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11529U - 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11529U
CN218111529U CN202221034156.8U CN202221034156U CN218111529U CN 218111529 U CN218111529 U CN 218111529U CN 202221034156 U CN202221034156 U CN 202221034156U CN 218111529 U CN218111529 U CN 218111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hannel
liquid inlet
fluid
liq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3415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强
洪文文
刘华忠
陈兵
刘享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3415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11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11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11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成型机构、流道板、第一隔温板、支撑件及注料组件,成型机构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成型腔;流道板内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第一隔温板抵接于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支撑件包括设于第一隔温板的支撑本体和设置于支撑本体内的流体通道,支撑本体相对的两端分别抵接成型机构和流道板,流体通道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注料组件设于流道板并穿过第一隔温板以与成型腔流体连通,注料组件用于向成型腔内注入物料。该注塑模具通过设置支撑件,可将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的作用力从第一隔温板转移至支撑件,防止第一隔温板形变,避免影响成型产品的平面度,以及避免成型产品出现毛边。

Description

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成型制程中,通常将模具夹设于上、下加热板之间,冷流道板设于上加热板和/或下加热板,为了使上加热板和/或下加热板与冷流道板隔离,防止上加热板和/或下加热板的温度传递至冷流道板,常常在上加热板和/或下加热板与冷流道板之间设置隔热板,隔热板的材质常采用电木或玻璃纤维,此两种材质在注塑过程中由于注塑的压力容易发生变形,导致模具的对应的母模或公模平面度发生变化,进一步导致模具内硅胶类产品成型时平面度差、毛边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注塑模具,以解决隔热板在生产过程中变形导致成型产品平面度差、毛边严重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成型机构、流道板、第一隔温板、支撑件及注料组件,成型机构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成型腔;流道板内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第一隔温板抵接于所述成型机构和所述流道板之间;支撑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隔温板的支撑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本体内的流体通道,所述支撑本体相对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成型机构和所述流道板,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所述注料组件设于所述流道板并穿过所述第一隔温板以与所述成型腔流体连通,所述注料组件用于向所述成型腔内注入所述物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降温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间隔连通于所述降温段,并贯穿所述支撑本体的一表面以分别与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流体连通形成所述冷却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降温段呈环状或者呈直线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为管道和/或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开设有两个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具有凸起,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均分别贯穿一所述凸起以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流体连通;所述流道板开设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通道包括进液通孔和进液管,所述进液通孔开设于所述流道板,所述进液管一端与所述进液通孔流体连接,另一端与一所述凸起连接以与所述第一连接段流体连接;所述出液通道具有包括出液通孔和出液管,所述出液通孔开设于所述流道板,所述进液管一端与所述出液通孔流体连接,另一端与一所述凸起连接以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流体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凸起,所述密封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环形槽的深度;定位件,一端设于所述支撑本体,另一端插设于所述流道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注料组件包括:注料管,与所述成型腔流体连通,以向所述成型腔内注入所述物料;冷却管,缠绕于所述注料管的外侧,所述冷却管与外部装置连通,所述外部装置用于向所述冷却管