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28367U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28367U
CN218228367U CN202222419208.XU CN202222419208U CN218228367U CN 218228367 U CN218228367 U CN 218228367U CN 202222419208 U CN202222419208 U CN 202222419208U CN 218228367 U CN218228367 U CN 218228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roll
shaped recording
housing
record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920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次英治
柏原一敏
大塚一雄
赤间淳贵
石原研二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28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28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winding Web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Storage Of Web-Like 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 Replacement Of Web Ro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成为备品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保管场所设置在记录装置的壳体内的记录装置。记录装置具有:记录部,其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收纳部,其对将向记录部供给的记录介质进行卷叠而成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收纳;供给部,其从被收纳在收纳部中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中对记录介质进行放卷,并朝向记录部进行供给;保管部,其能够对与被收纳在收纳部中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不同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保管,并且设置有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壳体,其对记录部、收纳部、供给部以及保管部进行收纳,在壳体内部,收纳部和保管部在壳体的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处。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在介质被卷叠而成的卷筒状介质上实施印刷的打印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对备品的卷筒状介质进行保管的保管装置。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存在这样的课题,即,除了打印机的设置空间之外,还另外需要保管装置用的设置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5942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一种记录装置具有:记录部,其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收纳部,其对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收纳,所述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为将向所述记录部供给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卷叠而成的介质;供给部,其从被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中将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放卷并朝向所述记录部进行供给;保管部,其能够对与被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不同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保管,并且设置有对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壳体,其对所述记录部、所述收纳部、所述供给部以及所述保管部进行收纳,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收纳部和所述保管部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处。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收纳部以及所述保管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收纳部以及所述保管部在铅直方向上从上方起按此顺序而被配置。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保管部的底部处,作为所述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凹部。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于所述保管部的前方侧具有能够开闭的罩部件。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保管部具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能够对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而进行位移,所述保管部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于将所述移动体抽出至所述壳体的前方侧处的拆装位置和将所述移动体收纳到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移动体的底部处,作为所述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凹部。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设置有支承部。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移动体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于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后方侧处收纳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移动体位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的铅直上方处配置有所述供给部。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保管部具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能够对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而进行位移,所述保管部能够在使所述移动体于所述前后方向上向所述壳体的前方侧倾倒了的拆装位置和将所述移动体收纳到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收纳位置上,于所述移动体的底部处作为所述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第一凹部,在所述拆装位置上,于成为倾倒了的所述移动体的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第二凹部。