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008182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008182U
CN218008182U CN202221776500.0U CN202221776500U CN218008182U CN 218008182 U CN218008182 U CN 218008182U CN 202221776500 U CN202221776500 U CN 202221776500U CN 218008182 U CN218008182 U CN 218008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liquid storage
liquid
atomizer
reservo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7765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文远
赵月阳
龚博学
李光辉
吕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7765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008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008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008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壳体形成有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发热体与每个子储液腔流体连通,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相邻的两个子储液腔之间通过微通道连通,微通道的设计是为了当一侧子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时,空气可以突破微通道的表面张力进入另一侧子储液腔内,从而防止两侧子储液腔内的液位差一直增加导致一侧子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耗尽干烧。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雾化器和主机,雾化器用于存储和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主机用于为雾化器提供能量。其中,雾化器包括储液腔和发热体,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发热体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与发热体流体连通。发热体一般设置在储液腔下方,正常抽吸时,气溶胶生成基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发热体。
现有技术中,储液腔一般会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电子雾化装置使用过程中,不均匀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消耗以及随机的换气会导致各子储液腔内的液位不平衡,而随着雾化过程的持续进行,各子储液腔内的液位差会更大,影响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性能,进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雾化器的各子储液腔内液位不平衡、液位差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壳体,形成有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储液腔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
发热体,与每个所述子储液腔流体连通,用于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之间通过微通道连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液腔还包括连通储液腔,所述连通储液腔位于所述子储液腔底部,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连通储液腔远离所述子储液腔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靠近所述发热体的的一端通过所述连通储液腔连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子储液腔远离所述连通储液腔的一端与所述微通道连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之间相互独立,其中在所述至少两个子储液腔之一的液面低至露出所述微通道之前,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之间的气体或液体不串流。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子储液腔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端或所述子储液腔的中部与所述微通道连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隔片,所述隔片将所述储液腔分隔为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
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顶座,所述顶座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顶座配合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顶座上设有至少两个下液孔,至少两个所述下液孔与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发热体固定于所述顶座,所述发热体与所述顶座配合形成发热体吸液腔,所述发热体通过所述发热体吸液腔和所述下液孔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端面与所述顶座间隔设置形成所述连通储液腔;所述隔片远离所述顶座的一端具有缺口或通孔,以作为所述微通道。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端面与所述顶座抵接设置形成两个独立的所述子储液腔;
其中,所述隔片中部或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一端具有缺口或通孔,以作为所述微通道;
或,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端面至少部分与所述顶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微通道,且所述隔片将所述储液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所述子储液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的最窄截面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4mm。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和如上所述的任一种雾化器,所述主机用于为所述雾化器提供能量。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壳体和发热体,壳体形成有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发热体与每个子储液腔流体连通,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相邻的两个子储液腔之间通过微通道连通,以使其中一个子储液腔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时,低液位的子储液腔内的气体突破微通道的表面张力进入另一个子储液腔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消除各子储液腔内的液位差,使得各子储液腔内的液位达到平衡,提升雾化器的雾化性能,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壳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4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顶座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储液腔第一实施方式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提供的雾化器的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现有的储液腔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储液腔第二实施方式的简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提供的雾化器的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他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 可用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雾化器1和主机2。
其中,雾化器1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该雾化器1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1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休闲吸食为例。
雾化器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器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主机2包括电池(图未示)和控制器(图未示)。电池用于为雾化器1的工作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器1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控制器用于控制雾化器1工作。主机2还包括电池支架、气流传感器等其他元件。