中注入冷却液,以吸收所述注料管的热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型机构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上模、下模,所述上模与下模匹配形成所述成型腔;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上模,所述第一加热件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上模,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于所述下模,所述第二加热件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容置所述下模,所述第一加热件用于对所述上模加热,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对所述下模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本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隔温板的硬度小于所述成型机构和流道板的硬度。
上述注塑模具,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相对的两端面分别抵接成型机构和流道板,在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起到支撑作用;第一隔温板也设置在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第一隔温板起到隔温作用,通过设置支撑件,可将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的作用力从第一隔温板转移至支撑件,防止第一隔温板形变,避免因第一隔温板变形而导致影响成型产品的平面度,以及成型产品出现毛边等不良问题,提高成型产品质量;支撑件内设置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连通形成冷却回路,通过冷却回路中流动的冷却液,以对支撑件进行降温,有效防止成型机构的温度传递至流道板影响流道板的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注塑模具沿Ⅱ-Ⅱ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注塑模具的省略流道板和注料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隔温板和支撑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支撑件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连接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支撑件的透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注塑模具 100
成型机构 10
成型腔 11
上模 12
下模 13
第一加热件 14
第一凹槽 141
第二加热件 15
第二凹槽 151
流道板 20
进液通道 21
出液通道 22
第一隔温板 30
第二隔温板 40
支撑件 50
支撑本体 51
环形槽 511
凸起 5111
避空槽 512
流体通道 52
第一连接段 521
第二连接段 522
降温段 523
密封件 53
定位件 54
注料组件 60
注料管 61
冷却管 62
固定组件 70
固定板 71
通孔 711
支撑杆 72
顶出组件 80
顶出板 81
顶出杆 82
弹性件 83
顶出间隙 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厚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厚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包括成型机构、流道板、第一隔温板、支撑件及注料组件,成型机构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成型腔;流道板内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第一隔温板抵接于该成型机构和该流道板之间;支撑件包括设于该第一隔温板的支撑本体和设置于该支撑本体内的流体通道,该支撑本体相对的两端分别抵接该成型机构和该流道板,该流体通道与该进液通道和该出液通道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该注料组件设于流道板并穿过第一隔温板以与该成型腔流体连通,该注料组件用于向该成型腔内注入该物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相对的两端面分别抵接成型机构和流道板,在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起到支撑作用;第一隔温板也设置在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第一隔温板起到隔温作用,通过设置支撑件,可将成型机构和流道板之间的作用力从第一隔温板转移至支撑件,防止第一隔温板形变,导致影响成型产品的平面度,以及成型产品出现毛边等不良问题,提高成型产品质量;支撑件内设置有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与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连通形成冷却回路,以对支撑件进行降温,有效防止成型机构的温度传递至流道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注塑模具100包括成型机构10、流道板20、第一隔温板30、支撑件50(见图2)和注料组件60。具体地,也一并参阅图2,成型机构10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成型腔11;可以理解,物料可以为液态硅胶或者其他用于注塑成型的材料,物料在注塑成型前为固态,经过加热形成液态流于成型腔11内。成型机构10包括上模12、下模13、第一加热件14、第二加热件15,上模12与下模13适配形成成型腔11,上模12与下模13夹设于第一加热件14、第二加热件15之间。其中,成型腔11形成设于下模13和上模12 可以理解为,下模13和上模12各开设一腔体,下模13和上模12 合模时形成成型腔11。
流道板20设于成型机构10的一侧,流道板20内设有进液通道 21和出液通道22。第一隔温板30设于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之间且分别与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抵接。