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由连续的弯曲面而构成。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移动体的侧方被开放。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具有调整器,所述调整器能够通过利用螺钉而使回转部件进行回转从而与设置面抵接,并且在所述回转部件上配置有能够对回转角度进行确认的标记。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所述标记被配置在所述回转部件的回转角度每隔90°的位置处,并且对置的所述标记为相同的形态而邻接的所述标记为不同的形态。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具有调整器,所述调整器能够通过利用螺钉而使回转部件进行回转从而与设置面抵接,所述调整器通过多个固定部而被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且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固定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上。
在所述记录装置中,还可以设为,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处设置有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上能够以层叠多个的方式而安装预定的数量的载荷部件,并且在所述安装部的侧壁上配置有表示所述预定的数量的所述载荷部件的层叠高度的基准。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使记录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整器以及小脚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整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整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调整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A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B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A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3B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4A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4B为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保管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记录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说明。记录装置10为通过喷出液体(例如,油墨)从而在纸张等记录介质M上进行记录(印刷)的喷墨式的大幅面打印机。大幅面打印机例如为能够在短边宽度为A3尺寸(297mm)以上的记录介质M上进行记录的打印机。
在各图中,沿着Z轴的方向为记录装置10的高度方向,沿着X轴的方向为记录装置10的宽度方向,沿着Y轴的方向为记录装置10的前后方向。
如图1以及图2所示,记录装置10具备主体11。主体1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12。壳体12具有前壁13、后壁14、第一侧壁15、第二侧壁16以及上壁17。此外,壳体12的-Z方向端部的底面由底架18而构成。底架18为板状部件。在底架18上,配置有调整器60以及小脚轮70。主体11通过调整器60以及小脚轮70而被支承。
壳体12中收纳有记录部20、收纳部30、供给部40以及保管部50等。记录装置10中,通过供给部40而使记录介质M从收纳部30朝向记录部20被供给,并通过记录部20而在记录介质M上记录图像等。
收纳部30对将向记录部20供给的记录介质M卷叠而成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进行收纳。收纳部30被配置在壳体12的前表面侧(+Y方向侧)。收纳部30具有经由被设置在壳体12的前壁13上的开口而从前壁13朝向后壁14被形成的空间区域。
收纳部30具备对保持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的主轴SD进行支承的承受部31。主轴SD对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面进行保持。通过将保持有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的主轴SD安置在承受部31上,从而使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被收纳到收纳部30中。主轴SD能够相对于承受部31而进行装配以及拆卸。
记录部20具备支承台21、导向轴22、滑架23以及记录头24。
支承台21被配置在比收纳部30更靠上壁17侧(上方)。支承台21为在壳体12内于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部件。支承台21对记录介质M进行支承。从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被放卷出的记录介质M在支承台21上从后壁14侧朝向前壁13侧(+Y方向)而被输送。
导向轴22被配置在比支承台21更靠上壁17侧。导向轴22为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的棒状的部件。导向轴22对滑架23以能够沿着导向轴22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滑架23被构成为,能够通过电机的驱动而沿着导向轴22(沿着X轴)进行往返移动。
在滑架23上搭载有记录头24。记录头24相对于滑架23而被配置在支承台21侧。记录头24通过向被支承台21所支承的记录介质M以液滴的形式喷出液体,从而在记录介质M上实施记录。
供给部40将记录介质M从被收纳在收纳部30中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中进行放卷并朝向记录部20进行供给。供给部40具有输送路径形成部41、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
输送路径形成部41相对于被收纳在收纳部30中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而位于后壁14侧。输送路径形成部41形成将从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放卷出的记录介质M向壳体12的后壁14侧进行引导的引导路径44。
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对通过了引导路径44的记录介质M进行输送。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由作为以能够将沿着宽度方向的轴为旋转轴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一对辊的驱动辊和从动辊而构成。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以由驱动辊和从动辊而从记录介质M的表背两个面进行夹持的方式来进行支承。
通过引导路径44、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来输送记录介质M的路径成为供给路径45。
供给部40在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的正转驱动而对中间辊42以及输送辊43进行旋转驱动,从而通过引导路径44而将记录介质M向支承台21进行输送的同时、在支承台21上从后壁14侧向前壁13侧进行输送。
此外,在壳体12内,配置有排出口部件46和切断部47。排出口部件46相对于支承台21而位于前壁13侧,并在对通过了支承台21的记录介质M进行支承的同时、将记录介质M向被形成在前壁13上的排出口48进行引导。切断部47对记录介质M进行切断。通过切断部47而被切断后的记录介质M从排出口48被排出。
