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5518U - 机舱纵梁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机舱纵梁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95518U
CN219295518U CN202320642994.1U CN202320642994U CN219295518U CN 219295518 U CN219295518 U CN 219295518U CN 202320642994 U CN202320642994 U CN 202320642994U CN 219295518 U CN219295518 U CN 2192955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longitudinal beam
subspace
longeron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429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涛
王美玲
史红乐
冯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4299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955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955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955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机舱纵梁和车辆,机舱纵梁包括: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和至少两个支撑板,纵梁内板设置于纵梁外板内侧,至少两个支撑板设置于纵梁内板内,至少两个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将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通过在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板,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形成至少三个子空间,这样设置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的整体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机舱纵梁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机舱纵梁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中的机舱前纵梁前段总成结构是由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前副车架左前安装支撑板、左前纵梁内板前加强板和左前纵梁内板加强板构成的,这样设置导致该结构强度性能不足,当车辆发生正向碰撞时,从而出现前部溃缩吸能性差和纵梁自身结构强度弱等缺陷,进而造成纵梁前段总成整体传力性能差,还会严重影响车辆机舱前部碰撞安全性能,从而对机舱纵梁骨架总成造成严重损坏,进而影响车辆主、副驾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舱纵梁,该机舱纵梁可以优化以及提升机舱纵梁的碰撞性能需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外板、纵梁内板和至少两个支撑板,所述纵梁内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内侧,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内,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机舱纵梁,通过在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板,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形成至少三个子空间,这样设置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和所述纵梁内板形成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第二子空间和第三子空间,所述第一子空间、所述第二子空间和所述第三子空间中的至少两个体积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内板和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内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内板与所述纵梁内板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外端与所述纵梁外板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外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外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外板与所述纵梁外板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的内端与所述纵梁内板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纵梁内板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纵梁内板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纵梁内板的底部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机舱纵梁还包括: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上且至少在所述第二子空间内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上且至少在所述第二子空间内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前端相平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机舱纵梁还包括: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至少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子空间内,所述第四加强板至少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子空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机舱纵梁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前端顶部且设置有第四翻边,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的前端底部且设置有第五翻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机舱纵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机舱纵梁;
