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30340U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气消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30340U
CN218030340U CN202222210652.0U CN202222210652U CN218030340U CN 218030340 U CN218030340 U CN 218030340U CN 202222210652 U CN202222210652 U CN 202222210652U CN 218030340 U CN218030340 U CN 2180303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partition plate
pipe
air inlet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1065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Rat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1065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303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303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303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第一隔板、进气管、排气管和催化单元。该排气消声器通过将催化单元集成在壳体的内部,废气气流在经过催化单元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燃烧氧化,净化后的高温气流会直接通过排气管排出壳体外,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被净化后的高温气流造成的壳体温度过高的问题,从而使得该排气消声器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工作温度状态,延长了该排气消声器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排气消声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常用于野外作业、停电等临时或紧急情况,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气流内含有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因此,需要利用催化器来对废气气流进行净化。
现有发电机组中的消声器一般采用两腔室或三腔室结构,而催化器则布置在消声器内部,由于废气气流在经过催化器的过程中会再次燃烧并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因此,经过催化器后的气流温度会升高,如果升温后的气流再经过消声器内部进行消声降噪直至排出,会加剧消声器整体的温度,使得消声器始终在高温工作状态下运行。因此,如何实现净化废气气流,以及对其进行消声降噪的前提下,保证消声器在正常温度下运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以实现对废气气流的净化以及消声降噪,并使得排气消声器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工作温度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第一隔板,其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消音腔室和第二消音腔室,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进气管,其伸入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内并穿过所述第一隔板,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消音腔室连通;排气管,其伸入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内;以及催化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内并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催化单元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二消音腔室连通,所述催化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排气管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贯穿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与所述第二消音腔室之间,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连接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和所述第二子腔室。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室内的管体上设置有若干气孔,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第二隔板的端口内设置有封盖。
优选地,所述催化单元穿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催化单元的进气端设置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安装筒的进气端伸入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内。
优选地,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设置有锥形管,所述锥形管的小径端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与所述催化单元的出气端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进气管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内,所述安装座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每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优选地,还包括两个螺母,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每个所述螺母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其通过将催化单元集成在壳体的内部,内燃机产生的废气气流在进入到壳体内后,会依次经过第一消音腔室和第二消音腔室,最后通过催化单元才能排出壳体外。由于废气气流在经过催化单元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燃烧氧化,因此,燃烧氧化后的气流的温度会升高,而净化后的高温气流会直接通过排气管排出壳体外,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被净化后的高温气流造成的壳体温度过高的问题,从而使得该排气消声器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工作温度状态,延长了该排气消声器的使用寿命。
