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21295U - 汽车座椅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座椅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21295U
CN218021295U CN202222449775.XU CN202222449775U CN218021295U CN 218021295 U CN218021295 U CN 218021295U CN 202222449775 U CN202222449775 U CN 202222449775U CN 218021295 U CN218021295 U CN 2180212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pipe
linkage pipe
support
lin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4977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珍珍
赵磊
朱文祥
曹振华
门贺平
张好
李鹏飞
王泽鑫
贾琼
李会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4977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212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212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212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座椅及汽车,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座椅中具有设置在车身地板上的底座支架,通过连杆机构与底座支架相连的座椅支架,以及设置在座椅支架和底座支架之间的刚度调节机构;座椅支架中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座椅侧板,以及转动设置在两个座椅侧板之间的第一联动管,第一联动管与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接支架相连;刚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部,以及连接在第一联动管和调节部之间的弹性储能部,且在调节部的带动下,弹性储能部张紧或松弛能够由第一联动管带动第一连接支架转动,而使座椅支架相对于底座支架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座椅,能够实现自身刚度调节,以稳定承载不同体重的乘员,且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Description

汽车座椅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置有该汽车座椅的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座椅多为升降式锁止固定调节,在将座椅高度锁止后,无法根据乘员的体重进行刚度调节,而导致乘员疲劳感或不舒适感增加。座椅刚度调节机构是用来根据不同乘员体重的变化,对座椅进行刚度调节,以期能够稳定地承载该乘员,缓冲人体受到的冲击力。
然而,现有的座椅刚度可调机构主要针对卡车设置,而卡车的调节机构所占空间较大,无法针对汽车进行匹配安装,难以实现汽车座椅的刚度调节,因此,当汽车行驶在不同颠簸路况时,座椅对于人体所受到的冲击力的缓冲作用较弱,导致乘坐舒适度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座椅,其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座椅,所述汽车座椅中具有设置在车身地板上的底座支架,通过连杆机构与所述底座支架相连的座椅支架,以及设置在所述座椅支架和所述底座支架之间的刚度调节机构;
所述座椅支架中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座椅侧板,以及转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座椅侧板之间的第一联动管,所述第一联动管与所述连杆机构中的第一连接支架相连;
所述刚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联动管和所述调节部之间的弹性储能部,且在所述调节部的带动下,所述弹性储能部张紧或松弛能够由所述第一联动管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转动,而使所述座椅支架相对于所述底座支架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部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联动管上的调节件,以及与所述调节件相连的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使所述调节件转动,且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设置在靠近所述调节件的所述座椅侧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件上设有绕所述第一联动管轴线布置的齿条,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支架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底座侧板,两个所述底座侧板与两个所述座椅侧板一一对应布置,并在同一侧的所述底座侧板和所述座椅侧板之间均设有所述连杆机构;两个所述座椅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联动管,所述第二联动管与所述连杆机构的第二连接支架相连,且所述第二联动管靠近所述座椅侧板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一联动管靠近所述座椅侧板的后端设置。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连杆机构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架之间连接有第一安装横管,且所述第一安装横管位于所述第一联动管的背对所述第二联动管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横管与所述第一联动管之间设置有后抬升机构,所述后抬升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转动,以使所述座椅支架相对于所述底座支架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后抬升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联动管上的抬升转动件,以及与所述抬升转动件相连的第二驱动单元,且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横管上;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驱使下,所述抬升转动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联动管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转动。