保管部50能够对与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不同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管。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作为备品的记录介质M而被保管。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为将向记录部20供给的记录介质M卷叠而成的卷筒体,并为与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同样的形态。例如,当被收纳在收纳部30中的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通过记录处理而被消耗之后,代替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而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安置到收纳部30中。由此,能够迅速地开始实施记录处理。
此外,通过将成为备品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保管场所设置在记录装置10的壳体12内,从而无需另行具备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保管空间,由此能够削减设备成本。
保管部50被配置在壳体12的前表面侧(+Y方向侧)。具体而言,保管部50被配置在壳体12的前壁13侧。
也就是说,收纳部30以及保管部50被配置在壳体12的前表面侧(+Y方向侧)。由此,能够简单地实施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的收纳工作和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保管工作,从而减轻用户的负担。
此外,在壳体12内部,收纳部30和保管部50在壳体12的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处。也就是说,沿-Z方向进行观察时,收纳部30和保管部50以重叠的方式被配置。进一步详细而言,收纳部30和保管部50在铅直方向上从上方起按此顺序而被配置。由于收纳部30和保管部50在铅直方向上被配置,因此能够使记录装置10的前后方向(沿着Y轴的方向)上的尺寸小型化。此外,由于收纳部30被配置在与保管部50相比而较高的位置处,因此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向收纳部30的安置变得容易。此外,与收纳部30被配置在壳体12的下方处的情况相比,记录介质M的供给路径45缩短,从而能够减少反张力。
此外,在记录装置10中,将主体11中的排出口48的位置设置在一定程度的高度处,以便能够容易地实施从排出口48被排出的记录介质M的图像确认。并且,能够将被设置在收纳部30的下方处的空余空间作为保管部50而有效地灵活运用。
如图3以及图4所示,保管部50中设置有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本实施方式的限制部为被设置在保管部50的底部51处的凹部52。
凹部52具有朝向-Z方向而呈凸状的弯曲面。凹部52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凹部52以沿着X轴的方向的长度与在保管部50中被保管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最大宽度尺寸相对应的方式被形成。
在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嵌入到凹部52中、且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凹部52的弯曲面相接触的状态下,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被载置在底部51上。由此,保管部50中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滚动被抑制,从而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而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持。凹部52的弯曲面的形状优选为,沿着未使用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外周面形状的形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管部50在保管部50的+Y方向侧设置有罩部件53。具体而言,罩部件53被配置在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Y方向侧。罩部件53为板状,并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罩部件53仿照沿着Z轴的方向而被配置。在沿-Y方向进行观察时,罩部件53具有覆盖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整体的大小。由此,能够防止灰尘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附着以及损伤。此外,由于通过罩部件53而遮掩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因而外观上的美观度较为良好。
在罩部件53的+Z方向侧处,形成有向-Y方向折曲了的弯曲部53a。弯曲部53a沿着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上部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而被形成。由此,在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上部处,与罩部件53之间的缝隙缩小。由此,能够限制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向+Y方向的滚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保管部50在保管部50的-Y方向侧设置有壁部54。具体而言,壁部54被配置在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Y方向侧。壁部54具有平坦面,并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壁部54的平坦面仿照沿着Z轴的方向而被配置。由此,能够限制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向-Y方向的滚动。
另外,保管部50中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限制部除了上述结构之外,例如还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罩部件53的-Y方向侧的面上配置从+Y方向朝向-Y方向而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按压的部件(例如,海绵等),以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移动进行限制。
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53以能够向前方侧(+Y方向侧)进行开闭的方式而被设置。罩部件53能够在罩部件53位于沿着Z轴的方向的关闭状态(图4)、和罩部件53位于前方侧(+Y方向侧)、即沿着Y轴的方向的打开状态(图5)之间进行位移。在为关闭状态下的罩部件53的-Z方向端部、且沿着X轴的方向的两端部上设置有轴55。轴55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罩部件53能够以轴55为中心而进行转动。
而且,在要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放入保管部50中的情况下,使罩部件53位移至打开状态。由此,保管部50的前方被开放。其后,使罩部件53位移至关闭状态。由此,能够在防止灰尘向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附着以及损伤的同时,限制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移动。此外,在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从保管部50中取出的情况下,在使罩部件53位移至打开状态的状态下实施。由此,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装卸变得简单。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罩部件53能够从壳体12上拆下。通过将罩部件53从壳体12上拆下,从而能够增大保管部50中的保管区域。因此,例如,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能够在通过打包材料(例如,打包箱)而被打包了的状态下保管在保管部50中。