并且,废气气流中的噪声会与第一消音腔室、第二消音腔室的腔壁碰撞,相互摩擦抵消,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而壳体内部结构的设计也延长了噪声的传播路径,使噪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弱,进一步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隐藏部分壳体);
图2为图1状态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状态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提供的排气消声器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1-前端盖,111-进气口,112-第一安装孔,12-后端盖,13-第一消音腔室,131-第一子腔室,132-第二子腔室,14-第二消音腔室;
21-第一隔板,211-第一通孔,22-第二隔板,221-第二通孔;
30-进气管,31-气孔,32-封盖;
40-排气管;
50-催化单元,51-安装筒;
60-连接管;
70-锥形管;
80-安装座;
90-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10、第一隔板21、进气管30、排气管40和催化单元50。
壳体10具有前端盖11和后端盖12,前端盖11上贯穿有进气口111,第一隔板21将壳体10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消音腔室13和第二消音腔室14,第一隔板21上贯穿有第一通孔211。进气管30伸入第二消音腔室14内并穿过第一隔板21,进气管30分别与进气口111和第一消音腔室13连通,进气管30用于将废气气流引入到第一消音腔室13中。排气管40穿设在后端盖12上并伸入第一消音腔室13内,催化单元50设置在第一消音腔室13内并穿设在第一隔板21上,催化单元50的进气端与第二消音腔室14连通,催化单元50的出气端与排气管40连通。
该排气消声器在工作时,内燃机产生的废气气流在进气管30的导流作用下进入到第一消音腔室13中,由于第一隔板2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211,废气气流会从第一通孔211进入到第二消音腔室14中。而后,第二消音腔室14中的废气气流在通过催化单元50的过程中会被会进一步燃烧氧化,最后,被净化的高温气流就能够直接从排气管40排出壳体10外。
并且,废气气流进入到第一消音腔室13后,噪声会与第一消音腔室13的腔壁碰撞,并且会相互摩擦抵消,最终会破坏一部分噪声,从而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同样的,废气气流进入到第二消音腔室14后,噪声会与第二消音腔室14的腔壁碰撞,并且会相互摩擦抵消,进一步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由于废气气流需要依次流经第一消音腔室13、第二消音腔室14、催化单元50和排气管40才能够排出壳体10外,因此,这就延长了噪声的传播路径,使噪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弱,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
该排气消声器通过将催化单元50集成在壳体10的内部,内燃机产生的废气气流在进入到壳体10内后,会依次经过第一消音腔室13和第二消音腔室14,而后,需要全部通过催化单元50才能排出壳体10外。由于废气气流在经过催化单元50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燃烧氧化,因此,燃烧氧化后的气流的温度会升高,而净化后的高温气流会直接通过排气管40排出壳体10外,这样一来,就避免了被净化后的高温气流造成的壳体10温度过高的问题,从而使得该排气消声器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工作温度状态,延长了该排气消声器的使用寿命。
并且,废气气流中的噪声会与第一消音腔室13、第二消音腔室14的腔壁碰撞,相互摩擦抵消,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而壳体10内部结构的设计也延长了噪声的传播路径,使噪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弱,进一步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排气管40的一端设置有锥形管70,锥形管70的小径端与排气管40连通,锥形管70的大径端与催化单元50的出气端连通。锥形管70的设计利于催化单元50与排气管40的进气端进行连接,经过催化单元50作用后的高温气流在流经锥形管70的过程中,由于锥形管70的内径在朝向排气管40的方向是逐渐缩小的,因此,高温气流的流速在流经锥形管70的过程中会加快,即锥形管70起到了对高温气流流速加速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被净化后的高温气流能够快速通过排气管40并排出壳体10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孔112,两个第一安装孔112布置在进气口111的两侧。进气管30设置有安装座80,安装座80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后端盖11的内壁上,安装座80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附图未示出),每个第二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第一安装孔112。还包括两个螺母90,螺母90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座80朝向第二隔板22的一侧,每个螺母90分别对应一个第二安装孔。该设计能够便于管路(附图未示出)与该排气消声器的进气口111进行连接,从而保证相互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包括上述实施例一中的各个部件,其工作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参阅图4-6,本实施例中,该排气消声器还包括第二隔板22,第二隔板22上贯穿若干第二通孔221,第二隔板22将第一消音腔室13分隔成第一子腔室131和第二子腔室132,第一子腔室131位于第二子腔室132与第二消音腔室14之间,进气管30与第一子腔室131连通。第二隔板22上设置有连接管60,连接管60穿设在第一通孔211内,连接管60分别连通第二消音腔室14和第二子腔室132。
废气气流通过进气管30进入到第一子腔室131后,噪声会与第一子腔室131的腔壁碰撞,并且会相互摩擦抵消,最终会破坏一部分噪声,从而达到消声降噪的目的。而后,废气气流会通过第二隔板22上的若干第二通孔221进入到第二子腔室132中,噪声在穿过第二通孔221的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共振作用从而使得噪音被进一步削弱。
废气气流进入到第二子腔室132后,噪声会与第二子腔室132的腔壁碰撞,噪声会进一步被破坏。由于连接管60固定穿设在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上,因此,废气气流只能通过连接管60进入到第二消音腔室14内,同样的,废气气流进入到第二消音腔室14后,噪声会与第二消音腔室14的腔壁碰撞,噪声又会进一步被破坏。最后,经过催化单元50的净化直接从排气管40排出壳体10外。
废气气流由于需要依次流经第一子腔室131、第二子腔室132、连接管60、第二消音腔室14、催化单元50和排气管40才能够排出壳体10外,因此,这就延长了噪声的传播路径,使噪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弱,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目的。