支撑件50包括嵌于第一隔温板30的支撑本体51和设置于支撑本体51内的流体通道52(见图6),支撑本体51相对的两端分别抵接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可以理解,为了提高支撑件50的结构强度,支撑件5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可以理解,为了提高支撑件 50对流道板20的支撑稳定性,可设置多个支撑件50,多个支撑件 50可以均匀设置在流道板20和第一加热件14之间。
支撑本体51由金属材料制成,第一隔温板30的硬度小于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的硬度,第一隔温板30的材质可以例如是电木或者玻璃纤维等可以隔离温度的材料。成型机构10中的流道板20、上模12、下模13、第一加热件14、第二加热件15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
请参阅图3,流体通道52与进液通道21可根据需要求进行处折弯,流体通道52与进液通道21和出液通道22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可以理解,冷却回路可以与一外部循环装置连通,并被注入冷却液以对支撑件50进行降温;注料组件60依次穿过流道板20、第一隔温板30以插入成型机构10与成型腔11流体连通,注料组件 60用于向成型腔11内注入物料。
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的一实施过程大致为:被热熔的物料通过注料组件60注入成型机构10的成型腔11内,成型机构 10被加热以对进入成型腔11内的物料进行升温固化成为成型产品;流道板20用于对处于注料组件60内的物料进行降温,防止物料在注料组件60中固化,导致注料组件60堵塞而无法注料;第一隔温板30用于对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进行隔温,降低成型机构10 和流道板20之间的温度传递;支撑件50设置在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之间,在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之间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由于注料组件60的注塑压力作用于第一隔温板30,以及注料组件60 对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的注塑压力作用于第一隔温板30发生形变导致成型产品平面度差、毛边严重的问题出现。
如此,为了解决成型产品平面度差、毛边严重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第一隔温板30也设置在成型机构10 和流道板20之间,第一隔温板30起到隔温作用,通过设置支撑件 50,在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之间起到支撑作用,可在注料组件 60的注塑压力防止第一隔温板30形变,避免影响成型产品的平面度,以及避免出现毛边;支撑件50内设置有流体通道52,流体通道52与进液通道21和出液通道22连通形成冷却回路,以对支撑件 50进行降温,有效防止成型机构10的温度传递至流道板20。
请参阅图4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流体通道52包括第一连接段521、第二连接段522和降温段523,第一连接段521与第二连接段522间隔连通于降温段523,且第一连接段521、第二连接段 522贯穿支撑本体51的一表面以分别与进液通道21、出液通道22 流体连通形成冷却回路。如此,通过冷却回路中流动的冷却液,使降温段523可以有效降低支撑本体51的温度,防止成型机构10的温度通过支撑件50传递至流道板20。可以理解,第一加热件14和流道板20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件50时,多个支撑件50件之间可通过流体通道52相互连通,以与外部一冷却循环装置连通,形成一循环水路,进而通入冷却液体以对多个支撑件50进行降温。请参阅图 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本体51面向流道板20的一侧开设有两个环形槽511,环形槽511具有凸起5111,第一连接段521与第二连接均分别贯穿一凸起5111以分别与进液通道21、出液通道 22流体连通。流道板20开设有与凸起5111匹配的凹陷(图未示)。
注塑模具100还包括两个密封件53,密封件53可以例如是橡胶圈或者其他可以起到密封作用的零件。密封件53套设于凸起5111。如此,通过设置密封件53,可以对第一连接段521与进液通道21 之间以及第二连接段522与出液通道22之间进行密封,防止冷却液体泄漏。
注塑模具100还包括定位件54,定位件54一端设于支撑本体 51,另一端插设于流道板20,以使支撑本体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抵接于流道板20和成型机构10。如此,支撑件50可以通过定位件54与流道到固定连接,既可以提高支撑件50的稳定性,又便于本申请整体结构的安装与拆卸,还可以确保冷却回路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降温段523为环状结构。如此,降温段523在支撑本体51设置为环状,可以增加冷却回路内的液体与支撑本体51的接触面积,提高降温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进液通道21、出液通道22、流体通道52可以为管道和/或通孔。
在另一实施例中,进液通道21包括进液通孔和进液管,进液通孔开设于流道板20,进液管一端与进液通孔流体连接,另一端与一凸起5111连接以与第一连接段521流体连接;出液通道22具有包括出液通孔和出液管,出液通孔开设于流道板20,进液管一端与出液通孔流体连接,另一端与一凸起5111连接以与第二连接段522 流体连接。