接下来,对调整器60等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底架18上配置有调整器60和小脚轮70。
小脚轮70分别在底架18的+Y方向端部以及-Y方向端部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各配置有两个。小脚轮70具有车轮,从而能够使记录装置10相对于设置面FS而容易地进行移动。此外,小脚轮70具有止动件,以对车轮的动作进行限制,从而记录装置10能够保持为相对于设置面FS而不运动的状态。
调整器60在底架18的-Y方向端部上隔开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有两个。调整器60例如为能够相对于设置面FS而将记录装置10调节为水平方向的部件。在壳体12内未收纳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或者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状态下,与记录装置10的下部相比上部较重,从而重心位于记录装置10的上部。因此,记录装置10易于向后方侧翻倒。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底架18的-Y方向端部上配置调整器60,从而能够保持记录装置10的平衡并防止翻倒。
如图7所示,调整器60具备脚部61、相对于脚部61而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延伸的螺钉62、与螺钉62的-Z方向端部连接的回转部件63。回转部件63呈大致圆柱状,并且回转部件63的-Z方向端部为橡胶材料,且回转部件63的-Z方向端面具有大致水平面。回转部件63的上部的外周面为以凹凸连续的方式而被形成、且易于通过手指而握住回转部件63、并易于回转的结构。通过使回转部件63进行回转,从而能够使螺钉62相对于脚部61而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由此,回转部件63的端面能够与设置面FS抵接。
此外,调整器60具有用于安装到底架18上的固定部64。固定部64为相对于底架18而进行螺钉紧固固定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64具备第一固定部64a和第二固定部64b。
第一固定部64a相对于脚部61而以大致直角的方式弯曲。第一固定部64a被设置在与脚部61的+Y方向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第一固定部64a被配置在成为底架18的-Z方向端面的底面18a上。第一固定部64a的螺钉相对于底面18a而在直角方向上被拧紧。
第二固定部64b以从脚部61的-Y方向端部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被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固定部64b被设置在与脚部61的-Y方向端面相同的面上。第二固定部64b被配置在成为底架18的-Y方向端面的背面18b上。第二固定部64b的螺钉相对于底面18a在平行方向上被拧紧。由于第二固定部64b被配置在底架18的背面18b上,因此能够将调整器60相对于底架18而配置在更外侧,由此能够提高记录装置10的设置稳定性。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调整器60的回转部件63上配置有能够对回转角度进行确认的标记65。详细而言,在回转部件63的+Z方向端面上且沿着螺钉62的外周而被配置。
标记65以回转角度每隔90°的方式而配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的标记65具有第一标记65a和第二标记65b。第一标记65a和第二标记65b以回转角度每隔90°的方式而被交替地配置。也就是说,以螺钉62作为中心,对置的标记65为相同的方式,相邻的标记65为不同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标记65a呈三角形形状,第二标记65b呈圆形形状,第一标记65a和第二标记65b能够被识别出。另外,标记65既可以通过其它的形状、方式来识别,也可以通过色彩来识别。
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回转部件63的回转角度进行确认。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能够容易地确认是将回转部件63回转了90°,还是回转了180°。也就是说,在使回转部件63向一个方向进行了回转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识别出不同的标记65,则能够判断为回转了大约90°。此外,在使回转部件63向一个方向进行了回转的情况下,如果能够识别出相同的标记65,则能够判断为回转了约180°。进一步而言,由于标记65被配置在回转部件63的+Z方向端面上,因此在从斜上方观察回转部件63的情况下,标记65不会被主体11遮掩,由此能够容易地对标记65进行目视确认。
此外,设想了如下的情况,即,根据记录装置10的重心平衡,从而在一侧的调整器60上被施加有更大载荷,而向另一侧的调整器60施加的载荷减轻。在该情况下,在另一侧的调整器60处尽管与设置面FS抵接,但由于向另一侧的调整器60施加的载荷减轻,因此有可能会将另一侧的调整器60的回转部件63过度回转。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侧的调整器60与设置面FS抵接之后,例如,通过执行表示将回转部件63的回转在180°以内进行调节的含义的规定,从而能够抑制调整器60的回转部件63的过度旋转。由此,能够相对于设置面FS而容易地实施记录装置10的设置。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记录装置10在壳体12的底部处设置有能够将预定的数量的载荷部件81以层叠多个的方式而进行安装的安装部80。安装部80是为了防止记录装置10向后方侧的翻倒的配重物。另外,在图10以及图11中,以省略罩部件53以及底部51的方式而进行了图示。
安装部80具有板状的侧壁82,并呈具有开口的有底形态。安装部80与底架18的+Y方向端部连接。安装部80以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配置。
载荷部件81为细长的板材。各载荷部件81呈相同的形状,并且厚度相同。各载荷部件81的重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九块载荷部件81以在沿着Z轴的方向上被层叠的状态而安装在安装部80上。九块载荷部件81的总重量为数kg,从而难以一次性地将载荷部件81安装到安装部80上。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多块板材而构成载荷部件81,从而能够使载荷部件81向安装部80的安装工作的负载降低。
各载荷部件81被载置在由安装部80的侧壁82划分出的划分区域中。并且,在至少一个侧壁82上配置有表示预定的数量的载荷部件81的层叠高度的基准83。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形成于安装部80的+Y方向侧的侧壁82a上形成有基准83。被设置在侧壁82a上的基准83为侧壁82a的+Z方向端面。并且,基准83以在预定的九块载荷部件81被层叠在安装部80上的情况下与被层叠在最上部的载荷部件81的顶部面81a成为相同的高度的方式而被设置。
由此,在将载荷部件81安装到安装部80上时,能够容易地确认预定的数量(本实施方式中为九块)的载荷部件81向安装部80的层叠。
2.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记录装置10A的保管部50A具有移动体100,该移动体100能够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支承、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2而进行位移。