雾化器1与主机2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参阅图2至图4,图2是图1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壳体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顶座的截面示意图。
雾化器1包括壳体11和发热体13,壳体11内形成有储液腔10,储液腔1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储液腔10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101;发热体13与每个子储液腔101之间进行流体连通,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相邻的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设置有微通道14(如图5所示),各子储液腔101之间通过微通道14连通,以使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中一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面低于微通道14 时,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可以通过微通道14进入到另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使得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相同,从而最终使得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高度相同。
通过在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设置微通道14,即使由于气溶胶生成基质消耗不均匀或单侧换气等原因导致了各子储液腔101之间的液位不平衡,当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中有一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面低于微通道14时,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可以突破微通道14的表面张力并进入到高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以此可以对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进行平衡,进而消除两个子储液腔101中的液位差,防止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差一直增加导致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被消耗完而造成雾化器1干烧。通过设置微通道14来消除各子储液腔101内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差,提升雾化器1的雾化性能,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微通道14的尺寸较小,其与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连接位置的最窄截面的当量直径尺寸小于等于4mm,例如微通道14与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的连接端口的当量直径尺寸小于等于3mm。可以理解,微通道14的主要作用是使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进入到高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以此来平衡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差,虽然微通道14内也可以流通液体,但并不是其主要作用。
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具体的,雾化器1还包括雾化座12。壳体11的一端为敞口端,雾化座12设于壳体11内且封堵该敞口端,雾化座12与壳体11配合形成储液腔10,储液腔1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座12包括顶座121和底座122,顶座121和底座122配合形成安装腔120,安装腔120用于安装发热体13。即,发热体13设于安装腔120内,发热体13同雾化座12一起设于壳体11内。顶座121上设有下液孔1211,发热体13通过下液孔1211与储液腔10流体连通,发热体13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其中,发热体13与安装腔120的底壁之间间隔设置形成雾化腔(图未标),即发热体13远离储液腔10的表面与安装腔120的腔壁配合形成雾化腔。壳体11具有出雾通道111,顶座121上设有出雾孔1210,出雾孔1210与安装腔120 连通,即,出雾孔1210与雾化腔连通;具体,顶座121上设有两个下液孔1211(如图3所示),分别位于出雾孔1210的两侧,发热体13雾化生成的气溶胶释放于雾化腔中,通过出雾孔1210流至出雾通道111,用户通过出雾通道111的端口吸食气溶胶。需要说明的是,靠近出雾通道111的端口的一端为雾化器1的顶部,靠近底座122的一端为雾化器 1的底部。
雾化器1还包括密封件15,密封件15套设于顶座121远离底座122 一端的端面,以封堵储液腔10,防止储液腔1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泄漏,出雾通道111贯穿于密封件15与出雾孔1210连通。
壳体11的内部具有两个隔片112(如图4所示),隔片112可以和壳体11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壳体11上。两个隔片 112关于出雾通道111对称设置,将储液腔10分隔为两个子储液腔101。两个子储液腔101分别与两个下液孔1211一一对应连通,即,一个下液孔1211连通一个子储液腔101。发热体13与顶座121配合形成发热体吸液腔130,发热体吸液腔130将两个下液孔1211连通。
参阅图5至图7,图5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储液腔第一实施方式的简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6提供的雾化器的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储液腔10还包括连通储液腔102,连通储液腔102位于子储液腔101底部,发热体13位于连通储液腔102 远离子储液腔101的一侧,即发热体13位于连通储液腔102的底部,至少两个子储液腔101靠近发热体13的一端通过连通储液腔102进行连通,即,各子储液腔101底部的出液口通过连通储液腔102连通,也就是说,连通储液腔102将各子储液腔101之间相互连通。微通道14 设置于各子储液腔101远离连通储液腔102的一端。其中,微通道14 的尺寸较之连通储液腔102的尺寸小很多。通过设置微通道14使其中一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时,低液位一侧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可以突破微通道14的表面张力进入高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平衡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进而消除液位差,防止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差一直增加,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被消耗干净而导致雾化器1干烧的问题发生。
具体的,参见图6,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1内的两个隔片112靠近顶座121一端的端面均与密封件15间隔设置,形成了连通储液腔102,即,储液腔10包括两个子储液腔101和一个连通储液腔102。由两个隔片112分隔形成的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通过位于储液腔10靠近顶座 121一端的连通储液腔102相互连通,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连通储液腔102内相互流通,气溶胶生成基质由连通储液腔102 进入下液孔1211中之后汇集到发热体吸液腔130内被发热体13吸收并雾化。
壳体11内的隔片112远离顶座121的一端设置有微通道14,微通道14可以为设置于隔片112上的通孔或者缺口,通孔或者缺口的最窄截面的当量直径尺寸小于等于4mm。隔片112上的通孔或缺口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即,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的微通道1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微通道14为一个、两个、四个等任意数量。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隔片112共面设置且两个隔片112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微通道14,微通道14为设置于隔片112远离顶座121一端的通孔(如图7所示),两个隔片112上通孔的位置关于出雾通道111对称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隔片112靠近发热体13的一端与密封件15 之间间隔设置,在子储液腔101靠近顶座121的一端形成连通储液腔 102,由连通储液腔102将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连通,可以对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进行一定的平衡,两个子储液腔101 内仍存在液位差时,通过隔片112上设置于远离顶座121一端的微通道 14可以进一步将两个子储液腔101远离顶座121的一端进行连通,当一侧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的端口位置时,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突破微通道14的表面张力进入到高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的气体在微通道14中流通,减小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差,进一步消除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的液位差,使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达到液位平衡,防止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差一直增加,导致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被提前消耗完而干烧,影响雾化器1的雾化性能。