2、纵梁外板;3、纵梁内板;4、支撑板;41、第一支撑板;42、第二支撑板;43、内板;44、第一侧板;45、外板;46、第二侧板;47、第一翻边;48、第二翻边;49、第三翻边;5、第一子空间;6、第二子空间;7、第三子空间;8、第一加强板;9、第二加强板;10、第三加强板;11、第四加强板;12、第一连接板;121、第四翻边;13、第二连接板;131、第五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1,该机舱纵梁1应用于车辆中。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机舱纵梁1包括:纵梁外板2、纵梁内板3和至少两个支撑板4,纵梁内板3设置于纵梁外板2内侧,至少两个支撑板4设置于纵梁内板3内,至少两个支撑板4在前后方向上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纵梁外板2位于机舱纵梁1的外侧,纵梁内板3位于机舱纵梁1的内侧,从而可以使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腔体,至少两个支撑板4位于纵梁内板3内,而且至少两个支撑板4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可以将腔体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通过分隔出至少三个子空间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机舱纵梁1前段碰撞性能需求,可以有利于机舱纵梁1进行溃缩吸能,从而可以对车辆驾乘人员起到更好的安全保护。
由此,通过在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之间设置至少两个支撑板4,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的内部空间进行分隔,进而形成至少三个子空间,这样设置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1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1的整体结构强度。
其中,如图2-图5所示,至少两个支撑板4包括: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第一支撑板41设置于第二支撑板42的前侧,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在前后方向上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中的至少两个体积不同。也就是说,第一支撑板41位于第二支撑板42的前侧,而且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间隔设置,从而可以将纵梁外板2和纵梁内板3形成的腔体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分隔成三段,也就是形成了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而且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的空间体积不同,从而可以形成不同的功能。例如,第一子空间5为溃缩区,第二子空间6为吸能区,第三子空间7为加强区,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地提升机舱纵梁1的碰撞性能需求。
特别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支撑板41包括:内板43和第一侧板44,第一侧板44连接于内板43的前后两侧,内板43与纵梁内板3相连接,第一侧板44的外端与纵梁外板2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内板43位于纵梁内板3的外侧,而且内板43与纵梁内板3之间相互连接,第一侧板44位于内板43的前后两侧,从而使第一支撑板41形成“几”字型,第一侧板44的外端与纵梁外板2相互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1将腔体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5和第二子空间6,也就是使位于前侧的第一侧板44作为第一子空间5的后侧,以及位于后侧的第一侧板44作为第二子空间6的前侧,如此设置可以解决机舱纵梁1正向碰撞前部溃缩造成机舱纵梁1外张的问题。
同样地,如图3和图5所示,第二支撑板42包括:外板45和第二侧板46,第二侧板46连接于外板45的前后两侧,外板45与纵梁外板2相连接,第二侧板46的内端与纵梁内板3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外板45位于纵梁外板2侧,而且外板45与纵梁外板2之间相互连接,第二侧板46位于外板45的前后两侧,从而使第二支撑板42形成“几”字型,第二侧板46的内端与纵梁内板3相互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板42将腔体空间分隔成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也就是使位于前侧的第二侧板46作为第二子空间6的后侧,以及位于后侧的第二侧板46作为第三子空间7的前侧,如此设置可以解决机舱纵梁1内凹外胀的问题。
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侧板44上设置有第一翻边47,第一翻边47与纵梁内板3的顶部相连接,第二侧板46上设置有第二翻边48和第三翻边49,第二翻边48与纵梁内板3的顶部相连接,第三翻边49与纵梁内板3的底部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翻边47位于第一侧板44上,而且第一翻边47与纵梁内板3的上端面贴合连接,可以提高第一支撑板41的固定可靠性,还可以满足第一子空间5的溃缩性能需求,以及解决碰撞第一子空间5时的内凹外胀性能不足的问题,第二翻边48位于第二侧板46的上端,第三翻边49位于第二侧板46的下端,可以使第二翻边48与纵梁内板3的上端面相互连接,第三翻边49与纵梁内板3的下端面相互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腔体空间之间形成支撑结构,可以提高第二支撑板42的固定可靠性,从而可以提升机舱纵梁1的整体结构强度。例如,第一翻边47、第二翻边48和第三翻边49与纵梁内板3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如此设置可以使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与机舱纵梁1连接的更加紧固。
另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机舱纵梁1还包括:第一加强板8和第二加强板9,第一加强板8设置于纵梁内板3上,而且第一加强板8至少在第二子空间6内延伸,第二加强板9设置于纵梁外板2上,而且第二加强板9至少在第二子空间6内延伸。也就是说,第一加强板8位于纵梁内板3上,第二加强板9位于纵梁外板2上,而且第一加强板8和第二加强板9在第二子空间6内前后延伸,从而可以提升第二子空间6的局部空间强度,以及防止第二子空间6变形,进而可以更好的将碰撞力传力进行扩散至车身骨架。
特别地,如图3所示,第二加强板9的前端与第一支撑板41的前端相平齐,从而可以使第二加强板9和第一支撑板41之间形成一个腔体,如此设置可以进一步地提升碰撞溃缩性能。例如,第二加强板9和第一支撑板41之间形成的腔体长度为100mm-110mm,从而可以有效提升碰撞溃缩性能。
此外,如图2和图3所示,机舱纵梁1还包括:第三加强板10和第四加强板11,第三加强板10至少设置于纵梁内板3的顶部,而且第三加强板10位于第三子空间7内,第四加强板11至少设置于纵梁内板3的底部,而且第四加强板11位于第三子空间7内。也就是说,第三加强版设置在第三子空间7的上部,第四加强板11位于第三子空间7的下部,从而可以进一步地解决碰撞力传递造成机舱纵梁1结构强度不足以及变形问题,进而可以更好的将力传递给车身骨架,以及对车辆驾乘人员起到更好的安全保护。
