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015315U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气消声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015315U CN220015315U CN202321640944.6U CN202321640944U CN220015315U CN 220015315 U CN220015315 U CN 220015315U CN 202321640944 U CN202321640944 U CN 202321640944U CN 220015315 U CN220015315 U CN 22001531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chamber
- tube
- exhaus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3197 cataly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722 reduc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054 cataly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0279 gene silenc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第一进气管、催化单元、第一引流管、第二引流管、补气管和排气管,第一引流管设在壳体外并与第一进气孔连通,第二引流管伸入第一引流管内并封堵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第二引流管与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补气管设在第一引流管上,补气管与第一间隙连通。该排气消声器通过设计第一引流管第一进气孔连通,并在第一引流管内设计第二引流管,使得废气通过催化单元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充分的燃烧,并使得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净化度大大提高。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对废气的补气效果,摒弃了常规补气结构中对于阀体的使用,精简了消声器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声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气消声器。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的内燃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气流内含有CO、HC和NOx等有害气体,因此,需要利用触媒来对废气气流进行净化。废气气流在高温状态下,在经过触媒的过程中会再次燃烧并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从而能够实现对废气的净化。
但是,废气在经过触媒前,其浓度较高而含氧量较低,因此,废气在通过触媒时的氧化反应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废气无法进行充分的燃烧。现有排气消声器一般是通过设计补气结构来实现对废气的补气,从而保证废气的含氧量。而目前的补气结构为了防止反喷,一般是在补气管上增加单向阀,或者在补气源头增加正压补气阀,但在发电机全开或满载时,容易出现补气效果不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以提升对废气的补气效果,并精简消声器的整体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其设有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第一进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一腔室连通;催化单元,其设在所述第一进气管内;第一引流管,其设在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第二引流管,其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并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补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上,所述补气管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以及排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排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和所述排气孔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引流管包括连接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所述第一管体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管体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设有锥形管体,所述锥形管体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连通,所述锥形管体的小径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并伸入所述排气管内,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外壁与所述排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边缘向所述第二腔室内延伸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壳体端盖的连接处呈弧面过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翻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催化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四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端部设有堵头,所述第四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管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四管体和所述排气管均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
优选地,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连接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子腔室之间;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排气管均穿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二隔板上贯穿有多个第二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气消声器,其通过设计第一引流管第一进气孔连通,并在第一引流管内设计第二引流管,由于第二引流管与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外界的空气会被吸入到补气管中并流入到第一间隙内,新鲜空气会随同废气一起通过催化单元,这样,就为废气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有氧条件,从而使得废气通过催化单元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充分的燃烧,使得排气管排出的气体的净化度大大提高。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对废气的补气效果,摒弃了常规补气结构中对于阀体的使用,精简了消声器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排气消声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分隔壳体内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排气消声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1-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21-第一子腔室,122-第二子腔室,13-端盖,131-第二进气孔,132-翻边;