可以理解,微通道14的设置位置越高,即微通道14与顶座121之间的距离越远,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越早低于微通道14的端口位置,两个子储液腔101内存在的液位差会越早被微通道 14的作用消除掉,即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也会越早达到平衡,雾化器1的雾化性能更优越。
参阅图8至图11,图8是现有的储液腔的简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的储液腔第二实施方式的简易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2提供的雾化器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图11是图10提供的雾化器的壳体的截面示意图。
在图8及图9所示的储液腔10中,雾化器1的各子储液腔101之间相互独立,即,雾化器1并不包括连通储液腔102,各子储液腔101 靠近发热体13的一端也并没有相互连通,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完全分隔开来。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储液腔10仅包括两个相互独立的子储液腔101。
雾化器1包括至少两个独立的换气通道(图未示),换气通道连通大气和子储液腔101,用于雾化器1雾化过程中为各子储液腔101进行换气。各换气通道与各子储液腔101对应设置,即每个子储液腔101对应设置有至少一个换气通道,且各换气通道之间相互并不连通。
可以理解,雾化器1的各子储液腔101均有对应的换气通道,用于对各子储液腔101进行换气。在雾化器1工作过程中,即使一个子储液腔101对应设置有一个换气通道,两个子储液腔101均有对应的换气通道,然而换气过程中气体一旦开通其中一个子储液腔101对应的换气通道,就会习惯于从已经开通的换气通道换气,另一个子储液腔101对应的换气通道基本不会换气,由于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并不连通,两个子储液腔101内会出现气压失衡、下液不均衡,导致开通换气通道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低于另一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同时,当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相差过大时,通过换气通道进入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会通过下液孔1211进入到发热体吸液腔130 内向高液位的子储液腔101一侧流动(如图8中虚线所示),这些换气气泡经过发热体吸液腔130时会黏附到发热体13的吸液面,导致发热体13局部供液不足的问题发生。对于该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在相邻两个独立的子储液腔101之间设置微通道14来进行解决。
具体的,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设置有微通道14,微通道14可以设置于子储液腔101靠近发热体13的一端,也可以设置于子储液腔101 的中部位置处。微通道14的最窄截面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4mm。
参见图10及图11,壳体11内的两个隔片112与密封件15接触设置,隔片112靠近顶座121一端的端面与密封件15靠近储液腔10一端的表面抵接,将储液腔10分隔为两个独立的子储液腔101,储液腔10 内的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完全分隔开,即,与雾化器1第一实施方式中不同,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子储液腔101靠近顶座121的一端并未形成连通储液腔102,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也并没有通过连通储液腔102相互连通。即,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只能通过与其对应的下液孔1211流向发热体吸液腔130中,并不能在各子储液腔101间相互流通。
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设置有微通道14,微通道14可以设置在隔片112的中部或者隔片112靠近底座122一端的位置处。具体的,微通道14可以为设置在隔片112中部或者隔片112靠近底座122一端的通孔或者缺口,通孔或者缺口的最窄截面的尺寸小于等于4mm。微通道14 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隔片112上各设置有一个微通道14,微通道14为设置于隔片112中部的通孔。
可选地,也可以将壳体11内的隔片112靠近顶座121一端的端面至少部分与密封件15之间间隔设置,密封件15与隔片112靠近顶座121 一端的端面的间隔位置形成微通道14。此时,密封件15与隔片112之间的间隔距离要较之雾化器1第一实施方式中雾化器1与隔片11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很多,也就是说,微通道14的尺寸较连通储液腔102的尺寸小很多。具体的,密封件15与隔片112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 4mm。
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相互独立的子储液腔101之间通过隔片112 上的微通道14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中一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之前,在微通道14的液封作用下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或液体均不会串流。当一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时,位于隔片112中部或形成于隔片112靠近顶座121一端的微通道14将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流体连通,低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经微通道14进入到高液位一侧的子储液腔101内,由于单侧换气造成的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不平衡、下液不均衡的问题,经过设置于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的微通道14进行连通后得到解决,微通道14使得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差逐渐减小,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逐渐达到液位平衡,以此消除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差,防止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差一直增加导致低液位一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消耗完而干烧。同时,隔片112上的微通道14的设置,也使得原本低液位一侧换气通道进入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可以直接经过微通道14 进入另一个子储液腔101内(如图9中虚线所示),而不需要再经过下液孔1211进入发热体吸液腔130后再向另一个子储液腔101流动,避免了换气进入的气泡经过发热体吸液腔130时黏附到发热体13吸液面上导致发热体13局部供液不足的问题发生。
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子储液腔101、两个下液孔1211以及发热体吸液腔130形成U形结构(如图9所示),发热体13通过发热体吸液腔 130和两个下液孔1211与储液腔10连通。
雾化器1在倾斜或翻转的过程中,两个子储液腔10内的气体无法突破下液孔1211靠近储液腔10的端口的表面张力,同时,子储液腔101 内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的端口位置,在微通道14的端口处具有较强的毛细作用力以形成液封,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的气体无法实现流通。由于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无法实现气体流通,两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和气体只能在各自区域内进行流动,而其整体若要向某一侧流动,则必然受到两侧气体的阻力,因此在下液孔1211靠近储液腔10的端口的表面张力和两个子储液腔101内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发热体吸液腔130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只能滞留在发热体吸液腔130内,以及下液孔121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只能滞留在下液孔1211内,从而达到实现倾斜和倒置后在发热体吸液腔130和下液孔1211内储液的效果,保证倒抽时的供液充足,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发热体13烧焦或烧断的现象。