移动体100以使其与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相对应的方式而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移动体100具备:底部101,其能够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支承;前方侧壁部103,其被设置在底部101的+Y方向端部上,并向+Z方向竖立;后方侧壁部104,其被设置在底部101的-Y方向端部上,并向+Z方向竖立。
移动体100例如能够通过滑动机构等而在被收纳在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Pt1(图12A)、和抽出至壳体12的前方侧的拆装位置Pt2(图12B)之间进行位移。在拆装位置Pt2处,移动体100成为从壳体12向前方侧(+Y方向侧)伸出的状态。在使移动体100位移至拆装位置Pt2处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放入于移动体100中、或将被收纳着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从移动体100中取出。
在移动体100的底部101处,作为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凹部102。凹部102具有朝向-Z方向而呈凸状的弯曲面。凹部102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在凹部102中嵌入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一部分,从而即使在移动体100进行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而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持。
此外,在移动体100的抽出方向上的下游侧处设置有支承部105。详细而言,在底部101的+Y方向端部的背面上设置有支承部105。支承部105例如为小脚轮。由此,使移动体100的抽出工作变得容易。此外,能够防止在移动体100位于拆装位置Pt2时由于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重量而使记录装置10A向前方侧翻倒的情况。
此外,移动体100的侧方被开放。也就是说,在移动体100的+X方向端部以及-X方向端部上未配置壁部等。因此,在拆装位置Pt2处,能够容易地使主轴SD安装到被载置于移动体100中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上。并且,能够将安装了主轴SD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快速地安置在收纳部30中。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保管工作和取出变得简单,从而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
3.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记录装置10B的保管部50B具有能够相对于壳体12而进行位移的移动体200。
移动体200被构成为,能够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以及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体200中被构成为,在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后方侧(-Y方向侧)处能够收纳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另外,也可以设为,在移动体200中仅收纳有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或者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中的一方的状态。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为将向记录部20供给的记录介质M卷叠而成的卷筒体,并为与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1和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相同的形态。由此能够有效地灵活运用壳体12内的空间,来对多个备品的第二以及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2、R3进行保管。
移动体200以使其与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以及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相对应的方式而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移动体200具备:底部201,其能够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以及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进行支承;前方侧壁部203,其被设置在底部201的+Y方向端部上,并向+Z方向竖立;后方侧壁部204,其被设置在底部201的-Y方向端部上,并向+Z方向竖立。
移动体200例如能够通过滑动机构等而在被收纳在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Pt1(图13A)、和抽出至壳体12的前方侧的拆装位置Pt2(图13B)之间进行位移。在拆装位置Pt2处,移动体200成为从壳体12向前方侧(+Y方向侧)伸出的状态。在使移动体200位移至拆装位置Pt2处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和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放入于移动体200中、或将被收纳着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和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从移动体200中取出。
在移动体200的底部201处,作为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凹部202a。凹部202a被配置在底部201的+Y方向侧处。凹部202a具有朝向-Z方向而呈凸状的弯曲面。凹部202a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在凹部202a中嵌入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一部分,从而即使在移动体200进行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而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持。
此外,在凹部202a的-Y方向侧处,作为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的凹部202b。凹部202b具有朝向-Z方向而呈凸状的弯曲面。凹部202b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在凹部202b中嵌入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的一部分,从而即使在移动体200进行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而对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进行保持。
此外,在移动体200的抽出方向的下游侧处设置有支承部205。详细而言,在底部201的+Y方向端部的背面上设置有支承部205。支承部205例如为小脚轮。由此,移动体200的抽出工作变得容易。此外,能够防止在移动体200位于拆装位置Pt2时由于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以及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的重量而使记录装置10B向前方侧翻倒的情况。
