间242。可以理解的是,在通过前围底板总成22进行传力时,由于第一缓冲空间241和第二缓冲空间242的存在,可以使得汽车前围板总成2在两个方向都不易变形,从而具有良好的防撞性能。
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前围横梁总成23的U型端部形成有向外翻的第一连接部231和第二连接部232。其中第一连接部231通过点焊与前围上板总成21侧壁连接,第二连接部232通过点焊与前围底板总成22连接。由于前围底板总成22与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连接,使得形成的第一缓冲空间242位于前围上板总成21的侧壁上,第二缓冲空间241位于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上。
请参阅图4,图4为图1中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的另外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包括前纵梁1、与前纵梁1连接的边纵梁3,以及上述任意实施例的汽车前围板总成2。
前纵梁1和边纵梁3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汽车前围板总成2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汽车前围板总成2分别与前纵梁1和边纵梁3连接,前围底板总成22与边纵梁3连接。由此,前纵梁1受力后可通过前围底板总成22向边纵梁3进行传力。可以理解的是,前纵梁1为两个,包括间隔设置的左前纵梁11和右前纵梁12。
为了进一步增加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的防撞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还设置有加强板6,加强板6分别与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边纵梁3连接。
边纵梁3包括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连接在前围底板总成22的相对两端,也即前围底板总成22位于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之间,并与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连接。加强板与前围上板21连接,且加强板6与左边纵梁31和/或右边纵梁32连接。也即加强板6与前围上板21连接后,还与左边纵梁31连接;或加强板6与前围上板21连接后,还与右边纵梁32连接;或加强板6与前围上板21连接后,还可与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都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在汽车前围板总成2上设置有前围底板总成22,由此可形成一个横向的传力路径,并可以有效的吸收前纵梁1传递过来的正向碰撞力,也可以有效吸收左边纵梁3和/或右边纵梁32侧向传递过来的侧向碰撞力,由此能够更好的保护驾驶人跟电器元件。另外,由于还设置有加强板6,使得在受到冲击力时,能被进一步的分散。使得正向的冲击力还可通过前围底板总成22和加强板6传递至边纵梁,侧向的冲击力可通过边纵梁3向前围底板总成22和加强板6传递,从而进一步增加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正向和侧向的防撞性能。相较于增加传力路径上的零部件料厚或者改善加强筋结构来说,通过形成新的传力路径可以从整体上减少车身零件数量和重量达到很好的轻量化效果,同时又可以有效的吸收碰撞能量、更好的保护驾驶人跟电器元件。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还包括中通道5、与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连接的座椅横梁4,中通道5设置在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座椅横梁4之间,且与前围底板总成22和座椅横梁4连接。也即,座椅横梁4设置在左边纵梁31和右边纵梁32之间,且沿车身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与左边纵梁31和右并纵梁32连接。中通道5设置在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座椅横梁4之间,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并与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座椅横梁4连接。
其中,加强板6为两个,包括第一加强板61和第二加强板62,第一加强板61和第二加强板62对称的设置在中通道5的两侧。如此对称设置可有效的保证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受力时,力传递的均匀性,从而提升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的最小变形强度。
在一些更为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61和第二加强板62呈放射状对称设置在中通道5的两侧。也即对称设置在中通道5两侧的第一加强板61和第二加强板62呈八字型。由此构成一个三角形结构,可有效的增加其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并有效的减轻外界激励所产生的共振动,从而有效的提高其防撞性能及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以对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传力做近一步的说明。其中,图5为图4中车身机舱结构总成正向受力的传力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车身机舱结构总成侧向受力的传力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板6包括第一加强板61和第二加强板62,第一加强板61和第二加强板62对称的设置在中通道5的两侧。由此,当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正向受力时,也即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受到沿车身前后方向的力时,正向碰撞传递过来的碰撞力经过左前纵梁11、右前纵梁12传递至前围底板总成22,然后经左边纵梁31、中通道5、右边纵梁32,和新增的两条传力路径,即两加强板6,共五条传力路径向后传递,形成了一种新的汽车碰撞传力框架结构,从而能更好的吸收碰撞能量和更好的保护驾驶人。另外,前围底板总成22和加强板的结构简单,从而也避免了在左边纵梁31、右边纵梁32及中通道5上增加加强筋来说,有效的减小零部件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车身精度和生产节拍。
当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侧向受力时,也即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受到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力时,侧向碰撞传递过来的碰撞力经过左边纵梁31传递至前围底板总成22、两加强板6和中通道5,然后传递至右边纵梁32。可以理解的是,将加强板6设置在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边纵梁3上,可以有效的增加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正向和侧向的防撞性能。