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底座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安装横管,并在所述第二安装横管与所述第二联动管之间设置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用于缓冲所述座椅支架的移动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储能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联动管上的扭杆弹簧,所述扭杆弹簧的一端固连在所述第一联动管上,所述扭杆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调节部上。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部靠近所述第一联动管的一端设置,并于所述第一联动管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块,所述扭杆弹簧通过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一联动管相连。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座椅,通过设置刚度调节机构,可实现自身刚度调节,以稳定承载不同体重的乘员,且可在汽车处于颠簸情况下缓冲人体受到的冲击力,提升该汽车座椅的舒适性,而可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升该汽车座椅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中设有如上所述的汽车座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和上述的汽车座椅,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其他视角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调节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抬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阻尼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扭杆弹簧与第一联动管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支架;2、座椅支架;3、连杆机构;4、调节部;5、弹性储能部;6、第一安装横管;7、第二安装横管;8、后抬升机构;9、阻尼器;10、上支架;11、下支架;12、固定块;13、左滑轨;14、右滑轨;
101、左底座侧板;102、右底座侧板;
201、左座椅侧板;202、右座椅侧板;203、第一联动管;204、第二联动管;
301、第一连接支架;302、第二连接支架;
401、调节件;4011、齿条;402、第一驱动单元;4021、齿轮;403、挡置件;404、第一安装支架;
801、抬升转动件;802、第二驱动单元;8021、驱动杆;803、第二安装支架;804、连接件;805、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其能够实现自身刚度调节,以稳定承载不同体重的乘员,同时,还能够在汽车处于颠簸状下缓冲人体受到的冲击力,而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
整体结构上,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中具有设置在车身地板上的底座支架1,通过连杆机构3与底座支架1相连的座椅支架2,以及设置在座椅支架2和底座支架1之间的刚度调节机构。
其中,座椅支架2中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座椅侧板,以及转动设置在两个座椅侧板之间的第一联动管203,第一联动管203与连杆机构3中的第一连接支架301相连。
刚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部4,以及连接在第一联动管203和调节部4之间的弹性储能部5,且在调节部4的带动下,弹性储能部5张紧或松弛能够由第一联动管203带动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而使座椅支架2相对于底座支架1上下移动。
需提及的是,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未提及的各结构,均可参照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汽车座椅的相关结构部分,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基于以上的整体介绍,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调节部4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联动管203上的调节件401,以及与调节件401相连的第一驱动单元402,第一驱动单元402用于驱使调节件401转动,且第一驱动单元402设置在靠近调节件401的座椅侧板上。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易于调节部4整体的布置。
为提升调节件401转动过程的稳定性,参见图5所示,上述调节件401上设有绕第一联动管203轴线布置的齿条4011,第一驱动单元402的驱动端连接有齿轮4021,齿轮4021与齿条4011啮合相连。
实际应用时,作为优选的,上述第一驱动单元402通过第一安装支架404安装在座椅侧板上。上述调节件401呈板状,其一端设置有上述齿条4011,而另一端处设有用于安装在第一联动管203上的安装孔,且在调节件401和第一安装之间还设有用于引导调节件401转动的引导机构。
上述引导机构可根据实际的引导需求进行设定与调整,例如具体可为在调节件401上设有弧形孔,在第一安装支架404设有穿设在弧形孔中的引导柱。为便于齿轮4021和齿条4011啮合,齿轮4021设置在与调节件401的转动轴线平行的转轴上,且该转轴与第一驱动单元402的驱动端相连。
同时,为避免调节件401偏移及齿轮4021脱离转轴,在第一安装支架404上还设置有挡置件403,固定件与引导柱之间和固定件与第一安装支架404之间均螺接相连,且转轴可转动地穿设在挡置件403上,以保证该转轴能够在转动的前提下,使得挡置件403形成对齿轮4021的挡置。
并且,上述第一驱动单元402采用常规的驱动电机便可,例如具体可为伺服电机,以具有较高的驱动精度,而提升调节部4的调节精度。而上述第一安装支架404的结构形式根据第一驱动单元402、引导柱、转轴及挡置件403等构件的安装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便可。
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如图1至图4所示,底座支架1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底座侧板,两个底座侧板与两个座椅侧板一一对应布置,并在同一侧的底座侧板和座椅侧板之间均设有连杆机构3。
其中,两个座椅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联动管204,第二联动管204与连杆机构3的第二连接支架302相连,且第二联动管204靠近座椅侧板的前端设置,第一联动管203靠近座椅侧板的后端设置。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座椅侧板的前端和后端,是指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标准来设定,也即座椅侧板的前端对应汽车的前方,其后端对应汽车的后方。