此外,移动体200的侧方被开放。也就是说,在移动体200的+X方向端部以及-X方向端部上未配置壁部等。因此,在拆装位置Pt2处,能够容易地使主轴SD安装到被载置在移动体200中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或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上。并且,能够将安装了主轴SD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或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快速地安置在收纳部30中。
此外,在移动体200位于收纳位置Pt1处的情况下,在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3的铅直上方配置有供给部40。也就是说,能够有效地灵活运用壳体12内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后方以及供给部40的下方的空间。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移动体200为抽出结构,因而能够容易地对多个第二以及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R2、R3进行保管。
4.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4A所示,记录装置10C的保管部50C具有移动体300,该移动体300能够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支承、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2而进行位移。
移动体300以使其与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相对应的方式而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移动体300具备:底部301,其能够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支承;前方侧壁部303,其被设置在底部301的+Y方向端部上,并向+Z方向竖立;后方侧壁部304,其被设置在底部301的-Y方向端部上,并向+Z方向竖立。
移动体300能够在被收纳在壳体12内的收纳位置Pt1(图14A)、和向壳体12的前方侧(+Y方向侧)倾倒了的拆装位置Pt2(图14B)之间进行位移。在收纳位置Pt1处的移动体300的底部301的+Y方向端部上设置有轴306。轴306沿着X轴而延伸。移动体300能够以轴306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当在收纳位置Pt1处使前方侧壁部303向前方侧进行移动时,移动体300会以轴306为中心而进行旋转,并且如图14B所示而位移至向壳体12的前方侧倾倒了的拆装位置Pt2处。在拆装位置Pt2处,移动体300成为从壳体12向前方侧伸出的状态。在使移动体300位移至拆装位置Pt2处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收纳于移动体300、或将被收纳着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从移动体300中取出。
在移动体300的底部301处,作为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第一凹部302a。第一凹部302a在收纳位置Pt1处具有朝向-Z方向而呈凸状的弯曲面。第一凹部302a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在第一凹部302a中嵌入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一部分,从而在收纳位置Pt1处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而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持。
此外,在拆装位置Pt2处成为倾倒了的移动体300的下方的位置上,设置有能够载置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第二凹部302b。第二凹部302b在拆装位置Pt2处被设置在前方侧壁部303的上表面上。第二凹部302b在拆装位置Pt2处具有朝向-Z方向而呈凸状的弯曲面。第二凹部302b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延伸。通过在第二凹部302b中嵌入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一部分,从而在拆装位置Pt2处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而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持。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体300在收纳位置Pt1以及拆装位置Pt2中的任意一个位置都能够切实地对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进行保持。
此外,第一凹部302a和第二凹部302b由连续的弯曲面所构成。由此,即使在移动体300于收纳位置Pt1和拆装位置Pt2之间位移的情况下,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也能够通过第一凹部302a和第二凹部302b而稳定地被保持。
此外,移动体300的侧方被开放。也就是说,在移动体300的+X方向端部以及-X方向端部上未配置壁部等。因此,在拆装位置Pt2处,能够容易地使主轴SD安装到被载置在移动体300中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上。并且,能够将安装了主轴SD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快速地安置在收纳部30中。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2的收纳工作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减轻用户的负担。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记录装置;11…主体;12…壳体;13…前壁;14…后壁;15…第一侧壁;16…第二侧壁;17…上壁;18…底架;18a…底面;18b…背面;20…记录部;21…支承台;22…导向轴;23…滑架;24…记录头;30…收纳部;31…承受部;40…供给部;47…切断部;48…排出口;50、50A、50B、50C…保管部;51…底部;52…凹部;53…罩部件;53a…弯曲部;54…壁部;55…轴;60…调整器;61…脚部;62…螺钉;63…回转部件;64…固定部;64a…第一固定部;64b…第二固定部;65…标记;70…小脚轮;80…安装部;81…载荷部件;81a…顶部面;82…侧壁;82a…侧壁;83…基准;100…移动体;101…底部;102…凹部;103…前方侧壁部;104…后方侧壁部;105…支承部;200…移动体;201…底部;202a…凹部;202b…凹部;203…前方侧壁部;204…后方侧壁部;205…支承部;300…移动体;301…底部;302a…第一凹部;302b…第二凹部;303…前方侧壁部;304…后方侧壁部;306…轴;M…记录介质;R1…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R2…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R3…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SD…主轴;FS…设置面;Pt1…收纳位置;Pt2…拆装位置。

Claims (18)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记录部,其在记录介质上实施记录;
收纳部,其对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收纳,所述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为将向所述记录部供给的所述记录介质进行卷叠而成的介质;
供给部,其从被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中将所述记录介质进行放卷并朝向所述记录部进行供给;
保管部,其能够对与被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中的所述第一卷筒状记录介质不同的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保管,并且设置有对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限制部;