20-第一进气管,21-第三管体,22-第四管体,221-第一气孔,23-堵头;
30-催化单元;
40-第一引流管;
50-第二引流管,51-第一管体,52-第二管体,53-锥形管体;
61-第一间隙,62-第二间隙;
70-补气管;
80-排气管;
90-第二进气管;
100-第一隔板;
110-连接管;
120-第二隔板,1201-第二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排气消声器,包括壳体10、第一进气管20、催化单元30、第一引流管40、第二引流管50、补气管70和排气管80,壳体10设有连通的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壳体10的两端盖13分别设有第一进气孔和排气孔,第一进气孔与第二腔室12连通,排气孔与第一腔室11连通。第一进气管20设在第二腔室12中,第一进气管20分别与第一进气孔和第一腔室11连通。
第一引流管40设在壳体10外并与第一进气孔连通,第二引流管50伸入第一引流管40内并封堵第一引流管40的进气端,第二引流管50与第一引流管4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61,补气管70设在第一引流管40上,补气管70与第一间隙61连通。排气管80设在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内,排气管80分别与第二腔室12连通和排气孔连通。
该排气消声器在工作时,内燃机产生的废气依次通过第二引流管50、第一引流管40、第一进气管20和催化单元30进入到第一腔室11中,废气气流在通过催化单元30的过程中会被催化单元30所净化(在经过催化单元30的过程中会进一步燃烧氧化)。而后,废气从第一腔室11流向第二腔室12,最终从排气管80排出壳体10外。
由于第二引流管50的外壁与第一引流管4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61,在负压作用下,外界的空气会被吸入到补气管70中并流入到第一间隙61内,随后,随同废气一起通过催化单元30。由于废气自身的温度较高,在混入新鲜空气后,废气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催化单元30会进行比较充分的燃烧,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废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使得排气管80排出的气体净化度大大提高。
并且,废气气流由于需要依次流经第二引流管50、第一引流管40、第一进气管20、第一腔室11、第二腔室12和排气管80,才能够排出壳体10外,因此,这就延长了噪声的传播路径,使噪声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弱,从而也达到了消音降噪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施公开的一种排气消声器,其通过设计第一引流管40第一进气孔连通,并在第一引流管40内设计第二引流管50,由于第二引流管50与第一引流管40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61,外界的空气会被吸入到补气管70中并流入到第一间隙61内,新鲜空气会随同废气一起通过催化单元30,这样,就为废气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有氧条件,从而使得废气通过催化单元30的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充分的燃烧,使得排气管80排出的气体的净化度大大提高。第一引流管40和第二引流管50的结构设计,提升了对废气的补气效果,摒弃了常规补气结构中对于阀体的使用,精简了消声器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流管50包括连接的第一管体51和第二管体52,第一管体51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52的内径,第一管体51封堵第一引流管40的进气端,第二管体52伸入第一引流管40内,第二管体52的外壁与第一引流管40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61。
由于第一管体51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52的内径,废气气流从第一管体51流入第二管体52的过程中,由于管体内径的缩小,废气气流在第二管体52内流速会增加,并会高速地喷入第一引流管40内,这样,就会在第二管体52的外壁与第一引流管40的内壁之间的这段间隙内形成负压,从而就会将外界的空气通过补气管70吸入到第一间隙61中,并与第一引流管40中的废气混合,最后,一同流向催化单元30。该结构提升了对废气的补气效果,摒弃了常规补气结构中对于阀体的使用,精简了消声器的整体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
具体地,第一管体51与第二管体52之间设有锥形管体53,锥形管体53的大径端与第一管体51连通,锥形管体53的小径端与第二管体52连通。锥形管体53的设计有助于废气气流的流动,同时,也起到了对废气气流的加速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的端盖13上设有第二进气孔131,第二进气孔131与第一进气孔均开设在同一端盖13上,第二腔室12内设有第二进气管90,第二进气管90与第二进气孔131连通并伸入排气管80内,第二进气管90的外壁与排气管8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62,第二间隙62与第二腔室12连通。
经过催化单元30氧化的高温气流进入到第一腔室11后会流向第二腔室12中排气管80的进气端。由于第二进气管90的外壁与排气管8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62,该处通道的截面面积较小,因此,高温气流在通过第二间隙62的过程中,其流速会提升,最终高速地喷入到排气管80内。同时,这会使得第二进气管90内会形成负压,从而会将外界空气从第二进气孔131吸入到第二进气管90内,最后,这股冷却气流会连同排气管80内的高温气流一起排出。
外界的冷却气流在与排气管80内的高温气流混合后,会使得排气管80内的气流的整体温度大幅度降低,同时,也会降低排气管80及其出气端的温度,以及降低壳体10内部的温度,从而实现了对壳体10内部的冷却,如此,改善了该排气消声器的运行环境,延长了该排气消声器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进气孔131的边缘向第二腔室12内延伸形成有翻边132,翻边132与壳体10端盖13的连接处呈弧面过渡,第二进气管90与翻边132连接。该设计有助于使外界冷空气在第二进气孔131处聚集并顺畅地流向第二进气管90,从而保证了冷却气流进入第二进气管90的进气量,进而提升对排气管80和壳体10内部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气管20包括第三管体21和第四管体22,第三管体21与第一进气孔连通,第四管体22与第一腔室11连通,催化单元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管体21和第四管体22连通。通过将第一进气管20拆分成第三管体21和第四管体22,提升了催化单元30的安装稳定性,也方便对该排气消声器进行装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四管体22位于第一腔室11的端部设有堵头23,第四管体22位于第一腔室11的管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221。堵头23的设计使得噪声和高温气流只能通过第一气孔221流向第一腔室11,而噪声在穿过第一气孔221的过程中会被有效地削弱,从而提高了消声降噪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与第二腔室12之间设有第一隔板100,第四管体22和排气管80均穿设在第一隔板100上。该排气消声器还包括连接管110和第二隔板120,连接管110穿设在第一隔板100上,连接管110分别连通第一腔室11和第二腔室12。第二隔板120将第二腔室12分隔成第一子腔室121和第二子腔室122,第一子腔室121位于第一腔室11与第二子腔室122之间。第三管体21和排气管80均穿设在第二隔板120上,第二隔板120上贯穿有多个第二气孔1201。