而为便于座椅支架2与底座支架1的描述及内容介绍,以汽车的左右两侧为基准,将两个座椅侧板分别称之为左座椅侧板201和右座椅侧板202,将两个底座侧板分别称之为左底座侧板101和右底座侧板102。
由此,在具体设置时,上述调节部4位于左座椅侧板201的外侧,其中,第一驱动单元402设置在左座椅侧板201的外侧壁上,调节件401转动设置在第一联动管203的伸出左座椅侧板201外的一端上,以使整体结构布置更紧凑、更合理。
同时,本实施例的连杆机构3则为分别设置在左底座侧板101与左座椅侧板201之间及右底座侧板102与右座椅侧板202之间的两个,且各连杆机构3均包括设置在同一侧的底座侧板和座椅侧板之间的第一连接支架301和第二连接支架302,第二连接支架302位于第一连接支架301的前端。
此外,为使汽车座椅具有前后位置调节功能,本实施例中,还可通过常规技术手段来实现汽车座椅的前后位置调节,例如可将底座支架1滑动设置在车身地板上,具体参见图1及图2所示,在车身地板上设置有与左底座侧板101对应布置的左滑轨13,以及与右底座侧板102对应布置的右滑轨14,且左底座侧板101滑动设于左滑轨13上,右底座侧板102滑动设于右滑轨14上。
参见图1、图3及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两侧连杆机构3中的第一连接支架301之间连接有第一安装横管6,且第一安装横管6位于第一联动管203的背对第二联动管204的一侧。并且,第一安装横管6与第一联动管203之间设置有后抬升机构8,后抬升机构8能够带动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以使座椅支架2相对于底座支架1上下移动。
当然,此处的上下移动是指在汽车的高度方向上,座椅支架2能够在连杆机构3的带动下相对于底座支架1移动。
上述后抬升机构8在具体设置时,作为优选的,其包括连接在第一联动管203上的抬升转动件801,以及与抬升转动件801相连的第二驱动单元802,且第二驱动单元802设置在第一安装横管6上。使用时,在第二驱动单元802的驱使下,抬升转动件801能够通过第一联动管203带动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
需注意的是,上述的第二驱动单元802可采用与第一驱动单元402相同的伺服电机,以便于取得较好的驱动精度及稳定性。同时,上述第一联动管203带动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时,第一联动管203还驱使弹性储能部5张紧或松弛,进而可与刚度调节机构配合来提升座椅刚度的调节效果,也即后抬升机构8除了能够实现座椅支架2的上下移动外,还能够辅助座椅自身刚度调节。
而且,在后抬升机构8和刚度调节机构协同配合下,使得该汽车座椅能够根据不同身高及体重的乘员作出高度及刚度调整,以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升座椅乘坐舒适度。
上述后抬升机构8在安装时,如图4及图6所示,第二驱动单元802通过第二安装支架803设置在第一安装横管6上,而为实现第二驱动单元802与抬升转动件801之间的传动,第二驱动单元802的驱动端连接有带有外螺纹的驱动杆8021,在抬升转动件801上转动设置有带有内螺纹的套筒805,驱动杆8021穿设在套筒805中,以在第二驱动单元802驱使驱动杆8021转动时通过套筒805带动抬升转动件801转动。
为实现套筒805和抬升转动件801之间的转动连接,在二者之间设置有连接件804,该连接件804与抬升转动件801转动连接,并与套筒805固定连接。此处的连接件804可根据套筒805与抬升转动件801的配合需求来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而上述的第二安装支架803的具体结构形式,可根据第二驱动单元802实际的安装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在此不在进行赘述。
参见图1、图3及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底座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安装横管7,并在第二安装横管7与第二联动管204之间设置有阻尼器9,阻尼器9用于缓冲座椅支架2的移动行程,以避免汽车行驶在颠簸路段时出现大幅度晃动等问题。
具体设置时,上述阻尼器9与第二联动管204通过上支架10连接,并与第二安装横管7通过下支架11相连,且上支架10和下支架11的结构形式,根据阻尼器9的实际安装需求进行设定与调整便可。
另外,如图8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的弹性储能部5包括设置在第一联动管203上的扭杆弹簧,扭杆弹簧的一端固连在第一联动管203上,扭杆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调节部4上。
并作为优选的,上述调节部4靠近第一联动管203的一端设置,并于第一联动管203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块12,扭杆弹簧通过固定块12与第一联动管203相连。具体实施时,结合图8及图9所示,优选的,固定块12嵌装在第一联动管203的端部,且扭杆弹簧穿设在第一联动管203中。固定块12的结构形式根据自身实际的安装需求及扭杆弹簧实际的安装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便可。
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在刚度调节时,启动第一驱动单元402以驱动调节件401转动,调节件401带动弹性储能部5张紧或松弛,此时,弹性储能部5通过第一联动管203带动两个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两个第一连接支架301则基于连杆机构3的整体联动效果,带动座椅支架2相对于底座支架1上下移动,以使座椅刚度调节至能够稳定承载乘员的程度。
当需要抬升座椅时,启动第二驱动单元802以驱使抬升转动件801转动,抬升转动件801通过第一联动管203带动两个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同时,第一联动管203转动时还会带动弹性储能部5张紧或松弛,进而辅助刚度调节机构进行座椅刚度的调节,以使该汽车座椅能够根据不同身高及体重的乘员作出高度及刚度调整,提升其品质。
本实施例的汽车座椅,通过设置刚度调节机构,可实现自身刚度调节,以稳定承载不同体重的乘员,且可在汽车处于颠簸情况下缓冲人体受到的冲击力,提升该汽车座椅的舒适性,而可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升该汽车座椅品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汽车中设有如实施例一上的汽车座椅。
本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汽车座椅,能够稳定承载不同体重的乘员,且在汽车处于颠簸情况下缓冲人体受到的冲击力,提升该汽车座椅的舒适性,而可具有较好的驾乘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座椅中具有设置在车身地板上的底座支架(1),通过连杆机构(3)与所述底座支架(1)相连的座椅支架(2),以及设置在所述座椅支架(2)和所述底座支架(1)之间的刚度调节机构;
所述座椅支架(2)中具有相对布置的两个座椅侧板,以及转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座椅侧板之间的第一联动管(203),所述第一联动管(203)与所述连杆机构(3)中的第一连接支架(301)相连;