请参阅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本体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开设有与环形槽511间隔设置的避空槽512。如此,通过避空槽512的设置,减小了支撑本体51与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 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对支撑本体51 的温度传递。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本体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可以是锯齿结构(图未示),通过锯齿结构减少支撑本体51与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成型机构10和流道板20对支撑本体 51的温度传递,且增加成型机构10与流道板20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支撑本体51与成型机构10、流道板20抵接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料组件60包括注料管61,注料管61与成型腔11流体连通,注料管61用于向成型腔11内注入物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料组件60还包括冷却管62,冷却管62缠绕于注料管61的外侧,冷却管62与外部装置连通,外部装置用于向冷却管62中注入冷却液,以通过流动的冷却液吸收注料管61的热量。如此,通过冷却管62的设置,可对注料管61进行降温,防止注料管61中的物料受热固化,进而堵塞注料管61。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14设置于上模 12,第一加热件14开设有第一凹槽141,第一凹槽141用于容置上模12,第二加热件15设置于下模13,第二加热件15开设有第二凹槽151,第二凹槽151用于容置下模13,第一加热件14用于对上模 12加热,第二加热件15用于对下模13加热。如此,通过设置第一加热件14和第二加热件15,以对上模12和下模13进行加热,使成型腔11中的产品可以固化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塑模具100还包括第二隔温板40,第二隔温板40设置于第二加热件15远离第一加热件14的一侧。可以理解,第二隔温板40的材质可以例如是电木或者玻璃纤维等可以隔离温度的材料。如此,通过第二隔温板40的设置,可以对第二加热件 15与一些其他结构进行隔温,防止第二加热件15的温度传递至一些其他结构,进而影响其他结构的使用。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注塑模具100还包括固定组件70和顶出组件80,固定组件70与第二加热件15连接,固定组件70用于支撑第二加热件15,如此,通过固定组件70对第二加热件15起到支撑作用,第二加热件15又可对第一加热件14 起到支撑作用,即固定组件70对本申请的整体结构起到支撑作用。固定组件70与第二加热件15之间间隔形成顶出间隙90,顶出组件 80的一端可活动地穿过顶出间隙90、第二加热件15以与第一加热件14连接,顶出组件80用于在需要开模时将第一加热件14顶起。如此,顶出组件80用于在物料成型后将第一加热件14顶起,使上模12和下模13分离,以便取出成型的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70包括固定板71、顶出板81和支撑杆72,固定板71与第二加热件15之间间隔形成上述的顶出间隙 90,支撑杆72的一端与固定板71固定连接,支撑杆72的另一端穿过顶出间隙90以与第二加热件15连接。如此,通过设置固定板71,可以提高固定组件70的支撑稳定性。通过在支撑板和第二加热件 15之间设置支撑杆72,在起到支撑作用顶出组件80包括顶出板81、顶出杆82和弹性件83,顶出板81滑动设置于顶出间隙90内,顶出杆82的一端与顶出板81连接,顶出杆82的另一端活动穿过顶出间隙90、第二加热件15并连接于第一加热件14,弹性件83套设于顶出杆82的外侧,弹性件8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加热件15、顶出板81,可以理解,弹性件83可以例如是弹簧等。支撑杆72穿过顶出板81,固定板71开设有通孔711,外部驱动装置穿过通孔711 以推动顶出板81,进而使顶出板81带动顶出杆82滑动抵推第一加热件14,以使第一加热件14带动上模12远离下模13。如此,外部驱动装置可穿过通孔711推动顶出板81,进而使弹性件83弹性张开并带动顶出杆82穿过第二加热件15向第一加热件14滑动,从而将第一加热件14顶起,使上模12和下模13分离,便于取出成型产品。取出成型产品后,弹性件83的弹性收缩作用使顶出杆82拉着第一加热件14随顶出板81回退,实现第一加热件14与第二加热件 15闭合,使上模12和下模13重新形成成型腔11。可以理解,第一加热件14和第二加热件15之间可以设置其他的定位及固定结构,如定位销、卡扣等结构,可以在第一加热件14和第二加热件15闭合时,使上模12和下模13能够按照预设位置组合形成该成型腔11。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注塑模具100的,物料通过注料组件 60的注料管61注入由上模12和下模13组成的成型空间中,注料过程中,流道板20用于对处于注料组件60内的物料进行降温,防止物料在注料组件60中固化,导致注料组件60堵塞而无法注料。注料完成后,第一加热件14和第二加热件15分别对上模12和下模 13进行加热,使成型空间中的物料固化成型。为了防止第一加热件 14的温度传递到流道板20,降低流道板20对注料组件60的降温效果,在第一加热件14和流道板20之间设置第一隔温板30,来减少温度的传递。为了防止注料组件60注塑时对第一加热件14产生的压力导致第一隔温板30发生形变本申请在第一加热件14和流道板 20之间设置有多个支撑件50,支撑件50提供支撑作用。支撑件50 内部设置有流体通道52,流体通道52与流道板20中的进液通道21 和出液通道22连通,形成冷却回路,冷却回路用于对支撑件50降温,避免第一加热件14将热量传递至流道板20。注料组件60内设有环绕注料管61的冷却管62,冷却管62内循环有冷却液,用于对注料管61降温,防止与成型腔11连通位置的冷却管62被第一加热件14加热导致注料管61中的物料固化,造成注料管61堵塞。物料成型后,由一外部驱动装置穿过固定板71内的通孔711推动顶出板 81向第二加热件15运动,进而使顶出杆82将第一加热件14顶起实现开模,以便取出成型产品,取出成型产品后,弹性件83的弹性收缩作用使顶出杆82拉着第一加热件14随顶出板81回退,实现第一加热件14可与第二加热件15闭合,使上模12和下模13重新形成成型腔1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成型机构,开设有用于容置物料的成型腔;
流道板,内设有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
第一隔温板,抵接于所述成型机构和所述流道板之间;
支撑件,包括设于所述第一隔温板的支撑本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撑本体内的流体通道,所述支撑本体相对的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成型机构和所述流道板,所述流体通道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连通以形成冷却回路;及
注料组件,所述注料组件设于所述流道板并穿过所述第一隔温板以与所述成型腔流体连通,所述注料组件用于向所述成型腔内注入所述物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通道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降温段,