可选的,加强板6还可设置在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座椅横梁4之间,且与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座椅横梁4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相较于将加强板6设置在汽车前围板总成2和边纵梁3上,只能有效的增加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的正向防撞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还包括前地板,前地板设置在加强板6上,并可通过点焊将前地板和加强板6连接在一起,由此可提高前地板的强度和前地板的局部模态。也就是说,在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上增加加强板6不仅可以增加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的防撞性能,而且还可以提高前地板的强度和局部模态。
本申请的另外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车身机舱结构总成100的结构在上述已做了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在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
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围上板总成;
前围底板总成,所述前围底板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底板总成包括本体及由所述本体的相对两端延伸的臂部,所述本体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所述臂部上设有缓冲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还包括前围横梁总成,所述前围横梁总成一端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所述前围横梁总成另一端与所述前围底板总成连接;所述前围横梁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之间形成有第二缓冲空间,所述第一缓冲空间和所述第二缓冲空间形成相互连通的缓冲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围板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横梁总成呈U形,所述前围横梁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侧壁连接,且所述第一缓冲空间位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侧壁上;所述前围底板总成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连接,所述第二缓冲空间位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的底壁上。
5.一种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包括前纵梁、与所述前纵梁连接的边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围板总成,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边纵梁连接;其中,所述前围底板总成与所述边纵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和所述边纵梁连接;
所述边纵梁包括左边纵梁和右边纵梁,所述左边纵梁和所述右边纵梁连接在所述前围底板总成的相对两端;其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连接,且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左边纵梁和/或所述右边纵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通道、与所述左边纵梁和所述右边纵梁连接的座椅横梁,所述中通道设置在所述前围板总成和所述座椅横梁之间,且与所述前围底板总成和所述座椅横梁连接;
所述加强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加强板对称的设置在所述中通道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加强板呈放射状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通道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座椅横梁、中通道;所述边纵梁包括左边纵梁和右边纵梁,所述左边纵梁和所述右边纵梁设置在所述汽车前围板总成的两端;所述中通道与所述前围底板总成连接,且向车身前后方延伸并与所述座椅横梁连接;
所述车身机舱结构总成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前围上板总成和所述座椅横梁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机舱结构总成。
CN202222485641.3U 2022-09-19 2022-09-19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184314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5641.3U CN218431432U (zh) 2022-09-19 2022-09-19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85641.3U CN218431432U (zh) 2022-09-19 2022-09-19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31432U true CN218431432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82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85641.3U Active CN218431432U (zh) 2022-09-19 2022-09-19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314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JP428688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11619670B (zh) 前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1712671U (zh)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段的加强结构
CN211167108U (zh) 后车体焊接总成
CN218431432U (zh) 汽车前围板总成、车身机舱结构总成及汽车
CN112896330A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211196386U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3008402U (zh) 车身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2797089U (zh) 一种用于新能源商用车的地板总成及驾驶室白车身
CN114987627A (zh) 一种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及包括该前地板结构的电动汽车
CN212890610U (zh) 电动车下车体结构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1809854U (zh) 一种强度呈梯度变化的铝合金纵梁
CN111169267B (zh) 电池包保护框架及汽车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053943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406609U (zh) 车身骨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