继续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发热体13为片状,发热体13包括导液基体(图未标)和发热元件(图未标),发热元件设于导液基体的表面,导液基体用于导引气溶胶生成基质,发热元件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导液基体的材料可以为多孔陶瓷,也可以为致密材料;当导液基体的材料为致密材料,可以为石英、玻璃、致密陶瓷或硅。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13可以为现有的多孔陶瓷发热体或棉芯发热体,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雾化器1还包括两个电极16,两个电极16间隔设置于底座122中,电极16靠近发热体13的一端与发热体13抵接接触,具体的,电极16 抵接于发热元件上。电极16与发热体13之间电连接以用于为发热体13 供电,使得发热体13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器1及电子雾化装置100,雾化器1包括壳体11和发热体13,壳体11形成有储液腔10,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储液腔10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101;发热体13与每个子储液腔101流体连通,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相邻的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通过微通道14连通,以使其中一个子储液腔101内气溶胶生成基质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时,子储液腔101内的气体突破微通道14的表面张力进入另一个子储液腔101内。通过在相邻两个子储液腔101之间设置微通道14,在其中一个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低于微通道14时,微通道14将各子储液腔101之间流体连通,以此平衡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压,使得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重力作用下达到液位平衡,以此消除各子储液腔101内的液位差,提升雾化器1的雾化性能,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有储液腔,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储液腔包括至少两个子储液腔;
发热体,与每个所述子储液腔流体连通,用于雾化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
其中,相邻的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之间通过微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还包括连通储液腔,所述连通储液腔位于所述子储液腔底部,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连通储液腔远离所述子储液腔的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端通过所述连通储液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储液腔远离所述连通储液腔的一端与所述微通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之间相互独立,其中在所述至少两个子储液腔之一的液面低至露出所述微通道之前,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之间的气体或液体不串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储液腔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端或所述子储液腔的中部与所述微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隔片,所述隔片将所述储液腔分隔为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
所述雾化器还包括顶座,所述顶座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所述顶座配合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顶座上设有至少两个下液孔,至少两个所述下液孔与至少两个所述子储液腔一一对应连通;
所述发热体固定于所述顶座,所述发热体与所述顶座配合形成发热体吸液腔,所述发热体通过所述发热体吸液腔和所述下液孔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端面与所述顶座间隔设置形成连通储液腔;所述隔片远离所述顶座的一端具有缺口或通孔,以作为所述微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端面与所述顶座抵接设置形成两个独立的所述子储液腔;所述隔片中部或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一端具有缺口或通孔,以作为所述微通道;
或,所述隔片靠近所述顶座的端面至少部分与所述顶座间隔设置以形成所述微通道,且所述隔片将所述储液腔分隔成两个独立的所述子储液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通道的最窄截面的当量直径小于等于4mm。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主机用于为所述雾化器提供能量。
CN202221776500.0U 2022-07-08 2022-07-0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008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76500.0U CN218008182U (zh) 2022-07-08 2022-07-0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776500.0U CN218008182U (zh) 2022-07-08 2022-07-0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008182U true CN218008182U (zh) 2022-12-13

Family

ID=84383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776500.0U Active CN218008182U (zh) 2022-07-08 2022-07-08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0081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14725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5836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62985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00818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911687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08884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114794571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88220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336801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0782920U (zh) 烟弹及电子烟
CN21858822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79232A2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48496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90628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06947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50042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88222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34369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4007340A1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79643A2 (zh) 发热组件、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85193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337732U (zh) 电源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78423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42220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164290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