第一隔板21与第二隔板22的设计不能够将壳体10的内腔分隔成三个腔室,延长噪声的传播路径,以此实现消声降噪的目的。同时,通过将进气管30和催化单元50固定穿设在第一隔板21上,以及将连接管60固定穿设在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上,提升了对进气管30、催化单元50和连接管60的支撑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进气管30位于第一子腔室131内的管体上设置有若干气孔31,进气管30靠近第二隔板22的端口内设置有封盖32。封盖32的设计使得废气气流只能从若干气孔31排出,避免废气气流直吹第二隔板22,而噪声在穿过气孔31的过程中会被有效地削弱,从而提高了消声降噪的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包括上述实施例二中的各个部件,其工作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参阅图4-6,本实施例中,催化单元50穿设在第二隔板22上,催化单元50的进气端设置有安装筒51,安装筒51穿设在第一隔板21上,安装筒51的进气端伸入第二消音腔室14内。当催化单元50的长度有限时,即催化单元50的长度不足以同时穿设固定在第一隔板21和第二隔板22上时,通过设计在第一隔板21上设计安装筒51,能够实现与催化单元50的连接和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第一隔板,其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消音腔室和第二消音腔室,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第一通孔;
进气管,其伸入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内并穿过所述第一隔板,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消音腔室连通;
排气管,其伸入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内;以及
催化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内并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催化单元的进气端与所述第二消音腔室连通,所述催化单元的出气端与所述排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贯穿若干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二子腔室与所述第二消音腔室之间,所述进气管与所述第一子腔室连通;
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连接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和所述第二子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子腔室内的管体上设置有若干气孔,所述进气管靠近所述第二隔板的端口内设置有封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单元穿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催化单元的进气端设置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安装筒的进气端伸入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设置有锥形管,所述锥形管的小径端与所述排气管连通,所述锥形管的大径端与所述催化单元的出气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孔,所述进气管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并位于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内,所述安装座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孔,每个所述第二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螺母,所述螺母设置在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第一隔板的一侧,每个所述螺母分别对应一个所述第二安装孔。
CN202222210652.0U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排气消声器 Active CN2180303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0652.0U CN218030340U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排气消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0652.0U CN218030340U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排气消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30340U true CN218030340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49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10652.0U Active CN218030340U (zh) 2022-08-22 2022-08-22 一种排气消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303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09493A (en) Combination catalytic converter and muffler for an exhaust system
EP0420521B1 (en) Improved emission control apparatus
EP2193260B1 (en) Exhaust silencer devic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0820C (zh) 内装催化剂的消声器
CN218030340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CN212154918U (zh) 排气管消音器
JP2002089232A (ja) 排気系の消音装置
CN217327472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KR20120118962A (ko) 터보 후처리 매연 저감장치
KR101288262B1 (ko) 차량용 서브 머플러 구조 및 그의 제작 방법
CN213116437U (zh) 促进平衡的排气消声器
CN220151423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CN212898667U (zh) 一种带有后处理消音包结构的消音器
CN219242030U (zh) 一种消声器及发动机
KR100321361B1 (ko) 자동차의 배기음 저감장치
KR20110110599A (ko) 자동차 머플러
KR200346657Y1 (ko) 차량의 배기장치
CN116927935A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CN220015316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CN217582271U (zh) 一种发电机组用消声器
CN219242031U (zh) 一种消声器及发动机
CN220015315U (zh) 一种排气消声器
CN217129629U (zh) 一种汽车排气净化消声装置
CN211819572U (zh) 一种多模式汽车消声器
CN220395809U (zh) 一种消音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