所述刚度调节机构包括调节部(4),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联动管(203)和所述调节部(4)之间的弹性储能部(5),且在所述调节部(4)的带动下,所述弹性储能部(5)张紧或松弛能够由所述第一联动管(203)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而使所述座椅支架(2)相对于所述底座支架(1)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部(4)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联动管(203)上的调节件(401),以及与所述调节件(401)相连的第一驱动单元(402),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2)用于驱使所述调节件(401)转动,且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2)设置在靠近所述调节件(401)的所述座椅侧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件(401)上设有绕所述第一联动管(203)轴线布置的齿条(4011),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02)的驱动端连接有齿轮(4021),所述齿轮(4021)与所述齿条(4011)啮合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支架(1)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底座侧板,两个所述底座侧板与两个所述座椅侧板一一对应布置,并在同一侧的所述底座侧板和所述座椅侧板之间均设有所述连杆机构(3);
两个所述座椅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联动管(204),所述第二联动管(204)与所述连杆机构(3)的第二连接支架(302)相连,且所述第二联动管(204)靠近所述座椅侧板的前端设置,所述第一联动管(203)靠近所述座椅侧板的后端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连杆机构(3)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架(301)之间连接有第一安装横管(6),且所述第一安装横管(6)位于所述第一联动管(203)的背对所述第二联动管(204)的一侧;
所述第一安装横管(6)与所述第一联动管(203)之间设置有后抬升机构(8),所述后抬升机构(8)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以使所述座椅支架(2)相对于所述底座支架(1)上下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抬升机构(8)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联动管(203)上的抬升转动件(801),以及与所述抬升转动件(801)相连的第二驱动单元(802),且所述第二驱动单元(802)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横管(6)上;
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802)的驱使下,所述抬升转动件(80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联动管(203)带动所述第一连接支架(301)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底座侧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安装横管(7),并在所述第二安装横管(7)与所述第二联动管(204)之间设置有阻尼器(9),所述阻尼器(9)用于缓冲所述座椅支架(2)的移动行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储能部(5)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联动管(203)上的扭杆弹簧,所述扭杆弹簧的一端固连在所述第一联动管(203)上,所述扭杆弹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调节部(4)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部(4)靠近所述第一联动管(203)的一端设置,并于所述第一联动管(203)的另一端设有固定块(12),所述扭杆弹簧通过所述固定块(12)与所述第一联动管(203)相连。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座椅。
CN202222449775.XU 2022-09-15 2022-09-15 汽车座椅及汽车 Active CN2180212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9775.XU CN218021295U (zh) 2022-09-15 2022-09-15 汽车座椅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49775.XU CN218021295U (zh) 2022-09-15 2022-09-15 汽车座椅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21295U true CN218021295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55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49775.XU Active CN218021295U (zh) 2022-09-15 2022-09-15 汽车座椅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212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3385B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装置
CN113715699B (zh) 一种汽车零重力座椅调节机构
CN102216117A (zh) 车辆座椅特别是商用车辆座椅
CN108501781B (zh) 一种可调的高隔振性能汽车座椅悬置结构
CN1098185C (zh) 用于轨道机动车辆的车辆转向架-行走机构
CN106379209A (zh) 一种汽车座椅坐盆总成及包含该坐盆总成的汽车座椅
CN218021295U (zh) 汽车座椅及汽车
CN209852129U (zh) 座椅减震机构弹簧伸缩组件安装结构
CN211032249U (zh) 一种汽车用便于调节的电动座椅支架
CN212098555U (zh) 汽车座椅骨架
CN209852128U (zh) 电动调节式座椅悬浮减震机构
CN204749929U (zh) 汽车正驾座椅
CN114274848A (zh) 一种零重力座椅
CN209888697U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座椅
CN106427712A (zh) 一种八向汽车电动座椅骨架及座椅
CN209938391U (zh) 具有减震效果的乘用车座椅
CN112140952A (zh) 一种汽车座椅调节辅助装置
CN110053528A (zh) 乘用车减震座椅
CN216483707U (zh) 一种动车轮对动平衡测试齿轮箱晃摆响抑装置
CN209938392U (zh) 适用于乘用车的减震座椅
CN219618967U (zh) 一种汽车座椅脚托调节机构
CN213442755U (zh) 转向机支架
CN216331594U (zh) 一种加强汽车减震效果的汽车支架
CN219749595U (zh) 一种座椅骨架、汽车座椅及汽车
CN215663692U (zh) 前悬置总成工艺合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