除此之外,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机舱纵梁1还包括: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第一连接板12设置于纵梁内板3的前端顶部,而且第一连接板12设置有第四翻边121,第二连接板13设置于纵梁内板3的前端底部,而且第二连接板13设置有第五翻边13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板12位于纵梁内板3的前端和上端面,第二连接板13位于纵梁内板3的前端和下端面,第四翻遍位于第一连接板12上,第五翻边131位于第二连接板13上,从而可以使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与纵梁内板3连接的更加紧固,进而可以有效解决车辆低速碰撞对机舱纵梁1造成损坏以及对骨架造成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以上实施例的机舱纵梁1,从而可以优化和提升机舱纵梁1的碰撞性能需求以及提升机舱纵梁1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外板(2);
纵梁内板(3),所述纵梁内板(3)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2)内侧;
至少两个支撑板(4),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4)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内,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4)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2)和所述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至少三个子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板(4)包括:第一支撑板(41)和第二支撑板(42),所述第一支撑板(41)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2)的前侧,所述第一支撑板(41)和所述第二支撑板(42)在前后方向上将所述纵梁外板(2)和所述纵梁内板(3)形成的空间分隔成第一子空间(5)、第二子空间(6)和第三子空间(7),所述第一子空间(5)、所述第二子空间(6)和所述第三子空间(7)中的至少两个体积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包括:内板(43)和第一侧板(44),所述第一侧板(44)连接于所述内板(43)的前后两侧,所述内板(43)与所述纵梁内板(3)相连接,所述第一侧板(44)的外端与所述纵梁外板(2)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42)包括:外板(45)和第二侧板(46),所述第二侧板(46)连接于所述外板(45)的前后两侧,所述外板(45)与所述纵梁外板(2)相连接,所述第二侧板(46)的内端与所述纵梁内板(3)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44)上设置有第一翻边(47),所述第一翻边(47)与所述纵梁内板(3)的顶部相连接;
所述第二侧板(46)上设置有第二翻边(48)和第三翻边(49),所述第二翻边(48)与所述纵梁内板(3)的顶部相连接,所述第三翻边(49)与所述纵梁内板(3)的底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强板(8)和第二加强板(9),所述第一加强板(8)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上且至少在所述第二子空间(6)内延伸,所述第二加强板(9)设置于所述纵梁外板(2)上且至少在所述第二子空间(6)内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9)的前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前端相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加强板(10)和第四加强板(11),所述第三加强板(10)至少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子空间(7)内,所述第四加强板(11)至少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的底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子空间(7)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舱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所述第一连接板(12)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的前端顶部且设置有第四翻边(121),所述第二连接板(13)设置于所述纵梁内板(3)的前端底部且设置有第五翻边(131)。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机舱纵梁(1)。
CN202320642994.1U 2023-03-28 2023-03-28 机舱纵梁和车辆 Active CN2192955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2994.1U CN219295518U (zh) 2023-03-28 2023-03-28 机舱纵梁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42994.1U CN219295518U (zh) 2023-03-28 2023-03-28 机舱纵梁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95518U true CN219295518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6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42994.1U Active CN219295518U (zh) 2023-03-28 2023-03-28 机舱纵梁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955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2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6143626A (zh) 电动汽车前部下方车身结构
CN111619670B (zh) 前车身结构及汽车
CN106143646A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2413926U (zh) 一种前地板结构
CN219295518U (zh) 机舱纵梁和车辆
CN217022679U (zh) A柱总成和车辆
CN10920450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16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11497948A (zh) 一种车身纵梁接头结构及汽车
CN116101384A (zh) 车辆地板系统
CN211731585U (zh) 一种前围板加强结构
CN109204507B (zh) 车身横梁和车辆
CN109204529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2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67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508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6994098U (zh) 一种前大灯安装横梁和加强梁的双梁结构以及车辆
CN216269560U (zh) 车辆的前地板总成结构及车辆
CN220349801U (zh) 机舱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