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间隔连通于所述降温段,并贯穿所述支撑本体的一表面以分别与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流体连通形成所述冷却回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温段呈环状或者呈直线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通道、所述出液通道、所述流体通道为管道和/或通孔。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本体开设有两个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具有凸起,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均分别贯穿一所述凸起以与所述进液通道和所述出液通道流体连通;
所述流道板开设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陷。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液通道包括进液通孔和进液管,所述进液通孔开设于所述流道板,所述进液管一端与所述进液通孔流体连接,另一端与一所述凸起连接以与所述第一连接段流体连接;
所述出液通道包括出液通孔和出液管,所述出液通孔开设于所述流道板,所述进液管一端与所述出液通孔流体连接,另一端与一所述凸起连接以与所述第二连接段流体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凸起,所述密封件的高度大于所述环形槽的深度;
定位件,一端设于所述支撑本体,另一端插设于所述流道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注料组件包括:
注料管,与所述成型腔流体连通,以向所述成型腔内注入所述物料;
冷却管,缠绕于所述注料管的外侧,所述冷却管与外部装置连通,所述外部装置用于向所述冷却管中注入冷却液,以吸收所述注料管的热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型机构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上模、下模,
所述上模与下模匹配形成所述成型腔;
所述第一加热件设置于所述上模,所述第一加热件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上模,
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于所述下模,所述第二加热件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容置所述下模,
所述第一加热件用于对所述上模加热,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对所述下模加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本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隔温板的硬度小于所述成型机构和流道板的硬度。
CN202221034156.8U 2022-04-29 2022-04-29 注塑模具 Active CN218111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4156.8U CN218111529U (zh) 2022-04-29 2022-04-29 注塑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4156.8U CN218111529U (zh) 2022-04-29 2022-04-29 注塑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11529U true CN218111529U (zh) 2022-12-23

Family

ID=84493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34156.8U Active CN218111529U (zh) 2022-04-29 2022-04-29 注塑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115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10016B1 (ko) 열팽창 방지부재가 구비된 핫런너 시스템
CN218111529U (zh) 注塑模具
US11065874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liquid ejection head
CN110539451A (zh) 线扣注塑模具
CN216544763U (zh) 一种高精度材料成型的热熔焊接装置
JP2008137275A (ja) 金型装置及び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CN212331710U (zh) 一种热嘴组件及热流道模具
CN212400265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9650501U (zh) 一种快速散热的注塑模具
CN111660511B (zh) 注塑成型方法
CN211640796U (zh) 气门油封连续转射模具
KR102089961B1 (ko) 금형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성형방법
JP2007001062A (ja) 冷却プレート
CN213055761U (zh) 一种能制成高光表面的注塑模具
CN213797833U (zh) 一种花盆注塑模具
CN220808300U (zh) 一种塑料加工用模具
CN213260852U (zh) 电视壳的内进胶模具
CN215550566U (zh) 一种母模组件及三板模具
CN211842987U (zh) 一种具有高效控温功能的注塑模具
CN113561415A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8256476U (zh) 一种防渗漏的注塑模具
CN212312639U (zh) 一种热流道喷射装置及热流道系统
CN218196601U (zh) 热压注塑模具
CN216968527U (zh) 制氧机、电池盒拉扣及电池盒拉扣注塑模具
CN217670698U (zh) 一种封胶注塑嵌件用浮针筒定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