壳体,其对所述记录部、所述收纳部、所述供给部以及所述保管部进行收纳,
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收纳部和所述保管部在所述壳体的前后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相同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以及所述保管部在所述前后方向上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以及所述保管部在铅直方向上从上方起按此顺序而被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管部的底部处,作为所述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凹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于所述保管部的前方侧具有能够开闭的罩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管部具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能够对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而进行位移,
所述保管部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于将所述移动体抽出至所述壳体的前方侧处的拆装位置和将所述移动体收纳到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的底部处,作为所述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凹部。
8.如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体的所述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设置有支承部。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能够在所述前后方向上于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后方侧处收纳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移动体位于所述收纳位置时的所述第三卷筒状记录介质的铅直上方处配置有所述供给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管部具有移动体,所述移动体能够对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而进行位移,
所述保管部能够在使所述移动体于所述前后方向上向所述壳体的前方侧倾倒了的拆装位置和将所述移动体收纳到所述壳体内的收纳位置之间进行位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纳位置上,于所述移动体的底部处作为所述限制部而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第一凹部,
在所述拆装位置上,于成为倾倒了的所述移动体的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能够载置所述第二卷筒状记录介质的第二凹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二凹部由连续的弯曲面而构成。
14.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的侧方被开放。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具有调整器,所述调整器能够通过利用螺钉而使回转部件进行回转从而与设置面抵接,并且在所述回转部件上配置有能够对回转角度进行确认的标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被配置在所述回转部件的回转角度每隔90°的位置处,并且对置的所述标记为相同的形态而邻接的所述标记为不同的形态。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面上具有调整器,所述调整器能够通过利用螺钉而使回转部件进行回转从而与设置面抵接,所述调整器通过多个固定部而被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并且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固定部被配置在所述壳体的背面上。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处设置有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上能够以层叠多个的方式而安装预定的数量的载荷部件,并且在所述安装部的侧壁上配置有表示所述预定的数量的所述载荷部件的层叠高度的基准。
CN202222419208.XU 2021-09-17 2022-09-13 记录装置 Active CN2182283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1843 2021-09-17
JP2021151843A JP2023044024A (ja) 2021-09-17 2021-09-17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28367U true CN218228367U (zh) 2023-01-06

Family

ID=84664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9208.XU Active CN218228367U (zh) 2021-09-17 2022-09-13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44024A (zh)
CN (1) CN21822836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4024A (ja)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2245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97846A (zh) 纸卷保持装置、打印装置及纸卷保持装置的保持方法
CN218228367U (zh) 记录装置
CN102583071A (zh) 纸幅校正器、被记录介质盒、被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记录装置
CN111716900B (zh) 复合机
JP2021160851A (ja) 媒体カセット
CN115139660B (zh) 复合机、复合机的维护方法及复合机的制造方法
JP5724410B2 (ja) 記録装置
JP7451991B2 (ja) 記録装置
CN113147181B (zh) 记录装置
JP5640697B2 (ja) ロール状印刷媒体保持構造及びプリンター
US20220127096A1 (en) Medium placement device and recording system
JP3726358B2 (ja) 用紙搬送装置
CN113613909B (zh) 打印机
US20230129092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201909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2158417A (ja) 記録装置
JP2012158415A (ja) 記録媒体カセット
JP2012158416A (ja) 記録媒体カセット
JP2012192994A (ja) 記録装置
JP38629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7397A (ja) メディア搬送装置およびプリンタ
JP2006240081A (ja) 手提げ用ハンドルを備えた記録装置
JP2023141582A (ja) 給送システム、給送装置、給送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020094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