连接管110实现了第一腔室11与第一子腔室121的连通,第一腔室11中的高温气流从连接管110进入到第一子腔室121中后,噪声和高温气流只能通过第二隔板120上的第二气孔1201流向第二子腔室122,而噪声在穿过第二气孔1201的过程中会被进一步地削弱,从而提高了消声降噪效果。同时,第一隔板100和第二隔板120的设计,不仅实现了对第三管体21、第四管体22、连接管110和排气管80的支撑作用,并且,也提升了该排气消声器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设有连通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气孔和排气孔,所述第一进气孔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所述排气孔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第一进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二腔室中,所述第一进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气孔和所述第一腔室连通;
催化单元,其设在所述第一进气管内;
第一引流管,其设在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
第二引流管,其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并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引流管与所述第一引流管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
补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引流管上,所述补气管与所述第一间隙连通;以及
排气管,其设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排气管分别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和所述排气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流管包括连接的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径,所述第一管体封堵所述第一引流管的进气端,所述第二管体伸入所述第一引流管内,所述第二管体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引流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之间设有锥形管体,所述锥形管体的大径端与所述第一管体连通,所述锥形管体的小径端与所述第二管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气孔,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第二进气孔连通并伸入所述排气管内,所述第二进气管的外壁与所述排气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孔的边缘向所述第二腔室内延伸形成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壳体端盖的连接处呈弧面过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所述翻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管包括第三管体和第四管体,所述第三管体与所述第一进气孔连通,所述第四管体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催化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第四管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端部设有堵头,所述第四管体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管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气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四管体和所述排气管均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穿设在所述第一隔板上,所述连接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子腔室之间;所述第三管体和所述排气管均穿设在所述第二隔板上,所述第二隔板上贯穿有多个第二气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40944.6U CN22001531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40944.6U CN22001531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015315U true CN220015315U (zh) | 2023-11-14 |
Family
ID=88686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40944.6U Active CN220015315U (zh) | 2023-06-26 | 2023-06-26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015315U (zh) |
-
2023
- 2023-06-26 CN CN202321640944.6U patent/CN22001531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86088U (zh) | 一种发电机组尾气净化消音器 | |
CN106337714B (zh) | 喷嘴集成式scr催化消声器 | |
TWI224174B (en) | Exhaust emission control system for engine | |
CN220015315U (zh)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
CN218894692U (zh) | 一种用于柴油机的净化消声器 | |
WO2001053665A1 (fr) | Dispositif de traitement de gaz d'echappement pou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 |
CN212898662U (zh) | 一种方箱型天然气发动机后处理装置 | |
CN216342407U (zh) | 一种防爆柴油机尾气净化装置 | |
CN220015316U (zh)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
CN212898667U (zh) | 一种带有后处理消音包结构的消音器 | |
CN201013425Y (zh) | 带二元催化剂过滤器的2kw通用汽油机消声器 | |
CN205400927U (zh) | 摩托车进排气系统 | |
CN208831072U (zh) | 一种商用车尾气后处理装置 | |
CN220470051U (zh) | 一种进气结构 | |
CN221074413U (zh) | 一种消声器 | |
CN218816615U (zh) | 一种三腔室触媒消声器 | |
CN201013426Y (zh) | 带二元催化剂过滤器的2.5kw通用汽油机消声器 | |
CN220791345U (zh) | 一种尾气排放结构 | |
CN201420627Y (zh) | 柴油机egr冷却器 | |
CN218030340U (zh)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
CN103498715B (zh) | 柴油发动机废气净化消声器 | |
CN221074406U (zh) | 一种排气消声器 | |
CN210858867U (zh) | 一种改进型消声器结构 | |
CN218717078U (zh) | 一种带催化装置的排气消声器 | |
CN215566192U (zh) | 一种多功能汽车尾气催化转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